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
●戊戌变法
1、背景: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②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③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④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2、过程:
(1)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2)创办报刊和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局面的形成。
(3)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4)百日维新:①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参与政权。②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创造发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④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有利于抵御外侮和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3、失败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根本原因),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又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也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维新派策略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改革过程中善后措施没有跟上,有些改革措施缺乏可操作性。还有维新派急功近利,铤而走险。
4、影响:
(1)积极:
①戊戌变法的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②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如变革观念、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2)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09年福建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
……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6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4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各种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编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6分)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4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次转型,是文明方式的一次转换。现代化用工业生产力取代农业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引发了社会的整体变动,从而实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政治条件的成就给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提,工业革命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启动的。……工业革命一旦在某个国家开始,现代化的压力就形成了,迫使与它相邻的所有国家紧紧跟上……现代化在动荡中迅猛推进。……对被侵略地区而言,问题表现得越来越清楚;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它迟早要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接受变革,才有可能生存。……从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非大陆推进。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国机器制造监统计表
时间企业数工人数量产值(千卢布)
186099116007854
18792874200051937
材料三1888—1894年日本工厂蒸汽机数量变化示意图
项目1888年1894年
工厂数16915985
蒸汽机数4091808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化”的基本含义。(不得摘抄原文)
(2)19世纪50年代哪一事件的发生使俄国“倍感现代化的压力”?为打破现代化的瓶颈,“紧紧跟上”现代化浪潮,亚历山大二世采取了什么措施?依据材料二,概述此举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3)在“现代化跃出欧洲”,向亚洲推进的过程中,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结合材料三,指出日本政府为推进工业化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4)俄、日两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方式有何共同特点?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在专治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过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1)含义: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为主要表现之一的社会转型过程。
(2)事件: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
措施:1861年签署废除农奴制的“二一九”法令。
影响:大大扩大了俄国自由劳动力的来源,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只答“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给一半分)
(3)措施: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实行地税改革;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明治政府大力扶植和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4)共同特点:都采取改革的方式。
启示:与时俱进的改革推动着现代化进程。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原因比较:
(1)社会背景: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较大的分化。中国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小。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一系列改革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3)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还未出现。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情况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所不容。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戊戌变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专题九戊戌变法历史根源
社会背景
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剧侵华
表现:
1、经济上:由商品输出进入到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资本输出形式
危害
政治性贷款
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经济和政治
抢夺路权
列强控制交通大动脉,掠夺中国土地和资源,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开采矿山
掠夺矿藏,使中国重工业无法发展
开办工厂
占有市场,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开设银行
银行变成了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在中国的大本营,控制了中国的贸易和金融
2、政治上:由直接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国家
强租或割占地区
势力范围
实质
影响
德国
胶州湾
山东
是中国向殖民地过渡的形式
标志着列强瓜分中国的高峰
俄国
旅顺、大连
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
广州湾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新界、威海卫
长江流域
日本
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福建
3、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
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原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清政府偿还借款,并加紧搜刮,各地的自然灾害等
经济、阶级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时间:19世纪末
原因: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3、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特点:1、民办厂矿数量增加
2、投资总额迅速增长
3、轻工业发展最为迅速
举步维艰原因: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政治改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也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为戊戌变法奠定了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早期维新思潮
产生时间:l9世纪60、70年代
产生条件: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
2、思想来源是即来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又来源于林则徐、魏源等的新思想
3、洋务运动表现出种种弊端促使新型知识分子和爱国人士寻找新出路
代表人物: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
思想主张:1、提倡西方的文化科学知识
2、振兴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
3、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指导思想
维新思潮
康有为
著作:是维新派的领袖人物,编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作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特点:“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思想上包含的浓厚的封建色彩。
原因:(1)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2)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3)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这也反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软弱性,这使他们不可能真正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梁启超
《时务报》主笔,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呼吁中国要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制度,培养有用之才;发展近代工业。梁启超文笔流畅,言辞锐利,富有感情,动人心弦,大大地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谭嗣同
谭嗣同发表《仁学》,其‘冲决网罗’主义。体现了民主革命思想
严复
翻译了《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他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批判建君主论,主张主权在民
过程
开始
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发展
主要事件:1、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辑撰稿,宣传西学,鼓吹变法。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湖南的改良派还办了《湘报》。
2、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后康又在上海组织了“强学会”,1898年4月康有为发起建立保国会
3、创办学堂:长沙就办了“时务学堂”
4、上书请愿: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和组织了力量。在此基础上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勃然兴起
高潮
百日维新
原因: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
各种力量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高涨的爱国热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光绪皇帝不愿意做亡国之君,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
时间:1898年6月11日(定国是诏)——9月21日(农历戊戌年)
内容
作用
局限
政治
准许臣民上书言事;举荐人才;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取消旗人特权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
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原因)
经济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教
废八股;创办各种学堂;派人留学;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军事
按西法武装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
增强国防力量
失败
新势力群众基础弱
光绪帝(弱,受约束)
翁同龢(解除远离)
陈宝箴(地方官员个别代表)
旧势力社会基础厚
慈禧太后(强,控制主宰)、荣禄(提升重用)、袁世凯(两面派,给新势力设陷阱)
大多数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
戊戌政变
直接原因: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伊藤博文访华
过程:1898年9月21日,慈禧宣布“临朝听政”,发动了戊戌政变。将囚禁光绪帝在瀛台。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杨锐、刘光弟、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君子命丧顽固派的屠刀之下
原因
1、客观上,封建顽固势力对新政的破坏和镇压。旧势力力量雄厚
2、这场变法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维新派不论在政治主张、方针策略,还是在组织程度上,都表现出软弱无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3、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也就不可能发动广大群众,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4、国际环境: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另外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变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对帝国主义的幻想等等,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教训
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意义
爱国性
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帝国主义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成为变法的开始。所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直接目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爱国的
进步性
从变法的内容看,政治上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看,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看,推行资本主义是中国的出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进步的
启蒙性
从变法运动的过程看,上书、演讲、办团体,宣传变祖宗之法,兴民权,学西学,这样必然要和封建思想和文化进行斗争,变法的思想基础是资本主义学说,抨击封建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就是促进近代思想的启蒙,就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产生了影响;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从这个意义上看,变法是启蒙的
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并对封建反动势力和列强寄予幻想;远离了民众,又害怕民众,只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来进行变法,因而也就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归于失败
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日本商人、资本家和新兴地主逐渐成为一种政治力量,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统治地位
(2)封建统治相对薄弱,在幕藩体制下,大名还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到幕末时,大名、将军,武士因财政状况恶化而由封建社会的支柱转变为反幕府的力量,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2)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群众基础领导力量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
民族资产阶级尚未形成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仅仅是一些知识分子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改革的进程
明治维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权后发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执行了符合国情的政策,强制推行,大刀阔斧改革
戊戌变法前没有经历政权的变动,变法者不仅手中无实权,无兵权、无财权而且在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国际环境
(1)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各大国皆忙于自己的事务,对日没有一致的政策
(2)列强集中侵略中国,中国等亚洲反殖民主义的斗争牵制和削弱对日本的入侵和干涉
(1)帝国主义时期;迫切需要扩大海外市场和殖民地
(2)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第14课戊戌变法
一、课标重点: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知识结构: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1、阶级基础:
原因:
影响: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社会背景:
表现: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宣传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1)、早期维新思想:
时间背景代表内容特点
内因经济:
政治:
外因
教育
(2)、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传播
时间原因代表思想主张备注
内因康
有
为
是宣传维新理论的的两个健将
外因
严
复
(二)、维新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
1、直接原因:
2、主要内容:
①②
③
3、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4、影响:
①
②
③
④
(三)、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组织:
组织:
2、报刊:
名称创办人地点备注
3、意义:
①
②
(四):高潮――百日维新
1、具体原因:
(1)直接原因:
(2)康有为:①
②
③
(3)光绪帝:
2、时间:
3、主要内容:
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
政治
方面
经济
方面
文化教育方面
军事方面
请思考:变法诏书的内容在哪些方面与康有为原先的主张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反应了什么问题?
请思考:变法诏书中的哪些措施、内容导致了变法的失败(招致了保守派的反对和阻挠破坏)?
(五)、维新变法的结果――无力回天
1、新政实施后各派的反应与斗争:
①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
②守旧官僚地主:
③慈禧太后:
④读书求官之人:
⑤维新派:
⑥外国列强:
⑦袁世凯:
2、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1)概况:
(2)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谭杨二人的无畏献身精神?
(六)、维新时期的遗产
1、性质:
2、影响:
①
②通过变法,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
③
④
⑤
3、历史意义:①戊戌变法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②是,启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③是,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在意识形态方面起了破旧立新的作用。
3、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七)知识拓展――变法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1、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
具体表现:没有勇气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进行彻底的决裂,幻想得到列强的支持;依靠;变法中未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实行。
②光绪帝:虽有变法愿望,但很大程度出于与慈禧太后争权夺利的需要。
③
④
2、经验教训:
历史事实证明,为以后进步社会势力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斗争提供历史依据;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曲折的。
三、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江苏)1895年,维新变法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B、强学会的成立
C、《中外纪闻》的创办D、“公车上书”
2、“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①希望参与政治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④反对君主专制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③
3、(上海)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幻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
4、(广东)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C、变科举、开学校D、办报刊、立学会
5、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A、提出了各方面的具体变法建议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述了维新变法的理论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6、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A、定宪法B、开国会C、开制度局D、设议院
7、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破坏维新变法的手段有()
①刺杀维新志士、阻挠变法②慈禧太后牢牢掌握用人大权③与洋人勾结镇压维新变法运动④发动政变、废除新法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8、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历史功绩在于()
A、挽救民族危亡B、推动政治改革C、发展社会经济D、促进思想启蒙
9、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技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10、19世纪康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进一步”指的是()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退;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二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是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军民一体,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臣切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的不强?――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判断其阶级属性。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思想比较有那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主张?如何评价?
12、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都试图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但结果是一成一败。试从改革变法的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国际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三、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师:1898年1月24日下午三点,在总理衙门的西花厅,一方是李鸿章,荣禄,一方是康有为,在场的还有翁同等人。荣禄首先发难,讲:祖宗之法不可变!康有为立即驳斥道:祖宗之法以治祖宗之地,今祖宗之地不能守,何有于祖宗之法!既如此地为外交署,亦非祖宗之法所固有,因时制宜,诚非得已!双方的辩论,较量主要围绕三个问题面展开的。1.主要内容
生:(阅读教材的大、小字,了解论战的主要内容)2.实质与作用
师: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什么呢?
生:(分析回答)
师:论战的作用有哪些呢?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与认识)
师:这场论战说明了什么?反应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从论战的实质去思考)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谈自己的看法)说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分享政权的愿望,反映出他们有强烈的鲜明的爱国心,正义感。
师:(引导学生回忆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潮,洋务派的洋务思想)这些思想与维新派的维新思想有什么异同点?
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主张、目的、特点、代表的阶级利益等方面思考回答)
师:维新派做了大量的准备,特别是思想舆论准备,目的是为了把其政治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实现社会改良。而社会改良真能得以实施,还需要什么条件呢?(引导学生从改良的概念入手进行思考)
生:(讨论、思考、简单回答)
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皇帝的支持,维新派要有具体的改良方案和自身组织上的准备。(按学生的思路用充满感情的语调讲述)1897年11月,德国强占了胶州湾,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全国人民反对,康有为从广东赶到北京后,再次给皇帝上书(第五书)(打出第五书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变法的紧迫感,重要性。上书仍未直接到光绪皇帝手中,但其内容痛切,在大小官员中辗转传抄,引起强烈反响。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发表——光绪看到了。准备召见,囿于非四品以上的官员不得召见的祖制,遂改令递送条陈,并下令:对康有为的条陈要随到随送,不得阻拦扣压。——维新派得到了皇帝的直接支持。皇帝为什么支持变法呢?根据你们了解考虑一下。
生:(思考、回答)
师:有的同学说他不愿意做亡国之君,有的同学说他具有改革意识,分析的都很好,有道理,老师再补充一点,光绪皇帝也想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自己能真正掌权,因此下令康有为筹划变法。
生:(阅读教材掌握维新派的施政纲领,通过小字,体会理解《应诏统筹全局折》为什么是施政纲领)
师:维新派组织上的准备,体现在保国会的立成。
生:(阅读教材,了解时间、地点、宗旨、性质)
师:在维新派的努力推动下,一场社会改良自上而下地开始了——戊戌变法,因新政只推行了103天,又叫百日维新。
四、百日维新
1.开始的标志
生:(阅读教材,了解开始的时间、标志)
师:为能顺利地推行新法,光绪帝破格提拔了一批有才识的维新人士,组成了以维新派为主的推行新政的核心。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破格提拔的基本情况和原因,教材对康梁等人的职权稍作解释)
师:由此可见新政的诏书名义上是光绪帝发出的,实际上是维新派所为。
2.主要内容(师生共同逐项分析主要内容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得出对百日维新评价的结论,并对某些概念稍作解释:如官民所指范围、预算决算等)
师:在变法高潮时上自朝廷,下自士人纷言变法,一度出现了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政治局面。(打出教材引用的《戊戌政变记》中的一段材料,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解释封章等含义之后设问)
1.能否知道此段材料所说的是哪一项变法内容吗?
2.对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疾苦,悉达天听你是怎么理解的?
3.梁启超这样说,说明了什么呢?
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新政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仍打击了封建势力,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激烈的反对和破坏。
生:(阅读教材大小字,了解封建势力反对破坏变法的具体史实)
师:(强调慈禧太后控制人事任免权,在封建专制体制下的重大影响这些史实说明了什么?(停顿)从中央到地方封建势力相当强大,从而决定了变法注定失败的命运。)
五、戊戌政变
师:戊戌变法高潮时,双方斗争十分激烈,各种传闻也很多,其中京津一带盛传慈禧太后将在10月份赴天津阅兵时,以武力强迫光绪帝退位。光绪传密诏给康有为等人商量对策。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维新派只好求助于掌有军权的袁世凯。殊不知善于看风使舵的袁世凯却出卖了维新派。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
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政变的具体内容。)
师:戊戌变法虽失败了,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六、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师:(讲清戊戌变法的大概念和小概念及评价历史事件的思路)
1.性质
生:(由理解得出结论并落实在教材上)
2.积极作用师:积极作用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背景、目的、过程等方面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并落实在教材上)
师:(强调进步性、爱国性)进步性——无论是政治主张,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爱国性——挽救民族危亡本身就是爱国。救国是爱国的最集中的体现。为了救国,为了警醒世人,谭嗣同等人甘愿为变法献身。
生:(朗读教材的小字,了解谭嗣同的献身精神。)
3.失败的原因
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因)
师:同学们从中能否理解认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或者想一想,维新派为什么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为什么不敢发动群众,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生:(回答)
师: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谭嗣同为变法而勇于流血牺牲,为什么还说他们软弱呢?(停顿,解释阶级或阶层与个人的关系,说明谭嗣同献身的勇敢性和阶级软弱妥协性的不同)
师:(总结本章节内容,让学生把本节的重要内容的因果关系,演变过程用图示的方法反映出来)(教师也把自己所画的图示逐步地展示给大家。第一部分最后展示)
小结犹如一出戏的闭幕式,它的演出的成败同样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本章教案的设计者的小结运用图示方法,把分散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知识的系统化也是将学生归纳、分析、演绎等思维能力的高度综合化过程。这一综合化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再度变化。可以说小结的成功是全课教学的点睛之笔。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475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