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4.2《西地平线上》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4.2《西地平线上》课文精解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中亚细亚地面上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a“惊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偶然而发的诳语。(b如何理解这句话?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c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段解:此为第一部分,总述作者对三次落日印象极深。
中亚细亚雄伟风景
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盘旋。(d“盘旋”一词能否换成“驱驰”?)天已经有些暗淡了,头顶上甚至隐隐约约地有几颗星星。汽车转过一个垭口。这时,眼界突然开阔起来,(e“突然”一词仅指环境突然开阔吗?)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f这里作者用了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落日,有什么好处?)?
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g为什么说这种美感“不真实”?)像民间剪纸。它大极了。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攫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它停驻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h这一句又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落日什么样的特点?)?
面对这落日,我们全都在那一刻惊呆了。我们的车停下来,倚托着一棵树,架起机位,直拍到这落日消失。(i这里写我们“惊呆”了的神情架起相机“直拍”的动作,是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a作者连用了几个动词写落日西沉,有什么效果呢?)半个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b“慈爱地注视着”等词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然若一场梦境。(c为什么说是“恍然若一场梦境”?)
层解:写第一次见到的落日。
地点定西高原
第三次见落日特点美丽安谧
感受奇异恍若梦境
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
我们是从迪坎尔方向进罗布泊的,走的是被斯文·赫定称之为“凶险的鲁克沁小道”的那条道路。(d作者为什么特意强调指出“凶险的鲁克沁小道”?)这样,车去的方向是东南,而落日的方向是西北,我们只是在匆匆的行旅中,偶尔地回头关注一下身后的落日景象。?
中午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容易被人忽视地停驻在西边天空。(e这个比喻写出了落日有什么特点?)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浑沌一片,也是灰癠癠的,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况且,那枚硬币的四周边缘,也不太清晰。
我们向死亡之海罗布泊行进。这里是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如同月球的表面。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我们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f作者描写了死亡之海罗布泊的什么特点?对于下文有什么作用?)为了打破这压抑,越野车司机放起了《泰坦尼克号》的用萨克斯吹出来的音乐,这音乐更给人带来一种梦幻般的死亡感觉。(g这里为什么要写《泰坦尼克号》音乐?)?
整个一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的地方照耀着。(h作者为什么用“不死不活”来形容太阳?和后文有什么关系?)说是白天吧,但是恍然如同晚上,说是夜间吧,在我们匆匆的回头中,分明有一个物什,在西天半空悬着。?
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现在黄昏。那一刻,我们的越野车已经来到距古湖盆二十公里的龟背山。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蓦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a“不经意”“蓦地”两个词有何作用?)?
这时我们的车停了下来,包括陪同我们一起进罗布泊的“老地质”,都被西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撼了。我们下了车。我们,我们的车,还有刚才那死气沉沉的罗布淖尔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这一片回光返照中。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光。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b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对落日奇观的喜爱之情的?)?
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这时候适当其时地在放着。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c作者为什么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记得,罗曼·罗兰在构思他心目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他焦躁不安了半年,有一天,他登上山顶,看见一轮太阳正在喷薄而出,于是,罗曼·罗兰心目中久久酝酿的英雄在东地平线上出现了。罗曼·罗兰因此而热泪盈眶,(d罗曼·罗兰为什么热泪盈眶?)“让我把你抓紧,亲爱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叫道。?
与罗曼·罗兰不同,我看到的是落日,是西地平线。不过,它们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而且较之日出,落日景象则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e作者将罗曼·罗兰看到的日出和“我”看到的落日相比较,有何意图?)?
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了,一切又重归于死寂。我们上车,翻过龟背山,进入罗布泊古湖盆。?
层解:写第二次见到的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第二次见落日特点血红辉煌
感受悲壮让人落泪
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那次实际上并没有看到落日,落日隐在背后去了。我只看到了火烧云,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f连用“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三个形容词有何作用?)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物什,给我留下一个惊骇的印象。(g作者为什么而惊骇?)但是,我明白这一切的制造者仍是落日,是落日在云的背后挥舞着魔杖。?
西天的那吞没一切的大片火烧云,是太阳坠入云层以后,突然出现的。我们汽车的方向是正西,因此,我们感到自己正向那一片红光走去。?
那辽远的西地平线的地方,火烧云映照的地方,被历史学家称为欧亚大平原,被地理学家称为小亚细亚。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的深处走去:(a这儿显示了作者写作思路怎样的转折?)曾经在东北亚草原上游荡过许多年的匈奴民族,就是在某一个早晨或黄昏,循着西地平线远去的。还有另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也看到了他的背影。正是在此处,我脚下的这个地方,他召开了誓师大会,而后,兵分两路,一路打通伊犁河谷,一路翻越阿尔泰山最高峰--友谊峰,西征花剌子模,直到欧洲。(b作者联想到匈奴西迁和成吉思汗西征两件大事,有什么作用?)?
我多么地卑微呀!我多么地平庸呀!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它把世间惊世骇俗的一幕展示给我看。(c作者在这里直接抒情,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
火烧云持久地停驻在西天。直到太阳已经落下去很久了,还将最后的一抹光辉像扫帚一样扫向就近的云彩。直到最后,又贪恋了一阵后,西边天空终于恢复了它平庸的色彩。(d这里运用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接着就是中亚细亚那著名的白夜了。
层解:写第三次见到的落日。
地点阿勒泰草原
第三次见落日特点灿烂热烈夸张
感受惊骇让人卑微
段解:以上为第二部分,具体地描绘了三次落日。
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我不敢独享那一幕,所以将它诉诸于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也许我会写一本叫《西地平线》的书,来记录我这几年西部行旅的感受的。末了要说的话是,“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两句话并不是我的,前者是一个日本画家叫东山魁夷说的,后者则是中国画家张大千,在看了敦煌壁画以后发出的一声感叹。(e作者为什么要引用两位画家赞美的话?)
段解:此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世间有大美
西地平线上落日
雄伟的风景
a“惊骇”意为惊慌而害怕,这里指奇伟的风光使作者内心受到震撼。
b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中亚细亚独特绮丽美景的赞美之情,为下文写落日美景作铺垫。
c这里是总写三次落日印象深刻,总体概述全文。
d不能换,因为,“盘旋”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山路的曲折。
e“突然”一词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心情的突变,令人振奋。
f作者将落日比作车轮子,直观形象,不仅描摹了它的形状,而且还写出了落日的颜色和情态。选取背景阔大,喻体具有民族地域特色。通过“苍茫”“群山之巅”“血红”“静静地停驻”等几个词的描绘,虽然还没写到落日,但已经让人初步感受到一种庄严、悲壮、幽旷之美。
g说这种美感不真实,是因为这种美景不常见,这种美只属于这种特殊的地理风貌。
h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的轮廓线托扶着落日,生动,形象,可感,画面组合精美。“悬挂”一词化动为静,令人浮想联翩。
i用我们“惊呆”的神情和“直拍”的动作,是侧面描写落日的壮美、世间少见。
a这几句是总写落日沉入西地平线以下的特点,连用几个动词,动感十足,使人如身临其境。
b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落日的人格化的特点。依恋“我们”实际上是写“我们”依恋落日,写法类似古人写自己想家却写家人思念自己。
c将所见比喻成梦境,增加了神奇的色彩。
d道路被称作为“凶险的鲁克沁小道”,为下文环境的冷寂和我们的心情的压抑作铺垫。
e运用比喻,将偏西的太阳比喻成灰白色的硬币,写出了它容易被人忽视的形状特点,反衬后面落日的壮美。
r这两句从视觉和心理两方面刻画出了环境的特点。描写死亡之海罗布泊的空寂,渲染一种阴森的气氛,为下文辉煌的落日出现作铺垫。
g写《泰坦尼克号》音乐是为渲染死寂的氛围。
h写太阳的不死不活透露了对太阳的厌恶之感,同下文辉煌的落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a“不经意”“蓦地”两个词形象地刻画出作者的心理,突出了惊异之情。在辽阔的大背景上,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地停驻着,让人有身在画中的感觉。
作者看到的落日形象鲜明,一扫先前的厌倦之情。
b从视觉和心理上写“我们”对落日壮观景象的喜爱之情。
c这是直接抒情,又有议论,充分表达了对落日的赞美之情。太阳终究要落山,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这是任何事物都避免不了的。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平淡淡,有的却可轰轰烈烈。即将落山时变得血红,便使这种死亡变得充满庄严和尊严。
d生动地表现了罗曼·罗兰在苦苦构思后,受到日出的感染而突然获得创作灵感时的喜悦。通过比较,突出了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e将罗曼·罗兰看到的东地平线上的太阳与“我”看到的落日作比较,突出了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f连用“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三个形容词形象地描绘了火烧云的特点,暗示出落日的辉煌。
g“惊骇”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心理,可见对这次落日的印象深刻。
a作者的思路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了历史,由实转虚,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化的韵味和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
b通过火烧云所映照的地方,作者联想到匈奴西迁和成吉思汗西征两件大事,突出了落日中历史人物的形象,给文章增加了历史厚重感。
c作者直接抒情,由落日想到历史,由历史而反思,写出了落日对“我”的影响,表达了“我”对落日的感激之情。
d运用比喻,将“最后的一抹光辉”比作“扫帚”,对“已经落下去很久”的太阳作最后的赞叹,生动形象地将火烧云美丽的形象展现给了读者。
e引用两位画家的话概括三次落日的特点,表达了极力赞美之情。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地平线上》导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西地平线上》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能够热爱自然,感受自然美,提升审美品位。
2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会观察和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和情感描写出来。
3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
【学习重点】同学习目标1
【学习难点】同学习目标2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反复阅读;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
课前预习
一、知识积累:
搜集描写西北风光的诗句(至少三句)并谈谈你对西北的认识(可从地理位置,风光,作家作品方面来谈)
提示:查阅资料;初中已学诗句;上网查询。
二、基础知识
在括号内给加粗字注音
震撼()轮廓()停滞()诳语()
垭()泥淖()酝酿()惊世骇俗()
安谧()喷薄()弥漫()攫取()
胭脂()雾霭()瘴气()浑沌()
提示:a、课文下注释;b、查字典;c、要能够默写
三、课前先学
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提示: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景段落,加以概括。
1、读完文章后,你觉得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本文的文眼是什么?
2、找标志文脉的语句,理清思路。
3、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是哪两个字?
课中探索
1、作者是怎样抓住日落景象的特征来写三次落日的不同之处的呢?(填下面表格)
西地平线上
观察地点
观察过程
落日景物特征(含背景)
作者联想
作者的审美
感受
定西高原
转过垭口停车、拍摄
血红的,像勒勒车的轮子;柔和美丽安谧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跳跃着颤抖着降落
背景;群山;左公柳
左
宗
棠
惊呆了、恍然若一场梦境
罗布淖尔荒原
匆匆行旅
偶尔回头不经意突然看见
下车观看
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边缘也不太清晰;不死不活地。血红(胭脂色)
背景: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无人区荒凉空旷;瘴气雾霭弥漫;《泰坦尼克号》的音乐
罗
曼
·
罗
兰
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落日景象则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阿勒泰草原
迎着落日西行
落日制造的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
背景:辽远的西地平线
匈奴
民族
成吉
思汗
卑微平庸
惊世骇俗
2.在感受完以上三副日落图后,说说你最喜欢作者笔下的哪次落日,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可从写作手法上来谈)
3.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观赏落日时,作者有了三次联想,你能说说它与落日有什么关系吗?
归纳小结
达标反馈
深情地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不少于200字)
学习感悟
知识链接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大顺店》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六六镇》、《古道天机》、《愁容骑士》、《白房子》5部,散文集《新千字散文》、《东方金蔷薇》《匈奴和匈奴以外》、《我在北方收割思想》、《穿越绝地》、《惊鸿一瞥》、《西地平线》、《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作者新近出版的《胡马北风大漠传》,亦被认为是一部重要著作。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西地平线上》课文解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4.2《西地平线上》课文精解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中亚细亚地面上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a“惊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一时偶然而发的诳语。(b如何理解这句话?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而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我见过许多次的落日,这里只简约地记述三次。(c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段解:此为第一部分,总述作者对三次落日印象极深。
中亚细亚雄伟风景
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盘旋。(d“盘旋”一词能否换成“驱驰”?)天已经有些暗淡了,头顶上甚至隐隐约约地有几颗星星。汽车转过一个垭口。这时,眼界突然开阔起来,(e“突然”一词仅指环境突然开阔吗?)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f这里作者用了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落日,有什么好处?)?
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g为什么说这种美感“不真实”?)像民间剪纸。它大极了。我说它像勒勒车的轮子,只是一个顺手攫来的想法,它当然较这轮子要大得多。它停驻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h这一句又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落日什么样的特点?)?
面对这落日,我们全都在那一刻惊呆了。我们的车停下来,倚托着一棵树,架起机位,直拍到这落日消失。(i这里写我们“惊呆”了的神情架起相机“直拍”的动作,是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落日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a作者连用了几个动词写落日西沉,有什么效果呢?)半个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b“慈爱地注视着”等词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然若一场梦境。(c为什么说是“恍然若一场梦境”?)
层解:写第一次见到的落日。
地点定西高原
第三次见落日特点美丽安谧
感受奇异恍若梦境
第二个带给我巨大影响和深刻记忆的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看日落。?
我们是从迪坎尔方向进罗布泊的,走的是被斯文·赫定称之为“凶险的鲁克沁小道”的那条道路。(d作者为什么特意强调指出“凶险的鲁克沁小道”?)这样,车去的方向是东南,而落日的方向是西北,我们只是在匆匆的行旅中,偶尔地回头关注一下身后的落日景象。?
中午一过,太阳刚偏西,就变得不怎么显明了。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容易被人忽视地停驻在西边天空。(e这个比喻写出了落日有什么特点?)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浑沌一片,也是灰癠癠的,因此,太阳的存在甚至被我们遗忘了。况且,那枚硬币的四周边缘,也不太清晰。
我们向死亡之海罗布泊行进。这里是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如同月球的表面。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我们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f作者描写了死亡之海罗布泊的什么特点?对于下文有什么作用?)为了打破这压抑,越野车司机放起了《泰坦尼克号》的用萨克斯吹出来的音乐,这音乐更给人带来一种梦幻般的死亡感觉。(g这里为什么要写《泰坦尼克号》音乐?)?
整个一个下午,太阳就这样不死不活地在我们的车屁股的地方照耀着。(h作者为什么用“不死不活”来形容太阳?和后文有什么关系?)说是白天吧,但是恍然如同晚上,说是夜间吧,在我们匆匆的回头中,分明有一个物什,在西天半空悬着。?
最辉煌的罗布泊的落日出现在黄昏。那一刻,我们的越野车已经来到距古湖盆二十公里的龟背山。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蓦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a“不经意”“蓦地”两个词有何作用?)?
这时我们的车停了下来,包括陪同我们一起进罗布泊的“老地质”,都被西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撼了。我们下了车。我们,我们的车,还有刚才那死气沉沉的罗布淖尔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这一片回光返照中。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光。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b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对落日奇观的喜爱之情的?)?
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这时候适当其时地在放着。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c作者为什么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
记得,罗曼·罗兰在构思他心目中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时,他焦躁不安了半年,有一天,他登上山顶,看见一轮太阳正在喷薄而出,于是,罗曼·罗兰心目中久久酝酿的英雄在东地平线上出现了。罗曼·罗兰因此而热泪盈眶,(d罗曼·罗兰为什么热泪盈眶?)“让我把你抓紧,亲爱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叫道。?
与罗曼·罗兰不同,我看到的是落日,是西地平线。不过,它们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而且较之日出,落日景象则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e作者将罗曼·罗兰看到的日出和“我”看到的落日相比较,有何意图?)?
西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般消失了,一切又重归于死寂。我们上车,翻过龟背山,进入罗布泊古湖盆。?
层解:写第二次见到的落日。
地点罗布淖尔荒原
第二次见落日特点血红辉煌
感受悲壮让人落泪
我要告诉你的第三次日落,是我在阿勒泰草原遇到的。那次实际上并没有看到落日,落日隐在背后去了。我只看到了火烧云,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f连用“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三个形容词有何作用?)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物什,给我留下一个惊骇的印象。(g作者为什么而惊骇?)但是,我明白这一切的制造者仍是落日,是落日在云的背后挥舞着魔杖。?
西天的那吞没一切的大片火烧云,是太阳坠入云层以后,突然出现的。我们汽车的方向是正西,因此,我们感到自己正向那一片红光走去。?
那辽远的西地平线的地方,火烧云映照的地方,被历史学家称为欧亚大平原,被地理学家称为小亚细亚。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的深处走去:(a这儿显示了作者写作思路怎样的转折?)曾经在东北亚草原上游荡过许多年的匈奴民族,就是在某一个早晨或黄昏,循着西地平线远去的。还有另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也看到了他的背影。正是在此处,我脚下的这个地方,他召开了誓师大会,而后,兵分两路,一路打通伊犁河谷,一路翻越阿尔泰山最高峰--友谊峰,西征花剌子模,直到欧洲。(b作者联想到匈奴西迁和成吉思汗西征两件大事,有什么作用?)?
我多么地卑微呀!我多么地平庸呀!感谢落日,它让我看见了他们远去的背影,它把世间惊世骇俗的一幕展示给我看。(c作者在这里直接抒情,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
火烧云持久地停驻在西天。直到太阳已经落下去很久了,还将最后的一抹光辉像扫帚一样扫向就近的云彩。直到最后,又贪恋了一阵后,西边天空终于恢复了它平庸的色彩。(d这里运用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接着就是中亚细亚那著名的白夜了。
层解:写第三次见到的落日。
地点阿勒泰草原
第三次见落日特点灿烂热烈夸张
感受惊骇让人卑微
段解:以上为第二部分,具体地描绘了三次落日。
这是我三次见到西地平线上落日的情况。我不敢独享那一幕,所以将它诉诸于笔端,带给更多的人们。也许我会写一本叫《西地平线》的书,来记录我这几年西部行旅的感受的。末了要说的话是,“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两句话并不是我的,前者是一个日本画家叫东山魁夷说的,后者则是中国画家张大千,在看了敦煌壁画以后发出的一声感叹。(e作者为什么要引用两位画家赞美的话?)
段解:此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
世间有大美
西地平线上落日
雄伟的风景
a“惊骇”意为惊慌而害怕,这里指奇伟的风光使作者内心受到震撼。
b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中亚细亚独特绮丽美景的赞美之情,为下文写落日美景作铺垫。
c这里是总写三次落日印象深刻,总体概述全文。
d不能换,因为,“盘旋”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山路的曲折。
e“突然”一词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心情的突变,令人振奋。
f作者将落日比作车轮子,直观形象,不仅描摹了它的形状,而且还写出了落日的颜色和情态。选取背景阔大,喻体具有民族地域特色。通过“苍茫”“群山之巅”“血红”“静静地停驻”等几个词的描绘,虽然还没写到落日,但已经让人初步感受到一种庄严、悲壮、幽旷之美。
g说这种美感不真实,是因为这种美景不常见,这种美只属于这种特殊的地理风貌。
h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的轮廓线托扶着落日,生动,形象,可感,画面组合精美。“悬挂”一词化动为静,令人浮想联翩。
i用我们“惊呆”的神情和“直拍”的动作,是侧面描写落日的壮美、世间少见。
a这几句是总写落日沉入西地平线以下的特点,连用几个动词,动感十足,使人如身临其境。
b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落日的人格化的特点。依恋“我们”实际上是写“我们”依恋落日,写法类似古人写自己想家却写家人思念自己。
c将所见比喻成梦境,增加了神奇的色彩。
d道路被称作为“凶险的鲁克沁小道”,为下文环境的冷寂和我们的心情的压抑作铺垫。
e运用比喻,将偏西的太阳比喻成灰白色的硬币,写出了它容易被人忽视的形状特点,反衬后面落日的壮美。
r这两句从视觉和心理两方面刻画出了环境的特点。描写死亡之海罗布泊的空寂,渲染一种阴森的气氛,为下文辉煌的落日出现作铺垫。
g写《泰坦尼克号》音乐是为渲染死寂的氛围。
h写太阳的不死不活透露了对太阳的厌恶之感,同下文辉煌的落日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
a“不经意”“蓦地”两个词形象地刻画出作者的心理,突出了惊异之情。在辽阔的大背景上,一轮血红的落日鲜艳、温柔地停驻着,让人有身在画中的感觉。
作者看到的落日形象鲜明,一扫先前的厌倦之情。
b从视觉和心理上写“我们”对落日壮观景象的喜爱之情。
c这是直接抒情,又有议论,充分表达了对落日的赞美之情。太阳终究要落山,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这是任何事物都避免不了的。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平淡淡,有的却可轰轰烈烈。即将落山时变得血红,便使这种死亡变得充满庄严和尊严。
d生动地表现了罗曼·罗兰在苦苦构思后,受到日出的感染而突然获得创作灵感时的喜悦。通过比较,突出了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e将罗曼·罗兰看到的东地平线上的太阳与“我”看到的落日作比较,突出了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f连用“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三个形容词形象地描绘了火烧云的特点,暗示出落日的辉煌。
g“惊骇”形象地写出了作者的心理,可见对这次落日的印象深刻。
a作者的思路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了历史,由实转虚,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化的韵味和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
b通过火烧云所映照的地方,作者联想到匈奴西迁和成吉思汗西征两件大事,突出了落日中历史人物的形象,给文章增加了历史厚重感。
c作者直接抒情,由落日想到历史,由历史而反思,写出了落日对“我”的影响,表达了“我”对落日的感激之情。
d运用比喻,将“最后的一抹光辉”比作“扫帚”,对“已经落下去很久”的太阳作最后的赞叹,生动形象地将火烧云美丽的形象展现给了读者。
e引用两位画家的话概括三次落日的特点,表达了极力赞美之情。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地平线上》教学实录”,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西地平线上》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是高建群的《西地平线上》,同学们先看两句诗:一句是李贺的诗另一句是李白的词。
屏幕:小红长白越女腮
—李贺
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
—李白
我们说“越女”和“秦娥”的美称得上“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她们分别代表了怎样地域特色的美?第一句我简单翻译一下:小小的红花、长长的白花非常像美丽的越女的腮;第二句直译说秦娥在有月光的夜晚,在月圆的时候,在秦楼梦断。这两位女子截然不同,同学们谈谈你的理解:
生:当我看到第一句诗的时候,我觉得越女就是江南的女子,江南的女子就是“芙蓉如面柳如眉”。她们既有“昙花笑春风”的妩媚亦有“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婉约;举手投足间都有一份柔美与温存,骨子里流动着“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多情血液;她们的事迹是“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而秦娥是西北的女子,在西北那块广阔的土地上,在充满崇高感与苦难的地域中,每一位西北女孩心中都有了一座起伏的山,一片激荡的海,一团热烈的火。她们的美在于她们奋斗的果敢与坚韧还有毅力。
师:有一句话说诗是语言的艺术情感的凝结。这位女同学的发言让我无法评价了,非常漂亮的一段解读。在这越女身上,她读到的是小桥流水;在越女的梦中,她感到了长啸的西风和海漠边关的感受。
说到“西部”,它是大于一切的“形容词”,它不是形容词,但最大的形容词往往是名词。比如才女林徽因的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人间四月天”是个纯粹的名词,这个名词却大于世间所有的生机、蓬勃、向上、青春。再比如台湾乡愁诗人于光中说“今晚的天空很希腊”,大家感受一下:希腊是名词,却大于所有的形容词。西部是名词,它囊括了世间的一种美。
师:说到西部,你会想到哪些自然的景观?人文的景观?哪些类型的美?我给大家看些图片篇,这是个提示作用。想好了可以回答。(屏幕显示浩瀚的沙漠、绝美的敦煌和辽阔的大草原等)
生:说到西部,我想到沙漠。
师:顺便问问你,唐诗中“瀚海栏杆百摧”哪个是沙漠古义词?
生:不知道(大家提示瀚海)
生:想到了草原。
师: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
生:想到山
师:那是终年积雪不化的特立独行的西部的山。
生:土尘
师:就是尘土,我还不适应倒着说的习惯。黄沙飞舞的尘土,非常细腻的感受。哪位同学还可以补充?这位女同学。
生:人都说大漠的月亮很漂亮。
诗:这词很耐人寻味,应该说天下的月亮是一般圆的,但人们爱说他乡月更圆,或者说大漠月更圆,很有哲理。以后我在研究边塞诗是,要想想为什么大漠边关的明月是天下最圆的明月,最漂亮的明月。
师:接着说。
生:还有沙漠里的骆驼。
师:这是沙漠里的驼铃。
生:还有敦煌。
师:那是我们祖先飞天的梦想,最绚烂的华夏梦——敦煌,人文景观。
生:古代诗人写边塞诗的很多。
师:边塞诗独特的美属于西部。这位同学继续补充:
生:我想到了大漠、孤烟、戈壁、胡杨和百草
师:大漠、孤烟还不够,还要戈壁连着戈壁。在生命最缺水的地方、在生命最艰难生存的地方,却有两种植物,它们的名字叫胡杨和百草。它们比天下最美的诗还要美。你很有想象力,非常好!我们可以继续去想象,去感受西部。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高建群眼中、心中、笔下的《西地平线上》。在西地平线上也有一个和西部一样神奇的作家,这个作家的名字叫做高建群。我来读一下,同学们找出关键词,把他最突出的、鲜明的特征牢牢地记在心里,有一个基本的感性认识。
屏幕:高建群陕西作家,“浪漫派文学的最后的骑士”,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的古典精神以及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家”。
感受一下这里的关键词:浪漫派、骑士、崇高感、古典精神、理想主义色彩,全班齐读,最好把它背下来。
(全班齐读)
师:《在西地平线上》这篇散文中,高建群托起了西部的太阳,写出的诗一样的西部的落日。但我们能感受到西部的落日永远不能落。如果说余秋雨《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还是《霜冷长河》是行走式的文化感悟,都是行走式的,瞬间的文化感悟。那么在这里,我们无庸讳言这种感悟失之于肤浅,高建群每年都在走马西部,感悟西部。他将这块土地,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挥写得血浓于水。
师:我们感受一下,用读速的方式找出高建群笔下西部的落日——三轮落日,你概括一下,是哪三轮落日?读一读,画一画,圈圈点点的。
因为语言标志非常明显,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找到了。哪位同学可以说一说?哪三轮落日?我换了一下量词,文中说三次,我觉得说三轮落日更有美感更能体现落日的不落,所以用三轮,哪位同学概括一下?
生:第一轮是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第二轮是在罗布淖尔荒原上的落日
师:读音非常准确淖?ao,大的泥潭为淖,在这里当然是个音译词。
生:第三轮是阿勒泰草原上的落日。
师:我们如果精简一下语言,可以怎么说呢?第一轮落日叫(齐声)“高原落日”,第二轮落日叫—“荒原落日”,第三轮落日叫—“草原落日”“高原”“荒原”“草原”都是地理名词,表明的仅仅是地点,那么在这要想壮写西部的落日,仅仅用地域性的语言还远远不够,同学们再精读一下,细读一下,我们试着换一下词不叫“高原落日”“荒原落日”“草原落日”,形容词也好名词也好,尤其是同学们可以大胆的使用,因为老师开篇讲了名词有时候大于形容词。你想想,换换词可以显现出几种性质的落日?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边读边划,可以在旁边写一写。你解读这篇文章之后,再创造性组合,说出你的修饰语,你认为怎么加好些?
生:一轮血(xǔe)红的落日
师:注意读音xùe。概括非常好,描摹色彩,像生命的血的颜色。
生:像勒勒车轮子一样的落日。
师:虽然字数上不整齐,正因为这种不整齐,更感性更有表现力,这是很美很美的落日。
生:跳跃的、颤抖的落日
师:又是两个动词,读书很细很会读书。好!后面同学你又可以叫什么落日?
生:柔和、美丽、安谧的落日
师:她用三个形容词来壮写落日,很好!在书上找到了。
生:给人一种不真实感觉得落日
师:当一个人觉得特别美了,这个世界上的东西太美了,我们就会有一种本能的反应,潜意识认为它像梦一样不真实,这是在写它的美,可以的。你可以在文中找,还可以提炼加工创造。后一位同学继续回答这个问题:
生:火烧云般绚烂的落日
师:这就是一种组合和创造了,原文没有这么说。原文是借火烧云来写落日,她却倒过来,将形容词做状语了。
生:不愿意离去的落日
师:可以。我想问个问题,“在写第二轮落日的时候,作者想到了一位法国的大作家,他叫什么?”
生:罗曼罗兰
师:想到了罗曼罗兰笔下的一个人物——大音乐家,叫什么?
生齐声回答:约翰克利斯朵夫
师: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
生齐声回答:英雄形象
师:所以第二轮落日可以称之为“英雄落日”。继续解读:
生:庄严落日
师:在庄严的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当然也染上了西部的色彩,那就是庄严,你这个解读非常有特点。
生:西天半空悬着的胭脂色的落日
师:胭脂色的落日,血红色的落日,总而言之,同学们在下一步的阅读当中进一步去补充。看屏幕:
屏幕:
历史的落日悲剧的落日
生命与死亡
平庸与崇高
现实与历史
阴柔与阳刚
西地平线上苍茫荒凉空旷……
在苍茫荒凉空旷的西地平线上,有这样一轮落日:我们称它是生命的落日,悲剧的落日,死亡的落日,英雄的落日,历史的落日;它也是匈奴的落日,壮丽的落日,血色的落日。那么在这轮落日当中,高建群究竟在思索什么?他思索的就是生命与死亡。寄一轮落日映照生,映衬死。借这轮落日,书写心中的崇高,什么是崇高!什么是平庸!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活着!这是哲学家、这是文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在进行思索的问题。人怎么活着?还有历史与现实,还有阴柔与阳刚。其实老师还应该用“……”
下面同学们就要细读课文了,并要朗诵。有三轮落日,你更喜欢哪一轮,为什么呢?举手可以么?
生:可以
师: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喜欢的事物不用问其他同学,是自己的问题,问自己就可以了。
生:我最喜欢第二轮落日
师:这事我很奇怪。你看第一轮落日那么漂亮,像勒勒车的轮子似的,第三轮落日像火烧云似的。第二轮落日最不漂亮,它是灰白色的落日,只有在不经意蓦然回首的时候,它才变得血红,很快就消失了,你喜欢得很有品位,先读一段你最喜欢的句子好么?
生:“我们向死亡之海罗布泊行进。这里是无人区,没有任何的生命存在,荒凉空旷如同月球的表面。四周瘴气雾霭弥漫,我们感到自己如同走入地狱,走入鬼域。为了打破这压抑,越野车司机放起了《泰坦尼克号》的用萨克斯吹出来的音乐,这音乐更给人带来一种梦幻般的死亡感觉。”
师:请你阐述喜欢的理由吧!
生:因为一开始是弥漫着死亡的感觉的,灰白色的就像一枚灰白色的硬币。到黄昏的时候,回光返照般,一瞬间改变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
师:大开大阖式的评价。在对比之中写出美的感觉,对么?哪位同学再来补充一下?后一位同学吧,喜欢哪一轮落日?
生:我喜欢第三轮落日。最喜欢这一句:“我明白这一切的制造者仍是落日,是落日在云的背后挥舞着魔杖。”我觉得落日能将它周围的环境也带得有活力,这是一个做人最快乐的事情。
师:这是最高境界,他理解得真深刻。小小的年纪,就像是哲学家说的。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第五个境界,需要一种宇宙境界。你的存在不仅使自己光明灿烂,而且使周围的一切也像书上写的“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你挥舞着魔杖却决不献身。在这里他体会到,人生最高的境界在落日身上,所以他喜欢第三轮落日。阐述得非常好,还有补充吗?
生:没有
师:好,后一位同学。
生:我喜欢第一轮落日,第一轮落日给人的感觉非常奇异。
师:用一个形容词把他的心情表现出来—奇异。奇异来源于它的形状,最美的比喻,重复一下。
生:像勒勒车的轮子。
师:你觉得这个比喻好在哪里?你见过勒勒车吗?
生:没有。
师:你听过一首最美的歌《吉祥三宝》么?
生:听过。
师:那一家三口、幸福的一家三口,就坐在勒勒车上。勒勒车,是西部的象征,你说这个比喻好在哪儿?
生:
师:很有地域色彩。有一句话“只有地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西部的落日,它不是天下所有的落日,它是西部的,你喜欢得很有道理,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它的色彩,读原文它是什么颜色?
生: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的红纸,柔和、美丽、安谧。
师:很好,我想和你一起体会这个比喻。我把“写春联”去掉,红纸还在,柔和还在,美丽还在,安谧还在。“写春联”去掉了,意味差得很远了,“写春联”强调了什么?大家可以说么?
生:喜庆!(齐声回答)
师:落日虽然是落日,但它决不是晚唐气象,决不是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绝对没有这样的哀伤。它是生命着的,它是永不落的。春联式的,又是民族的。春联,我们民族最民族的象征之一,比喻得非常漂亮。他喜欢得非常有道理。第一个原因,它的形状;第二个原因它的色彩。你有你自己的解读么?我请这位同学读,其他同学找反复描写落日的三个动词。读这一段“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段
生:“在沉入西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半个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但是,在停驻了片刻以后,它突然又一跃,当我们揉揉眼睛,再往西看时,它已经消失了。一切都为雾霭所取代,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然若一场梦境。”
生:跳跃、颤抖和注视。
师:现在我想问问你,“跳跃”的方向是向上还是向下?(向上)他写的却是什么日?(落日)这是什么意味?先想,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什么叫“注视”?就是一般看么?(不是)还暗含什么样的感情?(仔细的观察)一定要仔细的观察,深情的,满含感情的。“注视”的对象是什么?(人间)想:为什么用这个动词?还有“颤抖”多数描写的是人还是物?(人)为什么要给予落日这样一个人性化极强的动词?这三个问题,大家一起想。写落日作者写到了三次跳跃,两次注视还有那两种颤抖。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写出了高原落日什么样的一种状态?什么样的一种美?
生:写出了一种深情的美。
师:这词用得真好。李泽厚《中国美学史》当中就这么一句话“美在深情”,就被你用了,英雄所见略同,很有发现加判断力。你还有什么补充?看此时这轮太阳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有生命的)它更象征生命!这一段如果翻译过来,我的解读是——同学们可以有自己的解读——那就是生命的痛苦与美的诉说。无言的落日却诉说了它对生命的全部的感受。它对于生命的执着无论在这贫瘠的、旷无人烟的、最广漠的西部,生命已经成为奇迹的地方,它仍然诉说生命的美与痛苦,执着于人间的眷恋,深情的注视人间不肯离去,这轮落日难道它不动人么?它肯定是动人的!因为他心中有了落日,于是笔下才会有这样的落日。同学们可继续补充,我们把第一轮落日研读得应该是相对细致一些了。因为一千个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落日。我们不可能在四十五分钟内求尽,好在我们可以用生命去体验,生命虽然短暂却仍然漫长。同学们继续谈,你喜欢哪一轮落日,包括第一轮。
生:我喜欢第二轮落日。因为我喜欢那种不真实和梦境一般的感觉。
师:你喜欢那种不真实的、梦幻般的感觉。这是西部的美。西部的美美在浪漫,美在神秘。浪漫长在哪里?可能生命最艰难的地方;神秘长在哪里?可能生命发生奇迹的地方。就像“楚辞”,它为什么长在南中国,成为南中国的一朵奇葩?因为在当时的楚国它就是神秘。你可接着说,你的感觉非常好!
生:我比较喜欢第二轮落日。它给人的感觉是庄严而神圣的,有一种悲壮感。
师:你这种感觉非常好,在第二轮落日中他感觉到的是庄严和神圣,在这种庄严神圣来自于什么?我想先问一个问题:你知道“罗布泊”么?
生:知道。
师:“罗布泊”在哪个沙漠的中心?
生:塔克拉玛干
师;非常好!人文底蕴非常厚。它被称为“无人区”,是死亡的象征。在这里为了探险,为了在无人区中探索生命,起码我们中国有两个著名探险家的生命永远停留在罗布泊,你知道他们是谁么?
生:不知道。
师:有一位叫彭家木,另一位叫余纯顺,可能还会有很多人,所以文中他先描写罗布泊,这座死亡之地、死亡之海,落日并未出现,只是罗布泊。落日终于出现了,它的颜色却是:
生:灰白色
师:灰白色的落日为什么能打动人心?它比血红的落日还能打动你,为什么?
生:因为它有一种英雄之气。
师:感受到了,所以使我们思索一个问题:落日它就是英雄。为了自己的目标——永远追求的人,称之为骑士的人,使我们感受悲剧,给我们带来天地的大美。悲剧带来的强烈撞击感、悲剧感还有死亡意识。
为什么要说到死亡,同学们可以看屏幕,我引用两个人的两句话。
屏幕:
荒原落日
——英雄悲剧死亡
不知死的人真是可怜虫(贝多芬)
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怜虫(周国平)
第一个人是被罗曼罗兰称之为英雄的、英雄的首席贝多芬,我们最熟悉他的《命运》,一是他用笔写成的《命运》,一是他用一生写成的《命运》。他对死亡的认识是这样的“不知死的人真是可怜虫”,如果我们每个人在活着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死亡的意义,我们每个人是可怜虫。于是中国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知生,焉知死”,不知死,焉知生?当我们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就应该知道,应该怎样去生活。
第二句话是周国平仿写贝多芬的一句话,反其意而用之。“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怜虫”这句话我想作为第二轮落日荒原落日的一个背景。同学们还有补充继续谈。
生:我比较喜欢第一轮落日。首先第一轮落日有一种不真实感觉,给人一种朦胧感,比较浪漫。还有第一轮落日既有喜庆的色彩,体现在红色的光芒能把高山照射得金碧辉煌,非常壮观,还有站在高山上看落日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师:挺不错的。我觉得在论述的时候,有理有据,表达流畅,思维很敏捷的。第一轮落日和第二轮落日同学们研读得比较细,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三轮落日。第三轮落日当中他写到了一个民族,我们称之为什么?
生:匈奴
师:写了匈奴这个民族的一个英雄,我们管他叫——
生:成吉思汗
师:全班齐读这一段“那辽远的西地平线”
生:“那辽远的西地平线火烧云映照的地方,被历史学家称为欧亚大平原,被地理学家称为小亚细亚。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看到一些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的深处走去。曾经在东北亚草原上游荡过许多年的匈奴民族,就是在某一个早晨或黄昏,循着西地平线远去的。还有另外一位叫成吉思汗的英雄,在那炫目的红光中,我也看到了他的背影。正是在此处,我脚下的这个地方,他召开了誓师大会,而后,兵分两路,一路打通伊犁河谷,一路翻越阿尔泰山最高峰--友谊峰,西征花剌子模,尔后进入欧洲,进入非洲。”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句话刚说过,不知道死亡的人就不能够很好地生活。那我套用这句话:不知道历史就没法看透现实。在这里他写了历史那种凝重的、厚重的历史,大家知道欧洲和亚洲是两种文明,这两种文明在中国交汇,就是西疆,这是高建群走马西部得出来的结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426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