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百舸争流的思想复习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百舸争流的思想复习,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舸争流的思想复习

一、考点讲解

考点一: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简单地说,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m.jAb88.cOM

2、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的问题,或者说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为和的标准。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考点二: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理解唯心主义基本观点及两种基本形态

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派别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主要区别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就是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不仅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而且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把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目的、意志、心灵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绝对观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基本评价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可惜只是一种猜测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局部范围而言,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根本分歧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哲学两个对子之间的关系

哲学上“两个对子”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哲学中这“两个对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其区别在于它们所回答的是哲学中的两个不同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范畴,是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关于世界“怎么样”的问题,是流。

②其联系主要表现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又受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的影响和制约。

二、误区扫瞄

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就是形而上学性。

2、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3、凡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4、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和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一致的。

三、经典考题

1、(09上海4)古希腊哲学家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他们的观点属于()

A.唯心主义的观点B.科学的物质观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2、(09江苏卷25).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3、(09福建卷36)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4、(09广东14)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A.存在决定意识B.意识反作于存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5、(08广东14)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

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②一元论和二元论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

5、(07海南23)黑夜旷野中的磷火,从科学上讲,那只是自然现象。对这种现象,相信鬼神的人,以为是鬼神在作祟;不相信鬼神的人,而从无神论的角度去解释。究竟有没有鬼神,相信或不相信的人都可能会说这样一句话:“信则有,不信则无。”

请给出你对这句话的判断,并根据所学哲学知识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信息,调动、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思维的关键在于搞清“信与不信”、“有与无”概念内涵的不同理解,具体判断分析。

答案(一)这个命题不正确。理由是:“信”或者“不信”都是一种主观判断,属于社会意识,而“有”或者“无”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这个命题实际上是说主观上的信或者不信决定了客观上是否存在的状态。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这种唯心主义是迷信的哲学基础。

(二)这个命题正确。理由是:“信”或者“不信”是指支撑经验的某种信念(理论),“有”或“无”指的是有没有关于鬼神存在的感觉经验。人们总是用自己相信的理论解释某种经验。相信鬼神的人就会把自己不能用常识解释的现象理解为鬼神支配的超自然现象,不相信鬼神的人,则从无神论的角度把这种现象理解为人们尚未认识到的自然现象。

(三)这个命题正确与否要看如何定义“信”或“不信”以及“有”或“无”的概念。

理由是:

如果把“信”或“不信”看作是主观意识,而把“有”或“无”理解为客观存在的状态,则这个命题是属于颠倒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唯心主义,因而是不正确的。

如果把“信”或“不信”看作是支撑经验的信念或理论,把“有”或“无”理解为有没有关于鬼神存在的感觉经验,则是正确的,因为人们总是用自己相信的理论解释经验。

(答出上述任一答案均可)

四、巩固提高

一、单项选择题

1、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①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②对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③对物质和精神哪个是世界的本原的不同回答④世界可否认识的问题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2、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可知论C.不可知论D.二元论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回答3~5题

3、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4、之所以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就是因为它是()

A.唯物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B.唯心主义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C.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志D.所有哲学必然遇到且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5、下列说法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B.“形存则神存,形谢神灭”

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D.“物是观念的集合”

6、凡是唯物主义都认为()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下列观点中体现唯物论思想的有()

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存在就是被感知”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8、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种观点:

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②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③把宇宙中某种精神力量作为世界的本原④认为宇宙统一于“心”,即意识:()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中国明代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18世纪英国主教贝克莱的观点是“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他们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0、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士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论点,春秋时代《管子》书中的《水地》篇中也表述了“水是万物的根源”的学说。上述观点:() 

A、是完全正确的,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不符合客观实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C、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存在不足之处D、否认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1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

A、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等同于哲学的物质概念B、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

C、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二、非选择题

1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留意过这些场景:裁缝师深信“量体裁衣”,他只有根据不同人的不同身材,不同体形裁减和缝制不同款式、不同尺寸的衣服,才能穿着舒适大方,否则,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随意剪裁,是注定要失败的;有经验的农民都懂得“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土地的水、肥等情况和不同庄稼的生长特点来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否则就不能获得好的收成;医生看病开药,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奏效,否则必定害人坏事;学习中,只有结合自己的客观实际来选择学习方法,才能取得成效,若一味仿效,必将一事无成……

(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2)这一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3、中国科协曾经就中国公众对未知现象等有关问题的看法进行抽样检查,调查结果显示:不少人相信算命。此次调查样本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对象为18岁至69岁成年人。课题组负责人特别指出:随着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传统迷信形式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小,而现代迷信却不断变换形式,甚至打着传统文化和科学的旗号迷惑和欺骗公众。“计算机算命”、“幸运数字”、“星座命运”等各种命运预测的迷信活动如今招来了一些笃信者。

(1)我们周围是否存在迷信现象?这些现象的实质是什么?

(2)结合这些现象的危害说明青少年应当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

参考答案:

经典考题:DBAA

巩固提高:`1.C2.C3.C4.D5.B

6.BA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不选。C、D是辩证法的观点,不选。

7.CA、C是唯心主义思想。

8.D题中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

9.B

10.C题中观点是朴素唯物主义,没有体现辩证的特点,故选C舍A和B。D项与题意无关。

11.B

12、(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首先要解决一个共同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现实生活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凡是认识到存在决定思维,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就能做到从客观实际出发,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要牢固地树立存在决定意识,意识能正确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并用这种世界观指导人们的行动,切实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从而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13、(1)存在。这些迷信现象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的表现。

(2)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它容易使人们犯主观主义错误,使人不思进取,有时会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会直接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对人的发展是一种反动,最终会使人失去独立的人格。因此,青少年应当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要坚信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关推荐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学会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问题一:什么叫百家争鸣(即百家争鸣的含义是什么)?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有哪些?

“百家争鸣”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百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争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派和代表;;

问题二:请根据课本及提示简要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性质?影响?

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三: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问题四:列表对比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思想家

比较项孔子孟子荀子

同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异人性论

问题五:道家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有哪些?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孟子和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B.都主张礼法并用

C.都主张性善论D.都主张性恶论

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是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B儒家、道家、兵家、法家

C儒家、道家、墨家、兵家D儒家、道家、兵家、法家

3.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

A孟子B孔子C墨子D荀子

4.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B.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C.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

5.下列属于孔子的思想是

①“仁者,爱人”②“有教无类”③“性本善”④“为政以德”

A①②④B①④C①③D①②

6.下列思想中主张用“仁义”和“王道”来施政,“以德服人”的是

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

7.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①井田制崩溃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④出现了私人讲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8.孔子兴办私学的主要作用是

A儒学成为传统思想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C促进“百家争鸣”出现D五经成为教育传统课程

9.下列格言符合孔子“仁”的思想的是

①克己复礼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德有仁,必有邻④巧言令色,鲜矣仁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0.下列有关右图人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周游列国,“兜售”仁政学说

B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C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本

D他编定的《论语》是儒学思想的精髓

11.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①铁器牛耕使用渐广②诸侯兼并趋向统一

③封建制度逐步确立④中外联系不断加强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2.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他的学说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思想不感兴趣

13.下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性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性的拥护)而为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

请回答:

(1)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1分)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1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2分)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以个典型事例。(1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颜渊》和《论语季氏》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心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四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确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高二历史复习资料: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高二历史复习资料: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做到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3)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他指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高二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高二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这样才能熟练的运用知识点进行做答,从而取得好的历史成绩。

抗 日 战 争 的 爆 发


一、数学目的

1.基础知识: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淞沪会战等战役,平

型关大捷,南京大屠杀,洛川会议,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论持久战》的发表。

2.思想教育:

①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共是中华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培

养学生热爱共产党的思想感情。

②通过对中华民族抗战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③通过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支援的分析,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团队精神。

3.能力培养

①通过指导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分析矛盾的方法学习历

史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比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

③通过历史材料的使用,培养学生史料分析使用的能力。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8712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必修3历史同步教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围绕“百家争鸣”,教师提出以下问题以便学生讨论分析:

1、理解概念?学生先回答后,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社会原因?

教师:“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提示: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等方面介绍

学生:讨论。借助于教材

教师:投影归纳以下几点: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教师小结,要学生明确:一定是思想观念是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3、主要派别代表:(教师投影头像插图,学生列举学生)

教师: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学生:列举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教师: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展示稷下学宫图片,说明稷下学宫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请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

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教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道家、法家和墨家

教师:提示学生看书,以表格形式归纳总结。不作重点解释。

本课小结:从春秋至战国末年,历史经历一个划时代的变革。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课堂巩固:

一、本课测评:

1.“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二、学思之窗和学习延伸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75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