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上册《如何进行景物描写》学案人教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八年级上册《如何进行景物描写》学案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上册《如何进行景物描写》学案人教版

学情分析:农村学生,尤其是七年级学生,作文基础较差,知识积淀不够,语感不强,书面表达欠缺,作文平铺直叙。七年级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是写景的经典美文,本单元的写作活动为“走进四季,我心中的美景”,据此我决定从景物描写入手布置一次作文:家乡的秋天。我知道,初学写景作文,学生会觉得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或是心中有景却无法表达。农村学生少有机会游览名山大川,但却置身于绿色的自然环境中,山水树木是他们最熟悉不过的了。如果指导得法,一定会比平时有所超越。
设计说明:《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新意的表达。”本课题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感观,让他们耳听、手动、心想。结合季节环境,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汲取相关的语文知识和艺术营养,学会借鉴、模仿、创新,学以至用。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景物,表达感情。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感受,一定能触发他们的灵感和激情。
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写景的方法,能运用多种感观和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2、通过写景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景物特征和多种修辞方法写景。
课前准备:观察校园秋景和家乡秋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营造学习氛围,体会古人对不同景物的描绘,学习和积累古诗写景的名句)
1、多媒体出示下列几句古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孤舟衰笠翁,独钓寒江雪。
提问:以上几句古诗各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导入:在作家眼里,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热情,秋有秋的魅力,冬有冬的神奇。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名山大川,四时美景,挥笔写下了精美的篇章,他们的创意、笔法都值得我们玩味揣摩、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如何观察和描写景物。
3、出示课题:如何进行景物描写
二、学生互动(检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情况,激活课堂,提高赏析能力)
1、多媒体出示下列语段描写,要求学生从修辞、语言方面进行品评。
深秋到了,今天早晨我走进空旷的校园,一阵冷风吹来,让人感到一阵凉意。秋天的校园别有一番风彩。绿化带的树依旧那么翠绿迷人,它们随风摇动,好象在向你招手,欢迎你的到来。一些不知名的花儿竞相开放,招来了蝴蝶在那儿翩翩起舞。跑道上的一些树开始飘飘落叶……
2、检查几天前布置的任务:以组为单位观察校园秋景,并将其用文字描述出来,小组共同协商,将其修改到最好。
3、每组选一名代表朗读自己的作品。
4、交叉评价:他们描写了哪些景物?怎样描写的?用词恰当吗?
三、合作探究(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习描写方法)
1、学生朗读品味《春》中描写春风春雨的段落
讨论:作者抓住春风春雨的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描写景物的?
学生交流发言后教师总结:①调动多种感观(视觉、触觉、嗅觉、听觉)。②动用多种修辞手法。
2、什么是描写?(多媒体出示)
它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
3、景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多媒体出示)
①抓住景物的特征(形状、颜色、声音、气味)
②要观察细致,用词准确,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③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用心感受,因为“一切景语皆情语”)
补充:有些同学观察细致了,但找不到语言来描述。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多阅读、多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丰富词汇,炼词炼句。
四、美文欣赏:《家乡的秋天》(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赏析和描写)
本文抓住了家乡秋天的哪些景物来写的?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品味练笔:(能力迁移)
1、多媒体出示几幅秋景的画面,学生认真观察,试选取其中自己的一幅进行描写。写好后进行交流。
2、品味下列写景的句子。
看到:所有结满籽粒和果实的植物都谦逊地向大地低头,因为是大地养育了它们。
听到:晴朗的天空中传来阵阵大雁的叫声,它们是在商量南飞的路线吧!
闻到:累累果实飘散缕缕清香,醉倒了如蝴蝶般飘落的黄叶。
触到:秋天的风不带一点修饰,它是最纯净的,凉爽地轻轻掠过了脸颊。
六、总结,布置作文(学以至用)
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写景,那么请同学们回去后认真观察自己家乡的秋天,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触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用心灵去感悟,写出家乡最美的风景。
板书设计:景物描写方法按一定的顺序,适当引用诗句
抓住景物特征(形、色、味)
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法
调动各种感观
融情于景
反思:通过这堂作文课,一些平时作文较差的学生也有内容可写,而且还有条理。平时写作好的学生还真写得不错。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需要教师精心投入,耐心引导。教师要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兴趣,作文题材要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才会写出有真情的文章。但是我们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思维还是很单一,未能产生更好的联想和想象。很多学生语言缺乏精炼和生动,今后在阅读上还要加强。

延伸阅读

八年级上册《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导学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八年级上册《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导学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八年级上册《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导学案

一、学情目标
1、学习目标:
(1)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2)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2、重点:
通过分类活动来学习生物的分类。
二、自主预习
1、生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分类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观察81页的“观察与思考”栏目,完成表解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尝试模仿植物分类的表解方式将11种动物分开并判断它们的分类依据?
四、当堂巩固
1、下列有关生物分类研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般要从生物的形态、生理及习性方面进行比较
B、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侧重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C、对看上去区别明显的生物,要侧重找其相同点
D、对生物的分类应凭经验进行,不必进行细致的比较
2、一位同学在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时发现,校园里有花草、乔木,草丛中有昆虫、青蛙、飞舞的蝴蝶,树上有鸟。他试着给它们进行分类,你认为最科学的是()
A、动物和植物B、草和树C、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D、花和鸟
3、右图阴影部分表示四种植物的共同特征,这一特征是()
A、有种子B、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C、种子无果皮包被D、叶形为针形叶
4、白菜、萝卜在分类上都属于被子植物、主要依据是()
A、能进行光合作用B、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C、营养方式为自养D、有根、茎、叶的分化

八年级生物上册《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学案分析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生物上册《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学案分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生物上册《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学案分析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生物分类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1.学生进行猜物游戏,体验分类的方法。
1.学生利用图片和文字等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复习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解决问题。
2.学生根据病根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完成填空。
1.学生尝试模仿植物分类的表解方式将11种动物分开。小组讨论:如何对这些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将不同的动物类群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1.演示盒子,引起学生兴趣后质疑:里面有什么?
1.
提出问题:
①菜豆、玉米种子的子叶片数一样吗?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如何区别?
②所有的植物都有种子吗?
③所有植物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④假根有什么作用?
⑤平行脉和网状脉有什么特点?
⑥种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吗?
启发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看图复习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
2.提出问题:
①有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
无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那些类群?
②能否把这些植物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排列?
③把种子植物排在最高等的依据是什么?
④通过分类活动,你认为植物分类应考虑植物的哪些特征?
1.引导学生尝试模仿植物分类的表解方式将11种动物分开。请学生判断它们的分类依据?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生物分类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学生通过猜物游戏,体验分类的方法。
学生发表观点。
学生看书81页。小组讨论,复习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
小组看图讨论,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图片,小组合作对动物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引学生对比图片上的动物,进行分析,得出多种分类方法:动物分类除了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
1、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学生完成表1。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演示课件示各种书,设疑:有一张非常漂亮的滇金丝猴图片,藏在其中的一本书里。请你猜猜,最有可能在哪本书中?
提问:你根据什么选择这本书?
演示图片。你知道吗?在不经意中你已经运用了生物分类的方法。
全世界生物种类繁多,要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都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指导学生看书81页。观察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演示讨论题:1、菜豆、玉米种子的子叶片数一样吗?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如何区别?
2、所有的植物都有种子吗?
3、所有植物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4、假根有什么作用?
5、平行脉和网状脉有什么特点?
6、种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吗?
组织学生讨论,看图根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完成填空。
在分类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是如何解决的?
除了这些分类方法和依据,还有根据其他的方法分类的吗?
演示思考题:1、有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
2、无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那些类群?
3、能否把这些植物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排列?
4、把种子植物排在最高等的依据是什么?
5、通过分类活动,你认为植物分类应考虑植物的哪些特征?
演示图片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小组讨论:如何对这些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看起来分类的方法有多种多样,目前生物学家普遍采用的是根据生物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将生物归入不同的类群,即通常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进行分类。
演示思考题:
1、对动物进行分类,填入表1。
将不同的动物类群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2、弹涂鱼、蝾螈和蜥蜴都是外型相似的生物,可是弹涂鱼是鱼类、蝾螈是两栖类、蜥蜴是爬行类。请用你所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学家是根据哪些特征把弹涂鱼归为鱼类;蝾螈归为两栖类而蜥蜴归为爬行类?
小结:科学家们按照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依据外部形态结构、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已经发现和命名的动物有150万种。
作业:下节课室外观察植物,进行分类。要求认真观察,作好记录。科代表分组,按初一上学期的小组进行。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

八年级上册《老王》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老王》学案人教版

各位同行,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见面,一起交流语文教学情况。我是景县杜桥中学的殷红艳,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9课《老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五个方面进行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及学情分析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是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老王》就是一篇关注社会底层中小人物生存状态的散文。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具备初浅的理性分析能力,但在《老王》这篇课文中,学生在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程度和主题的深度理解上有待提高。根据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上,回归生活,关注时代境遇,给孩子们点亮一盏心灵的明灯,才会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我希望通过《老王》这篇课文的学习引导他们学会关注身边的弱者,用善良去体察善良,用爱心去浇灌世界。
2.我根据新课标中重点提出的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再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确立了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揣摩“镶嵌”、“愧怍”等词语的含义,通过具体事件理解老王这个人物形象
能力目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弱者,并能以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同情心。
其中反复品读并揣摩老王这个人物形象是教学重点,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进而培养学生爱心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为了突破重、难点,我选择了文章的中心句作为突破口,切入点,并运用了感情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只要学生理解了“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内涵,就明白了文章的中心,所以整节课都是围绕这句话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展开的。
三、说学法指导: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会把学生当做驯服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而是当做课堂的主体来看待,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求同存异,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
2.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不能单单把教材当做唯一的信息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作为教师一定要跳出这个框子,站在新的高度去解读我们的教材,根据这个理念,我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作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然后再结合作品进行探究性的阅读,这样学生就会得出自己独到的体会和心得。
3.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而且这样一篇较长的文章让学生一节课完成,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探究阅读的积极性,为此我指导学生进行课前自学,并且我安排了下面的预习作业。
a)认真朗读课文2-3遍。
b)借助工具书自学文中生字词。
c)查找资料,了解杨绛的生平资料以及她的作品情况。
d)写出自己的初读感受,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四、说教学过程:
(一)1.教育是一种思想影响另一种思想的行为,做为教师只有动情,学生才会动容,我为此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喜欢关注伟人,因为他们有着非凡的成就;我们喜欢关注明星,因为他们有着耀眼的光环;我们也关注家人,因为血浓于水;而在生活中,你是否关注过身边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虽然卑微,但是却有着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的一篇文章,一起去关注一个在生活中被遗忘的边缘人物吧!
瑞士作家温克勒曾经这样说过:“开场白有两种作用:“一是建立说者与听者之间的共鸣,二是顾名思义,打开场面,引入正题。”导入语就是课堂教学的开场白,它起着联系师生情感,打开课堂教学,引入新课的重要作用,我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入情入境,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环节的学习上。
(二)导入新课后,我首先请学生简介自己课前查到的杨绛的有关资料,同时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初步检查预习的情况。
(三)对于一篇感情厚重的散文来说,我觉得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是很重要的。
开篇我请学生默读课文后,提出问题:文中哪个词语写出了作者写作此文时对老王的感情?学生马上就能找到这个词语“愧怍”,由词语引出文中这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请学生读这句话,读后,请学生看这句话里的两个词语:幸运的人,不幸者,那么接着问学生:“幸运的人是谁?不幸者又是谁?”很显然,学生阅读全文后,很容易知道作者把自己看做幸运的人,不幸的人是老王。这是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初步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
(四)下面首先我从分析老王的形象入手,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结合文中的情节进行分析概括,来了解老王这个不幸而又善良的人物形象。
为此我设计了第一个问题是:
1.为什么说老王是不幸的,他有什么性格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学生很容易就会明白,他是单干户、蹬三轮的、无依靠、有眼疾,居破屋,体现出他的不幸。而他半价送冰、免费送人、病中送物,一个“送”字又体现出他的善良,这个环节的设计除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人物形象,还培养学生提取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这个过程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概括,教师不能做垄断性的分析去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
2.接下来我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在这些事件中,作者为什么详写病中送物?”重点引导学生朗读8-16自然段,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后,画出文中描写老王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句子来了解人物形象,了解围绕中心来选材的特点,那么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能会找到并分析以下语句:
a)老王直挺挺的镶嵌在门框里。
b)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c)他一手拿布,一手攥着钱,滞笨的转过身子。
d)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e)他只说:“我不吃”。
f)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对于这些形象描写的作用,我引导学生从炼词的角度,如“镶嵌”一词的妙用;或者修辞的角度,如夸张;或者从语言的描写角度,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这些都形象的写出了老王极端不幸的凄惨形象。
我让学生在分析的同时,找学生有感情的去品读这些句子,体会句中作者饱含的深情,这样就把学生的说和品读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很好的理解了文中关键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读后,我会适当的用插入语去渲染感情:同学们,往往把最好的东西送给你,还要说;我不吃。这样的人是谁?是我们的父母,是我们的亲人!老王就是这样把亲人般的关怀送给了作者。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老王的善良,我会追问学生一个细节问题:“可是老王为什么最后又收了钱?”学生如果细读课文没有深入思考,可能会对这个突然的细节问题感到无法回答。我就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这里,学生可能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比如老王收了钱,就会替杨绛先生减轻一份心理的亏欠。那么你此刻会发现,这个老王,给予作者帮助的不仅是物质的帮助,更多的是在苦难时刻心理和精神上的安慰。那么讲到这里,学生就会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病重送物”这个情节了。它最能体现老王的极端凄苦和极端善良,他们形成鲜明的映衬,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学生似乎还有另外一种解读,比如是不是老王的生活已经无法维持了,他想用送物的方式换来一些钱,度过自己的余生,而看到奄奄一息行将入土的老王,作者似乎更想尽一点微薄之力周济一下老王,所以钱是一定要给老王的。这是一种无言的默契和关爱。通过这个细节的讨论,告诉学生要学会细读课文,学会品析语言的意蕴。许多看似平淡叙事的散文,有很多细节之美,只要用心去读,去品味,发现每一细节,感受每一细节,就能感悟出文章的很多美感来。
(五).这样看来,这篇文章拥有善良品质的不只是老王,还有作者杨绛,所以解读作者,也是对这篇文章主题的探究,接着我引导学生走近作者的心灵世界,去感知她的善良内心。
为此,我设计的问题是:
1.杨绛为老王做了什么,让老王用尽生命的力量来关心回报?让学生走进课文,去细细体会。学生会很容易知道作者经常坐老王的车,给他钱给他物质上的帮助。
但是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我引出来让学生思考:那就是第一段有一个“说着闲话”,第四段有一个“闲聊”,这两处看似很平淡的词语,凝聚的情感很丰富,“闲话”和“闲聊”,它寄予的情感是心灵的沟通,我们发现:作者给予老王的也不仅仅是物质的帮助,更有在苦难时刻心灵和精神的安慰。
2.作者自称是幸运的,她真的幸运吗?她幸运在哪里?
学生如果没有深入细读课文,深入思考,就会得出很肤浅的答案,比如作者家有冰箱,还有钱坐车。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交流,让他们拿出课前各自查到的有关作者一家人在文革中遭受不幸的资料来一起分享、探讨,我也给学生补充一些资料,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在这个地方,我稍作点拨,用了这样一段插入语“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被当做牛鬼蛇神的杨绛夫妇,连自己的亲人都远远的躲开了他们,她是幸运的吗?而老王为什么不躲,这就是发自心灵深处的善良,是最让人敬重的善良,而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作者其实是更不幸的,那么她为什么认为自己是幸运的呢?当我们从查找的资料中读懂了杨绛的苦难时或许就知道了:老王只能蹬三轮为生,而作者有工作;老王住着破屋,杨绛还有真正的家;老王是独身,作者还有丈夫有女儿有着温馨的家。这就是杨绛对待生活的豁达乐观的态度,从这里,我们其实更看到了弱者对弱者的善良,苦难者对苦难者的尊重。对这个环节学生的讨论发言,要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既然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
3.这个时候,我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愧怍“这个词语,既然都是不幸的人,杨绛一家对老王也不错,那么“愧怍”从何而来?
学生肯定会理解为老王送东西时,作者没有让他进去坐坐,那么我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引导学生读17-22自然段,再次走进文本进行思考,进行深层次探究,学生就会明白:老王在生命垂危的时刻,他最想得到的其实是亲人般的关怀,他最感到亲近的杨绛一家人或许能给予他这种情感,而作者认为她给予老王的仅仅是同情,是可以用金钱对等交换的一种回报,而且她得到老王去世的消息还是从别人那里听到的冷冰冰的三个字:早埋了,所以作者至今很愧怍。
一个“愧怍”闪耀着作者善良的人性光芒,这种善良已经足以让人感到敬佩,而面对那个时代被人遗忘的不幸者,作者却至今感到无法释怀,把它写出来,让我们去读去看,她是希望大家对社会底层的弱者充满关注,充满同情,要奉献一份爱心,创造一份温暖和谐。
(六).所以在这节课的尾声,我就设计了这样的拓展迁移,首先出示一组图片
看完后,让学生写一段话描绘其中感受最深一幅图片,并且谈一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想。然后让学生阅读交流。
我引用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蕾莎女士的话作为这节课的结束语“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五、说板书设计:
苦:他是一个不幸的人
老王善:忠厚老实知恩图报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
不幸者的愧怍”
作者善:平等观念
板书设计明确了本文人物形象及其品质,简单明了,突出了重点,清晰而直观。
最后我想说,一节真正成功的课堂教学是生成性的,而不是我今天的预设,其实很多教学情境是不能预设的,因为课堂上会出现很多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大胆的追问,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和学生同行,这也是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堂。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545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