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23课《伤仲永》学案

第23课《伤仲永》学案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1)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2)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3.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难点:
(1)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
(2)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
相关链接: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伤仲永》是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预习检测。
1.填空。
(1)《伤仲永》选自,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其字介甫,晚号,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家、思想家。
(2)本文是一篇,它是的一种,意思是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我国古代的随笔常常借一件事来。
2.注音。
隶()扳()谒()邑()矣()泯()
称()卒()焉()耶()
二、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
3.点名朗读,师生评议。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白话文,并将不懂之处标出来,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代表翻译课文,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
三.合作探究。
翻译下面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余闻之也久。
(6)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三、课堂测试与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文书上“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自主学习。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贤于材人远矣
2.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奇:②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②父利其然也。利:
3.重点词语
(1)世隶耕。隶:(2)未尝识书具。尝:
(3)并自为其名。为:(4)指物作诗立就。就:
(5)稍稍宾客其父。稍稍:(6)或以钱币求之。或:
(7)环谒于邑人。环谒:(8)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9)泯然众人矣。泯然:(10)受之于天。受:
(11)贤于材人远矣。贤:(12)得为众人而已耶。得:
4.对文中的“之”“于”“其”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
之:
①忽啼求之:②借旁近与之:
③余闻之也久: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⑤卒之为众人:
于:
①环谒于邑人:②于舅家见之:
③贤于材人远矣:④受于人者不至:

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④稍稍宾客其父:
三、合作探究。
1.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可加入自己的见解、评价。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用意何在?
四、课堂检测与作业。
1.摘抄有关“天才”名言警句五条,并背诵。
2.课外收集被人誉为天才的例子,探究他们的成长奥秘。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检查背诵。
二、自主学习。
用原文填空。
1.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2.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3.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其具体做法是。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
三.合作探究。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4.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5.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四、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相关推荐

伤仲永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伤仲永》编号:03号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内容学习流程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课时:第一课时
形式:独学

二、学法指导: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课时:第一课时
形式:独学
三、学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作品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
2、给下列字注音
隶()扳()谒()邑()矣()泯()称()卒()焉()耶()
四、学中探究。
1、加点字词解释。
(1)伤仲永()(2)世隶耕()(3)未尝识书具()(4)忽啼求之()(5)父异焉()()(6)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7)并自为其名()(8)收族为意()(9)自是指物作诗立就()()(10)其文理皆有可观者()(11)邑人奇之()()()(12)稍稍宾客其父()()(13)或以钱币乞之()()()()(14)父利其然也()
(1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16)余闻之也久()()()(17)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18)泯然众人矣()()(19)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20)贤于材人远矣()()()(21)彼其受之天也()(2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句子翻译。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翻译: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翻译:
(5)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翻译:
(6)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翻译:
课时:第一课时
形式:独学+小展示
时间:20分钟
要求:异质对学后,5、6号同学爬黑板小展示。

课时:第一课时
形式:独学+小展示
时间:25分钟

五、课堂探究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
答: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答:
3、方仲永的聪明反映在哪些地方?
答:
4、文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答:
5、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文章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答:
6、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
7、方仲永的遭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
课时:第二课时
形式:独学+小展示+大展示
时间:40分钟
要求:独学后组内小展示;全班进行大展示

六、拓展训练
有货玉带者,子弟以为佳,呈旦,旦命系之,曰:“还见佳否?”曰:“系之,安得自见?”旦曰:“自负重而使观者称好,无乃(无乃:表示委婉反问。不是;岂不是)劳乎?亟还之!”旦生平不置(购)田宅。曰:“子孙当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兄子睦①,颇好学,尝献书求举进士②,旦曰:“我尝以大盛为惧,岂可复与寒士争进!”至其殁(死)也,子素③犹未官。
【注释】
①睦:王睦。②进士:做官。③素:王素。
1、解释下列词语
(1)有货玉带者货()(2)呈旦呈()(3)安得自见安()(4)颇好学士颇()(5)尝献书求举进士书()举()
2、翻译下列句子
(1)系之,安得自见
(2)我尝以大盛为惧,岂可复与寒士争进!
3、读完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课时:第三课时
形式:独学+群学+大展示
时间:40分钟
要求:小组分工承担问题,课前把小组成果写到黑板上,课堂教师组织大展示。

七、巩固训练(课堂上进行检测)
1、加点字词解释。
(1)伤仲永()(2)世隶耕()(3)未尝识书具()(4)忽啼求之()(5)父异焉()()(6)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7)并自为其名()(8)收族为意()(9)自是指物作诗立就()()(10)其文理皆有可观者()(11)邑人奇之()()()(12)稍稍宾客其父()()(13)或以钱币乞之()()()()(14)父利其然也()(15)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16)余闻之也久()()()(17)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18)泯然众人矣()()(19)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20)贤于材人远矣()()()(21)彼其受之天也()(2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第1课时)导学案


龙南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稿
一、学习目标:作者及作品;掌握“扳”“谒”“泯”“称”等词的意义,辨识“之”“于”的不同用法。
二、学习重点:准确地朗读并初步理解课文。
三、学习难点:疏通文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以事说理的写法。
四、预学模块【自主学习】
作品简介:
在历史上有不少名人著书立说,论述有关“神童”的问题,但对这个问题论述得比较全面的是王安石。他根据实例,从反面论证:神童的智力虽然先天的基础很好,但如果得不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神童们好的先天因素不仅无法发展,反而会消失。为此,他特地写了一篇题为《伤仲永》的文章,对神童的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进行了分析、议论。《伤仲永》是我国古代探讨神童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献。
1、文学常识:
王安石,_______著名的_______家、_______家和_______家,字_______,晚号_______,“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____________》和《临川集拾遗》中。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借一件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
2、给加点的字注音:
邑人()扳()环谒()泯然()不能称前时之闻()
3、词语解释。
(1)解释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贤于材人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未尝识书具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古今异义:
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一词多义:
①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宾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导学模块【合作探究】
1、方仲永的才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2、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余闻之也久。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幼年时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称奇的表现?

(2)作者认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

(3)文中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4、从文章内容看怎样理解文题中的“伤”?

5、方仲永是怎样的形象?

6、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固学提高【课堂检测】
1、解释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①忽啼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父利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通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收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彼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泯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贤于材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翻译。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省略句:
①不使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令作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还自扬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受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课后反思

23、伤仲永教案(语文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3、伤仲永教案(语文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23、伤仲永教案(语文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唐宋八大家之一,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京口瓜洲》。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王安石采用随笔的形式写的一篇文章,这种文章往往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那么,作者在《伤仲永》中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呢?这个问题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再见分晓。
三、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在听的过程中:a.划出生字词,b.注意句子的停顿,并用铅笔在课文中作出标记。C、作者的感情。(哀伤,惋惜)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扳(pān)、环谒(yè)、称(chèn)、泯(mǐn)
即书诗四句
结合课后练习二划分朗读节奏。(停顿要保持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性。)
第二遍,学生自由诵读,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三遍,学生齐读。(找准停顿、拿准语调、读出语气)
四、积累实词
分组讨论,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如若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可以请求帮助。
实词分析注意:词性改变看语境,一词多义要比较
1、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扳”同“攀”,牵,引。)
2、特殊句式:
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令作诗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3、一字多义
其:①并自为其名自己的,代词。②父利其然也这样③稍稍宾客其父他的,代词。④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它的,指诗,代词。⑤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仲永,代词。

之:①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②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③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 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④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⑤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4、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五、翻译全文
六、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齐背课文
二、分析课文
那么,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本文讲述了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其父不使学,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那么,我们来看看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原文怎么说他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书诗四句”“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作者不惜笔力尽写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有何用意?
为后文写他的退化作铺垫,在作品中详写的地方往往是蕴含主题的地方。
第二个阶段是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作者想强调的是什么呢?后天的教育很重要。
一个人不管他的天资有多好,离开了后天的教育,后天的学习,都将是一事无成。
方仲才能的变化————————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受于人者不至
作者叙述了一件什么样的事,阐明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三、深化理解
方仲永——天才——不受教育——平凡人
其他人——普通——不受教育——-平凡人
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稍作思考,作一分钟左右的发言。
示例:

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
四、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借事说理。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
①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②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五、小结本课
看来同学们的想法还真不少呢。我觉得刚才讨论的挺好,对课文理解很到位。大家从神童方仲永的悲剧,认识到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自觉性,这一点可喜可贺。还有一点也很难能可贵,那就是同学们也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讲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自己的期盼。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我们所有同学的父母,所有同学的老师能够给我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健康的成长,成才。
六、作业
小练笔《由方仲永所想到的》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23、伤仲永
王安石
方仲永才能的变化————————原因
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详)
三个阶段少年时期,才思下滑,名实难副(略)不使学
青年时期。才思平庸,泯然众人(略)

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文章来源://m.jab88.com/j/2793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