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⑴概念:(略);⑵注意:有意义的条件“在一定量溶剂里”“在一定温度下”;

⑶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⑷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⑸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⑹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a.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b.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c.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溶解度的单位:克

(1)溶解度的含义:如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a.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b.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a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c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溶质质量分数=×100%

2、在饱和溶液中:

溶质质量分数C%=×100%(CS)

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相关阅读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学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学案

教案

时间年月日总课时
课题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课型新授课



标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教法教具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
互动
情境创设
活动与探究(一)
设疑:
联系实际:
教师设疑:
活动与探究(二):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什么是溶液呢?
根据你们的观察,谁能说出溶液的特征来?
谁能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药品:碘、高锰酸钾、水、汽油仪器:药匙、试管若干、胶头滴管
溶剂溶质现象
水碘
水高锰酸钾
汽油碘
汽油高锰酸钾
结论
学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学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
学生们分组实验并观察现象
均一、稳定。
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小结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药品:酒精、水、高锰酸钾溶液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溶质振荡前现象振荡后现象静置后现象结论
水乙醇
结论是:它们在水中能形成溶液。
下面我们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
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设疑: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
药品:植物油、洗涤剂、水仪器:试管两支、胶头滴管
试管内加入物质现象把液体倒掉后的
试管是否干净
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
水和植物油
水、植物油、洗涤剂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教师介绍:这就是乳化现象。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然后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回答将植物油滴入水中,振荡前它们是分层的,振荡后它们均匀了,静置后它们又分层,把液体倒掉后试管不干净,但加入洗涤剂后用水清洗,试管又干净了。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整理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整理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
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盐酸溶质是HCl,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
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
为C2H5OH。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①加水②升温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熟石灰对温度例外
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
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
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10g,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1g,难溶
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例:(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2)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降温,蒸
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A溶解度是80g。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B无晶体析出的有C,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CB
(8)除去A中的泥沙用过滤法;分离A与B(含量少)的混合物,用结晶法
2、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
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气体的性质②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
③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3、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可溶物+难溶物
(2)结晶法:分离几种可溶性物质
分离:KCl和MnO2方法为过滤,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NaCl和KNO3方法为结晶,步骤:溶解、冷却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NaCl)。
对溶解度受温度变化比较大的物质采用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得到晶体(如KNO3、CuSO4)
冷却饱和CuSO4溶液析出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5H2O。
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溶剂,如NaCl(海水晒盐)
降低温度(冷却热的饱和溶液,如KNO3)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100%
2、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配制:
①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浓溶液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①步骤:计算、量取、稀释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九年级第九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中,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但是中考对能力的要求不高,能力要求不高(多数能力要求是了解或知道层次)属于“能”等级的包括绘制溶解度曲线及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信息和运用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进行计算,因此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能轻松理解和接受概念。

二、教学建议

课题1溶液的形成

1、溶液概念的引入(发现式教学)

设置情境,由学生已经熟知的溶液引入,让学生自己得出溶液的特征及概念。准备自来水、矿泉水、蔗糖水、食盐水、澄清石灰水、硫酸铜溶液各一杯,告诉学生这些都是溶液,让学生通过讨论及观察,从宏观角度探究出溶液的特征:1、都是混合物。2、均一的3、稳定的[矿物质、糖、盐等成分不会从水中分离出来(水分不蒸发、温度不改变)]。

再借助溶解动画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形成的实质

2、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设计更多能感知温度差的方案

在进行活动前,可以先讨论,议论除了课本提供的方法外还有哪些方案,最后确定几个方案,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后交流结论和体会。例如,可以用手触摸烧杯外壁,试试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可以在烧杯底部放一小块滴有几滴水的木块,观察溶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能否引起结冰等。

(2)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但要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其中的原因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

课题2溶解度

1、饱和溶液概念教学补充

“饱和溶液”对于这个概念学生容易误解为“饱和溶液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可以增加一个实验帮学生清晰这个概念,可以在已饱和的食盐溶液中加KMnO4晶体。(投影)当同学们看到紫色的KMn04在溶液中扩散的现象时受到启发,领悟到定义中“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是指原溶质,不是指其它溶质)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是指任何溶质)”,对书本上的定义有了完整、精确的理解。

2、“饱和”和浓、“不饱和”与稀的概念区分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在两个培养皿中盛相同体积的水,一个里面加食盐(用药匙大头取),一个里面加熟石灰(用药匙小头取)。(投影)很明显此时溶质取用量不同。搅拌后可见食盐全溶,熟石灰部分溶(饱和)。为了证明食盐溶液未饱和再加食盐少许,搅拌后仍全溶。观察了这组实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从实验现象的启迪中逐步对“饱和”和“浓”、“不饱和”与“稀”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有了严格的区分,并且进一步认识到,如果这组关系相互成立,必须满足前提与条件。用实验辅助教学后,使这个过去一直用数据来解释的问题变得让人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3、溶解度曲线

让学生自己去画出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跟学生一起分析出曲线上、中、下,各部分的意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溶解度曲线。

课题3溶质质量分数

1、有关溶液的计算,要把握好深广度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2)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4)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其中第(1)类计算在填【实验9-5】和【实验9-6】的表格时已练习过,这实际上是直接运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式,计算并不困难。[例题1]属于第(2)类计算,实际上这类计算也是直接用关系式计算,只是把关系式稍作变换。[例题2]属于第(3)类计算类型。这类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教会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加水稀释和配制溶液时,溶质的质量总是不变的。因此计算时要以溶质量不变为依据来建立等式关系。例如,设某溶液Ag,溶质的质量分数是a%,稀释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Bg,则有:Ag×a%=Bg×b%课题3习题5、6和习题7,属于第(4)种类型计算。这类计算的重点是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只是其中涉及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要求综合运用化学反应知识、溶液知识以及必要的密度关系式等。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尊重化学事实,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方面的关系。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意义。例如,在20℃时,氯化钠的水溶液最大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是没有意义的。千万不要引入过难的有关溶液的计算,以免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关于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此实验原理简单,但要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中要注意关注过程,尤其学生容易忽略的“贴标签”一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73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