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统计导学案

小学新课程有效教学导学案
科目:数学课题:《栽蒜苗一》主备:执教:
授课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任课教师
课型新授课时1上课时间



析教材创设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次,教材提供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2.能力目标: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体会和理解条形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问题训练评价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导学单

学生准备自学课本,收集有关资料
认真完成《导学单》
新课程有效教学导学过程设计
课题:《栽蒜苗》第(1)课时执教:
导学
环节时间创设
情境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

激趣导入(励志的句子 M.DjZ525.COm)

5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1.亲爱的同学们准备好了吗?请齐呼我们的战斗口号。
2.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一下有关统计的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各呼自己的口号。
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0

创设展示学习情境
1、各组组长发放《问题导读——评价单》
2、课代表组织本组学生自学并讨论。
3、老师注重课堂气氛调控,关注学生表现,尤其是学困生的表现。
4、认真聆听学生汇报并点拨。
1.学科长带领组员采取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
2.组员积极参与其中。

汇报交流
发现问题
10

创设小组讨论学习情境
1、组长发放《问题生成——评价单》。
2、学生在学科代表的组织下学习讨论。
3、老师巡视。深入组内听或参与学习
4、各组汇报,教师及时点拨。
发挥几集体的力量,力争将问题研究透彻。
找准汇报方式,组织语言,准备汇报。

拓展训练
10
创设自主合作学习情境
1、学科长发放《问题训练评价单》。
2、教师进行规范指导。
畅谈体会,超越升华

总结评价

5创设畅谈体会的情境1、老师引导学生汇报与评价。
2、学科代表总结本课所学。认真听,加深记忆,做好自我评价。客观的评出优胜组。

小编推荐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导学案


《植树问题一》导学案
;学习内容:教材第117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一种情况是“两端都要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少1的情况)。
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已知株距和全长求株数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拿一根20厘米的毛线绳,每隔5厘米系一个扣,绳子两端也要系,数一数,一共系了几个扣。

二、互动研讨:
自学课本117页回答以下问题。
1、要求准备多少棵树苗,必须先求出什么?

2、讨论:如果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两端也要栽树,这样就可以栽5棵。照此思路,可以推断出间隔数比株数(多1还是少1)。所以,在100米的小路上共有个间隔点,那么就可以栽棵树。
小结:因为植树棵数总是比间隔数多1,这样我们就可以先求出树与树之间有多少个间隔,而每个间隔的长度是已知的,就可以求出一共可以植树多少棵。
列式计算:

3、在一条公路旁,每隔5米栽一棵树,起点和终点都栽,一共栽了10棵,那么这条路有多长?(比较和例1的不同,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列式计算:

4、例1是已知()和(),求()。而这道题是已知()和(),求()。根据这两道题我们也可以得出两个公式。
株数=()÷()+1全长=(株数-1)×()
三、自我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达标测评:
1、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2、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

4、新建小区要在一条长1000米的路两旁安装路灯,每隔8米装一盏(两端都要装)。一共需要多少盏路灯?

《植树问题二》导学案

学习内容:教材第118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是“两端都不种”。(即间隔数比株数多1的情况)。
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已知株数和全长求株距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1、已知株距和全长,怎样求棵数?

2、已知株距和棵数又怎样求全长呢?

二、互动研讨:
1、小游戏。拿出纸条,分别把它们等分成2段、3段、4段,要剪()次、()次、()次,比较剪的次数和纸条的段数有什么关系。
我的发现:剪的次数比纸条的段数()
2、自学课本第118页例2,回答以下问题:
还是两端都栽吗?

棵树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两旁都不栽要先算什么?

3、我来算一算一共要栽几棵树?
要在小路两旁栽树,要先算出一旁需要栽多少棵树,那就要先求出一旁的间隔数:
小路一旁栽树多少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小结:这是植树问题的第二种情况“两端都不栽树”也就是棵数比间隔数(),
棵数=()÷()-1,株距=()÷(-1)。
4、讨论比较例1和例2的不同。
例1是两端都(),所以棵数比间隔数()
例2是两端都(),所以棵数比间隔数()
三、自我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达标测评:
1、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2、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3、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跟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植树问题三》导学案
编写人:修改人:审核人:许文良学习时间:使用人:四年级
学习内容:教材第120页内容。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的第三种情况是“关于一个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3、养成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封闭图形中“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习难点:掌握已知株数和全长求株距的方法,以及已知株数和株距求全长的方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已知株距和全长,怎样求棵数?(两端都栽)
棵树=()
2、已知株距和棵数又怎样求全长呢?(两端都不栽)
全长=
3、同学们做游戏,站成正方形,每边有3人,共有多少人?(画图用△表示)

二、互动研讨:
自学课本第120页内容,自学后完成下面的问题。
围棋盘的最外层每边能放19个棋子。最外层一共可以摆放多少棋子?
1、方法一:(图一)上下两边都有()个棋子,左右两边两端的棋子都已数过,不能重复数,所以左右两边每边只需数()个棋子,将它们加起来,就是一共的棋子个数。算式是:()
2、方法二:(图二)每边只算一个端点,这样每边都有()个棋子,共有4个()。算式是:()
3、方法三:每边的两端都不算,这样每边都有()个棋子,共有4个(),再加上4个端点的4个棋子,就是一共的棋子个数。算式是:()
4、哪一种方法最简单?
三、自我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今天学习了“植树问题”的第三种情况—封闭图形。封闭图形有几种,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多边形等,因为首尾重合在一起,所以种树的棵数等于分成的段数。

四、达标测评:
1、64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几名学生?

2、要在六边形的水池边上摆上花盆,要使每一边都有5盆花,最少需要几盆花?

3、为了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举行团体操表演。四年级学生排成方阵,最外层每边站了15人,最外层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整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4、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是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几盏灯?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导学案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么老师怎样写才会喜欢听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导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9寓言两则》导学案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我要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我要体会出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学习重点体会人物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知识链接扁鹊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约生于公元前四○七年,卒于公元前三一○年。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讯。因此,古人习惯把那些医术高明的医生称为扁鹊。秦越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

刻苦钻研,努力总结前人的经验,大胆创新,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医生。

他走南闯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获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欢迎。于是,人们也尊敬地把他称为扁鹊。

★预习任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读熟,弄清楚故事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

3、搜集一则寓言故事,准备讲给大家听。

★预习收获:

一、我会写词语.

Qīzǐlǐcǎichangweibiǎnquèbàijiàn

()()()()()

tāngyàojìchāngxuéshèbǎifābǎizhòng

()()()

二、多音字组词。

扁()()奇()__()

三、课文我知道。

1、《纪昌学射》中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2、《扁雀治病》中的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四、我找的寓言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预习课文后我得到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

我生成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生成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任务

【任务一】《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你最喜欢哪个?请把它用自己的话讲出来,并说说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比一比,看谁讲的最活灵活现)

【任务二】你觉得两则故事中的人物分别是怎样的人?为什么?

______的纪昌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的飞卫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的扁鹊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的蔡桓公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三】讲讲你找的寓言故事,想想它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性修改补充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

想一想,写一写。

纪昌想掌握射箭本领,于是就先练眼力。如果我们想要掌握骑自行车的本领,就要先________________;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先________________;要想掌握操作电脑的本领,就要先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想掌握_______的本领,就要先___________________;要想掌握_________的本领,就要先____________。

由此可见,学习任何一项本领,都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练笔蔡桓公不听扁鹊的话,病情便拖得越来越重。此时他已经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如果能够穿越时空,你想对他说什么?他听完你的话又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写出来。

我:

蔡桓公:___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

《30文成公主进藏》导学案

指导老师: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我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案的复述课文。

3我要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学习方法朗读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展示学习法、看图联想

知识链接文成公主是唐朝宗室之女,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知书达理,信仰佛教。十六岁时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成为松赞干布的王妃。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西藏、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

★预习任务

1.读准字音,会写词语,想办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读熟,弄清楚故事的内容。

3.记一记故事的情节,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讲。

4、读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查找文成公主的其他故事。

★预习收获:

1、我读了____遍课文。我读的最棒的是第_______自然段。我愿意把它读给______听。

2、给划线字注音。

唐朝()的时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派大臣()去唐朝求婚。使臣凭借智慧,求婚成功。于是,文成公主从京城带上豌()豆、油菜、小麦等种()子和各种耕种()技术进藏()了。他们跨过大河,走过沼()泽,翻过高山,终于来到西藏,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结()成了夫妻。

3、我知道课文共____个自然段。文章先写,(-----自然段);再写(-----自然段);最后写。(-----自然段)

4、文成公主去西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成公主对西藏做出的贡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解决

【问题一】唐朝皇帝出了哪些难题来考验使臣?使臣又是怎样解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文成公主进藏途中遇到了哪些难题?她是如何解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

我生成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生成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交流

【任务一】请用自己的话简案讲讲《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并说说这个故事给你的感受。(看谁讲得既清楚又生动)

【任务二】将你找的文成公主的其他故事讲给大家听。

个性修改补充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

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

1.从此,西藏的往来更加密切了。

2.直到现在,乃巴山下还有公主的脚。

警察叔叔在大街上保护交通秩序。

4、读了《纪昌学射》的故事后,很受启发。

你能补充着写一写吗?

1.在路纳遇到一条河,文成公主。

后来,老百姓就把公主亲手搭的这座桥叫做“”。过沼泽地时,因为文成公主,所以路纳的牛羊

2.听到松赞干布死了的消息,文成公主,她没有心思梳妆,右边的头发散了也不理会,因此,。

3.乃巴山挡住了去路,文成公主就。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

直到现在,乃巴山下还有公主的脚印。

《31、普罗米修斯》导学案

指导老师: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我要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意思。

2.我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我要把这个故事熟记于心,讲给别人听。

(二)、过程与方法:

1、我要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我要认真看课文插图,并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要体会出普罗米修斯的精神,受到感染与熏陶。

学习重点感悟普罗米修斯的精神,从有关语段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心情

知识链接

普罗米修斯(古希腊语中“深谋远虑”之意)他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提坦神,他创造了人,并且是人类的教师,凡是对人有用的,能够使人类满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给人类。同样的,人们也用爱和忠诚来感谢他报答他。但最高的天神领袖宙斯却要求人类敬奉他,让人类必须拿出最好的东西献给他。普罗米修斯不断为人类辩护,因而触犯了宙斯。宙斯为了惩罚他,拒绝给予人类为了完成他们的文明所需要的最后的物品——火。

读完“知识链接”我知道了:

★预习任务

1.读准字音,会写词语,想办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读熟课文,体会出人物心情并将它读出来。

3.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普罗米修斯是一个怎样的神?

4、画出最有感触的语句,写写自己的感受。

★预习收获:

一、我学会了以下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中写到的古希腊天神有:普罗米修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知道普罗米修斯与这四位天神之间发生了这样的故事:

太阳神阿波罗众神领袖宙斯

(取走火种)()

普罗米修斯

()()

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我能用简洁的语言把上面四个主要情节串起来说说整个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发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预习课文后我的感受是:

★我的疑问

问题

自己在阅读中生成的问题

小组讨论归纳后生成的问题

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

各位同学:请根据预习内容,认真思考独立完成下面的题目,在小组内交流后准备多元展示。

★学习任务

【任务一】用自己的话讲讲文中令你印象深刻的情节。(看谁讲的最吸引人)

【任务二】用简洁的句子或四字词语评价一下诸位天神,并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

我觉得普罗米修斯是个____________的神。是从__体会到的。

我觉得宙斯是个____________的神。是从____________体会到的。

我觉得火神是个___________的神。是从_________体会到的。

我觉得赫拉克勒斯是个____________的神。是从____________体会到的。

【任务三】面对悬崖上为人类而受苦受罪的普罗米修斯你想说些什么呢?请写一写吧。

★个性问题补充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

想象写话。

1、没有火时,人们只好_________________;没有火时,人们只好_________________;

没有火时,人们只好_________________......

2、普罗米修斯给人间送来了火种,人们欣喜若狂。男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女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孩们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普罗米修斯被死死地锁在悬崖上,狂风刮来,暴雨袭来,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他低下头看到人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便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本文故事讲给自己的亲人听。

◆阅读《希腊神话集》,准备进行“希腊神话故事”竞赛。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

32、《渔夫的故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要学会生字、新词。

2、我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我要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朗读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展示学习法

知识链接阅读课后“资料袋”

★预习任务

1.读准字音,会写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无恶不作恩将仇报下流无耻)

2.揣摩人物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读熟,弄清楚故事内容。

3.想一想故事中的渔夫和魔鬼分别是怎样的?

4、记一记故事情节,准备把它讲给大家听。

★预习收获: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本课的生字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下面。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______()______

解()______藏

()______()______

3、选字填空。

(讯迅)___速灯(笼茏)___丑(露陋)___

起----(世誓)到(底低)___违(被背)___

4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知恩图报--()愁眉苦脸--()结束--()善良—()

5、我知道。

《渔夫的故事》选自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这本书又叫《》,是由264个小故事组成的。著名的《》《》《》《》都出自这本书,她被誉为世界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

6、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主要内容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7、者抓住了魔鬼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魔鬼的性格。

★自主解决:故事中的渔夫和魔鬼分别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在文中句子,感受写在旁边)

★我的疑问

我生成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生成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任务

【任务一】请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提示:你会采用什么方式读呢?除了读之外,你还能用哪些方式把它展示给大家。

我们最喜欢________________自然段。

我们组准备采用____________方式来读。

【任务二】请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说说你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提示:不能看书。讲清楚魔鬼为什么要杀死渔夫和渔夫战胜魔鬼的部分。

个性修改补充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

请你读一读,用本课的四字成语填一填。

一天渔夫捞着一个瓶口用锡封着的黄胆瓶,,()。他撬去锡封,瓶里变出一个()的巨大魔鬼。()的魔鬼不但不感谢渔夫,还(),要杀渔夫。最后,渔夫用自己的智慧将()的魔鬼骗入胆瓶,取得了胜利。

对下面的句意的理解,对的打“ˇ”,错的打“×”。

1、一听所罗门死了,魔鬼立刻凶恶地说:“渔夫啊,准备死吧!你选择怎样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杀掉!”

A、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魔鬼有一点良心,因为他让渔夫选择死法。()

B、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魔鬼没有良心,他的本性就是凶恶狡猾,做坏事还给自己编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真是无耻之极。()

2、这时候渔夫想到:“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正正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压制他的妖气。”

A、这是渔夫语言的描写,表现渔夫对魔鬼的无比讨厌。()

B、这是预付心理活动的描写,从他的想法中可以看到渔夫很智慧。()

课内阅读。

魔鬼()像堡垒,()像铁叉,()像桅杆,()像山洞,()像白石块,()像喇叭,()像灯笼,样子非常凶恶。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2、这个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

3、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

《语文园地八》导学案

指导老师: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我要培养自己看书的习惯。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2、我要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自主预习板块

1、自学“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达到听写程度。

2、认真读一读“我的发现”。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3、读准读熟日积月累,理解意思,学会运用。

4、认真读“趣味语文”,看看你得到什么体会。

交流展示板块

【任务一】交流学习“我的发现”。

【任务二】读“日积月累”,说说意思,再背一背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任务三】讲讲“趣味语文”这个故事。说说你的体会。

自我评价学科长评价

拓展考练板块

一、填空

1、这案元我们学的两则寓言是(),《纪昌学射》一则寓言告诉我()的道理。

2、《扁鹊治病》这则寓言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扁鹊是()的人,蔡桓公是()的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3《普罗米修斯》一文主要写了()的事。

4《渔夫的故事》选自(),又叫(),由()个小故事组成,代表作品有(),《一千零一夜》被誉为()。我读过的民间故事()。二、选字填空

坚艰()苦()定()难()固

决觉()得()定()心感()

尽禁()头()止不()()量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一()石屋一()羊毛一()规矩一()沼泽一()青烟

四、组词

焰()驱()配()绕()

陷()躯()佩()饶()

恕()狠()跟()肠()

怒()恨()根()畅()

六、照样子写词语.。

驱寒取暖(含反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发百中(带数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天安门升国旗仪式

两分零七秒,是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从地面升到杆顶的时间。

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必须和太阳一同升起。但是每天太阳出来的时间不一样,怎样掌握升旗时间呢?国旗班从天文台得到了一年365天太阳升、落时间表。他们根据这个时间表,确定每月上、中、下旬的升旗时间。盛夏酷暑,前半夜很难入睡,后半夜刚刚有些朦胧就得起身整装,因为4点33分太阳在地平线露头儿,国旗得同时升上旗杆顶。遇到阴雨天气,见不到太阳,国旗也依然按日出时间高高升起。你可以想象,国旗班的战士是多么辛苦!

每天清晨,随着升旗电钮的按动,升旗战士昂首并踵,挺胸收腹,向冉冉上升的五星红旗行注目礼。他们威武雄壮的形象,给庄严的时刻增添了光彩。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分零七秒”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升国旗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天升旗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________”划出国旗班的战士为使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所付出的劳动。

6、用波浪线划出国旗班的战士升国旗时的动作。

7、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句式。

8、说说你从短文中想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我知道6个课内歇后语和1个课外歇后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评价: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图形的旋转)


课题图形的旋转
课型新授课年级四年级



标1、通过对实际图例的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学习
重点1、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学习
难点能清楚的描述一个简单的基本图形在方格纸上的旋转过程。
预习
准备方格纸,几何图形纸片。
学习过程
环节学案导案




(5分钟)出示一个风车实物,教师前后拉动,使得风车依次顺时针、逆时针的转动,问同学们这两个方向分别叫什么?指名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归纳。

(9分钟)1、(课件出示教材第54页上面的图案),这些图案漂亮吗?
它们有什么特点?
2、、这两组漂亮的图案都是由很简单的小图形构成的。你能找出是由哪个小图形变换构成的吗?用彩色笔把它圈出来。

3、用自己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动一动,看看这个简单的图形是怎样变换的。
4、观察方格纸上所画图形位置的关系,并填空。

图形B可以看作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
图形C可以看作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
图形D可以看作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得到。1、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互相交流,师生共同归纳。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形成共识;小组长总结归纳。
3、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自学状态及参与度。
展示
交流
(16分钟)我愿意把我的探究结果展示交流,在展示时,我会把内容说清楚;别的同学展示时,我会认真倾听,并能补充和质疑。指导交流,适当纠错、点拨。





(7分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都知道了:
指导学生归纳叙述图形旋转的三要素,并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

四年级上册数学栽蒜苗导学案


代家湾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课题:栽蒜苗(一)年级:四年级
学习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以统计图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条形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学习重难点:绘制条形统计图
学法指导:
自学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导学活动一:
本节的难点是1格表示多少个单位,这个问题要根据数据的多少来确定,通常是数据多,一格表示的单位就多;如果数据少,一格表示的单位就少。
导学活动二:
1、提前亲自栽一盆蒜苗,
2、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
导学活动三:
看图回答问题
某校教师退休人数统计表

人数/人
20042005200620072008年份/年
1、一个方格代表几个人?()
2、哪年退休人数最多?()
3、哪年退休人数最少?()
4、退休人数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多少人?()
5、五年共退休多少人?()
探究点一
小组合作活动要求:
1、将个人观察、记录的蒜苗生长情况在组内与同学交流
2、将组内同学记录的蒜苗第15天生长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并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阅读课本内容,完成94页练习)
3、想一想:条形统计图上,1格表示1厘米不够画怎么办?
探究点二: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当堂检测:
1、看95页“试一试”第1题,完成相应练习。
⑴、你能说出各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吗?
项目舞蹈乐器体育科技数学
人数
⑵根据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⑶完成课本95页试一试第2题。
2、完成数学课本96页练一练
①说说你是怎样画条形统计图的?
②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与同学进行交流?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以后我会在()方面更加努力的。
课后反思:
代家湾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
课题:栽蒜苗(二)年级:四年级授课人:谢小莉
学习目标: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3、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学习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学习难点: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导学活动一:
认真阅读课本97页至99页。
思考:1、怎样绘制折线统计图。
2、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导学活动二:
下面是某市2008年各月的月平均气温统计表和统计图
月份/月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月平均气温/℃351015.520.7243033.32920110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从()开始上升,()月的月平均气温最高。
2、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从()开始下降,()月的月平均气温最低。
3、()月至()之间的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
4、()月至()之间的月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探究点一:
阅读课本97页的内容,根据笑笑内容的蒜苗生长情况,绘制折线统计图。
1、怎样绘制折线统计图
2、观测折线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哪几天蒜苗生长的最快?
(2)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生长到多少厘米?
探究点二: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课堂检测:
1、完成课本98页“练一练”第1题。
(1)从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完成课本98页“练一练”第2题。
3、教材链接(完成课本第99页练一练第3题)
4、教材链接(《配套练习》第58页第1题、第2题)
课堂小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导学案(人教版)


四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导学案
第一课时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使用时间:
设计人:审核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我自信,我学习,我展示,我快乐!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50页的例1。用红笔勾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合作探究,并总结方法。
2、针对自主探究找出疑惑点,课上组内交流,解疑答惑。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小数的计数单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等。
2、能说出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一、自主学习
动手量课桌、书本的宽度,发现了什么?

二、合作探究
1、举例说明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

2、举例说明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

3、举例说明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几位小数?
4、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

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三、交流展示
1、讨论为什么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分别写成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

2、为什么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四、课堂小结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小数,像这样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五、课堂检测
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等。
2、相邻两个小数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
3、用分数和小数表示下列各数。

四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导学案
第二课时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使用时间:
设计人:审核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我自信,我学习,我展示,我快乐!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52、53、54页的例2、例3。用红笔勾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合作探究,并总结方法。
2、针对自主探究找出疑惑点,课上组内交流,解疑答惑。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读出小数。2、会正确写小数。
一、知识链接
1、0.15是()位小数,表示()分之();0.008是()位小数,表示()分之()。
2、0.07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0.13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二、自主学习
1、小数可以分为几部分?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比1小?举例说明。

2、整数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每个数位的计数单位是什么?相邻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等都是小数的计数单位。这些小数的计数单位那个最大?为什么?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最大古钱币的相关数据:高:0.58米、厚:3.5厘米、重:41.47千克
1、试着读出古钱币的有关数据吗?

2、你们组认为读小数时要注意什么?
3、你们组认为怎样写小数,写小数时要注意什么?

四、课堂小结
(1)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读几个0。
(2)写小数部分,小数部分要依次写出每个数字,而且有几个0就写几个0。
五、课堂检测
1、读出下面各数
(1)南江长江大桥全长6.772千米。6.772读作:
(2)土星绕太阳转一周需要29.46年29.46读作:
2、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七十点零零二零点零一四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三课时小数的性质使用时间:
编写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相互交流,共同成长。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交流,探讨出小数的性质。2.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和改写。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2.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具准备:米尺、小黑板
一、【知识链接】
1、小数点右边第二位是()位,第四位是()位,第一位是(),第三位是()位。
2、0.328是由3个()、2个()、8个()组成的。
0.5里面有()个十分之一。
0.03里面有()个百分之一。
3.填小数或分数。
米=()0.45米=()米=()
=()0.08=()0.9=()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58.59页的内容,自学完成下面的问题。(学生观察米尺)
A、0.1米是几分之几米(米)?用整数表示就是多少分米?(分米)
B、0.10米是几个几分之1米?(米)1/1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厘米(厘米)?10个1/100米就是多少厘米?(厘米)
C、0.100米就是几个几分之1米(米)?1/10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毫米(毫米)?那么100个1/1000米就是多少毫米?(毫米)
因为1分米=()厘米=()毫米所以0.l米=()米=()米
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提问三个小数0.1、0.10、0.100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什么规律?
规律:在小数的()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三、【合作探究】
1.把0.70和1050.900化简
进行例2可让学生根据小数的性质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0.70应怎么化简?依据是什么?
(2)1050.900应怎么化简?依据是什么?
(3)小组合作,说出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0.70是70个(),0.7是7个(),因为70个1/100是7个1/10,所以两个小数的大小相等。
(4)强调:今后在一般计算时,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都要化简。
2.出示例3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数的小数。
思考:改写时根据什么才能做到不改变小数的大小?()
0.2=4.08=3=
四、【拓展延伸】
“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用小数的性质可以做到哪些?改写小数的依据是什么?
六、【课堂检测】
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1.8502.9000.50600
0.09010.83012.0000.070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四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使用时间
设计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在合作中成长在交流中收获
学习内容:p44页例4
学习目标:能正确迅速比较小数的大小
学习重难点: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正确迅速比较小数的大小
一、【知识链接】
比较下面各数的大小
10005008991001832823
1000200052352424562467
二、【自主学习】
1、老师带了300元钱去买自行车,一辆自行车的价钱是286元,请问老师带的钱够吗?
2、小明带了14元8角到超市买一支钢笔,结果发现一支钢笔的价钱是13.5元,小明带的钱够吗?
说说你是怎么比较这些数的大小的?
三、【合作探究】
1、观察课本第60页主题图,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2、说说你是怎么给他们排出名次的?
3、总结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部分,整数部分的那个数就。
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的那个数就。如果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字的那个数就……
四、【拓展延伸】
1、比较下面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3元2.6元6.35米6.53米
4.7234.790.4580.54
2、下面方格能填哪些数字?(可以填的数一个都别漏哦!)
3.□7〉3.2745.16〈45.1□
13.□5〉13.750.62=0.62□
五、【课堂小结】
我学会了
六、【课堂检测】
1、把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0.50.3050.530.053
0.60.631.260.704
2、在○里填上“〈”、“〉”“﹦”。
3.01○3.109.6○6.94.08○4.80
7.89○7.981.607○1.767.100○7.1
5角○0.4元5千克○500克4分米○0.4米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五课时小数点位置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使用时间
设计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在合作中成长在交流中收获
学习内容:P61页例5
学习目标:通过合作探究,总结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一、【知识链接】
1、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2、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3、比较下列每组数的大小。
0.54○0.5402.8○2.8003.26○32.66.19○61.9
小结: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没有变,是因为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第61页例5,回答问题:
①0.009米=()毫米
②0.09米=()毫米
③0.9米=()毫米
④9米=()毫米
三、【合作探究】
1、从上往下观察,从0.009米变成0.09米,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因此,小数点向移动一位,小数就到原数的倍。同理,比较①和③,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比较①和④,小数点向移动了位,即长度由毫米变成了毫米,长度到原数的倍。
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的位置依次向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
2、练习: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向右移动两位是()
0.30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是3.05,向左移动()是0.0305,向()移动()是305,向()移动()是30.5。
3、小结:小数点移动要牢记:右移,左移。移动一(二、三……)位是扩大(或缩小)10(100、1000……)倍,位数不够用补位。
四、【拓展延伸】
原数扩大还是缩小由什么决定?移动的位数决定什么?
五、【课堂小结】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1)把6.2扩大()倍是62。
(2)把59缩小到它的()是0.59。
(3)0.28去掉小数点得(),原数扩大了()倍。
(4)73.21变为0.7321,原数就()。
2、判断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三位,原来的数就缩小到了它的1/1000()
(2)、3.69扩大1000倍是36.9。()
(3)、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就要把这个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第三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六课时把一个小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使用时间
设计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在合作中成长在交流中收获
学习内容:P62页例6、例7
学习目标:1、能熟练说出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这个规律把小数扩大(或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学习重难点: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
一、【自主学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把3.6扩大()倍是36(2)把3.14扩大100倍是()
(3)把30缩小()倍是0.03(4)把42缩小()倍是0.042
2、按要求填表
3.0250.0484.760.2
扩大10倍
缩小100倍
扩大1000倍
小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这个数就到原数的、、……。
二、【合作探究】
1、看课本第62页例6,回答问题:
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平方米,把它扩大10倍,就是把它()10,只要把0.01的小数点向()移动()。
把0.01扩大100倍,就是把它()100,只要把0.01的小数点向()移动()。
把0.01扩大1000倍,就是把它()1000,只要把0.01的小数点向()移动()。
小结: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就是用这个数分别()10、100、1000……,也就是将小数点向()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即一个数扩大到它的几倍,就用这个数()几。
2、看课本第63页例7,回答问题:
把1平方米缩小到它的,就是把它()10,只要把1的小数点向()移动()。
把1平方米缩小到它的,就是把它()100,只要把1的小数点向()移动()。
小结: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就是用这个数分别()
10、100、1000……,也就是将小数点向()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位数不够的用“0”补足。
3、练习:
4.43×10=32.7×100=10.47×1000=38.5÷10=54.7÷100=1.18÷1000=
三、【课堂小结】
一个数扩大到它的几倍,就用这个数()几,即小数点的位置向()移动,一个数缩小到它的,就用这个数()几,即小数点的位置向()移动。
四、【课堂检测】
1、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6.25×10=()[A62.5B0.625C625]
(2)9.4×1000=()[A940B0.0094C9400]
2、填空:
(1)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数就()倍,将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原数()。
(2)把57.05的小数点去掉,变成了(),()到原数的()倍。
(3)把0.859扩大到它的10倍与把859缩小到它的()的结果相同。
3、计算:
5.28×10=43.6×100=52.43×1000=26.3÷10=34.5÷100=7.26÷1000=22.3×10=81.2×100=94.6×1000=13.44÷10=96.12÷100=6.41÷1000=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七课时生活中的小数使用时间
设计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在合作中成长在交流中收获
学习内容:p68页例1
学习目标: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学习重难点: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一、【知识链接】
1千米=()米1千克=()克1米=()厘米
1吨=()千克1时=()分1分=()秒
1平方米=()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二、【自主学习】
1、自学课本第67页。你看到了生活中的哪些小数?水果糖的质量是千克小明的身高是米
小红体操得分是分小丽的体温是度
2、你还能说出一些生活中的小数吗?
3、填空80厘米=()米4500千克=()吨
4、观察课本第67页做一做,对子之间互相说一说这些小数的含义。
三、【合作探究】1、下面是4个小朋友的身高,请你按从高到矮的顺序,给下面的小朋友排排队
80厘米1米45厘米0.95米1.32米
讨论:这些数的单位有米又有厘米怎么比较它们的大小?你有什么办法吗?
注意:在实际生活和计算中,有时需要把不同计量单位的数据进行改写。
2、把上面的数据改写成以米为单位的数。
80厘米=米方法一:1厘米=()米,80厘米有()个1厘米,所以80厘米=()米
方法二:1米=100厘米,80厘米=(÷)米,利用小数点的移动规律,80÷100小数缩小了()倍,缩小100倍,小数点就要向()移动()位,所以80厘米=()米,厘米是低级单位,米是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的数向高级单位的数转化就要()进率就可以了。
讨论:你是怎样想的?你喜欢哪种方法?
小结:把低级单位的数改成高级单位的数,我们可以把低级单位的数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
四、【拓展延伸】
1米45厘米是多少米?

五、【课堂小结】
我学会了
六、【课堂检测】
1、把合作探究的第一题的单位转换成以米做单位的数,再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队。
80厘米=()米1米45厘米=()米
比较大小:
2、()分米=1.5米()千克=4.08吨510米=()千米516厘米=()米
4700克=()千克9020千克=()吨7450米=()千米23分米=()米1350克=()千克80千克=()吨
3、在括号里填上﹤﹥或﹦
3.61米()362厘米284克()0.284千克1480米()1.5千米532厘米()5.3米
4、比较下面没组数三个量得大小,并用“<”连接。
(1)0.52平方米50.2平方分米5520平方厘米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八课时生活中的小数使用时间
设计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在合作中成长在交流中收获
学习内容:课本69页例2
学习目标:能说出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会进行名数的改写。
一、【知识链接】
1、填空:3500克=()千克480厘米=()米9分米=()米9千克200克=()千克
3米6分米=()米20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学课本69页,并完成下面各题。
0.43米=()厘米0.27千克=()千克0.8平方分米=()平方厘米0.76千米=()米0.6厘米=()毫米0.93吨=()千克1.32米=()厘米这个题你是怎么想的?
三、【合作探究】
1.讨论:把一个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应该怎样改写呢?
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我们可以把高级单位的数()它们之间的进率,如果进率是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应的()位、()位、()位……。
3平方米18平方分米=()平方米0.15千克=()克350克=()千克
提问:这道题中包含了我们学过的单位换算的两种类型,请大家在进行单位改写时要注意什么?
概括:要观察清楚是低级单位改成高级单位的数,还是高级单位改成低级单位的数,决定怎么计算;要弄清楚单位之间的进率;根据上面两方面确定小数点向左还是向右移动,移动几位。
四、【拓展延伸】
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90分米,宽是60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把它的宽延长30分米,长不变,那么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五、【课堂小结】
我学会了
六、【课堂检测】
1、填空:
3.001吨=()吨()千克3.7平方分米=()平方毫米5.80元=()元()角840厘米=()米
8.36米=()米()分米()厘米
2.72元=()元()角()分2.04吨=()吨()千克
2、从大到小排列.
3.2米3米8厘米310厘米
3.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把5米3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是().
①3.50米②5003米③5.03米
(2)1.7千米=()米
①17②170③1007④1700⑤1070
(3)400千克()4.00吨
①②=③④无法比较

四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导学案
第九课时求一个数的近似数1使用时间:
设计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我自信,我学习,我展示,我快乐!
学习目标:
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学习重难点:
能正确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一、知识链接:
1、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3472000463500165408765000
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我们用的是的方法,保留到万位,要
看位。
二、自主学习
1、预习73页情境图
豆豆的身高0.984米,我们一般怎么表述豆豆的身高?
2、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也可以用四舍五入法。
(1)0.984如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小数后面的第位,这一位上是,就要。
(2)0.984如果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看小数后面的第位,这一位上是,就要。
三、合作探究:
1、保留一位小数,近似数是1.0还是1,为什么?
2、0.984保留整数是多少呢?
3、注意: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

4、总结: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四、拓展延伸:
1、将下面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9.99899.998
2、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的身高吗?提示:身高大约是1.6米,老师的实际身高是两位小数,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最多是多少米?最少是多少米?(老师的身高是用四舍法得到的)。

五、课堂小结: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要注意两点:
①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取近似值,如果保留整数,就看是几;要保留一位小数,就看是几;……然后按“法”决定是舍还是入。
②取近似值时,小数末尾的零不能去掉。
六、课堂检测:
1、将下面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98.653458.74131.200
50.0473.980101.4870

2、将下面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3.720.589.0546

四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导学案
第十课时求一个数的近似数2使用时间:
设计人:审核组长:审核主任:
温馨寄语:我自信,我学习,我展示,我快乐!
学习目标:能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以及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学习重难点:把一个不是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根据要求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一、知识链接:
1、把下面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4720000463500001654000087650000
小结: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或后面的0即可。
2、将下面各数保留两位小数:0.25612.0069.995
3、将下面各数保留一位小数3.720.5843299.965
二、自主学习
1、木星的直径是142800千米,它离太阳的距离是778330000千米。
(1)它的直径是多少万千米?并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到十分位。
想:把一个不是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在位的右面,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字。
(2)它离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亿千米?并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到十分位。
想:把一个不是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在位的右面,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字。
三、合作探究:
1、讨论改写成用万或亿做单位的方法。
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位,加上字。
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位,加上字。
2、后面的万或亿字是不是可以省略不写?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像这样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3.4528亿,小数点后有4位,小数位数太多,往往实际又没有用,这时就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如这道题保留两位小数应该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五、课堂小结:
把多位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位或()位,再添上()、()即可。

六、课堂检测:
1、把248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把345280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2、把下面个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并保留两位小数
台湾岛是我国第一大岛,面积35990平方千米。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面积34000平方千米。

3、2003年我国在校小学生116897000人,改写成用亿人作单位的数并保留一位小数。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可能性》教案(八)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可能性》教案(八)》,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条形统计图教案

大唐实验小学 侯远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经历制作、展示、交流、评价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掌握制作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能制作简单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可以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从报刊或查阅资料中获得信息或数据,体会统计有说明问题、对问题有简单预测的作用,产生对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从中进行观察、分析。

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

【教学准备】

教具:Ppt课件、打印的当堂作业。

学具:直尺、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明一家要到北京去旅游,但是很担心会遇到阴雨天,特别想知道北京的天气状况。出示北京2012年8月的天气情况。

2.你想用什么方法整理这些数据?

3.出示统计表。

4.课件出示用○表示的统计图。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例1。

1.课件出示例1的条形统计图。讲解制图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的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箭头的旁边注明单位。教师完成下图:

(4)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

(5)在图纸上方写上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

2.看图分析:用○表示和用条形图那种表示更清楚?

3.通过刚才的看图,你觉得条形统计图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4.当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95页的"做一做"。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小组汇报。

(二)学习例2。

1.课件出示例2:下面是四(1)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早餐(不包括主食)统计表。

2.分析数据,引导学生观察第96的两个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从两个条形统计图中选择一个把统计结果表示出来。

3.学生汇报自己选择的统计图。

4.说一说,你认为哪个图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

5.小结:在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时候,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用一格表示2个单位。

6.当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97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学习例3。

1.课件出示例3:下面是几个同学在路口统计了20分钟后,得到的几种机动车通过的辆数。

2.学生独立完成例3的条形统计图。

3.小组合作研究:为什么这里用1格代表5辆车比较合适?

4.深入探讨:假如收集到的数据都是整十数,一格代表几辆车合适?

5总结:有时候,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我们可以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

6.当堂练习:完成教科书第99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订正。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希望小学2013年冬运会踢毽比赛成绩统计表。,完成条形统计图。

2.完成教科书的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总结本课。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可能性》教案(四)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可能性》教案(四)”,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0页例1、第41页"连一连"、第44页练习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了解相应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和完成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简单分析数据等统计活动,了解数据处理、分析的大体过程,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会数据蕴含信息,发展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感受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并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经历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简单分析数据等统计活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大约九十年前,英国的科学家贝尔德发明的电视机,电视成了人们获取咨询,娱乐放松的重要途径之一。

张丽华同学调查收集和记录的本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数据。她可以如何"调查"呢? (一个一个问)她用什么方法"记录"的呢?(画"正"字)一笔代表一个学生,一个"正"字代表五个人。

请大家先观察表里记录的结果,说说这里有哪几类节目,你知道了些什么?

最喜欢科普类的同学有多少人? 你是一下子就知道答案,还是需要想一想、算一算?

要清楚地表示收集的数据和结果,就需要认识统计表和统计图,用统计表或统计图来表示收集的数据。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先来看统计表。(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统计表

1.认识统计表

(1)引导:这里第一幅是简单的统计表,表里的"6"和"15"表示的是什么?

(2)把表格填写完整

(3)"合计"表示什么意思? 算出总和,填写完整。

2.统计表的组成

(1)我们填写的这份表格是什么主题? 还需要一个标题,"某班……"

(2)为了更加完整,我们还需要说明制表日期,2015年10月

(3)表格中,第一行是项目,第二行是数据。 我们现在就学这种只有两行的简单统计表。

三.学习新知统计图

1.有了这份统计表,为了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我们还可以画出统计图

2.出示统计图,认识统计图

这是一幅未完成的统计图,我们来看看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

有标题,(齐读), 时间, 节目类别,这里有4个类别,横着的这条就是横轴,有个词叫"纵横交错", 那么竖着的这条表示数量的就是"纵轴", 从下往上,从0到20人。 读一读这里的数,我们发现,每一格表示"2人", 当然了,每一格也可以表示1人,3人,4人……我们根据需要来选择。

"科普类"上面有一个直条,画到哪里? 你知道为什么要画到这里吗? 表示科普类有6人,为了更精准地表示数据,我们还要在直条上面写上6, 这里要不要加单位呢? 这里的数据不完整,需要我们补充完整。

综艺类的是多少人?如何用直条表示呢?画到哪里?为了方便美观,我们可以先画外框,再涂阴影。

3.学生补充完整。

小结:回顾填写统计表和完成统计图的过程,你觉得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4.简单分析数据。

提问:从这里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里,你还能知道什么?人数最多的和人数最少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认识特点。

说说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小结。

四、统计实践。

1.完成"练一练"

(1)了解要解决的问题,了解"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只能选一项。讨论解决办法,了解统计内容和要求,学生利用表格分小组调查、收集数据。(用"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

(2)算出全班最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得出全班汇总结果。

(3)全程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注意标题和日期。

(4)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

2.做练习七第1题。

学生阅读题意,了解统计内容和数据,在小组里讨论下面的问题和"还想到什么"

四、全课总结。

总结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对于统计,你有哪些体会?

提醒:

小学数学试题、知识点、学习方法

尽在“”微信公众号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笔算练习导学案(青岛版)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练习》
教学目标:
1.会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成三位数的计算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3.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一、预习学案:
1.投影出示口算练习
11×4075×20220×3
14×526×33×800
4×32032×4230×2
50×10101×8302×4
2.估一估,在得数小于8000的算式后面打上“√”
328×18□295×42□405×11□
596×19□321×22□187×49□
3.笔算练习
148×15375×24603×26
240×80850×12309×50
集体反馈,学生选取1题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二、导学案:
1.教科书39页第6题填表
这是一道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综合练习题。
(1)学生先根据提示认真审题独立计算并填写统计表
(2)交流填写的方法,说算理。
2.教科书40页第9题运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叙述题意,自主解决
(2)交流方法,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运用估算的方法及判断依据。
3.教科书41页第11题
(1)叙述题意,自主解决
(2)提出有数学价值的问题,同桌互相解答,集体订正。
4.教科书41页第12题
(1)理解题意,自主解决
(2)选择合适的条件解决问题,进行交流
三、课堂检测
(1)四年级一班的同学利用星期天到野外采集树叶标本。
第一小队14人,每人采集31枚,
第二小队15人,每人采集30枚,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解答
(2)鲜鱼25元/千克海捕对虾每千克的价钱是鲜鱼的5倍
①买120千克鲜鱼,拿2500元够吗?
②对虾一共卖了多少元?
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后作业设计
教科书41页聪明小屋
(1)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解答。
(2)组织评价、交流。
五、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算得快的同学介绍经验。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四上语文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29、呼风唤雨的世纪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学情分析:
本课大体上讲了20世纪科技的发展,展示20世纪主要发明的图片,学生很感兴趣,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明白“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是怎样实现的。让他们理解20世纪发生的巨大变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超市。
1.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2.做一份名为《科技天地》的剪贴报或手抄报,全班展评。
板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科技→发现和发明
第二课时
一、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赖”、“幻”、“潜”的写法。
三、全班交流小练笔《畅想未来》,互相品评,再次体会文章的说明方法和表达特点。
四、手抄报《科技天地》交流展评。
30、*电脑住宅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想象出课文描写的场景和事物。
3、和同学就感兴趣的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交流,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4、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一边读一边想象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让学生读课文,感受电脑住宅的奇妙之处,充分肯定科技的作用,发挥想象设计自己的电脑住宅,想在增加什么功能,学生兴致很高。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从择山洞而居,到结茅而往;从土瓦房到今日的高楼大厦,人类的住宅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的住宅会如何呢?今天让我们结识一座电脑住宅。
2、引入新课,板题。
3、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师对生提的问题在黑板上板出来)
(二)初读感知
1、你想了解这座电脑住宅吗?请你自读课文,读准课文的字音。
2、检查生字的读音。
(三)默读理解。
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
2、那里的电脑有什么功能?是怎样工作的?
▲过度激趣:刚才你们都到了电脑住宅里参观了,哪个地方的设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指名汇报,指导朗读。
(四)小组合作探究。
1、学习小组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
(1)制作表格




住宅的设施
如何工作
有何功能
(2)以电脑主人的身份向参观者介绍一种或几种设施的布局功能以及使用方法。
2、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五)导语激励:同学们,科学技术能带给人类美好的未来,但是最美好的是能够创造美的人!你们愿意做这样的人吗?
那我们该怎样做呢?……
(六)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走进了电脑住宅,不但领略到它的神奇,还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舒适与便捷,让我们努力学习本领,在科技迅猛的21世纪创造出你的神奇。
五、课外拓展
我来当设计师: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电脑住宅、电脑学校、电脑商场、电脑医院……想一想,看谁的设计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最舒适、最方便的享受。
31、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学新词;
2.理解一支恐龙怎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书上恐龙图(恐龙能行走,并配叫声)。辽西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图、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段落(“其中,……崭新的生活天地”),小黑板。
2.学生准备:各类恐龙的模型、图本、信息。字、词典。
难点重点
1、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2、语句表达很准确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很多学生对恐龙很感兴趣,先让学生起来讲解恐龙的种类,生活习性等,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恐龙飞天的过程。
教学教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出示书上恐龙图,引入课题
以前,同学们观看过恐龙展览,刚才屏幕上又再现了活灵活现的恐龙。下面,我们来学习关于恐龙的课文。
二、读课题质疑
1.齐读课题
2.质疑1.预习时读了课题,你产生了疑问吗?请举手。如有的学生没产生,就让他们再读读课题想想。2.产生了什么疑问?分别抽说。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恐龙怎么能飞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龙还会飞呀!
3.初步释疑
①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回答了你的疑问?请举手,请再读读想想。不知道的请读课文找答案。(给一定的时间读书)
②范读、生边听边想。
③分别抽说(说得不对的,全班读书、争议、再说)
辽西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出示课件,师讲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④过渡:这个问题放在第二节课去深入的研究。下面,我们先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三、学生字新词
1.出示小黑板生字新词。
2.提自学要求:学生字的音形,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新词意思。互帮:不懂的词意,查字词典和同学商量。教师巡视,对差的引导。
3.分别抽读生字,说形和词意。
4.读生字新词(抽读、齐读、去掉音节读)
四、读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1.自读课文,句出不懂的词。
2.自查字、词典,不懂的同学商讨,教师巡视参与引导。
五、自读自悟第一、二自然段
1.先说方法: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引导。
3.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一起逐句讨论,有不同理解,说出理由)。
4.抽说,有不同意见可站起说出你的理解。
六、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同时也找到第四自然段是这个疑问的答案。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第四自然段。
二、阅读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一)读P151第2题: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你对题目的要求怎么理解?(想象,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要认真阅读弄清有几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
(二)弄清共几句
①先读书,用序号标出。
②抽说,出错教师点拨。(这自然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一共8句。)
(三)阅读、理解
1.默读想象,教师巡视引导。(给一定读书时间)
2.教师读,全体学生想象表演。(出示本段文字理解)
3.先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教师巡视引导。
4.小组讨论(要求:逐句讨论,每句意思。每人都说,不同的可根据课文内容讲出理由。达成共识。)教师巡视引导。
5.抽说,有不同意见,师生再谈、再说。(板收)
6.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a、引读;
b、齐读。
三、感悟
学了本文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讨论、抽说)
科学技术发展。多学科学文化,去钻研事物……。
四、理解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
1.自读理解,并小声说说;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抽说(恐龙种类多,演化成多鸟类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支”用得准确。演化需要非常长的时期,所以用“温长的演化”很准确。)
4.同学们以后在用词说话,写作时,学习准确确地运用词语。
5.找找本文还有这样的句子,读读、想想、说说。
五、拓展
交流搜集到的各种恐龙的图片,模型和信息。
六、回家搜集动植物或古猿演化成人的过程,下节课交流
第三课时
一、交流搜集的信息
二、学写田字格字
1.自己观察田字格的字:1)、写时注意什么地方;2)、间架结构怎么安排
2.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3.抽说、补充
4.扩词
5.书写
三、评选优秀奖
32、*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大意。
2.学习课文,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奇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的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写的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特殊乘客”怎么特殊的?什么是“特殊乘客”?学生急于知道,读课文后知道原来是——蔬菜。蔬菜到太空“游玩”一圈后,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人类根据需求,保存有力的变化。于是出现“太空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2003年的10月15日至16日,我国航天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还记得吗?对,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在“神州五号”飞船上,除了我们伟大的飞行员──杨利伟叔叔,还有一批特殊的乘客,那它们到底是谁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到底是谁?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植物种子为什么要去作航天旅行呢?把你最感兴趣的语句勾画下来。
2.集体交流:
(1)科学家从参与太空“旅游”的植物种子中筛选培育出优良品种,加以推广,种植出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的农作物。
(2)为什么从太空回来的植物种子会发生变化?
(3)太空蔬菜是怎么形成的?(淘汰不良的,培育优良的,并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最终形成太空蔬菜。)
(4)太空蔬菜与我们地球上的蔬菜有什么不同?
A.外形:更大、更长、颜色的变化
B.味道:更鲜美
C.营养:更丰富,抗病力强
D.其他价值:药用、美化、绿化
(5)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课文以外的太空蔬菜或花卉,让我们一起来大开眼界吧!(指名学生上台进行介绍,后相互交流)
3.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就获得了如此的“魔力”,那么谁是那位伟大的魔法师呢?
4.总结:
科学的领域无边无际,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在这片领域进行着不断的开发、创新,才能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四年级上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保证教学的质量,教师在上课之前,应该先把教案写好。教案能够让学生逻辑思维清晰,符合认知规律,分享一篇网络上的好文“四年级上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读完后感触颇深,感谢您的阅读!

四年级上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1格代表2个单位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相关问题。

2.当用1格代表2个单位,而要表示的数据不能用整格表示时,可以用半格表示。

过程与方法

1.体验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经历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的转换过程,以及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2.使学生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1格代表2个单位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解答。

难点:能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是否用1格代表2个单位。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条形统计图卡片一盒牛奶一杯粥一杯豆浆

学生准备两种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练习本

教学过程

板块一生活激趣,引入新知

1.师:同学们,看一看老师这里的三种早餐都是什么。课件出示:

生:奶、豆浆、粥。

2.过渡:同学们喜欢这三种早餐吗?

生:喜欢。

3.导入:那老师就将这三种早餐奖励给这节课表现好的三个组。现在我们看一看四(1)班的同学们最喜欢的早餐是什么?(板书课题)

操作指导

教师利用谈话导入的方式,用学生喜欢的早餐引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都主动参与学习,又能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板块二探究新知,掌握方法

活动1观察数据,完成统计图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例2。

下面是四(1)班同学最喜欢的一种早餐(不包括主食)统计表。

最喜欢的早餐

牛奶

豆浆

人数

6

12

24

观察统计表,说一说得到的数据。

预设

生1:最喜欢的早餐是牛奶的有6人。

生2:最喜欢的早餐是豆浆的有12人。

生3:最喜欢的早餐是粥的有24人。

2.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种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选择一种把统计表中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3.学生在组内汇报各自绘制的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

4.各组汇报并展示各自的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教材96页的两个条形统计图)

活动2观察对比,交流区别

1.观察两个条形统计图并说出区别。

2.全班交流。

预设

生1:左边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生2:右边的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2个单位。

3.观察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认为用哪个条形统计图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在全班交流。

4.小结:有时由于数据偏大,在画条形统计图时为了方便可以用1格代表2个单位。

5.同学们根据条形统计图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6.如果最喜欢的早餐是牛奶的有5人,那么在右边的条形统计图中怎么表示?

学生组内讨论,各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可以用半格代表1人。

操作指导

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对比两个统计图的区别,发现“以一当一”的局限性,总结出“以一当二”的统计图。

板块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9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统计表的填写。

(2)同桌之间合作完成条形统计图的绘制,一个绘制8月的,另一个绘制9月的。

2.巩固提升。

同桌之间合作研究下面的问题:9月和8月比较,天气有什么变化?9月北京已正式进入秋季,你认为北京9月的天气有什么特点?

操作指导

通过9月和8月天气的对比,使学生从数据中发现北京的天气特点,体会到数据中蕴涵的信息的价值。指导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要细心、耐心,把条形统计图画得整齐漂亮。

板块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说说本节课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101页3题。

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篇2】

设计意图:

每个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开始和物质的、直观的现实世界发生了直接的接触,同时也就意味着开始了与隐藏在直观的现实世界背后的数学世界发生了这样那样的联系,也就意味着他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个由一定的“数”,按一定的“形”和“序”构成的数学的世界,这就为幼儿获取数学体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新《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应着眼于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熟悉的自然资源和感兴趣的事,让幼儿获得数学经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体验积极帮助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1.每组桌面玩具:穿线板12个,小机器人9个,套筒7套;

2.条形统计图范例一幅;

3.小统计图人手一张,水彩笔,白纸。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学习统计的兴趣。

师:好几天没有清点我们最喜欢的玩具了,今天我请全班小朋友都来帮忙数一数,愿意吗?

2.感知探索,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1)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统计出玩具的数量。

师:不过我今天是有要求的,请小朋友认真听好哦:每组小朋友数一数自己桌上的玩具有几个,然后把你数的结果记录在白纸上。

(2)交流统计结果,学习简单的统计方法。

请小朋友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录的。(记录结果:点点、照样子画下来、画对勾等。)

总结统计方法:先画出标记,再记录出数量。

3.观察认识条形统计图。

(1)出示条形统计图,引导幼儿观察、认识同伴的统计方法。

我们刚刚的记录中哪种玩具最多?哪种最少?怎样让别人不用数数也能一下就看明白呢?今天我也给小朋友带来了一张记录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张图上记录了谁的数量?怎么看出来的?它们各有几个?你怎么知道的?谁的数量最多?谁最少?也没数怎么就能知道呢?穿线板比机器人多几个?谁能不用点数就看出了套筒有几个?

(2)讨论总结:这种记录表和你刚做的记录表有什么不一样吗?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记录表?这种记录表有个名字叫条形统计图。

4.操作体验,学习制作条形统计图。

(1)出示空白条形统计图纸,引导幼儿讨论制作方法。

(2)幼儿自由选择任务,动手制作成条形统计图。

为幼儿提供统计的物品有:幼儿的男女人数和客人老师数,教室的桌子、小椅子和玩具框。

(3)交流分享。先做完的幼儿可与同伴交流,全部完成后集体展示幼儿的统计图,请个别幼儿讲述自己的统计。

5.结束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物品,小朋友们很棒!回到家我们也用这种方法帮助爸爸妈妈来统计一下家里的物品好吗?统计好了明天带过来贴到展示墙上,大家互相看看,讲讲。

四年级上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10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 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 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见课本99页的例1某地区的城乡人口统计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见课本99页的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3、投影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分析:

(1)那年城市人口数最多?那年最少?

(2)那年乡村人口数最多?那年最少?

(3)那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那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2、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在生活中找到复式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重点: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许多家庭都买了汽车。哪些同学的家里买了汽车?我们在外出时有时就要将汽车放在停车场。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2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还可以画成横式的。

2学生独立完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3、通过分析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三、巩固新知

1、完成106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的第1题、第2题和第3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第103104页3、4、5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统计两课时教案(人教版)


《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材第105页例2和106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并学习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统计、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讨论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绘制统计图并发现数据中体现的问题。
2、结合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练习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统计、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教育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会绘制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激发兴趣
课件显示情境: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孙中山故居)对了,每年都有很多人来参观孙中山故居,为此,我们专门修建了停车场。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例2
1、谈话引入:同学们,如果你是停车场的管理员,就要对停车场的各种车辆数量进行统计,然后从统计的数据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如何才能更好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呢?这就要用到复式条形统计图。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2、课件出示例2统计表
①提问:请大家说说从这张统计表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教师:这是一张复式统计表,根据统计表我们可以知道有甲乙两个停车场,分别停有轿车28辆和24辆,面包车12和10辆,大客车6辆和7辆,货车4辆和3辆。
②教师引导:通过这个复式统计表,我们可以绘制出前面对比过的那种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出示待补充的统计图)
教师: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③教师:在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学过横向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前一节课我们又学习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请大家利用这两个旧知识尝试补充完成例2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分发学具——出示统计表。
学生根据统计表独立补充完整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④教师:老师也根据统计表制作了一张统计图,大家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补充完整的统计图。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观察自己绘制的和老师绘制的统计图,说一说我们在绘制统计图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师归纳并板书:
条形粗细要均匀;甲、乙两个停车场辆数的图案要不同;写好数量;写出统计图的标题。
⑤根据绘制统计图需注意的问题,小组间展示交流,互相评价绘制的横向复式统计图。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间将各自绘制的统计图进行展示交流,共同评价小组内绘制的每张统计图,并对小组内的每张统计图进行评等。评等分A、B、C、D四个等级。
⑥请几位学生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己绘制的横向复式统计图,同时师生加以评价。
3、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根据这张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还能发现哪些信息?
4、请几位学生在班内汇报、交流。
师归纳:通过甲乙两个停车场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两个停车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轿车停放的数量较多,由此可以初步断定其他停车场中轿车的数量也是最多,或者在整个社会所有车辆中轿车的数量也是最多的。
三、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指导完成106页的“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完成这张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1985年甲、乙二个地区降水量各是多少?2000年呢?
3、根据这张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信息?有没有什么建议?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相机出示:绿化多——树林多——降水多——树林茂盛……形成良性循环
师归纳:根据图中信息发现绿化搞得好,树木就多,树木越多就能带来更多得降水,树木就更茂盛,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为此,我们要积极进行绿化活动,努力把我们周围的环境绿化好,保护好。同时,我们要争做一名环保小卫士,大力宣传环保知识,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勇于制止破坏环境的行为。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课件出示:保护环境关爱家园从我做起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作业
练习二十的1、2题。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学习重点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学习重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学习重点

供:ɡōnɡ:提供供销供给ɡònɡ:上供招供供认

差:chā:差异差别chà:差不多chāi:出差差事

呼风唤雨: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大自然。

茹毛饮血: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茹:吃。

毋庸置疑:不必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天之骄子:上天的宠儿。课文中指鸟儿。

用武之地:比喻能施展武艺或才能的场所。课文中形象地说明了太空归来的这些“特殊乘客”除了可食用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作用。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呼风唤雨”比喻20世纪与以往不同,人们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支配自然。从“呼风唤雨”这个词语,可以体会到20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发现”是指人们看到或找到了一些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

●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千里眼”“顺风耳”,在旧小说中指能看得很远和听得很远的人。这两个词在课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后来这句诗经常被人引用,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电脑住宅》: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

●全文是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来介绍的。

《飞向蓝天的恐龙》: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

●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在这句话中,运用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历时百年的漫长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喻为“画卷”。科学家们根据恐龙与鸟类骨骼上呈现的许多相似之处,提出了鸟类由恐龙演变而来的假说,但始终缺少强有力的证据。直至20世纪末,在经历了百余年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有了辽西的重大发现,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这无疑为该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此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科学家们希望能够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过程。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题目《飞船上的特殊乘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特殊乘客”,指的是经过航天旅游的植物种子。

●除了食用,太空归来的这些特殊乘客还有很多用武之地呢!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太空归来的这些特殊乘客除了食用之外,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作用。

●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好像获得了“魔力”,可以有这么多美妙的变化和神奇的用途。其实真正的魔法师是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是他们的知识和工作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魔力”指使人沉迷的吸引力。作者深深惊异于植物种子的变化,说它似乎获得了某种魔力;又把科学家们比作使种子产生美妙变化的“魔法师”,借此赞美了科学研究的神奇力量,赞美了聪明勤奋的科学工作者。

《园地八》:

关于探索科学的名人名言: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在新的科学宫里,胜利属于新型的勇敢的人,他们有大胆的科学幻想,心里燃烧着探求新事物的热情。(阿.费尔斯曼)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郭沫若)

●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毛泽东)

●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邓小平)

十、小常识和小练笔(常考的内容)

小常识:

1、①《爬山虎的脚》作者是叶圣陶;②《蟋蟀的住宅》作者是法国的著名的昆虫家法布尔,创作了著名的《昆虫记》

③《白鹅》的作者是丰子恺;④《猫》和《母鸡》的作者是老舍;

⑤《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作者是肖复兴。⑥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运用说明方法的好处是:可以使句子变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⑦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

2、《格林童话》是在人民群众中口头流传,后经德国的格林兄弟搜集整理的,共有210篇,其中有《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等。

3、截止2003年7月,我国已有29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长城、颐和园以及兵马俑都属于文化遗产。

4、《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原名《心》。书中以小学生的口吻,记述了发生在四年级学生中的一百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主要是学生,还有老师以及学生的父母亲等平凡的人。

5、地名

(1)、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出自《题西林壁》

(2)、山西村——村庄名,在浙江绍兴。出自《游山西村》

(3)、黄鹤楼——楼名,在湖北武汉。出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渭城---指秦时的咸阳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代改为渭城。

(5)、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十一、关联词语造句

1、任凭功课再忙,我们也要抽时间锻炼身体。任凭你说的天花乱坠,我也不上你的当。2、我就不相信这道题那么难,今天我非做出来不可。

3、无论天气有多冷,我也要上学。无论家里怎么困难,父母也要送小明去读书。

4、这朵花既美又香。(并列关系)6、小刚不是忘记带钢笔,就是忘记戴红领巾(选择关系)我们下课不是玩游戏,就是打篮球。

7、虽然他长得很丑,但是心地很善良。(转折关系)8、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因果关系)

9、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假设关系)10、只要努力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条件关系)

修辞手法造句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比喻句)2、春天来了,桃花笑红了脸。(拟人句)

3、下课了,同学们有的在跳绳,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在做游戏,瞧,他们玩得多开心啊!(排比)

4、是谁养育了我们?是我们的父母!(设问)5、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反问)

6、家里静得出奇,连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夸张)他种的花很香,几十里外就能闻到花香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归纳总结》数学教案

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

1、烙饼类问题策略:在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的情况下:

①烙3张饼: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后烙2,3号饼的反面。

②烙多张饼: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个2个的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最优方法烙,最节省时间。

烙饼的时间 = 饼的张数 × 烙一面的时间

2、沏茶类问题策略:首先要明确沏茶的大致顺序,也就是说哪些事情要先做,然后再考虑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能同时做的事尽量同时做,这样才能节省时间。

3、排队问题策略:

依次从等候时间较少的事情做起,就能使总的等候时间最少。

4、“田忌赛马”问题策略:田忌用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三场两胜,田忌胜出。

《数字编码》要求知道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排列规律。

文章来源://m.jab88.com/j/64796.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