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北师大版144页)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北师大版144页)”,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一单元生活况味

一、项链

莫泊桑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

2.理解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体会小说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布局。 

能力目标

1.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从人性论的角度重新审视玛蒂尔德,培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幸,可能都将与自己有关,要学会关心、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完善自己的人格。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赏析对人物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

3.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及其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1.探究玛蒂尔德的心理变化、性格发展过程,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求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方法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和心理描写的细腻。

2.探究式阅读。如: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即作品的主题。

课时安排:4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2.品味重点段落,赏析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3.分析小说巧妙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凡事过犹不及,过度的虚荣心,过度的爱美,不仅不会得到美的享受,反而还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蜘蛛也惜春归去,网着残红不放飞”,我们要想过得幸福,就应珍惜青春年华,脚踏实地去奋斗,而不应该有妄想。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莫泊桑的代表作《项链》,这篇小说写的是法国一位小资产阶级妇女由项链引出的一幕人生悲剧。为了一时的满足和荣耀,她为此付出了怎么样的代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莫泊桑的《项链》。

二、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0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与俄国的契科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小说之王。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羊脂球》(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19世纪80年代。

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体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和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篇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的同时,又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的同情。

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的爱国情绪,如《羊脂球》。

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人物语气,读出情感。

(解说:朗读能渲染气氛,且为下面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

识记字词:

寒伧(chen)肴(yáo)鲈(lú)褶(zhě)

觑(qù)秽(huì)赁(lìn)誊(téng)

资质:人的素质。

艳羡:十分羡慕。

寒伧:不体面、寒酸。

惆怅:忧伤、失意。

自惭形秽:因为自己的样子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2.提问:标题“项链”与作品内容有何联系?在“项链”的牵动下,都写到了哪些情节?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自由交流后,抽查回答。明确:小说采用“物线法”结构。“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在“项链”的牵动下,写了四个情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3.教师总结:《项链》的故事由女主人公丢失项链的前前后后构成。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将玛蒂尔德为参加晚会而借项链,戴着项链在晚会上出尽风头,回来时丢失项链沿途寻找未得而焦急万分,四处借钱买了项链归还,用10年的光阴偿还所借款项,直到得知那项链原来是条赝品为止贯穿情节。

三、具体研习课文

1.在情节展开的开头部分,作者用千字左右的篇幅,静态地向我们介绍了这位女主人公—玛蒂尔德。(1)提问:

在本部分中,多次用“痛苦”“苦恼”“伤心”来刻画玛蒂尔德的心理,用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因此她不断地感到痛苦”“她有一个有钱的女朋友,是教会女校的同学,可是她再也不想去看她了,因为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痛苦、伤心”。

(2)提问:本部分前后共用了七次“梦想”一词,她“梦想”了哪些内容?能否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她“梦想”幽静的厅堂及装饰;

梦想”宽敞的客厅及陈设;

“梦想”和最亲密的男朋友在华美的香气扑鼻的小客室闲谈;

“梦想”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

“梦想”华贵的壁衣;

“梦想”盛在名贵的盘碟里的佳肴;

“梦想”一边吃着粉红色的鲈鱼或松鸡翅膀,一边带着迷人的微笑听客人密谈。

一言以蔽之,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一心想过上流社会的生活。

马蒂尔德自恃美丽动人,渴望过上流社会的生活,希望被男人追求,被女人羡慕。然而现实生活束缚了她,她只能在梦想中得到一时的满足,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这一部分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是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

(3)提问:

本部分着力写女主人公的梦想、苦恼,揭示了她怎样的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玛蒂尔德自恃面貌标致,人品出众,渴望过上流社会那种奢华的生活,希望自己成为男人们追求的目标,女人们羡慕的对象。然而现实(低等的社会地位和并不富裕的家境)生活束缚了她,因此,她只能在梦想中获得一时满足。

这就揭示了她“爱慕虚荣”的心理。这一部分的描写与后面主体情节是面与点的关系,因与果的逻辑,是后面情节发展的铺垫。

正是有了前面的叙述,读者才知道玛蒂尔德爱慕虚荣;也正因为她爱虚荣,才产生了她付出十年艰辛的悲剧,才发生了小说以后描写的故事。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即从“然而,有一天傍晚”至“不过你得把这件长衣裙做得好看些”。然后思考:

玛蒂尔德接到晚会的请柬后,有怎样的表现?她的情绪有着怎样的变化?怎样认识她的喜与忧?

明确:玛蒂尔德只有在拆信封时短暂的“高高兴兴”,接下来便是“懊恼”“恼怒”和“不耐烦”。这种情绪的变化在玛蒂尔德身上表现出来,并不矛盾。

因为请柬给她带来在上流社会风光一番的机会,但穿戴的寒酸又令她苦恼不已。最后硬从丈夫手里抠出四百法郎添置衣裙。这又让我们再次认识了她的爱面子、好虚荣的特点。

3.提问:当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她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连用“跳”“搂”“亲”“跑”几个动词,形象地刻画了玛蒂尔德借到项链后兴奋至极之情。

4.提问:

如何理解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的“陶醉”?

明确:作者连用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得到梦想的东西而兴奋激动到疯狂地步的心理状态,充分揭示了她追求豪华生活,爱慕虚荣的思想品质,同时又为丢项链埋下了伏笔。

5.学生思考:如何理解“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一段话?

明确: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性格的又一面: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坚韧、忍耐和吃苦的精神。

6.学生思考:

如何理解“她要上前去跟佛来思节夫人说话吗?当然,一定得去。而且现在她把债都还清,她可以完全告诉她了。为什么不呢?”一段话。

明确:这段文字写出女主人公已经远离了虚幻的遐想,成了明确生活目标而奋斗的女性,心态平和、自豪,成了一个心理成熟的女性。

7.教师小结

作者为了突出主题,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

起初,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办舞会的请柬,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舞服和首饰的解决,使她更接近成功。舞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踏上了成功之路。

不料,丢失了项链,使她再次坠入了厄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主题因此而更加突出。

再者,小说的心理描写细腻、深刻。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用“她一生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她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四、欣赏小说巧妙的构思

1.学生思考:

玛蒂尔德把赝品当真物,是否有因可寻?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是有因可寻的。因为佛来思节夫人是一位富有得令玛蒂尔德“看望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的朋友。所以,玛蒂尔德根本就没考虑朋友竟会收藏如此低廉的赝品。

学生乙补充:依据“好马配好鞍”的原则,赝品项链怎能放在“镶着镜子的衣柜”中精美青缎子盒子里。

学生丙补充:俗话讲“慧眼识珠”。生于“寒门”(小职员的家里)、嫁于“寒士”(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的玛蒂尔德是很难一眼辨出真伪的。

2.提问:如何看待玛蒂尔德丢失项链这一偶然情节?

明确:丢项链虽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的因素。因为如不借项链,自然就无丢失项链的事,而玛蒂尔德爱慕虚荣的独特性格必然驱使她借项链。

另外,舞会上她的“狂热”“兴奋”“沉迷”“陶醉”几乎忘乎所以,为不使别人发现她的真实身份和丈夫的寒酸相,舞会结束时她仓皇逃离,这都佐证了丢失项链既是偶然的,又是必然的,更能说明玛蒂尔德的性格内涵。

3.提问:小说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否符合生活实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符合生活实情的。因为作者已于前文作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

一处是借项链时,她的女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

二是当玛蒂尔德丢了项链,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说明项链和盒子本不是原配的。

三是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竟没有打开盒子”看看。

这一切都是构成小说结尾必然性的因素,它既让人大出意料之外,又点点都在情理之中。

这出乎意料的结局进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命运。玛蒂尔德一心想过“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不能够;一辈子只在幸福中陶醉过一次,但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十年含辛茹苦,刚刚有了点自尊自信,又突然发现项链的真相,发现自己十年辛酸的代价竟“最多值五百法郎”。十年生活“意义”的发现,给她精神的打击不比十年前丢失项链轻。

这样的结局无疑加深了路瓦栽夫人命运的不幸与可悲。再者这样的结局有力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小说以“失项链”为转折点,写出了路瓦栽夫人玛蒂尔德命运的前后鲜明对比:一时欢乐,十年辛酸。这些描写对主人公的讽刺已够深了,而结尾又一次突转,既让读者为主人公又让主人公为自己而哭笑不得。它使作品的讽刺意味更深刻、更强烈了。

五、布置作业

1.从下边两题中任选一题,根据题意自拟题目,写两三百字。

(1)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玛蒂尔德会有什么表现?注意心理描写。

(2)假如项链没有丢掉,或者丢了以后立即得知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的结局将会怎样?

2.自由讨论,如何评价玛蒂尔德这个形象。可写成书面稿,供下节课讨论。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

1.组织学生研讨评价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

2.分析文中的心理描写。

3.欣赏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探究式阅读:分析评价玛蒂尔德

1.检查作业2。

2.学生分小组讨论。

讨论后,学生可能形成以下观点:

观点一:“虚荣说”jAb88.COm

爱慕虚荣是玛蒂尔德性格的第一内涵。她不满足于自己的身世和处境,依仗自己的美貌,心中充满奢望。于是,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成了她性格的第一层面。

应该承认,对现状不满而渴求改变的意识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萌芽,展示着求新的精神,这种不安分的心态不仅正常而且体现着人类向前迈进的追求。但关键是她的追求到底是什么,是否代表着先进的时代精神和普通大众的追求。而玛蒂尔德显然只是为自己的物质匮乏和地位低下而苦恼着,她渴求被富有的男人追慕,生活能在谈情说爱中度过,渴望能过上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这就使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必然要以外表的虚荣财富装扮自己以得到暂时心理满足的选择。但尽管如此,玛蒂尔德作为小资产阶级市民的女儿,渴望过好日子,渴望充当被社交界追慕的角色也并不为过,更不是错误。

结合写作背景,不难看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观点二:“善良诚实说”

玛蒂尔德性格中还有她依然本质的东西,即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这种品行是在她想得到置办服装的一笔钱和丢失项链后流露出来的。当她对丈夫提到要用400法郎做衣服时,她小心翼翼、吞吞吐吐,唯恐吓着或给他太大的压力。这反衬出她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

平日里她除了发发牢骚,有些怨气,也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地利用姿色去做肮脏勾当的想法。当借来的项链丢失后,玛蒂尔德心急火燎,如大祸临头,连上床睡觉的力气都没有了,想到的只是如何才能找到项链。

当确认再也找不到时,她想的依然是如何按时还上,要守信用,不被同学当做窃贼。“面对这个可怕的灾难,她一直处在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却从没有过不良的念头,如赖着不还,买个假的还上,逃之夭夭或靠堕落还债等等。

观点三:“坚韧说”

玛蒂尔德性格中还有坚韧、忍耐和吃苦的内涵。丢失项链客观上导致了玛蒂尔德生活上的贫穷和巨额债务,但主观上却成了玛蒂尔德命运的转机和性格发生裂变的契机,她开始了由追求虚幻中的虚荣到勇敢面对打击而脚踏实地生活的变化过程。在这十年的辛苦劳作中,她学会了吃苦耐劳,勤勉节俭,心态也渐渐变得平和舒展起来。这是个从云里雾里跌落到地面的过程,虽然有过剧烈的落地时的阵痛,但一旦站立起来,就会发现现实中的生活才真正属于自己,也才会自动放弃那些虚幻的梦想,在真实的环境中寻找生活的价值与快乐。丢失项链这一遭遇给了她当头一棒,成了她改变生命轨迹的新起点,也是她真正面对生活的清醒剂,使其逐渐走向成熟。

3.根据投影内容提示,重新评价。

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所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

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戏剧性变化无能为力,只能听任摆布的宿命论形象。

她是一个由虚荣心导致错位到由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很可爱的女性形象。

学生自由发言后,老师总结:我们应全面,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玛蒂尔德曾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女人,然而,丢失项链后的玛蒂尔德能够勇敢地面对,并没有怨天尤人或推卸责任,而是恪守道义,默默地承受。抛弃了娇气和任性,远离了虚幻的遐想,而成了为明确生活目标而一步步攀登的奋斗女性。在这漫长的十年还债的岁月里,她获得了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对自己的生活有了心安理得的新体验。十年艰辛地挖掘出了玛蒂尔德性格的真本色,磨炼了她全新的人生态度,这时的玛蒂尔德是一个由外在形象美到内在精神美的女性,一个由错位到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很美好的很可爱的女性形象。可见,第三种评价是合理的。

(解说: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应让学生见仁见智,多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充分体现审美主体的独特个性。)

二、探究小说主题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学生乙:人生世间,谁没有一点虚荣心。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我认为作者意在表达人自身对于生活中戏剧性变化的无能为力。这可从“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学生丙:《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

(解说:学生的观点均有道理,应多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比较中得真知。)

三、赏析重点词句

1.解读句子“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

明确:这句话对当时法国社会风气的概括,揭露了将女人视作玩物、“花瓶”的病态心理,这也正是滋生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心理的温床。其中“唯一”一词更使这种社会病态暴露无遗,同时透露了作者对妇女地位低卑的同情。

2.解读句子“原来就是佛来思节夫人,她依旧年轻,依旧美丽动人。”

明确:佛来思节夫人是玛蒂尔德这一主人公的陪衬人物,句中的两个“依旧”正是为了衬托出玛蒂尔德变化之大,从而来证实作者所言的生活对人的命运的捉弄。

四、分析心理描写

1、“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正如祥林嫂的封建迷信思想不是头脑中固有的一样,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她生活在把女子当作花瓶、玩物的社会,是那个社会对她的毒害。

2、“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她觉得自己生在世上就是为了这些。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因为她想过上高雅奢华生活的愿望无法实现。那么她如何对待这种痛苦呢?只有用梦想去减轻。教师出示小黑板:(见下表)

现实梦想

①她是美丽动人的姑娘,却没法让人了解她,认识她。①“……跟那些一般女人所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谈。”

②住宅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②“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华美而香气扑鼻的小客室”

③在“铺着一块三天没洗的桌布的圆桌边坐下来,吃一般的肉汤。”③“精美的晚餐,亮晶晶的银器”“盛在名贵盘碗里的佳肴”

设疑:这表现了玛蒂尔德什么样的性格呢?

教师:表现了她爱慕虚荣,想入非非,不安于现状;表现她想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

3、当路瓦栽先生得意洋洋的带回一张费了很大气力才弄到手的舞会请柬后,玛蒂尔德有哪些神态变化呢?

教师用天气预报方式加以比喻,增加趣味:

A.高高兴兴--懊恼--恼怒--流泪

晴转多云到阴天有小雨

B.费了很大力,才抑制住悲痛,擦干两腮,平静

小雨渐止转阴到多云

C.郁闷、不安、忧愁

连日阴雨

D.惊喜,高兴,出神好半天,狂热的亲

多云转少云到晴天(阳光灿烂的日子)

设疑:没借到项链怕露穷酸相,接到项链就狂热,这一心理转变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是她爱慕虚荣主动具体的表现。

4、晚会上玛蒂尔德大获成功,“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四个忘情的陶醉将她如痴如醉、恍若仙境般的心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达到了她人生的巅峰。

设疑:(1)她的丈夫呢?(在一间冷落的小客室里睡着了)就他一个人吗?(还有三个男宾)他们的妻子呢?(也正舞得快活)

(2)请大家设想一下,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爱慕虚荣、追求享乐之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由此深化了主题。)

5、为了一夜的风流、片刻的荣耀,不得不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精神代价。

设疑:她就此彻底告别了爱慕虚荣的思想的吗?

明确:没有,她没事的时候在窗前独自回想当年那个令人倾倒的舞会。

小说以佛来思节夫人说出假项链的真相为结局,真是出人意料,可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前文有三处暗示。故事在此戛然而止,在高潮中结束,给读者留下一片很大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五、课文总结

《项链》不仅是一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短篇小说,更是一篇揭露人性弱点的一篇小说。其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精巧缜密、匠心独具的艺术构思,使之成为世界短篇小说苑囿中的一朵奇葩。鲁迅先生生前就十分推崇《项链》,认为《项链》“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达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要求具备的高度”。

板书设计:项链

玛蒂尔德的“痛苦”与“梦想”——序幕(铺垫)

第一部分借债赶制漂亮衣服

借项链(参加夜会)——开端

第二部分丢项链(夜会结束)

第三部分赔项链—发展

第四部分还债务(十年艰苦生活)

第五部分发现项链是假的(重遇佛来思节夫人)——高潮、结局

六、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学法大视野

二、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两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想像,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悟两首诗歌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2.品味两首诗隽永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两首诗表现手法的异同。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朗诵诗歌,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背诵诗歌,品味诗中的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播放歌曲)“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

这首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当突如其来的挫折与打击袭来,失意与彷徨燃烧着你的神经时,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二、背景知识、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邵燕祥,诗人。浙江萧山人。北平中法大学肄业。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诗刊》副主编。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长诗集》。由于他的诗和杂文中触及某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会现象,受到批评和斗争。直到1978年,他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达20年之久。他在1979年初恢复政治名誉。从1980年前后发表《切不可巴望好皇帝》等杂文开始,又写了大量的杂文,批评各种社会弊病。现为中国作协理事和主席团委员,中国笔会中心会员。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写于1979年11月,选自《含笑向七十年代告别》。

三、学生朗诵诗歌,正音,检查预习:

怀恋(liàn)疲倦(juàn)醇厚(chún)诅咒(zǔzhòu)

四、听、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会感情。

1.听课文录音,划分朗读节拍。

2.自由朗读。

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

明确: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学情预测:这两个问题应该比较简单,学生基本能体会出诗歌中积极乐观的基调。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自由谈。学生可能谈到过去受到挫折的体会。很多挫折都将会过去,正如诗中所说的“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也有可能分析到最后一句“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教师可顺势引导到对这一诗句的具体分析。)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普希金在诗里写道:“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呢?你喜欢这一句话吗?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

(让学生自由谈。)

明确:这一著名诗句获得普遍的认同、接受,主要有以下三点:①一切都会过去,这是客观规律,包括不幸、失败、挫折、忧郁、痛苦,当不幸也如一切一样过去之后,即人从现实的痛苦困境中解脱出来之后,当年的不幸反而会成为你值得回味、回忆的人生阅历。当然,在本诗中前提是生活欺骗了你,说明你品质、人生态度中还有值得肯定的一面。这一切底气使你可以亲切怀恋失败的过去,包括自身有缺点的失败。②此诗句的妙处在于:它是针对不幸尚未过去的人说的,也就是它让你提前从精神痛苦中解脱出来,让你提前体味第1点说的生活哲理,因此它可以成为劝慰、自慰的人生格言。③这一诗句包含了这首诗表现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通达辩证的人生哲理,尤其是亲切温暖的情感,所以读起来感觉很好。

3.有的版本把这一诗句译为“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你认为哪一句译文更好?

(学情预测:学生大部分都会认为原诗句好,但学生未必都能说清“怀恋”比“可爱”好的缘故。言之成理即可,理由不求说全。)

参考意见:原诗句更好。其一,“可爱”的回味意味不如“怀恋”醒豁,而正如上述第1点所言,本诗的内在关系落脚在回味。其二,“可爱”的意蕴、情趣不如“亲切的怀恋”丰富、多味。从本诗看,那过去了的,原是伤感伤心的东西,从一般意义看,正因为有伤感才需要劝慰、自慰,而“亲切的怀恋”显然更能包容伤感之味,同时又能兼容“可爱”之意。从诗歌语言的特点看,意蕴的丰富、情趣的多味正是其特点,而在本诗里,“亲切的怀恋”更具有这一语言的韵味。所以“亲切的怀恋”比“可爱”更好。

六、再次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诗中感情。

七、朗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注意读出感情。

八、听录音或是教师范读,注意正音。

九、布置作业:

1.背诵两首诗歌。

2.思考“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为题,试写一首小诗。

第二课时

一、导入示例:

1.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那么,假如生活能够重新开头,你愿意怎么做呢?昨天,我们请同学回去思考这个问题,现在请一些同学来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

同学朗诵自己写的诗歌。

2.那么,有这样一个诗人,由于他的诗和杂文中触及某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会现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批判,被划为“右派”,精神上受到打击和凌辱,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达20年之久,直到1979年初恢复名誉。这样的一个人,如果生活能够重新开头,他会怎么安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二、品读诗歌,把握主旨。

1.同学自读诗歌,想一想诗中主要讲了什么意思,划出文中比较有启发的和一时难以理解的词句。

(学情预测:这首诗是用比较形象的手法来写,学生恐怕对一些意象一时不容易理解。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注意收集学生觉得不能理解的信息。)

明确:这首诗主要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表达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

2.研读第一节。

“还是迎着朝阳出发,把长长的身影留在背后。愉快地回头挥一挥手!”这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见解。若学生一时不能理解,让他们找出这三句话中有几个意象。教师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明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处在十年浩劫结束、拨乱反正之初,故不难联想“朝阳”正是未来从今天开始的意象,“长长的身影”是提示历史的黑暗刚刚过去,新的时代刚刚开始,而“回头挥手”的情绪是潇洒的。这一节语词不多,关键意象是三个:朝阳、黑影、挥手,构成了统一的有机的形象,背景是在黑暗和光明之交踏上新的征途,愉快地告别黑暗的记忆。这个征途出发的形象,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提醒学生注意“还是”这个词语。这个词语说明,诗人过去是这样的,现在仍然坚持以往的做法。

3.阅读整首诗歌,找出在整首诗中与“还是”意思相近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诗中的反复出现,说明了什么。

明确:依然、仍旧、还要。这些词语的使用,是诗人表明自己态度:一如既往,仍然坚持以往做法。

4.请学生解读2、3、4、5节诗句的意思。

明确:“风雨长途”指前面仍然有苦难。“不知疲倦地奔走”指仍然坚持奋斗。“甜酒和苦酒”,应该说,甜酒和苦酒的并列,其概括力相当深广,精神含量是相当深邃的。一方面是对未来的深刻预见,一方面是对自我的警戒,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成功也好,挫折也好,在一切条件下,都依然故我,不改初衷。甜酒和苦酒表现上是并列,实际上有点像是偏义复词,重点、警策点在苦酒。

给学生解释“在喉管没有被割破的时候”这个典故。喉管被割破,是指在文革浩劫时期,辽宁省有一个叫做张志新的女干部,对毛泽东文革决策的正确性提出了质疑,遭受严酷摧残,坚贞不屈,在执行死刑之时,为了防止她发出抗议,将其喉管割破。诗人笔下的喉管割破,有一点惊心动魄的力量,即使未来可能产生历史倒退,也还是一如既往,“该欢呼的欢呼,该诅咒的诅咒。”就是从正面坚持到反面批判,都毫不动摇。

5.第五节中的“他们”指谁?

明确:指那些拘执着文革思潮的人。

“阳光下毕竟是白昼”。这一句,带有哲理性,意思是说,阳光下面也可能有黑暗,也就是还可能有复辟,可能有倒退,但毕竟是白昼,即使是黑暗是暂时的、局部的。这表明诗人不但是清醒的,而且还是乐观的。

6.最后一章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信念?你怎么理解“明天比昨天更长久”这句话?

明确:乐观。

“明天比昨天更长久”就是说,比起未来,比起历史的前进,像浩劫时期那样的黑暗毕竟还是暂短的。“明天”才是我们所更要把握的。

7.教师小结:读完整首诗,我们可以感觉到,“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既指当年的岁月如能重复(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更是指今后的人生道路如何走(从诗中不后悔当年的选择以及明确说“生活却能够重新开头”可看出)。表达了诗人不后悔自己曾经做出的正确选择,尽管这选择曾给自己带来过不幸。也向我们表明了今后诗人仍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原来的做法。

8.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

三、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学情预测:学生比较容易找到一些,但细致的地方一时不容易发现。可提醒学生注意如普希金的诗用来表达情感的主要是哪一些词语,邵燕祥的诗用来表达情感的主要是哪一些词语。把这两类词语都找出来后就比较容易得出结论。)

参考意见:

不同之处:(1)这一首诗在写法上,和前面普希金的那首有个最大的不同,就是普希金的诗,是直接抒情的,全诗叙述情感的词语有:欺骗、悲伤、忧郁、镇静、相信、快乐、向往、瞬息,怀恋,等等,都是比较抽象的词语。而邵燕祥的诗,在抒发情感的时候,则借助了一系列的具象的词语:朝阳、身影、挥手、风雨征途、奔走、拉住手、举杯、甜酒、苦洒、唱歌、喉管割破、欢呼、诅咒,等等。这些词语的特点,有相当强的五官可感性,又有情感和思绪的含量,一般把这样的语词叫做“意象”。所以邵氏的诗可以说以意象的相当密度见长,而且其意象不是一般的无序的,而是被组织在一个有序的系列之中,那就是以抒情主人公出发的形象为核心的画面。(2)还可以从题目上让学生比较出不同:普诗立足现在和过去,谈正确对待生活带给你的不幸,邵诗面向未来,不后悔过去的正确选择。

相似的方面主要有:(1)都表达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有所失的过去都不后悔,都以快乐的心态展望未来。(2)都隐含了关于得失、关于过去与未来关系等方面的某种通达、辩证的人生哲理。(3)诉说的对象都是第二人称,充满劝慰、激励,显得亲切、温暖、深情。(4)标题也有某种相似。

四、让学生谈谈这两首诗中,更欣赏哪一首并说说理由,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自己喜欢的诗歌。

五、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情预测:这一道题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品读之后再发言。)

参考意见:

第一,诗人把现实的挫折淡化了。不是说受了什么样的具体挫折,不说是谁、什么可恶的人造成了挫折,而是换一种说法,是受到“生活的欺骗”。把现实的挫伤变成了精神的、情感性质的,有利于抒情。

第二,诗人还用“假如”,把这种消极的境遇进一步淡化。这种消极性的遭际是假定的,虚拟的。

第三,把事情假定化,虚拟化,不仅仅是淡化压力,有利于安慰朋友,而且有利于进行自由的、超越现状的想像。在这里,“假如”,是一个很重要、很有分量的字眼。许多优秀的诗歌,都是借助假如来展开想像的翅膀的。

第四,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六、拓展延伸:

这两首诗都是谈在遇到挫折、逆境的时候如何去面对它?大家也许可以联想到前面我们学过的《项链》的玛蒂尔德夫妇,他们在人生中也遇到了一个极大的挫折。如果你是玛蒂尔德,这两首诗对你有什么启发吗?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可留为作业让学生回家思考。)

参考意见:

从第一首的角度:(1)这正可说是生活欺骗了你。首先即上文所说的,你的不幸、挫折不全是你的过错,即使有失误也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人生难免的过错;命运的不公使这天生丽质的女人无法过上更好的生活,丢失项链中无法排除的偶然性,其爱慕虚荣等等一个年轻漂亮女人难免的过失,正是这体现。其次也如上文所说的,你的人生态度、品质中还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主人公在开头就表现的自尊自爱以及对生活的热情、真诚也正是这体现。因而,项链的悲剧正可看成生活欺骗了你。(2)诗中所说的,不要悲伤,要镇静,快乐之日将会来临,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在《项链》中全体现了。尤其是最后二句著名诗句在小说中表现得最有意思。即债务还清的十年后,玛蒂尔德对当年舞会的回忆,对人生无常的咀嚼,对佛来思节夫人的无限感慨却更为自豪的回话,不正是充满亲切的怀恋吗?(3)假项链是更大的“生活欺骗了你”,但这是一类你并不知道个中原因的欺骗和不幸,然而此时更需要镇静,更需要不悲伤、不心急,需要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相信快乐之日终将来临,相信一切都将过去,一旦真相大白,那过去了的一切,不就更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吗?《项链》不正就是这样的悲喜剧吗?

从第二首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双重的生活重新开头。其一是项链丢失后,生活重新开头,十年艰苦奋斗,其不后悔,不悲观,不无谓地叹息,勇敢、诚实、积极、自尊地对待生活的态度,在本质上不是和诗歌所高扬的生活态度一致吗?其二,十年之后,当事情终于了结,特别是知道原来是假项链之后,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主人公将怎样生活,怎样看待过去所做的一切?这首诗,甚至它的每一诗句,不是都可以赠送给玛蒂尔德夫妇吗?因为,在过去的不幸的十年中,玛蒂尔德所表现出来的许多优秀品质和真实真诚的人生态度,正如这首诗歌里所表达的,是无须后悔的,是可以一如既往坚持的人生态度的正确选择;甚至,如按《项链》练习解答里所提到的完全肯定说,玛蒂尔德对自己曾经做过的一切都可以无怨无悔,都可以坚持这一切人生的选择。还有,诗歌最后说的“莫说失去的很多很多”,“明天比昨天更长久”特别适用于此时此刻、适用于有过十年艰苦奋斗历程的玛蒂尔德。

总体而言,就是抓住诗文所共同表现出来的面对生活带给你的不幸(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所应有的正确人生态度去评说,学生能由此大体说说即可。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学法大视野》中的相关练习。

2.预习《珠宝》。

3.课外找一些自己喜爱的诗句朗读、背诵。

比较探究珠宝

【教学目标】

1.分析朗丹夫妇形象,体会作品的讽刺意味。

2.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通过情节分析来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

3.体会心理分析的手法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重点】

1.通过情节分析来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

2.理解作品构思的精巧。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心理分析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熟悉故事情节;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朗读全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前几天我们刚刚学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今天我们要学莫泊桑的另外一个短篇《珠宝》,几乎是一样的题目,能否写出不一样的故事呢?现在就让我们看一下这个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是如何编写这个故事的。

二、检查预习:

请同学复述这个故事。

(学情预测:学生未必会看的懂这个故事,因为它写的还是比较含蓄,特别是对两个主人公的刻画。因此,可让学生复述完故事让他们提出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能提的问题有:(1)这珠宝为什么会变成真的;(2)作者对两个主人公评价如何等等。若学生未提出问题,教师可请同学看课文,划出文中评价朗丹夫人的词语、句子。)

三、讨论主人公性格特点

1.你觉得朗丹夫人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划出文中描写评价朗丹夫人的句子。

文中对朗丹夫人的描写集中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反复强调她的贞洁、纯朴,强调丈夫对她的爱恋。如文章开头:这个年轻姑娘仿佛是规矩女人的完美无缺的典型,每一个明智的年轻人都梦想着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这种典型的女人。她的纯朴美里有一种天使般的贞洁的魅力。

在他人眼中则是:娶她的人肯定会幸福。再也找不到比她更好的人。

在结婚以后,她的丈夫觉得:跟她在一起,他的幸福简直是难以用笔墨形容。

在她突然死了以后,丈夫的表现是:差一点跟了她进了坟墓。

学生也可能找出虚荣,从她后来变得喜爱珠宝可以看出;也有可能找出不忠:如每晚去看戏,假珠宝变成真珠宝等等。

在学生对朗丹夫人进行评价后,教师再提问:这些珠宝为什么会变成真的?这背后有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情预测:学生找出朗丹夫人不忠这个特点有些困难。若学生的发言未提及这一点,在学生对朗丹夫人进行评价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到关键语句,从朗丹先生的猜想如“他想好好地考虑考虑,弄明白到底怎么回事。他的妻子没有力量买一件这样贵重的礼物——当然没有。那么,这是别人送的一件礼物了!礼物!谁送的?为什么送呢?”“他走到和平街,开始在首饰店对面的人行道上踱来踱去以及珠宝店的老板、伙计的话语既表现中可以猜出这是她与富豪钱、情交易得来的。那么,可以得出结论:这个女人实际上是一个对丈夫不忠的女人。)

2.那么,她的丈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学情预测:这个问题学生一时难以分析清楚。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之后,让学生详细研读朗丹先生确定珠宝是真的之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划出能够表现他心理变化的关键词语、句子。通过分析心理变化来分析人物形象。)如:

走错了路,又走错了路伤心地哭到天黑多么幸福啊被羞耻心挡住了撕破脸讲价钱发脾气身轻如燕我也有钱第一次对看戏不感到烦厌,他还和一些妓女混了一夜。

写他一再走错路,表明他心里乱极了,因为妻子手中他一直以为的假货竟是地地道道的贵重真物,这是完全出乎意料的,而且与其经济收入完全不相称,这毫无心理准备的不祥之兆的瞬间降临,使他的脑子一片混乱、空白,以致无法自持。又如写他呆呆地立在大街,可怕的疑窦掠过脑海,觉得地在摇晃,觉得面前的树倒下来,然后倒在地上失去知觉,表现出了他那种确信妻子不忠后的天旋地转的感觉。到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单纯而痴情的丈夫的形象。可是,仅仅过了一个晚上,他就想到:“有财产的人多么幸福啊!一个人有了钱,甚至连忧愁都可以摆脱,他爱上哪儿就上哪儿,他可以寻欢作乐!啊!要是我有钱就好了!”可以看出他的丑恶心理。后面的转变也是很自然的了。最后,在卖珠宝时与珠宝商人撕破脸皮争价钱了,不怕珠宝商人笑话他了,表明他已丢掉羞耻心;当这笔巨款到手后竟忘记了它曾使自己无地自容,反而飘飘然身轻如燕,开始挥霍,开始炫耀,直至和妓女鬼混,完全把羞耻心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作者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非常真切,富有层次感地写出了这个丈夫的心理变化过程。至此,这个丈夫的真实的丑恶嘴脸也展现在我们面前。

3.作者对朗丹夫妇是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明确:嘲讽、批判。朗丹夫人貌似贞洁、纯朴实则不忠、虚荣;朗丹先生表面上多情和单纯而灵魂深处极度丑恶。

4.这篇文章中,哪个人物是作者主要的批判对象?

明确:朗丹先生。

四、《珠宝》的背后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写出来好还是不写出来好,为什么?

(学情预测: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第一个问题应该不难解决。第二个问题学生可以体会出,但不容易分析清楚。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这篇小说主要想表现的东西入手来分析这个问题。)

明确:《珠宝》的背后有一个朗丹夫人与富豪钱、情交易,对丈夫不忠的故事。但小说的核心和焦点是描写、展示事发之后丈夫的心理感觉和言行表现,既要细写他被欺骗者的痛苦,更要细写他最终暴露的可鄙心态和行径,因此作为短篇小说,不写出来更好,更能突现上述的核心和焦点。

五、朗丹夫人的不忠在前文也隐约透露出,文章中可以找得到吗?

(学情预测: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可与《项链》相比较。)

明确:如“我当然更喜欢真的珠宝!”“简直跟真的一模一样。”这两句话是朗丹夫人对自己与富豪秘密往来沾沾自喜的隐秘心灵的隐约显现。小说中接着这两句话说的她常常热情地细细地观看那些假珠宝,好像其中有一种无穷的秘密的乐趣似的,等等类似描写也是。而且,这两句话也是后来真珠宝现形的伏笔,这和《项链》中关于项链盒的出处的伏笔作用是一样的。这类伏笔小说中还有几处,如朗丹回忆,过去两个人时家里一切开支都足够,还可以天天喝上等的酒,吃精美的食物,现在一个人反而不够用了,他奇怪她哪儿来那么大的本领。拿今天的话就是来源不明的财产。又如说到她差不多每天晚上都要带一样新东西回来。上述第1点秘密往来的隐现也是伏笔。总之,事发前有种种蛛丝马迹。

六、布置作业:

与《项链》进行比较阅读,思考课后习题第四题。

第二课时

一、请同学简述《项链》和《珠宝》的情节。

(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复述感受到两篇小说在情节设计上的异同点。)

二、莫泊桑的这两篇小说,哪一篇的情节构思你更喜欢?哪一篇的人物心理刻画你更欣赏?

(学情预测:这一道题,要给学生较多的时间充分看书,找出两篇文章中的人物心理描写,让学生比较心理描写的异同。)

明确:《项链》的情节构思更好。《珠宝》的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精彩动人。

《项链》的情节构思更好,主要是:(1)假项链的结局与十年青春的牺牲形成巨大反差,给人强烈冲击,引人无限感慨,让人深思。(2)结局戛然而止,给人最后结果有各种可能的充分的想像空间。

《珠宝》的人物心理刻画更为精彩动人,主要有三点:(1)全篇的核心和焦点是描写、展示事发之后丈夫的心理感觉和言行表现,既要细写他被欺骗者的痛苦,更要细写他最终暴露的可鄙心态和行径。(2)以生动的细节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感觉,显得鲜明动人。如写他最初知悉真项链时的惊讶感,面对洞察内情者的羞耻感,后来出现的虚伪心理和炫耀心理,都主要是以具体的言行细节表现的。(3)很有分寸,给人很真实的感觉。如上述的一再走错路和失去知觉,是其某种极度心理状态的反映。

三、看完这两篇文章,你对这两篇文章的主人公看法一样吗?相对来说,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中的主人公?说说理由。

(学情预测: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识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评价。)

参考答案:《珠宝》主要嘲讽、批判了朗丹先生在一场变故之下最终暴露出来的可鄙、虚伪的品质。同样遇到一场人生变故,《项链》主人公却激发出了坚韧勤劳、诚实勇敢的好品质。尽管《项链》前半部分也嘲讽了主人公的虚荣,但从其后来自身发生的变化,或者从其前后判若二人实则统一于自尊自爱看,《项链》总体上不是批判。如果将《项链》主人公与朗丹夫妇的品行作对比,前者绝不是《珠宝》里那种被辛辣嘲讽、批判的对象。

四、在这两个故事中,一个是失去了钱财,一个是得到了钱财,你觉得谁内心更幸福?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设计这一题,引导学生对两篇文章的主题有更深入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明确:引导学生认识到应该是玛蒂尔德更幸福。因为她虽然失去了钱财,但却获得内心的充实、平和,也使自己变得更加坚强,能够坦然面对现实,她是一个自尊自爱的人,也会赢得别人的尊敬。而《珠宝》中的朗丹先生,虽然得到了钱财,然而这钱财终是可耻得来,内心难以获得宁静。从小说的结尾来看,在实际生活中,他也活得很痛苦。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发生灾难并不一定是坏事,反而可能使人表现出优秀的品质,使人成长起来;相反,意外之财倒可能使人堕落。

五、布置作业:

1.预习《挖荠菜》。

2.完成《学法大视野》相关练习。

相关知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教

第二学期九年级(1)班语文授课计划

总的教学目的

教育教养

语文教学以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为主要任。而语文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质不仅反映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且从本质上看,还反映了人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新基理论中对塑造未来新人的描述(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把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指个体独特性与社会规范性的有机统一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须的自我教育其内容包括德、智、体、情、意、行等多方面,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基础教育应为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中,更可以看出语文教育在此方面的大有可为。

我们采用北师大版的初中语文国标教材,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包括“讲读”,“比较探究”,“鉴赏评论”,“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等。根据对课改精神的学习和对语文教学方向的把握,我们初步拟定了本学期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努力完成。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特点和目前本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我们的语文教学以激发兴趣,指导方法,培养习惯,搭建舞台。为口号和行动原则,加强了日常教学和学科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如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在继续以前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课改的学习与研究,在把握好教学的大方向的前提下,对教与学作出相应的调整,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灵活命题,形式多样,多写随笔,读书笔记,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9)、做好开头的扭转工作,扭转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

10)、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11)、开展网络辅助教学.对家庭有条件的同学鼓励和指导他们利用语文教育网多学习一些课外阅读,优秀作文和作文技巧等。

第一单元悲悯人生

学习目标

1、了解每课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识记并掌握每课的生字、生词。

2、整体把握课文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3、品赏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语言特色,掌握赏析作品的方法。

4、深入领会作品的社会意义,唤起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重点篇目:

《范进中举》

《孔乙己》

教学课时安排(十二课时)

《范进中举》三课时

《孔乙己》三课时

比较-探究

《我的叔叔于勒》两课时

《乞丐》两课时

鉴赏评论

《陈小手》一课时

《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一课时

作文训练两课时

《范进中举》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二、了解古代白话小说的语言与今天口语的差异。

三、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设想

一、使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以课堂练习为线索,组织教学。第一课时采用以练代讲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第二课时抓住中举前后对比进行分析,使学生感受文中的讽刺艺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教学时教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1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要求:

(1)了解作者吴敬梓。

(2)了解课文内容。

(3)《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4)完成“预习提示”后面的三项字、词练习。

2补充介绍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书,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摘自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3疑难词语补充解释。

进学:科举时代,童生应岁试、科试而考中入县学,称为进学,即文中所说的中了相公。“相”读xiàng,不读xiāng;“中”读zhòng,不读zhōng。

烂忠厚:过分忠厚。

闯将来:闯来。将,助词,没有实义。

五更鼓:打五更的时候(天亮以前)。旧时把一夜分作五更,每到一更就击鼓报时。

权变:随机应变。

见外:当作外人看待。

果不其然:果然不出所料。

为什么古代的白话小说中有这么多难懂的词?一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好多当时通用的习惯用语,现在已被淘汰,如古代称“妻子”为“浑家”,称秀才为“相公”。二是文言文对口头语言的影响。如“谨具贺仪”“华居”等。所以,我们在阅读古代白话小说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以免产生歧义。

4学生看注释默读全文,体会文中句子的含义。

二、课堂练习。

学生使用工具书,对照课文,完成以下练习。独立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轻声讨论。

(1—4题答案已标在括号内或横线上。)

1在括号内注音,横线上组词。 

2课文中写“张乡绅拜新中的老爷”时,先写一个“体面的管家”送来“大红金贴”,其作用是

A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待人和气有礼。

B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尊敬新中的举人。

C表明这位做过知县的张老爷的身分和派头。 答(C)

3胡屠户一听张老爷驾到忙“躲进女儿房里,不敢出来”。其含义是

A胡屠户深知自己是杀猪卖肉的,粗气陋俗,此场合不便出头露面。

B说明封建社会上尊下贱,有身分的人来了,平民一般采取回避态度。

C反衬封建统治者平常凌驾于平民百姓之上的那种咄咄逼人的气焰。答(C)

4张老爷一见范进中举的题名录,当天就来,开口“亲切的世兄弟”,闭口“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还送银子、送房子,张老爷内心目的是

A想巴结新中举的范进,为日后仗势办事铺平道路。

B为的是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和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权势。

C用称兄道弟等手段来拉帮结派,今后好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答(B)

5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对他的发疯应该怎样理解?

6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8试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的比较。

9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三、析题、释疑。

练习中1—4题已有答案,教师在检查订正时,不能单判定对还是错,而应该结合语境分析,告诉学生为什么对,为什么错。

第5、6题可先让学生发言,互相讨论,只要说得有理,都应该加以肯定,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第5题提示: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第6题提示:“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已经解决了前面六个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留下后面两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节课里继续分析,进一步理解课文。请同学们课后带着这两个问题去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词、句,再细细品味互相讨论,为下一节课继续分析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师生共同讨论,完成第一课时“练习”7: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题中两个小问题联系得比较紧密,我们可以从“艺术效果”入手,进行综合分析。

1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2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实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在完成上述分析后,由学生概括、归纳,做“课堂练习”7;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答案不必强求一律。

二、师生继续讨论,完成“课堂练习”7: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明确:

我们将两篇文章从三方面进行比较:

1人物和主题思想。

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2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

《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表现手法。

《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三、讨论“课堂练习”9:这两篇小说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

提示:此题主要是讲清为什么喜欢的原因。教师可从人物、主题、结构、语言诸方面作一些提示,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不必下结论。

四、学生质疑。

这篇课文,我们共完成了9个练习。主要学习了文中的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我们也运用对比手法将本单元已学过的两篇课文作了一些比较。请同学们进一步研读课文,提出问题,我们可以继续讨论。

五、布置作业。

完成“揣摩运用”四、五。

《孔乙己》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主题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教师提示),鲁迅一生写了33篇小说,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也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日本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又遭到冷酷现实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孔乙己》。

二、时代背景介绍

具体内容见教学用书。

三、讲析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出示幻灯片先让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注音,然后集体订正)

阔绰(chuò)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jian

拭(shì)擦

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

打折(shé)打断

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2、请一位同学表情朗读课文前3段,要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

⑴努力掌握叙述和描写的中心⑵作者是怎样描写社会风情的。

请学生回答思考题,教师出行引导和评价

要点提示:⑴开头三段先说酒店的大概情况,写出孔乙己生活在怎样一个社会环境。

⑵作者描写社会风情的有三处:

A、把“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喝酒形象作对比,突出了贫富悬殊、等级森严的社会现实。B、从“我”的职务的变换,可以窥探掌柜冷酷势利的一面。C、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什么好声气:冷酷的酒店氛围,以小见大,更见世态的炎凉3、提问:前3段的描写与叙述,对于孔乙己的出场有何作用?

——揭示了孔乙己不幸的社会根源(自由回答)

4、教师要求学生回忆小说的三要素,并附带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5、学生集体朗读前3个自然段,强化对孔乙己所生活的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6、布置课外作业

⑴阅读课文第4-8自然段,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刻划孔乙己形象的。

⑵完成“理解分析”第一题

板书设计

孔乙己

1-3自然段交待了社会环境

┌环境

小说三要素─┤人物

└故事情节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让学生了解孔乙己的身世和他的悲惨遭遇,领会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2、教育学生不要“死”读书教材分析: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

先找一位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朗读课文第4-8自然段,其他的同学认真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怎样表现出来的。

提示:1、要求学生回忆表现人物性格的常用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然后确定这几段所用的人物描写的方法。

2、师生共同分析这几种描写方法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A、要学生在第4自然段中找出能概括孔乙己特殊身分的一句话,并着手分析其性格特征

B、找出肖像描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C、找出有关孔乙己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进行分析

D、提问: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这些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地?

二、理解课文多次描写“笑”的含义。

教师讲述、提问: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的。想一想:⑴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

⑵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⑶体会“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效果。

这个问题难度较大,可用“双体互促”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

三、分析第7自然段中“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们说话”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孔乙己为什么不能与“他们”谈天,孔乙己与孩子们说话,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境?

提示:这一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文章第七八段写了孔乙己和孩子们说笑,更足以表现孔乙己境遇的凄凉和心灵的孤寂。

四、分析孔乙己将要弄到讨饭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的毒害。

1、首先要学生在书本上找出答案

2、教师再作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深刻意识到科举制度的罪行

五、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努力体会作者的悲剧色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六、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9-13自然段,进一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完成理解分析第三题

板书设计

孔乙己

穿长衫站着喝酒——虚荣心十足

长衫又脏又破——懒得出奇轻视劳动

满口的之乎者也——卖弄学问,热衷功名

教我识字,分豆给孩子——心地善良

│不会营生│

讨饭的原因┤轻视劳动│科举制度的毒害

│好喝懒做│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主题,全面分析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2、理解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

一、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请一位基础较好的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第九段至结尾,注意语调的变化、情感的变化,其他同学要认真体会“悲凉”的气氛。

2、第九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孔乙己这样地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其含义有哪些?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自由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

3、“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这里的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提示:注意回忆第一课时讲述的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注意分析秋景的特点,然后再联系孔乙己的命运进行分析。

二、“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作用?(采用小组竞争的形式,自由发言)

三、分析课文第11自然段

1、全班齐读一段

2、读毕思考并完成下列练习:

A、写出本文段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

B、在文段中找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的句子各一个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C、分析文中“摸”字的作用。

四、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上伙计的口吻来写有什么好处?

请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回答,提示:可从选材,组材,表达中心的作用去考虑

五、请一位同学全面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文章揭示的深刻主题。

先请一位程度稍差的学生分析,教师指出其分析的片面性,后找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分析,肯定其全面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方法

教师作全面归纳

六、布置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热衷科举————中毒深

│轻视劳动————被凌辱

人物性格│麻木不仁————受嘲笑

└心地善良————教写字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教学目标

1.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曲折的故事情节

3.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重点难点

1.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观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置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金钱—拜金主义思潮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另一个外国的作家写的一篇也是讲述人善变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二、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三、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四、情节: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人物态度对比:

前:(从文中找出词语)

后:(从文中找出词语)

五、人物性格分析(讨论)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对民,爱慕虚荣。

“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六、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各自的作用?(略)

七、小说主题讨论:

金钱至上

八、发散训练

1.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2.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3.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

板书设计:、

中心线索:于勒贫穷富裕贫穷

菲利普夫妇厌恶诅咒热切盼望咫尺不认

全家恐怖全家唯一的希望出了大乱子了

分文不值置一所别墅重新拖累我们

坏蛋流氓好心的于勒贼、讨饭的

打发到美洲去多么的惊喜啊以免再遇见他

侧面描写主体部分

介绍家庭成员,引出于勒对于于勒态度的今昔变化全家旅游发现于勒证实于勒躲开于勒

小引背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主题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课内自学屠格涅夫《乞丐》

课外自读

《陈小手》汪曾祺

丹尼尔麦克法登《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

迎中考作文训练一:列提纲

教学目标:

1.养成作文先列提纲,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

2.通过列提纲来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列提纲来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

教学程序

一、作文素材积累展示(组织小组同学积累的优秀作文素材进行展示,教师适当进行评价。)

二、导入

我们都见过渔民用鱼网去打鱼,看到只有整张渔网都连在总绳上,渔网才会有条理而不零乱;善于撒网的人,一定是提拉网的总绳,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去拉开那数不清的网眼儿。这个道理,完全可以用来说明列作文提纲的重要意义。网上的总绳就是“纲”,“提纲”,就是提住网上的总绳。

三、示标

1.养成作文先列提纲,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

2.通过列提纲来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

四、知识讲解(结合范文,侧重学生悟道、动笔)

(一)作文提纲,又叫作文计划。列作文提纲,就是制定作文计划。它是构思、布置篇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如何制定作文提纲呢?作文提纲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

(1)题目。要把题目(或补充完整的题目)写在第一行正中间。

(2)主要内容和中心。要在题目下面,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结构安排。这是作文提纲最主要的部分,设计时需要注意做到以下五点:

①安排好材料的组织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一共准备分为几大段,每段写什么,要以小标题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起来。

②确定好重点写的内容。要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出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标明“详”、“次详”、“略”的字样;重点段又打算分几层来写,先写哪层、后写哪层,具体列出准备重点写的步骤、次序。

③依据文章选用的材料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确定好开头、结尾的方法,并在提纲中简单注明。

④设计好点题的时机及具体的方式、方法。

⑤考虑好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该如何衔接过渡,哪些内容需要照应,如何照应,也简单标注一下。

(三)制定作文提纲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形式可以灵活。总的来说,作文提纲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统一的要求,项目和详略的程度可依材料的特点、表达的需要和自己的水平而定。一般地讲:初学作文时,作文提纲宜细不宜粗;随着构思、布局水平的不断提高,作文提纲就可以写得简单些。

第二,要认真推敲、修改。列出提纲后,要对整个构思做全面的推敲:选材是否切题?立意是否明确、深刻?对选择的材料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取舍?材料的组织安排是否严密、合理,能否突出中心?推敲后,做出必要的修改。自己满意了,才可以动笔行文。

第三,一定要先列提纲后作文。制定作文提纲完全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自己写好这篇文章服务的。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的同学对列提纲的目的认识不清,认为提纲可有可无,甚至觉得老师要求列提纲是“多事”,于是,为了应付老师,竟然先写作文后“补写”作文提纲。这实在是本末倒置、自欺欺人之举。

第四,务必要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常见一些同学作文之前不列提纲,见到题目思考片刻便提笔行文,写写想想,想想写写,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有的甚至都已写了一半又撕掉重写。结果,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严重影响了作文的质量。这其中的主要缘故就是没有养成认真构思、布局的习惯,尤其没有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

作文时,有了提纲的约束,按“计划”行事,写起文章就容易做到一气呵成,写出的文章就容易达到“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等要求;反之就会层次不清,详略不当,丢三落四。因此,列提纲是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

这就提示同学们:要作文,先列提纲;不列提纲不作文。平时要这样,考试或参加作文竞赛更要这样。要重视从初三年级第一学期开始,练习不打草稿、依照作文提纲直接成文。

(四)同学们看一看,下面就是一则比较优秀、实用的学生作文提纲:

题目:难忘的一件事

主要内容:我的脚扭伤,周丽照顾我。

中心思想:关心同学、急人所急。

结构安排:

一、在练习跳绳时,我扭伤了脚。(略)

二、周丽同学热心照顾我。(重点段)

1.周丽把我扶到她的家。(次详)

2.周丽给我洗脚,喷“好得快”。(详)

3.我好了一些,周丽又小心地搀我回家。(次详)

三、我十分感动,至今记忆犹新。(略,点题)

五、揭示文题

诸葛亮的智慧,林黛玉的娇媚,孙悟空的秉性,李逵的鲁莽,这些人物的形象已在我们脑海中深深地扎根。你心中也一定有很多印象深刻的人吧,请你也为他们描上几笔吧。请以“多印象深刻的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字数在600字以上。

六、审题立意

小组讨论交流审题心得,老师提示注意事项。

思路导引:

这是一个以写人为主的话题,众所周知,写人为主的文章大多是通过一个或几个典型细节,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生动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风貌,勾勒人物形象、写作时,可以从以下步骤入手:

一、明确写作对象,确定写作对象一定要选择自己最熟悉,对自己有影响,又有典型事例,能突出某一方面特征的人。当然,那些被遗忘的人或人群,那些令人瞩目的事或事件,也是我们笔下的写作对象。

二、选取典型材料,根据对写作对象的了解,你在脑海中就要浮现出与之相关的事例,想一想哪些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再从这些事例中抽出共性的东西,即确定文章的中心和要表达出来的主题,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对事例进行筛选,留下最能体现中心和主题的材料。

三、合理安排结构,为了更好突现人物的个性,表现文章的主题,此外,还要合理地安排行文结构,即哪件事详写,哪件事情略写,这几件事例以什么为思路或线索串联在一起。

四、使用各种技法,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一颦一笑都需借助各种技法表现出来,行动描写、内心独白、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侧面描写、环境衬托等都是在写人的记叙文中常用的技法。如一提到孔乙己,只要读过小说《孔乙己》的人都会在头脑中出现一个人物形象:花白的胡须,新增的伤疤,又破又烂的长衫,一开口便是“之乎者也……”鲁迅先生就是用肖像、语言、行动等描写,写“活”了这个人物。

七、列提纲(修改提纲)

根据文章立意快速作文并进行口头作文,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

1、评析习作的层次是否分明;评析习作的结构是否完整;评析习作的条理是否清楚。

2、评析习作的主题、写作手法

3、指出不足,改进提高。

八、修改誊写

附:

撒在心灵上的一缕阳光

马立

那次放假,我去了一趟母校,见到了他——三年级时的语文老师,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起似平常,实则点出人物,为下文作铺垫)

记得第一次与他接触时,他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总领全段)刚刚开学没几天,班里纪律极差,同学们正“纵情高歌”着,而我和同桌正忘乎所以地谈论昨晚的电视剧。(“纵情高歌”“谈论”照应“纪律差”)班里突然鸦雀无声,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一阵刺痛就触动了我的神经,抬头,他正虎视眈眈地站在我面前,目光极为严肃,又有几朵气愤的火花从眼球里迸出。(好一个严师的形象!好一个富有特色的神态描写)我马上收回眼神,迅速埋下头去,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毕竟是我第一次挨到老师的惩罚呀!我的心里恨死他了,愤恨地称他“怪老头”。(“我”觉得委屈,心理描写细腻地将之展现出来了)从此,我对他的课极其反感,也越来越讨厌他。可是后来……(由“委屈”而生发对老师的“讨厌”,“可是”一句为过渡语,也是“我”感情的转折点)

那天,“怪老头”讲了一大堆写作方法和要求后,我们就翻开了作文本的第一页“怪老头”讲课时我没有认真听,为完成任务,我乱写一通,“大功告成”后,把作文本置之一边,开始摆弄桌上的玩意。(照应前文的“讨厌他”)这时,有东西渐渐地逼近我,近了,更近了,我的心也揪紧了,忽然,我的作文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不翼而飞——“怪老头”拿走了我的作文本糟糕,又被“怪老头”抓住了把柄,他又要惩罚我了!在忐忑不安中足足煎熬了十五分钟,奇迹终于出现了……(活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课堂上玩耍被老师揪住的场面和心理。)

“怪老头”和颜悦色地说:“马苗这次作文写得很好,我给大家念一念……”(与前文的严师形象形成鲜明的反差)天啊,不会是听错了吧,可同学们向我投来的分明是羡慕和赞许的目光呀!(照应前文的“奇迹”)

后来,“怪老头”在我的作文评语中写道:“你是一棵好苗,但很任性,学习是不能这样的,好苗从小不育,长大育不直,”从那以后,我对语文产生了一种极大的兴趣,对他的课我怎么也听不厌,而且我还发现,他在课堂上从不吝啬他的微笑。我对他的看法彻底改变了,他不再是“怪老头”了……

我提起了这些往事,他说:“其实,当时说你作文写得好,并非事实,只是想激起你对学习的兴趣。”此时,我才恍然大悟,我的内心充满了无言的感激,感谢老师美丽的谎言,感谢他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撒下一缕温暖的阳光。(老师的话让“我”明白了其良苦用心,“我”发自内心的感谢老师,划线句子紧扣文题。)

时间可以染白老师两鬓的青丝,可以带走我花样的年华,也可以吹皱你清秀的容颜,但是却永远也抹不掉我们心中美好的回忆。(文笔优美,句式整饬,对全文进行总结。)

[点评]

习作叙述了两件事:“我”受惩罚,“我”讨厌老师;“我”受表扬,“我”转变看法。两件事写的是同一个人:“我”三年级时的老师,前一事例反映出来的是严师形象,后一事例则是仁慈长者形象,小作者就是用切身的感受和细腻的描写完成了由“讨厌”他到“喜欢”他,直至“感谢”他的过程,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使老师的形象愈加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习作语言活泼生动,富有特色,段落环环相扣,前呼后应,描写栩栩如生,逼真传神。

文中的老师用美丽的谎言来激起学生心中的自信和学习的兴趣,不失为为人师表者。

九年级《乡戏》学案北师大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九年级《乡戏》学案北师大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九年级《乡戏》学案北师大版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乡戏吗?乡戏是怎样的?

 2、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乡戏》,(板题)相信大家学了课文就会明白乡戏是怎么回事了。

二、初读指导:

 1、自读课文,明确要求。

⑴读第一遍,边读边对照生字表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⑵读第二遍,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每个句子。

⑶读第三遍,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检查自读效果。

⑴出示生字词,检查生字字音。

 几辆 扯上 板凳 敲锣 爆发 嗓子 倡导 熟悉 二凤 

 土腔土调 自娱自乐 /过瘾 新颖

 A、指名认读。 B、说说容易读错的字音。 C、齐读。

⑵检查几个难读的句子。

 出示1、2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提示停顿方法,自由练读、指读。

⑶检查朗读课文情况。

 指名分段朗读、正音。

 3、默读课文,理清脉络。

⑴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是分几部分写的?

⑵根据意思填上自然段的序号。

 ( )写乡戏的演出时间,引出乡戏。

 ( )写乡戏的过去和现在。

 ( )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需要丰富一下自己的文化生活。

⑶读后讨论。(1) (2-4) (5)

三、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比一比,再组词。

 两() 登() 高() 桑() 吴()

 辆() 凳() 敲() 嗓() 娱()

 趾() 控() 瀑() 唱() 风()

 扯() 腔() 爆() 倡() 凤()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用“尽管…还是…”、“尽管…但…”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活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给带点的字画去不正确的读音。

 场(chángchǎng)院尽(jìnjǐn)管 喝(hēhè)彩

 名角(jiǎojué)儿 模(mómú)仿 没(miēmò)完

二、细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轻声自由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过去农民乡戏非常喜爱?(用笔做上记号)

 2、讨论交流。

⑴第1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清闲”、“张罗”。“清闲”可以换个什么词?“张罗”在词典里有三种意思:A料理;B筹划;C应酬,接待。在这句话中应是什么意思?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人们对乡戏的喜爱?

 指导朗读。

⑵第2自然段:

 A、引读第一层。

 过去演戏很简单。戏台就搭在____。几辆____,铺上___,栽上____,扯上_____,戏台就____。唱戏的大多是___,他们农忙时____,农闲时_____。

 B、自由朗读第二层。

 边读边体会人们对乡戏的喜爱。

 理解重点句:尽管带点土腔土调,看戏的人还是听得很过瘾。

 联系上下文理解“土腔土调”。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这些唱戏的大多是——(农民)。他们是不是专门唱戏的?他们长唱的戏听上去怎么样?

 乡戏听上去土腔土调,看戏的人有没有不满足的?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理解“过瘾”。

 乡戏虽然没有专业的好听,但乡亲们已经很满足了。这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这句话。

 理解重点词语。

 人山人海:形容人太多了。(看图理解)

 水泄不通:形容非常拥挤,好象连水都六不出去。

 眉飞色舞:形容喜悦或得意。

 喝彩:大声叫好。

 兴致勃勃:兴致高,情绪热烈。

 从这些词语都可以看出热闹们对乡戏的喜爱。

 指导朗读有关语句。

 C、小结:过去演戏虽说简单,却深受农民的喜爱。

三、细读第3、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现在乡戏越唱越红火?

 2、学生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

⑴出示句子。如今,尽管电影、电视已经普及,但乡戏并没有因此退出舞台,反而越唱越红火。

⑵结合看图,联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乡戏越唱越红火。

 (舞台与过去不同了,更有气派了;有专业剧团送戏下乡,老百姓更喜爱了。)

⑶为什么有了电影和电视,人们还喜欢看戏呢?

 (能看到名角儿的演出;看到自己熟悉的人和城里来的演员同台演出,感到挺开心。)

⑷指导朗读。

⑸小结:虽然现在有了电影、电视,但乡戏在农村越唱越红火。

四、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理解“自娱自乐”。

 3、齐读。

五、课文,总结全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

 3、课文主要写农民清闲时都喜欢看乡戏,过去演戏岁说简单,却深受农民的喜爱;如今,虽然有了电影、电视,但乡戏却在农村越唱越红火,说明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想丰富一下文化生活是很自然的事。

六、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字组成成语。

 土( )土( ) 人( )人( ) 自( )自( )

 眉( )色( ) 水( )不( ) 兴致( )( )

 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清闲( ) 简单( )

 3、造句。

 尽管……还是……

 尽管……但……

九年级语文上册《项链》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项链》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一、人物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作家,是一位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50年8月5日生于法国西北部诺曼底省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870年到巴黎攻读法学,适逢普法战争爆发,遂应证入伍。退伍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职。19世纪70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准备阶段,他的舅父和母亲的好友、著名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

二、代表作品

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8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等在内的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一生》(1883)、《俊友》(又译《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和《我们的心》(1890),其中前两部已列入世界长篇小说名著之林。

三、作品特点

莫泊桑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美称。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人物语言和故事结尾均有独到之处。

一、心理描写

“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因此不住地感到痛苦。由于自己房屋的寒伧,墙壁的粗糙,家具的陈旧,衣料的庸俗,她非常难过。这一切,在另一个和她同等的妇人心上,也许是不会注意的,然而她却因此伤心,又因此懊恼,那个替她照料琐碎家务的布列塔尼省的小女佣人的样子,使她产生了种种忧苦的遗憾和胡思乱想。她梦想着那些静悄悄的接待室,如何蒙着东方的帏幕,如何点着青铜的高脚灯檠,如何派着两个身穿短裤子的高个儿侍应生听候指使,而热烘烘的空气暖炉使得两个侍应生都在大型的圈椅上打盹。她梦想那些披着古代壁衣的大客厅,那些摆着无从估价的瓷瓶的精美家具;她梦想那些精致而且芬芳的小客厅,自己到了午后五点光景,就可以和亲切的男朋友在那儿闲谈,和那些被妇女界羡慕的并且渴望一顾的知名男子在那儿闲谈。”

“梦想”使用达7次之多,反复使用,表明她不切实际,爱白日做梦,充分地展示了她卑俗的灵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她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思想。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除了从心理描写的角度表现玛蒂尔德的性格特点之外,课文还从哪些角度反映了她的这一性格?

二、语言、动作描写

1、要让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最好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最能直接地反映人物性格。我们以“借项链”这一情节为例,来分析人物的言行,体察人物的性格。

2、“借项链”一节,作者描写得非常精彩,其中有很多“最准确”的句子,“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它们是如何准确传神地表现玛蒂尔德的心态和性格的呢?

(1)、玛蒂尔德在试这些首饰的时候,“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而且还不断地问着:“再没有别的了吗?”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一个贫穷却又对珠宝情有独钟的妇女见到日思夜想的珠宝首饰时特有的激动、惊喜。

(2)、当她忽然发现青缎盒子里的一挂精美钻石项链时,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双手拿着那挂项链“发抖”。表现她的又激动又紧张的心情。激动,是因为她发现这里竟有如此精美的项链;紧张,是她很想借到却又担心对方不借给她。

(3)、她把这串项链挂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神好半天”——她发现自己配上这副项链太美了,美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镜中这位高雅迷人的贵妇人竟然就是自己,这不正是自己日夜梦想中的富贵形象吗?展示了她空虚爱做梦的内心世界

(4)、可是要开口借了,却又显得“迟疑而焦急”。担心借不到,所以“迟疑”;可又很想借到,所以又“焦急”。这种心情只有玛蒂尔德自己才能真切地体会到。

(5)、她的问话也特别讲究:“你能借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这里“这件”、“只”、“这”,三个词必须重读,才能体现她此时的心情。“这件”、“这”,强调自己对这串项链情有独钟;“只”,表明自己要求不高,别无他求。她问得如此迟疑而焦急,如此讲究问话“艺术”,是担心对方不借给她。

(6)、对方却爽爽快快四个字:“当然可以!”她兴奋得简直要发疯了,“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这可太意外了,得到首饰的极度兴奋的心情毫不掩饰地表露出来。

莫泊桑真不愧是得到福楼拜老师真传的语言高手,场景不大,着墨不多,却把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描绘得栩栩如生,把她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042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