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

●戊戌变法

1、背景: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②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④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2、过程:

(1)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创办报刊和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

(3)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百日维新:①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参与政权。②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④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有利于抵御外侮和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3、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根本原因),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也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维新派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善后措施没有跟上,有些改革措施缺乏可操作性。还有维新派急功近利,铤而走险。

4、影响:

(1)积极:

①戊戌变法的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如变革观念、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2)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09年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6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4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6分)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4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监统计表

时间企业数工人数量产值(千卢布)

186099116007854

18792874200051937

材料三1888—1894年日本工厂蒸汽机数量变化示意图

项目1888年1894年

工厂数16915985

蒸汽机数4091808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文)

(2)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打破现代化的瓶颈,“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二,概述此举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结合材料三,指出日本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4)俄、日两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有何共同特点?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1)含义: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为主要表现之一的社会转型过程。

(2)事件: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措施: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的“二一九”法令。

影响: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只答“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一半分)

(3)措施: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实行地税改革;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明治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4)共同特点:都采取改革的方式。

启示:与时俱进的改革推动着现代化进程。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原因比较:

(1)社会背景: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较大的分化。中国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小。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一系列改革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3)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还未出现。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情况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所不容。

相关推荐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戊戌变法学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戊戌变法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戊戌变法

第一节酝酿中的变革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与能力

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了解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公车上书”“顽固派和维新派的论战”

1.从19世纪下半叶起,变革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2.________________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进程,同时,西方列强不愿看到中国被日本独占,掀起了一场________________的狂潮。

3.19世纪末,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得到了初步发展,

________________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早期的一批维新思想家是从________________中分化出来的,他们认为西方的__________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主张自上而下的_________,对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

5.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思想家。其中,被称之为“火山大喷火”的是__________,被称赞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是____________,提出“民权论”的是__________。

6.维新派与顽固势力争论的中心是:要不要实行___________,要不要改变封建专制制度为___________,要不要改革封建的____________。

7.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发展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指______。

8.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了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

一、历史背景;(第一框题)

(一)国际局势:

1、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

(1)经济上:(2)政治上:2、这说明了怎样的问题?(二)民族危机:(三)经济基础:(四)阶级基础:(五)思想基础;(第二框题)

1、代表: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2、主张:

(1)认为依靠新式枪炮舰船和洋务企业,不能使中国富强。

(2)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3)加强国防,抵抗列强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4)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3、局限性:4、主要影响:二、维新变法的经过;

(一)宣传维新思想;

1、著书立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第二框题)

2、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第二框题)

(1)内容:①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②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③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2)性质:(3)作用:

阅读下列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图二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分别都是谁?

(2)说说二人为了变法维新都做了哪些活动?3、上书皇帝:公车上书。(第三框题)

(1)背景:

(2)时间、人物: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

(3)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4)影响:4、创办学会,报纸,学堂;(第三框题)

1.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思想

特点

影响

在晚清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之为“火山大喷火”。

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

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的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维新思想2.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材料二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更为严重的是,……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以上材料均选自《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

请回答:(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4分)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戊戌变法

第二节百日维新

课程标准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与能力

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百日维新”“戊戌政变”

1.1897年,德国悍然出兵__________,这一行为激起举国愤慨。

2.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__________,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始。

3.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__________,新政结束,共历时______天,故称之为“___________”。

4.戊戌变法失败后,新政措施中惟有__________得以保留。

5.戊戌变法旨在发展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失败,使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了。

6.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__________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而且它促成了__________的觉醒,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迅速到来。

㈡百日新政:维新变法的高涨

1、康有为两次上书

⑴康有为1897年上书:

①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②内容:历陈的严重性和的紧迫性。③影响:最终引起重视。⑵康有为1898年上书:《》

①原因:康有为第一次受皇帝之命提出具体变法措施。

②意义:成为施政纲领。2、光绪帝百日维新:

⑴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也是变法的宣言书),实行变法,史称“”

⑵时间:1898年月11日到月21日,共天,史称“百日维新”。⑶内容:

内容

进步性和局限性

政治

上书办报

裁冗员

进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

提高效率

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经济

投资厂路

开矿产

进步: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

财政收入。

局限: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军事

裁汰绿营

西法练

进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

维新人才

文教

废八留学

改书院

进步: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

⑷政策:①对办事不力严惩不怠;②提拔维新派人士;③急颁诏令:(具体见教材)㈢戊戌政变:维新变法的失败

1.失败标志:1898年9月的。

2.失败原因:

⑴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

①破坏原因:维新变法触动了的利益。

②破坏表现:A.对政令敷衍塞责,不予执行。如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

B.罢免的职务;控制权;提拔亲信,控制地区。

⑵袁世凯的出卖。

⑶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①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身上。

②对抱有幻想。

③脱离了。

⑷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3.概况:⑴将光绪帝囚禁于,逮捕并杀害等六人,史称“”(哪六君子?)

⑵新政中除等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4.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三、维新变法历史意义和性质

1、历史意义:

⑴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维新思想使国人心态随之改变,学习西方成为一种时尚,变革成为一股潮流,清末新政沿用维新方案是例证。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⑵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近代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⑶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比较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

项目

明治维新成功

戊戌变法失败

社会背景资义发展不充分

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倒幕派实力强大

掌握了政权

具体措施

大刀阔斧,全面推行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国际环境

①自由资义时期

②西方侵略中国的

(有利的国际环境)

①向帝义过渡阶段

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谈话:

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人(李鸿章)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

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

伊藤:“除对善良的人外,天意没有任何影响”。如果贵国愿意努力行动,上天无疑会帮助贵国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上天对地上的人们一视同仁。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中国和日本》费正清请回答:

(1)李鸿章“不胜钦佩”和“十分羡慕”的事件是指什么?这一事件对日本的影响如何?(2)《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开始了一次政治运动,这次运动的结果如何?它在推动中国思想近代化进程中有何意义?

课题第九单元戊戌变法(3课时)


课题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3课时)

内容标准

⒈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⒉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⒊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要求

⒈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⒉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⒊知道“公车上书”。

⒋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⒌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⒍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⒎认同变法图强、文明进化的价值观。

⒏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⒐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⒑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问题探究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思想特点

百日维新的特点;评价戊戌变法

问题

预习

⒈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主要反映哪几个方面?

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⒊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有哪些?

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

⒌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的政治事件是什么?

⒍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法指导

一、背景

⒈《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变法的必要性)

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开始侵入中国,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野心。

⑵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

①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

争做中国债主,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

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

在中国开设工厂和开设银行

②政治上:瓜分中国

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结合课本中的表格和时局图)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的在华侵略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③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西方列强与中国民族工业争夺市场和修路,严重阻碍中国民族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中国的交通结构,促进中国交通的近代化并冲击了铁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经济。

⒉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的加剧

⑴支付赔款和兴修水利和赈灾导致财政赤字增大;

⑵清政府采取了节支增收措施,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⑴原因:①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爱国工商者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③清政府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

⑵特点:民族工业基础薄弱,数量少,规模小,阻力大。

⑶影响:①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②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⒋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⑴早期改良思想(早期维新思想)①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②主张:振兴商业,发展资本主义,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政治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从政治上保障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

③影响: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作了理论上准备。

⑵康梁等维新变法思想

①康有为:

主要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创办刊物《中外纪闻》

思想主张:提出人类进化的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

特点:借用孔子的权威宣传自己的变法主张,同时又从传统道德寻找变法理论依据;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②梁启超:

主要著作:《变法通议》

思想主张:变法图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培养人才,大力发展近代工业。

特点:明确提出明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

③严复

主要著作:《天演论》

思想主张:主张变法;批判封建制度和传统观念

特点:借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④谭嗣同的《天演论》和陈宝箴创办时务学堂

二、过程

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⑴方式:

①著书立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谭嗣同的《仁学》;严复翻译《天演沦》

②创办报刊:康有为的《中外纪闻》;梁启超的《时务报》;严复的《国闻报》

③上书:“公车上书”(标志着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

④组织强学会:

⑤创办学堂:时务学堂(1897年,陈宝箴创办了时务学堂)

⑥讲学: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

⑵影响:

①维新派通过办报纸、立学会、兴学堂等活动,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起到了启发民智的作用;②在各项维新活动的过程中,一批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应运而生,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并由他们组织起了维新运动的主要力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基础;③学会、学堂、报纸、著述是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渠道,为维新运动作了舆论准备。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⒉从理论宣传到政治实践

⑴原因:⒈⒉⒊⒋⒌⒍⒎⒏⒐⒑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⑽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中国人民掀起了反瓜分,反侵略斗争;

③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的积极宣传变法和活动;⑵表现:

①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重申了国家面临的严重危机,主张学习日本明治维新,进行全面改革,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

②保国会的成立(1898年春),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③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具有爱国心的官员加入)

⒊百日维新

⑴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⑵主要内容:

类别

颁布新法

改革旧制

政治方面力行新政;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经济方面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文化教育方面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

⑶评价:

①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

②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③措施中没有维新派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主张,比实际宣言退步了。

⑷特点:

①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并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加政治的可能性;②百日维新显示了光绪帝和维新派除旧布新的决心,损害了顽固守旧势力的利益,但又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三、戊戌政变

⒈原因:

⑴新政措施的推行触犯了利益,遭到他们强烈抵制和反对

①慈禧解除翁同龢的军机大臣职务;

②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控制京津地区;

③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由慈禧太后训政

⑵光绪帝反击行动使新旧势力间矛盾激化

①光绪帝革职了礼部两名尚书及四名郎中,任命谭嗣同等“军机四卿”;

②光绪帝和维新派拉笼掌握新建陆军的袁世凯落空;

③游说西方列强支持变法没有结果

⑶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和光绪帝接见伊藤博文

⒉经过:

⑴慈禧宣布“临朝听政”;

⑵囚禁光绪帝;

⑶屠杀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⒊结果:新政除京师大学堂外全部被废除,“百日维新失败”。四、历史意义

⒈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⒉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⒊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五、失败原因

⒈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⑴维新派既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⑵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皇帝;

⑶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势力寄予幻想;

⑷缺乏反帝反封建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

⒉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⒊教训:当时的中国和平改良道路行不通。

⒈戊戌变法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⑴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维新派揭露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的阴谋,唤起了人们的近代民族意识,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⑵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努力追求

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

时代的到来。⑶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通过维新派的宣传,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国人的心态也随之改变,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变革”也成为不可遏制的思想潮流。

⒊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三次改革的共同点:

⑴背景

①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欧美列强加紧了在全球的侵略和扩张,受到先进工业文明的冲击。如俄国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日本与美英等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和中国甲午战后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外部的危机激化了各国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各国内部危机重重,腐朽落后的制度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威胁着统治者的统治。如俄国农奴制是经济、军事落后的根源、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和中国清政府的腐朽统治违背历史发展的潮流。

⑵内容相似

①经济上,都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发展机器工业,或者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俄国废除了农奴制;日本实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促进工业化;中国维新变法也采取了许多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措施等。

②政治上,大都依效西方建立近代政治体制。如俄国的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日本废藩置县,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中国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等。

③思想文化上,相应地提倡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主要是日本的文明开化和中国维新思潮。

⑶结局和影响

①日本取得了成功,成为世界五大强国之列;俄国改革步履蹒跚,矛盾重重,在两次改革后仍背负着沉重的传统包袱;而中国的改革由于民族危机的严重和资产阶纫力量的弱小而尤为艰难。

②各国改革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近代化进程,对本国历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⑷目的和性质

①俄国改革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改革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为维护统治而进行的;

②日本改革是由代表新地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明治天皇在推翻幕府统治后推行;

③中国戊戌变法是弱小的资产阶级依靠封建的、没有实权的皇帝,为挽救民族危机而推行。这些改革虽然结局各异,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但都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⒈转折点成为权重重大历史事件的代名词。

⑴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被称为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⑵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⑶梁启超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改革人物

改革的任务

历史地位

证据理由

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变落后现状

俄国历史的转折点

改革后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明治天皇摆脱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

日本历史的转折点,并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

改革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确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体制

光绪帝摆脱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推动了思想解放,激发了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和思想观念等。

⒉19世纪中期的埃及、日本和中国,虽然所在地域不同,国情有异,但这些国家的有识志之士先后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改革。对此有论者指出: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想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新的生产力的冲击无可抵挡,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生存。这样,在被征服地区,在那些有过高度文明的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就开始了。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越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的也不同。在多数情况下,现代化都从模仿西方的技术开始。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三国改革的史实回答:

⑴二国改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的加剧、二国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

(你如何理解三国改革“都从模仿西方的技术开始”,(2分)而且“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4分)

模仿西方:日本:殖产兴业(1分)中国:洋务运动“师夷之长技。”(1分)

道路和速度: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成为亚州强国(1分)中国——发起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终未成功。(1分)(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⒊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和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近代以来两国的发展历程既有相似也有不同,这些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请参考所提供的材料,结合所学史实,以“改革与发展,发展与和平”为主题,选取一定的视角,撰写一篇反思中日近代以来发展历程的历史小论文。(选题2分,观点6分,史实6分,结构2分,文字2分)

注意:

⑴紧扣所给主题,突出个体理解;结合中外史实,注重材料分析;

2.结合中外史实,注重材料分析。

文章结构合理,文字流畅通顺。

材料一862年,他(高杉晋作──编者)乘千岁丸号船到达上海,亲眼看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惨状,认为“中国人没有控制上海的统治权,欧美人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他指出中国衰弱的原因:“乃在于其不识防御外夷于外海之道”。证据为,彼不造能闯过万里波涛之军舰,也不造能防敌于数十里之外的大炮,彼国志士所译之《海国图志》等亦均绝版,徒然提倡固陋之说。因循苟且,空度岁月,……故由此而至于衰微也”。他认为日本只有坚决反对侵略才能避免陷于“清国之覆辙”。这就加强了他要为日本民族独立斗争的决心。他于1862年8月归国,立即成长为长州攘夷派的急先锋。

──《明治维新史》,伊文成、马家骏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86页

材料二早在1855年,欧美列强向日本大举侵略的时候,吉田松阴曾说:“俄美讲和一定,吾方决不毁约,失信于夷狄……其间培养国力,割易取之朝鲜、满洲(中国东北)、支那(指中国),即从朝鲜、中国夺取土地,来补偿从欧美所受到的贸易损失。”

──《明治维新史》,伊文成、马家骏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555页

材料三在中日两国2000多年的交往史上,中日友好是主流。近代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9月3日,北京)

材料四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亚洲的繁荣也需要中国。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同亚洲各国共创亚洲振兴的新局面,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胡锦涛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04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国的发展,亚洲的机遇》(2004年4月24日,海南博鳌)

答案要点:⑴选题:分两个层次评分:所选视角或题目与所给主题相符,确切明了,为满分;所选视角或题目与主题基本相符,但不够确切,1分

⑵观点:改革是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方式,历史上中国和日本都曾通过改革的方式寻求强国之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向强大之后,不断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给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中国则主张和平崛起,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可从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作用、日本的侵略行为、中国的主张、时代主题等方面进行反思(6分)

⑶史实:所选史实典型与充实。(6分)

⑷结构:层次分明、文章连贯。(2分)

⑸文字流畅,通顺。(2分)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请回答:

⑴日本能够顺利向西方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⑵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有什么突出特点?

⑶材料二对戊戌维新作出了深刻的评析,你是怎样理解的?

⑴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

⑵经济:殖兴产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治:废除旧体制,颁布1889年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倡导“文明开化”,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特点: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

⑶中国的封建政权依然存在,而日本则推翻了幕府统治;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狂潮,决不会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在日本改革派的势力强大,而中国的维新派依靠清政府无实权的皇帝,自身力量非常弱小;再者日本的改革措施得力,中国的改革措施则缺乏实质性的内容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戊戌变法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戊戌变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专题九戊戌变法历史根源

社会背景

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剧侵华

表现:

1、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资本输出形式

危害

政治性贷款

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和政治

抢夺路权

列强控制交通大动脉,掠夺中国土地和资源,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开采矿山

掠夺矿藏,使中国重工业无法发展

开办工厂

占有市场,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开设银行

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

2、政治上: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国家

强租或割占地区

势力范围

实质

影响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是中国向殖民地过渡的形式

标志着列强瓜分中国的高峰

俄国

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新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偿还借款,并加紧搜刮,各地的自然灾害等

经济、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时间:19世纪末

原因: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3、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特点:1、民办厂矿数量增加

2、投资总额迅速增长

3、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举步维艰原因: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早期维新思潮

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

产生条件: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2、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

3、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

思想主张:1、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

2、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3、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指导思想

维新思潮

康有为

著作: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特点:“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思想上包含的浓厚的封建色彩。

原因:(1)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2)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3)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这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梁启超

《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发展近代工业。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情,动人心弦,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谭嗣同

谭嗣同发表《仁学》,其‘冲决网罗’主义。体现了民主革命思想

严复

翻译了《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他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批判建君主论,主张主权在民

过程

开始

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发展

主要事件:1、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湖南的改良派还办了《湘报》。

2、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后康又在上海组织了“强学会”,1898年4月康有为发起建立保国会

3、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

4、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力量。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高潮

百日维新

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

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

内容

作用

局限

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原因)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增强国防力量

失败

新势力群众基础弱 

光绪帝(弱,受约束)

翁同龢(解除远离)

陈宝箴(地方官员个别代表)

旧势力社会基础厚

慈禧太后(强,控制主宰)、荣禄(提升重用)、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阱)

大多数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

戊戌政变

直接原因: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伊藤博文访华

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宣布“临朝听政”,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囚禁光绪帝在瀛台。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命丧顽固派的屠刀之下

原因

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雄厚

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3、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4、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训

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意义

爱国性

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帝国主义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成为变法的开始。所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

进步性

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进步的

启蒙性

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兴民权,学西学,这样必然要和封建思想和文化进行斗争,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就是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启蒙的

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

(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武士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群众基础领导力量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

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改革的进程

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

戊戌变法前没有经历政权的变动,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国际环境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
(2)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

(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戊戌变法导学案


戊戌变法导学案

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教学过程:

基础知识梳理巩固:

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

(1)原因:诱因:

(2)具体准备:

A、1898年康有为上书

(因,成为了)

B、1894、4,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宗旨:、、。

(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

(4)、主要内容

内容作用局限

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

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

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

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

1、新政危机四伏

(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

(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

(3)“”事件使矛盾冲突白热化

(4)慈禧与荣禄密谋;维新派求助在华列强,争取袁世凯

2、戊戌政变:9月21日,_____________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搜捕维新派。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人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新政内容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保留外,其余尽数废除。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主观:(1)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和软弱,这是根本原因。

(2)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寄予幻想

(3)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客观:(1)封建顽固势力非常强大。变法触犯了顽固派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和镇压。

(2)袁世凯暗中告密,出卖了维新派。

(3)变法只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各省官员阳奉阴违。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三、维新遗产

1、具备新意识的近代形成;

2、国家的新政策,等自由,的风行,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3、各种、的创办,使文教事业发展;

4、近代从通商口岸拓展到内陆城市,使人们的认知空间扩大;

5、、等运动风起云涌,引领时代新风。

6、维新运动开创了,这是它贡献给时代,

也是它留给后人的最可宝贵的精神遗产。

四、戊戌变法的评价

1、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运动,也是一次运动。

2、爱国性:以为目标,激发了中国人民的。

3、进步性:要求,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进步的。

4、启蒙性:形成近代第一次,促使中国出现了新气象、新文教、新风气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一:情景模拟:结合课文P108的变法诏书分析:

假如你是农民,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

假如你是政府官员,你会支持变法吗?为什么?

假如你是资产阶级,你对变法满意吗?

合作探究二:材料十: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康有为《请定宪法开国会折》

问题10:结合变法内容和材料十分析,新政未涉及维新派起初提出的哪些主张?主要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三:难点分析:戊戌变法的特点。

合作探究四:材料十一:历史学家胡绳说“认为光绪皇帝是一个维新派的皇帝,也就是说,这个皇帝是代表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企图实行一种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路线,只是遭到了惨败,这种看法不符合历史事实”。问题11:那么,光绪皇帝属于不属于维新派呢?

合作探究五:无力回天

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位的献身精神?

材料十三: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泰晤士报》主编(1898年11月25日)

问题13:材料中反映维新派变法时存在什么问题?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维新派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探讨:一场成功的政治改革应具备哪些因素?(无固定答案)

当堂检测:

1、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极大的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贺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梦蕉亭杂记》

问:根据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1.揭开了维新变法序幕的是:

A.保国会的成立B.公车上书C.颁布变法法令 D.强学会成立

2.1895年,由文廷式出面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宣传“中国自强之学”,参加学会的有:

①维新派②地主阶级开明人士③洋务派④传教士⑤革命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3.1898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保国会,其宗旨不包括

A.保国B.保民C.保种D.保教

4.改革政治体制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发布诏令有

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B.设立议院C.制定宪法D.设立制度局主持新政

5.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B.联邦制C.共和制D.君主立宪制

6.百日维新期间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这行立宪制度

C.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D.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

7.百日维新的法令中,直接触及顽固守旧势力的是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B.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

C.裁撤冗员,澄清吏治D.精练陆军,改习洋操 

8.下列不属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的是

A.形成了一批具备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B.革新了中国政治制度

C.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D.起到了思想解放,开创时代新风的作用

9.戊戌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于:

A.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 B.促进了思想启蒙

C.推动了政治改革运动D.掀起了民族民主革命

10.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是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解放

课后巩固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已可忧危!

——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回答:

(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3分)对此应如何评价?(2分)

(2)材料三、四的核心观点是什么?(2分)其依据是什么?(2分)

(3)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3分)

11-15BADAD16-20DCBBD

答案:1、(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3分)

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2分)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2分)。依据:①日俄变法取得成功②中国风气未开。(2分)

(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4分)

答案:变法过程:急于求成;内容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材料13答案:

必须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改革才能成功(或“改革必须除旧才能立新”)。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弱小(或“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封建顽固势力强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826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