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绘出物体的位置》教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绘出物体的位置》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

课本19页例2及练习三3、4题。

教学目标:

1、能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通过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

2、通过绘制平面图,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解决问题,使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重点难点: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标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

学法: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上节课给出地图,同学们能说出位置, 这节课我们继续探讨给出了方向和距离,我们如何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

板书课题:绘出物体位置

2、说一说:学校中有哪些建筑?现在有一些数据,能根据这些数据将这些建筑物在平面图上标出来吗?

出示数据

(1)教学楼在校门的正北方向 150米处。

(2)图书馆在校门的北偏东35度方向 150米处。

(3)体育馆在校门的西偏北40度方向 200米处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题。一上课就使孩子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使孩子迅速调动认知体系中与本节课有关认知,为学习新课做准备。 )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jAb88.Com

1、小组讨论:你们打算怎么完成任务?有什么问题要解决吗?

2、小组汇报完成平面图绘制的计划,教师进行梳理

(1)绘制平面图的方法

先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再确定各建筑物的距离。如果学生没有说出,老师可以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 150米, 200米?从而帮助学生确定比例尺和图上距离。

(2)小组合作完成,可以怎样分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务。

3、小组活动,绘制平面图。

4、展示各组绘制的平面图,集体进行评议。

(1)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组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

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距离怎么确定?可以画线段表示,可以用 1厘米代表 50米,150米便可以画一条 3厘米长的线段。

(2)比较各个平面图,为什么有的图大,有的图小?

小结: 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图的大小也不同。

(设计意图:例2是通过学习在平面图上标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使学生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它与例1是相互联系、互逆的。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完成课本21页练习三3、4题。

1、组织读题,明确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辅导学困生

3、展示交流,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1、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教师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给出方向和距离,就能画出这个物体所在的位置。大家的收获真大!

板书设计:

绘出物体位置

方向 距离

绘制平面图

教后反思:

1、收获:学生在画图时参与的热情比较高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基础较差的同学也能积极的投入到这节课中来。

2、不足:同学在画图时对于物体的方向容易弄反,还有的同学在定距离是不够准确。

3、改进措施:积极纠正学生画图时容易出错的地方,努力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

小编推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内容:

课本18页例1 及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演示讲解。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大家回忆以前我们数学上学过的关于辨认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生回答。师结:一般定方向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的。还有吗?

(引导学生回顾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学生汇报。学生指认地图上的方向,填充八个方位图)

2、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探究1号点、2号点、终点与起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它们的位置与方向。

板书课题:确定物体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越野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 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确定哪些条件?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确定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板书:方向 距离

4、练一练:让学生找出2号点和终点的位置。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努力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讨论充分,积极参与学习,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小主人的主体地位。)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做一做 。

师:这是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仔细看图

(1)学校在小明家北偏( ) (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2)书店在小明家( )偏( ) (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3)邮局在小明家( )偏( ) (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4)游泳馆在小明家( )偏( ) ( )方向上,距离是( )米。

指名填空,集体评议。

2、练习三第1、2题。

认真思考,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师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板书设计:

确定物体位置

方向 距离

确定位置

教后反思:

1、收获: 在这节课中,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掌握一个物体位置的方向与距离。

2、不足: 有的同学说了方向后忘了说物体的距离。还有的同学有时会将物体的哪偏哪与度数弄反了

3、改进措施: 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严密性,及时纠正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度数与所偏方向的一致性。

四年级下册《确定物体的位置》人教版教案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确定物体的位置》人教版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内容:

课本18页例1 及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演示讲解。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大家回忆以前我们数学上学过的关于辨认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生回答。师结:一般定方向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的。还有吗?

(引导学生回顾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学生汇报。学生指认地图上的方向,填充八个方位图)

2、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探究1号点、2号点、终点与起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它们的位置与方向。

板书课题:确定物体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越野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 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确定哪些条件?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 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 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确定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板书:方向 距离

4、练一练:让学生找出2号点和终点的位置。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努力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讨论充分,积极参与学习,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小主人的主体地位。)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做一做 。

师:这是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仔细看图,填空

(1)学校在小明家北偏( ) (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2)书店在小明家( )偏( ) (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3)邮局在小明家( )偏( ) ( )的方向上,距离是( )米。

(4)游泳馆在小明家( )偏( ) ( )方向上,距离是( )米。

指名填空,集体评议。

2、练习三第1、2题。

认真思考,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师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板书设计:

确定物体位置

方向 距离

确定位置

教后反思:

1、收获: 在这节课中,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掌握一个物体位置的方向与距离。

2、不足: 有的同学说了方向后忘了说物体的距离。还有的同学有时会将物体的哪偏哪与度数弄反了

3、改进措施

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严密性,及时纠正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度数与所偏方向的一致性。

四年级下册《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案人教版

教学内容:
课本18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三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难点: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演示讲解。观察思考,操作交流。
教学用具: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大家回忆以前我们数学上学过的关于辨认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生回答。师结:一般定方向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定的。还有吗?
(引导学生回顾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学生汇报。学生指认地图上的方向,填充八个方位图)
2、春季是运动的最好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下面我们一起探究1号点、2号点、终点与起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它们的位置与方向。
板书课题:确定物体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越野图,提出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确定哪些条件?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确定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板书:方向距离
4、练一练:让学生找出2号点和终点的位置。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努力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环境,学生讨论充分,积极参与学习,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小主人的主体地位。)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做一做。
师:这是小明家附近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仔细看图,填空:
(1)学校在小明家北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2)书店在小明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3)邮局在小明家()偏()()的方向上,距离是()米。
(4)游泳馆在小明家()偏()()方向上,距离是()米。
指名填空,集体评议。
2、练习三第1、2题。
认真思考,独立完成,集体评议。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师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板书设计:
确定物体位置
方向距离
确定位置

教后反思:
收获:
在这节课中,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掌握一个物体位置的方向与距离。
不足:
有的同学说了方向后忘了说物体的距离。还有的同学有时会将物体的哪偏哪与度数弄反了改进措施:
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严密性,及时纠正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度数与所偏方向的一致性。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案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2、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3、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板书: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设计意图:利用已有的知识,小组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又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自己努力获取知识的那份成功的乐趣。)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课本22页做一做

(1)组织学生做游戏(可两人一组也可四人一组)

(2)让每个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来,人人开口说一说

你在我的( )偏( )( )℃的方向上,距离( )米。

2、完成练习四第1题。

组织学生先动手量一量再填一填,在小组中交流。

3、练习四第2题。

(1)组织学生先动手量一量各家和学校的位置关系及路程;

(2)相互说一说。

4、联系实际,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学校各建筑物之间的相对位置。例如

大门口在教学楼的南偏东方向上,距离150米。

(设计意图:巩固应用环节让学生从基本应用、综合应用、思维拓展三个层次进行了练习,从多种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会做的基础上达到熟能生巧。)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今天你们学到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总结,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反思意识和总结能力的好方法。)

板书设计:

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例3

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

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度)的方向上。

教后反思:

1、收获: 学生通过对前面知识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2、不足: 有的学生分不清楚到底谁是观测点

3、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加强学生辨别谁是观测点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辨认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一)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安徽省来安县实验小学 于祥

教学内容: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的判断从正面、上面、侧面看物体时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且能够准确的画出物体的三种视图。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接触过这部分内容,通过观察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或生活场景,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感受物体和空间图形的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中。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能根据看到的平面图形按要求摆出图形,体会摆法的多样化和唯一性。

使学生建立小正方体位置运动变化摆成的图形的空间表象。

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体教具、小正方体学具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4个小正方体想摆出一个立体图形(随机摆放几种让学生看看),但我只让你们看到它的正面,你能猜出我放的是什么样的图形吗?来,男女同学只给一次机会,看看谁能猜对。(学生答,教师随机点评)

2.师:其实老师摆的图形看到它的正面是3个正方形。看来,只看正面图形同学们并不好确定老师究竟摆的是什么图形。别急,今天的知识能帮到你们。好,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板书课题 :观察由几个正方体摆成的组合体)

【设计意图】趣味竞猜,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根据一个面摆放,体会方法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1)出示内容,明确要求。

探究: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怎样摆出从正面看到是三个正方形的图形?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

(2)学生动手拼摆,交流方法

师:好,请同学们拿出4个小正方体。请根据你对图形中信息的理解,用你手中的4个小正方体先摆一摆并画一画。摆好后仔细观察正面,验证自己的摆法是否正确。最后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摆的。

【设计意图】"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教师在这里给出学生探究要求,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摆放方法的多样化。

(3)全班交流反馈,形成认识

a、呈现摆法

师:谁来说说你的摆法?

(指名学生台前展示,反馈全班同类型的摆法有多少)

b、观察验证

师:这些种摆法你还缺少哪一种?快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摆一摆,从正面看到是三个正方形吗?

C、揭示方法

师:刚才我们摆了那么多图形,其实这些图形的摆法都是有联系的,你们看这三种(第一类)都是先摆好三个,再在三个后面任意摆一个,依靠前面的面遮挡后面的这三个;(第二类)也是先摆好三个,再在前面的任意位置摆一个,依靠这一个遮挡后面的面,不影响从正面看到的情况。大家想想看,如果我们把三个当中的一个前移一下,或后移一下,方法是不是就更多了呢?

(4)应用体验

师:如果再增加1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保证从正面看还是三个正方形,你还会摆吗?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确,"只看一个面摆小正方体的方法是多样的,不确定的"。在感受方法多样的同时,体会不同方法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再增加一个小方块的体验练习,让学生由依赖几何直观逐步过渡到空间想象。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联系比较、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2、根据三个面摆放,体会方法的唯一性和确定性

(1)出示一个正面,不限定小正方体个数,想象摆放的情况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仅仅用有限的小正方体就摆出了那么多种立体图形。现在,老师还给你一个正面看到的图(出示)如果不限小正方体的个数,你最少摆几个?最多呢?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逐步过渡,既加深对学过知识、方法的印象,又为展示根据看到的3个面摆出物体的形状做了铺垫。

(2)出示侧面看到的图形,不限定小正方体个数,想象摆放的情况

师:再给大家一个信息,从左面看到是这样的(投影出示)。我还不限制小正方体的个数,你想想最少用几个?最多用几?

先想一想,可以用学具摆摆,和同桌讨论讨论。

生:最少用2块,我是这样摆的(展示)

生:最多用4块,我是这样摆的(展示)

(3)出示上面看到的图形,不限定小正方体个数,想象摆放的情况

师:哦,看来根据这两个面来摆正方体还是确定不了究竟用几块正方体。那老师只好再帮帮同学们了,你们瞧,这是从上面看到的,你能确定如何摆吗?

【设计意图】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看三个面摆小正方体的方法只有一种,是确定的。在感受方法的唯一性的。探究条件逐步给出,意在引导学生由几何直观过渡到空间想象与分析推理。

三、实践应用

1,先摆一摆,再连一连。

师:同学们很善于思考,你能用自己的发现来完成这个挑战吗?

来,我们都动手,根据从这三个面看到的情况摆一摆,并验证自己的摆法是否正确。

出示:课件(先摆一摆,再连一连)

从正面看 从侧面看 从上面看

师:这是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图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怎样拼摆的?如果想不出,借助一下手中的学具摆一摆。

【设计意图】通过"摆一摆,再连一连。"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视图可以确定一个物体的具体形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2、完成练习六第15题。看一看,说一说。

3、用5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按要求分别摆一摆(出示课件)。

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设计意图】通过一定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全课总结

师: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说说看?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二)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二)”,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认识"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具准备: 课件、正方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沟通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到过祖国的哪里?祖国的山水处处优美,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自主学习 质疑释疑

学习例1。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投票箱)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说一说)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三、合作探究 突出重点

学习例2。

1.出示视图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单独操作)

分别从它的前面、右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同吗?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2.把其中一个正方体调换到另一边,再次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各是什么样子的?和刚才一样吗?

3.动手操作:取出4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四、课堂达标 基础过关

完成练一练。

(1)摸一摸: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摸一摸,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

(2)找一找:分别找出洗衣机、电冰箱的对应面。

(3)说一说:长方体、正方体对应面各是什么颜色?

小结:不同的物体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从同一角度去观察,亦是如此。

五、拓展训练 突破难点

要想摆一个更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4个?8个?(8个)

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是什么样子?

(都是正方形)

六、回顾课堂,小结提升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点明主题,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前面 右面 上面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有关0的运算》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有关0的运算》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第13页例6 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和概括能力

2、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3、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0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0在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准备:

主题图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口算卡片

150+0=答案43-0=答案25-25=答案0+50=答案0135=答案012=答案

1、让学生快速口算。

2、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数学情境,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回忆以前所学知识,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1)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2)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 5+0=5

一个数减去0, 还得原数。 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5=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05=0

(设计意图:在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法运算中的特性,之后学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这一环节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然后在全班交流,从而得出结论。)

2、质疑

(1)老师提出问题: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 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 50=□ 00=□

小组交流、教师补充板书

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0不能作除数。

(设计意图: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 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不但掌握结论,而且理解结论的算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算一算。

0+1=答案0+0=答案68-0=答案230=答案456-0=答案780=答案00=答案781=答案056=答案100-0=答案

2、填一填

(1)一个数加上0,还得( );

(2)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是( );

(3)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 );

(4)0除以一个( )的数,还得0;

(5)0不能作( )。。

3、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答案014+637=答案24(75-67)=答案9+99-9=答案

4、列式计算

(1)98加42除以14的商,和是多少?

(2)840减去140的差,再乘上0,积是多少?

(3)87减87的差除以78加22的和,商是几?

5、课本P15

(1)练习二第7、8题。

(设计意图: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正确对待学生暴露出的学习的不足和疏漏,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0的运算你最想提醒自己或同伴些什么?你认为自己或同伴的表现怎样?

(设计意图: 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对情感态度进行回顾总结。)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 : 5+0=5

一个数减去0, 还得原数。。 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 05=0

0除以非0的数都得0 。 05=0

注意:0不能作除数。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让学生将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因此,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一些有关0的运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举例,再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要板书的内容,如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必须举出例子来进行验证。教材中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如有学生发现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0的积都等于0,00的结果有无数个。学生能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有关0的运算》教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有关0的运算》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第13页例6 及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

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和概括能力

2、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3、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0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0在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

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教学准备:

主题图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出示口算卡片

150+0=43-0=25-25=0 +50 =0135=012=

1、让学生快速口算。

2、同桌互相说一说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以问题的形式创设数学情境,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回忆以前所学知识,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1)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2)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 5+0=5

一个数减去0, 还得原数。 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05=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 05=0

(设计意图:在低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加减法,就认识了0,掌握了有关0的加减法的计算。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扩展,在学习乘除法时又认识了0在乘除法运算中的特性,之后学生又经历了许许多多的实际计算,进一步掌[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握了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到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这一环节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回忆、整理和概括有关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然后在全班交流,从而得出结论。)

2、质疑

(1)老师提出问题: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或想说的吗? 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 50=□ 00=□

小组交流、教师补充板书

0除以任何非0的数都得0。

0不能作除数。

(设计意图: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 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不但掌握结论,而且理解结论的算理。)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算一算。

0+1=0+0=68-0=230=456-0=780=00=781=056=100-0=

2、填一填

(1)一个数加上0,还得( );

(2)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是( );

(3)一个数与0相乘,仍得( );

(4)0除以一个( )的数,还得0;

(5)0不能作( )。。

3、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5820 014+637

24(75-67) 9+99-9

4、列式计算

(1)98加42除以14的商,和是多少?

(2)840减去140的差,再乘上0,积是多少?

(3)87减87的差除以78加22的和,商是几?

5、课本P15

(1)练习二第7、8题。

(设计意图:围绕学习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教师要及时鼓励和提升,正确对待学生暴露出的学习的不足和疏漏,加强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诊断矫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高。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0的运算你最想提醒自己或同伴些什么?你认为自己或同伴的表现怎样?

(设计意图: 对课堂学习进行全面地回顾总结。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对情感态度进行回顾总结。)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 : 5+0=5

一个数减去0, 还得原数。。 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 05=0

0除以非0的数都得0 。 05=0

注意:0不能作除数。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让学生将有关0的运算知识系统化,了解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因此,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了解的一些有关0的运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举例,再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要板书的内容,如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必须举出例子来进行验证。教材中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50=□,00=□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如有学生发现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0的积都等于0,00的结果有无数个。学生能自己从验证过程中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导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90~91页的例1、例2及相关内容。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导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导学过程:

一、预学--谈话导入

师: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绩好一些,怎么比较呢?

生(预测):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测):这样不公平,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测):应该比较平均成绩。

师:对,应该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绩。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绩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很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办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交流,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认真!

二、互学--小组交流,展示点拨

1.小组交流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生(预测):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测):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生(预测):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展示点拨

汇报预测

生1(预测):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

生2(预测):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生3(预测):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知识)

生4(预测):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数中间)。

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平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

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表示呢?(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评学

1.巩固反馈

我们首先回到可得开始的时候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他们的身高,现在我们能计算出他们的身高了吗?(生齐做,选代表回答他的解答过程)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2.拓展提升

哪一组的成绩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合计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44

第二小组口算成绩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合计

正确题数

10

12

14

36

第一小组:(14+10+11+9)4 =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第二小组:(10+12+14)3 =12(道)答:第二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

3.评价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2.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4.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9岁。

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师家2008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板书设计: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后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4+12+11+15)4 =524=13(个)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人教版)


四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导学案
第一课时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使用时间:
设计人:审核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我自信,我学习,我展示,我快乐!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50页的例1。用红笔勾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合作探究,并总结方法。
2、针对自主探究找出疑惑点,课上组内交流,解疑答惑。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小数的计数单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等。
2、能说出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一、自主学习
动手量课桌、书本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二、合作探究
1、举例说明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

2、举例说明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

3、举例说明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
4、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交流展示
1、讨论为什么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分别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2、为什么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四、课堂小结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五、课堂检测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等。
2、相邻两个小数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3、用分数和小数表示下列各数。

四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导学案
第二课时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使用时间:
设计人:审核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我自信,我学习,我展示,我快乐!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52、53、54页的例2、例3。用红笔勾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合作探究,并总结方法。
2、针对自主探究找出疑惑点,课上组内交流,解疑答惑。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出小数。2、会正确写小数。
一、知识链接
1、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0.0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2、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自主学习
1、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举例说明。

2、整数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为什么?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1、试着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2、你们组认为读小数时要注意什么?
3、你们组认为怎样写小数,写小数时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小结
(1)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2)写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写几个0。
五、课堂检测
1、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6.772读作: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29.46读作:
2、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十点零零二零点零一四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使用时间:
编写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相互交流,共同成长。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交流,探讨出小数的性质。2.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2.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具准备:米尺、小黑板
一、【知识链接】
1、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一位是(),第三位是()位。
2、0.328是由3个()、2个()、8个()组成的。
0.5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0.03里面有()个百分之一。
3.填小数或分数。
米=()0.45米=()米=()
=()0.08=()0.9=()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58.59页的内容,自学完成下面的问题。(学生观察米尺)
A、0.1米是几分之几米(米)?用整数表示就是多少分米?(分米)
B、0.10米是几个几分之1米?(米)1/1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厘米(厘米)?10个1/100米就是多少厘米?(厘米)
C、0.100米就是几个几分之1米(米)?1/10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毫米(毫米)?那么100个1/1000米就是多少毫米?(毫米)
因为1分米=()厘米=()毫米所以0.l米=()米=()米
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提问三个小数0.1、0.10、0.100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什么规律?
规律:在小数的()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合作探究】
1.把0.70和1050.900化简
进行例2可让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0.70应怎么化简?依据是什么?
(2)1050.900应怎么化简?依据是什么?
(3)小组合作,说出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0.70是70个(),0.7是7个(),因为70个1/100是7个1/10,所以两个小数的大小相等。
(4)强调:今后在一般计算时,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都要化简。
2.出示例3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数的小数。
思考:改写时根据什么才能做到不改变小数的大小?()
0.2=4.08=3=
四、【拓展延伸】
“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用小数的性质可以做到哪些?改写小数的依据是什么?
六、【课堂检测】
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1.8502.9000.50600
0.09010.83012.0000.070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使用时间
设计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在合作中成长在交流中收获
学习内容:p44页例4
学习目标:能正确迅速比较小数的大小
学习重难点: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迅速比较小数的大小
一、【知识链接】
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
10005008991001832823
1000200052352424562467
二、【自主学习】
1、老师带了300元钱去买自行车,一辆自行车的价钱是286元,请问老师带的钱够吗?
2、小明带了14元8角到超市买一支钢笔,结果发现一支钢笔的价钱是13.5元,小明带的钱够吗?
说说你是怎么比较这些数的大小的?
三、【合作探究】
1、观察课本第60页主题图,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说说你是怎么给他们排出名次的?
3、总结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部分,整数部分的那个数就。
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的那个数就。如果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字的那个数就……
四、【拓展延伸】
1、比较下面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3元2.6元6.35米6.53米
4.7234.790.4580.54
2、下面方格能填哪些数字?(可以填的数一个都别漏哦!)
3.□7〉3.2745.16〈45.1□
13.□5〉13.750.62=0.62□
五、【课堂小结】
我学会了
六、【课堂检测】
1、把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0.50.3050.530.053
0.60.631.260.704
2、在○里填上“〈”、“〉”“﹦”。
3.01○3.109.6○6.94.08○4.80
7.89○7.981.607○1.767.100○7.1
5角○0.4元5千克○500克4分米○0.4米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课时小数点位置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使用时间
设计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在合作中成长在交流中收获
学习内容:P61页例5
学习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一、【知识链接】
1、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3、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0.54○0.5402.8○2.8003.26○32.66.19○61.9
小结: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是因为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61页例5,回答问题:
①0.009米=()毫米
②0.09米=()毫米
③0.9米=()毫米
④9米=()毫米
三、【合作探究】
1、从上往下观察,从0.009米变成0.09米,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因此,小数点向移动一位,小数就到原数的倍。同理,比较①和③,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比较①和④,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
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的位置依次向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
2、练习: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向右移动两位是()
0.3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是3.05,向左移动()是0.0305,向()移动()是305,向()移动()是30.5。
3、小结:小数点移动要牢记:右移,左移。移动一(二、三……)位是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位数不够用补位。
四、【拓展延伸】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五、【课堂小结】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1)把6.2扩大()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原数扩大了()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2、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六课时把一个小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使用时间
设计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在合作中成长在交流中收获
学习内容:P62页例6、例7
学习目标:1、能熟练说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这个规律把小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学习重难点: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一、【自主学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把3.6扩大()倍是36(2)把3.14扩大100倍是()
(3)把30缩小()倍是0.03(4)把42缩小()倍是0.042
2、按要求填表
3.0250.0484.760.2
扩大10倍
缩小100倍
扩大1000倍
小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
二、【合作探究】
1、看课本第62页例6,回答问题:
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把它扩大10倍,就是把它()10,只要把0.01的小数点向()移动()。
把0.01扩大100倍,就是把它()100,只要把0.01的小数点向()移动()。
把0.01扩大1000倍,就是把它()1000,只要把0.01的小数点向()移动()。
小结: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就是用这个数分别()10、100、1000……,也就是将小数点向()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即一个数扩大到它的几倍,就用这个数()几。
2、看课本第63页例7,回答问题:
把1平方米缩小到它的,就是把它()10,只要把1的小数点向()移动()。
把1平方米缩小到它的,就是把它()100,只要把1的小数点向()移动()。
小结: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就是用这个数分别()
10、100、1000……,也就是将小数点向()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位数不够的用“0”补足。
3、练习:
4.43×10=32.7×100=10.47×1000=38.5÷10=54.7÷100=1.18÷1000=
三、【课堂小结】
一个数扩大到它的几倍,就用这个数()几,即小数点的位置向()移动,一个数缩小到它的,就用这个数()几,即小数点的位置向()移动。
四、【课堂检测】
1、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6.25×10=()[A62.5B0.625C625]
(2)9.4×1000=()[A940B0.0094C9400]
2、填空:
(1)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数就()倍,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数()。
(2)把57.05的小数点去掉,变成了(),()到原数的()倍。
(3)把0.859扩大到它的10倍与把859缩小到它的()的结果相同。
3、计算:
5.28×10=43.6×100=52.43×1000=26.3÷10=34.5÷100=7.26÷1000=22.3×10=81.2×100=94.6×1000=13.44÷10=96.12÷100=6.41÷1000=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七课时生活中的小数使用时间
设计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在合作中成长在交流中收获
学习内容:p68页例1
学习目标: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学习重难点: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一、【知识链接】
1千米=()米1千克=()克1米=()厘米
1吨=()千克1时=()分1分=()秒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第67页。你看到了生活中的哪些小数?水果糖的质量是千克小明的身高是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分小丽的体温是度
2、你还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吗?
3、填空80厘米=()米4500千克=()吨
4、观察课本第67页做一做,对子之间互相说一说这些小数的含义。
三、【合作探究】1、下面是4个小朋友的身高,请你按从高到矮的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讨论:这些数的单位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你有什么办法吗?
注意: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2、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80厘米=米方法一:1厘米=()米,80厘米有()个1厘米,所以80厘米=()米
方法二:1米=100厘米,80厘米=(÷)米,利用小数点的移动规律,80÷100小数缩小了()倍,缩小100倍,小数点就要向()移动()位,所以80厘米=()米,厘米是低级单位,米是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的数向高级单位的数转化就要()进率就可以了。
讨论:你是怎样想的?你喜欢哪种方法?
小结:把低级单位的数改成高级单位的数,我们可以把低级单位的数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
四、【拓展延伸】
1米45厘米是多少米?

五、【课堂小结】
我学会了
六、【课堂检测】
1、把合作探究的第一题的单位转换成以米做单位的数,再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80厘米=()米1米45厘米=()米
比较大小:
2、()分米=1.5米()千克=4.08吨510米=()千米516厘米=()米
4700克=()千克9020千克=()吨7450米=()千米23分米=()米1350克=()千克80千克=()吨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362厘米284克()0.284千克1480米()1.5千米532厘米()5.3米
4、比较下面没组数三个量得大小,并用“<”连接。
(1)0.52平方米50.2平方分米5520平方厘米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八课时生活中的小数使用时间
设计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在合作中成长在交流中收获
学习内容:课本69页例2
学习目标:能说出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一、【知识链接】
1、填空:3500克=()千克480厘米=()米9分米=()米9千克200克=()千克
3米6分米=()米20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学课本69页,并完成下面各题。
0.43米=()厘米0.27千克=()千克0.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0.76千米=()米0.6厘米=()毫米0.93吨=()千克1.32米=()厘米这个题你是怎么想的?
三、【合作探究】
1.讨论:把一个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应该怎样改写呢?
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我们可以把高级单位的数()它们之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应的()位、()位、()位……。
3平方米18平方分米=()平方米0.15千克=()克350克=()千克
提问:这道题中包含了我们学过的单位换算的两种类型,请大家在进行单位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概括:要观察清楚是低级单位改成高级单位的数,还是高级单位改成低级单位的数,决定怎么计算;要弄清楚单位之间的进率;根据上面两方面确定小数点向左还是向右移动,移动几位。
四、【拓展延伸】
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90分米,宽是60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把它的宽延长30分米,长不变,那么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课堂小结】
我学会了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3.001吨=()吨()千克3.7平方分米=()平方毫米5.80元=()元()角840厘米=()米
8.36米=()米()分米()厘米
2.72元=()元()角()分2.04吨=()吨()千克
2、从大到小排列.
3.2米3米8厘米310厘米
3.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把5米3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是().
①3.50米②5003米③5.03米
(2)1.7千米=()米
①17②170③1007④1700⑤1070
(3)400千克()4.00吨
①②=③④无法比较

四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导学案
第九课时求一个数的近似数1使用时间:
设计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我自信,我学习,我展示,我快乐!
学习目标:
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学习重难点:
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一、知识链接:
1、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3472000463500165408765000
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我们用的是的方法,保留到万位,要
看位。
二、自主学习
1、预习73页情境图
豆豆的身高0.984米,我们一般怎么表述豆豆的身高?
2、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也可以用四舍五入法。
(1)0.984如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小数后面的第位,这一位上是,就要。
(2)0.984如果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小数后面的第位,这一位上是,就要。
三、合作探究:
1、保留一位小数,近似数是1.0还是1,为什么?
2、0.984保留整数是多少呢?
3、注意: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

4、总结: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四、拓展延伸:
1、将下面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9.99899.998
2、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的身高吗?提示:身高大约是1.6米,老师的实际身高是两位小数,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最多是多少米?最少是多少米?(老师的身高是用四舍法得到的)。

五、课堂小结: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
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是几;……然后按“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六、课堂检测:
1、将下面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98.653458.74131.200
50.0473.980101.4870

2、将下面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3.720.589.0546

四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导学案
第十课时求一个数的近似数2使用时间:
设计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我自信,我学习,我展示,我快乐!
学习目标:能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学习重难点: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一、知识链接:
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4720000463500001654000087650000
小结: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或后面的0即可。
2、将下面各数保留两位小数:0.25612.0069.995
3、将下面各数保留一位小数3.720.5843299.965
二、自主学习
1、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
(1)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并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到十分位。
想:把一个不是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在位的右面,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字。
(2)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并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到十分位。
想:把一个不是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在位的右面,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字。
三、合作探究:
1、讨论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方法。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位,加上字。
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位,加上字。
2、后面的万或亿字是不是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像这样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3.4528亿,小数点后有4位,小数位数太多,往往实际又没有用,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如这道题保留两位小数应该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课堂小结:
把多位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位或()位,再添上()、()即可。

六、课堂检测:
1、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

3、2003年我国在校小学生116897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平均数》是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整体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平均数在生活当中的作用。

二、说学情

本节课所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并且有初步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但是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需要结合学生特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及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资源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多加引导。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提出的要求是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为此,教学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让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应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在生活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重点是XX,难点是XX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接下来重点说说我的教学过程设计,我把教学过程分为四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程开始我会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这样一个情境:

出示两个粉笔盒甲和乙,甲盒中有9根粉笔,乙盒有5跟粉笔,我想请同学们帮忙,怎么样才能让两个粉笔盒中的粉笔一样多?

由于这个问题本身并不难,学生进过简单思考后能很快得出只需要把甲盒中的粉笔拿一根到乙盒中。这是我会请学生代表来体会移动粉笔的这一过程。

当操作完成后我会提问:现在每个盒子中都有7根粉笔,这个7是什么数呢?

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这个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平均数,让我们来一起认识它吧。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移动粉笔的过程中初步感知平均数,在把多的分给少的过程中渗透移多补少的思想为后面教学打下基础,并顺利引入课题】

这样就过渡到了我的下一个教学环节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会说,同学们,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课外时间同学们可以留心收集矿泉水瓶,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废物得到再利用,为我们生活节约资源。并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水泉瓶的统计图。

给一定时间让仔细观察统计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他们四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一样多吗?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要求他们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呢?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会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互说一说,然后指名汇报。并用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在学生理解这一动态过程后我会总结:我们通过把多的矿泉水一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水泉瓶的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求出他们四个人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移多补少这一方法的理解,我会再次举例:我们要求6、7、8三个数的平均数,就可以把8移1给6,这一三个数就变成了7,它们的平均数就是7。

之后我会再次提问,要求他们每人平均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还可以怎么想呢?把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什么?预设学生能够回答要求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那么怎么求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引导分成四份其实就是总数除以4,这时我会趁热打铁,顺势总结出要求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可以用总数量/总分数=平均数来计算。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也让学生在有趣的教学情境中获得知识极大挑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我会再次呈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设计意图:以上环节的设计很好的实现了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讲解,也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内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同时也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问学生在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让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并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

3、巩固提高,随堂练习

下面是四年级的4个班的学生回收废纸的情况:第一个星期回收了56千克,第二个星期回收了48千克,第三个星期回收了40千克。

(1)平均每个星期回收多少千克废纸?

(2)平均每个班回收了多少千克废纸?

【设计意图:这个习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

4、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小结环节我会这样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在课后让同学们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的设计,既可以巩固新学知识,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再次感悟平均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七、说板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绘制简单的路线图》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23页例4及做一做、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难点:

1、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2、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公园定向运动的路线图吗?出示

生:说一说对路线图的了解。

我们再来观察一下,看看这里边还藏着什么学问。作为越野队员的我们在游玩时将怎样确定越野路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板书课题: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回忆确定、绘出物体位置的方法,为本节课绘制简单的路线图打好铺垫。问题的提出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例4的路线图

①根据上面的路线图,说一说每一赛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在教材上进行测量,并相互交流。

A、量出每一赛段所走的方向角;

B、量出每一赛段的路程。(1厘米代表50米)

②分小组汇报。(出示)

从起点到观测点1:东偏北约30,距离:( )米。

从观测点1到观测点2:西偏北30,距离:( )米。

从观测点2到终点:西偏南45,距离:( )米。

2、学画路线示意图。

如何绘制简单的路线图呢?

小组讨论,汇报

师结:先确定起点位置,再以起点位置为观测点,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下一点的位置。

出示教材23页做一做

(1)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要画出路线示意图,应先确定什么?组织学生议一议,使学生明确:先确定你出发时的位置,1厘米代表多长距离。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画一画。

(3)展示各小组画出的路线表示示意图,全班评价。

3、计算平均速度

第一小组3个赛段分别用时9分钟、18分钟和8分钟。他们走完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首先说一说,什么是平均速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度呢?也就是走过的全部路程除以所用的全部时间,现在大家会计算了吗?板书: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独立完成,指名几个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体验感知,进而通过师生互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练习四第3题。

引导学生看图,从图上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路线图,说一说小玲去书店和回来时所走的方向和路程,完成课本(1)题的表格。

关于(2)题的解答,可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算一算,然后汇报。

2、 练习四第4题。

(1)组织读题,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

①动手画一画,量一量。

②比较区别。

③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然后集体评议。

3、练习四第5题。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应用这个环节对全堂课的内容掌握起着重要作用。练习的目的就是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所以,我设计了以基础知识为主的题目。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已有的认知体系 )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画一画自己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

3、拓展延伸:练习四第6题。(课下小组合作完成)

板书设计:

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教后反思:

1、收获:学生在画图时能自觉养成用直尺和铅笔的好习惯,在课堂上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在上课时的坐姿比以前规范了不少。

2、不足: 学生在画图时有的 同学不能掌握正确的画法,学生回答问题的严谨性还有待加强,回答问题不够完整。改进措施

3、加强学生回答问题的严密性,及时纠正画图出错的同学。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汇总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1亿有多大》《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法》《亿以内数的写法》《练习课》《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亿以内数的改写》《求亿以内数的近似数》《数的产生和十进制计数法》《亿以上数的读法》《亿以上数的写法及改写》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计算工具的认识》《求亿以上数的近似数》《单元综合训练》《第一单元 归纳总结》《第二单元 教材分析》《公顷的认识》《平方千米的认识》《第二单元 归纳总结》《第三单元 教材分析》《线段、直线、射线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画角》《第三单元 归纳总结》《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笔算乘法(1)》《笔算乘法(2)》《练习课》《积的变化规律》《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第四单元 归纳总结》《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平行与垂直》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画垂线》《画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梯形的认识》《四边形之间的关系》《第五单元 归纳总结》《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口算除法》《商是一位数的除法(1)》 《练习课》《商是一位数的除法(2)》《商是一位数的除法(3)》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商是一位数的除法(4)》《练习课》《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练习课(1)》《练习课(2)》《商的变化规律(1)》《商的变化规律(2)》《第六单元 单元综合训练》《第六单元 归纳总结》《第七单元 教材分析》《条形统计图(1)》《条形统计图(2)》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条形统计图(3)》《第七单元 归纳总结》《第八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1)》《数学广角(2)》《田忌赛马》《第八单元 归纳总结》《多位数的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乘法和除法》《图形与几何》《统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绘出物体的位置》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72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