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第32讲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探究点一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1.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哲学理念,它所反映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它所肯定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正确做法,对于当今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2.现在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协调人地关系的迫切性,尤其是我国目前正面临着极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①庞大的人口压力,每年达1/4的新增产值被用来养活新增加的人口;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人口压力、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资源利用率较低;③深刻的环境危机,污染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扩大,程度加大。
3.面对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3年3月国务院发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的白皮书》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
探究点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存发展压力之间的关系:
侧面生存和发展压力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人口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少控制人口人口战略(1)控制人口数量(2)加强人力资源开发(3)提高人口素质(4)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资源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节约能源资源战略(1)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2)依靠科技挖掘潜力,使其增值;(3)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
环境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保护环境环境战略(1)搞好生态建设(2)防治环境污染(3)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
持续性经济发展是核心和前提,经济发展与环境和资源三者间关系很难把握实现可持续发展稳定战略(1)把发展经济摆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重心(2)提高认识,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保护资源,改善环境
例2下列有关我国可持续发展稳定战略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环境问题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因此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B.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是我国各项工作的核心
C.就我国广大乡村而言,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是乡村工作的重申之重
D.浦东新区的建设目的是解决上海市的环境问题,而不是为了经济发展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解,通过本题让学生明确对于本探究点的知识考察可能比较细,需要对本探究点的表格熟练掌握。
解析: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各项工作的核心还是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各地区而言,经济发展也是重中之重,但同时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浦东新区建设的第一目标也是发展经济,同时解决上海的城市化问题。
答案:B
探究点三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
⑴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倡导建立在物质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模式,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等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末端处理。
⑵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⑶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目前,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已在三个层面上将生产(包括资源消耗)和消费(包括废物排放)这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一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二是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三是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
例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江苏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常熟市“大豆产业循环链”是其中一个成功的典型范例。常熟金城油脂公司采用低温榨油法,从大豆中提取食用油。产生的低温豆粕送到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作为原料从中提取大豆蛋白、抽丝制成一种新型的纺织材料——天然蛋白纤维。此过程产生的豆渣,又作为常禾生物有机肥料有限公司的原料,混入家畜粪便后,变成了肥田壮苗的有机肥料。
(1)用大豆制作豆油出售与直接出售大豆相比,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好处有①,②。
(2)仅用低温榨油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有种;用循环利用的方法生产,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至少有种。
(3)常禾生物有机肥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肥与普通的工业化肥相比,其显著的特点有:
①;
②。
(4)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公司的产品很容易地打破了与欧美贸易的“绿色壁垒”,在欧美市场上非常畅销,之所以实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
(5)综合比较,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与普通的生产方式相比,其突出的好处有(至少写3条)
①;②;
③。
命题意图:本题综合性较强,综合考查了循环经济的一系列知识,解题思路具体可以结合本题解析进行说明。
解析:大豆是初级产品,直接将大豆拿到市场出售,收益较小。如果将大豆加工成工业制成品,加工层次提高了,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收益自然提高。同时,又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用低温榨油的方法面向市场的终端产品只有一种,就是豆油;用循环利用的方法进行加工,出售到市场的产品除豆油外,还有纱、布、服装、啤酒催化剂、食品添加剂、有机肥、饼干等。化肥增加的是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改善土壕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因此具有提高土壤肥力的能力。化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由于是化学肥料,在短期内具有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功效,但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板结,所以,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最大的好处是能够实现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天然蛋白纤维及其相关产品,原料取之于大豆纤维,因此属于绿色产品,欧美国家没有理由对这样的产品设置“绿色壁垒”。第(5)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题时突出强调循环经济实现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应该理解,开发的产品种类明显增加,相关的产业部门也明显增多,由此可引发一系列的思考。此题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①提高大豆的加工深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②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2)18(3)①普通的工业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肥力下降;有机肥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②化肥生产消耗的原料、能源多,生产成本高,而有机肥通过就地取材,成本低廉(4)其产品来自天然植物蛋白纤维,属于绿色产品,对皮肤无刺激(5)①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有利于节约资源;②实现了“变废为宝”,即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有利于保护环境;③实现了农工商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④提高了农产品的加工深度,丰富了产品种类,拓宽了产品的市场;⑤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⑥保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一、单项选择题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据此回答1~3题。
1.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困境是()
①人口增长趋向零,老龄人口比重大,就业人口日趋不足②农业资源日趋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③环境污染局部基本得到控制,但自然生态日趋恶化④粮食需求迅速增加,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要保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就应更多地从环境中索取,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B.近几年来,夏天越来越热,除了温室效应外,太阳高度也变大了
C.保护环境最好的办法是依法办事,按经济规律办事,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D.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我国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3.下列言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①“只有一个地球”的公益广告②保护地球生物的生存能力和多样性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④提倡塑料袋购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4.有关我国可持续发展中人口战略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自1978年以来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压力正消除
B.我国人口结构较合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只在上海等大城市存在
C.人口众多、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结构不合理等是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D.我国人口战略的重中之重是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回答5~6题。
5.节约型发展道路意味着()
A.倡导循环经济,变废为宝B.发展化肥农业,改善环境
C.高资源消耗,高经济增长D.多投入,多产出
6.我国提出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A.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B.资源利用率低,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C.自然增长率低,新增人口数量较少
D.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7.下列有关我国可持续发展稳定战略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环境问题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因此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B.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是我国各项工作的核心
C.就我国广大乡村而言,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是乡村工作的重申之重
D.浦东新区的建设目的是解决上海市的环境问题,而不是为了经济发展
读“各国能源消耗强度(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消耗的初级能源)比较示意图”,回答8~9题。
8.图中反映出()
①发展中国家的能耗强度都在逐年下降②1980年至1995年中国的能耗强度约下降了50%③若按目前的趋势发展,2000年中国能耗强度将达到美国的水平④按目前的趋势发展,2000年中国能耗强度仍比美国的水平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9.针对我国能源利用现状,中国应采取的最根本措施是()
①调整工业结构,控制高能耗企业的盲目发展②使用廉价、清洁燃料③加强管理、发展科技④关、停高能耗企业,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我国政府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和要求。回答10—11题。
10.我国政府进一步明确节能减排目标的原因是()
①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②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③经济增长过快,资源全面枯竭④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均资源短缺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11.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应采取的措施是()
A.压缩生产规模B.倡导循环经济C.减少资源开发D.控制人口数量
胡锦涛说,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据此回答12—13题。
1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惟一途径
B.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一,而不是惟一
C.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条既能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又能降低环境污染,缓解资源供给压力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D.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最重要的是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其中包括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13.下列做法符合循环经济理论的有
A.广大农村应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农作物秸杆作燃料
B.大力发展小煤窑,全面开发煤炭资源,
C.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积极降低能耗
D.加大石油出口量,经济为国家创收
“绿色GDP”正成为当前人们热门的话题。所谓“绿色GDP”,是指现行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剩下的部分,即“绿色GDP”=GDP总量一(环境资源成本十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据此完成14-15题。
14.从根本上说,要实现GDP的绿色增长,就必须()
A.降低经济增长速度B.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C.提高劳动生产率D.提高环境资源成本
15.目前,一些国家通过设置绿色壁垒、技术壁垒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对此,我们应该()
①在产品环保、技术标准上与国际接轨②开发绿色产品,提高产品质量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④采取必要的措施,适当提高关税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
二、综合题
16.读图1和图2,回答相关问题。
图1中国人口占世界比重图2中国耕地占世界比重
(1)两幅图反映出的我国面临的问题是。
(2)我国面对多方面的困境,与图中所反映的国情相关的困境表现在农业资源方面是
;表现在粮食生产方面是。
(3)解决上述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应采取的措施,在耕地利用方面应;在粮食生产方面应。
17.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统计,1987年度,同样创1美元的工业产值,中国能源消耗是法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巴西的3.8倍,印度的1.64倍。
材料二如图:
中国单位GDP能耗趋势
(1)由材料一可知,我国在能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2)由材料二可知,我国单位GDP能耗的总体成趋势,但与一些国家相比,单位GDP能耗仍然较高,因此潜力很大。
(3)你认为我国可以采取哪些节能措施?
18.读图和文字信息,回答问题。
上图是由A→B→C→D→A的农业生态系统图,该地位于中亚热带,过去以单一粮食生产为主,大量秸秆用作生活燃料。现在通过增加多层多级利用,发展沼气,沼液还可喷洒作物叶面,起到防虫治病的作用。
(1)在生态农业链上,加入了养禽、养畜生产,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沼气生产具有的效益有:①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_;②在能源消耗方面:____________。
(3)三个生产过程中,过程_________的环境效益最大。
(4)从气候角度分析,该地发展沼气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C我国可持续发展道路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庞大的人口压力。虽然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但由于人口基数过高,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对数仍很高,每年有大量的新增产值用来养活新增加的人口;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由此可见,C选项是正确的。
2.D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是有限度的,即环境承载力,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并最终失去原有的承载能力。人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不能无限制地从环境中索取物质;B选项中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归根结底是由黄赤交角的大小所决定的,短时间内黄赤交角是不变的,所以夏天越来越热不是太阳高度变大的原因;保护环境必须从环境出发,而不能以单纯以经济规律为准则,否则就会走传统经济发展的老路,经济的发展以环境作为代价。
3.A“只有一个地球”,警示人类必须保护自己的家园,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有利于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人类的发展不应该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则会带来人口的持续增长,为满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在现阶段内必定加大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的加重,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塑料袋属于难降解的物质,用塑料袋购物,会加重“白色污染”的程度。
4.C我国虽然从1978年以来就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且工作卓有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人口压力并没有消除;也正是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影响,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口数不断增加,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而且这一现象不断扩展,并不只发生在大城市;由于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还比较落后,科技文化水平还比较低,所以人口素质还比较差,所以C选项说法正确;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人口战略的重中之重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5.A节约型发展道路,即资源消耗少,经济增长快;投入少,产出多,倡导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发展生态农业,改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化肥农业即以化肥为主的农业,长期使用化肥会造成土地肥力下降、土壤酸性、土壤板结、地下水污染等问题,甚至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8.B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低,但新增人口数量仍较多,人均资源较少,且资源的利用率低,所以我国今后必须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7.B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各项工作的核心还是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各地区而言,经济发展也是重中之重,但同时要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浦东新区建设的第一目标也是发展经济,同时解决上海的城市化问题。
8.C认真读图即可回答:印度的能耗强度在上升,所以①说法不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国能耗强度远远高于美国,根据曲线的发展趋势,在2000年中国能耗强度不可能达到美国的水平。
9.C从上题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能耗强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过高,所以要积极采取措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产出率。
10.A由于我国目前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造成资源相对短缺,且排放物废弃物多,带来污染严重,因此我国政府进一步明确节能减排目标。
11.B循环经济是建立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既减少了对资源的浪费,又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因此符合节能减排目标。
12.A循环经济遵循“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再生资源化”三个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但不是惟一途径。
13.C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将环境污染治理放到突出的位置。根据题干给出的材料针对我国现状,中国应控制高能耗企业的盲目发展,加强管理、发展科技;使用清洁的燃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14.B绿色GDP是从现行GDP总量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的保护服务费用后剩下的部分,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因此从根本上说,要实现GDP的绿色增长,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5.A绿色壁垒主要是我国产品达不到环境标准要求,因此①②符合题意。
16.思路解析:对比人口比例和耕地所占比例两幅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压力大,而耕地资源却明显不足。从而造成人口对粮食的需求量远远超过土地的承载能力,人类盲目增加土地面积,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资源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纠正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相对不足
(2)农业资源日益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粮食需求量大,粮食增产举步维艰
(3)保护现有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7.解析:(1)本题属于材料分析题,回答时注意语言的概括性和简练性。从材料一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单位能源消耗量是最高,说明我国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2)观察图表曲线走向,即可回答问题。
(3)针对我国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现象,分别采取措施,提高能源利用律,减少浪费。
答案:(1)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2)下降节能(3)严格控制热效率低、浪费能源的小锅炉的发展;推广民用型煤;积极发展城市管道煤气、液化气;利用电厂余热为企事业单位和居民集中供气供暖;建立合理的能源价格体系等。
18.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1)养畜为沼气池提供大量原料;肉蛋生产提高农民收入。
(2)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渣液还田提高农田;保护植被,保护生态环境;沼气是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或节约能源)
(3)生产过程3(4)地处中亚热带沼气原料丰富;使用沼气时间长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整合复习: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36讲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
探究点一流域和水系的差异
1.又称供水区,指供给河流地表水源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水源的地下集水区的总称。一般指地面的集水区。相邻流域间的山岭或河间高地,称为分水岭。分水岭最高点的连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界。
流域既是一个自然区域,又是一个经济区域,区域内自然因素之间、自然因素与经济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由此构成了流域的整体性。
2.指河流干流、支流和流域内的湖泊、沼泽或地下暗河,彼此连接组成的庞大系统,又称河系。它汇集全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最终注入海洋、湖泊或消失在荒漠中。河流水系由干流和一系列支流组成,一般将流入干流的支流,叫做一级支流,流入一级支流的叫二级支流,依次类推。
例1流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系统,它以水系为纽带,将系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连结成—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流域已成为区域人地关系十分敏感而复杂的地理单元。图12是某时期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图13是10年后该地区土地利用状况图,图14是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A支流的水文特征。
(2)说出B、C两支流在开发利用方向上的不同。
(3)指出图13中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现象,并说明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造成的环境影响。
(4)如果在该地区选址建水库,你认为除上述方面的资料外,还需要收集哪方面的必要资料?
命题意图:该题以某流域局部地形图、土地利用状况图、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为基本信息,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开发利用方向、修建水库等问题,考查土地利用不合理对环境的影响,考查学生用简短的文字语言,准确描述或说明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发展过程、基本观点的能力。
解析:由图12可获取以下信息:①该等高线图的等高距为100米。河流A流经地区等高线密集,源头海拔接近550米,从源头到与100米等高线相交的地方海拔差了近450米,再根据比例尺可算出两点实地距离大约差了5千米。因此A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②B河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急,而且还有瀑布。C河流经地区海拔在100米以下,地势平坦,水流缓慢,与湖泊相通,水源充足。比较图12和图13可获取以下信息:10年后该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是:人为破坏严重,湖泊面积大大减少,许多地区被开辟为耕地、果园,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了裸岩,到处都充满着人类改造的痕迹。由图14可获取以下信息:由该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知,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降水多,因此汛期在夏季。由于河流两岸人类对该地区植被破坏严重,当汛期来临时,河流水量大增,水流急,会加剧水土流失现象,使河流的含沙量大增。第⑴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支流的水文特征是: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第⑵题:根据以上分析可知,B支流可开发水能,发展旅游;C支流可发展航运。第⑶题:由图13提供的信息及以上分析可知,该地区土利用不合理的现象主要有坡地开垦和围湖造田;这些现象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是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第⑷题:选址建水库时,还需要收集地质资料、河流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料等方面的必要资料。
答案:(1)流量季节变化大(汛期在夏季);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汛期河水含沙量较大
(2)B支流:开发水能;发展旅游。C支流:发展航运。
(3)土地利用不合理现象:坡地开垦;围湖造田;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4)地质资料;河流水文资料;社会经济资料。
探究点二长江流域不同区域的开发条件、存在问题与整治措施
上游中游下游
开发条件水能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是发展重点。①水能开发条件:长江上游水量大,落差大,水流急,水能集中,尤其是自源头至宜宾段最为富集。②生态环境条件:该区生态环境较脆弱;我国众多大河的水源地;近年由于自然与人为原因,出现了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冰川退缩、河流断流、珍稀动植物减少等现象。平原面积广大,主要有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棉、油、肉类和水产品生产基地。矿产资源丰富,如大冶的铁矿、铜矿、大余的钨矿、水口山的铅锌矿、冷水江的锑矿等,且在资源基础上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建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平原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人口稠密,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农业基础好,是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存在问题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长江中下游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洪水威胁加大;水能开发程度低。
洪水是最大问题。原因:①自然因素:中游地区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两季。②人为原因:毁林开荒和乱砍滥伐;围湖造田、泥沙入江,湖泊萎缩、河床抬高,调蓄能力下降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体和大气的质量普遍下降,以太湖为代表的水污染相当严重。
整治措施①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带。②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保护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③建设三峡工程。①退耕还湖,疏浚湖泊;②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搞好荆江分洪工程;③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的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④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工程的拦洪治沙功能。重要任务是综合治理环境污染。①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②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例2读下图,完成有关问题:
(1)三峡电站的社会经济区位优势是:位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地带和地带的结合部位,电力市场广阔。
(2)从图上信息来看,三峡工程首要的功能是。
(3)长江荆江段的主要水文特征是,应如何抓好荆江段防洪的工程工作?
(4)图中箭头A是我国正在实施的“”工程的一部分,它对长江三角洲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可何积极意义?
(5)政府在实施这三峡工程过程中应如何履行其职责?
(6)图中B区域是平原,该区域河段存在的主要自然灾害是,该区域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命题意图:本题以长江、黄河的开发与治理为切口,着力于考查考生的空间位置的判读能力和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对图示信息的提取和分析应用。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看出三峡工程位于湖北(中部地带)与重庆(西部地带)交界处;第(2)题图中信息显示,三峡工程可控制广大的流域,下游是洪灾严重的荆江段,提示考生其首功能是防洪,而非发电;第(3)题答所需的要点,在图中均有感较明显的显示:河道弯曲,防洪大堤、分洪区、水库等;第(4)、(5)题,则要求考生关注现实问题,注重知识的综合分析;第(6)题如能判断出河套平原,则从河流分布特点:温带河流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易出现凌汛灾害;河套平原地处半干旱区,农业生产需大量引水灌溉,大水漫灌可能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过度引水可能引发下游断流。
答案:(1)中部西部(2)防洪(3)河道弯曲,泥沙淤积,水流不畅通修建水库(三峡、葛洲坝等);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分洪区等到(4)西电东送解决能源不足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改善能源结构,用水电取代煤、油等能源,可减轻城市环境污染,提高城市环境质量(5)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保证三峡重点工程建设;解决好移民问题,把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结合起来,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6)河套凌汛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河下游断流)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面长江流域示意图,分析回答1—3题。
1.长江自发源地向下游入海口依次出现的地形、地貌类型一般是()
A.河谷、湖盆、三角洲、河曲B.盆地、峡谷、河曲、三角洲
C.V字形河谷、冲积平原、三角洲D.三角洲、冲积平原、冲积扇
2.南京市以下河段中,较符合下列四幅河床横剖面示意图的图形是()
3.长江流域中宜昌—城陵矶河段属于荆江河段,容易发生洪水灾害。相关的因素主要是()
①荆江河段流域面积广②荆江河段所处的气候特征
③荆江河段河道弯曲④长江上游的人类活动
A.①②B.①③④C.②④D.②③④
4.读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处的河流位于山区,河水补给地下水
B.甲处的河流位于平原地区,河水补给地下水
C.A处是一山丘,能起到分洪、蓄洪的作用
D.甲、乙两处相比支流较多的为甲处,水流较急的是乙处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长江干流宜昌以下河流两岸城市尤其密集
B.长江中、上游工业发达,而下游工业欠发达,注重发展农业
C.重庆、武汉两钢铁工业的形成,主要区位因素是当地矿产丰茸
D.长江于流上许多城市既是主要港口,又是主要的工业中心。
6.有关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发展缓慢B.长江下游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
C.四川盆地经济发展快速D.长江中游经济区以重庆为中心
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简称“长治”工程)自1989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目前长江流域仍有近5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根治,“长治”工程仍任重道远。据此完成7-8题。
7.导致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是①土质疏松②夏季暴雨集中③植被破坏严重④地势起伏,坡度较大()
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8.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导致的直接显著后果是()
A.使上中游地区土壤贫瘠B.三峡库区泥沙淤积速度加快
C.中游河床淤高,水患频率增加D.下游河床淤积,影响船只通航
9.根据长江上游的优势,在流域综合开发中,今后的重点应该是()
①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②大力发展水电工业③大力发展旅游业④大力发展商品农业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长江下游是我国城市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结合右图,判断10—12题。
10.长江下游沿江地区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为保护和改善长江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绝对禁止在长江边建工厂
②控制和治理生产、生活污水,保护长江水质
③在长江中挖泥挖沙,拓宽加深长江河道,增加污水的排放量
④保护长江及沿岸地区的珍稀动植物资源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1.在未来5年内,广东省惠州大亚湾沿岸将建成世界级石油化学工业区,其主要区位优势是()
①接近原料产地②接近消费市场③廉价便利的海运④劳动力密集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2.长江三峡两岸自古以来多崩塌、滑坡,且越接近水面线,崩塌、滑坡数量越多,其主要原因是越接近水面线()
A.暴雨越多B.植被越稀疏C.谷越深坡越陡D.土质越疏松
13.实地调查发现,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下游的白鳍豚的数量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是长江中下游()
A.流速降低B.水量减少C.泥水增多D.水污染加重
读我国某三角洲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有关图示河流的正确说法是
A.下游流域面积大B.中游河道弯曲,洪涝灾害严重
C.下游潜水补给河水D.中游土层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15.图示河流河口由①一②一③演变的原因是
A.海潮顶托B.地转偏向力影响,河水侧蚀
C.地壳运动D.人工改道
二、综合题
16.读图甲、乙,完成下列要求。
(1)金沙江(玉树至宜宾段)流域最突出的资源优势是_____资源,这种资源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区开发这种资源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__________。
(2)图乙表示该流域水库累计库容量与大通水文站输沙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读图说明二者的相关关系是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
(3)南水北调东线方案计划于2008年开始向华北地区输水,中线方案正在紧张的实施之中,西线方案也进入论证阶段。南水北调后,长江三角洲滩涂(5米等深线以上)淤积速度将______________(加快、减慢),原因是____________。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江流域图
材料二:长江水能蕴藏量近2.68亿千瓦,占全国的40%,相当于美国、加拿大、日本三国水能蕴藏量的总和。长江流域可开发的水力资源总装机容量近2亿千瓦,占全国的50%以上。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试从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和长江水系、水文特点的角度,分析长江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的原因。
材料三:长江“黄金水道”干、支流通航里程达7.9万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72.7%。2006年长江水运的货物运输量约9.9亿吨,成为目前世界上内河运输最繁忙、运量最大的通航河流。
(2)试从长江航运的自然条件及其流域内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长江航运发达的原因。
图1攀枝花钢铁基地位置图图2宝山钢铁基地位置图
(3)写出与长江干流在下列城市交汇的、我国南北方向铁路干线的名称:
南京,武汉,九江,攀枝花。
(4)长江沿岸是我国工业发达的地区,分布着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读图1和图2并填表比较四川攀枝花、上海宝山两大钢铁基地工业区位条件的不同点。
攀枝花钢铁基地宝山钢铁基地
原、燃料来源①②
交通运输方式③④
销售市场⑤⑥
工业联系与协作⑦⑧
(5)近十几年来,长江含沙量逐渐增大,有成为“第二黄河”的危险。试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导致的主要后果以及应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C自发源地向下游入海口随着地形地势的变化,河流水速发生相应的变化,导致河流侵蚀力逐渐减弱,堆积能力不断加强,因此依次出现V字形河谷(上游)、冲积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
2.B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长江水向右岸冲刷,即南岸侵蚀,北岸堆积,从而使南岸河床较陡,北岸河床较浅。
3.D荆江河段位于季风区,降水集中;加上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容易发生洪水灾害;再加上上游人们过度砍伐林木等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从而进一步洪灾发生的可能性。
4.B乙处的河流位于山区,应为地下水补给河水;甲、乙两处支流较多的为乙处,甲处为地上河,支流少。
5.D宜宾以下长江两岸的城镇很密集;虽然下游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但其工业水平仍然较高,主要侧重于高新技术工业及服务业。重庆、武汉的形成得益于便利的交通。
6.C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近50年来,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沿江两岸和四川盆地,经济快速发展,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下游经济区,以武汉为中心的中游经济区和以重庆为中心的上游经济区。
7.D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但长江流域山丘区地表组成物质颗粒较粗,流失后大多滞留在坡脚或被就地拦蓄,进入河流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河流输沙量一般远小于地面侵蚀量。
8.B三峡库区起拦截水流的作用,因此水土流失带来得泥沙进入河道后当水速降低后迅速沉积下来,从而使三峡库区泥沙淤积速度加快。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造成表土丧失,土壤肥力下降,甚至母质、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这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而不是由水土流失导致的直接显著后果。根据材料年份(2006年)可知三峡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因此会使中下游地区水患减少,通航能力增加。
9.D长江上游数量大、落差大,适宜大力发展水电工业;上游旅游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旅游业。
10.D注意该题提到的是保护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措施。
11.C惠州临近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的珠江三角洲,接近市场;而且临海,海运便利。
12.C 在河谷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流水的下蚀、侧蚀作用,水面附近坡度较陡,容易出现滑坡、崩塌现象。
13.D 在河流中,由于水利工程的修建改变了生物的回游路线、环境、水污染等,导致生物减少。近几十年来长江中下游水量减少、泥水增多等现象不明显,水体污染是主要原因。
14.D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区为我国的黄河三角洲地区,中游经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15.B图示河流河口由①一②一③的演变是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的结果。
16.解析:(1)长江上游地区地势悬殊,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但同时因为地形崎岖,也成为该地区发展的限制性条件。(2)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库累积库容量越大,输沙量越少,因此二者成负相关的关系,其形成原因在于水库起了截流的作用,水速降低后,其携带泥沙能力下降从而使泥沙不断淤积在库区内。(3)长江三角洲是由于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因三峡水库的截沙作用使长江三角洲的泥沙堆积减少,而造成海浪侵蚀作用增强,从而使滩涂淤积速度将减慢。
答案:(1)水能(水力)流量大落差大地质条件复杂(或地形崎岖)
(2)负相关(或水库累积库容量增大,输沙量减少)水库起了截流截沙的作用(或泥沙在水库与其上游河道中沉积)
(3)减慢河流带入河口的泥沙量小(或海浪侵蚀作用增强)
17.答案:(1)长江流域跨越我国地势的一、二、三级阶梯,上、中游多峡谷,水流急,落差大;长江流域主要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河流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水量丰富。
(2)自然条件:从长江水系特征看,干流流程长,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广大,使其通航里程长,水运覆盖面积广;从长江水文特征看,径流量大,汛期长,无结冰期,航运时间长,运量大。中、下游江宽水深,航运能力强。社会经济条件:长江流域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城市密集,航运需求量极大。
(3)京沪京广京九成昆
(4)①煤、铁资源来自当地;②煤来自北方,铁矿依赖进口;③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为主;④海洋运输、长江航运为主;⑤远离消费市场;⑥接近国内市场,便于出口;⑦远离主要工业区,工业联系与协作条件较差;⑧位于我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工业联系与协作条件好。
(5)主要原因:上、中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
主要后果: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生物多样性锐减;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淤塞河道,使通航能力逐渐降低。主要治理措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发展山区立体农业。
第一节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以长江流域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长江下游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长江下游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密度大,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引起了严重的大气和水体的污染。因此.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是长江下游地区的重要任务。一方面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增加绿地面积.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逐步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另一方面严格限制企业“三废’’的排放,健全污水处理设备.加强环境保护.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此外,还应更新观念.充分调动广大民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以使本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恢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资源的优势及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掌握长江流域不同河段开发重点既不同河段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文资料分析案例,初步认识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科学的发展观,树立因地制宜、促进区域课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整治,初步掌握研究和规划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基础较差,为北方学生,对长江情况了解较少,教师要详细讲解长江流域情况给学生较多的感性知识。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预习的落实情况,并了解和归纳学生的疑惑,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和更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我们综合分析了长江流域的优势与不足,最终的目的就是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开发。要发挥长江流域的优势,并对限制发展的因素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板书]: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自学活动]:阅读教材,思考:上游地区开发的重点是什么?怎么开发的?产深了哪些效益?
[学生阅读、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上游地区
长江上游地区地势悬殊,河流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水能资源的开发始上游地区发展的重点,是我国实行西电动送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峡工程,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西陵峡三斗坪,是一座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以及养殖和供水等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调节洪峰,拦蓄洪水,对中下游的洪水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建成后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可向华中、华东地区供电,缓解这些地区的电力紧张状况。
加深、加宽上游航道,是水流趋缓,改善长江的航运条件,促进东西部的物资流通。
在中下游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南水北调中线以及库区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也会发挥巨大的综合效益。
[设问诱思]:三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实施十几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措施有没有负面影响?
[学生活动]:教材“三峡工程建设于生态环境保护”讨论:三峡工程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经过专家的长期研究和论证,建设三峡工程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在总体上已经基本清楚,总的来说有利有弊:
正面影响:1、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的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有利于中下游地区血吸虫病的纺织。
3、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
4、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5、调节局地气候。
6、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
负面影响:1、水库蓄水淹没土地、耕地和部分文物古迹。
2、移民开发及城市迁建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污染问题。
3、水库可能诱发地震,使库岸发生滑坡的可能性增加。
4、库区和库尾泥沙淤积加重。
5、三峡地区的自然景观受到一定的影响。
6、对水生生物和珍惜物种的生存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7水库蓄水可能引起文冲孽生,给人类健康带来影响。
[自学活动]:阅读教材82页,思考:
1、长江上游地区存在哪些问题?
2、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应该采取何种措施进行解决?
[学生阅读、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
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危害措施
坍塌、滑坡、
泥石流
地形复杂、坡度大破坏了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导致长江中下游泥沙预计,河床抬高,洪水威胁加大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保护政策,对现有森林实行保护性的经营与开发
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繁
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学生阅读]:知识窗“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
[阅读要求]:了解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及产生原因
[教师总结承转]:山地是河流的发源地,其生态环境直接影响河流的水质和水量,因此必须保护好它的生态环境。那么中游地区的开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板书]:中游地区
[自学活动]:自学教材,阅读分析长江流域中游地区发展农业和工业的有利条件?
[学生阅读、分析、回答]:略
[承转]:长江洪涝灾害造成的危害如此巨大,其原因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学生阅读分析]:
[师生共同总结]:长江洪灾多发的原因
1.自然原因:中游地区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预计,排水不畅,而且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两季,洪水使平原湖区积水而无法排入长江。
2.人为因素:过渡砍伐林木,陡坡开荒
治理措施:
1.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湖泊,增加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2.搞好分洪工程,继续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
3.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中游地区防护林,综合开发和治理山区,并修建水利工程,发挥水利枢纽的拦洪治沙功能
[承转]:长江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人口密集,工农业发展水平非常高,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下游地区
1.工农业发展水平高的原因
农业发展水平高的原因:以平原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暖湿润,人口密集,历史悠久,利于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水平高的原因:地理位置优越、水运便利、工业基础好、农业发达、市场广阔
2.环境问题、原因及措施
水体和大气的质量普遍下降
3.措施:
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逐步淘汰或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金融、信息、房地产、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
加强环境保护,通过推广各种环保技术、加大执法力度等途径,对环境污染加以控制。
板书设计
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上游地区
中游地区
下游地区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关系到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感受联系紧密,教学设计上我注重体现新课标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理念,注重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本节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两个方面处理比较成功,一是成功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读图、识图和板图的热情,可谓是一举多得二是通过知识点的迁移,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当然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也存在诸多缺点,比如,在研讨长江流域气候和地形主要自然背景时,应该让学生发挥充分自己的思维,利用以前所学的知识和资料充分去讨论、去辩解,因为在讨论和辩解时,更加深了问题的理解,可是由于时间关系和对学生的不放心和不放手,没有完全放开,使得问题的处理和理解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我想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吧。现将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教材复习: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第38讲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探究点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与成就
条件优势成就
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
与东南亚为邻①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商品农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
自然条件地形地形平坦,平原广阔
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水源河流纵横交错,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与城市劳动力丰富,城市密集②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③建立起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的工业体系④以外贸为导向,经济发展逐渐与国际市场
接轨⑤金融、商贸、旅游、房地产、通信等第三产业发达⑥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历史因素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早,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历史经济基础比较好,在此影响下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198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得以接受海外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生机活力的地区之
交通沿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
对外联系对外联系方便,信息来源快、广技术先进,便于借鉴先进的管理
技术经验
著名侨乡投资、招商引资
例1下列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优势条件的是()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②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③平原广阔,热量充足,降水丰沛④矿产资源丰富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
解析:①条件可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②条件可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大部分区域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热量充足,降水丰沛。但本区域矿产资源贫乏。
答案:A
探究点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问题表现原因整治措施
生态
环境
形势
严峻
工业和生活污水、废气、垃圾、
噪音、酸雨等环境问题突出①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滞后;②环境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③工业迅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增加,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增大,部分城市出现缺水现象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青山蓝天碧水工程”
人地
矛盾加剧
良田被占,农业用地减少
①土地开发过热②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过快③盲目建设“开发区”、“工业城”①优化产业结构②改造并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大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③按生态工业的标准建设工业园区,使企业在园区内集中布局
重复建设突出
①基础设施建设过大;②产业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严重,投资浪费;③竞争多丰合作①盲目追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自成体系②部分产业一哄而起搞好城镇和区域规划①防止建成区盲目膨胀,确保理想的城镇空间发展形态②规模要适度③加强不同地域的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促进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例2(2011杭州模拟)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少中小型加工制造业企业受“劳工荒”、“电荒”、“油荒”、原材料涨价等因素影响,目前生存困难,面临倒闭或需要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读图回答⑴~⑶题。
⑴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的区位选择大多符合()
A.模式1 B.模式2
C.模式3D.模式4
⑵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外迁到江西赣州等内地城市,最主要的原因是()
A.国家中部崛起的需要
B.地理区位相同
C.当地基础设施完善
D.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
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众多的加工型企业而言,目前最需要采取的措施是()
A.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B.缩小生产规模,加大资金投入
C.降低劳动力报酬,节省成本支出
D.申请破产保护,谋求东山再起
命题意图: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解析:⑴珠江三角洲大多数加工制造业是在改革开放后依靠廉价劳动力,承接香港和其他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图中模式2,劳动力因素所占比重为50%,属于劳动密集型。⑵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珠三角地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地租、劳动力价格、环保成本等不断上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已经失去比较优势,因此,为了寻求更好的区位条件,珠三角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纷纷向附近的欠发达地区转移。⑶珠三角地区经济水平提高后,应当一方面将失去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等低端产业向外转移;另一方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等,进行产业转型和升级。
答案:⑴B⑵D⑶A
探究点三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及其推动力比较
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云南德宏模式的推动力是边贸发展。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温州模式的城市化是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苏南模式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郊区城市化;东北模式是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的劳动力职能变化和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云南德宏模式是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B.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C.在此国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都是主要动力
D.城市化速度一直快于工业化速度
2.在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A.技术指向型产业B.劳动力指向型产业
C.动力指向型产业D.现代服务业
读下表,完成3~4题。
三次产业结构(%)人均GDP(元)
珠江三角洲2.58∶51.32∶46.1047094
广东东翼10.70∶52.46∶36.8411325
广西西翼21.84∶42.86∶35.3013637
广东北部山区18.84∶48.27∶32.8910717
3.表中四个区域,第二产业的地位是()
A.珠江三角洲——三大产业中排第一位,四个区域中排第二位
B.广东东翼——三大产业中排第二位,四个区域中排第四位
C.广东西翼——三大产业中排第三位,四个区域中排第三位
D.广东北部山区——三大产业中排第二位,四个区域中排第一位
4.表中四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广东东翼 B.广东西翼
C.珠江三角洲D.广东北部山区
(2011长沙模拟)读1990~2008年湖南省以及全国城市化水平比较图,回答5~7题。
5.下列有关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B.湖南省城市化目前处于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进程基本停滞
C.2008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
D.全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后期成熟阶段,比较平稳
6.导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如图所示的因素主要是()
A.没有特大城市,缺乏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B.资源贫乏,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
C.工业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D.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闭塞
7.有利于推动湖南省城市化进程的措施有()
①加大创新投入,推动科技进步,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城市化 ②将控制污染与循环利用相结合,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 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职能 ④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扩大城市容量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011杭州模拟)下表反映了2002~2003年间,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大东北“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8~10题。
四大经济圈三大产业结构变化比较表(%)
8.四大经济圈2002~2003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
A.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第二、三产业比重下降
B.第一、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下降
C.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D.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9.与其他经济圈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单位GDP能源消耗量较低,主要原因是()
A.第一产业比重较低B.第二产业轻工业比重大
C.劳动力素质比较高D.生产设备比较先进
读图,回答10~11题。
10.在上图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四种典型模式中,“浙江温州模式”是()
A.模式aB.模式b
C.模式cD.模式d
11.“十二五”期间,d模式区域发展的重点是()
A.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
B.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C.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D.鼓励其率先发展,加快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
据深圳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深圳市GDP达7806.5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三大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据此并结合下面两图,完成12~13题。
12.结合上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深圳市已由以第三产业为主转化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B.2008年的深圳市GDP中,第三产业产值最多
C.与2007年相比,2008年深圳市第一产业产值不变,第二产业产值下降
D.深圳市产业结构已经达到最优化状态,不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和转移
13.目前,深圳市的发展面临“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实现万亿GDP需要更多劳动力投入,而城市已经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的忧虑。对此,你认为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控制人口规模
B.实行区域经济合作,进行水资源、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C.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自主创新,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一产业
D.严格土地管理,提高土地价格,以解决土地可利用空间不足的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区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4—15题。
14.下列不会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是()
A.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B.建设西电东送工程
C.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D.工业基础雄厚,矿产资源丰富
15.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下列做法无助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是()
A.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制造装配业,实现产业升级
B.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C.提高本区域地位,大力建设深水港和国际机场
D.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二、综合题
16.(2011济宁模拟)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山东省总面积15.78万平方千米,2007年城镇化水平为46.75%,已经接近47%的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黄河经济带的振兴,2000年到2006年山东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从1286万增加到1870.3万。近年来山东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1)从材料和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工业化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2)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山东省城市化快速推进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
(3)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项即可)
(4)山东是我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你认为城市化对这一地区的水果生产是否有利,试说明理由。
17.(2011海淀模拟)阅读图甲、图乙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麻涌镇地处珠江入海口、广州市与东莞市的交界处,以麻涌为中心,一小时即可到达珠江三角洲各大城市。麻涌人口约11万,其中外来人口3万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依托港口优势,引进外资企业近200家,经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
目前,东莞2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能够开发利用的所剩不多;东莞的1200万人口中有1000多万是流动人口,社会管理难度很大;东莞工业的产值很高,但污染也很严重。
(1)比较说明广州、东莞、麻涌三个城镇的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大小。
(2)简述麻涌建设外向型工业新城的优势条件。
(3)简述大量人口流入东莞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4)简述东莞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18.(2011泰安检测)下图是我国某经济区及其工业总产值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所示的是我国____________经济开发区,城市B是我国著名的经济特区________。
(2)请说明该经济区在1979年~1990年和1990年后主导产业的差异,并分析1990年后进行产业升级的主要原因。
(3)20世纪80年代,香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北移,“珠三角”形成了“前店后厂”工业分布格局。试分析这种“前店后厂”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
(4)近几年,在图中城市A南部开发区相继发展了钢铁、石化、汽车等工业,请说明该城市发展这些工业有何不利因素。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城市化速度比工业化速度快。
答案:D
2.解析:读图可知,阶段Ⅲ工业化水平下降,但城市化水平还在继续上升,说明此时的人口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如选项中的现代服务业。
答案:D
3.解析:见下题。
答案:A
4.解析:一般来说,第三产业比重越高,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
答案:C
5.解析: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但是差距总体呈缩小趋势;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城市化水平都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答案:C
6.解析: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湖南省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答案:C
7.解析:盲目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利于城市化发展。
答案:C
8.解析:根据表中数据可直接读出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三产业比重下降。
答案:C
9.解析: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而其他三大经济圈的重工业比重都大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答案:B
10.解析:模式a是珠江三角洲模式;模式b是浙江温州模式;模式c是苏南模式;模式d是东北模式。
答案:B
11.解析:东北地区资源逐渐枯竭,应加快产业转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B项是针对西部地区而言的;C项是针对山西省而言的;D项是针对我国东部发达地区而言的。
答案:A
12.解析:2008年深圳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A错误;2008年深圳市GDP为7806.54亿元,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故产值最多,B正确;通过计算可知,深圳市第一产业产值2007年约为6.96亿元,2008年约为7.81亿元,产值明显增加,C错误;深圳市的产业结构仍有进一步优化升级和转移的必要,D错误。
答案:B
13.解析:限制外来人口进入,提高土地价格,在现实中均不可取,排除A、D,深圳市应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排除C。
答案:B
14.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矿产资源比较贫乏,能源短缺。
答案:D
15.解析:深水港和国际机场的服务范围较大,一个地区有一个深水港和国际机场即可,如果大力建设,将形成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严重。
答案:C
1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山东省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及对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第(1)、(2)题较为简单,仔细阅读材料和图乙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3)题,城市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污染问题。第(4)题,对该观点既可肯定也可否定,但都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若肯定,可从水果的消费市场来考虑,若否定,可从水果的用地方面来考虑。
答案:(1)工业产值增加 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增加
(2)城市面积增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3)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音污染(任答两项)
(4)有利。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对水果的需求增加,带来广阔市场。(或不利,城市化占用大量耕地,使果树种植面积减少。)(合理即可)
17.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判断出三城镇的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大小。第(2)题,从优越的位置、便利的交通、丰富的劳动力等方面分析。第(3)题,大量人口流入东莞,为东莞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第(4)题,从材料中可知东莞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有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管理难度很大等。
答案:(1)广州的等级最高,其次是东莞,麻涌最低;广州的服务范围最大,其次是东莞,麻涌最小。(2)麻涌位于珠江口,产品便于出口;有城际轻轨、高速公路、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区际协作或区际联系条件好;劳动力资源丰富。(3)①提供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②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③推动当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④促进区域间文化交流。(4)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城市用地紧张;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加大。
18.答案:(1)珠江三角洲 深圳
(2)1979~1990年,该经济区主导产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1990年后,主导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产业升级的原因是:国家对外开放政策范围扩大,使该地区政策优势削弱;工资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
(3)珠三角经济较落后,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再加上有利的政策优势,吸引了香港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北移,成为香港的加工基地,生产出来的产品也主要通过香港贸易渠道输出。这样的格局有利于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4)煤炭、石油等常规能源不足;缺乏工业生产所需的原料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0975.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