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77年邓小平对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整顿;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历史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展开;十一届六中全会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及历史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结合史实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历史意义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而且是中国命运的转折点。从此,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通过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观点,并对学生进行真、善、美观念的教育。
4.学法指导方面:
(1)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史实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帮助学生学会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有关资料,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是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国拨乱反正,是从这次会议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的前后开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习这一内容,既能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重点。这个决议,是对建国32年的历史,包括重大历史事件、毛泽东等重要领导人物的功过是非进行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又能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科学方法。
2.难点分析;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难点。两个“凡是”和真理的关系,真理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中,通过剖析两个“凡是”的错误,最后让学生认识到:真理是多种的,但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唯一的,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难点。它是在总结建国二十八年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学生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史实逐条进行分析、讨论。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和三年改造,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开始在实践中探索建设本国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我党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正确的理论指导,走过了一些弯路。尤其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拨乱反正中,终于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今天,我们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板书第八章与第一节课题)。
一、在徘徊中前进
1.“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危害
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出现了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哪位同学能根据教材的叙述,分析概括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科研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生:(分析并概括)
师:“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这是邓小平对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工作总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徘徊局面,主要是由于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继续坚持“左”的错误。由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坚决同“左”的思想进行斗争。使徘徊中的中国人民又看清了前进的方向。
2.邓小平的复出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春天
师:在“文革”期间,有知识成了罪过。当时流行的权威观点是“知识越多越愚蠢”、“越反动”。这样,许多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受到打击和迫害,使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畸形发展。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后,由于他对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整顿,使沉寂了十年之久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了春天。(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教材中的文字叙述及插图,理解体会整顿的意义。并强调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重要性)
师:1978年3月18日,是广大知识分子扬眉吐气的日子。这一天,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英明论断,使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感到无比的振奋。从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时代的强音,广大的知识分子如鱼得水,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做贡献。请同学们看,邓小平是如何整顿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引导学生归纳)
生:(阅读教材,了解邓小平对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整顿)
师:“文革”的十年动乱,给中国破坏最大的是对经济的破坏。粉碎“四人帮”后,党和政府开始全力整顿经济,从而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3.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小字内容,了解“文革”给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及党和政府的整顿措施)
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
师:毛泽东是伟大的,他为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结晶。但是,毛泽东所做出的决策是否都正确呢?请同学们看粉碎“四人帮”后的一场大讨论。
4.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概括出现这场讨论的背景、目的、结果及意义。重点强调讨论的结果及意义)
生:(阅读教材并分析概括)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了解这场讨论是怎样展开的)
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这场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师:这场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对人们的禁锢,也结束了数千年来“礼”的束缚。邓小平高度评价了这场讨论,请同学看邓小平是怎样评价这场讨论的。(出示下列投影资料,让学生阅读理解)“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良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议,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师:(放一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录像,让学生先从直观上感受这次隆重的会议)
生:(与教师共同看录像)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会。其伟大意义就在于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策,使中国从“左”的阴影中走出来,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认识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一些会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奠定了基础)
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
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126页节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材料,加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决策的认识和理解)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师:正是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这一系列重大决策,从而使中国的命运发生了大转折。请同学们结合具体的史实、参照教材中的评论讨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从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可以看到,这次会议确实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始了全面认真地拨乱反正。它为党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因而成为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有人称它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请同学们下去完成一个小论文,题目: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的相同之处?
三、拨乱反正
1.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展开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是怎样展开的。强调1980年对刘少奇的平反)
生:(阅读教材)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后党的一系列落实政策及产生的影响)
生:(阅读小字典内容)
2.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愉议》
师:为了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地总结,特别是对“文革”的历史与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出科学的论断,以便统一认识,步调一致地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1981年6月召开了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这次大会通过了一个重要决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概括出“决议”形成的原因、通过的时间、主要内容及意义。重点强调内容和意义)
生:(阅读教材,分析并概括)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128页的史料,通过了解“决议”中是如何对伟大毛泽东进行评价的,进一步理解“决议”的内容及意义)
生:(阅读史料,理解体会)
师: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同学们可以看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义在于它全面总结和客观地评价了建国以来的历史,包括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使全党有了统一的思想认识,有利于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本节教案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的教学很有特色。教师围绕“左”的路线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负面影响,“文革”结束党和国家亟待拨乱反正、邓小平复出后的贡献、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等历史事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透过纷繁的历史表象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后面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三中全会后,我党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打下了基础。
高一历史年级学科必修Ⅱ教学案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5、感受改革带来的社会巨变,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6、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7、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8、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⑴历史背景:①20世纪50-70年代以来的经验教训;②“文革”的结束;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⑵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2、十一届三中全会主要内容:
⑴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⑵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⑶改革开放决策:提高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思想方式;肯定权力下放原则、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⑴三个历史性转变: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
③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⑵两个标志: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
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⑴原因:中国农业集体化以后,人民公社体制严重压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温饱问题都没解决。
⑵历程:①最早是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和四川广汉县的农民自发进行尝试;
②中共中央推动
⑶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⑷实质:改革生产关系,没有改变所有制性质。
⑸意义:这场改革,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改革:
⑴推动:农村改革的推动。
⑵开始标志: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⑶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意义www.
⑴实质: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⑵意义: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城乡居民得到实惠,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⑴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1988年)
⑵开放沿海城市14个(1984年)
⑶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
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⑷开放内地城市
2、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3、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4、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又有哪些区别呢?
①前提不同:前者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完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下进行的,后者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丧失的前提下进行的。
②性质不同:前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经验,更好地增强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
后者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中国而提出的。
③结果不同:前者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发展中国的民族经济;后者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
(B)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主要是因为
A、肯定了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B、转移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D、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D)2、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下列对其表述错误的是
A、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
B、我国政府在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和经济开放区都实行优惠政策
C、对外开放的实行带动和促进了内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D、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
(C)3、1953年我国实行了农业合作化运动,1978年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列对以上变化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B、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C、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D、后者是对前者的合盘否定
(B)4、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
①土地改革②人民公社化③农业合作化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②③D、③①④②
(A)5、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初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C)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
A、这种责任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惟一途径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C、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相适应
D、调动农民积极性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B)7、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在
A、1979年B、1980年C、1984年D、1988年
(A)8、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二、判断题:
(A)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10、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三、材料题: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申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
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农业生产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三大改造,农业合作化运动)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不真实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安徽、四川
因为包产到户政策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实行的(没有脱离社会主义轨道)
(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
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农业生产政策(符合国情,适应生产力发展)
史论共享: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这次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总之,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2012届高考历史考点备考复习教案: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专题四第二节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通史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50多年来,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历程和争取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和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奠定了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石。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政治建设从起步、发展、遭受重大挫折,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治建设不断发展和健全的过程。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中国政治建设取得初步发展;二、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政治建设被严重破坏,政治建设的历程完全中断;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政治改革和建设逐步进入制度化、程序化的发展轨道,确立起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目标。与政治建设发展的同时,中国政府在完成统一大业的历程中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二节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教案
课标要求: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中共八大内容;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夺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和内容;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加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
②理解:中共八大的意义;“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破坏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危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转折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从而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③运用:探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与对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搜集整理“文化大革命”时期有关践踏民主和法制的史料,分析“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的表现;学会史料搜集整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悟“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通过感受当代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加深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树立自觉维护民主法制,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与提高。
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民主与法制方面主要成就。
难点:“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及其对民主政治的践踏。
教学课时:1、5课时
教学建议:
(1)、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播放“文化大革命”中的相关资料片,特别可播放关于刘少奇冤案的资料,或根据本课的引言导入新课。
(2)、教师提出需要与学生共同探究的问题:①“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哪些严重破坏?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有哪些主要成就?针对各个问题逐一共同探究。
(3)、在讲述八大背景及内容时,要充分利用资料卡片中“毛泽东在八大的开幕词”,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加深对八大的理解。
(4)、在讲述“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时,教师可通过影像资料简要介绍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路线方面产生的失误:“左”倾政治错误的发展使党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矛盾判断发生严重偏差;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发展,使党内民主制度遭到削弱,没有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通过这些情况的介绍,使学生深刻理解“文革”发展的历史背景,为进一步理解“文革”期间民主和法制的破坏进行准备;还可以适当介绍红卫兵运动的相关内容,作为“文化大革命”初期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一个典型事例,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5)、在讲述“历史的伟大转折”一目时,先放映有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片资料,然后在具体介绍其内容;在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时,需要引导学生从今天的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明白其转折性的内涵。
(6)、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目,教师只需要结合课本理清思路即可,无需展开。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055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