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教学案语文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4课词三首一教学案语文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词三首(一)

◎第4课 词三首一◎第5课 词三首二◎第6课 元曲五首◎第7课 诗五首
第4课词三首(一)

本课话题——成功与失败
一、从课本中积累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是失败的。他生于深宫之中,即使一生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其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在他心头加了一抹失败的灰色。他忧伤而无奈,只能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失败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失败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他是词坛的成功者。
二、从自然中积累
蜘蛛织的网无数次地被风刮断,但它仍不倦地重新编织。鸟儿筑的巢往往会被人破坏,但他们并不就此放弃,继续编织自己的小巢。动物犹且如此,何况人乎?面对失败,我们一定要昂首挺胸继续往前走,闯过风雨,走向成功。
三、从历史中积累
要说遭受挫折和失败,有谁能和林肯相比?他失业过,他竞选州议员失败,办企业不到一年就倒闭,所欠的债务还了十七年,未婚妻不幸去世又使他一病不起;三年后,他恢复了元气,决定竞选州议会议长,又失败了;再一次竞选,他好不容易成功,任期满了,他争取连任,又是失败;为了谋生,他申请担任某部门的官员,但人家认为他不具备担当这个职务的资格和才能,于是又遭受挫折;几年后,他参加国会议员的竞选,结果又是失败……总之,在他大半生的重大的奋斗进取中,九次失败,只有两次成功,而第二次成功就是当选为美国的第十六届总统。那屡次失败并不能使他的自信心动摇,而只是起到了开发潜能的作用。如果我们积极地把握住那面镜子,那么从林肯的身上我们就不难看出:正因为有了失败的经历他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机会去弥补,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去完善自己。从这一层面上说失败也是一种成功,是一种孕育在失败怀抱中的成功!
一、作者简介
“白衣卿相”——柳三变
柳永(?-约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祐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皇帝,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死后靠群伎合金才得以入葬。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大家,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和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作品:词作《雨霖铃》、《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鹤冲天》(黄金榜上)、《望海潮》(东南形胜)、《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等。
乱世中的美神——李清照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南宋杰出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公元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李清照夫妇先后渡江南去,第三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很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作品:《漱玉词》。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醉花阴》《武陵春》等。
薄命君王,绝代才子——李煜
李煜(937-978),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具有非凡的艺术才华。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
作品: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
二、背景回放
《八声甘州》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天性浪漫和有音乐才能,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首都歌楼伎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伎为伍,初入仕竟因谱写俗曲歌词,招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于是他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八声甘州》即此类词的代表作。
《声声慢》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攻陷了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入据中原,从此半壁江山陷于敌手,国家形势非常危急。宋朝统治者束手无策,仓皇南逃,李清照夫妇也相继南渡避难。期间,他们夫妇心血凝成的图书文物一部分在南下途中被盗,一部分被乱兵一把火烧毁殆尽,他们花费半生精力呕心沥血积攒的金石字画转瞬间荡然无存。更为不幸的是,南渡第三年丈夫赵明诚因患疟疾在南京去世,这年李清照46岁。这样一来,她连续遭受国破、家亡、夫死的重大打击,身心备受多重摧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虞美人》
南唐后主李煜被俘,软禁在宋都汴京,面对春花秋月他触景伤情,回想起昔日南唐的宫廷生活,愁苦万分,写下了这首词。此词相传是李煜的绝笔,通过不堪回首的故国景物、情事与眼下生活的对比,抒发了李煜对囚居宋朝的屈辱生活的无比深长的忧愁和悲痛心情。
三、相关知识

词起源于隋,流行于宋。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的特点:
①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写上一段小序。
②词一般都分两段(叫作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的。
③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根据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④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⑤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婉约词派
婉约词派:词派之一,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张炎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其词作大多写愁情别绪及个人际遇,缺乏重大的社会意义,却讲究音律格调,辞藻、风格清婉绚丽,故称“婉约词派”。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羁旅(jī)(2)潇潇(xiāo) (3)苒苒(rǎn)
(4)渺邈(miǎo)(5)颙望(yóng)(6)凄惨(qī)
(7)乍暖(zhà)(8)堆积(duī)(9)憔悴(qiáocuì)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识相识shí博闻强识zhì(2)砌玉砌qì砌末qiè
2.语境辨析法
(3)朱可夫是苏军著名的将(jiàng)领,我们说世界上没有常胜将(jiāng)军,但朱可夫就没打过败仗。
(4)艺术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集群、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它的作用都是隐性的,而且是渐(jiàn)进的、逐渐(jiàn)的,按中国传统说法都是熏陶渐(jiān)染的,能够逐渐地提升你的审美品位。
二、词语解释
1.潇潇:形容比较急的雨声。
2.凄紧:指寒气逼人。
3.关河:泛指山河。关,关口,关塞。
4.残照:落日的余光。
5.苒苒:渐渐。
6.物华休:美丽的景物已不复存在。
7.渺邈:遥远。
8.淹留:久留。
9.颙望:因期盼而凝望。
10.争知:怎知。
11.憔悴损:枯萎、衰败到极点。
12.怎生得黑:怎么才能熬得到天黑啊?
13.次第:光景,情形。
14.朱颜:红颜,年轻红润的面容。
15.问君:设问之词,实则问自己。
三、名句默写
1.是处红衰翠减, 。惟有长江水,。
2.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4.三杯两盏淡酒,。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这次第,!
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7.,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答案:1.苒苒物华休 无语东流 2.天际识归舟3.凄凄惨惨戚戚 4.怎敌他、晚来风急 5.点点滴滴 怎一个愁字了得 6.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7.雕栏玉砌应犹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明大意]
《八声甘州》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它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
《声声慢》
这首词描写的是无与伦比的“愁”,主要通过清冷的秋景来渲染愁情,表现词人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只身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心境。
《虞美人》
这是李煜的绝笔词。词人以形象可感的愁情,起伏跌宕的笔法,在对故国往事的追忆之中表达了深深的故国之恋、切切的亡国之痛。

[理脉络]
八声甘州上片:望中所见 潇潇暮雨洗清秋下片:望中所思佳人游子羁旅之愁漂泊之恨心理描写借景抒情 

声声慢上片寻觅冷清凄惨悲戚淡酒怎敌晚来风急望雁飞过正是伤心孤寂凄苦下片黄花憔悴谁摘独自守着窗儿梧桐更兼细雨残败秋景愁
《八声甘州》
1.《八声甘州》一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描写景物:暮雨、江天、清秋、霜风、关河、残照下的城楼、长江水。
抒发情感: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抒发了孤寂、伤感的情怀。思念家园又下不了回归的决心。千回百结,柔肠寸断。
2.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答:
参考答案: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多少次看到天边驶回的船帆,误以为是“我”的归舟呢。明写妻思“我”,暗写“我”思妻,更显示思家之深,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声声慢》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哀婉动人,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参考答案: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再者,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1)七组叠词,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词,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为全词的抒情定下基调;使用叠词更显示出感情之强烈;平中见奇,字字传神。
(2)这几句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虞美人》
5.《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它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用有三:①以有形的“水”喻抽象的无形的“愁”,使“愁”具体、形象、可感;②“一江春水”形象地写出了愁情之多、之深、之重;③江水东流喻愁情之长,写出了愁的连续不断,无穷无尽。
6.“春花秋月”本是两种美好的事物,指代一年中的良辰美景,但是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
答:
参考答案:春花秋月,这美好景物,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怀念,由此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希望它结束。
《八声甘州》
1.炼字精妙,情景皆显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作者的羁旅之愁,漂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
上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
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己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她不但“妆楼颙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己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
2.多用双声叠韵词,以声为情,声情并茂
双声如“清秋”“冷落”“渺邈”等,叠韵如“长江”“无语”“阑干”等。它们交错相间,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出心潮的起伏不平。
《声声慢》
1.借景抒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在这一句中作者由秋雁高飞而触发对亡夫和故乡的思念。北雁南飞一年又过,怎不引发南渡人的思乡之情?还有曾经托雁传书的事情,一切都杳无音信,雁叫声声心欲碎是这时的心情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用盛开的黄花无人共摘来反衬此时彻骨的孤独。“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用梧桐秋声,细雨煎愁这样的物象来表达感情,本就是孤独失意百无聊赖,而此时又有断魂的梧桐细雨相加,心情的确不是一个“愁”字所能表达出来的。
2.铺叙手法
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虞美人》
1.起伏跌宕的笔法
一开头就是自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写的是眼前景物,因其至今未了,故有此问。这是实景。接着是自叹:“往事知多少。”表明词人已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这是虚写,含有韶光易逝的感慨。忽然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小楼昨夜又东风”。于是登楼远望,然而“故国不堪回首”,词人又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了。他很想知道明月下的故国现在是个什么样子,由此自然过渡到下阕。一开始又是虚写:“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词人想象中的“故国”图景,他把“雕栏玉砌”和“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把这一切都集中到一个“愁”字上来,这样的愁情是何等真实而深沉啊!
2.在强烈的对比中,表达人物复杂的心绪
在这首词中,词人采用隔句相承、反复对比的手法,将“春花秋月”的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往事”的短暂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曲折地传出。
3.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这首词的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在翻波涌浪地流向东海。
考点对接诗歌中景物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声声慢》中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者由秋雁高飞触发对亡夫和故乡的思念之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用盛开的黄花来衬托人物内心的孤独心情。这些词句通过景物描写很好地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它包括景物描写、场面描写和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现。所以鉴赏诗歌中的情感的表达,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诗歌中景物形象的描写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考题印证]
(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的题目。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②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③迟。
[注] 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题目: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词的上半阕选取的意象有“春风吹雨”“落花”“小池寒渌”“落日”,这些是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愁苦类意象。结合下阕作者的情感,以及小注中对“讳愁”的注解,景物描写对全词感情抒发的作用不难得出。答题步骤:首先答出感情基调,然后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技法汇总]
如何解答诗歌中景物描写对表达感情作用类题目
1.找景物,组合画面
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然后把这些景物组合成画面,分析画面的特点。
2.析景物特点,创设意境氛围
抓住描写景物的关键性词语,分析景物的特征及特殊内涵,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把握意境的氛围特色。
3.掌握景物描写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1)营造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2)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3)为人物提供活动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4)创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5)衬托人物气节、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6)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7)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
终于忍耐不住还是要写一写李煜,这一位在政治上极其失败、而在词坛上却享有最高地位的南唐后主。
我之所以敬佩李煜,是因为他在最悲痛的境况中还敢于面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光景。正是这种撕裂肺腑的痛,将他带入了更悲更深的人生境界。他的每一句词都好似可以穿透人心的箭,因为他不是仅仅在用他的学识和技巧写词,而是在用他的生命写词。我们读他的词的时候,也如同碰撞到了一颗鲜活跳动的心。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家不幸意味着诗人将遭遇苦难,而苦难往往将人带入对人生更深层次的思索与探求之中。快乐总是肤浅的,而痛苦却是深切的。幸好李煜没有逃避,否则词坛上将会损失多少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章?说起“幸”字,也分从哪方面来考虑。从诗词的造诣上讲,李煜的确达到空前的境界。但若从人生的经历上讲,他所经历的变故与精神的落差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他到底是深蒙上帝眷顾的“宠儿”还是被造物主遗弃的“孤儿”呢?人生实在是充满了诸多的“无奈”。但是我们实在没有任何能力阻止这些“无奈”的发生。对于这些“无奈”事件,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有的人怨天尤人;有的人自怨自艾;有的人沮丧消沉。李煜在他的《相见欢》中吟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谁不期盼好花常开、好景常在呢?但是现实的风雨总是能惊醒人们虚幻的美丽梦境。“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在李煜的眼中,人生的“恨事”正如江水东流一般简单而又自然。许多人难以接受现实的残酷,总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并且怀着一颗愤恨不平的心埋怨命运的不公。其实即使他们找到了一万个使“无奈”事件发生的理由,也并不能使他们的愁苦减少一分,也不能使已经发生的现实有丝毫改变。最明智的决定就是平静地接受,并且明白这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生活自然就多了几分坦然,少了几分无谓的抱怨和懊恼。
面对已逝的江山与昔日的繁华,我相信李煜也一定经历过极度的悲伤和挣扎。《浪淘沙令》中的“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和《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正是他内心感受的真实写照,读起来让人心酸。也许我们不必同情一位连自己的江山都保不住的昏庸君主,但正是因为李煜他太诚实地面对了亡国的失落、怅惘、悲痛和无奈,我真的不得不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他的情感世界。这样的词就称得上是王国维所说的“不隔”吧!从他的词作所抒发的亡国悲恨中可以看出李煜的心并没有死。
命运的打击没有使李煜的心消沉,身体的囚牢也并没有困住他那依然鲜活跳跃的心。在被囚困的日日夜夜,我想这位伟大的词人是在用他最真挚的情感体验人生。他所吟出的词句未经雕琢,自然天成,动人心魄。就连他的愁绪也竟可以表现得如此迷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人评价李煜太软弱,但是处于这样失败的境地怎样表现才算坚强呢?难道一定要如项羽一样满腔愤懑地怒吼“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吗?不是的。李煜所怀的态度就是顺应和面对。在这样的心态中,他捕捉到了人心中那些难以言喻的微妙情感。所以,他的词可以在读者心灵的最深处产生共鸣,也给予人们至高的精神享受。说到底,真正幸运的可能是读者吧。[佳作赏析]
文章用简略的语句概括了李煜复杂的一生,充分表现出生活在逆境中的词人勇敢面对自己失败的情怀和坚强的性格特征。文章旁征博引,以大量的词人之词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时间:40分钟 分值:56分)
一、基础知识专练(1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①次第:光景,情形。②颙望:因期盼而凝望。
B.①是处:到处,处处。②残照:落日的余光。
C.①春花秋月:实指春天的花,秋天的月。②朱颜:红颜,年轻红润的面容。
D.①将息:将养,休息。②戚戚:愁苦的样子。
解析:选C 春花秋月:既实指春天的花,秋天的月,又借指一年中最美好的事物。
2.下列不属于《声声慢》中“愁”的含义的一项是()
A.故国之思 B.闺怨闲愁
C.亡夫之痛D.漂泊之愁
解析:选B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代表作,后期主要是国破家亡的伤痛,闺怨闲愁是她创作前期的词的基调。
3.下列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
B.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指早春时候,寒气还重,最难保养身体。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朱颜”在这里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词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
解析:选C “朱颜”在这里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4.名句默写。(6分)
(1)柳永《八声甘州》中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的句子是“,”。
(2)李清照《声声慢》中“ , ”两句从听觉角度写景,侧面烘托出主人公孤寂愁苦的心境。
(3)李煜《虞美人》中运用比喻,写愁思浓厚的名句是“,”。
答案:(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一番洗清秋 (2)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3)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阅读理解专练(3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11分)
少年游
柳 永
参差烟树霸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5.“夕阳闲淡秋光老”中“闲淡”的意思是什么?“离思满蘅皋”是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形容什么的?(5分)
答:
参考答案:“闲淡”的意思是惨淡。“离思满蘅皋”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形容离愁之多,无所不在。
6.请简要分析这首词是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6分)
答:
参考答案:本词用霸陵桥景色——衰杨古柳、夕阳残照、《阳关》之曲等一系列物象和情景,传达了词人的悲秋与离愁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11分)
怨王孙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青露洗、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7.全词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境?(6分)
答:
参考答案:全词描写的景物清新、澄澈、宁静、美好;展现了词人平静、愉悦、闲适的心境,但又有着一丝淡淡的伤感。
8.请简析“眠沙鸥鹭不回头”的妙处。(5分)
答: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手法,不说人不愿离去,而是说安歇在河岸上的鸥鹭不愿让游人抛下它们离去,表明词人(或“人们”)留恋这里的湖光山色,深深地沉醉其中。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11分)
浪淘沙令
李 煜
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9.如何理解“春意阑珊”?(5分)
答:
参考答案:“春意阑珊”即春意将歇。表面指春意凋零,实际上表达逝者如斯、时不再来的慨叹。作者选用“阑珊”而不用“盎然”或“勃发”等,表明作者内心的苦闷,情绪灰黯,这同下句的“不耐五更寒”,协调地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意境。
10.这首词上、下阕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6分)
答:
参考答案:上阕运用倒叙手法,先写梦醒而后写梦中,先写景而后抒情:身陷异国,五更梦回,寒雨潺潺,罗衾似铁;忆及往日在位15年的帝王欢娱,与眼前对比,更显凄凉。下阕则宕开一笔,劝慰自己,“独自莫凭栏”,以免凭栏远眺故国江山,徒激起无限伤感;然而抚今追昔,“流水落花春去也”,个人的命运竟有霄壤之别!
三、语言表达专练(8分)
11.作为校园文化节的系列活动之一,宋词朗诵会即将举行。其中有一位选手的参赛节目是朗诵柳永的《雨霖铃》。假如你是主持人,请为他写一段150字左右的解说词。(5分)
答:
参考答案:天下有情人难舍难分的那一份眷恋,那一腔离恨,谁能一语道破?阵阵寒蝉,悠悠斜阳,浩浩烟波,泪眼无言相对,好一幅凄恻委婉、柔肠百结的挥泪图。一片残柳,一弯晓月,一叶扁舟,多情的远行人,孤独的异乡客,好一曲深情脉脉、离恨悠悠的丝竹调。物换星移,沧海桑田,这一份最美好的情感,要永远珍重在心头。
12.根据文意揣摩画横线的句子,以“我喜欢”开头,再仿写两个句子,使之形成排比。(3分)
常在书山中漫步,我收获很多。我热爱那些字字珠玑的文字,也喜欢那些风骨独具的文人。我喜欢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虽常是“人比黄花瘦”,也有高歌“不肯过江东”的豪情;;。
参考答案:我喜欢意气豪迈又沉郁冷峭的陆游,虽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但仍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忠情 我喜欢疾恶如仇又心怀柔肠的鲁迅,虽多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也有“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柔情

扩展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6课元曲五首教学案语文版


第6课元曲五首

本课话题——欲望
一、从课本中积累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如果没有抵抗诱惑、断绝欲望的品性,那么就只能与世俗同流合污,变得无比庸俗了。
二、从历史中积累
1823年,大诗人拜伦已经开始失去欲望了,他的生活变得无聊,死一般的无聊。于是,他准备把自己的躯体献给战争。那年夏天,他跟着军队朝希腊进发,行军途中,他写信给诗人歌德,告诉他自己的苦恼。那年,拜伦35岁,风华正茂。而歌德已75岁高龄了。一个年轻的生命没有生活目标,没有情人,不想结婚,更不敢谈恋爱,将生活寄托于一场战争。而另一个垂垂老矣的生命却正准备向一个年轻的女人求婚,他的情欲像一个年轻小伙一样旺盛。歌德是在拜伦的鼓励下向那个只有19岁的姑娘求婚的,他对这场有着巨大的年龄差距的爱情充满了万丈激情。一年后,拜伦在没有结果的战争中病死。而高龄的歌德还在享受着生活的甜蜜,他的诗作一篇比一篇华丽而又激情万丈。
欲望有时候是生命火焰的指示灯。欲望灭了,一切也就完了。
三、从名言中积累
1.嗜欲者,逐祸之马也。——刘向
2.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
3.追求功名几乎是崇尚优秀的代名词。——(英国)赫兹里特
4.有欲望而无行动的人只能产生瘟疫。——(英国)布莱克
5.欲望是人遭受磨难的根源。诚然,欲望可以使人得到欢乐和幸福;但这欢乐、幸福的背后却是苦难,乐极是要生悲的;一切欲望实现之后,却也免不了灾难。——(埃及)尤素福西巴伊
一、作者简介
元散曲“清丽派”代表作家——张可久
张可久(约1270-1348后),字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璧”,与张养浩合称“二张”。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曾漫游江南名胜古迹,晚年隐居在杭州一带。传世作品现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数量为元人之冠,为元代传世散曲最多的作家。作品风格闲适安逸,清丽自然,是元代散曲“清丽派”代表作家。
作品:代表作《小山乐府》。
梧桐雨下的避世书生——白朴
白朴(1226-1306后),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谷先生。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寓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白朴出生时,金王朝已经在南宋和蒙古的两面夹击下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白朴幼年经历颠沛流离,母亲也死于战乱中。晚年定居金陵。诗词俱佳,尤工于曲,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
作品:《梧桐雨》《东墙记》《墙头马上》。诗集有《天籁集》。
“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市)人,号已斋叟,居“元曲四大家”之首,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关汉卿是一位熟悉舞台艺术的戏曲家,既是编剧,又能登台演出,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关汉卿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其中有几种是否为关汉卿所作尚有争议。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中国十大悲剧之一。
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已难确考。元代前期杰出的杂剧作家,剧本内容多写儿女风情,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风韵优美,曲词清丽。
作品:代表作《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芙蓉亭》《贩茶船》等。
元曲状元——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元戏曲作家、散曲家,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早年崇尚功名,不得志,加入大都的贞元书会,被推为元曲状元。曾任江浙行省官吏,晚年辞官,在杭州附近的乡村隐居。对散曲发展贡献很大,所作杂剧今知有15种。
作品:代表作《秋思》《汉宫秋》;散曲有今人辑录的《东篱乐府》。
二、背景回放
《正宫醉太平 刺世》
张可久长期为吏的身世,对他的创作很有影响。生活的坎坷,不免使他抑郁感伤,他的《正宫醉太平 刺世》揭示了当时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现实。
《越调天净沙 秋》
在元代相当一段时期,以“天净沙”写景、描物已成了一时之风气。千百年来历经岁月之沧桑,家喻户晓,流传至今。白朴的这首同题之作别有一番韵味,同样为一篇咏秋之佳作。
《双调大德歌 春》
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这首散曲借思妇来反映社会现实,也间接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元大都的西四砖塔胡同一带,有勾栏数十处,是元杂剧演出的主要场所,也是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王实甫、关汉卿等整日流连于此,能体味到社会下层人的生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便为这时的作品。
《双调夜行船 秋思》
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在职的时间大概也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寻求解脱。
三、相关知识
关于元曲
1.元曲,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形式。流行于南方的乡间俚曲,叫散曲,可供口头传唱,相当于民歌;流行于北方的在勾栏(简陋剧院)演唱的叫杂剧,相当于现在的戏剧。
2.曲牌,又称牌调或曲调,是一支曲子的谱式,它规定一支曲子的句数、字数、平仄、押韵的格式,是供作者创作曲子时遵守的原则。曲牌300多个,分属于十七宫调。常见的有:醉太平、天净沙、大德歌、端正好、山坡羊、小梁州等。
3.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并称“元曲四大家”。
一、读准字音
(一)单音字
(1)命窘(jiǒnɡ) (2)沾黏(nián)
(3)粼粼(lín)(4)销魂(xiāo)
(5)缕带(lǚ)(6)堪嗟(jiē)
(7)渔樵(qiáo)(8)蛩音(qiónɡ)
(9)密匝(zā)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蛇画蛇添足shé虚与委蛇yí(2)绿绿水lǜ绿林lù
2.语境辨析法
(3)做这样的活只能说是“糊(hú)口”,谈不上赚钱,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赚100元,家人还不信,说我糊(hù)弄他们。
(4)西晋文学家潘尼留下了《琉璃碗赋》,其中盛(shèng)赞“济流沙之绝险,越葱岭之峻危”而远来的玻璃盛(chéng)器明澈精美,“凝霜不足方其洁,澄水不能喻其清”。
二、词语解释
1.水晶环:比喻清白的人。
2.面糊盆:比喻污浊不清的社会。
3.睡馄饨:睡得昏昏沉沉,比喻不懂世事。
4.葫芦提:糊涂之意,元曲中常用这个词。
5.白草:这里指枯草。
6.缕带:束腰的带。
7.梦蝶:《庄子齐物论》载,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但很快就醒了。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暂。
8.夜阑:夜深。这里比喻人已垂暮。
9.不辨龙蛇:看不清墓碑上的文字。龙蛇,秦汉时的篆书曲折盘绕,所以用龙蛇形容。
10.锦堂风月:指富贵人家的美好生活。
11.不争:不料。
12.鱼雁:喻指书信。
13.宁贴:安稳。今写作“宁帖”。
三、名句默写
1.一春鱼雁无消息,。
2.怕黄昏忽地又黄昏,。新啼痕压旧啼痕,。
3.,重回首往事堪嗟。
4.红尘不向门前惹,,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答案:1.则见双燕斗衔泥 2.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断肠人忆断肠人 3.百岁光阴一梦蝶 4.绿树偏宜屋角遮

[明大意]
《正宫醉太平 刺世》
这首元曲运用口语和俗语。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元代社会的病态和世俗风气的腐败。
《越调天净沙 秋》
将一组由自由景物构成的意象并置:落日、孤村、老树、寒鸦、轻烟、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些意象本身就鲜明可感,既构成了优美的画面,又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内涵。抒情主人公在烟霞朦胧中,传达出一种地老天荒式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
《双调大德歌 春》
这首散曲开头以子规的啼叫起兴,引起少妇的思念,中间写闺中少妇的离别之苦,又用柳絮和燕子衔泥寄托她的无所依托。全曲紧扣一个“春”字,从各个侧面突出了少妇的思念之情。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曲中抒情主人公借浓浓春景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心灵深处因离别而起的浓烈情感。景中含情,情中带景。
《双调夜行船 秋思》
这首散曲用元代的口语、俗语尖锐地讽刺了元代社会见利忘义、为富不仁、贤愚不分的种种社会病丑和腐败的世俗风气。作者表面上与世无争,实际是表明了他超然绝世的生活态度,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理脉络]
正宫醉太平 刺世读书人求升官发财刺世贪财官布迷魂阵清廉人被贬斥葫芦提倒稳
《正宫醉太平 刺世》
1.《正宫醉太平 刺世》中“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反眏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
参考答案:这两句深刻地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水晶环”寓指纯洁无瑕的人。“面糊盆”寓指混浊的社会。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滚”字用在此处,特别形象妥帖,把那种甘愿同流合污、享受庸俗的嘴脸刻画无遗。
《越调天净沙 秋》
2.请简要分析“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两句写景的特色。
答:
参考答案:这两句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动词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丫纹丝不动,乌鸦矗立枝头。
3.为什么说“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是曲子中最传神的一句?
答:
参考答案:这一诗句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色彩特征——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是交织在青山绿水之中的,“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于是,原来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多彩多姿,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其次,未着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双调大德歌 春》
4.这首小曲在构思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答:
参考答案:这首曲子是思妇怀远之作,可全曲又不着一个“思”字,构思可谓巧妙。在艺术手法上,作者采用景物烘托的方式,先是用子规啼声,唤起相思深情;而后用“虚飘飘”的柳絮,映衬无从着落、难以解脱的孤寂;最后以衔泥筑巢的双燕,反映思妇整个春天连丈夫的一封书信都未等到,此处最见构思之巧。
5.“子规啼,不如归,道是春归人未归”三句传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作者要传达的情感,就是在春天回归大地之时,闻听子规鸣啼之声,心中突然生起一股“为何春天尚有回归大地之日,游子便就没有回乡之时”的感伤。在这种伤情之中,原本对春回大地应有的喜悦,全都淡化无形,由此可见作者思乡之情的浓郁。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6.分析“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这几句表现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 
参考答案:开头一个“怕”字引出了下文的思想内容并奠定了感情基调。“怕”意为担心天黑,暗含相思之苦;一个“又”字既表明这种相思之苦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又表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在相思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黄昏。“新啼痕”“旧啼痕”,表明整日以泪洗面,着一“压”字,更是写绝了凄苦。“断肠人忆断肠人”指明双方的相思之苦,可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使用反复,强化了主人公的愁绪。
7.这首曲子中运用了很多叠音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参考答案:上阕对仗句中用了“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绵、醉脸、香风、暮雨”,起了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隐”和“粼”、“滚”和“醺”、“阵”和“纷”押韵,使作品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二是加强了寥廓冷落的感觉,加倍地渲染了使人发愁的景色,间接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望,可谓情景交融。
《双调夜行船 秋思》
8.“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参考答案:三句鼎足,用鲜明的对比色描写自己隐居尘外的清幽环境,构图别具匠心:绿树青山本来一近一远,层次分明,但一遮屋角,一补墙缺,便像一圈遮挡红尘的屏障,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封闭在“竹篱茅舍”中,造成了隔绝是非名利的小天地。
《正宫醉太平 刺世》
1.通俗的比喻
此曲全用口语、俗语作比喻,水晶环、面糊盆、盛钱囤、迷魂阵、睡馄饨等,通俗上口,充满辛辣味,正好切合嬉笑怒骂的讽刺,与张可久多数散曲好用诗词的清丽风格迥异。
2.尖锐泼辣的语言
“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开篇即尖锐地直奔主旨,而后连用多个比喻,以当时社会口语、俗语着笔,语言着实泼辣。整支曲子语言尖锐,语调冷峻,音节铿锵,表意酣畅淋漓。
用元代的口语、俗语尖锐地讽刺了元代社会见利忘义、为富不仁、贤愚不分等种种社会病态和腐败的世俗风气。语言尖锐泼辣,但又通俗诙谐。
《越调天净沙 秋》
1.对比
自然清淡的景色与鲜艳明丽的景色对比,突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2.白描
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之处,但却又自有特点。一、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一点飞鸿”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活力,造成曲子抒发情感的转移。接着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色,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此曲极富艺术张力,一笔并写两面,用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与明朗绚丽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赏心悦目的秋景作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为又一篇写秋佳作。
《双调大德歌 春》
1.起兴
首句“子规啼,不如归”,以杜鹃鸟的叫声起兴,引起少妇的思念。与《诗经》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同样的妙处。
2.衬托
“虚飘飘柳絮飞”,表面是写轻柔的柳絮漫无目的地四处飘飞,实际是衬托少妇因丈夫久久不归而产生了心绪不定、无所适从的情感。
3.反衬
“则见双燕斗衔泥”,写“双燕”为筑共有的爱巢而比赛衔泥。此情此景更加反衬了少妇的孤居独处,郁郁寡欢,使人倍感忧思和痛楚。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1.叠词和连环句式在曲中的使用
前曲多运用叠词“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抒写了许多景物,景中含情,把主人公的相思之情表达得缠缠绵绵、凄凄楚楚,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后曲重在直接抒情,句式多用连环句式,反复咏唱,上下勾连,形式活泼,把主人公久别思念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2.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以景寄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可谓珠联璧合。
前曲写“遥山隐隐”“远水粼粼”“杨柳飞绵滚滚”“桃花醉脸醺醺”“香风阵阵”“暮雨纷纷”,作者通过丰富的景物描写,渲染出了在春意撩人的季节里,主人公只能面对“遥山”“远水”,面对“飞绵”“桃花”,面对“香风”“暮雨”,内心涌出无限的寂寞和悲愁。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无限的情思。
后曲通过抒情主人公的相思情状(“怕黄昏”“销魂”“啼痕”“断肠”“香肌瘦”等),直接抒写了相思之深、之苦。
《双调夜行船 秋思》
1.拟人
“红尘”“绿树”“青山”均拟人化了。
自然景物似乎窥出了隐居者的心思,故“红尘”不来门前“惹”,“绿树”偏来屋角“遮”,墙缺青山主动“补”,自然与人心完全契合,写景与抒情高度统一。
“排”“酿”“争”三字把蚂蚁、蜜蜂、苍蝇拟人化了,加上“密匝匝”“乱纷纷”“急攘攘”的修饰,将肮脏污浊的名利场和那些争名夺利的丑态暴露无遗。拟人不仅形象可感,而且意蕴丰富。
2.用典
①庄周梦蝶(梦蝶):比喻人生短暂。②三国鼎立(鼎足):英雄豪杰霎时间都灰飞烟灭,无影无踪。③鸠占鹊巢(巢鸠计拙):形容生性笨拙,不会钻营。
3.比喻
①“富家儿更做道你心似铁”,以铁比作守财奴的心。②“眼前红日又西斜,疾似下坡车”,用下坡车比喻夕阳西下之速。
考点对接鉴赏诗词中叠音词的表达效果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一曲中“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等叠音词的使用,渲染自然界细微的变化,强调人世的无常与惊心动魄。叠音词运用的表达效果是我们欣赏这首元曲的重点,在历年的高考题中也时有考查,为此掌握叠音词的表达效果也是鉴赏诗词的必需。
叠音词,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个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一个词重叠后可能会增添某些附加意义,甚至可能会改变原来那个词的词性和词义。
使用叠音词的作用:叠音词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刻画人物,状摹事物,也可以用来描绘景物,抒发情感,常常都会收到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
[考题印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题目:这首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
答:
解析:首先理解诗句,“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展现了一派郊野的春光。“袅袅”是形容柳树随风摇曳的情态,“青青”是形容桑叶茂盛的样子,这同样是实中见虚的写法,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袅袅”写柳枝摇曳之态,“青青”绘桑叶青葱之色,这两个叠音词渲染出一种融合骀荡的无尽春意,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
[技法汇总]
鉴赏诗词中叠音词的表达效果
解答有关叠音词的题目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节奏上的效果。叠音词可使诗词的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增添了音韵美,加强了韵律感等。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2)摹状生动,使有声者如在耳边,有形、有色者如在目前,使描写的意象鲜明生动。如《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音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拙素手。”前两句写景,后四句写人,写得十分逼真。
(3)内容情感上的表达,运用叠音词加强了语气,既可抒发强烈感情,也能寄托忧愁哀婉之情等。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八个叠字,抒写出作者若有所思,若有所待,而终又恍有所失的心情。“凄凄惨惨戚戚”,是六个叠字,写尽人在黄昏梧桐细雨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天涯沦落之悲。

蒙古人剽悍的铁骑挟裹着凛冽的寒风,踏碎了南宋朝廷十里繁华扬州梦;曾在大漠上空翱翔的盘雕,挥动强劲的翅膀,击碎了二十四桥下那轮在波心荡漾的冷月;那支射月的响箭,洞穿了一颗“化作啼鹃带血归”的耿耿丹心。
大江东去的涛声,醉里看剑的灯火,在烽火硝烟中淡了,散了。《满江红》的壮怀激烈,《雨霖铃》的凄清哀婉,随着沉沉暮霭,消失在历史的茫茫烟波里。
带着千古兴亡的沉重叹息,飘散着山野市井的快板慢歌,在古道西风中,元曲骑着一匹瘦马,悠悠地,向我们走来。
“酒杯浓,一葫芦春色醉山翁,一葫芦酒压花梢重。随我奚童,葫芦干、兴不穷。谁人共,一带青山送,乘风列子,列子乘风。”一样的挥挥洒洒,一样的长长短短。可是,这是一个元朝的野叟醉酒山坡,吟咏而出的。
宋词是一品女儿红,被宋朝的风风雨雨酿造得醇香、绵长;元曲是一杯二锅头,被元朝的山山水水浸润得散淡、辛辣。宋词是深宫大院里的青花瓷,精致,优雅;元曲是房前屋后的红土陶,粗犷,朴实。宋词是文人墨客眼里的清泪,心中的忧伤;元曲则是飘散在街头巷尾的微风,是蜿蜒在平原山间的涓涓溪流。
“草茫茫秦汉陵阙,世代兴亡,却便似月影圆缺……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千古兴亡,朝代更迭,元代的文人们怎能不心生感慨呢?见惯了刀光剑影,听熟了鼓角争鸣,就看淡了富贵功名。因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豪言在元人的笔下也化为诙谐尖刻的“明月闲旌旆,秋风助鼓鼙,帐前滴尽英雄泪。楚歌四起,乌骓漫嘶,虞美人兮!不如醉还醒,醒而醉”。
在马致远看来,什么人杰,什么英雄,都不如“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来得逍遥,来得惬意。
也许蒙古人的粗犷豪爽、不拘小节深深烙在元代诗人的脑海中,他们的诗句从高深的宫廷流向散落的巷陌。再也不是南宋那浩瀚的长江大河,而是夹杂着高原泥土的溪流,虽不能那样雄浑恣肆,却也浪花朵朵,灵动而璀璨。“路遥遥,水迢迢,功名尽在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憔悴了。”轻巧的语言却揭示了人间的悲喜辛酸。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语句之精巧,意境之雅致,可与易安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一较高下。
也许南宋的遗老遗少们厌倦了宋词的呐喊与忧伤,将一份轻松和幽默注入元曲的灵魂里。少了些许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唱出的却是“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就像宋人不肯循规蹈矩地照写唐诗,将工整的“七言”“五言”拆散,铺叙在苏轼的明月中,秦观的纤云里,李清照的黄花上。将一川烟雨,满怀愁绪吟咏得明明暗暗,深深浅浅,长长短短。元人从宋词的烟雨里走出来,抖落蕴含在长短句上晶莹的泪花,脱掉披挂在上下阕上华丽的外衣,将嬉笑怒骂写入曲子,叫村言俚语皆成佳句。少见了红袖添香的温存与浪漫,却将文人的雅兴唱成百姓的小曲,唱到了民间的舞台上。
是元代的诗人将书斋里的诗词翻唱成坊间的散曲,将高雅唱成了通俗,将古典唱成了俚曲,唱醒了诗的灵魂,唱响了诗的生命。
元曲是一位邻家的女儿,清清爽爽,自自然然,拈花俏立。将一曲“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写入相思传”吟唱得如痴如醉。元曲是一位山野农夫,行走在残垣断壁中,将“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吟唱得慷慨苍凉。
元曲是马致远用一匹瘦马驮着乡愁走向悠悠古道,用数点昏鸦带着孤寂散向渺茫的暮色中。
元曲被关汉卿借飘飘风、潇潇雨抒写在零零细雨轻吻的芭蕉上、山僧野叟的怀抱里。
元曲被张可久点染在“春残豆蔻花,情寄鸳鸯帕,香冷荼蘼架。旧游台榭,晓梦窗纱”。
元曲是小桥,是流水,在中国的文学长河中悠悠,悠悠…… [佳作赏析]
本文可以看作是用诗意的文学语言写就的元曲简介,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元曲兴盛的社会原因,元曲与宋词的联系和区别,元曲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也可以了解著名元曲作家的风采。“元曲是一杯二锅头,被元朝的山山水水浸润得散淡、辛辣。宋词是深宫大院里的青花瓷,精致,优雅;元曲是房前屋后的红土陶,粗犷,朴实”,“元曲是一位邻家的女儿,清清爽爽,自自然然,拈花俏立”等妙喻信手拈来,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时间:40分钟 分值:56分)
一、基础知识专练(1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人皆嫌命窘 命窘:命不好
B.白草红叶黄花白草:枯萎的草
C.缕带宽三寸缕带:束腰的带
D.不争镜里添白雪不争:不用争论
解析:选D D项,“不争”应解释为“没有料到、不料”。
2.下列句子在抒情风格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B.几日添憔悴,虚飘飘柳絮飞
C.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D.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解析:选D 前三项均有婉约之韵,D项有豪放之情。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曲无论是散曲还是杂剧,都有配合乐谱演唱的文辞,一定要符合音乐格律的要求,受到宫调和曲牌的限制。
B.散曲和词一样,是长短句形式,但是能在正字之外加衬字,更灵活,更适合使用口语。衬字一般加在句首或句中,不能加在句尾。
C.“自别后遥山隐隐,更哪堪远水粼粼”这两句属于纯细节描写,寄托深沉婉转之情。
D.“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写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
解析:选C C项,“自别后遥山隐隐,更哪堪远水粼粼”这两句是景中蕴情,寄托深沉婉转之情。并非属于纯细节描写。
4.名句默写。(6分)
(1)白朴《越调天净沙 秋》中“ ,”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
(2)关汉卿《双调大德歌 春》中以双燕筑巢反衬出思妇孤独之苦的句子是“ , ”。
(3)马致远《双调夜行船 秋思》中写人生短暂,历历往事令人产生无限感慨的句子是“,”。
答案:(1)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2)一春鱼雁无消息 则见双燕斗衔泥 (3)百岁光阴一梦蝶 重回首往事堪嗟
二、阅读理解专练(3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5~6题。(11分)
双调大德歌 夏
关汉卿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蛾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5.本曲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
参考答案:小令刻画了一位独守闺中而思念情人,爱怨交加、形容憔悴的女子形象。女子因情人远在天涯而孤独寂寞,思念之情难以排遣,因相思而心生猜疑抱怨,以致身体瘦弱。
6.简析本曲的语言特色。(6分)
答:
参考答案:本曲语言质朴自然,通俗流畅,生活气息浓厚,用词精练妥帖。“俏冤家”“想念他”“瘦岩岩”等语通俗自然,较口语化。“偏”“羞”等字精练传神,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7~8题。(11分)
中吕普天乐 秋怀
张可久
为谁忙?莫非命。西风驿马,落月书灯。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7.“西风驿马……红叶吴江冷”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解说。(5分)
答:
参考答案:诗人用萧瑟的西风、孤独的驿马、泛红的秋叶、冷清的吴江等景物,营造出一种萧索、凄怆的意境,表现出诗人落寞、萧条的境况。
8.“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两句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6分)
答:
参考答案:上句表现了诗人功业无成而老之将至的感叹,下句表现了诗人时不我待、无可奈何的感慨。两句对照,刻画了一个富有才华、急于进取但最终无所成就、穷途落魄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9~10题。(11分)
越调天净沙 春
白 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9.由“春山暖日和风”三幅画面展开想象,用文字把它们勾画出来。(6分)
答:
参考答案:“春山”可以想象为山花烂漫,新竹满山,草盛林秀,崖青瀑白;“暖日”可以想象为和煦的、艳丽的、温柔的;“和风”可以想象为微醺的,使人血脉和畅、筋骨舒展的。
10.这首曲子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5分)
答:
参考答案:有关的景物排列起来,组成一幅幅画面,由静态描写转向动态描写,从不同的空间和层次展现了春日的美好。
三、语言表达专练(8分)
11.阅读关汉卿散曲选段,概括下面关汉卿的形象,要求句式为单句。(假设选段中的“我”为关汉卿)(4分)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答:关汉卿是
参考答案:(关汉卿是)一位坚强不屈、誓与黑暗势力作斗争、充满反抗精神的正直的全能戏剧家。
12.根据语境,仿照下面句子中本体(画线部分)的句式,补写出两个恰当的喻体。(4分)
作诗填词,本来是为了传情达意。如果写出的诗词不能传情达意,这就有如,又如,还有什么用呢?
解析:回答此类题目,首先看准题目要求,画线部分为本体,要求写出喻体,要注意本体与喻体要相符合,还要照顾到“作诗填词,本来是为了传情达意”这个观点,要满足画线句子的句式要求,同时还要与下文“还有什么用呢”衔接好。
参考答案:(示例一)做出的饭不能吃 缝好的衣服不能穿
(示例二)盖的房子无法居住 修建的高速路不能通车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之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之”,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之

《归园田居》同步练习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5题。

归园田居(节选)归园田居(三)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解释诗中加点的宇。

荫:_______________罗:______________兴:______________

带:_______________荷:______________荒秽:____________

2.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项是()。

A.“方宅”句,意思是说围绕住宅的土地有十来亩。方,围绕的意思。

B.“榆柳”两句,描写了榆柳、桃李遍布房前屋后的情景。

C.“暖暖”两句,远村、墟烟构成一幅远景。“暖暖”与“依依”在诗中是近义词,因此可以互换。

D.“狗吠”两句,描绘了一幅鸡鸣狗叫的农村生活图景,切那么自然,那么纯朴。

3.对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描绘的都是极为普通的田园生活情景,却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回归田园之后的愉快心情。

B.诗中用白描手法,简练地勾画景物,从而使诗人感情得到充分抒发,使诗富有画意,生机盎然;

C诗中描绘的画面质朴、幽静,表现出一种平和、淡远的意境。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的意境,与汉乐府《鸡鸣》中“鸡鸣高树巅,狗吠深宫中”有相似之处。

4.“但使愿无违”中“愿”是什么愿望?

5.仔细品味下列陶渊明的诗句,说说它们在动词的使用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1)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2)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其一)》)

(3)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拟古(其七)》)

(4)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和郭主簿(其一)》)

(5)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荫,遮蔽。罗,排列。兴,起床。带,通“戴”。荷,扛着。荒秽,荒地杂草。

2.C(“暧暧”和“依依”不可互换)

3.D两句诗意境不同

4.远离尘世,回归自然的愿望。

5.这些动词(“翼彼新苗”里的“翼”名词用作动词)都是常见字眼,诗人用起来,却显得新鲜有味。它们既形象,又将无生命的事物写得情意绵绵,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如“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翼”字,那微微的南风温存地抚爱着幼嫩禾苗的景象,如在我们眼前。“中夏贮清荫”的“贮”字,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泓清泉。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教学计划(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教学计划(人教版)

一、单元任务分析

1.本单元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记叙散文,有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有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古文的基本技巧及叙事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思考、领悟,以便为后续学习应用性文章打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2.本单元在整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整本教材来看,教材的编排侧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而本单元学习的这些文言基础知识与能力都是阅读鉴赏古文必不可少的装备,是学生学习整套高中语文教材中古文知识的基础部分,更是学生全面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重点学习任务。所以以本单元为突破口,锻炼学生提要钩玄的能力,加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以后学习各类文章奠定文学基础,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3.学生情况分析:

对于初中到高中的过度问题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怎样引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这需要老师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起点。想办法把抽象繁琐的知识具体简单化,让学生多读、多思考、多总结。

二、教学目标

1.三维目标(总体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转》《战国策》《史记》等的文学常识;掌握基本的文言文知识,比如:课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2)能力目标: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领会古代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3)情感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客观评价人物性格特点。

2.具体实施(分目标):

《烛之武退秦师》:了解《左转》有关的文学常识;侧重学习本篇文章中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让学生能够理清思路,简单概括故事情节。

《荆轲刺秦王》:了解《战国策》有关的文学常识;侧重分析荆轲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特点。让学生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鸿门宴》:了解《史记》有关的文学常识;要求学生在对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人物性格特点把握的基础上,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及准确概括故事情节。

三、重难点

重点:教会学生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即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叙事脉络,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难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与公正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四、教学方法

《烛之武退秦师》: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诵读法(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精彩的人物语言。

《荆轲刺秦王》: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诵读法(分角色朗读),让学生领会荆轲的英雄精神。

《鸿门宴》:以讲解法为主,辅以讨论法,朗读法,让学生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

五、教学资源

教材、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

六、课时安排

《烛之武退秦师》:2课时。

《荆轲刺秦王》:2课时。

《鸿门宴》:2课时。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中语文必修三《登高》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感受诗人情感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以及规范答题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朗读吟诵,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人情感、品味诗歌的意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意象与情感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两幅秋景图让学生欣赏并谈感受,这些秋景图的特点是萧瑟凄清的,与本文的秋景图有相似之处,从而引入新课.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整体感知

1、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

指名生读

听录音

再指名生读、齐读

2、把握诗歌内容

•用解读记叙文的方法鉴赏这首诗。

•记叙文六要素

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事件的起因

5、事件的经过(作者所见、所闻、所想、所感)

6、事件的结果

学生概括师明确:

登高时间:杜甫去世前3年的秋天,刮着急风的重阳节

登高地点:夔州山上

登高人物:年老多病的杜甫

登高的起因:重阳登高避祸,希望健康长寿

登高的经过:杜甫看到了高高的天空,清水白沙,盘旋的飞鸟,纷纷飘落的黄叶,滔滔不绝的江水;听到了猿的哀鸣;想到了万里做客,晚年多病,国运和自身命运的艰难。

登高的结果:感觉无限的悲凉

四、鉴赏

(一)写景:首联、颔联

这两联写了哪些景物?

首联: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

颔联:无边落木、不尽江水

这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呢?

萧瑟凄清、辽阔悲凉

(二)抒情:颈联、尾联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有人评价说此联包含八层意思,请找出来。(生品读此联,试着找出所蕴含的八层意思,师点拨)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

小结:这首被评为古今七律之第一的诗歌,所描写的景是哀景,情亦是哀情,景与情合二为一,融为一体。

五、在赏析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指名独背、齐背。

六、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比较阅读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板书设计:

风天猿渚沙鸟——孤独哀伤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韶光易逝
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漂泊孤苦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2160.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