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必修三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导学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三生物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金昌市一中生物导学案
依靠相互间的信赖和帮助,能够完成伟大的事业,并能有伟大的发现。——荷马
课题:第5章第1节第周第课时授课人:审批人:
学习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
2、理解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3、掌握简单的食物网简图。
学习重点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
2、分析简单的食物网

学习难点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及营养级的确定
学生活动教学设计



目标与导入请用生态学知识判断:一只熊猫、保护区所有熊猫、保护区所有生物、保护区分别属于什么?这些类型的生态系统组成如何?其营养结构怎样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
大家翻到课本86页,阅读课本,找出池塘生态系统中哪些成分是没有生命的?哪些成分是有生命的?

自学与诊断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池塘中有哪些成分是没有生命的?它们能不能不存在呢?哪些成分是有生命的?在这些生物中,哪些是自养型生物?假如生态系统中没有这些生产者,那么对这个生态系统会有什么影响?只有绿色植物才是自养型生物吗?除了刚才说的那些自养型生物外,池塘中还有鱼、虾、螃蟹等属于什么型生物?这些动物只能以什么为食?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呢?像蚯蚓、屎壳郎等他们是腐生性的动物,他们就属于分解者。说到分解者,什么是分解者呢?jaB88.cOM

互动与展示二、食物链
有句谚语是这样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其实虾米吃的是浮游植物)
在这里,虾米吃浮游植物,虾米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称为植食性动物,叫“初级消费者”。
小鱼吃虾米,小鱼以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称为肉食性动物,叫“次级消费者”。
大鱼吃小鱼,大鱼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大型肉食性动物,叫“三级消费者”

精讲与点拨三、食物网
下面我们来看课本图5-5某生态系统简图,数出图中有几条食物链?分别一一列出。
观察:1、猫头鹰在不同的食物链占有几个营养级?
由此可见,各种生物处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是不同的营养级。同种生物,所属消费者级别和所处的营养级级别一定是不同的。

2、猫头鹰可以吃哪些食物?
3、昆虫可以被哪些生物吃?
4、青蛙和蜘蛛是什么关系?
一种生物可以吃几种不同的食物,同一种生物可以被几中不同的生物吃。因此就使得各种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网状,这样就组成了食物网。

总结与升华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热能、空气、水和无机盐等)
2、生产者(主要成分):主要是绿色植物
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
4、分解者:主要是腐生性的细菌和真菌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2、食物网
达标检测题
1、根据下列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兔吃草,狐吃兔,用箭头写出他们的关系。
2、写出这条食物链中的每种生物的成分。
3、这条食物链总共有几种生物?
课后反思:

扩展阅读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阐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学习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一.导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恢复力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一方面要控制对__________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理由要适度,不应超过__________;
(2)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投入,保证生态系统__________的协调。
(二)预习自测
1.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大的原因不包括
A.处在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B.能量可以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C.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其他营养级生物代替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2.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A.开垦草原,改牧场为农田B.禁止狩猎,引入食草动物
C.保护植被,实行适度放牧D.提倡狩错,扩大放牧数量
3.人们为了防止鸟吃草籽,把一片草地用网罩起来,结果却使食草昆虫大量繁殖,草叶几乎被吃光,这是破坏了
A.生态系统B.生存环境C.生态平衡D.食物链
4.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有许多方面的应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提高农产品的产量B.提高出畜产品的产量
C.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D.可以提高农业害虫的繁殖能力
5.利用电子仪器产生的与蜜蜂跳舞相同频率的声音。当蜜蜂感受到这一信息后,就会飞到花园采蜜,这是利用什么信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营养信息D.行为信息
(三)合作探究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的理解
(1)包括两个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构稳定决定功能稳定。
特别提醒: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靠生物群落内生物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及种群内的种内竞争实现的。
b.结构相对稳定是指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功能相对稳定是指物质输入与输出及能量输入与输出的相对平衡。
2.生态系统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恢复力稳定性
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稳定性表现之间的关系:反相关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非生物环境无机环境
结构稳定分解者
生态系统决定生产者消费者生物群落
稳定性功能稳定能量流动
渠道食物链(网)生物物理化学
物质循环降解降解降解
净化作用
构成抵抗力决定自我调节能力
恢复力决定
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1含义: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其中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2负反馈调节
作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平衡和稳定。
结果: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实例: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
鸟数量增加
鸟数量下降
鸟食物增加鸟因饥饿死亡鸟吃少量害虫鸟吃大量害虫
害虫减少
害虫增加
○3正反馈调节
作用: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结果:加速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
实例: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的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的死亡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食虫鸟和害虫的捕食关系曲线可表示为:

种a

数b

时间
A代表害虫两者相数量相
B代表食虫鸟互制约对稳定
(2)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网1自我调节能力
越多
越少
特别提醒: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大有小,抵抗力有高有低,恢复时间和速度各异。
b.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其自我调节能力会丧失,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5.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

概念

影响因素

联系
图示如下:


定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营养结构复杂程度
二.课堂巩固
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来分析下列短文说明了什么?
澳大利亚为发展畜牧业,从欧亚大陆引进大批黄牛,但清除牛粪的蜣螂却没有引入。因此千万头牛每天排出的几亿堆粪污染了草场,使绿色草原出现一块块秃斑,苍蝇滋生,危及家畜,草原生态系统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后来生物学家立足于改善食物链,从其他国家引入了若干种蜣螂,在草原上放养。这些蜣螂将牛粪滚成球团,推运到地下,清除了污染,肥沃了土壤,促进了牧草的生长。几年后,草场生态系统得以恢复。

三.学后记:

5.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知识结构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二、教学目标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5、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解决方法]

以具体的实例来说明生物群落内部负反馈调节的存在,进而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解决方法]

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教学,已为学生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打下了伏笔,再借实例说明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

图片、动画。

七、学生活动

1、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

2、设计并制作生态缸。

八、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导入:[问题探讨]教材P109,引导学生从群落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讨论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再设问: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引出生物圈2号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上述正反两个实例,可以说明自然界中生态具有相对稳定性,稳定的生态系统对于生物生存至关重要。那么,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

学生阅读教材P109相关内容。教师指出:只有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齐全,能量的输入保持稳定,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时才表现出来。稳定性表现在结构相对稳定和功能相对稳定上。例如,原始森林生态系统是经过千百年来形成的,尽管其中的生物生生死死,迁入迁出,无机环境也不断变化,但从某一阶段来看,该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总是大体相同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能力或特性,而不是一种状态。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

设问: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学生阅读教材P109110相关内容,动画模拟演示兔种群与植物种群之间的负反馈示意图。设置下列问题:

1、草原中生活着野兔和狼,由于狼的捕食,野兔数量减少,分析草、野兔、狼的种群数量是如何逐步达到稳定的?

2、为什么森林中害虫数量不会持续大幅度增长?

3、适度捕捞后,池塘中鱼的种群数量为什么不会减少?

4、森林局部大火过后,为什么植株能较快生长?

5、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

教师总结归纳。

学生阅读教材P110111相关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核心分别是什么?

3、草原、北极苔原、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谁强谁弱?恢复力稳定性谁高谁低?

4、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自身的组分和营养结构关系如何?恢复力稳定性呢?

5、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如何?

教师总结归纳:抵抗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抵抗干扰,保持原状。干扰是指破坏稳定状态的外界因素;保持是指与干扰同时表现的系统内在的自动调节能力。恢复力稳定性要强调其核心是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破坏是指受外界因素影响使生态系统较远地偏离了原来的稳定范围;恢复是指外界因素消除了,生态系统重新建立稳定状态。

1、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作用和完善的营养结构。净化作用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三个方面,它是河流生态系统抵抗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完善的营养结构使生态系统具有一种反馈调节机制,进而抵抗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稳定。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如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加,害虫种群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加,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主要依靠群落内种间关系(主要是捕食)和种群内的种内斗争而实现的。

2、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其自身的成分和营养结构成正比。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3、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强弱取决于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即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其自身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成正比关系。

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一限度时,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抵抗力稳定性不能发挥作用于,恢复力稳定性得以充分体现,最终使其恢复接近原状或代之以另一全新的生态系统,并且重新具备抵抗力稳定性,又表现出自动调节能力。

一方面,不同的生态系统表现出的稳定性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取决于外界因素的影响程度。

我们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呢?

学生阅读教材P111相关内容。

教师指出: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状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三)总结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12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稳定性

2、反馈调节

二、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概念

1、抵抗力稳定性原因

规律

2、恢复力稳定性

3、二者的关系

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2课时

一、目的要求

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基本原理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等有密切的关系。在有限的空间内,依据生态系统原理将生态系统具有的基本成分进行组织,设计时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构建一个正常运转的人工微生态系统是可能的,将少量的植物(如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低矮杂草、仙人掌、仙人球等),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如蚯蚓、蜗牛、小乌龟等)和微生物(如花土中的微生物等)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阳光、花土、沙土、水分、矿物质、二氧化碳、含氮有机物等)放在一个玻璃缸(大小约:100cm70cm50cm)内,密封,就形成了一个人工模拟的微生态系统生态缸。

在生态缸的生态系统中,浮萍、水草、蕨类植物、杂草、仙人掌、仙人球等植物能在光照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O2,除供自身呼吸以外,还可供蚯蚓、蜗牛、小乌龟等动物的呼吸。同时还给这些动物提供了食物。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粪便被其中的微生物分解,分解产物又可作为生产者的养料。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呼吸放出的CO2,也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

由此可以看出,在生态缸中,由于既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既有物质循环又有能量流动,因此该生态缸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

三、实验材料

蚯蚓810条,蜗牛57个,小乌龟23只。

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低矮杂草,仙人掌或仙人球23株。

玻璃板45m2,粘胶足量;沙土810kg,含腐殖质较多的花土4050kg,自来水足量。

四、方法步骤

按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

在生态缸内底部铺垫沙土和花土,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沙土层厚510cm。在缸内低处倒进水。将收集或购买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其中浮萍,水草与小乌龟放在水中,仙人掌或仙人球移值到沙土上,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花土上,蚯蚓与蜗牛也放置在花土上。

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每一个星期观察一次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的变化,并且进行记录。

⑴生态缸可制作成封闭型,也可制作成开放型(即不加盖)。前者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有着更严格的要求。

⑵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学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的生物数量要合适。

⑶为了使生态缸内的沙土保持干燥,可在沙土下铺垫一张塑料布,以防止缸中水(气)渗透上来。

⑷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在上面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制作日期。

五、观察记录

⑴让学生设计一份观察记录表,内容包括植物、动物的生活情况,水质情况(由颜色变化进行判别)及基质变化等。

⑵定期观察,同时做好观察记录。

⑶如果发现生态缸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时生态缸系统的稳定性已破坏,记录下发现的时间。

⑷依据观察记录,对不同生态缸进行比较、分析,说明生态缸中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异的原因。

六、结果和结论

根据观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三)总结]

制作生态缸的要点。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14技能训练和教材P115自我检测。

(五)板书设计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目的要求

基本原理

实验材料

方法步骤

观察记录

结果和结论

高二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三)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高二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三)》,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生态学体验,七年级时也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的知识,在前两节的学习中也掌握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及其功能,初步学会了运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为本节课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本节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八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生物学经验基础。

结合以上分析,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从内心深处产生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欲望。

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3节,通过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讲述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稳定性形成的原因以及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这三方面内容,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上好本节课对学生的发展、环境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又为学生在高中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活动,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2、 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处理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因素的关注,使学生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热爱地球、保护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3)培养环保意识,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2、难点:

(1)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2)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法:提问式、启发引导式

(二)学法:阅读理解、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课前准备:制作生态瓶、观察记录其中生物的生活时间 ,收集身边的人为破坏环境的资料。(学生分组)

四、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直揭课题

展示老师制作的生态瓶,引导学生交流制作观察结果,并回答问题:

(1)组成生态系统需要有哪些成分?

(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又是什么?

提问:我们有很多同学曾养过小鱼、小虾或是小蝌蚪,为什么它们会象我们制作的生态瓶中的生物一样,有的存活时间较长,有的却不稳定,很快死亡呢?

学生交流生态瓶的制作及观察结果

倾听,思考

结合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好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初步体会到生物的生活需要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新课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自主活动)组织学生阅读课本82页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资料。要求:

①写出凯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思考并回答: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

2、教师小结学生的答案,根据凯巴森林的变迁,解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强调:这种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提问:为什么这样的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稳定?

(1)演示并分析凯巴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变化示意图”

(2)(自主活动)教师指出在其他的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如草原生态系统。

要求:

①分析并写出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②草原生态系统是如何维持稳定的?(提示:从原草上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入手)

2、归纳总结:为什么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定数量比例的各种生物、保证正常能量流动的食物链或食物网)

3、结合所做的生态瓶分析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4、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4页最后一自然段,有关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

5、归纳结论:所有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因此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强调: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条件越好、生物物种多、数量多,它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1、设问导入:“生态系统能够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维持一定数量比例,保持系统的相对稳定和平衡状态,那么它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不是没有任何限度的?”

2、回归到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让学生回答讨论题的第2、3个问题。

3、问题串: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如果生物圈这个生态系统也被破坏了,那地球上的生物还有家可寻吗?”

4、引导学生观看人为因素破坏生态系统的图片。

阅读小资料和课外课

①阅读课本82页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资料

②写出凯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思考并回答

理解记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思考

认真观察并倾听

阅读84页中关于草原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内容(倒数第二段)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讨论分析

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

学生阅读教材第85-86页后回答下列问题:(小黑板出示)

①什么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②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③在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例子?举例说明。

观看并讨论,从心底产生爱护环境,保护家园的欲望。

阅读小资料和课外课,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直观显示植被、植食动物、肉食动物三者出现的时间关系,使学生明确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三类生物数量发生着动态变化,最终维持着森林的稳定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突破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

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自主阅读,通过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内化学生所学知识。

进一步说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及造成的后果,使得课堂更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让学生从心底自发地产生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的强烈愿望,明确人类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

进一步明确:人为因素也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而且是目前的主要原因。

强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强调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必须尊重自然发展的规律,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我们的家园。突出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这一教学重点。

再次进行情感教育。

(三)巩固练习:(小黑板出示)

1.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把草籽吃掉,用网把试验区罩上,后来发现,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没有加网罩的草地反而长的较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植被破坏 B 环境污染 C 食物链被破坏 D 缺水干旱

2.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稳定的原因主要是( )

A 相对稳定的物质循环 B 缺少干旱

C 自动调节能力 D 食物链破坏

布置作业:

练习册第23章第3节相应的练习

高二生物下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识点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生物下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二生物下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识点

生态系统:

1、定义: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2、类型: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大于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结构:组成结构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硝化细菌等主要有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寄生动物(蛔虫)异养生物

主要是细菌、真菌、还有腐生生活的动物(蚯蚓)

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营养级结束,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营养结构食物网在食物网之间的关系有竞争同时存在竞争。食物链,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渠道。

4、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1)、能量流动a、定义: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唿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b、过程:一个来源,三个去向。

c、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1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如桑基鱼塘)2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农作物除草、灭虫)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化规律;

第二,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常有食物链关系;

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调控。

生态系统总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以内部生物群落为核心的,有着一定的承载力,因此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范围的。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进化特征有关,而且与外界干扰的强度和特征有关,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保持正常动态的能力,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练习题:

1.下述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A.食草动物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抑制

B.化石燃料大量燃烧造成温室效应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2.自然生态系统中,“往往有虫不成灾”,其根本原因是()

A.昆虫的繁殖能力较小B.食物的限制

C.天敌的捕食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某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由于污染物的排放遭到破坏,停止排放污染物后,逐步恢复原状,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

A.抵抗力稳定性B.恢复力稳定性

C.抗污染能力D.抗干扰能力

4.下列生态系统中抵抗力稳定性最低的是()

A.热带雨林B.温带草原C.温带阔叶林D.北极苔原

5.人造马尾松林比天然混交林更易遭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人造马尾松林营养结构简单B.人造马尾松林适应环境的能力弱

C.松毛虫的繁殖能力强D.人造马尾松林的抵抗力稳定性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702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