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图形的旋转)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图形的旋转)”,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课题图形的旋转
课型新授课年级四年级



标1、通过对实际图例的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学习
重点1、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学习
难点能清楚的描述一个简单的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的旋转过程。
预习
准备方格纸,几何图形纸片。
学习过程
环节学案导案




(5分钟)出示一个风车实物,教师前后拉动,使得风车依次顺时针、逆时针的转动,问同学们这两个方向分别叫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归纳。

(9分钟)1、(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上面的图案),这些图案漂亮吗?
它们有什么特点?
2、、这两组漂亮的图案都是由很简单的小图形构成的。你能找出是由哪个小图形变换构成的吗?用彩色笔把它圈出来。

3、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动一动,看看这个简单的图形是怎样变换的。
4、观察方格纸上所画图形位置的关系,并填空。
M.Jab88.cOM

图形B可以看作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
图形C可以看作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
图形D可以看作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1、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长总结归纳。
3、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自学状态及参与度。
展示
交流
(16分钟)我愿意把我的探究结果展示交流,在展示时,我会把内容说清楚;别的同学展示时,我会认真倾听,并能补充和质疑。指导交流,适当纠错、点拨。





(7分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都知道了:
指导学生归纳叙述图形旋转的三要素,并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

小编推荐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统计导学案


小学新课程有效教学导学案
科目:数学课题:《栽蒜苗一》主备:执教:
授课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任课教师
课型新授课时1上课时间



析教材创设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教材提供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2.能力目标: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问题训练评价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导学单

学生准备自学课本,收集有关资料
认真完成《导学单》
新课程有效教学导学过程设计
课题:《栽蒜苗》第(1)课时执教:
导学
环节时间创设
情境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

激趣导入

5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1.亲爱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请齐呼我们的战斗口号。
2.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一下有关统计的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各呼自己的口号。
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0

创设展示学习情境
1、各组组长发放《问题导读——评价单》
2、课代表组织本组学生自学并讨论。
3、老师注重课堂气氛调控,关注学生表现,尤其是学困生的表现。
4、认真聆听学生汇报并点拨。
1.学科长带领组员采取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2.组员积极参与其中。

汇报交流
发现问题
10

创设小组讨论学习情境
1、组长发放《问题生成——评价单》。
2、学生在学科代表的组织下学习讨论。
3、老师巡视。深入组内听或参与学习
4、各组汇报,教师及时点拨。
发挥几集体的力量,力争将问题研究透彻。
找准汇报方式,组织语言,准备汇报。

拓展训练
10
创设自主合作学习情境
1、学科长发放《问题训练评价单》。
2、教师进行规范指导。
畅谈体会,超越升华

总结评价

5创设畅谈体会的情境1、老师引导学生汇报与评价。
2、学科代表总结本课所学。认真听,加深记忆,做好自我评价。客观的评出优胜组。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角教案(西师版)


第四单元:角
线段、直线和射线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0~63页。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线段、直线和射线,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
2.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3.经历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线段、直线和射线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正确区分线段、直线和射线,并在生活中举出线段、射线、直线的实例。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准备学习
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图形?
学生观察后相互说一说,然后抽几个学生汇报。
学生:我看到图中有很多线,如电线、钓鱼线;还有很多角,如量衣架上的角、房屋顶上的角、大雁排成的队形是角、小山的形状也是角……
教师:(教师介绍同时,课件同步闪烁图中相应图形)图中的确有很多数学图形,比如:①砖块、门、木板……的形状是长方形;②桌面……的形状是正方形;③篱笆……的形状是平行四边形;④窗户、木桩横截面……是圆形;⑤还有很多线和角。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线。(板书:线。)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研究线段
(1)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请看屏幕(课件演示抽象出线段的过程),我们把两根电线杆之间的一段电线画下来就得到一条线段。请仔细观察这条线段,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后汇报:我发现线段是直直的,它的两边有两个点。(课件显示:线段:直直的,两个点)
教师:这两个点叫什么知道吗?
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点叫做端点(课件显示:线段从一点起到另一点止。),即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2)指端点,测长度
教师:(拿起数学书,同时课件出示数学书封面)实际上数学书封面的四条边都是线段。同桌指一指这四条线段的端点分别在哪儿?再摸一摸这四条线段有什么感觉?最后量一量这四条线段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学生同桌合作学习,并记录相关数据。完成后指名学生上台汇报展示:①指一指端点(边指边说);②摸一摸,说感觉(感觉线段是直直的);③量一量,说长度(教师用课件闪烁相应的边,学生说出长度)。
教师补充强调:看来啊,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它的长度可以测量,这是线段的又一个特点。(课件显示:长度有限,可以测量。)
(3)举例子,估长度
教师: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这样的线段?(课件显示)
学生自由举例,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教师和全班同学判断。重点看学生所举实例是否是直直的,有没有两个端点,能否估计出大约的长度。
(4)画一画,作比较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一项活动。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先在练习本上画两个点,再在两个点之间画线。看你能画出什么样的线?(课件显示画线要求)
学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完成后,指名学生上台展示:
学生:我在两个点之间画了曲线、弧线、折线、线段……
教师:(课件同步显示)对了两点之间可以画出很多线,比如说曲线、弧线、折线、线段……请大家比较一下这些线,你觉得什么线最短?
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线段最短。
教师:(课件显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请同学们量一量你画的两点之间的线段长多少?
学生测量以后汇报,再次感受线段的长度可以度量。
(5)按要求,画线段
教师:请在练习本上再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完成后指名上台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2.研究射线
(1)观察思考
课件显示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现在线段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我发现线段向一端延长了。
教师:如果一直这样延长下去,会得到一条怎样的线?(课件显示再次延长线段)
学生:会得到一条直直的,很长很长的线。
教师:有多长呢?能量出它的长度吗?这条线有端点吗?
学生讨论后汇报:不知道有多长,不能量出它的长度,它有一个端点。
(2)揭示概念
教师:其实啊,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射线(课件显示:射线。)。想一想射线有什么特点?
学生:射线是直直的,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往没有端点的一端无限延长,长度不可以测量。(课件依次显示射线的三个特点。)
(3)举出实例
教师: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射线吗?
引导学生回答:手电筒、探照灯的光线可以看成是射线。
3.研究直线
(1)观察思考,小组交流
教师:刚才我们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了一条射线。如果将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一条怎样的线呢?它有端点吗?能量出它的长度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然后小组讨论。
课件演示将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学生观察并小组交流。
学生:会得到一条直直的,没有端点,无限长的线,它的长度不可以测量。(课件依次显示直线的三个特点)
(2)揭示概念,举出实例
教师:对了,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课件显示:直线。)。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线是直线?
引导学生说出:地平线、海平面线可以看成是一条直线。
(3)按照要求,画出直线
教师:现在我们来画直线。请在练习本上先画一个点,再过这个点画直线,看你能画多少条直线?(课件显示画线要求)
学生画好后汇报:能画无数条直线。(课件演示能画无数条直线)
教师: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课件显示),过两点呢?试试看。(课件显示画线要求)
学生在练习本上先画两个点,再过这两条点画直线,画好汇报:只能画一条。(课件演示只能画一条直线)
教师:看来啊,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课件显示)。
4.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教师:线段、射线、直线都是线,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请大家用列表法比较一下,并小组交流。(课件出示表格)
学生根据以下表格提示分组比较交流,汇报后完成如下(课件随学生汇报显示相应内容):
名称相同点不同点
端点长度
线段直直的两个端点长度有限,可以测量。
射线一个端点长度无限,不可以测量。
直线没有端点长度无限,不可以测量。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数学书63页练习十二1题。(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教师:弄清楚了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和区别,下面我们来判断一下这些图形哪些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
汇报时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2.数学书63页练习十二2题。(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判断后说明理由。
3.数学书63页练习十二3题(2)小题。(课件出示题目)
教师: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画了线段,画了直线,就是没有画射线。现在我们来画一画射线。
学生按要求画射线。画完后指名上台展示。
教师用课件展示两种画法:①往相反的方向画两条射线,问学生组成了一条什么线?(直线)②往不同的方向画两条射线,问学生组成了什么图形?(角)
四、拓展延伸
1.完成思考题。课件展示,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老师这儿有一组线段,谁能数得清有多少条?
学生尝试数线段,数完后指名汇报:多少条?怎样数的?学生相互补充得出正确答案:10条。
2.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4~66页,练习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角,能指出角、边和顶点;能用常用的符号来表示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①角的概念及组成;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学重点】
①量角时读数的方法;②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组学生准备两根硬纸条,一颗钉子或图钉;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准备学习
教师: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初步认识了角。请看屏幕(课件出示数学书64页图1的角),这些图形都是角。角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画一画角。
教师口述要求,学生在练习本上画角:先画一个点,再以这个点为端点画出两条射线,画好后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
学生画好后,展示优秀作品,并范画一个角在黑板上。
二、引导探究、主动学习
1.再次认识角
(1)角的形成
教师:请仔细观察你所画的角,它由哪些部分组成?
引导学生说出:由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
教师:谁来指一指。
学生上台指认角的各个部分,指认后教师在相应位置板书角各部分名称。
教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什么是角?
引导学生说:从一个顶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角的边。(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角的概念)
(2)角的判断
教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一起来看看哪些是角?
课件出示数学书69页1题,学生独立判断后汇报,汇报时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判断的。(特别强调,图形5也是一个角,它是一个周角,它的两条边重合在一起(课件显示)。)
(3)角的举例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角,谁来说一说你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看到过角?
学生自由举例,教师和其余同学判断。
(4)角的符号
教师:生活中的角还真不少!为了书写的简便,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如黑板上的这个角我们可以记作∠1,读作“角一”。请你在你所画的角上标一标、读一读。
学生标注并读。
(5)角的大小
教师:同桌比较一下你们所画的角,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比较后发现:不一样。
教师:看来啊,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来度量(同时出示量角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课题)
2.认识量角器
(1)小组学习
教师: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量角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量角器,仔细观察,并按屏幕的提示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学生按要求小组学习,教师巡视并参与其中:
①量角器是什么形状?
②我们知道整个圆表示360°,那么量角器最大能表示多少度?为什么?
③在量角器上是怎样表示1°的?
④在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线,你能在量角器上找到0°、30°、60°、90°、180°的刻度线吗?
⑤有的量角器上有内外两圈刻度线,你知道这有什么作用吗?
⑥量角器上除了刻度线以外还有一个中心点,也就是量角器所在圆的圆心,你能找到这个中心点吗?
(2)汇报交流
学生完成后,指名结合课件逐一汇报,其余小组补充,通过小组汇报、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
①量角器是半圆形。
②量角器最大能表示180°,因为整圆是360°,半圆是整圆的一半,所以用360°÷2=180°。
③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就是1°。
④略(有两种找法:左起和右起)。
⑤表示量角的时候既可以从左边量起,也可以从右边量起。
⑥略。
3.用量角器量角
(1)尝试量角
教师:认识了量角器就可以用量角器来量角了。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量角器量一量数学书65页例1的角,看一看你能想出几种量法?量好后,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尝试量角,并同桌交流。
(2)汇报交流
完成后,指名不同的学生上台汇报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量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最后课件显示怎样量角(两种方法),可让学生边说教师边操作。
(3)总结方法
教师:看来啊,量角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请同学们分组议一议,用量角器量角要注意什么?(课件显示议一议的要求)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要注意两重合,再读数。也就是先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再读出另一条边所对的刻度,就是角的度数。(学生汇报,课件显示量角时的注意事项)
4.尝试量角
(1)看量角器上的刻度,说出每个角的度数。(课件分步出示数学书70页3题)
学生完成汇报,汇报时补充提问:读数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读数时要注意把哪边看作0刻度线,就从哪边读起。
(2)用量角器量下面角的度数。(课件出示数学书70页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不台展示汇报,说一说自己的操作步骤。
教师:看看老师是怎样量的?(课件展示量以上角的方法)
三、课堂活动、加深理解
1.数学书65页课堂活动1题。(课件出示)
(1)做活动角
教师:同学们已经会量角了,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角,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硬纸条和图钉。仿照数学书65页课堂活动1题的方法做一个活动的角,看看做好的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尝试做角,做好让部分同学上台汇报展示,说说这个活动的角的特点,使学生明确:拉动角的两条边,就可以把这个角变大变小。
(2)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教师:请看屏幕,老师也拉一拉屏幕上的角,边看边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课件显示拉动角的两条边,使角变大、变小。)
引导学生说出: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教师:与两条边的长短有关吗?边越长角越大吗?
学生大胆猜测,教师不必急于公布答案。
教师:到底有没有关系呢?一起来看一看。(课件演示将一个角的边延长,角的大小不变)
教师:看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生补充:无关)(课件显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2.数学书65页课堂活动2题。
学生独立练习(提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量一量)后校对答案。(课件展示不同的测量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关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想提醒大家些什么?

平角、周角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6、67页,第70~71页练习十三第5~8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
周角的形成。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幅三角板、一个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准备学习
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量角,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量角器和三角板,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板上的几个角分别是多少度?把每个角的度数记录在练习本上。再想一想这些角都是些什么角?(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动手操作,并记录数字,同时判断各自是什么角。
学生完成后结合课件汇报测量结果及说出每个角分别是什么角,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平角
(1)拼钝角
教师:等于90°的角是直角,比直角小的是锐角,那比直角大的是什么角呢?
学生:钝角。
教师:三角板上有没有钝角?
学生:没有。
教师:那你能用两个三角板想办法拼出一个钝角吗?试试看。(课件显示活动要求)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拼钝角,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其中。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汇报,让不同的学生说说不同的拼法。最后课件展示用三角板拼成钝角的四种方法。
(2)拼平角
教师:如果把两个三角板上的直角拼在一起将会得到一个怎样的角呢?(课件显示拼角要求,并闪烁两个三角板的直角)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显示两上直角拼在一起,并闪烁拼在一起的角)
教师:有谁知道这是什么角?
学生:平角。(如若学生不知,则由教师告知)(课件显示:两个直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
(板书:平角)
(3)认识平角
教师:想一想平角是多少度?为什么?
学生:平角是180°,因为它是由两个直角拼成的,就是90°×2=180°。(课件显示)
教师:真聪明。哪位同学上台来指一指,拼成的这个平角的顶点在哪里,它的两条边又在哪里?(课件显示要求)
学生上台指认拼成平角的顶点和边,教师及全班同学判断。(学生指认后课件展示平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4)画平角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拼成的这个平角的两条边,你有什么发现?(课件显示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它的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课件显示)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有办法把这个平角画下来吗?谁来说说方法。
生1:先画一条直线,再在中间打一个点作顶点。
生2:先画一个点作顶点,再往相反的方向引出两条射线。
教师:其实啊前两天认识射线的时候,我们就画过平角。我比较赞同第二个同学的画法。先画一个点作顶点,再……(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范画平角)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画平角。
教师:1个平角等于180°,是指从哪里到哪里的夹角是180°呢?
指导学生标注好角两边之间的弧线。(注意说明有两种标注方法)
(5)归纳总结
教师:下面我们来量一量数学书66页下面三个角的度数。量完以后再比较一下左右两个角与中间的角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动手操作,记录数据,完成后小组交流。
指名学生结合课件汇报展示,并让学生说说三个有分别是什么角。
教师:你们能分别用一句来说一说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吗?
学生:等于90°的角是直角,小于90°的角是锐角,大于90°的角是钝角。(课件显示)
教师:大于90°的一定是钝角吗?怎样说更合理?
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不一定,平角也大于90°。所以大于90°小于180°的角是钝角,这样说才合理。(课件显示)
教师:那等于180°的角是?(学生补充:平角)(课件显示)
2.认识周角
(1)初识周角
教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在不同的时刻也会组成不同的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件依次出示以下画面)1点整的时候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夹角是什么角?2点呢?3点呢?5点呢?6点呢?如果分针从12出发走一周,又回到12的位置所成的角是什么角呢?一起看一看。
引导学生说出(课件同步显示):1点是锐角,2点是锐角,3点是直角,5点是钝角,6点是平角,分针转一周是周角(如若学生不知,由教师告知)。(板书:周角)
(2)自学周角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书67页,在67页的上半页找一找什么是周角,并读一读。
学生按要求自学。
教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周角?周角是多少度?1个周角等于几个平角?又等于几个直角?
学生根据自学情况汇报。(学生汇报后,课件显示答案)
教师:(课件出示一周角)谁上来指一指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分别在哪儿?
学生上台指认(学生汇报后,课件用不同的颜色展示周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教师强调:周角并非只有一条边,而是两条边完全重合在一起。(课件显示)
教师:周角360°是指从哪里到哪里是360°呢?
学生上台指认。
(3)尝试练习
①想一想,填一填:
1周角=()平角=()直角。(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②给角排队:
教师:(课件同步显示)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哪些角?你能给他们按一定的顺序排排队吗?
学生:学习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钝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课件分步显示答案)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1.课堂活动
(1)剪一剪,拼一拼。
课件出示:数学书67页课堂活动2题。
学生分组完成后汇报,教师小结:三角形三个角度数的和是180°。(课件分步显示结语)
(2)课件出示:数学书67页课堂活动3题。
同桌活动后指名全班汇报展示。
2.再次练习
数学书70-71页5-8题。(课件依次出示题目及答案)
独立完成后,校对答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新的角?你有哪些收获?

画角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8、69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画角的方法,能用三角板画30°、45°、60°和90°角,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及步骤。
【教学难点】
用量角器画角时怎样确定角的度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每个学生准备一副三角板、一个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准备学习
教师:上节课我们用量角器测量了三角板上角的度数,一起来回顾一下。
学生结合课件回顾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用三角板画角。
二、主动探究、学习新知
1.用三角板画角
(1)画30°、45°、60°和90°的角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可以用这副三角板画出哪些度数的角?(课件显示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画出30°、45°、60°和90°的角;有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课件显示)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30°、45°、60°和90°的角?
学生:因为三角板上有30°、45°、60°和90°的角。
教师:为什么可以画75、120、135和150的角?
学生:用两个三角板上的两个角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的角,比如30+45=75,30+90=120,45+90=135,60+90=150。
教师: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怎样画30°、45°、60°和90°的角,先讨论怎样画30°的角。(课件出示讨论要求)
学生讨论后回答:找到三角板上30°的角,在这个角的顶点上定一个端点,然后从这个端点靠三角板的两边画两条射线。
教师:同学们想到的方法和老师一样,先来看看老师怎样用三角板画30度的角。
课件演示用三角板画30度的角。
教师: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画,然后用量角器检验一下画的这个角是不是30°。
学生画后进行检验。
教师:能说说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用三角板画规定的角时,一是要在三角板上找到相应的角;二是在纸上确定一个端点并且把三角板角的顶点对着这个端点;三是要靠紧三角板的两边从端点往两边画射线。学生回答时,教师可以把相应的要求简要板书在黑板上:一找、二定、三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45°、60°和90°中选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2)画75°、120°、135°和150°的角
教师:怎样画75°的角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先用30°和45°的角拼成75°的角后,再按前面的方法画。
教师:请同学们在75°、120°、135°和150°中选择一个度数,用三角板画一画。
学生画角后,拿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2.用量角器画角。
(1)引入
教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已经会用三角板画角了,用三角板画角的最大特点就是比较简便。但是如果要求我们画一个40°的角、140°的角,只凭三角板能画出来吗?
学生:不能。因为三角板上找不出、也拼不出这样的角。
教师:那用什么工具可以画出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量角器来画。
(2)讨论
教师:根据前面的经验,想一想用量角器怎样画40°的角?(课件出示思考要求)
学生讨论后回答:一是先确定顶点;二是过这个顶点画一条射线;三是用量角器确定度数;四是根据确定的度数画出角的另一条射线。(学生汇报后,教师用课件展示用量角器画角的四个步骤。)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画角最难的一步是什么?(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后回答: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课件闪烁第3步)
(3)示范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怎样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课件出示观察要求)
教师用课件示范画角,然后请学生照老师这样画角。
教师:你觉得用量角器确定角的度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要注意的事项是:(1)量角器的中心点要与确定的端点重合;(2)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与已经画好的一条射线重合;(3)再在量角器上找自己需要的度数作一个记号;(4)连接端点与这个记号画一条射线。(课件显示)
(4)练习
教师:也就是要关注量角过程中的“两重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画出85°、140°角。
学生画角后,抽一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画角的过程。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课堂活动第1~3题。(课件依次出示题目及答案)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如此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三第9~12题。
11、12题可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0-72页角的相关知识,完成教科书第72页第13-15题。
【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有关角的初步知识,提高学生画角、量角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梳理角的初步知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几个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沟通联系
1.教师:同学们,请翻翻数学书第60-72页,看看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学生分小组汇报本单元的所学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同步整理板书:
二、夯实基础,巩固提高(课件依次出示下面各题及答案)
1.在下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请将图形番号填到相应的括号里。
直线有(),射线有(),线段有()。
2.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
(1)我画了一条长5cm的直线。()
(2)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线。()
(3)下午3时整时,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成直角是90°()
(4)角的大小与它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5)大于90°的角一定是钝角。()
3.把下面角的度数分别填在合适的圈里。
124°,10°,100°,178°,99°,64°,3°,29°

锐角钝角
4.请用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并把它们画出来,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分别说一说它们是什么角。
135°75°120°180°
课件出示以上各题,学生独立思考并完成。
三、拓展提高,促进发展(课件依次出示下面各题及答案)
1.出示教科书第72页第13题。
教师:请同学们先在数学书上量出下面各图中每个角的度数,并填在表中。
学生自主动手测量,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集体汇报。
教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
教师:关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要继续探索这个问题。
2.出示教科书第72页第14题。
学生审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分针刚好走一个平角,那分针后来指着哪个数字?那小玲是什么时候完成作业的?
3.课件出示第72页第15题。
教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觉得他们谁说得对?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结: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和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两条边张得越开角越大,两条边合得越拢角越小。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和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图形的旋转》数学教案

(一)课前谈话,激发图形旋转的兴趣。

课件呈现谜语:有家兄弟真奇怪,一天到晚转圈圈。不吃饭来,不休眠。(打一物品)先猜一猜,再说说“兄弟”指的是谁,“转圈圈”是指指针在做怎样的运动。

揭示课题:图形的旋转。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的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的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情境创设,体会图形旋转的要素。

1、认识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

课件播放动画,一只钟面的指针顺时针旋转90°,另一只钟面的指针逆时针旋转90°,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都绕着一个点在旋转。(板书:定点)2、时针都旋转了90°。(板书:角度)3、时针旋转的方向是相反的(板书:方向)……

重点交流预设3:课件放大动画,观察(课件播放)。

引出:像这样和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叫顺时针方向,和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叫逆时针方向。(板书:顺时针、逆时针。)

你能用手臂演示一下顺时针旋转吗?逆时针呢?

【设计意图: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是认识的难点,学生常常会混淆。为了清晰学生的认识,此环节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对两只钟面上时针旋转现象的观察感知,以及手臂动作的体验,来弥补学生语言描述的不足,概念构建更为准确,同时,也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巩固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

完成教材“想想做做1”。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钟面、台秤及转盘指针等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再次感受与巩固旋转的基本要素。】

(三)动手操作,探索图形旋转的方法。

1、旋转线段。

课件出示线段AB,师:你能绕它的一个端点旋转90°吗?

学生尝试,并填写:线段AB绕 点 方向旋转90°。

有目的的选取不同学生作品展示。

预设:

?定点和角度相同,如果方向不同,图形旋转后的位置也不同。

?定点不同,即使方向和角度相同,图形旋转后的位置也不同。

【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通过实物投影分组展示学生作品,再通过课件中的动画演示,一方面,为下面简单图形的旋转做好基础准备;另一方面,在开放的情境中,通过对比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的重要性。】

2、旋转三角形。

(1)出示:你会把三角形(形如60°三角尺)绕A点顺时针旋转90°吗?能想象出三角形旋转后的样子吗?你能试着画出三角形旋转后的图形吗?

学生探究尝试,教师巡视。

预设:

?先旋转三角尺,再画出图形。

?现象旋转后的图形,再直接画出图形。

?先分别旋转两条直角边,再连接起来。

重点交流方法?:你是怎么想到先旋转两条直角边的?

预设:我想到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短边现在指向3点,顺时针旋转到6点,所以向下画两格,长边现在指向12点,顺时针旋转到3点,所以向右画三格,最后连起来。(课件同步演示)

(2)出示:你会把三角形(形如45°三角尺)绕A点逆时针旋转90°吗?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并做适当指导。

学生交流,课件动画验证。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线段的旋转,三角形的旋转留足了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充分将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的画法。在肯定方法的同时,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优化,通过一探索二练习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图形的旋转基于线段的旋转。纵观这一系列的探究学习活动,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运用。课件中三角形旋转的动画演示,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及学习兴趣,同时还丰富了学生图形旋转的表象,对学生图形旋转方法的掌握、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巩固练习,积累图形旋转的经验。

(一)旋转长方形。出示:把长方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

学生画图。

展示、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师:现在,关于图形旋转的画图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先确定定点、方向和角度,然后画出由定点引出的关键边,最后画出完整的图形。

(二)旋转小旗图。出示:将小旗图绕B点逆时针旋转90°。

学生画图,老师巡视,选取代表性的作品依次展示,学生评价。

师:同学们,小旗图的旋转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图形在旋转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位置变了,形状、大小不变)

(三)填空。出示图,问:这个图像什么?里面有旋转吗?

填一填:①图形1绕O点顺时针旋转90°到图形( )所在的位置。

②图形( )绕O点( )时针旋转90°到图形3所在的位置。

③图形2绕O点逆时针旋转( )°到图形4所在的位置。

学生先独立思考填写,再交流,课件演示旋转过程。

【设计意图:在对三角形旋转的深入探索研究之后,练习环节设计了三个层次,通过长方形、小旗、风车等图形的旋转和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生理解旋转的基本要素,积累图形旋转的经验,掌握图形旋转的画法,并且初步感悟图形旋转的性质,最终形成知识的运用。】

(五)全课总结,体验图形旋转的魅力。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谈话:同学们,其实生活中许多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多次

旋转后得到的,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组图片。(课件播放)

课后,同学们不妨自己也来试一试,并把你的作品上传到学校网站,和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感受数学的美!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呈现简单图形旋转后形成的图案,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图形旋转的认识,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运用价值,增强学生对的美的欣赏力与创造力。同时,借助学校网络平台,展示、分享学生的作品,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与自信心。】

四年级上册数学栽蒜苗导学案


代家湾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课题:栽蒜苗(一)年级:四年级
学习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以统计图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学习重难点:绘制条形统计图
学法指导:
自学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导学活动一:
本节的难点是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这个问题要根据数据的多少来确定,通常是数据多,一格表示的单位就多;如果数据少,一格表示的单位就少。
导学活动二:
1、提前亲自栽一盆蒜苗,
2、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
导学活动三:
看图回答问题
某校教师退休人数统计表

人数/人
20042005200620072008年份/年
1、一个方格代表几个人?()
2、哪年退休人数最多?()
3、哪年退休人数最少?()
4、退休人数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多少人?()
5、五年共退休多少人?()
探究点一
小组合作活动要求:
1、将个人观察、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在组内与同学交流
2、将组内同学记录的蒜苗第15天生长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并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阅读课本内容,完成94页练习)
3、想一想:条形统计图上,1格表示1厘米不够画怎么办?
探究点二: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当堂检测:
1、看95页“试一试”第1题,完成相应练习。
⑴、你能说出各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吗?
项目舞蹈乐器体育科技数学
人数
⑵根据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⑶完成课本95页试一试第2题。
2、完成数学课本96页练一练
①说说你是怎样画条形统计图的?
②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与同学进行交流?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课后反思:
代家湾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课题:栽蒜苗(二)年级:四年级授课人:谢小莉
学习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学习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学习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导学活动一:
认真阅读课本97页至99页。
思考:1、怎样绘制折线统计图。
2、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导学活动二:
下面是某市2008年各月的月平均气温统计表和统计图
月份/月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月平均气温/℃351015.520.7243033.32920110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从()开始上升,()月的月平均气温最高。
2、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从()开始下降,()月的月平均气温最低。
3、()月至()之间的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
4、()月至()之间的月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探究点一:
阅读课本97页的内容,根据笑笑内容的蒜苗生长情况,绘制折线统计图。
1、怎样绘制折线统计图
2、观测折线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哪几天蒜苗生长的最快?
(2)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生长到多少厘米?
探究点二: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课堂检测:
1、完成课本98页“练一练”第1题。
(1)从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完成课本98页“练一练”第2题。
3、教材链接(完成课本第99页练一练第3题)
4、教材链接(《配套练习》第58页第1题、第2题)
课堂小结: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统计导学案(栽蒜苗)


金台区逸夫小学新课程有效教学导学案
科目:数学课题:《栽蒜苗一》主备:执教:
授课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任课教师
课型新授课时1上课时间



析教材创设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教材提供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2.能力目标: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问题训练评价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导学单

学生准备自学课本,收集有关资料
认真完成《导学单》
新课程有效教学导学过程设计
课题:《栽蒜苗》第(1)课时执教:
导学
环节时间创设
情境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
激趣导入

5创设激发学习兴趣1.视频展示:一个人,被滚滚而来的数字流所包围,他痛苦的喊:怎么办?
2.其实不光是刚才的这个人,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充满着杂乱无章的一些数据。怎样让这些数据为我们所用。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

以小组为单位各呼自己的口号。
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0

创设展示学习情境1、各组组长发放《问题导读——评价单》
2、课代表组织本组学生自学并讨论。
3、老师注重课堂气氛调控,关注学生表现,尤其是学困生的表现。
4、认真聆听学生汇报并点拨。1、学科长带领组员采取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2.组员积极参与其中。
汇报交流
发现问题
10

创设小组讨论学习情境1、组长发放《问题生成——评价单》。
2、学生在学科代表的组织下学习讨论。
3、老师巡视。深入组内听或参与学习
4、各组汇报,教师及时点拨。发挥几集体的力量,力争将问题研究透彻。
找准汇报方式,组织语言,准备汇报。

拓展训练
10
创设自主合作学习情境
1、学科长发放《问题训练评价单》。
2、教师进行规范指导。
畅谈体会,超越升华

总结评价

5创设畅谈体会的情境1、老师引导学生汇报与评价。
2、学科代表总结本课所学。认真听,加深记忆,做好自我评价。客观的评出优胜组。

范文合集: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4篇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合集: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一)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课学习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习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习中的一些问题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习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这是一只小朋友很喜欢玩的风车。

请两个小朋友和老师一起玩一玩。(生操作)

其他孩子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运动的?

谁来说说,在风车的运动中,你看出了什么?

(解决旋转、旋转中心、旋转方向)

出示钟面

在数学里,我把向这个方向旋转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

逆时针方向。

手势,比划。

小结:在刚才的运动方式中,我们可以说,

风车绕中心点顺时针方向旋转;

或者风车绕中心点逆时针方向旋转。

会说了吗?

二、新授: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有的是简单的图形通过平移、旋转得到的。

你想知道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吗?(想知道吗?)

那我们今天就进一步研究“图形的旋转”。(板书课题)

那么我们选一副简单的图案,由易到难研究它是通过怎样的简单图形,怎样旋转而成的,请仔细观察。

课件展示

为了便于研究,老师还专门做了一个这样模型把它粘贴在黑板上。

讨论:

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形状、大小都不变)

师:从图形A到图形B是如何变换的?

是如何旋转的。(绕点O顺时针方向。)

旋转了多少度?

你是怎样判断它旋转了90°的呢?

(有什么方法,想一想,互相说一说)

结合图例,图中画出对应边,标出旋转角。测量。

这个度数叫做旋转度数

小结出,图B可以看作图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

谁能完整地再说一遍。

强调三要素。

师:从图形B到图形C是如何变换的?

图形A到图形C呢?

同学们,我们可以说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得到图形C;还有其他的说法吗?(配合手势)

逆时针方向

看到这副图,你还能像这样说些什么吗?

师小结,只有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度数三者都确定了,旋转以后的位置才能确定。

三、巩固练习:

1.转一转。(动手操作)

说一说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

四、欣赏,升华。

感受旋转的美,数学的美。

由什么简单图形旋转而成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重点

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一、情景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游乐园玩一玩,看,游乐园里都有些什么?你们想玩吗?

师:这3位小朋友也想玩这些游乐项目,可是他们不知道如何付钱买票,你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2.看价格表,提问题,并列出式子:

5×3 8×3 10×3 20×3

3.师:哪些算式你们计算出结果?把能你会计算的算出来。

师:10×3 20×3 12×3像这类口算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板书课题“数口算乘法”

二、互动新授

1、学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1)合作学习、探究算法

①首先我们看到10×3=?

师:用我们的乘法口诀解决不了,那我们可不可以用数的组成来解决呢?(3个10是30)。

② 20×3=?

师:20×3表示什么?,用小棒摆出3个2捆结果是多少呢?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算2×3=6,再添1个0,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师:20×3为什么可以先算2×3;2指的是2个什么?

强调:2个+×3=6个十就是60;让学生多说算理。

(2)迁移类推,发现规律

师:20×3同学们会,能不能根据刚才的计算方法算出

200×3 20xx×3呢?

同桌可以说一说,在作业纸上写出来,汇报时强调学生说出算理。

(3)引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你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先用“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看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练习30×4= 3000×3= 400×4=

2、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12×3=?

师:12是几位数?你能不能把它转变成我们前面学过的乘法呢?

同桌2人交流说一说,你口算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一起作业网倒计时3分钟)。用希沃上传学生的作品。

师:你看明白了吗?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向这位同学提问?师:强调。

12×3=36(元)

先算:10×3=30

在算:2×3=6

最后:30+6=36

让学生多说一说

拓展延伸:22×3=?

引导学生归纳总,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先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再分别与一位数相乘,最后把它们的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口算下面各题,和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0×7= 200×7= 700×2=

21×4= 23×2= 32×3=

(1)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

(2)全班校对答案。

(3)选取其中几题指名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三】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活动,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体会图形运动的基本方式,积累一些图形变换的经验,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为第三学段进一步学习有关内容打好基础。

教学过程(分课时)二度备课

第四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

课本练习一第7~13题,并开展“动手做”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处学生知道图形中的对称,体会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富有个性地完成设计图案的任务,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准备:

把教材中的有关图片整理加工,做好一个资料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认为要哪些方面需要向同学们提醒一下?

小结:平移 找对应点比较方便

旋转 要找对应的边旋转

练习第8题 判断哪些是平移得到?哪些是旋转得到的?

通过演示,帮助学生弄清每个图案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价值。

二、练习指导:

1.两次平移

第9题

填空,再同桌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点来数的?

每人发一张方格纸,同桌互画一个梯形,先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6格

2.先旋转再平移

师生共同完成第10题

提问:你认为先确定哪条边比较合适?

把能够旋转的边确定后,再根据图形的特点确定另两条边,确保图形旋转后,图形没有变形。

每人发一张方格纸,同桌互画一个梯形,先向顺时针旋转90度,再向右平移6格。

3.完成10~13题

①多媒体演示

②让学生在书上练习

③学生设计后,全班交流欣赏

三、动手做

1.学生读题

2.讨论方法,明确移动的顺序

3.学生动手操作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一

平移 找对应点比较方便

旋转 要找对应的边旋转

作业设计

1、练习簿;2、《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情境图:把4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2.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新课

1.教学例6

把刚才呈现的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

提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指出:每人分得的不满1块,结果可以用分数表示。

提出要求:那么,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形纸片,把它们看作3块饼,按照题目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操作,了解学生是怎样分和怎样想的。

组织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小结: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4/3块。完成板书。

把题目改为: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人能分得多少块?学生口述算式

提问:3除以5,商是多少?怎样用分数表示?小组交流。

2. 总结归纳

谈话:请大家观察上面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板书课题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提问: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用b表示除数,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写?

板书a÷b=a/b

讨论:b可以是0吗?

3.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学生尝试填空。

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口答: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做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7÷1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23分改写成用时作单位的数,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23÷60的商用分数怎样表示?

指出:两个数相除,得不到整数商时,可以用分数表示。

4.做练一练的第1题学生填写后,引导比较:上下两行题目有什么不同?

5.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填写,要求说说填写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题

2.第2题

3.第3题学生看图填写后,可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4.第4题

学生填写后,提问:这道题中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

5.第5题

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填空,再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算式,并写出得数。

四、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笔算练习导学案(青岛版)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
教学目标:
1.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成三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3.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一、预习学案:
1.投影出示口算练习
11×4075×20220×3
14×526×33×800
4×32032×4230×2
50×10101×8302×4
2.估一估,在得数小于8000的算式后面打上“√”
328×18□295×42□405×11□
596×19□321×22□187×49□
3.笔算练习
148×15375×24603×26
240×80850×12309×50
集体反馈,学生选取1题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导学案:
1.教科书39页第6题填表
这是一道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综合练习题。
(1)学生先根据提示认真审题独立计算并填写统计表
(2)交流填写的方法,说算理。
2.教科书40页第9题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叙述题意,自主解决
(2)交流方法,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运用估算的方法及判断依据。
3.教科书41页第11题
(1)叙述题意,自主解决
(2)提出有数学价值的问题,同桌互相解答,集体订正。
4.教科书41页第12题
(1)理解题意,自主解决
(2)选择合适的条件解决问题,进行交流
三、课堂检测
(1)四年级一班的同学利用星期天到野外采集树叶标本。
第一小队14人,每人采集31枚,
第二小队15人,每人采集30枚,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解答
(2)鲜鱼25元/千克海捕对虾每千克的价钱是鲜鱼的5倍
①买120千克鲜鱼,拿2500元够吗?
②对虾一共卖了多少元?
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后作业设计
教科书41页聪明小屋
(1)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解答。
(2)组织评价、交流。
五、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算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五单元商不变的性质导学案(青岛版)


相关链接
——商不变的性质
一、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商不变的性质.会灵活运用商商不变的性质。
2.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不变的性质。
4.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商不变的性质。
二、预习学案
1.调查现代农业的收割方式。
2.计算下面各题
2÷39÷32500÷5
20÷3930÷3250÷5
200÷39300÷325÷5
三、导学案
1.交流课前搜集的现代农业的收割方式,感受祖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2.提问:观察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说方法,教师板书。
42÷39÷32500÷5
420÷3930÷3250÷5
4200÷39300÷325÷5
3.我们分别用第2、式与第1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4.学生交流,教师带领学生分别比较。
5.提问: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6.学生讨论,并发现: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教师板书)
7.提问:为什么说是“同时”,“相同”?可以举例子来证明。
8.我们分别用第1、2、式与第3个算式进行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
被除数、除数分别都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缩小)
9.通过观察,谁能再给我们总结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
10.总结:
(1)提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除法里有商的变化规律,那么谁能说说你觉得这个规律需要我们注意的有哪些?
(2)你们看我这样写对吗?为什么?48÷12=(48×0)÷(12×0)让学生判断。
四、课堂检测
课件播放
1.每袋大米25千克,请将表格补充完整。
袋数1234567……
质量(千克)255075
有430千克大米,准备9个袋子够吗?
五、课堂小结
1.学习完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2.在运用商的变化规律时,一定要注意什么?(“同时”,“相同”。)
六、课后作业
1.巧算
111÷3222÷6333÷9444÷12
你有什么发现?你能接着写下去吗?
2.根据864÷24=36,你能直接写出下面的算式的结果吗?
432÷12864÷12432÷24
216÷6864÷48216÷12
108÷3864÷96108÷6
七、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性质
2÷39÷32500÷5
20÷3930÷3250÷5
200÷39300÷325÷5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四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图形中的规律》教学反思”,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认识方程》这单元的后续学习内容的第一课时,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也是教材改革的新变化之一。它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一、本节课预设了五个数学活动方案

1、课前活动。

2、创设问题情境、直奔主题。

3、探究规律,体验方法。

4、应用规律。

5、课堂小结。

二、有效的数学活动意味着教师需要唤醒、引导、促进和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引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这是数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发动机。

教师所应做的是在摸清学生的知识底蕴的同时,给予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激发学习的内在需要。因此,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能用9 根小棒摆出个数最多的三角形吗?摆小数目的三角形学生可能用肉眼观察的方法一下子就能说出答案,而到大数目可能一下子说不出来,这个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起了学生的认知上的冲突,初步让学生体验探索发现规律的必要性。以猜想验证的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规律。

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摆20个三角形要几根小棒?

2、培养自主思考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确实能做到主动,独立地学习,十分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即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学习方法的结构。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结构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教材,指导学习方法,给学生主动学习的工具,并使之形成后续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我先让学生4个人为一组来想办法,说说你想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再通过友情提示对学生的方法及时进行梳理和指导。

3、及时提供充分的探究时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探寻规律。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适时进行数学化。学生探究后,我及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发现,表达所摆图形的个数与所需要的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让学生亲身经历从具体形象表示用数学语言描述用数学模型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水平。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数图形的学问》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进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能有规律地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鼹鼠钻洞

师:大家听说过鼹鼠吗?(课件出示鼹鼠图)。

它最擅长的是挖土、钻洞。看,它现在又想开始活动了,它可以怎么钻?

师:课件(任选一个洞口进入,向前走,再任选一个洞口钻出来,它可能会怎样钻呢?)生说,师指着图演示。

2、筛选提出问题: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想一想,你能用什么表示路线,用什么表示洞口,画出小鼹鼠的行走路线图呢?(课件)(同桌交流)

2、生独立画示意图(指名画在黑板上)

3、交流并优化出示意图

4、数线段

(1)要求:(课件)请用画一画,写一写,记录你数的过程。

(2)学生动手数,数完后同桌交流说说是怎么数。

(3)汇报交流

先指名学生上来说出数法,师逐步演示,再引导学生发现是按什么顺序数的,板书并写出算式。

5、小结:谁来说说怎样才能准确数出线段的条数?

(板书:有序 不重复 不遗漏)

6、揭题:《数图形的学问》(板书)

三、巩固练习,掌握知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会按一定的顺序来数线段吗?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吧!你们去过城关吗?今天老师早上就是从城关出发,经过达埔、玉斗、坑口,来到了下洋。如果我们做公共汽车你是售票员,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

问题一:5个汽车站,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

1、获取信息,理解题目。

5个车站可用字母什么代表?单程是什么意思?

2、学生独立画出示意图,有顺序地数一数,想想你是按什么标准来数的。

3、汇报交流(课件展示数法)

(板书:5个站,车票总数为:4+3+2+1=10(种)

问题二:如果有6个汽车站,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7个呢?8个呢?

方法一:画6个点,重新数

方法二:直接在前面的基础上加上F点,即10+5=15(种)(课件在图下面展示需再加的5条)引导学生说出这个条数刚好与原来的点数相同。

4、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

5、知道了规律,让学生尝试写出10、100个车站需要多少种不同的车票?

四、回顾总结,梳理知识。

1、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师:按一定的顺序数对于数线段来说很重要,其实它对于数角、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也同等重要,所以以后不管在数什么图形时都要按一定的顺序来数,才不会重复和遗漏,记住了吗?

板书设计:

数图形的学问

有序 不重不漏

点的位置: 3+2+1=6 线段的长短: 3+2+1=6

5个站,车票总数: 4+3+2+1=10

6个站,车票总数: 5+4+3+2+1=15

7个站,车票总数: 6+5+4+3+2+1=21

8个站,车票总数: 7+6+5+4+3+2+1=28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一、教学内容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口算、估算融入到笔算教学中。

2.增加了一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对比较熟悉的单价、数量和总价的例题进行概括、总结。

3.以填空的形式,给出了积的变化规律文本。

三、具体内容

1.例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材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一是体会计算的现实需要,二是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积累一些经验。因为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在估算后直接揭示145×12的笔算过程,另外,把估算融入笔算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2.例2: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第1小题的重点是竖式的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的个数确定。第2小题的重点则既有竖式的简便写法,又有因数中间的0是否应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

例2的编排把口算融入了笔算教学中,通过呈现两位学生的不同算法,意在引导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格子乘法“,使学生了解”格子乘法“的计算过程与笔算乘法的密切关系,也可作为整数乘法算理的一种解释方式。

3.例3:积的变化规律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思路的引导非常清晰:

(1)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发现问题。

(2)归纳规律:结合广泛交流,畅说发现的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验证规律: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普适性。

与实验教材相比,这里的编排还给出了规律的文本表示,便于学生系统掌握规律。

4.例4: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提供两个典型购物问题,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从两个问题的相关性入手,提炼出单价、数量、总价,明确这三个概念的内涵。然后结合具体问题情境,分析“单价、数量与总价”三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数量关系。

5.例5:速度、时间与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对于“单价”,对“速度”的理解更难。教材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150千米/时、60米/分,意在让学生体会用这样的符号表示运动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并应用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建议

1.充分发挥学生原有经验的作用,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多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

本单元学习的“单价、数量和总价”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感悟“单价、数量和总价”与“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并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3.重视引导学生探究运算中的规律,并作一定的归纳与抽象。

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本单元不但在相关的练习设计中,编排了一些引导学生探索规律的内容,如打上了“*”号,不作普遍要求,但却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好素材),而且将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作为例题专门加以研究。不但可使学生形成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利于培养学生数感和推理能力。

4.适当增加计算量,加强计算技能训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1、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1)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与个位对齐。

(2)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

(3)最后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注意加进位。

2、 积的变化规律(一),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或除以)几,积也乘以(或除以)几。

3、 积的变化规律(二),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不变。注:在乘法中,要想使积不变,两个因数的变化就要相反,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另一个因数就要除以相同的数。

4、 积的变化规律(三),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以2,另一个因数乘3,积就乘(2×3)。

5、 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

(1)汽车每小时行驶80千米,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读作:80千米每小时。

(2)小林每分钟步行60米,小林的速度是60米/分,读作:60米每分。

(3)飞机的速度是340千米/小时,表示:飞机每小时飞行340千米。

6、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 ÷ 速度 =时间

7、 估算

(1)估算必须符合两个要求:一是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二是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估算时所得的结果是近似数,所以一定要用“≈”号。

注:

①乘法估算,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但结果一定要接近准确值。

② 有关带钱问题的估算,要做到估大不估小。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学习重点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为学生带来更好的听课体验,从而提高听课效率。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学习重点”,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学习重点

兔死狐悲羊肠小道猴年马月鸡毛蒜皮画蛇添足亡羊补牢闻鸡起舞气壮如牛藏龙卧虎打草惊蛇杀鸡吓猴呆若木鸡狗急跳墙鱼目混珠指鹿为马饿虎扑羊狡兔三窟

角Jiǎo:三角形钝角直角锐角角度júe::角色净角旦角

当dāng:当然当心应当dàng:勾当当铺上当

折shé:枝折花落折本zhé:折断折纸转折损兵折将

恶wù:可恶厌恶è:恶劣恶习ě:恶心

《白鹅》

①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高傲”是指极其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这句话既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从容”中的“从”读cóng,“从容”是不慌不忙、镇静、沉着的意思;“大模大样”中的“模”读mú,“颇像”就是很像;“净角”中的“角”读jué,是角色的意思,“净角”是一种戏曲角色,通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人物。作者用“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来比喻鹅的步调,不仅形象地写出了鹅步调的从容,更显出了鹅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③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

“譬如”是比如的意思;“倘若”是假如的意思;鹅吃相的可笑,可笑在必须有三样东西下饭,可笑在一丝不苟的吃法,可笑在循规蹈矩、不会变通的做法。这是下文提到的鹅吃饭时“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的原因,鹅的高傲也就在这其中体现出来了。

④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侍候”是指在别人身边供使唤,照料别人的饮食起居;“堂倌”在旧时用于称呼饭馆、茶馆或酒店里的招待人员。堂倌在过去地位低下,作者这样比方,是有意降低自己的地位,显示鹅的尊贵。

⑤因为附近的狗,都知道我们这位鹅老爷的脾气,每逢它吃饭的时候,狗就躲在篱边窥伺。

“窥伺”是指暗中观望动静,等待机会,多含贬义。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连附近的狗都知道它的吃法,了解它吃食的规律,可见它是多么严格地遵守着吃饭的三眼一板。在这里,作者还称它为“我们这位鹅老爷”,明贬实褒,言语间流露出来的亲昵,表现出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白公鹅》

①要是可以把军衔授给禽类的话,这只白公鹅理当荣膺海军上将衔了。它板正的姿势啦,步态啦,和别的公鹅攀谈时的腔调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

“攀谈”的意思是拉扯闲谈。作者将白公鹅比作海军上将,突出了白公鹅的特点──有派头。“板正的姿势”“攀谈的腔调”,都是拟人的写法,这样写不仅形象,而且能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鹅的欣赏和喜爱。

②当白鹅在浅水滩里挺直身子、扇动起两只长长的有力的翅膀时,水面上便泛起层层涟漪,岸边的芦苇也会沙沙作响。

“涟漪”指细小的波纹。这句话说明鹅的翅膀强健有力。

③白鹅大概认为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属于它。它要是知道了连它自己也属于村里的少年斯焦普卡──他愿意的话,就可以把它抓起来,交给母亲,用它和鲜白菜一起熬汤喝──那可就要大吃一惊了。

这是作者调侃的话。对近似“霸道”的鹅,作者虽然无可奈何,却不憎恨它,之所以这样说,是出于一种喜爱。因为喜爱,才留心鹅的一举一动,做种种的遐想,用人的心理去推测鹅的心理,更突出了鹅的行为的放肆,增加了幽默的效果,使人觉得很好笑,很有趣。

在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破折号。破折号主要有三种作用:一是表示注释说明,二是表示声音延长,三是表示话题转移。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都有突然转移话题的作用。

《猫》

本文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作者老舍(1899----1966),满族人,原名舒庆春,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他的代表作有《茶馆》、《骆驼祥子》、《龙须沟》、《四世同堂》等。

猫的性格古怪是分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的:①猫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②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出。③猫既胆小又勇猛。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重点抓住三个方面来说明的:①小猫什么东西都玩;②小猫玩起来不怕摔跟头,也不怕撞疼;③小猫的胆子越来越大,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

①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小梅花”指的是猫的脚印。因为梅花有五个花瓣,猫有五个脚趾,它的脚印和梅花的形状很相似。最重要的还是作者十分喜爱猫,由于喜欢就不会嫌它脏,就不讨厌它,所以把猫的脚印比喻成美丽的小梅花。这表达了作家老舍爷爷喜爱猫的思想感情。

《母鸡》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①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这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讽刺了母鸡的炫耀。聋子本来是不怕吵的,作者用“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讨厌母鸡的情绪。

②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这三句话都是在写母亲,对母亲的赞颂之情在逐句加深。作者为母鸡身上所表现出的母爱所震撼,认识到天地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英雄。这是对普天下所有母亲的赞颂。

③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是情感的升华。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图形的旋转)》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454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