88教案网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世界地理概况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世界地理概况”,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世界地理概况

一、预习目标

预习世界地理概况,初步把握世界海陆分布、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主要自然资源类型、分布、开发和利用情况.世界居民的变化及分布。

二、预习内容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陆地部分: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六块大陆:_____(最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世界最大的岛:_________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世界面积最大:___________

群岛:世界最大:_________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大洋部分:

1.几个概念

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2.大洋的概况

_____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_____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____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底地形

大陆架: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深度一般不超过_____m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巨大的陡坡

洋底地形:大陆坡外,有_____、海沟和______等地形

海陆变迁与地形变化部分

1.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内力作用与地貌

(2).外力作用与地貌

(二)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1.天气与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____、_____、______等的大气状况。

气候是一个地方长时间里大气中的水热、运动状况。

2.气温的变化:

(1)日变化:

日最高气温:每日________时。

日最低气温:每日日出前后。

(2)年变化和年较差:

北半球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大陆71

海洋82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间的差值。

气温年较差的纬度规律是_____________

3、降水

(1)大气中的水汽来源:______和蒸腾

(2)饱和空气与气温的关系:成正比

(3)降水形成的条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等降水量线:人们根据世界各地气象记录,把降水量相同地点在地图上连起来,这叫等降水量线

4、影响气候的因素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位置、海陆分步、地形、气压带和风带、洋流等

5.气候的地区差异

6、陆地自然带

由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部特征称为自然景观。而植被是自然景观最明显的标志。

自然带名称分布气候特征植被类型典型动物

热带雨林带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猩猩、河马、大象

热带季风气候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带雨林两侧全年分雨季、干季热带草原长颈鹿、斑马狮子、鬣狗

热带沙漠带回归线附近大陆西部,中部终年炎热干燥

温带沙漠带温带内陆气温较差很大,降水稀少温带沙漠野驴、双峰驼

温带草原带温带草原黄羊

温带阔叶林带温带草原东西两侧温度适中,降水较丰富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半球温带阔叶林带以北冬长夏短,降水较少亚寒带针叶林熊、狐、松鼠

苔原带针叶林带以北气温很低,降水少

冰原带北冰洋沿岸,南极大陆酷寒冰雪裸地北极熊、企鹅

(三)世界的自然资源

资源类型世界分布

土地资源

世界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的原因:

生物资源森林资源1、现存的森林主要有热带雨林和__________林

2、森林资源的环境效益:

草场资源1、主要类型:热带草原、温带草原、高山草甸、河漫滩草甸等。

2、分布: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大陆;温带草原主要在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野生动植物1、橡胶树、可可、金鸡纳等热带经济作物原产于南美洲;南美洲特有的动物有树獭、卷尾猴、大食蚁兽、犰狳、巨嘴鸟等。

2、非洲是咖啡、枣椰树、油棕和香蕉等的故乡。

3、大洋洲特有的动物有:澳大利亚的袋鼠、鸭嘴兽、鸸鹋等;

4、企鹅、磷虾、鲸等主要生活在南极洲。

矿产资源基本特点1、世界上用途广、产值大的非能源矿产有铁、镍、铜、锌、磷、铝土、黄金、锡、锰、铅等。

2、世界上的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开采主要在发展中国家,而消费量最多的是发达国家。

铁矿1、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等国。

2、欧洲有库尔斯克铁矿、洛林铁矿、英国奔宁山脉附近的铁;美国的五大湖西部;印度的德干高原的东北部。

煤1、主要分布:①世界最大煤带是在亚欧大陆中部,从我国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中亚和欧洲大陆,直到英国;②美国和加拿大;③澳大利亚和南非。

2、欧洲的主要煤矿有:俄罗斯的库兹巴斯煤田,乌克兰的顿巴斯煤田,德国的鲁尔煤田,英国的奔宁山脉。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山脉附近。

石油天然气七大储油区:中东波斯湾,拉丁美洲(墨西哥、委内瑞拉等),非洲(北非撒哈拉沙漠和几内亚湾沿岸),俄罗斯,亚洲(东南亚、中国),北美(美国、加拿大),西欧(北海地区的英国和挪威)。

其他矿产1、南非的黄金,刚果的金刚石,几内亚的铝土,赞比亚的铜。

2、智利的铜和硝石,秘鲁的铜,圭亚那的铝土。

海洋资源生物资源世界四大渔场:

(四)、世界的居民

1.人口(1)增长特点:速度加快,地区差异

(2)分布及原因:

分布地区分布规律分布原因

人口稠密地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及北美东北部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历史悠久,交通、城市发达

人口稀少地区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带、沙漠地带、高原和山区纬度高,气温低,赤道附近湿热,沙漠地区干旱,山区地势高

(3)人口问题

A增长过快——生态方面:森林减少,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社会方面:粮食不足,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等困难。

B停止或负增长:劳力短缺、兵源不足、老龄化问题。

解决人口问题的正确途径和目标:

途径:控制人口数量,实行有计划地生育。

目标: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人口向城市迁移带来的问题

城市人口比重: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

发达国家70%以上,发展中国家30%左右。

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地面积少等。

2.人种、民族、语言、宗教

(1)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分布

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体质特征肤色白淡黄或棕黑黝黑

眼色蓝灰黑黑

头发眼色较浅,呈波状黑而直黑而卷曲

体毛较多中等少

面庞鼻梁高,嘴唇薄扁平嘴唇较厚

环境适应性早期分布较寒冷地区温带热带赤道地区

生态适应性皮肤黑色素含量低,适应紫外线较弱的辐射状况;鼻梁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可是冷空气缓慢进入肺部;体毛稠密可以防寒。具有黑种人和白种人之间的过渡性皮肤黑色素含量高,可以吸收紫外线;鼻子低而宽,鼻孔通道短,体毛少,便于散热;头发卷曲,空虚充满空气,形成隔热层,保护头部。

(2)民族:世界近2000个,人数最多汉族。

(3)语言:世界上共有2000多种语言,有的有文字,有的无文字

语言说明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国、东南亚等

英语使用较广的语言英国、美国、加拿大等

俄语国际上的重要语言俄罗斯等

法语国际交往中重要语言法国等

西班牙语取代了当地的语言西班牙、拉丁美洲等

阿拉伯语国际上的语言西亚、北非等

(4)宗教

三大宗教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教徒最多,分布最广。

伊斯兰教亚洲西部、东南部;非洲北部、东部(教徒称穆斯林)

佛教亚洲

(五)、世界的政区

1、世界的国家

(1)世界上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是:。

(2)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是: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及“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各大洲主要地形特点,及海陆变迁状况.

2、理解世界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

3、识记主要自然资源类型、分布、开发和利用情况.

4、了解世界居民的变化及分布,知道世界地理分区。

学习重难点:理解世界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

二、学习过程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在世界地图上:1、找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界线位置:

2、主要陆地地形类型有哪五种?

3、七大洲地形各具特色,填表:

大洲地形特征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亚洲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面积广大,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季风环流典型;青藏高原隆起使大陆性气候增强

非洲“高原大陆”,以高原、盆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小

欧洲海拔最低,以平原、山地为主,冰川地形广布南北高中间低,平原东西贯通和曲折的海岸线等,使欧洲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并由西向东大陆性增强

南极洲冰雪大陆,海拔最高

北美洲三大地形,纵列分布;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和低山。中部平原贯通南北,大陆性显著;西部山地阻挡了太平洋气流深入,使西岸气候呈狭长分布,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南美洲西部山地阻挡了太平洋气流深入,西岸气候狭长分布;高原地势较低,平原向东开口,利于大西洋气流深入;山脉东侧为迎风坡,降水多。巴塔哥尼亚高原,为背风坡,降水少。

大洋洲东部山地阻挡了太平洋气流深入,东侧降水较多,气候狭长分布;西部背风坡,降水少,是小麦――牧羊带发展的限制因素。

(二)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1、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思考:等温线的弯曲受哪些因素影响?

2、降水的空间分布,填表

受控气压带与风带大气运动状况降水多少与类型

赤道多雨带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为主多雨为主

副热带少雨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为主少、大陆岸多(受夏季风、台风影响)

温带多雨带西风带和地低压多锋面气旋活动多、锋面雨与气旋雨

极地少雨带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为主少

3、读世界气候模式图,说出各个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4、依次说出各种气候类型成因、特征和分布规律

5、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与步骤有哪些?

6、说出各陆地自然带的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

(三)世界的自然资源、居民和政区

1、煤炭、石油资源的世界分布是怎样的?

2、世界人口问题有哪些?解决途径是什么?

三、自我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下图是某海陆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以下各题。

(1)若图中F点常年受西风控制,则该点可能位于、两大洲,该地的气

候特点是。

(2)若图中F点只有一个季节受西风控制,该地的气候类

型是。

(3)在亚欧大陆上,图上G点的气候类型是,该气候

主要成因是。

课后练习与提高

选择题

1.图1表示气温、降水与气候类型的关系。读图1回答1—4题。

(1)年温差最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

A.①②⑥B.②④⑤

C.④⑥⑦D.②③⑤

(2)图中①表示的气候类型为()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

(3)图中⑦对应的自然带可能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

C.苔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4)反映大陆东岸纬度地带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

C.②⑤⑥⑦D.①⑤④⑥

2.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丁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读图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

A.夏季B.春末C.冬季D.初秋

(2)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须()

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B.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3)这支商船队完成整个航程至少需要()

A.半年B.一年半C.二年半D.三年半

3.下列国家中,既是发展中国家中的主要工业国,又初步形成以石油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的国家是

A.科威特B.墨西哥C.印度D.巴西

下列日本工业区中,主要产业与苏格兰中部工业区基本一致的是

4.A.东京—横滨B.大阪—神户C.名古屋D.北九州

5.寒潮在美国经常长驱南下,其影响因素除大气环流外,主要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分布D.洋流分布

下图是四个国家示意图,回答6—8题。

6.关于四国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国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B.乙国是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

C.丙国北部海域有世界著名的渔场D.丁国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

7.关于四国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大港口所临海域都受暖流影响B.首都都是最大城市

C.最大城市都是国际金融中心D.主要城市都分布在东南沿海

8.关于四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最长河流为内流河B.乙国有世界最长的河流

C.丙国河流径流量稳定D.丁国河流航运价值大

读图,完成9—10题。

9.四图中,有世界著名渔场分布的海域、盐度最高的海域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③④

10.四图中,畜牧业发达的和与北京时间时差最大的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③④

11.图1是“沿32°N局部地区地形剖面图”,图2、图3分别是“气温降水玫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①是,(海洋名称)③是。(湖泊名称)目前③海海平面每年下降1米左右,试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2)从地质结构的角度分析,③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图2、图3中反映该区域气候类型的是图,(填数字代号)另一图所表示的气候特点与本区域气候特点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其所属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

(4)目前,图1区域最主要的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素是什么?简述其成因。(至少答出三条)

12.读北美0℃等温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是季的气温分布示意图,等温线发生弯曲的根本原因是

(2)请从高到低排列O、P、Q三地气温顺序:。

(3)请分析O、P、Q三地气温差异的原因:

当堂检测答案:(1)南美洲大洋洲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比较多,季节分配均匀(2)地中海气候(3)温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课后练习与提高参考答案

1.(1)C(2)A(3)C(4)D2.(1)C(2)C(3)B3.B4.D5.D6、B7、A

8、D9、C10、D

11(1)地中海死海原因:①自然因素:气候干燥、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小;②人文因素:生产生活引水增多,注入死海的径流量减少。

(2)地壳运动引起岩层断裂下降,积水成湖

(3)11图12表示区域雨热同期水稻种植业

(4)巴以冲突耶路撒冷问题、领土争端、宗教矛盾、民族纠纷、水源问题等

12(1)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影响(2)OQP

(3)O地位于40°—60°大陆西岸;受西风影响;且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所以气温最高。Q地位于40°—60°地大陆东岸;受高纬寒冷气流影响;但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气温较P高。P地位于大陆中部的平原地带;容易受高纬寒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温最低。

[学案设计]

世界地理概况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世界地理概况,初步把握世界海陆分布、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主要自然资源类型、分布、开发和利用情况.世界居民的变化及分布。

二、预习内容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陆地部分:

1.概念: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六块大陆:_____(最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世界最大的岛:_________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世界面积最大:___________

群岛:世界最大:_________

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界线

3.陆地地形

主要地形类型有哪五种?

七大洲地形各具特色

大洲地形特征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亚洲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面积广大,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季风环流典型;青藏高原隆起使大陆性气候增强

非洲“高原大陆”,以高原、盆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小

欧洲海拔最低,以平原、山地为主,冰川地形广布南北高中间低,平原东西贯通和曲折的海岸线等,使欧洲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并由西向东大陆性增强

南极洲冰雪大陆,海拔最高

北美洲三大地形,纵列分布;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和低山。中部平原贯通南北,大陆性显著;西部山地阻挡了太平洋气流深入,使西岸气候呈狭长分布,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南美洲西部山地阻挡了太平洋气流深入,西岸气候狭长分布;高原地势较低,平原向东开口,利于大西洋气流深入;山脉东侧为迎风坡,降水多。巴塔哥尼亚高原,为背风坡,降水少。

大洋洲东部山地阻挡了太平洋气流深入,东侧降水较多,气候狭长分布;西部背风坡,降水少,是小麦――牧羊带发展的限制因素。

大洋部分:

1.几个概念

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2.大洋的概况

_____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_____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____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底地形

大陆架: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深度一般不超过_____m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巨大的陡坡

洋底地形:大陆坡外,有_____、海沟和______等地形

海陆变迁与地形变化部分

1.学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内力作用与地貌

(2).外力作用与地貌

(二)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1.天气与气候:

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里____、_____、______等的大气状况。

气候是一个地方长时间里大气中的水热、运动状况。

2.气温的变化:

(1)日变化:

日最高气温:每日________时。

日最低气温:每日日出前后。

(2)年变化和年较差:

北半球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大陆71

海洋82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间的差值。

气温年较差的纬度规律是_____________

3、降水

(1)大气中的水汽来源:______和蒸腾

(2)饱和空气与气温的关系:成正比

(3)降水形成的条件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等降水量线:人们根据世界各地气象记录,把降水量相同地点在地图上连起来,这叫等降水量线

降水的空间分布

受控气压带与风带大气运动状况降水多少与类型

赤道多雨带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为主多雨为主

副热带少雨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为主少、大陆岸多(受夏季风、台风影响)

温带多雨带西风带和地低压多锋面气旋活动多、锋面雨与气旋雨

极地少雨带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为主少

4、影响气候的因素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位置、海陆分步、地形、气压带和风带、洋流等

5.气候的地区差异

6、陆地自然带

由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的外部特征称为自然景观。而植被是自然景观最明显的标志。

自然带名称分布气候特征植被类型典型动物

热带雨林带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猩猩、河马、大象

热带季风气候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带雨林两侧全年分雨季、干季热带草原长颈鹿、斑马狮子、鬣狗

热带沙漠带回归线附近大陆西部,中部终年炎热干燥

温带沙漠带温带内陆气温较差很大,降水稀少温带沙漠野驴、双峰驼

温带草原带温带草原黄羊

温带阔叶林带温带草原东西两侧温度适中,降水较丰富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半球温带阔叶林带以北冬长夏短,降水较少亚寒带针叶林熊、狐、松鼠

苔原带针叶林带以北气温很低,降水少

冰原带北冰洋沿岸,南极大陆酷寒冰雪裸地北极熊、企鹅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各大洲主要地形特点,及海陆变迁状况.

2、理解世界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

3、识记主要自然资源类型、分布、开发和利用情况.

4、了解世界居民的变化及分布,知道世界地理分区。

学习重难点:理解世界气候主要特征和自然景观.

二、学习过程

(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探究一:在地图上指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界线位置

(二)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

探究二:等温线的弯曲受哪些因素影响?

探究三.各种气候类型成因、特征和分布规律

(三)世界的自然资源、居民和政区

资源类型世界分布

土地资源

世界土地资源破坏严重的原因:

生物资源森林资源1、现存的森林主要有热带雨林和__________林

2、森林资源的环境效益:

草场资源1、主要类型:热带草原、温带草原、高山草甸、河漫滩草甸等。

2、分布: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大陆;温带草原主要在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野生动植物1、橡胶树、可可、金鸡纳等热带经济作物原产于南美洲;南美洲特有的动物有树獭、卷尾猴、大食蚁兽、犰狳、巨嘴鸟等。

2、非洲是咖啡、枣椰树、油棕和香蕉等的故乡。

3、大洋洲特有的动物有:澳大利亚的袋鼠、鸭嘴兽、鸸鹋等;

4、企鹅、磷虾、鲸等主要生活在南极洲。

矿产资源基本特点1、世界上用途广、产值大的非能源矿产有铁、镍、铜、锌、磷、铝土、黄金、锡、锰、铅等。

2、世界上的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开采主要在发展中国家,而消费量最多的是发达国家。

铁矿1、主要分布在俄罗斯、中国、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等国。

2、欧洲有库尔斯克铁矿、洛林铁矿、英国奔宁山脉附近的铁;美国的五大湖西部;印度的德干高原的东北部。

煤1、主要分布:①世界最大煤带是在亚欧大陆中部,从我国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中亚和欧洲大陆,直到英国;②美国和加拿大;③澳大利亚和南非。

2、欧洲的主要煤矿有:俄罗斯的库兹巴斯煤田,乌克兰的顿巴斯煤田,德国的鲁尔煤田,英国的奔宁山脉。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山脉附近。

石油天然气七大储油区:中东波斯湾,拉丁美洲(墨西哥、委内瑞拉等),非洲(北非撒哈拉沙漠和几内亚湾沿岸),俄罗斯,亚洲(东南亚、中国),北美(美国、加拿大),西欧(北海地区的英国和挪威)。

其他矿产1、南非的黄金,刚果的金刚石,几内亚的铝土,赞比亚的铜。

2、智利的铜和硝石,秘鲁的铜,圭亚那的铝土。

海洋资源生物资源世界四大渔场:

(四)、世界的居民

1.人口(1)增长特点:速度加快,地区差异

(2)分布及原因:

分布地区分布规律分布原因

人口稠密地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及北美东北部平原面积广阔,气候温暖湿润,农业历史悠久,交通、城市发达

人口稀少地区苔原带、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热带雨林带、沙漠地带、高原和山区纬度高,气温低,赤道附近湿热,沙漠地区干旱,山区地势高

(3)人口问题

A增长过快——生态方面:森林减少,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社会方面:粮食不足,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等困难。

B停止或负增长:劳力短缺、兵源不足、老龄化问题。

解决人口问题的正确途径和目标:

途径:控制人口数量,实行有计划地生育。

目标: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人口向城市迁移带来的问题

城市人口比重: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

发达国家70%以上,发展中国家30%左右。

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地面积少等。

2.人种、民族、语言、宗教

(1)世界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及分布

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体质特征肤色白淡黄或棕黑黝黑

眼色蓝灰黑黑

头发眼色较浅,呈波状黑而直黑而卷曲

体毛较多中等少

面庞鼻梁高,嘴唇薄扁平嘴唇较厚

环境适应性早期分布较寒冷地区温带热带赤道地区

生态适应性皮肤黑色素含量低,适应紫外线较弱的辐射状况;鼻梁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可是冷空气缓慢进入肺部;体毛稠密可以防寒。具有黑种人和白种人之间的过渡性皮肤黑色素含量高,可以吸收紫外线;鼻子低而宽,鼻孔通道短,体毛少,便于散热;头发卷曲,空虚充满空气,形成隔热层,保护头部。

(2)民族:世界近2000个,人数最多汉族。

(3)语言:世界上共有2000多种语言,有的有文字,有的无文字

语言说明主要分布地区

汉语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中国、东南亚等

英语使用较广的语言英国、美国、加拿大等

俄语国际上的重要语言俄罗斯等

法语国际交往中重要语言法国等

西班牙语取代了当地的语言西班牙、拉丁美洲等

阿拉伯语国际上的语言西亚、北非等

(4)宗教

三大宗教主要分布地区

基督教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教徒最多,分布最广。

伊斯兰教亚洲西部、东南部;非洲北部、东部(教徒称穆斯林)

佛教亚洲

三、世界的政区

1、世界的国家

(1)世界上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是:。

(2)世界上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是:

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及“南北对话”、“南南合作”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冬季a地比同纬度内陆地区温度___________,说明其原因。

(2)与a地气候类型相符的年内气温与降水量图的代号是_________,并简述其原因。

(3)b海区是世界著名的__________渔场,说明该渔场形成的自然原因。

课后练习与提高

选择题

1.图1表示气温、降水与气候类型的关系。读图1回答1—4题。

(1)年温差最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

A.①②⑥B.②④⑤

C.④⑥⑦D.②③⑤

(2)图中①表示的气候类型为()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沙漠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

(3)图中⑦对应的自然带可能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温带草原带

C.苔原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4)反映大陆东岸纬度地带性的一组气候类型是()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

C.②⑤⑥⑦D.①⑤④⑥

2.位于甲地的一支古代商船队,利用风力,前往乙、丁两地贸易之后顺利返回原地。读图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从甲地出发的最佳季节应该是()

A.夏季B.春末C.冬季D.初秋

(2)从乙地经丙地,前往丁地贸易必须()

A.在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B.在南半球夏季出发,经丙地直航到丁地

C.在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D.在南半球夏季出发,航行到丙地等候下一个风季

(3)这支商船队完成整个航程至少需要()

A.半年B.一年半C.二年半D.三年半

3.下列国家中,既是发展中国家中的主要工业国,又初步形成以石油工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的国家是

A.科威特B.墨西哥C.印度D.巴西

下列日本工业区中,主要产业与苏格兰中部工业区基本一致的是

4.A.东京—横滨B.大阪—神户C.名古屋D.北九州

5.寒潮在美国经常长驱南下,其影响因素除大气环流外,主要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分布D.洋流分布

下图是四个国家示意图,回答6—8题。

6.关于四国地理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国被誉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B.乙国是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

C.丙国北部海域有世界著名的渔场D.丁国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

7.关于四国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大港口所临海域都受暖流影响B.首都都是最大城市

C.最大城市都是国际金融中心D.主要城市都分布在东南沿海m.Jab88.com

8.关于四国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国最长河流为内流河B.乙国有世界最长的河流

C.丙国河流径流量稳定D.丁国河流航运价值大

读图,完成9—10题。

9.四图中,有世界著名渔场分布的海域、盐度最高的海域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③④

10.四图中,畜牧业发达的和与北京时间时差最大的分别是( )

A.①② B.②③C.①④D.③④

11.图1是“沿32°N局部地区地形剖面图”,图2、图3分别是“气温降水玫瑰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①是,(海洋名称)③是。(湖泊名称)目前③海海平面每年下降1米左右,试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

(2)从地质结构的角度分析,③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图2、图3中反映该区域气候类型的是图,(填数字代号)另一图所表示的气候特点与本区域气候特点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其所属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

(4)目前,图1区域最主要的地区性冲突和不安全因素是什么?简述其成因。(至少答出三条)

12.读北美0℃等温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是季的气温分布示意图,等温线发生弯曲的根本原因是

(2)请从高到低排列O、P、Q三地气温顺序:。

(3)请分析O、P、Q三地气温差异的原因:

参考答案

1.(1)C(2)A(3)C(4)D2.(1)C(2)C(3)B3.B4.D5.D6、B7、A

8、D9、C10、D

11(1)地中海死海原因:①自然因素:气候干燥、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减小;②人文因素:生产生活引水增多,注入死海的径流量减少。

(2)地壳运动引起岩层断裂下降,积水成湖

(3)11图12表示区域雨热同期水稻种植业

(4)巴以冲突耶路撒冷问题、领土争端、宗教矛盾、民族纠纷、水源问题等

12(1)冬季海陆热力性质影响(2)OQP

(3)O地位于40°—60°大陆西岸;受西风影响;且受阿拉斯加暖流影响,所以气温最高。Q地位于40°—60°地大陆东岸;受高纬寒冷气流影响;但受墨西哥湾暖流影响,气温较P高。P地位于大陆中部的平原地带;容易受高纬寒冷空气南下影响,气温最低。

相关阅读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4西北区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4西北区”,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4西北区

第一节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

第二节干旱半干旱气候

第三节三大洋水系与内陆水系

第四节植被土壤与景观垂直带

第五节绿洲农业与畜牧业

第六节工业与交通

教学重点

阐明西北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阐明西北区绿洲农业和工业的特征和发展前景。

西北区包括甘肃、宁夏和新疆3省区,也可称为甘宁新区。面积218.04×104km2,占全国的22.71%。

第一节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

一、地质环境与宏观地貌格局

半属西伯利亚板块,半属中国板块之塔里木中朝地块。两者的分界线大致通过塔里木盆地北缘、北山南缘、巴丹吉林沙漠西南部至宁夏北部。阿尔泰山是西伯利亚板块上的早古生代褶皱带。天山两侧均为晚古生代板块俯冲带。塔里木盆地及河西走廊西段是太古—元古代中朝地块的一部分。祁连山地是早古生代褶皱带。昆仑山地是一个晚古生代褶皱带,其以南为早中生代褶皱带。二、地貌外动力组合与地貌成因类型

兼有流水作用、冰川冰缘作用、风沙作用,并分别在不同地区起主导和优势作用。地貌成因类型复杂:冰川冰缘地貌、风沙地貌和大规模洪流地貌,十分普遍地质构造从宏观上奠定了西北区的地貌格局。褶皱带、板块俯冲带、缝合线和深断裂带的上升一侧成为高大山系,整体隆升区域成为高原,沉陷带则成为平原和盆地。三、冰川、冰缘、风沙、黄土地貌等优势地貌类型

北起阿尔泰山、南到昆仑山、西起帕米尔、东到阿尼玛卿山,所有高山都有现代冰川发育。冰缘地貌与冻土关系密切。昆仑山、祁连山和天山的冻土下界依次为4200m,3500m和2700m。到北纬48°的阿尔泰山,降至2200m。塔里木南缘、甘肃河西走廊、西秦岭和岷山山地中的盆地和谷地都有黄土分布。风沙地貌广布: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6×104km2,居世界第2,占全国沙漠面积的47.4%。再加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共占全国沙漠面积的57.2%。四、地貌稳定性差,块体运动和泥石流等灾害地貌过程频繁

第二节干旱半干旱气候

西北区气候主要特征归纳起来是气温冷热变化剧烈、干旱少雨、多风沙和辐射强度高。

一、太阳辐射量大与日照时数长

由于海拔较高和云量较小,成为太阳辐射高值区。河西及新疆大部均高达5900~6300mJ/m2。地表反射率高达30%,加剧气温变化幅度。日照时数大多在2600~3000h间,河西北部和新疆东部超过3200h。

二、高山严寒与盆地温暖形成鲜明对照

高山高原与盆地间温度状况差别极为悬殊。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年平均气温达10~14℃,较同纬度的辽南和京津地区为高。酷热日(最高气温≥40℃)数,吐鲁番为38.2天,居全国之首。

高原寒与盆地暖,使各种温度等值线在盆地形成闭合曲线。

从总体上说,西北各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同海拔其他地区的状况,对农业生产是有利的。三、降水偏少的干旱区

西北区不仅成为全国,甚至还是亚欧大陆最干旱的地区。甘肃南部年降水达600~800mm,到甘肃中部降至400mm以下,至宁夏北部则减到200mm,至河西走廊东中段只有100~200mm,而走廊西段,乃至整个塔里木盆地几乎都在50mm以下。位于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降水量仅有5.9mm,成为全国最少雨的地方。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高山带都可达400~600mm。

四、干燥度和大陆度都最大

干燥度1.5~4.0的半干旱区占据甘肃中部、陇东北部和西北区绝大部分山地。除准噶尔略大于4.0,其余均超过16.0,成为典型的干旱区。大陆度除甘南和陇南南部不足50外,绝大部分地区大陆度在60~70之间,吐鲁番盆地则达85.8。五、多风沙年平均风速多在2~3m/s之间,大风日数多在5~15天以内。部分地区的特殊地貌作用,如隘管效应使空气通过山口和峡谷时流线加密,风速增高,许多情况下短短距离内年平均风速即可猛增4~5m/s。而西北区的准噶尔西部山地、天山山地及河西走廊,颇多此类山口和峡谷,年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因而大为增加。

第三节三大洋水系与内陆水系一、水文特征概述

太平洋水系外流区面积为18.2×104km2,北冰洋水系外流区面积为5.73×104km2,印度洋水系外流区面积仅0.44×104km2,外流区面积占西北区总面积11.53%。内流区面积187.07×104km2,占全区面积的88.47%,并成为亚洲中部的核心区。

河流特征:①平均河网密度偏小;②补给形式多样化和冰雪融水补给比重大;③径流深值整体偏低且地域差异显著;④径流季节分配不平衡,年际变化显著;⑤除陇南外,河流都有或长或短的结冰期;⑥内流河流多以荒漠盆地为最后归宿。二、外流河与内流河

主要外流河有嘉陵江、黄河、额尔齐斯河和奇普恰普河4条。额尔齐斯河是我国惟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奇普恰普河是印度河的源流段的一支。

内流河中,塔里木河以其2137km的长度居第1位。塔里木河流域囊括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和北部。三大源流和田河、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出山径流量多达212.5×108m3,但下游逐渐干涸,流程日益缩短已成定势。

三、湖泊

20世纪70年代按>5km2标准统计,西北区只有50余个湖泊,总面积约为9000km2。目前估计湖泊数已减至30余个,总面积至多不超过5500km2,仅占全区面积的0.2%略多,可以说是数量少且面积小。

(1)成因类型复杂:除各地常见的断陷湖、沉降湖、堰塞湖、河迹湖外,还有冰川湖和风蚀湖。

(2)有游移与交替现象。

(3)干缩、解体与消亡:西北区的湖泊,除了赛里木湖近数十年水位显著上升这一极个别事实外,绝大多数都经历了干缩、解体以至最终消失的过程。

(4)富有开发价值。西北区湖泊蒸发作用强烈。据估算,新疆湖面蒸发量每年达90×104~100×108m3。内陆湖通常有很高的矿化度,这些盐类是干旱区宝贵的矿物资源。湖区也是旅游胜地。

四、冰川

我国共有冰川58912.58km2,冰储量53048.65×108m3,其中甘新两省区冰川面积占47.3%,冰储量占55%。昆仑山居全国冰川面积和冰储量第1位,其中约有75%冰川面积位于新疆。天山山系冰川面积次于喜马拉雅山居第3位,冰储量居第2位。

西北区山地冰川,以其丰富的固态水量作为补给来源,对干旱区河川径流的调节作用和在现代气候变化中的指示作用等特点,在干旱区地理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四节植被土壤与景观垂直带

一、植物区系地理

西北区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主要包括地中海—西亚成分、中亚-亚洲中部成分、温带亚洲成分、旧大陆温带亚洲成分及北温带成分等。其中的中亚—亚洲中部成分是西北区荒漠植被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二、大陆性和过渡性纬度地带分异

复杂的植物区系是历史的产物。西北区古生代气候曾经炎热而湿润,当时的植物区系可能属于热带类型。古生代末植被以荒漠类型为主,之后草原代替荒漠。老第三纪西北区大部仍属亚热带环境,新第三纪热带植物渐趋灭绝。在常绿植物消失的同时形成了温带植物区系,第四纪冰期及青藏高原隆升后气候进一步变干,草原缩小而荒漠扩大,喜湿植物退向东方,在多种成分相互渗透交融中,最终形成了目前由耐旱、耐盐和抗风植物组成的,结构单纯且覆盖度小的灌木荒漠、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山地则形成独具特色的垂直带。

西北区地域辽阔,植被、土壤的水平方向的变化仍然是最显著的,其中,东西方向因降水量递减形成的自森林和森林草原向荒漠的变化,属于热量相似背景下的干湿度分异,南北方向的变化则是干旱背景下热量条件不同而形成的纬度地带性分异。西北区纬度地带:温带荒漠地带、暖温带荒漠地带这两个地带是亚欧大陆腹地纬度地带谱的组成部分,与东部季风区内海洋性纬度地带谱有本质区别。热量条件不同是分异的主导因素,干燥程度差别居次要地位。温带草原地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这三个地带是既不同于西北西部大陆腹地,也有别于我国东部沿海的过渡性纬度地带谱。在这里,海洋性气候特点已明显减弱,但还没有达到出现荒漠地带的程度。

三、海洋性和大陆性山地垂直带谱

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带,由于各山地所处基带不同和降水垂直梯度相差很大,而有明显差异。

第五节绿洲农业与畜牧业

西北3省区共有耕地984.25×104hm2,仅占土地总面积的4.51%。人均占有耕地达0.24hm2,即略超过3亩,是东部许多地区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牧草地多达6643.61×10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0.47%。全国5大牧区西北就占有2个。新疆、甘肃河西及宁夏中北部气候干旱,即使有肥沃的土壤和足够的光照与热量,不灌溉就不可能发展农业。

一、西北区的绿洲

西北绿洲所在地区同全球其他荒漠绿洲区相比较,其海拔和纬度双双偏高,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值高,热量标准至少达到温带水平,一般情况下不会成为农业生产的障碍,水源则堪称得天独厚,因此农业发达,成为我国西北的粮棉瓜果基地。

据统计,我国西北区人工绿洲共约9.45×104km2,其中新疆7.34×104km2,甘肃1.79×104km2,宁夏0.3200km4,主要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边缘、天山山间盆地、河西走廊和宁夏平原。

二、绿洲农业

西北区现有的984.25×104hm2耕地中,约有442×104hm2分布于绿洲中。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和糖料基地。而绿洲农业的迅速发展,则主要得益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空前规模的农垦事业。

绿洲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和水稻等。棉花分布广泛,而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吐鲁番盆地、喀什三角洲及塔里木盆地南北缘绿洲为主。年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1/3,并以质量优良著称。

油料作物以向日葵和油菜为主,还有胡麻、芝麻、花生等品种。由于光照充足和日温差大,西北区还富产甜而多汁的优质瓜果。啤酒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80%~90%,绝大部分产于新疆,河西走廊也少量生产。枸杞也是西北区的一大特色产品,主产于中卫平原和银川平原。

三、畜牧业

西北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天然草场主要位于山地和高原。海拔高度不同,放牧季节也随之变化。高山草甸和草原宜夏季放牧,畜群常接近冰川末端。中低山带的山地草原或荒漠草原宜冬季放牧。农业区内不宜垦殖的丘陵、黄土沟谷、坡地,也多用于放牧。因此西北农区放牧现象比较普遍,畜产品至少半数产自农业区。

西北区优良品种,有巴里坤马、伊犁马、焉耆马、山丹马、河曲马、洮州马等挽乘兼用或军马。有新疆细毛羊,阿勒泰、巴音布鲁克和塔什库尔干肥臀羊,库车羔皮羊,三北羔羊,宁夏和陇中滩羊等。此外,新疆和甘肃河西产骆驼,甘南高原产牦牛。驴、骡、黄牛等家畜更为普遍,但各类牲畜中仍以绵羊最多。目前天然草场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载过牧现象,而草场建设相对薄弱,因而处于退化状态,急需加强综合治理。

第六节工业与交通一、工业

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涌现出一批新兴工业城市,比如著名的北疆3市(乌鲁木齐、石河子、克拉玛依),南疆3市(库尔勒、哈密、喀什),河西2市(嘉峪关、金昌),陇中3市(兰州、白银、天水)和宁夏2市(银川、石嘴山)。石油工业:西北区是我国石油资源相当丰富,发现和开采最早的地区。预测全疆石油储量达数十亿吨,甘肃石油储量可达15×108t。西北区原油产量已达1984.1×104t(2001年),占全国的12.1%。原油加工能力约1000×104t,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玉门、兰州、庆阳等地建有炼油厂,石油产品多达200余种。煤炭工业:西北区煤炭资源具有分布广、埋藏浅、煤层厚、储量大、种类多和质量好6大特点。全区原煤产量为0.62×108t(2001年),占全国的5%。金属冶炼工业:金属矿产尤其是有色金属矿产丰富是西北区的一大优势。铁矿探明储量共约15×108t,几乎全部分布于新、甘两省区,另外还有锰矿、铬铁矿等。有色金属矿藏也特别丰富,包括有镍矿、铅锌矿、铜矿等。机械工业:重点建设了农用汽车、中小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割草机、打捆机、剪毛机生产厂家。石化机械、凿岩机械、高中压阀门、配备设备和光学仪器等在全国占一定优势。化学工业:是西北区一个重要的工业部门。建立了化工厂、化肥厂、药厂、农药厂。以石油和煤为主要原料的有机化学工业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纺织工业:作为我国主要牧区、产棉区和合成纤维产区,西北区纺织工业原料丰富可谓得天独厚,羊毛、驼毛、牦牛绒、棉花、芦苇、罗布麻的就近充分供应为纺织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交通运输业

从连云港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贯通大西北,彻底改变了西北的陆路交通状况。

公路交通发展更为迅速。四通八达已是名实相符。特别是南北向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其意义远不只保障了塔中油田的建设,而且创造了人类奇迹。民航仅有乌鲁木齐、兰州、银川三个空港有定期航班往返东部沿海各地。

教学活动建议

主题:自然风光旅游路线设计

方法:收集自然风光照片,连成一线,加说明。

能力训练:组合创新能力

要求:每组完成1张图

思考与练习1、概述西北区的地理特征。

2、分析西北区河流与湖泊的演变特征。

3、为什么西北绿洲受风沙和盐碱威胁?

4、分析西北区作为国家后备能源基地的条件。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6青藏区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6青藏区

主要内容:

第一节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第二节高寒干旱气候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

第四节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第五节畜牧业与种植业

第六节工业与交通

教学重点:

阐明青藏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阐明青藏区高寒气候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阐明青藏区畜牧业和种植业特色。

青藏区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该区占有青藏高原的绝大部分,位于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南距孟加拉湾虽仅有510多千米,但有喜马拉雅山阻隔。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地,青藏区面积达192.12×104km2,占全国面积的约20%,人口786万(2001年),仅占全国人口的6%。青藏区自然条件相对严酷,经济比较落后。

第一节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一、地质构造概述

青藏高原是由几个较小的陆块拼合而成的断块高原。震旦纪时,高原的主体(藏北)及江河上源一带曾处于隆起状态,其周围则为凹陷区。青藏高原的成陆历史,即特提斯海在不断发生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南撤,每次运动留下一条山脉。山脉较为稳定的地壳段落以地台型沉积为标志,地貌景观则是山间盆地和广阔的高原面。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冈底斯山开始隆升。但此时青藏高原海拔并不高。

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同时在高原内部则形成一些新的断陷和山岭。孢粉组合特征表明,当时的高原处于热带、亚热带环境。

二、高原的隆升与高度

青藏高原面从上新世晚期的海拔1000m上升到目前的平均4500~5000m,累计上升量共有3500~4000m,这表明在第四纪期间平均每年上升2mm。而晚更新世以来的10余万年,每年上升10mm以上。重复水准测量还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目前依然保持着年平均3.2~12.7mm的上升量。三、青藏高原地貌特征四、地貌外动力及地貌类型

1.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发育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的高山带。第四纪冰川规模远比现代冰川大,冰川形态类型除常见的冰斗冰川、山谷冰川等外,还有面积达150km2的小冰帽、数十平方千米的平顶冰川,以及少量山麓冰川。类型复杂的冰蚀地貌和冰川—冰水—冰湖堆积物,在现代地貌发育过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2.冰缘作用和冻土地貌

青藏区冰缘作用的范围远远超过冰川作用区。各大山系雪线以下附近一定高度内,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西部,以地表冻融作用强烈为特征的冰缘过程占绝对优势。

3.流水作用流水作用在青藏区的不同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貌。强大的侵蚀作用使边缘山脉形成具有多级谷肩,俗称谷中谷的深切峡谷,包括世界之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4.其他外动力作用包括湖水作用、岩溶作用、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在青藏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五、主要地貌单元

(1)青海北部山地盆地:由阿尔金—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昆仑山地(东段)组成。

(2)青南山原:包括长江源山原和黄河源山原。

(3)唐古拉山地与藏北高原:唐古拉山是长江与怒江和藏北内陆区间的分水岭,主峰各拉丹东雪山海拔6621m。藏北高原海拔4500~5000m,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倾,西部为大片内陆区,多湖盆,东部地形切割较强,渐显山高谷深特点。

(4)藏南山地与谷地:包括冈底斯山、藏南谷地和喜马拉雅山地。冈底斯山是西藏南部内外流域的界山。其南侧的藏南谷地由象泉河及雅鲁藏布江谷地组成。这是一条巨大的构造纵谷,喜马拉雅山由多列平行山脉组成,长度接近2500km,宽200~300km,平均海拔6000m,是全球最高大雄伟的山系。

第二节高寒干旱气候

一、强辐射、富日照

平均海拔高(达4500m)和云量偏低,使青藏区成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除藏东和青海东南一隅约在5000~6000MJ/m2之间外,其余绝大部分在6000mJ/m2以上,阿里地区和藏南谷地高达8000~9200mJ/m2。

高原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均在2600h以上,藏南谷地和阿里地区达3000~3200h,而柴达木盆地西部的冷湖则以3553.9h高居全国榜首。

二、高寒低温

青藏区是全国年平均温度和各级界限温度最低的地区。年均温0℃线在青藏区形成一小一大两个闭合圈。年均温-4℃线的分布则表明祁连山西段、江河源山原中西部和羌塘高原北部均不足—4℃,并成为全国年均温最低的地区。≥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青藏区普遍低于2000℃,青南、藏北及边缘山系高山带甚至只有0~500℃,持续期0~50天。至于平均日最低温≤0℃、≤-10℃和≤-20℃的日数,高原内部分别为300天,200天和100天,但≤-30℃和≤-40℃的日数极少。表明青藏区虽然冬季漫长或说长冬无夏,但其寒冷程度尚不及东北北部地区。

三、降水少、时空分布不均

青藏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虽然和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一样保持着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但是单位距离内的递减率却远比其他地区大。而这显然与喜马拉雅山作为孟加拉湾暖湿气流的巨大屏障,有力地阻止该气流北进有密切关系。

降水的季节分配表现为高度集中的特点。相对多雨区由于冬春降水量相应增加,雨季(5~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70%。降水量少的地区雨季降水量比例却高得惊人,例如,拉萨为97%,藏北各地为90%,青海茫崖为93%,茶卡89%,巴颜喀拉山以北地区80%。少数地区仅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的42%~46%。这种情况在青藏区外就十分罕见。冬季降水量一般很少,但那曲和青南高原东南部在个别年份因降雪过多而造成“白灾”的现象不可忽视。

少雪的冬季同时也是风季。青藏区从北到南都不乏≥8级大风的日数超过100天的例子,例如茫崖为109天,沱沱河为128天、改则200天、安多139天,定日113天。大风吹蚀表土,形成沙尘暴天气,对生产和生活都十分不利。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

一、内流区与外流区

外流区,包括藏南谷地、藏东、藏北东部、青南东部、河湟谷地及祁连山东段南翼,面积占青藏区的48.3%;内流区,包括藏北西部、可可西里、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西段南冀,面积占青藏区的51.7%。

二、河流

青藏区的主要外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长江、黄河等。除长江、黄河外,其余都是国际河流。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是其主要补给来源。大河干流多沿主要构造线走向发育,但水系格式比较多样化。径流的年内分配在很大程度上与降水季节分配一致。5—10月为丰水期,径流一般占全年80%~90%,11—4月为枯水期,径流仅占全年10%~20%。内流河多以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为主要补给来源,年径流分配与温度状况密切相关。

三、湖泊

青藏区是我国著名的湖区。如果把位于现代冰川末端的冰碛湖和分布于多年冻土区的小热融湖等包括在内,湖泊数以千计,面积≥1km2的湖泊有800个左右,其中青海266个,西藏600余个。全区湖泊总面积约为36610km2,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5.8%。青藏区湖泊的特点:

(1)成因类型以构造湖占绝对优势;

(2)湖面海拔普遍在4000~5000m之间;

(3)依湖泊水文地理特征分类,以内陆湖居多;

(4)依据湖水矿化度分类,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

(5)湖水化学类型复杂,碳酸盐型、硫酸盐型和氯化物型兼备;

(6)湖泊普遍处于退缩状态,内陆湖尤甚。

第四节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一、植物区系与植被类型

青藏区的植物区系虽统属泛北极区,但高原大部分与南部边缘山地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高原植被大部分以耐寒耐旱的、随着高原隆起而特化的种类占优势,其中不乏古地中海成分与亚洲中部成分。东南部边缘山地以印度—马来成分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为主,是高原隆起的阶段性和冰期—间冰期相互交替造成多种植物区系相互渗透和交融的结果,为青藏高原植物种类最丰富、最年轻的地区。

山地荒漠: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和阿里地区,以旱生超旱生灌木、半灌木为主。

高寒荒漠:分布于羌塘北部及可可西里一带,以垫状驼绒藜为主,一些地方几乎不生长植物。

高寒草原:分布于长江源、黄河源及羌塘高原,由耐寒耐旱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小半灌木组成,以紫花针茅、羽柱针茅、沙生针茅、羊茅、青藏苔草、西藏嵩草为主。

高寒灌丛草甸:分布于果洛、玉树、那曲一带,以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矮嵩草、小嵩草、线叶嵩草、短轴嵩草等多种嵩草为主,灌木则有变色锦鸡儿、藏北锦鸡儿、矮生金露梅、匍匐水柏枝等。南部和东南部边缘山地以热带、亚热带森林为基带,形成完备的植被垂直带。二、青藏区的土壤:

土壤发育形成了大陆性荒漠土、草原土、草甸土和海洋性森林土两大系统。高寒干旱相结合,形成了羌塘的高寒荒漠植被和高山荒漠土,干旱程度不亚于羌塘,但热量条件略好的柴达木则形成山地荒模植被和灰棕漠土。自羌塘高原向东南依次分布高山草原土和高山草甸土。海洋性系统主要土类形成了最复杂的土壤垂直带谱。

三、高原自然地带

从区划角度考虑,郑度等(1979年)共划分出9个自然地带,即高原亚寒带下属的果洛那曲高寒灌丛草甸地带、青南高寒草甸草原地带、昆仑高寒荒漠地带和羌塘高寒草原地带;高原温带下属的川西藏东山地针叶林地带、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地带、阿里山地荒漠半荒漠地带、柴达木山地荒漠地带和青东祁连山地草原地带。

(1)高原地带与同纬度低海拔水平地带的本质差别在于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热量背景,高原地带的热量特征总是偏向极地。海拔愈高,偏向极地特征愈显著。

(2)高原自然地带是边缘山系某个上部垂直带因地貌形态由山地转变为高原面而扩展后的一种平面表现形式。这种扩展的重要意义在于本来间断的垂直带由此获得了空间连续性,从而不仅在海拔高度上,而更主要的是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更替。

(3)青藏高原多级夷平面海拔高度不同是形成不同高原地带类型的根本原因。在干旱背景下海拔最高的夷平面北羌塘形成高寒荒漠或草原地带。相对较低的柴达木则形成山地荒漠地带。在湿润半湿润下,海拔较高的夷平面形成草甸地带,较低的则形成山地森林地带。

(4)高原地带是高原内部山地自然景观再次发生垂直分异的基带。例如,东昆仑山南翼,唐古拉山北翼,都以青南高寒草甸草原地带为基带。

(5)高原地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受多种因素制约,既不沿纬线方向延伸,更不可能沿经线方向延伸,因此不宜以纬度地带或所谓“经度”地带硬套高原地带。

第五节畜牧业与种植业

青藏区耕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0.49%,而牧草地却占全区面积的61.65%,大部分地区适宜畜牧,不宜从事种植业。

一、畜牧业

以草地资源丰富、类型复杂、牧草营养价值高而著称。青海天然草地占全国草地总面积10%;西藏草地面积占全国的1/5强,在各省(区)中居首位。在各类牧草地中,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荒漠、温性草原、山地草甸等7类是青藏区面积最广的草地类。主要畜种有藏绵羊、蒙系绵羊,牦牛、犏牛、马,以及农牧交错区和农业区的黄牛、驴、骡、猪等。2001年末大牲畜头数为1062.2万头(只),牛羊肉产量为29.1万吨。

二、种植业

主要作物为粮食作物,除青稞外,还有小麦、豌豆、蚕豆、燕麦、荞麦等,播种面积在青海占耕地的77%,在西藏则占85%以上。藏南河谷和盆地冬小麦种植上限可达4320m,青稞更高达4750m,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高寒农业区。

第六节工业与交通

已初步建成以机器制造、食品和纺织工业为主,包括轻纺、皮革、造纸、食品、盐化工、电力、机械、冶金、煤炭、石油、建材、塑料、畜产品加工等门类比较多的工业体系。一、采矿和冶炼工业

共发现各类矿产130余种,矿产地4500余处,矿产保有储量在全国各省(区)中名列前10位的就有60余种,其中有青海的锂、冶金用石英岩、芒硝、电石用石灰岩、化肥用蛇纹岩、盐矿、钾盐、镁盐、石棉和玻璃用石英岩等10种,西藏的铬、锶、工艺用水晶和刚玉共4种名列全国各省(区)之首。二、地热、水能与电力工业

西藏地热年天然热流量相当于300×104t标准煤释放的热量。已探明羊八井、羊易、那曲、那多岗等热田。西藏地热资源利用已达1/3。

全区理论水力蕴藏量达2.22×108kW,约占全国1/3,其中90%分布于西藏,10%分布于青海。雅鲁藏布江就达1.135×108kW。但目前全藏水电站装机容量只有11.87×102kW,占自治区可开发水能的0.21%。

三、其他工业

青藏区的机械工业是在20世纪50年代起步的,目前青海工业以机床工具、工程机械和汽车三大行业为支柱。西藏目前仍处于“无铁无钢”的状态,机械工业相对落后,以农机修造和汽车修配为主。

毛纺工业由于拥有大量羊毛和牦牛绒资源,发展比较迅速。四、交通运输半个世纪前的青藏区交通运输还以驮运为主,西藏几乎完全没有公路,青海也只有472km低等级公路,铁路和空运就更谈不上了。目前已由四横两纵的国道加上省(区)公路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公路网。

青藏铁路经青海湖盆地、柴达木盆地至格尔木以南的昆仑山麓,即将向拉萨延伸,滇藏铁路也将开始勘察。这两条铁路建成之后,将标志青藏区尤其是西藏无铁路的历史彻底终结。民航以西宁和拉萨为中心,开通了至成都、西安、北京、上海等地的航线。拉萨与加德满都之间还有国际航班,使青藏区与外界的交通更加便利。

教学活动建议

主题:走进西藏

方法:收集相关照片资料编成主题相册

能力训练:组合信息的能力

要求:网上资源共享

思考与练习1、简述青藏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分析青藏高原的草地退化问题。

3、概括青藏区的湖群所具有的特点并说明是怎样形成的?

4、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何重要意义?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5西南区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5西南区”,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5西南区

第一节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

第二节气候与水文

第三节植被与土壤

第四节农业

第五节工业

第六节交通运输

阐明西南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阐明西南区气候条件对农业的影响。阐明西南区矿产资源及其工业特色。

西南区由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5省(市、区)组成。全区面积137.69×104km2,占全国14.34%,人口2.44亿(2001年末),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9.1%,人口密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多达40余个。

本区地理位置具重要意义:

(1)占据了我国三大地形阶梯的各一小部分,自然景观的垂直分异显著,农牧业生产的立体性强。

(2)所在纬度较低,使本区的热量有充分的保证。

(3)离孟加拉湾和北部湾较近,使它可以得到西南和东南两个方向暖湿气流带来的丰富降水,同时又可凭借北海、防城两港发展对外贸易。

(4)紧邻中南半岛诸国,有利于开展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

第一节地质环境与地貌特征

一、地质环境西南区属于亚欧板块内中国板块的一部分,其地质构造、地层和岩性之复杂为国内罕见。有3个构造单元:

(1)西部中生界褶皱带,新构造运动中属强烈上升区,新老断裂活跃,地震既频繁又强烈,常造成灾害;

(2)扬子地块;

(3)华南早古生界褶皱带。

二、地貌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川西滇西山地自北而南的走向清晰地反映了山脊线、高原面和谷地海拔沿同一方向递降的特点。地势起伏之大也为其他各区所罕见,最大高差相差近7500m。(1)宏观地貌格局深受大地构造制约。构造背景对西南区地貌格局的决定性作用是导致其多山地、高原。

(2)岩石性质强烈影响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红色丘陵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在西南区的分布极其普遍。较为集中的数滇东地区、贵州、四川盆地南缘和广西。

(3)流水的深切割塑造了独特的峡谷地貌。西南区在我国以多深而长的峡谷著称。川西、滇西山地,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河及其支流的纵向构造谷地,大多以峡谷占优势。重庆市东部切穿巫山形成了著名的三峡。

(4)冰川作用对西部高原山地地貌影响巨大。

(5)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西南区的许多山地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十分发育。

三、主要地貌单元

(1)岷山山地与若尔盖高原:岷山平均海拔超过4000m,主峰雪宝顶海拔为5588m,是我国现代冰川分布的东限。若尔盖高原海拔3500~3800m,广泛发育沼泽。

(2)横断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南北向山地,长约900km,东西最宽处约700km,愈往南愈窄。山脉平均海拔4000~5000m,地震频繁,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地貌常见。古冰川遗迹甚多,现代冰川发育。

(3)四川盆地:略呈菱形,海拔为300~700m,地势自西北倾向东南。盆地内部中生界紫色砂页岩广泛分布。地貌分异显著,西为平原,北有低山、丘陵,东为平行岭谷。

(4)云贵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云南高原平均海拔1800~1900m,大部地区高原面保存比较完好,为典型的红色高原。滇东喀斯特地貌发育。贵州高原平均海拔1000m,碳酸盐岩分布广、普遍发育喀斯特地貌。

(5)广西丘陵、盆地:西部和西北部山地属云贵高原,盆地分为北部的桂中盆地与南部的右江盆地、南宁盆地、郁江平原、浔江平原、北部湾滨海平原等地貌单元。这是西南区海拔最低、地势最平坦、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完善、农业自然条件最优越的地区。第二节气候与水文

北回归线横穿云南南部和广西中部,西南区大部分处于副热带高压带范围。高原季风、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都是西南区重要的水汽来源。云贵高原的隆起使云贵与四川盆地间出现了热量南北倒置现象。秦巴山地阻碍北方冷空气南下,使西南区少受寒潮影响。

一、辐射与日照

西南区是全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最低的一个区。峨眉山以3300MJ/m2成为全国最低。低辐射是短日照的必然结果。川西北山地高原、横断山地及昆明以北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400~2600h之间,这是西南区惟一的日照较丰富的地区。而四川盆地西部至东南的弧形地带仅有1000~1200h,盆地边缘及贵州大部不超过1400h,广西大部在1400~2000h。二、气温

西南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在14~24℃间,有5个高值区:①金沙江、雅砻江交汇带谷地>20℃;②川南—重庆长江谷地18~20℃;③怒江下游及德宏州>20℃;④红河下游谷地20~22℃;⑤广西大部20~24℃。气温年较差小。

三、降水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明显呈自东南向西北和由南向北递减的趋势,但海拔高度和地面坡向变化也造成降水量的局部差异。西南区降水量丰富,广西全境(1200~2000mm)、云南南部(1000~2500mm)、贵州大部(1100~1400mm)和四川盆地(1000~1300mm)是区内降水高值区。

横断山“干旱”河谷的成因问题。多数人认为焚风效应是首要的原因。横断山地各山脉的走向既近似垂直于西南季风来向,又近似垂直于东南季风来向,迎风坡多雨,背风雨影区焚风效应显著,产生干旱现象,且向内陆愈突出。

四、河流与湖泊

西南区河网密集,河流众多,这些河流分属黄河、长江、伊洛瓦底江、怒江、澜沧江、元江和珠江7大水系。大河多为过境河,且其中不乏国际河流。长江、珠江两水系共占全西南面积的81.28%,居于主导地位。大部分河流雨水补给比重超过年径流量的70%。地下水补给率以云贵高原诸河最高,一般占30%,横断山地和四川盆地诸河分别为20%和10%。冰雪融水补给只限于横断山地各河流。径流丰枯悬殊,季节分配与降水量一样不均匀,年际变化也较大。年径流总量为8237×108m3,占全国年径流量的30.38%。径流年内分配夏季一般占40%~60%,秋季25%~40%,春季10%~20%,冬季8%~12%。

主要湖泊集中分布于滇中和滇西,即金沙江、南盘江、元江分水岭地区和横断山地东侧。多为断陷湖,水位季节变化明显。本区湖泊都是外流湖、淡水湖,且除程海等少数湖泊外没有突出的天然萎缩现象,人为因素如修渠排干、引水灌溉、发电、城镇供水、围垦、工业废水污染等,对湖泊的演变影响至深

第三节植被与土壤

一、植物区系与植被类型

主要植被类型包括:1.热带雨林

2.热带季雨林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4.亚热带针叶林

5.热带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灌丛

6.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7.落叶阔叶林

8.针阔叶混交林

9.山地寒温性针叶林

10.高山、亚高山灌丛

11.高山、亚高山草甸

12.竹林

植物最为丰富。云南省被称为植物王国。印支及燕山运动后本区绝大部分已成陆地,若干起源古老的植物相继迁入,第四纪期间基本上未受冰川作用影响而得以保存,故而古老孑遗植物相当丰富。植被类型除不含青藏区腹地的高寒草原、高寒荒漠和西北区的温带、暖温带荒漠、荒漠草原外,几乎包容了东部季风区的所有地带性植被。从滇南到川北,或从桂南到渝陕边界,基本上是纬度因素导致亚热带内部植被的变化,而西南区西部山地高原植被的垂直变化却近似地再现了东部季风区植被类型从热带亚热带到寒温带的全部纬度变化;高黎贡山、大雪山等山地垂直带谱由7~8个垂直带组成。

二、土壤地理特征

(1)土壤类型以热带、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占绝对优势,广西赤红壤、红壤断续覆盖全省各地,云贵高原以红壤、赤红壤、燥红土和黄壤占地最广,重庆市大致是黄壤和黄棕壤分踞南北。

(2)岩成土类型多,岩成土分布广。四川盆地由于中新生界紫色砂岩、页岩和泥岩广泛出露,其风化物作为母质在亚热带暖湿气候和常绿阔叶林条件下发育为紫色土。在碳酸盐岩风化物上发育的石灰土,依有机质含量高低可分为黑色、黄色和红色石灰土三个亚类。此类土壤虽较肥沃,但通常土层较薄,且缺水,是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大山灰土,仅见于云南德宏州之腾冲一带。

(3)与植被垂直带性相适应,土壤垂直带性分异显著,各垂直带土壤大大丰富了本区的土壤类型。以砖红壤为基带有足够高度的山地,自下而上可依次出现山地赤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山地灌丛草甸土、高山石砾土等类型。

第四节农业

西南区耕地面积仅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1.12%,略高于全国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百分数。全区人均占有耕地0.077hm2,略低于全国平均数0.1hm2。耕地数量有限和低产田较多,是长期以来困扰西南农业的难题。一、农业土地利用(略)

二、农业生产与布局

全区农业生产总值为3893亿元(2001年),约占全国的14.87%。粮食产量所占比例也相近。糖料产量超过全国的一半。油料和肉类所占比例也略高,但水产品,尤其是棉花显著偏少。

粮食作物居主导。水稻分布于四川盆西平原、盆南长江沿岸及岷江、沱江、嘉陵江下游浅丘区,广西盆地特别是桂东南地区,滇中、滇南亚热带及热带坝区,黔中盆地和黔东河谷坝区。四川-重庆水稻产量占全国的11.6%。小麦分布于我国五大产地之一的四川盆地北部和西部。玉米主要分布于贵州西半部山地,其播种面积占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的29%,产量则超过粮食总产量的30%。云南省东北、东南和西南海拔1000~2000m间的山地,广西西部山地,川西山地和四川盆地内的丘陵区也是玉米产地。薯类主要分布于黔西、黔东北和黔中温凉山区。

经济作物种类极多。以油料、甘蔗、烤烟、麻、蚕桑、茶叶、橡胶、热带亚热带水果和名贵药材为主。油菜籽是西南区产量最多的经济作物,除川西北高原种植春油菜外,其余地区多为冬油菜。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油菜籽生产基地,商品率超过80%。甘蔗以广西为全国最重要产地,产量独占全国糖料的1/3强,全区产量占全国糖料总产量的一半。烤烟集中分布于云贵高原,其产量约占全国的30%,因而云、贵两省与山东、河南同列我国四大烤烟产地。橡胶树种植仅限于西南区最南部的热带地区。茶叶主产于川、黔、滇三省。蚕桑主产于重庆市及四川南充、绵阳、内江三地区。

畜牧业十分发达。川西北高原及横断山地以放牧牦牛、犏牛为主,农区则普遍圈养猪、黄牛、水牛、马、山羊、绵羊和家禽。四川-重庆生猪的年末存栏率长期高居全国首位,黄牛和水牛都居全国第二。

第五节工业

西南区主要自然资源潜在总值占全国23.29%。其中,矿产、水能资源与农林牧资源约各占一半。金属矿产和化工原料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已建成部门齐全、结构渐趋合理、富有区域特色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达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1.78%。冶金工业是全区重要工业部门,主要分布于四川攀枝花、重庆市、云南昆明和广西柳州。攀钢作为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我国西部最重要的钢铁基地。有色金属冶炼以锡、铜、铅、锌、铝、锑、汞为主。

机械工业在重庆历史比较悠久,对其余四省(区)而言或多或少具有新兴工业的性质。煤炭工业比较发达。化工原料矿产丰富,使西南区的化学工业得以迅速发展。纺织工业以棉纺业最为发达,毛、麻、丝、化纤纺织也有一定规模。西南电力,特别是水电梯级开发领先于其他区。

第六节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落后曾经是长期困扰西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不仅蜀道难,重庆市和滇黔两省更难,只有广西情况略好。现在西南区的交通运输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公路铁路建设使进出西南区的通道日益增多:国道公路干线四通八达;区内则以重庆市和四省(区)首府城市为枢纽,建成了密集的公路网。高速公路迅速发展。铁路有宝成线、襄渝线、枝柳线、湘黔线、黔桂线、黎塘—茂名—广州线勾通西南区与相邻区,并已成为交通运输的骨干。(2)水上运输条件大大改善:川江及其支流、澜沧江、南盘江、西江及其支流河道都经过了整治,设置了必要的航标,沿长江东下至武汉、南京、上海,沿西江至广州,沿澜沧江至老挝首都航道畅通,运力大大提高。三峡工程完成后,万吨轮可直达重庆港。

(3)有了最近便的入海口岸——北海和防城港。西南区长期没有独立入海港口,对外贸易受到很大影响。重庆直辖市建立前,四省五方的经济协作关系促进了北海和防城港的建设,使其吞吐能力迅速增加。加上南昆铁路已全线通车,川、渝、滇、黔四省市到上述两港口的距离都不再遥远。

(4)航运发展迅速。区内以重庆、成都、昆明、贵阳、南宁、桂林为中心,与首都和东部各大城市间开设了定期航班,与一些东南亚国家间开设了国际航班,区内主要城市间也有航班往来。可以认为,西南区正在进一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西南区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独具特色,近二十年来旅游业发展极为迅速。

教学活动建议

主题:云南生物资源的开发前景

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和规划

能力训练:挖掘信息和组合信息的能力

要求:网上自由交流

思考与练习

1、概述西南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为什么西南区的能源和有色金属矿产很丰富?

3、为什么西南区植被地带特别多样?

4、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开发的影响。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东北区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东北区”,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9东北区

主要内容: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特征

第二节产业基础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

教学重点:

1、阐明东北区的资源与环境特征和资源优势。

2、阐明东北区农业、工业等布局的特征和发展前景。

3、指出东北区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特征

东北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面积78.8×104km2,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8.2%,人口10696万(2001年),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

一、自然地理条件

(一)地表结构

略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带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紧接着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地以内则是广阔的平原。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区的地形轮廓。

(二)自然景观

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对植物的生长有利。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二、资源优势

(一)农业资源丰富、质量良好

(1)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耕地面积为192×104h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7%,人均占有耕地为0.167hm2,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2倍。土壤比较肥沃,东北区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都有深厚的暗色表土层。全区可垦荒地多,约有667×104hm2。

(2)是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地区。大兴安岭北段为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以红松、糠椴、胡桃楸、水曲柳等为主,材质优良。

(3)东北草甸草原区,草地面积2866.7×104h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3.8%,是我国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牧草的蛋白质含量高,草质好,适口性强,适合多种牲畜饲养。

(4)本区内陆水面约333.3×104hm2,南临黄海、渤海,利于发展淡水渔业和海洋渔业。

(二)水资源比较丰富

较多的降水,较低的蒸发量以及植被茂密的山岭,保证了本区有比较丰富的水资源。集水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有290多条,水网稠密。多年平均河川径流总量为1653×108m3。6—9月汛期占全年水量的70%~80%。

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约为330×108m3。水力资源的理论蕴藏量约为1530×104kW(大于10000kW),其中可开发的约为1370×104kW。

本区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是东丰西歉,北多南少,总量属中等,人均占有量少,相当于全国人均值的72.5%。(三)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配合较好

矿产资源丰富,矿种比较齐全,已探明储量的有100余种,其中储量居全国前3位的达45种。主要金属矿产有铁、锰、铜、钼、铅、锌、金以及稀有元素等。能源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非金属矿产。

有菱镁矿、石墨、滑石、白云石、石棉、钾长石、硼、金刚石等。相互配合良好,便于开发利用。

第二节产业基础与经济发展

一、以重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基地建设

东北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前期以钢铁、机械为重点,后期以石油开采加工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为主体的重型工业结构。

(一)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冶金工业基地

钢铁工业是东北区工业的基础,以鞍(山)钢、本(溪)钢为主,建起了包括大连钢厂、抚顺钢厂、北满钢厂,以及通化、齐齐哈尔、凌源等钢铁厂在内全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经济发展。

(二)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中心的机械工业基地

以沈阳、齐齐哈尔为主,形成机床、重型机械、冶金设备、矿山设备生产基地。以长春、大连为中心形成运输机械制造中心,能够生产汽车、内燃机车、船舶、铁路客车、拖拉机、收割机等。以哈尔滨为中心形成动力机械制造业基地,能够生产大、中型水电、火电发电机组及先进的输变电设备。(三)利用资源优势,建立了能源生产基地

煤是本区主要常规能源。全区煤炭储量约723×104t,煤集中分布在本区东部和西部。石油储量和产量长期约占全国的1/2左右,是我国最大的储油和产油区。其中80%的储量集中分布在大庆。

(四)以大庆、吉林、辽阳、大连、盘锦、锦西、抚顺为主的化工工业基地

石油加工能力占全国29%,以硫酸、纯碱、烧碱、硼酸为主的基本化工原料工业,以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精细化工、橡胶加工等为主的化学工业在全国有相当的优势。化工产值占全国的12.6%。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可成为全区最具有潜力的支柱产业。(五)其他骨干产业得到良好发展

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发展远景;建材工业也有相当规模;木材加工及综合利用工业也具有优势。

二、农业基地建设(一)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1)本区是大农业结构比较完整,农、林、牧、渔业俱全的农业地区。全国重要的粮食、大豆、甜菜生产基地,玉米、大豆、甜菜的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2%,45%和54%,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甜菜、亚麻、柞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4%,90%和82%,均为本区的重要工业原料作物。(2)以农区舍饲为主的畜牧业。本区畜牧业既有与耕作业紧密结合的舍饲畜牧业,也有以放牧为主的畜牧业,但以舍饲为主。全区产奶量约占全国的1/4,是中国主要产奶区。

(3)具有全国意义的用材林基地。东北区是全国最大的天然用材林区,全区林地总面积约4665×104hm2,其中有林地3550×104hm2。东北林区基本上为国有林区。全国130多个森林工业局有82个分布于本区。

(二)松嫩平原农业基地建设

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相结合,坚持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今后应立足于资源的深度开发,着重解决产量不稳不高的问题,加强水利建设和建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增强对旱、涝的抗御能力;合理调整作物品种布局,避免、减轻低温冷害;努力培肥地力并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强化种植业和饲养业、农区和牧区的结合;巩固提高以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甜菜以及肉、奶为主的农业综合商品生产基地。(三)三江平原的开发治理

三江平原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冲积而成的低湿平原。1949年以来,以国营农场为主力军,开垦了大量荒地,耕地面积由1949年的40×104hm2扩大到目前的370×104hm2。国有农场机械化程度高,机耕、机播、机械收割面积分别达耕地的99.5%,93.4%和87%。沼泽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泥炭资源,又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对沼泽的开发利用,应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利用。

三、交通运输、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一)比较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

在东北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居主要地位,约有70多条,营业里程占全国的28%。铁路密度达125km/km2,高于全国57km/km2的水平。纵横交织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

东北区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公路总长已达14×104km,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形成不同层次的辐射公路网。

以大连港为中心,以及营口、丹东、锦州港的海上运输已展开。管道运输主要是从运输大庆、扶余油田的石油至东北、北京各炼油厂,部分经大连鲇鱼湾港外运。

(二)邮电通讯业:目前综合通讯能力严重不足

目前综合通讯能力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电话普及率低,长途电路不足,农村通讯严重落后,管理机制和服务质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四、对外开放与边境贸易发展

(一)东北区具有对外开放的优越区位

周边有俄罗斯、蒙古、朝鲜,与韩国、日本也相距不远。从世界地缘角度看,我国东北区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蒙古、朝鲜半岛、日本共同构成“东北亚经济圈”。东北区正处于这一经济圈的中部,为本区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南部形成了以大连为中心的港口群,在北部形成了满洲里陆上最大口岸。(二)图们江地区开发

图们江部分河段是中、朝、俄三国界河。以图们江口为中心,以900km为半径,可以到达东北亚各国。图们江下游地区处于东北亚地区的中央部位,它是我国从陆路进入日本海的惟一水路通道,也是实现东北亚各国的区域经济互补的重要结合点和经济联系的枢纽。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将“小金三角”定义为图们江经济区,把“大金三角”定义为图们江经济开发区。图们江开发一般指“小金三角”的经济开发。

第三节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一、水利建设东北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南部、西部水资源短缺,特别是辽中南地区,城市密集、工业集中,水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跨流域调松花江水入辽河是解决南部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

水利建设的另一重点是松花江、辽河的整治,提高干流防洪工程的标准,同时加强辽河支流柳河流域的水土保持。

二、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森林资源丰富是本区得天独厚的优势,树种在300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50多种。森林生态严重破坏:

(1)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资源减少,材质下降。

(2)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19世纪末至今,黑龙江省森林覆盖率由70%降到35.55%,林缘平均后退150km。并造成生态平衡失调,气候变坏,水土流失加剧,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合理开发措施:

第一,坚持合理采伐。

第二,促进珍贵树种红松的更新。

第三,积极营造人工林。

三、开发旅游资源

1、冰雪旅游

2、长白山、五大连池、镜泊湖等火山熔岩风景名胜旅游

3、自然风景有千山、林海雪原、兴凯湖、以及扎龙等自然保护区

4、沈阳故宫为清初皇宫旅游四、生态环境建设

大量采伐森林,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采育严重失调,森林日减,林相渐趋恶化,特有的野生动植物也在迅速减少,有的濒临灭绝。草原建设投资很少,而开垦草原,以农挤牧的现象严重,加上草原普遍超载过牧,导致土地沙化、碱化,草原退化加剧,产草量下降。从农业上看,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普遍下降,有机质明显减少。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危及人体健康。环境中的化学元素或化合物过剩或不足,而引起的地方病也较普遍。主要有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氟病等。

东北区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资源保护与环境的治理。依靠法律和经济、技术手段加强对水、土、森林、草场、野生动物、水产等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保护;积极治理三废污染,净化生态环境;对地方病多发区加强环境的改善,逐步促使生态环境的良性、协调发展,达到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

五、能源建设

为了解决能源不足,需加速建设东西部和南北两头能源基地建设。

(1)西部煤电新基地建设。重点开发霍林河、元宝山、伊敏河等大型煤田,相应新建和扩建元宝山、伊敏河、通辽、海拉尔等电厂,建设坑口电站。

(2)开采北部煤炭资源,建设一批火力、水力发电站,扩建鹤岗、双鸭山、鸡西、七台河煤矿及相应的电厂,将来可与俄罗斯合作在黑龙江中上游建设大中型梯级电站。

(3)开发东部的珲春煤田,新建扩建白山水电站等。

(4)扩大南部的能源建设,利用铁法煤建铁岭电厂,用晋煤建绥中电厂、鲅鱼圈港口电厂,同时筹建核电站。

教学活动建议主题:东北区在东北亚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方法:阅读文献

能力训练:网上收集信息能力

要求:完成1份小报告

思考与练习1、简述东北区的基本特征。

2、分析东北平原农业开发中的主要环境问题

3、分析东北工业基地的发展前景如何?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062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