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二节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二节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二节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成就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对抗中的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一大片”的外交方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与多极化的世界。
思想道德目标
1、通过五六十年代中美关系、中苏关系演变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决不屈服任何外来压力,也从不拿原则做交易。同时,中国致力于促进和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团结,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感。
2、通过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内容教学,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增强学生坚持改革开放、面向世界和未来、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现代意识。
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中苏关系恶化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中美关系演变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环境变化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美关系的改善,新时期的外交方针
难点:中苏关系的恶化,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而且在成立初期,就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外交成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那么,新中国进入20世纪六十年代以后直到今天40多年间,外交政策又是这样发展演变的呢?又取得了哪些成就呢?我们通过学习本章第二节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讲授过程
这节课我们所涉及的时间跨度比较大,从50年代中后期一直到今天,达40多年,为了更好的搞清楚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脉络,我们把这段时间分成三个阶段。
一、曲折中发展的外交(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国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结盟,国际环境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利于我们的因素。可是,5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变得更加严峻了,外交形势的严峻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严峻的国际环境
(1)、中美敌对关系的继续:美国侵朝战争受挫后,并不甘心失败。一方面,不断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空气。另一方面,又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企图从南面包围遏制中国。
(2)、中苏关系的恶化:这时候的中苏关系也开始恶化。苏联不断对中国施压。这样,南面有美国的威胁,北面有苏联的威胁,美、苏构成了对中国的丧击之势。美国敌视中国并不奇怪,可为什么苏联也同中国交恶呢?中苏两国曾有过很好的关系,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中苏关系的恶化完全是由苏联对中国奉行大国沙文主义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的。大国沙文主义一般指比较大的国家在同较小的国家的关系上,不是平等相待,而以一种大国优越感、惟我独尊,损人利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甚至粗暴干涉他国内政,侵犯他国人民的利益,不尊重以至损害其他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比如苏联提出与中国共同建立长波电台、潜艇舰队等,这些都是对中国主权的损害和内政的干涉。(出示赫鲁晓夫访华的投影片)
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没有变,中苏关系又进一步恶化,确实给中国带来很大困难。这时候中国的外交方针有了哪些调整呢?
2、“一大片”的外交方针:
中国并没有屈服于任何压力,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同美、苏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全力支持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坚决回击了苏联的任何挑衅。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发生变化。中国加强了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关系,这就是“一大片”的方针。我国领导人频频出访亚、非、拉许多国家。(引导学生看教材中刘少奇、周恩来分别出访印尼、加纳的照片)这些访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拉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团结,也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处境,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二、缓和中突破的外交(70年代)
1、国际环境的变化:
60年代末以后,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表现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积极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进攻战略,美国面临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也构成了对美国强有力的挑战。美国由于国内经济危机和侵越战争严重受挫,实力大为下降。尼克松上台后,为保住美国的霸主地位,对外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美国主动提出改善中美关系,企图利用中国牵制苏联。对此,中国也做出积极的反映,这是因为苏联陈兵百万于中苏、中蒙边界,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中国需要改善自己的国际环境。在中美两国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2、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1)、原因:
从美国方面来看:A、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B、越南战争使美国陷入泥潭;C、美国经济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趋缓;D、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
从中国方面来看:A、中国国力的增强;B、国际地位的提高,与众多国家建交,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C、与苏联关系恶化,中美面临共同威胁;D、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2)、过程:1971您月,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以小球影响大球的“乒乓外交”轰动了世界。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而后发表公告,宣布尼克松总统将访华,公告的发表镇静世界,正如尼克松回忆录所说,宣读公告之用了三分半钟,但却成了本世纪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与毛泽东主席会见,又与周恩来总理会谈,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这标志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出示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握手的投影片)
3、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正当中美谋求改善关系之际,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出示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上飘扬的投影片)
4、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长期以来日本在外交上一直追随着美国,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以及民间友好来往的推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
5、同中国建交的新高潮
中国在乐观后合法权利的恢复,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推动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一年时间里中国就同28国建交,这样终于打破了从50年代美国孤立中国所造成的外交僵局,打开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6、三个世界格局的划分
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反映了中国对国际形势发展的新判断。过去我们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将世界分为两个阵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什么是三个世界的含义呢?“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促进了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中国的外交工作又取得新的进展。
三、多变中调整的外交(1978年以来)
1、国内国际环境的巨变:
(1)、国内环境: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这就需要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周边环境的安宁;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保持和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在国际事务中团结战斗,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再搞闭关自守,只有走对外开放的道路才是中国的选择。
(2)、国际环境:8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趋向缓和。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制约战争的力量有可喜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大有希望。
2、调整的内容:
(1)、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改变:美、苏两国军事实力相当,谁也不敢轻易发动战争。更重要的是全世界人民希望和平,反对战争,和平的因素超过战争的因素。因此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避免战争。这种认识转变充分说明我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种估计是新时期我国对外方针的一个出发点。
(2)、不结盟政策:不结盟政策就是中国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因为我们总结了历史经验,结盟就会在某种程度受制于别人,就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如果中国同任何国家结盟,就可能影响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不利于世界形势的稳定。随着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外交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局面。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活动,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3)、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这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4)、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5)、坚持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对外开放作为中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已载入1982年宪法。
3、调整的影响:
(1)、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安定的国际环境;
(2)、促进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成为提高国际地位、维护世界和平不可忽视的力量。
(3)、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
四、建设现代化的国防
新中国成立前,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的主要任务是保卫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受侵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面对这样艰巨而伟大的任务,人民解放军要进行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下面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就人民解放军进行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有哪些突出的成就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归纳几个要点回答。
学生:阅读课文,讨论并归纳回答。
教师:听了大家的讨论,共归纳了六个要点,基本正确。第一,统一军事编制。最主要是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统率全军。第二,由单兵种向多兵种的合成军队迈进,人民解放军组建了空军、海军、炮兵、装备兵、铁道兵、工程兵等领导机关,成立了各种军事院校,培养军事人才。第三,实行义务兵役制。1955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草案),这一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服兵役。”这就从法律上保证了我国有稳定的、可靠的兵源。同学们,我们大家都有献身祖国国防事业的义务。一切服从祖国的需要。只有祖国强大,才有我们个人的幸福。第四,实行军衔制度。这一制度也是从1955年开始实行的。到1965年全国共授10位元帅、10位大将、177位中将、1359位少将及其以下各种军衔。(幻灯片打出“十大元帅”的受衔照片,并简单讲解)第五,发展国防工业和国防科学技术。从1956年聂帅主管国防尖端武器的研究和生产以来,尖端武器的研制取得突出成就。同学们可参看课文P156“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科学技术成就”表。第六,80年代以来,军队建设新成就。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人民解放军进一步加强了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成为共和国的坚强柱石和钢铁长城。(放映“开国大典”阅兵式、国庆三十五周年阅兵式和国庆五十周年阅兵式的录像剪辑)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小结
面对纷繁、复杂、变幻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在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上灵活调整外交方针,不断取得新成就,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在多极化的局势下,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扩展阅读

专题五第二节外交关系的突破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题五第二节外交关系的突破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通史概要: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前,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初中新课程所学的、以及平时所见所闻回顾有关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知识;其次,引导学生回忆本教材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相关内容;再次,利用网络、课件等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国际国内背景知识(如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发展;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等等)最后,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单元新课内容的探讨。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视文献专题片《共和国外交风云》,或由学生举办新中国外交50年成就展等。
教材对本专题的内容即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一边倒”、“另起炉灶”)和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上的作用等);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重大突破(“一大片”、“一条线”,重返联合国及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第三阶段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独立、自主、和平的多边外交政策)和中国外交的辉煌(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作用)。本专题同初中教材重点讲述新中国外交成就不同的是,重点分析各时期外交政策的成败得失,即中国外交取得成绩的原因和应当吸取的教训。同时,本专题的内容和上一专题中的“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进展有着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发展地联系地学习相关知识。

第二节外交关系的突破
教案
课标要求:
简述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中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和中日关系改善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相关知识,并分析其原因和意义;理解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的背景、经过和对中国及其国际关系的影响;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在联合国发挥的应有作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文字、图表、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基本史实;引导学生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社区资源库等等)并对材料进行判断、整理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探究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以及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重要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的曲折历程,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通过对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学习,认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以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明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的道理,进一步形成开放意识;理解在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外交政策。
重点难点:
重点: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中国重返联合国
难点: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的原因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建议:
(1)、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探讨、师生交谈等形式。
(2)、利用课件展示“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示意图”,及其他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
①、联系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形势,讨论分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的原因。
②、理解什么是合法权利及恢复的标志,并结合“学习思考”讨论为什么用“恢复”这个词,而不用“加入”一词?
③、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重大意义。
(3)、演示影视、图片、文字等资料,再现历史情境,或由学生模拟,再现历史情境,然后:
①、分析探讨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形势重大转变的关键——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
②、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注意区别“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美正式建交”,以及《中美联合公报》与《中美建交公报》的关系。
③、认识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及其国际关系的影响。
(4)、关于中日建交,演示影视、图片、文字等资料,再现历史情境:
①、引导学生简单回顾新中国建立以前的中日关系及建国初期新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掌握中日建交的史实,由此理解中日建交的意义(注意:日本民间友好人士和社团等的推动作用)。
②、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前景。
(5)、引导学生列表归纳中美中日关系改善后,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其他成就及其意义。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以及人文发展指数这个综合性指标。

2、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重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2、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分析,明确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的发展,不断的协调人际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自己举例,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国家或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衡量的标准是什么?(然后让学生预习本节的引言部分,找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和综合性的指标)

课件展示板书内容

预习课本内容,填写表格(课件展示表格)

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看课件:青岛2010年的经济增长情况

读图思考:(课件)

匹兹堡附近拥有优质大煤田。但为什么19世纪中叶以后,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大型钢铁基地(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小结)。

课件展示:美国五大湖区工业分布情况

探究活动:

1、在图上找出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法罗、说出它的地理位置特点。

2、在匹兹堡由毛皮贸易场所发展成为钢铁中心的过程中,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长阶段与初期相比,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美国东北部在成长阶段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5、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退的原因。

让学生在分析讨论这个案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出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

引导学生读图思考: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五大湖区人口外迁的原因?

看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图:

思考:请你设计一下中国区域发展的模式?

读课本图1—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图。验证了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经历了初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实际来分析如何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写出振兴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议与意见。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某一优势因素,比如矿产、能源、农副产品、地理区位等,往往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突破口,并由此形成支柱产业。就此问题,阐述你的观点。

2、有人说,如果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较差,即使这个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还是难以实现良性发展。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3、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在我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4、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在全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以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华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迅速崛起,上海这个传统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浦东新区的开发,为上海市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是,在新时期,上海市仍面临着资源、土地、环境、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等突出问题。请就此展开讨论,上海市的持续发展,需要克服哪些

限制性因素?如何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

拓展思考:

区域开发规划是区域科学发展的基础。假如你现在负责青岛某郊区开发规划的初稿,你将如何开展工作?(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然后课件展示)

课堂小结(课件展示)

课堂练习:

第二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第二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
思想德育目标
1、通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感。
2、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它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培养学生在党的领导下为祖国振兴奋斗的决心。
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总结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所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当前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难点: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当今对外开放与旧中国被动开放的区别。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迅速发展,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节的内容。
讲授过程:
一、经济体制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
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的组织管理国民经济的体系和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如下:
(1)、改革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内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3)、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5)、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起过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改革原来的经济体制,才能使社会主义保持旺盛的生产力。
(2)、可能性:“四人帮”被粉碎,真理标准讨论的进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使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可能。
3、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以后,首先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我国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合作化的道路,逐步把小农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的集体经济。建国以后就陆续开始了,在农村实行农业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但在改造的的过程中出现了急躁冒进倾向,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1958年中共提出了社会主义总路线,毛泽东和党的一些劳动日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次又轻率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至1978年全国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所以以上三种生产关系的变革都不利于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在农村我们又进行了一次生产关系的变革,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样,在农村共经历了4次生产关系的变革——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两步。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这一伟大变革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农村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广起来,其中发展最快的是家庭联缠承包责任制,即包干到户。这种管理形式的特点,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责、权、利相结合,它适合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加。
B、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这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
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A、必要性: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对城市经济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才能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B、中心环节:扩大企业自主权
C、主要内容:一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二是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D、作用,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二、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1、对外开放的含义:
(1)、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为前提和基础;
(2)、以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为内容;
(3)、以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
2、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步,1980年正式确定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
第二步,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沿海城市;
第三步,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第四步,开放内地和边境城市。
这样我国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着十分重要的的作用。
请思考,当今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动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A、背景不同。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旧中国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下的被动开放;B、基础不同。旧中国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而今天的开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C、当今的开放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前提,在旧中国这一点是无从谈起的。
三、改革开放的成就:
改革开放取得了哪些成就?
1、农业经济全面振兴
2、工业迅速发展
3、对外贸易与技术交流打开新局面
4、科学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5、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与此同时,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推动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毛泽东思想是继三民主义后20世纪所产生的又一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主要指导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毛泽东思想则继而主要指导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创举,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前途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学情分析

关于毛泽东本人生平和毛泽东思想的大致内容在初中和政治史中已经有所涉猎,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本节内容不会显得陌生,但也容易使人觉得枯燥、乏味,因为学生对于抽象的理论讲解往往缺乏必要的思维基础。所以,本节课如果光讲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内容肯定会令学生难以理解,这也不是新课标的要求。因而,笔者将本堂课的重点置于以下几个问题: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大背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兼述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毛泽东本人与毛泽东思想(兼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毛泽东思想诞生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认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基本内容,探讨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意义。

2、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分析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的重要意义。

 3、了解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总结,认识其对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前预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预习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大背景,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思考历史问题一定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来考虑。

 3、通过分析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与社会革命变迁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决定社会意识的观念。 

4、通过对引用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阅读课外材料的能力,包括如何进行归纳和分析、如何从中提炼有效信息、如何有区别地进行泛读和精读等等。

 5、通过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和学生讨论,锻炼学生自己摸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真正体现新课标下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充分认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而不断探索、不懈奋斗的精神和勇气,充分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的这种革命的首创精神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才能为中国人民找到通往胜利的道路。

 2、通过感受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紧要关头,以天下为己任,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胆识创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并以其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理性认识,强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领导的信念、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和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

难点: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十月革命胜利,再到中国的毛泽东思想产生,这一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是一脉相承的,同样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因此,课堂导入就从这一角度入手:“当中国的大门开始被西方的炮舰强行打开的时候,西方产生了两个伟大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欧洲研究调查,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文化上的优秀成果,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几十年后,列宁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就是列宁主义。不久,在世界的东方,又出现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迎来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你知道毛泽东思想是怎样诞生的吗?”

(二)新课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

(着重从毛泽东思想诞生的社会大背景出发,交代毛泽东思想创立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就是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寻找出路,“救亡图存”历来是近代志士仁人们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人也不例外。)

(1)时代背景:20世纪前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3)国际条件: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4)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5)实践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结合书本内容着重讲解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体系,此为本内容的明线;从大革命到国共十年对峙,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中国社会的大变迁为本内容的暗线。)

(1)、萌芽(国民革命时期)

1925年冬至1927年春,毛泽东针对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2)、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探索出了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将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转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斗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在农村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

相关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义: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3)、成熟(抗战时期)

①、标志:《〈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

 A、解决了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B、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②、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③、意义: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4)、继续发展(建国后)

①、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②、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

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着重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具体结合的产物。)

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②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③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4、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知,毛泽东本人的奋斗对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那么是不是说毛泽东思想就是指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呢?他晚年提出的错误理论属不属于毛泽东思想呢?本内容着重探讨毛泽东本人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并从中总结出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

毛泽东同志晚年由于对国内外形势的错误分析,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十年赶超英美,跑步实现共产主义”等的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口号,并出现了“大跃进”“十年内乱”的严重错误,导致社会主义经济的停滞与困顿!

设问:这些思想属不属于毛泽东思想?

(引用图片和材料)“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行动指南。我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在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统帅下的大民主运动。”

——《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有人认为毛泽东思想就是指毛泽东个人的思想;也有人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个人的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对上述观点你有什么看法,试阐述你的观点。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定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6

(三)小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必须经实践的检验,而理论又会反作用于实践。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正是这一哲学原理的反映。毛泽东思想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并经过中国革命实践检验为正确的革命理论,这一理论又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正符合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精髓。

六、板书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集体智慧)

一、背景:“走什么样的路”

二、过程

1、萌芽:农民问题 (大革命时期)

2、形成:工农武装割据 (“十年对峙”)

3、成熟:新民主主义理论 (抗战)

4、新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建国后)

三、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

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3、《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054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