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7秋学期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在上课前要仔细认真的编写一份全面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2017秋学期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2017秋学期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2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第3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4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延伸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全册教案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全册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全册教案
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计算教学内容是loo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这两部分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4课时)(教学进度:9.1----9.8)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3课时)(教学进度:9.9----9.30)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教学进度:10.8----10.12)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教学进度:10.13----10.31)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l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教学进度:11.1----11.8)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教学进度:11.9----11.30)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统计(3课时)(教学进度:12.1----12.7)
八、数学广角(2课时)(教学进度:12.8----12.16)
九、总复习(4课时)(教学进度:12.26----1.10)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整体备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重点:
1、体验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2、会用厘米、米量物体的长度。
3、会量、画线段。
教学难点:
1、建立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2、能直观辨别线段。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尺子测量较小的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学习活动,赶至1厘米的实际长度,行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课前准备:
直尺、图钉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长度单位
1、你们想不想知道你的数学课本的宽有多长?学生选用盒中的物品量一量它的长度。(如:橡皮、小刀、硬币等)
学生说出自己量的长度。
教师总结:为什么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因为选用的工具有的长、有的短)
2、质疑。
如果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尺子)
二、认识厘米
1、认识厘米尺
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演示课件,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2、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1)教师课件演示,让学生感知1厘米的长度。
(2)学生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的长度。
(3)用直尺量一量自己食指的宽大约是多少。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
(5)你知道2厘米、3厘米……有多长吗?
三、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请同学们把纸条举起来,估计一下是几厘米。
2、量几厘米
介绍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学生量纸条验证。
四、巩固练习
判断(课件演示)
课后反思:
通过创设情景,学生对长度单位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因而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并能量实际物品,估计是物品的长度.判断方法对不对.
以前教学厘米,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用尺量,量较短的物体,用厘米做单位。
现在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量度的必要性。课堂中让学生自己观察、实践、讨论、各抒己见,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今后注重教学时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多想不同的方法。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4—5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米)。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课前准备:
直尺、米尺、卷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实际测量: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有不同的尺子,请你们从中选用一种不同的尺子,分别测量一下墨水瓶盒的高和每个小组内最高的同学的身高。
2、汇报交流。
3、提问:通过实际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4、认识米尺。
观察厘米尺和米尺的异同点。
二、探究新知。
1、认识1米。
(1)认识1米的长度。
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提问:1米有多长?用你们手中的直尺比一比。
(2)感知1米的长度。
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
(3)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
2、用米量。
(1)量出1米长的绳子。
(2)合作量出1米绳子长多少厘米?
提问: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归纳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3、学习用卷尺测量长度。
同学们,我们刚才认识了米并量出了1米的绳子,那么我们要测量操场的长,应该怎样做?(学生汇报)
在测量操场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卷尺。(出示卷尺,认识卷尺)
观察教科书第5页的“做一做”。
三、实践运用。
1、估一估,量一量。
让学生估计黑板的长,教室门的高,教室的宽等。
2、完成练习一的第6题。
3、测量小组内每个同学的身高。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实践活动:回家后用卷尺测量床的长和宽,写字台和餐桌的高。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测量物体的能力和初步估测物体的意识。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亲自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具准备:
1角硬币,曲别针,小刀,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各若干个,粉笔,铅笔,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比一比,下列物体哪个长,哪个短。
(1)粉笔和曲别针比,粉笔长,曲别针短。
(2)粉笔和铅笔比,粉笔短,铅笔长。
提问:粉笔一会儿说它长,一会儿说它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多短。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导人。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长长短短的物体,这些物体是长还是短都需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比较。下面我们就共同探究如何统一测量标准。
2.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
(1)讨论怎样用实物测量数学书的宽。
(2)以用曲别针测量为例说明测量方法:先找到数学书的宽边,用曲别针的左端与数学书宽边的左端对齐。然后,一个接着一个摆,要放平、摆直。最后,数一数大约摆了几个曲别针,数学书的宽就是几个曲别针那么长。
(3)小组合作。用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去测量数学书的宽。
(4)汇报测量结果。
①用1角硬币作标准量,数学书的宽约7个硬币长。
②用曲别针作标准量,数学书的宽约5个曲别针长。
③用三角形作标准量,数学书的宽约4个三角形长。
④用木块作标准量,数学书的宽约15个木块长。
(5)老师:通过测量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论:用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木块都是量数学书的宽,但是测量的结果却不相同。
3.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小组合作。请同学们任意选一物体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或用“一柞”等去量桌子的长、宽,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汇报测量结果。
(3)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①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的长,数学书和铅笔盒不一样长。
②桌子是4根铅笔的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的长,而桌子比铅笔盒长。
选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4.用同一物体作标准去量不同的物体长度。
用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去量数学书的长、宽,粉笔的长,桌子的长、宽等。
测量物体的长短,用统一物体作标准去量,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用木块量一量手指的长度,宽度。量完后说一说大约是几个木块的长。
2.第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四)思维训练
第2页“做一做”第3题。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亲自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用不同的物体作标准测量不同的物体;用同一物体作标准量不同的物体等不同测量方法得知,要知道物体的长与短必须用统一物体作标准去量。
线段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线段的特征,体验画线段的方法和估算的方法。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数学的美。
课前准备:
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线段,告诉学生这就是线段。
仔细观察,线段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
2、画线段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应该怎样画线段?你会画线段吗?(小组讨论)
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有四个点,每两个点之间画线段。
2、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呢?
课后体会:
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画的线段,找出线段的特征,判断线段,画线段.不足之出画线段不表长度.教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能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过去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习方法单一,学生没有自主性。现在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寻找问题,探究问题。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体备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是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估算等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加、减法估算
教学内容:
课本3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初步学会加、减的估算,并通过对两位数加减法估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让学生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星期天,我带着100元钱到商店想买一下生活用品。不知道够不够,你们帮我算一算。
二、探究方法
1、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估算进行计算。
28元大约30元、43元大约40元、24元大约20元。
30元+40元+20元=90元
100元-30元=70元70元-40元=30元30元-20元=10元
三、巩固练习
1、做做一做课本31页。
2、做练习六2、3题。
四、总结:
五、测试:练习六第1题,学生先估算每题的得数,再回答问题。
课后反思:
通过创设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探究不同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估算的含义,。通过不同的练习,尽可能的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嘴说,逐步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知识,独立思考的能力。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教科书28页例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做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显示例3的画面:你能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2、学生独立试做。
3、集体订正交流。
二、巩固练习。
1、课本2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五第8题。比一比谁能夺的红旗。
3、做练习五第5题。独立完成,同桌订正。
三、课堂总结。
加减混合计算应注意什么问题?
四、测试:练习五第7题。
课后反思:
通过上车和下车的情景,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学生运用已学知识的推移,学习新知,掌握计算方法。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2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说明:在朝阳读书活动中,老是把部分学生的藏书情况进行了统计,可是老师不小心把刚统计好的数据表撕破了,你们能不能帮老师看一看它们藏了多少本书?
出示已破的统计表。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解决的办法。
2、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3、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说出购球的价钱
说明:现在体育用品店搞活动每个球优惠8元,说一说每个球的价钱。
2、猜数游戏:
(1)左手拿2根小棒,右手比左手多4根,右手几根?
(2)右手拿7根小棒,左手比右手少5根,左手几根?
同桌互相猜数。
3、通过讲野鸭岛的故事让学生计算去年有35只,今年比去年有多了28只,你知道今年有多少只?
四、总结:
测试:
1、拍手游戏:
我拍3下,你比我多5下。
我拍9下,你比我少拍4下。
2、杨喻杰今年7岁,我比她大15岁,我多大?
爷爷今年56岁,小青比爷爷小42岁,小青多大?
课后反思:
通过游戏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轻松的学习新知识.创设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感知生活需要数学解决问题,懂得学习数学有用.
通过联系实际,创设“朝阳读书”活动情况的统计,让学生帮助解决问题,从而探究新知识,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并且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27页的例1、例2及练习五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连加、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认真、细心做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演示课本例1的课件并提问:你能根据刚才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分组讨论并提出问题。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作好记录。
教师有选择性的:“这节课我们重点来解决这个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边说边画出来。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连加
你能列出这个问题的算式吗?
小组讨论列出算式。
分组讨论计算方法。
独立计算。
教师总结算法。
2、连减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农民伯伯种的西瓜获得了大丰收,一共收了85个西瓜。小华运走了40个,小刚运走了26个。农民伯伯还剩多少个?
学生列出算式,独立计算。
学生口述算法,教师小结。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27页做一做。
2、红星小学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参加游泳的有28人,参加跳高的有11人,参加跑步的有59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课后反思:
通过创设摘西瓜、运西瓜的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寻求不同解决方法,教师及时给与判断,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实际中运用。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
教学内容:
课本8---10页。
教学目标:
1、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导算法
1、有一天,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他们一共租了两辆公共汽车,如何安排呢?大家估算一下那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2、学生先自己思考,在互相交流。
3、教师指名说一说自己设计的方案。
4、共同验证方案好不好?行不行?可以用什么方法呢?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
5、验证
(1)一班和二班合乘一辆车的方案。
36加30等于多少?可以怎样计算?(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笔算计算的方法。(先把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在从个位开始加,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2)三班和四班合乘一车的方案。学生说出验证的方法。
(3)自己验证其他的方案。
6、总结:刚才大家说的非常好,谁能说一说笔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第9页和第10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先同桌订正,再集体订正,让学生生说出出错的地方。
2、我帮你检查(屏幕出示小动物做的题)学生指出错题的原因。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数学知识
1、做练习二第1题。算一算应付多少钱?
2、比比谁聪明
3745
+2?+?5
-----------------------------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不仅想出了乘车的方法,还学会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不过老师有一事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不安排一班和三班的合乘一车呢?课后思考,下节课交流一下答案。
课后反思:
通过创设解决乘车问题,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方案,可以探究不同的知识。学生自己探究新知识,思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加法竖式的用途.帮助改错可以检测学生的理解水平.教师把自己放在一个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主人。今后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与学真正融为一体。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
教学内容:
课本11-12页及练习二3—6题。
教学目标:
通过解决问题理解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交流自己的想法
上节课,老师要求同学们考虑一下二(1)班和二(3)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吗?你们考虑得怎么样了?
1、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先小组交流,再集体交流。(有的口算、有的说用笔算)
2、教师总结:
笔算36+35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说出相同数位对齐,先从个位加起等。通过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教师强调向十位进1以及进位的写法。
二、练一练:
1、做11页做一做。
三、总结计算方法
笔算加法应该注意什么?
(1)要把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
(3)个位满十时,向十位进1。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摆一摆,算一算。做第3题。
2、笔算各题。做第4题。
3、判断对错,帮他改正。
4、帮爸爸算账。到海洋馆买票。
5、比一比谁聪明。写出两个数相加得数是99的竖式。
课后反思: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解决问题,思考方法,课堂上交流,大部分学生能思考方法,但个别学生不认真完成,以后需注重习惯的养成.
以前教学首先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然后说明笔算应记住的三条。现在教学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觉得学数学有用,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学生自己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5页练习二的6—10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
3、经历整理、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教科书第15页第8题。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理解题意。
组织学生计算出每个蘑菇卡片上的算式,并将他们放到相应的篮子里。
全班交流。
2、引导学生回顾总结:两位数笔算加法应注意的问题。
二、探究练习。
1、开展“数学门诊”活动。
完成练习二的第6题。让学生说一说错误的原因及改正的方法。
2、练习二第7题。
3、第9题。
4、第10题。
三、拓展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的思考题。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教学内容:
课本16—17页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建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1)、为什么说北京赢了?(2)、根据4个城市的票的数,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
1、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计算方法。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
3、集体交流方法。
(1)可以用口算。
(2)可以笔算。
(3)可以用计数器。
三、明确计算方法。教师说明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熟悉计算规律。
1、基本练习:做练习三第1、2题。填在课本上。
2、选做:练习三第3题。做其中的2题。
3、解决问题:(1)、练习三第4题。
4、检测:出示10题。限制时间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课后反思: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能自己提出不同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积极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逐步增强。通过交流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2)
教学内容:
课本19页例3。
教学目标:
1、掌握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屏幕出示图片:飞机24元、火箭38元、汽车23元、轮船47元。
1、我有50元,买飞机还剩多少钱?(50-24=)
2、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笔算方法。再交流方法。
让学生理解从十位退1后个位要算10减4。
2、假如你有50元,你想买什么?还剩多少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要买的东西并计算。
二、明确计算方法。教师说明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熟悉计算规律。
基本练习:做19页做一做第2题。填在课本上。
做练习三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帮小鸡找妈妈。做练习三第8题。
检测:出示3题。限制时间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90-56=70-45=60-53=
课后反思:
通过创设买东西的情景,学生可以探究不同的数学知识,解决不同的数学问题,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从而探究新知识。理解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今后教学时多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理解,尽量做到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做。
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教学内容:
课本18页例2。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2、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屏幕出示图片,让学生提出问题。如:北京比多伦多多几票?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张?等问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方法。
1、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第1问的计算方法。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
3、集体交流方法。
(1)可以用口算。
(2)可以笔算。教师通过摆一摆小棒理解退位的含义。
(3)可以用计数器。
三、明确计算方法。教师说明这节课的重点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独立解答其余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熟悉计算规律。
1、基本练习:19页做一做的第1题。填在课本上。
2、选做:练习三第5题。
3、判断对错:做练习三的第6题。
4、检测:出示10题。限制时间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五、实践活动:
回家调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年龄,看一看他们相差多少岁?
课后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置身于申奥的情境中,感到数学无处不在,让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探究新知,并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理解退位的含义,并能正确的计算退位减法.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知识。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页11—13题以及24—25页练习四4—8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计算、分类等多种能力。
3、经历整理、归纳两位数减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4、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完成22页练习三的第11题。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独立计算。
交流算法及计算结果。
二、探究练习。
1、体验加、减法计算方法。
完成练习22页第12题。
2、运用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练习22页13题。
3、完成练习四24页第4题。
4、完成25页第7题。
三、布置作业。
25页练习四的5、6、8题。
整理和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33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那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整理知识
学生通过课后复习,说一说共学习了那些知识?
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1、笔算加法(进位和不进位)。
2、笔算减法(退位和不退位)。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4、解决问题(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比一个数少几)
5、估算
二、巩固练习
1、学生根据笔算内容编题。并说出应注意的问题。
2、综合练习:
(1)课件出示4题。笔算
(2)课本33页第2题。
(3)练习七第6题。
(4)练习七第7题。
三、课堂总结:回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课后反思:
通过整理和复习学生能系统的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级注意的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通过练习,及时总结方法,善于今后运用方法快速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青岛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青岛版)

单元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角,比较角的大小,画角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能借助三角尺认识直角、锐角、钝角,会用直角符号表示直角;会用简单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画角。
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1、较好的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中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教室内的活动作为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教材又适时地将其中的数学信息抽取起来,让学生观察、分析,理解知识,努力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强调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教材从学生对角的已有认知入手,让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等实践活动中认知角,借助学生所喜欢的小制作活动引起对角的大小的探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容易理解。
单元教学重点
角的认识
单元教学难点
比较角的大小。
课时分配
信息窗1教室里的角——2课时
信息窗2玩调皮猴——2课时
实践活动——我们身上的小秘密1课时
解决措施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切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2、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观察、比较和操作的方法自主学习。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折一折等活动,充分感知角的形状、建立角的空间观念。
备注

2017年二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青岛版)


鲁权屯镇集体备课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学科)
时间备课人董志刚袁振法
陈新课题:万以内数加减法的估算
授课人班级课型:新授课时:1


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知道估算算式的写法和读法,认识“≈”。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成功的喜悦。
4、增强学生的类推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会进行万以内数加减法的估算,会读估算算式,认识“≈”
难点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教具




程(一)新课导入:
1、复习近似数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601人,约是()人,
(2)小明家到学校有492米,约是()米,
(3)一台彩色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元,
2、谈话引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2)大家都学会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
3、提出问题:上节课小朋友还有这样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呢,我们一起看一下(课件出示)三队和四队一共约有多少只蜜蜂?
(1)齐读问题
(2)这个问题要注意什么?
生:和近似数有关,要注意估算(板书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3)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生:二队和三队一共约有多少只蜜蜂?
生:二队和四队一共约有多少只蜜蜂?
生:一队比三队大约多多少只蜜蜂?
……
设计意图:再一次回到整装待发的情境中,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入估算算式的学习,估算策略多样性的研究。
(二)探究新知:
1.问题一:三队和四队一共约有多少只蜜蜂?
(1)列式:86+103≈
(2)小组内探究估算方法。先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着估计,在同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想的。汇报:
①86≈100103≈100100+100=200所以86+103≈200
②86+103=189189≈200所以89+103≈200
③86≈90103≈10090+100=190所以86+103≈190
(4)估算方法优化
生:第一种方法是都看成整百数,估算出来是200.
生:第二站方法是先计算,根据结果进行估算是200.
生:第三种方法86看成了整十数,估算出来是190,
生:我喜欢看成整百数的,计算出来简单。
生:……
(5)向学生介绍估算的写法与读法:
86+103≈200“≈”约等号读作86+103约等于200
总结估算的作用:当我们不需要准确数时,可以使用估算确定大致的范围。
(三)巩固新知:
1.计算出下列算式的近似数:
296+103≈512-387≈786-412≈689+212≈
2.竖式计算
324+432=783-512=444+225=867-321=
个别学生上台做题,进行集体订正。
(四)达标反馈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870—()=670680+()=780
430—()=130260+()=760
2、估算。
998—302≈503—121≈
288+513≈113+642≈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六)布置作业
一、填一填。
(1)115+109≈(),‘≈’读作()
(4)红星小学有学生996人,男生大约有600人,女生大约有()人。
二、想一想,估一估。
202+197≈()想:()+()=()
187+234≈()想:()+()=()
793—597≈()想:()+()=()
三、估算
789+589≈319—106≈106+589≈
398—288≈217+308≈309—107≈
四、生活中的数学。
食堂有142袋大米,吃了42袋,又运来118袋,现在有多少袋大授课人设计





鲁权屯镇集体备课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学科)
时间备课人董志刚袁振法
陈新课题: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一次进位、退位)
授课人班级课型:新授课时:1


目标1、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一次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笔算。
2、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思想,以及分析、对比和概括的能力。
重点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一次进位、退位)。
难点十位上相加满十,十位上不够减时的正确处理方法
教具课件,计数器




程(一)新课导入:
1、谈话导入新知
小蜜蜂飞到果园和花园,就开始采蜜了,它们个个都很能干,你想不想参观一下它们采蜜的场景。(想)
2、(出示情境图)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画面,充分表达从画面上看到的信息。
3、提出问题
小蜜蜂想知道什么?
果园到花园有多远?(板书)
第一队和第二队一共有多少只?
比多、比少问题:第一队比第二队多多少只?
(第二队比第一队少多少只?)
从家到果园比从家到花园远多少米?
(从家到花园比从家到果园近多少米?)
(二)探究新知:
1、谈话,我们先来帮小蜜蜂解决问题:从果园到花园有多远?
(1)应该从图画中寻找哪些有关的信息?你能把你找到的两个信息与小蜜蜂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同位互相说)
如图(花园)————(房子)————————(果园)
(2)根据图意,你会列式吗?
学生列式:592+384
(3)探究算法:
生可能估算:
592接近600,384接近380,600+380=980,592+374≈980
生可能用竖式计算:(让生边说边板演)
592
+384
976
从个位加起2个一加4个一得6,十位上9个十加8个十是17个十,10个十是1个百,向百位进1,百位上5个百加3个百是8个百,再加进位的1个百得9百,结果是976。
(4)算法优化:引导学生比较各种计算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小组讨论,达成共识,笔算既方便又准确。。
(5)全班小结:小组讨论做这样的笔算应注意什么?全班交流小结:先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
(6)独立解决、交流解决及计算方法。518+227=745(只)。
518
+227
745
你有没有问题要问××同学?问:为什么要在十位上进一而不是在百位上进一?答:个位8个一加7个一是15个一,10个一是1个十,所以向十位进1。
2、解决问题第二队比第一队少多少只蜜蜂?
(1)谈话:我们学会了一次进位的加法,有没有信心,学习一次退位的减法(有)1、(2)课件出示问题:列出算式。
生:518-227
(3)探究算法: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生:可能估算:518≈500,227≈200,500-200=300,518-227≈300(只)
生可能用计数器拨一拨(边拨边说)
先拨518,再减227,个位8个一减7个一得1,十位1个十减2个十不够,到百位借1个百,10个十加1个十是11个十,11个十减2个十,得9个十,百位借走1个百还剩4个百,4个百减2个百还剩2个百,结果是291。
生可能用竖式计算(边板书边讲)518
-227
291
个位8减7得1,十位上1减2不够,到百位借1,得11个十,11减2,得9,百位借走1个百,剩4,4减2得2,结果是291。
(4)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从个位减起。
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一当十,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三)巩固新知:
1、直接写得数
430+560=742-210=390+203=
2、用竖式计算
526+358=623+194=359-178=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了进位三位数加三位数,和退位三位数减三位数。
生:我竖式计算时一定要对准数位。
生:我知道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满十向百位1
(五)布置作业
授课人设计





鲁权屯镇集体备课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学科)
时间备课人董志刚袁振法
陈新课题:加减法法验算
授课人班级课型:新授课时:1


目标理解验算的意义,初步学会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验算。
经历加减法验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并通过交流,让学生体会到验算方法的多样性。
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理解验算的意义,会进行加减法的验算。
难点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利用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探究发现加减法的
教具



程(一)新课导入:
1、导入:小蜜蜂的故事还在继续,小蜜蜂的工作也在继续,我们一起看今天的小蜜蜂又在做些什么?
2、初步观察,弄清图意。图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3、深入观察、搜集信息;归纳整理、解决问题。
从这张蜂蜜生产和使用情况记录表中都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这张记录表,知道表中分了两个内容:1、生产情况记录,2、使用情况记录。
4、国王有令,让工蜂检查蜂蜜生产情况记录和蜂蜜使用情况记录,工蜂想知道怎样检查,我们和它一起想一想吧!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思考:生产情况记录和使用情况记录这两种表格的含义,引出数量关系:
(1)生产情况记录:一队的蜂蜜+二队的蜂蜜=合计573+318=891(克)
(2)使用情况记录:总量-用去的蜂蜜=剩下的蜂蜜891-264=627(克)
2、同学们真聪明,把小蜜蜂的表格看明白了,那表格对不对呢,怎样检查?
3、我们先算一遍,我们再算一下,看一下对不对,其实这样的想法在我们数学上就是验算,(板书课题:加减法的验算)
4、下面我们先研究加法的验算,自己在本子上试试看!
学生试着独立完成,教师可巡视了解一下学生的想法。请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验算方法。
(1)学生可能验算的方法有:
生:用交换两个加数位置的方法,如:318
+573
891
生:和减其中一个加数的方法,如:891
-318
573
生:有的会再算一遍,如:573
+318
891
(2)同学们的方法可真不少,那让我们一起评判一下,哪个方法不好?
加法常用的验算方法:
①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看和是不是与原来的得数相同。
②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看结果是否等于另一个加数。
5、研究减法验算
(1)有了刚才的经验你能检查一下使用情况记录吗?自己检查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用差加减数的方法,如:627
+264
891
生:用被减数减差的方法,如:891
-627
264
生:也有的会再算一遍,如:891
-264
627
(2)归纳减法验算的方法:
①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②被减数减差等于减数
(3)巩固练习
(三)巩固新知:
1、429-154=678-169=
提问:为什么会出这么多错误呢?提问:如何就能避免错误的产生?
学生可能回答:要仔细认真,验算。
2、先竖式计算,再验算
808-436=483+125=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五)布置作业课后自主练习
授课人设计

第五单元谁的眼睛亮---观察物体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具有观察物体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本套教材第一次进行观察物体的教学。教材中让学生观察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特征明显的、结构简单的物体,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1、素材的选取富有童趣。喜欢玩具是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选取的素材取自山东民间手工艺品布老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强调了数学学习的现实性。教材的选取都离不开学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感性经验,观察能力是在观察物体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需要更多地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能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形状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能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后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平面图形。
■教学建议
1、充分挖掘素材中的人文资源。
布老虎是一种古代就已广为流传的儿童玩具,是俗雅共赏的民间手工艺品,他的主要产地在山东。教师可以借此向学生进行关于布老虎的民俗教育,渗透热爱家乡的教育。
2、为学生学习创设现实情境。
根据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特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现实的学习情境。情境图只是为我们教学提供一个素材,现实教学中应把布老虎或者其他的素材带到课堂中来,以小组形式展开观察活动。
3、采用实践性、操作性的评价方式。
评价时,可以在多种多样的实践观察活动中,多角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
■课时安排
共2课时机动课时2课时

鲁权屯镇集体备课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学科)
时间备课人袁振法董志刚
陈新课题:观察物体
授课人班级课型:新授课时:1


目标通过实际操作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主动探索的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在实际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具课件,布老虎




程(一)新课导入:
1、照片导入
(1)同学们照过相吗?先看老师拍的照片(课件出示照片)
(2)照片怎么都不一样呢?
生:因为拍摄的位置不一样
生:看的角度不一样。
2、总结:对,因为是从不同的角度拍到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本位观察
(1)想不想当摄影师?(想)下面我们就来当摄影师,听好要求
①四个人一组,布老虎放中间②。头不偏,手不动,认真观察③听老师口令:相机打开(手势模拟),拍照
(2)交流:你在布老虎的哪一边?你能看到布老虎的什么?
生:我在布老虎的前面,我能看到布老虎的五官,
生:我在布老虎的后面,我能看到布老虎的后背
生:我在布老虎的左面,我能看到布老虎的一侧胳膊、脸。
生:我在布老虎的左面,我能看到布老虎的一侧胳膊、脸。
(随着学生的描述,课件出示演示,教师板书:前面(正面),侧面(左面和右面),后面)
(3)总结:我们的照片一样吗?为什么?
生:因为位置不同,所以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样子不一样,照片也就不一样。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观察尝试,想让学生学会仔细地观察、流利地表达,并向学生介绍正面、侧面和后面的知识。
2、换位观察
(1)下面我们转动一周都来为布老虎留下不一样的照片
要求:举例说明四个人一组怎样转动。口令:预备,打开相机,拍照
(2)交流,转动一圈,你的发现是什么?
生:我在正面全部五官都能看到,反面就没有。
生:我在反面看不到正面的器官
生:……
(3)总结: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不同。
设计意图:换位观察,按照一定的要求变换座位,再次对布老虎进行观察。这次观察不仅要求学生说出看到布老虎的哪个面,同时要思考现在看到的布老虎的样子和刚才看到的是一样及原因。因为有了转换位置的活动,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得出是因为改变了方向的缘故。
3、小组观察
(1)师知道你们今天还带了了其他玩具,下面我们进行小组观察自己的其他玩具,注意换位置,并说一说你的发现
(2)小组活动,教师进行巡视指导,提问个别学生的观察。
(3)交流
生:我在小狗的前面观察看到了小狗的五官。
生:我在小猫的后面,只看到小猫的尾巴。
生:……
设计意图:二年级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对于具有游戏因素但又不是吧学习变成游戏的学习形式学生很感兴趣。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体验着自主、挑战、胜利带来的愉悦,进一步明确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布置作业

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练一练
鲁权屯镇集体备课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学科)
时间备课人董志刚袁振法
陈新课题:观察物体
授课人班级课型:新授课时:2


目标能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形状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重点让学生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能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难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后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平面图形。
教具




程(一)导入:
猜物品游戏
(1)老师也观察了一些物体,拍了照片,帮老师辨认一下
(选择难辨认的物体的一面)
生:我猜是
生:我猜是
生:……
(2)课件出示答案,请学生思考,为什么难以辨认?
生:老师只让我们看到了一面
(3)总结:观察物体,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位置,全面地去观察,这样才能比较正确地了解这个物体的特点。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让学生猜一猜,紧紧抓住了学生好奇的特点,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从而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看问题要全面。在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基础上,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个方面的特征,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
(二)巩固
1、请写出右面两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2、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练一练

答案:1、小鸟,小猫。2、第一张照片是女孩看到的,第二张照片是男孩看到的,第三张照片是小鸟看到的。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题目,引导学生明确我们观察物体不仅可以从它的前面、侧面、后面来观察,也可以从它的上面进行观察,有时还可以从它的下面进行观察等等,观察的角度是多方面的。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照的照片不一样。
生:我观察物体要多角度。
生:不同的位置拍到的物体的美是不一样的。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课堂练习
1、课下继续观察身边的物体,观察身边的风景,从不同的角度。
2、谁看到的?连一连。

授课人设计
第六单元单元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知识基础:一是万以内数的认识;二是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2、教材的地位:本单元知识是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的延续及发展;是小学阶段整数加减法的终结和完善,是整数加减计算教学的最高阶段,是今后学习乘数是两三位数乘法和大数目加减计算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计算连续退位的整百数减三位数;增强估算意识,强调算法多样化;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简单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四、课时安排:
4课时

鲁权屯镇集体备课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学科)
时间备课人董志刚陈新
袁振法课题:连续进退位的加减法
授课人班级课型:新授课时:1


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
重点掌握三位数连续两次进位的加法、和连续两次退位的减法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两次进位和两次退位的算理
教具多媒体



程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导课:同学们,你们认识七星瓢虫吗?你都了解它哪些方面?你想不想去看看它们是怎样捉害虫的?
[出示信息图]
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一共有多少棵白菜?
一共有多少只七星瓢虫?
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
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
活动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我们先来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一共有多少棵白菜?”这个问题。你自己试着解决一下,好吗?
2、把自己解决方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谁的方法巧妙。
1)估算:2)口算:3)笔算:说出算理及算法。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说明理由。
3、我们计算了“一共有多少棵白菜”的问题。现在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地里一共有多少只瓢虫”这个问题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竖式解答。
4、大家已经自己解决了两个加法问题,想一想,你觉得我们在计算加法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5、下面我们再来解决“还有多少棵茄子没有检查?”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把你的算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1)估算:435≈440276≈280435-276≈160(棵)
2)用学具摆一摆
3)笔算:435-276=159(棵)
435
-276
159
你觉得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把你喜欢的方法介绍给小组同学。
(2)解决“已经检查的茄子比白菜多多少棵?”这个问题。
活动三: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一.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做法,教师及时予以指导和点拨。
二.看图填算式,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3、自主练习第3题。
活动四:你认为这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授课人设计

时间备课人董志刚陈新
袁振法课题: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授课人班级课型:新授课时:1


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计算连续退位的整百数减三位数。增强估算意识,强调算法多样化。
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乐趣。

重点发现并概括出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难点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具计数器、多媒体




程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夜幕降临,月亮出来了,山林里静悄悄的。老鼠们来到田园要偷点儿粮食,正在这时,被躲在枝干上的猫头鹰一家看到了,(出示情境图)瞧,它们可是捕捉老鼠的大英雄。
师:这是前几周猫头鹰爸爸妈妈捕鼠的情况:请你算出爸爸每周比妈妈多捉几只老鼠?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猫头鹰有高超的捕鼠本领,当它看到野鼠就会没有一点儿声响的飞到它们头顶。用利爪逮住,然后吞掉。
(出示情境图)
这是猫头鹰一家,每月捉鼠情况的统计,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学生提出减法问题,
3、先解决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多少只?
三.你会列算式吗?205-116
四.你想怎样算?
学生可能会回答:
估算;
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然后进行验算;……
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一算。(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回指导。)
4、全班交流。
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总结并板书。
5、我们再来解决第二个问题,300-116请同学们用列竖式的方法在练习本上完成。
(学生计算,进行巩固,教师指导。)
全班交流:
谁想介绍一下你的计算过程?(学生到展台前说出计算过程。)
谁的结果和他不一样?(学生说出粗心出错的地方。)
6、教师小结:刚才我们计算的是中间或末尾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像这样,个位上不够减,十位上又是0,你怎样来解决?
学生可能回答:就要从百位上退1在十位上作10,现在可以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作10
(学生通过回答,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
(教师及时评价:你说的这一点很重要,希望大家在计算的时候都应注意到这一点。)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题。
找4名学生板演,做完后集体订正。
2、自主练习第5题。
3:火眼金睛辩对错。
要求学生先独立改正,再说一说错误的原因。课堂教学时,可根据学生这几天学习的实际情况,一些出错比较多的题让学生改一改。如:

以后在计算连续进、退位加减法竖式时应该注意什么?
4、自主练习7:
对于动物的知识学生比较感兴趣,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袋鼠、企鹅和鸵鸟的奔跑速度,然后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如:鸵鸟每分钟比袋鼠多跑多少千米?980-725=155(米)
鸵鸟每分钟比企鹅多跑多少千米?980-473=503(米)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每分钟跑多少米?
(猎豹每分钟大约是1680米)。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授课人设计

时间备课人董志刚陈新
袁振法课题:用万以内的加减法解决问题
授课人班级课型:新授课时:1


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领悟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合作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数量之间的关系,把握解题思路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数量之间的关系,把握解题思路
教具多媒体



程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在田园里认识了菜园卫士和灭鼠能手这两位田园小卫士。今天我们再到田园里,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大树说:哎吆,最近呀,我生病了,真难受哇。怎么办呢?)
多可怜的大树呀,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它?还可以请谁来帮忙?对,请树林医生来帮忙。看!他们来了!(课件出示)
仔细观察,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指板书)
二、探究新知。
1、请大家拿出白纸条,我们用白纸条表示黄鹂捉虫的只数。多少只?(板书:146只)
2、如果用红纸条表示喜鹊捉虫的只数,你来试一试,选一选?(摆出4根不同长度的纸条)
谁说你选的哪一条?(上来选择后拿起来)
为什么选这一条?(因为啄木鸟捉的虫子比黄鹂多。)
(拿另外一条长的)这条也比白纸条长,为什么你不选它?(他说多38只,是多一些。这条是多得多了。)
他说的有道理吗?你真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
3、喜鹊捉的虫子比黄鹂多38只。这38只应该写在哪里?谁能上来指一指?
4、(指纸条)另一部分表示什么?问题是什么?应该写在哪里?
5、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看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你能算出喜鹊捉虫的只数吗?
6、把算式写在练习纸上。(指名板书:146+38=184(只))
为什么用加法?(求喜鹊捉虫的只数,就是把146与38合起来。)
7、146、38、184各表示什么?(上来指着板书说)
8、总结:你认为像这样的求多的数怎样求?
共同总结出:多的=少的+相差的
1、求啄木鸟捉虫的只数
1、你能用摆一摆、算一算的方法求出啄木鸟捉虫的只数。(指名:一人摆,一人列式)
2、汇报。你是怎么想的?(求啄木鸟的只数也就是从146只里面去掉12只)
算式里各数表示什么意思?
3、师生共同总结:少的=多的-相差的
三、拍手游戏
过渡:我们来做个拍手游戏轻松一下吧!
(师拍2下)我拍了几下?
指名:你能拍的比我多3下吗?生拍
你怎么拍的?谁听出来了?它先拍了几下?又拍了几下?
再来试一试?(师拍4下)你们拍的比我多5下。(全班齐拍)
老师刚才和小朋友玩了一个拍手游戏,你们自已想玩吗?那么同位来合作吧。老师喊停你们就停下来,好吗?玩吧!
五、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64页。
授课人设计

时间备课人董志刚陈新
袁振法课题:回顾整理
授课人班级课型:复习课时:1


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熟练掌握的计算方法并能又对又快地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回顾整理综合运用多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熟悉这类题目的结构;过程与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会合作,大胆交流。
重点掌握算理,理清解题思路。
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梳理数量之间的关系,把握解题思路
教具多媒体



程一、回忆呈现,查漏补缺
大屏幕出示:计算下面各题,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算。
(1)32+47(2)546+217(3)497+139
580-200912-804603-205
学生可能出现:用口算、估算、笔算或用拨计数器等方法算。
谈话:通过刚才计算大家观察比较一下,你能发现什么?
二、比较深化加深理解
谈话:刚才同学们采用了不同方法进行了计算,也发现了这么多知识。下面大家用笔算计算下列各题并演算:
837—205329+182306—97
(指3名同学板演)
先让板演的三名同学向全班同学说说是怎样算的
相同点:都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算。
不同点:计算加法时,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三、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以组为单位互相出题进行练习,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时间大约8分钟)
四、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66页第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图:
2.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3.全班交流
1、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⑴学生读题,比较两题,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⑵分析这两道题,小组内交流思考方法。
●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分析第一题。(展示线段图)
所以要求小新的就是把16和25合起来
●用在脑子中画图的方式分析第一题。学生口述算式。
2、分析比较,揭示解题思路
用画线段图方法;根据题意直接写出算式。解答这类实际问题时应该注意:(1)知道谁和谁比。(2)知道谁多谁少。(3)知道要求谁。(4)根据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关系,确定计算方法。
五、拓展应用
1、师生共同游戏,提出要求:老师在黑板上用磁卡片组成数403,学生在桌子上组成另一个数,你告诉大家,你的数比老师的数大几还是小几,其他同学猜一猜你组成一个什么数。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问吗?请提出来。
2、作业:完成69页的我学会了吗。
授课人设计

第七单元单元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的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和图形的拼组。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2、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及拼组的过程,发展空间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难点: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
四、课时分配:2课时

时间备课人董志刚陈新
袁振法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授课人班级课型:新授课时:1


目标1、使学生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2、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重点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得出,以及验证和比较
教具课件、长方形、正方形,三种鸟巢模型,钉子板、彩色橡皮筋



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大森林里,各种小鸟在林间飞来飞去,高兴地唱着歌儿。瞧,她们在欢快地忙着做鸟巢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谈话:你知道每个鸟巢是什么形状的吗?我们把这个长方体的面画下来,(板书)你知道它叫什么图形吗?关于长方形你都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1)观察猜测。
谈话:仔细观察长方形的边和角,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操作验证。
①学生独立操作。
②班内交流,展示方法,认识长方形边的特征
③小结特征,认识长、宽。
长方形的长边叫“长”,短边叫“宽”。
(3)找生活中的长方形。
2、认识正方形的特征
(1)观察猜测。
谈话:仔细观察正方形的边和角,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2)操作验证。
谈话:能想法验证正方形的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吗?
①学生独立操作。
②班内交流,展示方法,认识正方形边的特征
③小结特征,认识边长。
(3)找生活中的正方形。
3、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
(二)解决第二个红点问题和绿点问题,认识多边形。
五.认识五边形。
谈话:你知道蓝色的鸟巢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操作交流,认识五边形)
2、认识六边形。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1题。
你能用钉子板围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2、自主练习第3题。
一、基本练习
1.判断题。(引导学生在辨析中,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2)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3)所有的四边形都是长方形。
(4)五边形有五个角、五条边。
2、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自主练习第4题。
学生观察对比交流。
四、今天你收获了什么?授课人设计

时间备课人董志刚陈新
袁振法课题:图形的拼组
授课人班级课型:新授课时:1


目标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借助图形的拼组,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
2、在实际的情境(欣赏、拼摆、创作粘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3、以爱为主题,启发学生爱护小鸟升至珍爱一切生命,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重点发现并感知图形之间的变化及联系
难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具课件、用彩色卡纸剪出若干个简单的几何图形



程课前谈话:
1、谈谈自己喜欢什么小动物?(肯定孩子的爱心)。
2、猜猜老师喜欢什么小动物?
活动一:欣赏壁画
2、导入新课:
老师喜欢的小动物是“小鸟”,你喜欢小鸟吗?为什么?因为“鸟是人类的朋友”。
3、创设情境:
春暖花开的季节到了,各种小动物都活跃起来了!小鸟也飞回到这片美丽的土地上,为了倡导大家都来爱护小鸟,小朋友们做了一幅画,咱们一起来欣赏吧(课件展示信息窗2画面)!
4、欣赏:
此时此景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交流,引导学生感受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现在再请你用奇妙的数学眼睛来观察能发现什么?
生交流。
4、揭示课题:看来这些美丽的图案都由刚学过的图形拼组成的!(出示课题:图形的拼组)
同学们有自己最感兴趣的图案吗?
小组内交流。
每组一名学生介绍本组最感兴趣的图案。
活动二:玩七巧板
1、引入:壁画中用图形拼成的事物就在我们生活中,学具盒中有一种玩具也能拼出美丽的图案,它叫——七巧板。你们能用七巧板拼出生活中什么物品的图案?
2、交流。
3、各自动手拼摆。
4、各组推荐一名有创意的同学上前展示。
5、展示与评价。
活动三:创作大赛
引入:同学们真是心灵手巧的孩子!假如把你们的智慧团结起来会更了不起!想不想用你们集体的智慧来创作一幅画?咱们举办现场创作大赛。
1、出示比赛有关事宜
⑴材料:使用学具盒中各种图形的纸片。
⑵作品:美观而且有一定意义。
⑶展示时说明设计意图。
另外本次大赛设有:创意奖(三角形的)、文明奖(六边形的)、智慧奖(五边形的)、爱心奖(圆形的)。
2、小组讨论:准备用哪些图形创作一幅什么有意义的作品?
3、汇报交流。
4、(播放音乐)各组在优雅的音乐中动手创作。
5、展示作品并说明设计意图。
6、评价并颁奖:
⑴各组的作品已经展示完毕,各个奖项该花落谁家呢?让我们一起来评一评吧?
⑵师生交流评价,达成一致意见。
⑶颁奖:获奖小组说明该奖的面是什么形状的?
活动四:课堂总结
1、学生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总结: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又熟悉了学过的平面图形,同时老师觉得小朋友们都有一颗善良而又智慧的心,希望在生活中能用你们的爱心去关心和爱护一切生命,为它们撑起爱之伞!用你们的慧心去创造美好的生活,让我们是世界更加美丽授课人设计

第八单元单元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前所学计算方法的综合练习,是进一步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以后学习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思维方法

难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及思维方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时间备课人董志刚陈新
袁振法课题:解决问题(一)
授课人班级课型:新授课时:1


目标知识目标: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情感目标: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喜悦,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能力目标: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具多媒体




程活动一:
师:同学们知道农历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吗?老人节那天你都会做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红一家是怎么做的?
(出示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活动二:
逐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1、买三件衣服共用了多少元?
师:自己试试看,能用哪些方法解决?
估计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1)估算:112元、103元、88元都接近100元,所以大约用了300元。(2)列算式计算:112+103+88=215+88=303元(3)用竖式计算(4)用凑整十整百法计算。……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说明理由。
2、给姥姥买衣服比给姥爷买衣服多花多少元?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买三件衣服共用多少元?”的问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给姥姥买衣服比给姥爷买衣服多花多少元”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算法?
全班交流,学生展示并说出想法。
活动三:
1、变魔术
师:小红和哥哥来到姥姥家后,和姥爷一起玩起了变魔术的游戏,你们想玩吗?(出示图片)
师:你们看,魔术图片上有6道算式,每算对一道,就会得到一张魔术卡片,大家赶快行动吧。
2、师:为了奖励同学们,姥爷决定带领大家去养鸡场参观,你们想去吗?看,车站上发生了什么事?你能帮助他们吗?(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集体交流。)
3、开连环锁
师:到了农场,谁会开农场的连环锁呢?
(学生分为两队进行比赛,完成练习题。)
4、参观农场
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孵小鸡的知识,看一看小鸡们的表演吧。(出示第5题)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决。
活动四: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进行反思,自我评价。)
活动五:
1、自主练习第8题
找到有用信息:成人的身体有206块骨头,婴儿比成人多99块.儿童比婴儿少88块骨头。
解决:儿童的身体有多少块骨头。要求把所有信息都列出来,然后进行计算。
集体交流纠正。206+99-88=217(块)
2、自主练习第9题
某家电商场销售空调情况
1、()月的销售量最多,()月的销售量最少。
2、前三个月一共销售多少台?
3、7月的销售量比5月、6月的总和多多少台?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七、补充练习
1、小裁判。(把错的改正过来)
400-(400+50)462-199+201388+122-122
=0+50=462-400=388+0
=50=62=388
2、请用526、738、482组成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试一试,能组成多少道不同的算式。
授课人设计





时间备课人董志刚陈新
袁振法课题:运用混合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
授课人班级课型:新授课时:1


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情境图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学生能独立提出问题并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
情感目标:通过情境图引导学生综合应用万以内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学生能独立提出问题并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
难点学生能独立提出问题并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
教具多媒体




程一、导入
同学们,小红星期天去参观了姥爷的花圃,我们也一起去参观参观。
二、新授课
出示情景图,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你能找到图中给我们的丰富信息吗?(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选择自己喜欢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独立解决问题。

同位互相说说各自的想法和算法。

全班交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辅导。

三、共同解决

学生提出一个自己认为有点困难的问题,比如“一共有多少朵花?山菊花和一串红共有多少朵?郁金香和月季一共有多少朵?一串红还剩多少朵?”等问题。

说说自己的想法,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列算式计算,注意计算结果。

看图,说说你看明白了什么(父子两个在量身高)。

根据父子两人的对话和前年、去年的身高记录,分别填上今年林文和爸爸的身高。

求出林文比去年长高多少厘米。

观察父子俩的身高记录单,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爸爸的身高是不变的,而林文的身高是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的成

长规律。

四、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授课人设计
第九单元我是体育小明星----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
教材分析
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能够根据象形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并简单回答。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了有关分类统计和画“正”字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知识。因此,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切实感受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为今后学习有关的统计知识做准备。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基本特点:
学习材料生活化。
素材选取与学扼杀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运动会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询问班级运动会获奖成绩是每个学生在运动会中非常关心的问题,如全班每个运动员的成绩如何,获得的名次如何、获得第几名的人数最多、获得第几名的人数最少、获奖人数最多的项目是什么等等。教材提供的这一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统计欲望,从而体验了统计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学会分类统计,并会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过程与方法: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呈现整理的结果,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数据分析对决策的作用,初步感受数据分析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
2、用画“正”字的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

教学难点1、分析数据,感受数据分析对决策的作用。
课时安排
共2课时机动课时2课时
鲁权屯镇集体备课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学科)
时间备课人董志刚袁振法
陈新课题:分类统计
授课人班级课型:新授课时:1


目标1、初步学会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价值。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统计,激发学习的兴趣;在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重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难点指导学生学会分类整理与统计数据。
教具课件,统计表,纸片



程(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我喜欢跳绳生:我喜欢踢毽子
师:运动会上运动员们奋力拼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课件出示运动会学生比赛的照片)二年级一班学生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各种体育运动。咱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学生观察一下画面(课件展示情境图),
2、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运动项目有男子60cm生:运动项目有女子100cm
3、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获奖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生:我想知道哪个项目获奖的人数最多,哪个项目获奖人数最少。
4、从这个获奖成绩表中,你们能一下找到这些答案吗?
生:不能
生:为什么呢?
生:信息很多,很乱
5、信息很乱,就需要整理一下,想一想,可以怎样来整理?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
设计意图:课前,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以学校运动会的话题引入,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巩固,通过观看比赛照片,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探究新知:
1、交流分类方法:你打算怎样整理?把你的想法在同桌中交流,集体汇报:
生:我想按名次来整理
生:我想按参加的运动项目进行整理
生:我想按男生、女生进行分类整理
师总结: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整理数据方法。像这样先分一分类来整理数据的方法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知识——分类统计(板书课题:分类统计)
2、小组合作,统计数据:
(1)师:老师把大家刚才交流的分类方法整理了一下,制作了这些统计表。每种分类方法都有它们自己不同的分类标准。仔细看统计表,你明白合计的意思吗?
(2)生:合计就是把分类的每一项都合起来,求的是一个总和。
(3)小组内完成自己的统计,教师提醒:统计一定要细心一下吧!
3、汇报交流:你的统计数据完成了吗?
生:我们是按获奖名次来统计的,第一名有7人,第二名有3人,第三名有5人,合计是15人。
生:我们是按获奖的项目进行统计的,赛跑的有6人,立定跳远的有4人,投球的有2人,跳绳的有3人,合计是15人。
生:我们是按性别来统计的,男生获奖的有8人,女生获奖的有7人,合计也是15人。
4、总结:仔细我们完成的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的合计都一样
生:分类的标准不同。
师总结:是的,在统计过程中,我们选择的标准不同,但最后合计的数却是相同的。(师板书:分类不同,合计相同。)
5、学习统计方法:
(1)在你们统计时,我发现有的同学做了这样的标记(展示学生的标记),你知道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吗?
生:很好的进行统计
生:能保证统计的正确性
(2)你还有什么好的统计方法:
生:用不同的符号不好标记
生:统计时要小心
总结:我们一定要仔细地进行统计。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学会了分类统计。
生:我知道了要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统计
(四)布置作业

1、

分一分,填一填
合计大货车面包车小轿车摩托车
()辆()辆()辆()辆()辆

合计2个轮子的4个轮子的6个轮子的
(28)辆(8)辆(14)辆(6)辆
授课人设计

鲁权屯镇集体备课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学科)
时间备课人董志刚袁振法
陈新课题: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

授课人班级课型:新授课时:2


目标1、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
2、在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他们养成有序观察,以及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重点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
难点体会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的方便
教具课件,统计表,纸片



程(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咱们班体育小明星评选活动开始了。
谁能当选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那我们就来现场来统计一下。
设计意图:直接点题,进行体育小明星的评选活动,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学生亲自经历了统计过程,才会更真实的统计结果。
(二)探究新知:
1、个人选举,组内收集。
2、师:现在各组的选票都已经收集完了,接下来,我们应该把评选的人数记录下来,用什么方法记录最好呢?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生:用画O的方法。
生:用画√的方法
3、介绍用画正字的方法。
(1)我这是写的什么字?
生:正字
(2)你会写吗?
生:板书正字的书写方法在许多的记录方法中,请大家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写一个“正”字。(师生共同书写“正”字,写时师强调笔顺。)
(3)“正”字方法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下面,我们就用画“正”字的方法来记录每人的得票情况,谁愿意当记录员?(师指4名学生到前面,分别记录票数。)
4、用各种方法进行统计,选择不同的方法,所有学生一起完成。(选不同方法的代表上台板演)
生:我用√进行统计
生:我用正字方法进行统计
师:你发现正字方法有什么优点吗?
生:我发现正字比较方便
5、完成统计表。
师:选举谁的人最多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6、汇报结果。
师指一组学生,到前面展示汇报统计结果。
7、完成统计图。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一起进行记录,让学生自己发现“正”字统计的优点,学生亲身经历了才会有更好的思路,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最准确的,还是最有印象的。
(三)巩固新知:

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向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生:我“正”字统计方法
生:我会完成统计表,统计图。
生:在刚才发言时我受到了你的表扬。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的过程,使学生学会总结知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自己对自己的及时评价,使得孩子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
1、下面是本班同学喜欢的电视节目情况记录:
动画片:12人电视剧:10人体育:9人新闻:8人
把上面的数据记录下来并回答问题。
节目动画片体育电视剧新闻
人数
(1)喜欢()电视节目的人数最多。
(2)共调查了()名同学。
(3)如果是你看电视,你会选什么节目?授课人设计





第十单元单元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章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综合情境图——奥运在我心中,意在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不断追求创新与超越,在孩子们心目中从小播下奥运的种子,长大为祖国争光。整个情境图可分为5个区域,呈现的信息和作用是这样的:看台上的座位数——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运动员跑步、踢毽子——有余数的除法;足球场上同学的对话——图形与拼组;跳高的成绩——毫米、分米和千米;掷铅球——统计。第二部分是对全册内容的回顾与整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本学期所学的有余数的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长度单位、图形与拼组,统计等知识。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经历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完善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为奥运争光彩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经历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
2、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1、加深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课时安排:4课时

时间备课人董志刚陈新
袁振法课题:复习和整理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
授课人班级课型:复习课时:1


目标知识与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的知识,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归纳整理知识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回顾和反思的习惯,为奥运争光彩的爱国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重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
难点复习和整理的方法,对万以内数知识的运用
教具多媒体



程(一)新课导入:
1、谈话:2008年奥运会是在我国举行的,关于奥运会你都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4年举行一次奥运会
生:我喜欢奥运会中的跳水项目
生:……
2、有这样一群小学生,也在为参加奥运会做准备呢,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情境图)
(学生自由畅谈)
3、上面的数学信息多不多,怎么看好呢?
生:从左往右依次看
生:按照上中下来找
生:按地方看台、跑道、足球场
……
4、小组内交流数学信息,看一下包含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生:有万以内数加减法
生:有余数的除法
生:长度单位
生:……
5、总结:是的,这个情境图蕴含了我们学过的所有知识,你们学的怎么样呢,一起来验证一下吧,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看一下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这么多的信息,让我们先来解决看台上蕴含的数学问题吧!
1、读信息:
生:A区有380座;B区有350座;C区有286座;D区282座。
生:全校共有学生1806人
生:一年级有376人,二年级比一年级少62人
2、提问题: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想知道哪些数学问题?
生:二年级有多少人?
生:二年级和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生:A区和B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生:A区比C区多多少个座位?
生:A区、B区和C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3、老师也有几个问题,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1)1806的组成是多少?
(2)A区、B区、C区和D区,哪个区的座位最多?哪个区的最少?
(3)C区和D区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4、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1)口答:组成、数位、比较、估算
(2)小组汇报交流的解决问题的算式,教师及时板书,并分好类。
(3)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分析,找到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三种形式。
(4)总结: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引导说出计算万能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从个位减起,哪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上加10再减;
(三)巩固新知:
基础练习:
(1)综合练习第1题:连一连(板贴卡片)
1000四个千和八个一
560九百九十九
4008最小的四位数
999千位上是2,十位上是7的数
2070五百六十
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汇报。
2、写出下列数的近似数。
(1)我们学校有学生1952人,约人。
(2)滨海大桥长2052米,约米。
(3)一篇文章有8978个字,约个字。
(四)达标反馈
1、综合练习第6题:房子里可能住着哪些数字娃娃?
6()7>6573()49<3549789>()98
2、综合练习第7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六)布置作业
1、下面各数中的“6”各表示什么?
(1)623(2)567(3)986(4)6321
2、按要求数数
从八百七十开始,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授课人设计

时间备课人董志刚陈新
袁振法课题:复习和整理长度单位
授课人班级课型:复习课时:1


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经历数、画、量、算探究毫米、厘米、分米、米与千米长度单位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完善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过程与方法: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以帮助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表象为目标,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回顾和反思的习惯,为奥运争光彩的爱国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重点长度单位知识的系统及应用
难点复习和整理的方法,长度单位的灵活运用。
教具课件,米尺




程(一)新课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在看台部分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今天我们复习整理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板书课题,请看情境图)
2、找信息:你找到关于长度单位的信息了吗?
生:学校的跳高纪录是110厘米,4103号运动员的跳高成绩超过学校纪录2厘米
生:这个小朋友推铅球的成绩是15米
生:2205号运动员每天坚持跑步1千米
3、提出问题:这些信息,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4103号运动员的跳高成绩是多少?
生:图上小朋友的跳高成绩是多少分米?
生:……
4、老师的问题是这些长度按照从大到小的规律排列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再一次回到“奥运”情境图,找信息——提问题,这里有些问题学生可能说不到,教师一定要及时的引导:我有这样的问题你会解决吗?给学生一个榜样,学生就会成为两个、三个……
(二)探究新知:
1、回顾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都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生: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从大到小)
生: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生:mm,cm,dm,m,km。
2、它们之间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知识)
生:1厘米=10毫米
生:1分米=10厘米
生:1米=100厘米。
3、小组内解决问题(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生:学校的跳高纪录是110厘米,4103号运动员的跳高成绩超过学校纪录2厘米
生:这个小朋友推铅球的成绩是15米
生:2205号运动员每天坚持跑步1千米
3、提出问题:这些信息,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生:4103号运动员的跳高成绩是多少?
生:图上小朋友的推铅球成绩是多少分米?
生:……
4、老师的问题是这些长度按照从大到小的规律排列是怎样的?
(1)1米=10分米,15米=150分米,(2)1千米=1000米
(3)110+2=112厘米(4)1千米>15米>112厘米>110厘米
5、总结:长度单位之间一定要注意互相转化
(三)巩固新知:
巩固练习:
(1)5千米=()米3000米=()千米8分米=()厘米
60分米=()米()毫米=3厘米()分米=9米
()米=8千米()米=70分米7厘米=()毫米
单位间的互相转化,学生多说自己的理由。
(2)画一条5厘米的线段。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2)画线段略。
(四)达标反馈
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
(2)我的手掌的长度大约是1()。
(3)粉笔盒的高度大约是1()。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六)布置作业
一、我会长度计算
(1)3千米-()米=1000米
(2)36毫米+54毫米=()毫米=()厘米
(3)5千米=2000米+()米
(4)1分米-5厘米=()厘米=()毫米
二、把下面的每组数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2dm、2m、2mm、2㎞、2cm
()﹥()﹥()﹥()﹥()
三、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教室的门高大约2()
(2)橡皮的厚度大约4()
(3)我步行15分钟大约行1()
四、有19米布,如果每2米做一条床单,最多可以做多少条床单?还剩多少米布?
五、长颈鹿身高610厘米,大象比长颈鹿矮370厘米,大象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授课人设计




时间备课人董志刚陈新
袁振法课题:复习和整理有余数的除法
授课人班级课型:复习课时:1


目标知识与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归纳整理知识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回顾和反思的习惯,为奥运争光彩的爱国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重点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余数除法的解决问题处理方法
难点复习和整理的方法,对有余数除法知识的运用
教具多媒体



程一)新课导入:
1、复习:我会口算
8÷2=0÷6=35÷4=
27÷9=42÷7=19÷3
(1)仔细观察得数,有什么不一样?(有余数或没有余数)
(2)复习各部分之间的名称。
(3)下面的三个算式进行竖式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知道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4)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与有余数的除法有关的知识(板书课题:复习和整理有余数的除法)
2、导入在小学生“奥运在我心中”运动会上,孩子们也碰到和除法运算有关的问题了,我们一起看一下(出示情境图)
3、找信息:在图上你找到了哪些信息?
(1)小芳踢毽子1分钟踢了13个,小明踢毽子2分钟踢了18个,小红踢毽子1分钟踢了15个
(2)跑四百米的运动员有22人,每4人一组,
4、提问题:根据你找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跑四百米的运动员需要分成几组?
(2)小芳踢毽子每分钟比小明多踢几个?
(3)小明一分钟踢了多少个?
(4)小红每分钟比小明多踢几个?……
(二)探究新知:
1、问题一:跑四百米的运动员需要分成几组?
生:22÷4=5(组)……2(人)答:需要分成5组。
生:剩下的2人也要进行比赛,所以需要分成6组进行比赛。
总结:这是生活中有余数除法的进一法,生活中这样的数学问题有很多,你记住了哪一个?
生:搭帐篷问题,剩下的人也需要一个帐篷
生:运东西问题,剩下的一点也需要再来一次。
生:租船问题,剩下的人也需要一条船……
举反例:那有没有不考虑余数的情况呢,举例说明
生:做衣服时,剩下的布不够一件了,就不能说成能做一件
生:拼图形,剩下的不够拼成一个了,也不能进一。
生:……
2、问题二:小芳踢毽子每分钟比小明多踢几个?
18÷2=9(个)13-9=4(个)综合算式:13-18÷2=9(个)
分析运算顺序:
生: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生:先乘除法,后加减法。
总结:在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中,我们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巩固新知:
1、学生独立解决自己提出的其它毽子问题
2、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22()×9﹤777×()﹤52()×8﹤66()×4﹤31
学生间说一下自己的根据是什么。
3、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2×7+16=54-12÷3=2×6÷4=34-72÷8=
(四)达标反馈
连一连,填一填。
(1)把14个苹果平均放到4个盘子里。

每盘放()个,还剩()个。
□○□=□(个)……□(个)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六)布置作业
1、火眼金眼辨对错。
(1)25÷5=5()
(2)18÷4=3……6()
(3)14÷3=4()
2、我会算
15÷2=26÷4=7×5=30÷6=

授课人设计




时间备课人董志刚陈新
袁振法课题:复习和整理图形与拼组、观察物体和统计知识
授课人班级课型:复习课时:1


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图形与拼组、观察物体和统计知识的理解,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过程与方法:经历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归纳整理知识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回顾和反思的习惯,为奥运争光彩的爱国情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重点图形与拼组、观察物体和统计知识
难点复习和整理的方法,对图形与拼组、观察物体、统计知识的灵活运用。
教具多媒体



程(一)新课导入:
1、谈话:经过前面的复习,我们把大单元的知识都整理了,在这册教材中还有几个小单元的知识点呢,你能猜到是谁吗?
生: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
生:第七单元的图形与拼组
生:第九单元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也就是统计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及时板书)
2、真不错,在我们“奥运在我心中”运动会中,你能找到吗?试一下吧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奥运在我心中”运动会情境图,观察小朋友跳高部分,你发现了你说的哪些知识
生:我找到长方形了,
2、看这是我为海绵垫拍到的照片,这是谁看到的
生;这是带黄帽和蓝帽的小朋友看到的,
生:这是带灰帽的小朋友看到的
生:……
3、总结:为什么照片不一样?
生:站的位置不一样,拍到的角度也不一样
生:观察物体,要注意自己的观察角度。
(位置:正面、侧面、后面、上面、下面)
二、图形与拼组
1、我们认识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生:三角形、圆形、长方形
生: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
生:五边形、六边形
2、下面用你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再一次研究他们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自主活动,教师进行指导
3、汇报交流:
生:我通过对折发现长方形对边相等
生:我通过对折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相等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通过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
4、总结:
①长方形的名称:长边的长度叫长,短边的长度叫宽。②正方形的名称:正方形的边的长度叫边长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5、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
三、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统计)
1、参加运动会的人这么多,怎样来统计一下呢?
生:按男生和女生进行统计
生:按年级进行统计
生:按参加项目进行统计
2、男女、年级、项目等这些都是标准,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收集与整理就是分类统计,下面同学们一起完成这两个统计表吧(课件出示按项目统计、男女统计)
3、集体订正与总结:仔细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生:标准不一样,合计是相同的。
(三)巩固新知:
1、说出下面每种色块各是几边形?

2、动手做
(1)先在一张长方形纸上剪出一个正方形,再在正方形纸上剪一刀,能剪出什么图形?
(2)与同伴交流一下,你们剪出的图形一样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哪些方面你对自己很满意?
(六)布置作业
授课人设计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认位置: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尽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有一些感性认识,但不一定能准确进行判断,尤其是对左右的认识。因而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和前后左右,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材通过教室里的情景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由于学生认识上下、前后比较容易,而认识左右较难,所以教材先安排上下、前后的方位学习,再安排认识左右的方位学习。

“想想做做”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判断仍受直觉思维的支配,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情景和活动来进行教学。教材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

二单元目标要求1、通过情景操作,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学生能按下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比较正确地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三单元设计意图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

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而且从其中的一句话可以推理得出另一句话。要体会这两句话之间的必然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同时说两句话,不要刻意进行这样的练习。

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如果说出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2.联系自己的身体作出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要反复进行,让学生学会辨别左右。

“想想做做”第2、4、6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

3.在开放的情境中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苹果上面是鸡蛋”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观察和表达。教学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地说。图中的五种物体放在冰箱的四层里,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二是语言结构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什么的上(下)面是什么”,也可以说“什么在什么的上(下)面”。在注意语言准确、完整的同时,鼓励说法多样,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但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三是收集一些相关的语言,如苹果的上面是鸡蛋,鸡蛋的下面是苹果;面包的上面是苹果,面包的下面是白菜;牛奶在苹果的下面,牛奶在白菜的上面等,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除法教案集体备课


作为一位刚入职不久的新任教师,在授课上的经验比较少。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除法教案集体备课》,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2

课次

5

授课课题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进行首位不能整除的计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操作,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基本掌握首位除时有余数的除法笔算。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理解首位除时有余的处理方法,基本掌握首位不整除的除法笔算。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突出数的组成和平均分,使学生理解算理。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一、导入

出示情景图。

提出问题:把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每个班能分得多少个?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在草稿本上试算,说说与前面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用小棒摆一摆,分一分。交流你是怎么分的?

突出“先分给每个班2筒后,还剩下1筒和2个羽毛球,该怎么办?”

借借助学具或画图,体会先要分整筒的,分给每班2筒,余下的一筒要和单个的合起来再分。也就是余下12个,每班再分6个。每班共分到26个。

说明,52÷2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二、新授

1、教学52÷2

指名回答第一步,板书好十位上的2和2乘2的4。注意想:5里面最多有几个2。

接下去该怎么算?打开书本P7先互相说一说,再试着把题做完。

交流。

提问:十位除后余下1怎么办?

合上书本,想一想怎么除的,在草稿本上再算一遍。

自己验算一下,看看算得对不对。

说说今天学的除法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一样?

3、小结

先独立试做前两小题。指名板演。

三、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集体订正。

说说计算方法。

独立做后两小题。

作业

课堂作业:P8(2)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2

课次

6

授课课题

商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

基本内容

基本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理解不够商1要用0占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的

和要求

基本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理解不够商1要用0占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不够商1用0占位。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注重讲解验算的过程及意义

学法指导

说思路练习和笔算相结合。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练习题校对

一、复习

96÷699÷6

笔算,指名板演。

集体集体订正。

二、新授

1、教学62÷3
先摆小棒6捆带2根,平均分成2份,怎么分?

口答算式,并计算。

再摆小棒6捆带2根,平均分成3份,怎么分?先摆一摆,再同桌交流。

指名摆一摆,说说想法。突出剩下的2根。

口答算式,并写出结果。

说明62÷3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2、教学62÷3的笔算竖式
先在草稿本上试算,再交流。

说说遇到什么问题。

讨论个位上的2除以3不够怎么办。

讨论后明白个位上2除以3,不够商1,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再说说,为什么个位上要写0,能不能省略?

怎样验算算得对不对?指名板演。

先试做“想想做做“第1题。

3、练习

再做后三题。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小结

作业

课堂作业:P10(4)

板书设计

商末尾有0的除法

96÷699÷6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2

课次

7

授课课题

除法练习课

教学基本内容

本课是以练习的形式对学生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教学目的和要求巩固除法笔算中的难点和重点。通过练习,提高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进一步巩固除法笔算中的重难点,打好基础。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一、基础题练习

1、做P10(3)

先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观察,并指出错在哪里。

再在书上改正三道题,指名板演。

出示题目后,先估计第一题的商是几十多。并指名说说

2、做P8(6)1、练习口算
做P5(1)。

出示题目后,先估计第一题的商是几十多。并指名说说估计的方法。

再在书上写出各题的商是几十多。

二、综合题练习

1、做P8(4)

2、做P8(5)

3、做P10(5)

先看图,自己读题。

说说你会解答吗?

先独立思考,再指名提问题。

其他学生口答算式。

先看图,读题。

解答第一问。说明解答格式。

思考第二问:怎样安排?

在黑板上列表帮助解答: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二、综合题练习

1、做P8(4)

2、做P8(5)

3、做P10(5)

方法1

方法2

4

10

10

10

10

20

方法3

10

10

10

10

10

14
4、做P10(6)

三、课堂小结

先看图,读题。

自己在草稿本上试算。

交流。

四、提问:为什么10顶帐篷还得加上1顶?

作业

书本上剩下的题目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3

课次

8

授课课题

练习二

教学基本内容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

教学目的和要求

进一步巩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技能,同时继续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收集、整理信息,并灵活组合信息。再进行有条理、合逻辑的思考

教学方法及手段

灵活运用,逐步增强算法.

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一、导入

二、基本题练习

1、做P11(1)
先看懂要求。

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2、做P11(2)

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写一写。

选择几题,指名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再用竖式算出结果,做第一组。

根据估计检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根据笔算判断估计的

3、做P11(3)
先看懂题目,独立完成填表。

再观察表格,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交流自己的发现,使同学们体会到钱的总数不变,能买的本数和单价之间的变化规律。

三、讲解思考题

先看懂题。

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提问:为什么男孩会多付8角钱?

这8角钱是几本本子的价钱?

四、布置作业

作业

课堂作业:P11(2剩下三组)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3

课次

9

授课课题

复习(1)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方法的掌握

教学目的和要求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笔算以及验算的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重点及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的口算、笔算方法以及验算的方法;在计算时对各种情况进行比较,弄清联系和区别,加深理解,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突出数的组成和平均分,使学生理解算理。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一、导入

二、练习

1、做P12(1)
直接写出结果。

集体订正。

2、做P12(2)
直接写出结果。

集体订正。

选择几道题要求说说口算方法。

做第一组。

强调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先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做完后集体订正。比一比,说说上下两题在计算方法上的区别和联系。

3、做P12(3)

做两题。

做完后说说验算方法。

看懂题意。说说单价的意思。

直接填在书上。

集体订正。

4、做P12(4)
先看图,说说从图中看到些什么。

小组交流,试着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并进行解答。

5、做P12(5)

三、布置作业

作业

P12(2)后两组,P12(3)剩下两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3

课次

10

授课课题

复习(2)

教学

基本内容

同上

教学目的

和要求

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在练习的同时不仅仅会做题目,还要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注重计算能力培养

学法指导

说思路练习和笔算相结合。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练习题校对

一、做P12(6)
出示题目,要求先算一算,然后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规律。

出示54÷18,让同学们根据刚才得出的规律进行试算。

二、做P13(7)
看图理解题意。

做在本子上。

指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三、做P13(8)

先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解决的。

四、做P13(9)
看图理解题意。

小组先讨论准备怎样租船。

交流租船方案。

再讨论租金的计算方法。

五、布置作业

作业

课堂作业:P13(9)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3

课次

11

授课课题

农村新貌

教学基本内容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与数学联系。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整幅图的观察,在场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在活动中产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会有序地观察,在观察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交流前先独立思考。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学生讨论。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一、导入课题

二、观察场景图
1、对整幅图先进行有序的观察。

2、分场景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三、提出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

并把所提出的问题整理出来,写在纸上。

四、组织交流

分场景交流问题,出示所交流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作业

选择你所感兴趣的问题做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4

课次

12

授课课题

认识整千数

教学

基本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除法计算的验算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使学生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发展。

2.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万”,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的数位顺序。

3.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

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生对整千数和一万的实际含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及手段

卡片、计数器,

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细心计算,及时验算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完成练习一

一、复习

1.说出下面这些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并读一读。

86501209900327478701

2.说一说已经知道的数位顺序。

二、学习新知

1.想一想: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下面是几千?五千下面是几千?九千下面是多少?

2.一万是几个千组成的?

3.在计数器的千位上拨3,它表示什么呢?如果在千位上拨5,又表示什么呢?

4.在计数器的万位上拨1,你知道它表示多少吗?

5.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其他学生思考:这些数分别表示多少?(学生进行拨数)

6.填空:3个千是()6个千是()5个千是()1个万是()

7.认识数位顺序表

数位顺序表

……

()位

()位

()位

()位

()位

想一想:从右边起,第()位是万位。

8.你觉得万这个单位怎样?我们学校大约有1000人,要几个我们这样的学校的人数,大约就是1万呢?

三、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请学生进行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3题。

同桌相互读给对方听,再请部分学生来读一读。并思考:你从这些数据中知道了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然后组织交流。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只要是合理的都行。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7题。

先让学生讨论:他们两家可能相距多少米?再组织交流。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都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

作业

“想想做做”第4、5题

板书设计

认识整千数

……

()位

()位

()位

()位

()位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4

课次

13

授课课题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1)

教学基本内容

1.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初步理解万以内数的实际含义,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2.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熟练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会口算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基本掌握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口算和笔算。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借助实物操作形成“自己的算法”。通过讨论和比较,明确算理。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中间连续有两个0的读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复习

1.想一想:我们昨天学习了哪个新的计数单位?

2.算一算:8000-2000=10000-7000=

2000+1000=2000+5000=6000+2000=

二、学习新知

1.师拿出计数器,在个位上拨“2”,想一想“2”表示什么?

2.继续在十位上拨“5”,它又表示什么?它和个位上的“2”合在一起,表示什么?

3.继续在百位上拨“6”,表示什么?与个位、十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又表示什么?

4.在千位上拨“3”,表示什么?与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又表示什么?谁能完整地来说一说?

5.师出示“2个千、3个百、6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多少?”的题目,请一位同学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其他同学思考:这个数是多少?怎么读?

6.请学生来报一个数,请另一个学生在计数器上拨数,要求说出这个数的组成及读法。

7.再出示“3个千、5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请学生试着写一写、读一读。

8.想一想“三千零二是由几个千和几个一组成的?

9.谁能来读一读“3002”这个数?学生先进行试读,在请学生来读。能不能读成“三千零零二”,在什么情况下两个“0”,只要读一个零?

10.读一读:300430403400(体会:如果0出现在数的末尾是不用读出来的。)

三、练习

1.做“试一试”

先说出数的组成,再写一写,读一读。

学生先独立完成,做完后进行交流,比较。

2.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先在书上写一写,再读一读。

3.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说出各数的组成,再读一读。

3745

5160

6030

8002

4.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写出下面商品的价钱。

三千五百五十元九千零二十元

二千八百零八元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明白了什么?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

四.小结。

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6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4

课次

14

授课课题

认识几千几百几十几(2)

教学

基本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地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熟练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重点

及难点

0的读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注重讲解验算的过程及意义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1.算一算:2000+2000=4000+1000=

3000+4000=10000-2000=2000+3000=

2.读一读:21763098900120302300

2003

3.6782里面有()个千、()个百、()个十和()个一。

3004里面有3个()和4个()。

5个千和4个百组成的数是()。

5个千和4个十组成的数是()。

5个千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二、练习

1.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8848米。

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的平均深度大约是4028米。

2.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世界第一斜拉索桥——上海杨浦大桥全长八千三百五十四米。

世界著名的大瀑布——尼亚加拉瀑布宽一千二百四十米。

3.做“想想做做”的第7题。

学生先在书上完成,再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每组3道题之间的联系。

4.找规律:

让学生先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的第8题,

然后同桌两人合作进行找规律,看哪个组先找到规律。

5.组数活动:

老师提供3、7、0、0这四个数字,请学生进行组数活动。看谁组成的数最多?

6.连一连:

书上的第1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7.课外小知识:

学生自学“你知道吗?”的课外读物。自

学后请同学来说一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三、小结四、作业

作业

想想做做剩下的内容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4

课次

15

授课课题

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基本内容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和联系实际的活动,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发展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能正确地对万以内的数进行大小比较。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比较下面数的大小,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324()432324()342

2.一件衣服87元,一条裤子218元,裤子和衣服哪个更贵?你怎么知道的?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一台电视机的价格是2530元,一台空调机的价格是3680元,想一想:电视机和空调机比,哪一台的价格低一些?

2.小组进行讨论。

3.进行交流。(方法可能有两种,一是2530不到3000,3680已超过3000。所以,2530比3680小。二是千位上2比3小,2530就比3680小)

4.你会比电视机(2530元)和冰箱(2350元)的价格吗?自己先把你的方法与同桌说一说,再组织班级交流。(电视机和冰箱价格的千位上都是2,该怎样比呢?)

5.任意选择两种商品,比一比它们的价格,再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6.练习:比大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380()32802380()2360

2380()82302380()3820

三、练习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在书上,再进行交流。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火箭每秒能飞行4500米,人造卫星每秒能飞行8000米。谁飞行得快?

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城关小学有学生1036名,林庄小学有学生

890名,哪个学校的学生多?

指名学生说比较的方法,然后完成在书上。4。做“想想做做”的第5题。下面的数各接近几千?

5870401249007104

5003289560448002

学生先相互说给对方听,再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4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不同的铅笔。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哪枝短?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一下: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接着出示课本图,提问:图中出示的数学课本短边与铅笔盒长边一样长吗?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比一比、看一看,很快得出:数学课本短边有5个回形针那么长……,铅笔盒长边有5把小刀那么长……。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对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的规定,量较短的物体如:粉笔、小刀、文具盒、铅笔等的长度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课件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
师:请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1)在尺子上有很多数。(课件在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师:有数。你们按顺序自由地读一读。
(2)尺子最左端的数是几?(是0)。
师:0咱们以前已经认识了,那你们猜猜看,尺子上的0表示什么?(生思考回答)。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课件闪烁0刻度并板书)
(3)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尺子上还有很多线,有的长有的短。尺子上还有字母“cm”)。
师:“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2.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1)感受1厘米的长度。
师:(出示课件一厘米的正方形)你们看,正方形的边是多长?
学生们交流
师引:同学们,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那你知道小正方形的边多长。(学生说方法)
师:请你们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同桌可以相互验证。
师:你们再看看,尺子上还有哪段也是1厘米长呢?学生汇报验证。
师引导学生发现尺子上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长。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来认识。
(2)身边的1厘米。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1厘米是多长,下面我们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呢?
学生自主探索发现:
小纸条的短边长是1厘米。
图钉的长是1厘米。
小方块每边条的长是1厘米(全体验证小方块每条边是不是1厘米长)。
手指的宽约是1厘米(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3.巩固1厘米的表象。
师: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是多长呢?(生比画出1厘米的长度)
师:互相看一看。记住了吗?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呀?(生闭眼想像)
4.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出示课件2厘米纸条)你们看,这一段是几厘米长?
学生说长度,并说认得方法。
师:(出示课件4个1厘米小正方形)那4个1厘米是多长?
学生说方法。
师: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长的一段吗?(生指出后汇报是怎么指的)
(二)用厘米量
1.估几厘米
师:请你们把蓝纸条举起来。咱们先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几厘米长?
2.量几厘米
师:究竟是几厘米长呢?咱们用尺子来验证一下。
(学生试着用尺子进行测量,量好了的可互相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师:请大家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然后在括号内填数字。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4.深化练习。
⑴你们还想测量什么?
⑵让学生把没有测量的物体拿出来。(分小组进行)
⑶小组讨论,根据本组要测量的对象,怎样测量?
⑷小组讨论后动手测量。
⑸汇报。
5.开放练习。
出示一张学生通知单,提出问题,要印50张通知单,请你去购买白纸。怎么办,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⑴用估计方法,估计要买的白纸的长和宽。
⑵用测量工具量出白纸的长和宽。
①用手指比一比。②用眼估计。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厘米,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
学会了用刻度尺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总结了测量的方法,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看右端对准尺子上的刻度是几,就是几厘米。在生活中,见到较短物体时,我们应先估测它的长度,再用刻度尺实际量一量,比一比,看谁估测的准。

课题:《认识长度单位—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估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

米用M表示,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认识米的长度单位,知道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厘米:
1.在尺子上分别找出1厘米、5厘米、10厘米的长度。
2.用自己的尺子测量一下数学书的长度。
3.教师过渡语:小朋友真棒,对厘米的认识真好,那谁能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帮老师一个忙呢?
二、量一量讲台的长度,看谁量得又快有准确。
1.请一名学生上来并用自己的学生尺跟老师(用米尺)比一比,量一量讲台的长度。
2.提问:谁快点?(老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吗?

3.引出米尺并认识米尺:请学生观察米尺是怎样的?与学生尺有什么不同?
4.小结:米尺与学生尺一样都是用来测量物体的,上面都有数字和刻度线,都是从0开始(0是起点),量物体时都是把尺子的起点(0)对准物体的一端,并与物体平衡,然后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米。
三、学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测量,并感知1米=100厘米。
3.汇报交流学习结果:请各组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得出1米=100厘米。
四、练习巩固:
1.请出一名学生,教师用长纸条测量该学生的身高,并估一估该生大约多高?
2.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测量各自的身高。
五、知识运用:
课件出示练习

六、卷尺(简单介绍)
七、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要测量物体时可以用学生尺或米尺,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尺方便些,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尺比较方便。

课题:《认识长度单位—米》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

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米和厘米的复习
1.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2.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3.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4.教师进行小结,并板书:1米=100厘米
二、进行练习。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
3.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三、复习厘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米尺从0端到末端就是1米,那你想知道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吗?
2.做一做
(1)我估计我的铅笔盒长()厘米,用尺量铅笔盒的长是()厘米。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细心算一算
7厘米+8厘米=()厘米30厘米+6厘米=()厘米
100厘米–40厘米=()厘米
3.知识运用:
(1)抢答题:(课件出示练习)填写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黑板长约4()我们的身高约130()
旗杆高15()橡皮擦长3()
小红的手臂长约40()床长2()
爸爸的鞋子长25()我们的房子高3()
4.思考性练习
如果有些东西的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的刻度,怎样量出它的长度呢?如量花生的长度,2分币的最宽的地方长多少?由学生量一量2分币,可以互相商量想办法。全班交流。最后得出可以用两块三角板辅助(如图)。或将物品直接放在尺子的刻度上来量。
三、总结: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运用到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物体,如果要测量较小的物体,我们就用()作单位,如果测量较大物体时我们就用()作单位。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第1单元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学科数学课题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课型新授课时1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2、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师: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摆着崭新的数学课本,你知道你的这本数学课本有多长吗?(让学生分成两组测量,可以用学生准备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在刚才的实际测量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6颗回形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1根铅笔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数学课本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但是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师:要想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应该怎么办?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么工具?(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赤字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1)在直尺上找。
师: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2)在生活中找1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3)用手比。
师: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启发学生发现从刻度0到刻度3、从刻度4到刻度7……都是3厘米,让学生比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大约的长度)
师: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3、用厘米量。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①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纸条(这是书上放大的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②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①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②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③量一量拃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3。
1、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让学生说一说这支铅笔的长度为什么是8厘米。
2、第2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纸条,并把它剪下来。
3、第3题,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的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学会了什么本领?
(学生交流后强调: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有段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量。课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交流得出: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去量才能量准确。

(在测量实际物品时,为计算方便,可以取整数)
板书设计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
教后反思

学科数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课型新授课时1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直到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绳子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自己的那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
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发现了什么?
说明: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
②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来记住1米的长度)
③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
④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师: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100厘米)
小结:1米也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1米=100厘米)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每条绳子的长度。
小结: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一的第4题。
同桌互相帮助,测量自己的身高是几米几厘米,老师巡视,并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2、课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测量教师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宽,讲台的长、宽,并把它记录下来。
四、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会了什么?
(在共同交流中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量。课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引出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用哪种尺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1.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读懂情景图中或表格中蕴涵的数学信息,会分析数量关系,并运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能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4.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课时安排
谁的得分高
秋游3课时
星星合唱队2课时
练习一2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升入二年级要想直接上新课有难度,要进行进位加法复习和退位减法复习,为新课教学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打下基础。
第一单元《加与减》第一课时
首案编写:牛月英
第1课时谁的得分高
教学内容
P2-3页
教学目标:
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中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计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计算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100以内数连加的计算方法(包括计算顺序和笔算竖式写法)
养成教育训练点
初步养成计算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畅谈套圈游戏的游戏规则,激发学习兴趣。
二、有顺序的阅读并比较情景中的数学信息
1.请同学们观察书本的表格,发现了什么?
2.有谁能读出表中的信息,怎么读?(竖着读,横着读)
淘气第一次得24分,第二次得30分。第三次得41分……..
三、正确比较数学信息大小的方法
通过比较信息中数据的多少来进行判断谁获胜
如:24比23多1,30比44少14,41比29多12
总结:(看谁的得分高,不能只看两次谁高就谁高,而是要看总得分)
四、100以内数的连加计算方法
(1)口算,先把十位上的数字加起来,然后再把个位上的数字相加,最后把两次的和相加。
例题:24+30+41=95
20+30+40=90
4+1=5
90+5=95
(2)用竖式计算,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然后再把这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加。
例题:24+30+41=95
2454
+30+41
5495
(3)通过学生独立计算笑笑的得分,让学生在所学的基础上,更好的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100以内连加的计算方法)
自己思考,同桌交流。
总结:
1.用竖式结算,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然后再把这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加。
2.在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时,可以先把整十数相加,再把个位数相加,最后把两次结果加起来。
五、巩固练习
做课后P3页的练习
1.生独立完成,师对答案
2.四人小组合作完成;
3.对有难度的题目,师进行详细讲解;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或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谁的得分高
读法:竖着读,横着读
淘气:24+30+41=95(分)
教学反思
第2课时秋游
首案编写:牛月英
教学内容:P4-5页
教学目标:
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2.经历探索连减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养成教育训练点:
体验小组交流的乐趣,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列竖式计算连减法。
教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秋天来了,小朋友一起去秋游,呈现情境图。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图收集数学信息。
试着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发现的信息。
2.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问: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小组合作,讨论解决方法。
小组展示计算方法。
(1)90-45-25=
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结果。
总结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先计算前两个数的差,在减去第三个数,得出结果。
(2)45+25=70(人)90-70=20(人)
学生讲清楚思考方法,同桌互相讲。
通过上面的两种方法,让学生体验同一问题有不同解决方法的数学思维。
3.学以致用
学生独立思考第4页“乘车”问题,对有困难的学生,老师作适当引导。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中1、2、3、4题,生独立完成。
集体校对、订正。
四、小结
回顾整节课,学生总结出连减算式的计算方法,得出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解法的结论。
板书设计
秋游
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
90-45-25=20(个)45+25=70(人)
904590-70=20(个)
-45-25
————
4520
答:还有20个空座位。
教学反思
《星星合唱队》教学设计
首案编写:牛月英
教学内容:P6-7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在图文叙述的具体情境中获取数学信息,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发展初步的估算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等
教学准备:奖励标志、课堂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竖式计算
48+42-36=52-43+77=
91-38-25=97-36+43=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图意。
2.说一说,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
3.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1)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组织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的?
15-9=6(人)
52+6=58(人)
52-9+15=58(人)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列式算一算
(1)淘气今年8岁,叔叔比淘气大九岁,阿姨比叔叔小五岁,阿姨今年多少岁?
(2)图书角原来有75本书,借出46本,还回12本。图书角现有多少本书?
2.竖式计算
24+36-1975-46+2534+28-49
90-65+4287-69+5472+25-68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教材第7页
板书设计:
星星合唱队
52-9+15=58(人)
答:合唱队现在有58人。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教案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么一份优秀的教案应该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备课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米、厘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能力点:1、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5、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德育点: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树立自信心。
6、养成认真、一丝不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难点:1、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长度观念,会初步的估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吗?我们需要借助什么工具呢?

2、直尺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个好帮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二、新授

【知识点一】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1、我们现在有直尺作为测量工具,那在古代没有直尺,人们又是如何测量物体的呢?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古代的人们经常用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如果让你用身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你打算怎么测?

播放课件认识“庹”、“拃”以及以脚掌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

2、同一事物,选择测量的长度单位不同,测量结果也不同。

3、用拃作长度单位量课桌长度。

(1)学生和老师一起用拃量课桌的长。

发现:师生量得的结果不同。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2)比较学生的拃和老师的拃的长短。

学生的拃短,老师的拃长。发现:不同人的拃,长度可能是不同的。

(3)得出结论:

不同人的拃长短可能不同,用它作单位去量物体的长度,得到的数值不够准确。要想得到一个准备的数值,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通过我们一起量桌长这个实践,我们发现:古代人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作为长度单位(比如“庹”和“拃”)去量物体的长度是不够准确的,因为测量的人不同,他的“庹”和“拃”的长度也可能不同。

归纳总结:所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去量,才能知道物体究竟有多长。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就引出了我们今天使用的尺子。

【知识点二】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1、观察直尺,认识1厘米。

尺子是我们测量长度的工具,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认真观察,说说直尺上都有什么?

播放课件认识尺子

2、借助实物感知1厘米的长度。

提问: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圆珠笔的粗细、钥匙柄的直径)同学们想得真好,老师也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些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食指宽大约1厘米田字格宽大约1厘米图钉的长大约1厘米

提问:请你在生活中认真观察,看谁能找到我们身边更多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

数字0-1之间的一个大格就是1厘米,(教师用拇指和食指区间比划1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可以用“cm”来表示。直尺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观察上面的实物特点,发现规律。

食指的宽、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相对较短,所以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4、量一量教材上的纸条的长度。

把尺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对着数字几,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用身体量一量步、庹、拃。

6、找一找、量一量尺子上从哪到哪是1厘米。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几厘米,手掌宽约几厘米,一拃长约几厘米。

7、量一量。

8、作业

板书设计:

厘米和米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庹、一拃、一个脚长

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厘米——cm

教学反思:

学生之前有过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经历,所以本课在教授时难度不大,学生也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米尺、软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如果我想量黑板的长度,用直尺1厘米1厘米的量是不是太麻烦了,那谁有好办法呢?(引出“米尺”)

结论: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二、感知1米有多长

(1)那1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观察米尺,感知1米的长度。

(2)实物对比,感知1米的长度。女孩1庹长约1米,男孩的身高比1米还多一些。

(3)在米尺上看看1米里面有多少个1厘米。

通过观察或数数,发现1米里一共有100个1厘米。因此1米=100厘米。反过来100厘米=1米,也就是说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结论:①测量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②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三、拓展运用: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量跳远的距离。
2、找一找你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3、1米=()厘米100厘米=()米
5米=()厘米200厘米=()米
实践活动:试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度。
量跳远的距离。
(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板书设计:
认识米、厘米和米
长度单位:米——m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1厘米的概念。本节课上,学生通过实物能够感知1米的长度,也能够进行米与厘米之间的单位换算,学生通过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交流、实践,形成理性认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学难点: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直尺、各种直、弯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一幅图,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弯的,问:走哪条路比较近?为什么?
师: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线段。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和弯的吸管、铅笔、绳子、直和弯的铁丝等,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找出你认为直的东西。
从铅笔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书本的边等都有两个端点。
情境图解读:拿一根线,用手捏住线的两端,用力拉紧,这时这根线就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段,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告诉学生这就叫做线段。
实物感知线段: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认识线段:线段是直的,两端有端点的线。
问: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为什么?
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2、线段可以度量吗?
试量课本第5页的线段,互相交流量法。师总结:先将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再看线段的右端点对着尺上的刻度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观察图形,总结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3、画线段。
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是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总结: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铅笔尖沿着尺子的边一直画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再标上两个端点,并且在线段下面写上3厘米。
三、拓展运用: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
..
.
2、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3、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实践活动:估一估,再量一量。
板书设计:
线段
两端有端点的直线叫做线段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6~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巩固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能力点: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学会量整厘米上的线段,学会画整厘米长的线段。
教学难点:估测物体的长度。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实物、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这单元我们学了什么?小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学生汇报整理的结果。
谁能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呢?我们身边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什么是线段?估测线段的长度。
出示习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单位和数据相结合进行判断:13厘米就这么高,旗杆不可能这么矮。
借助参照物判断: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高。
利用生活实物判断:一支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三、拓展运用:
1、拿一张纸条,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
2、小组合作量铅笔、本子、墨水瓶、成员的身高、课桌。
3、练习一第6题。先估测一下所量物体有几个小方块长,再用小方块实际测量一下,然后将估测与实测的结果对比,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4、练习一的8题。先估计每条边的长,再实际测量,交流测量的方法。
5、第9题,学生动手试一试,再计算,说明计算的方法。
6、第10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开放题:1、数线段。
2、小红离学校有三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
教学反思: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案集体备课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教案集体备课”,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课程教案

周次

课次

1

授课课题

数一数

教学

基本内容

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2、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

3、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中的困难。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讲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

出示挂图,进一步激发起数数的兴趣,初步探索。

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

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实物操作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三、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小结

六、巩固深化

1、游戏:火车钻山洞

2、数水果,摘水果

七、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周次

课次

2

授课课题

比一比

教学

基本内容

比较长短、高矮。课本第4~6页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初步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知道怎样作长短、高矮的比较,初步懂得直接比较的思维方法。

3、能准确地应用长短、高矮的基本词语表达出比较的结果。

教学重点

及难点

1、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复习。

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已有的感性认识。

二、新课导入。

1、取出一支吸管,问:这支吸管长还是短?

2、当学生说出答案或争论时,再拿出分别比它短和比它长的两支吸管,引起学生对刚才答案的怀疑。

三、新课教学。

1、明确比较的要求。

(1)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才能作比较,对单个物件不存在什么比较。

(2)确定什么和什么比较,比较的标准是什么。

(3)比较时,要把两物体的一端对齐,然后再看它们的另一端是否对齐,从而进行比较。

2、指导看图P4(投影):图上有什么?

3、看图找一找比较这些事物的长短或高矮。

4、练习。

(1)看图长的画√,短的画O。

(2)你还能在图上找一找,比一比吗?

5、小结。

6、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实物,分组进行比一比,相互讲出比较的结果。

四、巩固练习。

1、课本想想做做。

2、请联系你身边的事物找一找,比一比。

五、质疑。

六、总结。

七、作业。

运用已学的知识,找身边熟识的事物比一比,说一说。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周次

课次

3

授课课题

分一分

教学

基本内容

苏教版第一册第7页例题,第7―8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

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

及难点

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把东西有规律地分一分。

寻求“分类”的策略。

(1)、同桌讨论(2)交流分的方法,相互评价。

动手操作,体验分类。

同桌合作把这此物品分别放入文具盒和学具盒中,并说说每盒中的东西有什么不同?反馈分类的结果。小结。

练一练

“想想做做”第1题。

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物品进行分类,选2-3个小组上台演示,说说分类的依据。

想想做做第3题。

整理好客厅后,小兰来到弟弟的房间,瞧,调皮的小弟弟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1)、小组讨论可以按什么特点来分。

(2)、小组活动:把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小黑板上。

(3)评价每组的分类结果。

全课总结,拓展思维。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周次

课次

4

授课课题

认位置

教学

基本内容

课本第9—10页。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3、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

讨论交流。

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板书

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分组讨论。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讨论后汇报:

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游戏。(1)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2)拍手。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3、“想想做做”第3、4、5题。

总结评价。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教学反思

周次

课次

5

授课课题

1―5的认识及书写

教学基本内容

课本第11—12页。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点及难点

会写1―――5各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

练习法、自主探索法等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

出示主题画: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师:凡是象这样: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

先拔一颗珠,问: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板书:2

3、4、5方法同上。

板书:1、2、3、4、5

(全班齐读:正、反读)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

四:练一练

第21页的第1――――4题,学生做在书上

(1)学生互评(2)集体评(3)教师评价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线段
线段的特点:线段是直的;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厘米)
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
一把钥匙长5(厘米)
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
讲台高90(厘米)
门高2(米)教室长12(米)
筷子长20(厘米)
一棵小树苗高1(米)
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
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
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二)

认识厘米

教学导航

一、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教材第2~3页例1、例2、例3)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厘米,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尺子、纸条。

学生准备:尺子、纸条、铅笔、回形针。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又换新书了,大家用铅笔、尺子、回形针等比一比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长呢?(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引导学生亲身感知测量标准不同,测量结果也就不同)

师:有的说有一支铅笔那么长,有的说有2个尺子那么长,还有的说有15个回形针那么长,为什么会这样呢?大家想知道吗?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长度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

提示: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例如:平伸手臂测量石头的周长。

把张开手掌后大拇指和中指两端的最长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拃,可以用拃来测量布的长度;也可以用脚掌的长度作为长度单位,用脚长来测量竹竿的长度。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进行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手、三角形学具、书本等工具进行测量。下面同学们分小组,用手测量课桌的长。(测量过程中教师巡视,小组交流,指名学生回答测量结果)

提示:同时教师也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与学生测量的结果做对比。

(4)师:我们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量出的结果不同呢?(指名或分组回答,充分展示学生的看法)

通过交流探讨,使学生明白:因为每个人的手所表示的一拃长度不一样,所以量得的结果也就不同。

(5)师:这就需要我们统一长度单位,用一样的标准来测量物体才能更准确。(引出例2,认识测量工具尺子)

2.教学教材第3页例2。

(1)认识刻度尺。

师:现在我们认识一下简单的测量工具--刻度尺,请大家都拿出尺子,认真观察一下,然后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师:尺子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把它们叫做刻度线。

尺子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还有“cm”等。

师:在刻度尺上找到“0”,“0”在什么位置?表示什么意思?

提示:0在最左端,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

(2)认识1厘米。

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课件演示尺子上刻度0到刻度1的距离就是1厘米,感知1厘米的长)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同桌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指名学生回答,再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得出:尺子上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的1大格都是1厘米,即从刻度1到刻度2,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长度。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请同学们找一找我们身边有什么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小组交流讨论,指名小组回答,然后教师课件出示1厘米的实物感知图片)

(4)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师: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3厘米有多少格?请同学们相互说一说。(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教学教材第3页例3。

(1)测量纸条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的过程。

测量时物体的左端对准刻度0,物体的右端对准数字几,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测量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集体汇报订正。

三、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4页上面“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答案:8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一第1、2题。(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完成,并相互交流,然后集体订正)

第1题:估计:3厘米 估计:4厘米

测量:3厘米 测量:4厘米

第2题:8 14 50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测量长度时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得地方。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

3.认识1厘米。

4.认识几厘米。

5.用尺子测量长度的方法: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的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教学反思

1.遵循认知规律,构建活泼生动的教学课堂。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忽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个体认知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作为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建立对已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2.注重课堂实践,培养教学兴趣。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我的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鲁 班

鲁班,姓公输,名班,又称公输班或公输盘,字依智,生于春秋时代,鲁定三年(公元前507年),为鲁之贤胜路东村人。千年来,有关鲁班的发明创造佳话比比皆是,不胜枚举。相传矩(尺子)上所划分的格,即为鲁班所创。孟子说“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对营造的尺寸标准统一化的巨大贡献。

点击查看更多: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提醒:

关注回复“教案”

获得上下册教案资料!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新版北师大)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教案(新版北师大)”,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13年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课题谁的得分高(第1课时)总课时1
教学目标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汇总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口算练习
50+70=30+600=30+300=
90+20=40+50=0+500=
2.求38加25的和。
(1)怎样列竖式计算?
(2)得数十位上为什么是“6”,而不是“5”?
(3)你觉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4)回忆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是什么.
二、导学释疑
1.自学: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研究:小组讨论他们谁说的对?为什么?
算一算,他们分别得了多少分?到底谁获胜?
3.展示。
针对研讨内容分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师生共同评价。
交流算法。
三、巩固提升、检测反馈
(1)25+17+3146+19+12
37+29+1926+19+41
请4位小朋友板演,其余小朋友同桌合作,一人两题。
(2)三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四、小结。
板书设计谁的得分高
百以内数的连加
24+30+41=()

教学反思

课题谁的得分高(第2课时)总课时2
教学目标1.能够从图表叙述的具体情境汇总提取数学信息,会读表格,发展收集信息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4.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能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运算,掌握连加竖式的写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计算:(6生板演)
37+29+1742+19+2536+18+3529+50+1132+27+4339+27+33
二、导学释疑
1.新知:投飞镖比赛。
2.研究:
(1)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看出奇思和妙想谁获胜吗?与同伴进行交流。
(3)奇思一共得了多少分?妙想呢?
3.展示:针对研讨内容分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师生共同评价。
三、巩固提升
(1)24+16+2749+17+32
15+26+4433+29+25
(2)下表是我国运动员在近几届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数。
金牌银牌铜牌
2000年281615
2004年321714
2008年512128
2012年382723
2000年一共获得奖牌多少枚?
2008年一共获得奖牌多少枚?
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四、小结。
板书设计谁的得分高
百以内数的连加
24+30+41=()

教学反思

课题秋游总课时3
教学目标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
2.经历探索连减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方法,并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掌握笔算连减竖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出示。
去年秋游我们去了森林动物园。瞧,这些同学们来到了我们学校附近的老虎滩海洋公园。他们马上要乘船到海上游览一圈了。
(一)观图,获取信息。
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观图,获取信息。
汇报:1.船上可以坐90人。2.有两队学生,一队有45人,一队有25人。
(二)出示并解决问题1。
两队都上船后,船上还有多少个空座位?(请您帮工作人员算一算,这样才能知道还可以上多少游客。)
二、问题研究。
1.生读问题,独立思考。
2.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在练习本上边列式边说明。
3.学生汇报
思路一:
(1)方法分析:要求船上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用可乘人数依次减去两队的人数,列式为90-45-25.
(2)探究90-45-25的计算方法。
二生黑板上列竖式计算,其他学生练习本上试算。
借板演题统一订正:
生1:
.
9045
—45—25
4520
生2:
.
90
—45
45
—25
20
思路二:
(1)方法分析:
求船上有多少个空座位,可以先求出两队的总人数,再用可乘人数减去两队的总人数,就是船上还有多少空座位。
45+25=70
90—70=20
三、综合实践。
1.出示并解决问题2(书本第4页)。
乘车返回学校,还有多少人没上车?
师提示:首先找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然后思考解题思路。最后列式计算。
2.鱼18元,胡萝卜15元,张阿姨带了50元,够吗?
(1)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张阿姨还剩下多少元?
3.笑笑拿着100元去购物,《故事丛书》18元,《手工丛书》32元。
(1)从购物小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应找回笑笑多少元?
4.计算
77-33-2596-39-45100-91-8
请3个小朋友板演,其余小朋友独立完成。集体校对。
5.机灵狗不小心把订报刊的统计表弄脏了。
(书本第5页,统计表略)
(1)哪个班订的报刊最少?
(2)二班订了多少份《儿童报》?
(3)三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
(4)四班订了多少份《小画报》?多少份《小故事》?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练一练第1题第一幅图;第3题;第4题。
板书设计秋游
.
904545+25=7090—70=20
—45—25
4520
.
90
—45
45
—25
20
教学反思
课题星星合唱队(第1课时)总课时4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唱歌吗?(喜欢)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情境图。
师:谁能看着情境图说说图中的合唱队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时,关注学生是否发现了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学生可能会说:
合唱队的人数变了。
合唱队原来有52人,今年有9人毕业了,又新加入15人。
合唱队加入的人比毕业的人多。
师:同学们发现的数学信息真多呀!可是老师就是没有明白,合唱队人数比原来多了还是少了?
生1:毕业的人数少,新加入的人数多,所以应该是比原来多了。
生2:新加入的比离开的人数多,当然是现在人多了。
二、自主探索。
1.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一步计算的简单问题可以现场解答。“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的问题,学生提不出来就进入下一个环节,学生提不出来教师参与启发提出。
师:要求“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15-9=6(人)52+6=58(人)
52-9=43(人)43+15=58(人)
52-9+15
在学生列出52-9+15之后,启发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如:原来有52人,毕业离开了9人,就是少了9人,所以是52-9,,又加入了15人,就是又多了15人,应该再加上15,所以就是52-9+15。如果学生的答案没有出现综合算式,师生就一起把两个算式改为一个算式,并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叫作加减混合算式。
师:这样的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及时巡视,一方面,发现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必要的指导。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出现的算法以及算法中出现的问题,准备下一步组织学生交流。
师:把你的算法喝结果向大家介绍一下,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是多少。
一般方法是:先算52减9,再加15,结果等于58.如果出现先算52加15再减9的算法,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并谈谈看法。同时说明一般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师: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情况下,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谁愿意把你用的竖式计算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多数学生可能会用两个竖式计算,如果学生出现一个竖式的,就直接指导;如果没有出现,教师就主动介绍。
师: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用一个竖式进行计算
2.说一说,再列式算一算。
师:同学们,这道习题你能解答吗?
课件出示:教材第6页的习题
学生尝试解答第一题后,组织学生交流,重点说说是怎样想的。关键弄清:叔叔比淘气大29岁,就是8+29=37(岁),说明叔叔37岁;阿姨比叔叔小5岁,就是叔叔年龄减去5岁,所以写成一个算是就是8+29-5,让学生到前面板演竖式计算的过程。
然后再进行第二题的解答并组织学生交流想法和计算过程。
三、总结提升。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板书设计星星合唱队
52-9+15=58(人)
52
5243—9
—9+15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或43
4358+15
_____________
58
答:合唱队现在有58人。
教学反思

课题星星合唱队(第2课时)总课时5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怎样的算式叫作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
二、深入练习。
1.车上原有56人,下来27人,上了19人。
(1)和同伴说一说,现在车上的人数多了还是少了?
(2)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2.填一填。(接力比赛,书本第7页第2题。)
3.美术课上,同学们一共带来了75个易拉罐灯笼和向日葵。做灯笼用了35个,做向日葵用了28个,还剩下多少个易拉罐?
4.淘气有45张画片,笑笑比淘气少16张。机灵狗比笑笑多27张。机灵狗有多少张画片?
三、总结提升。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作业。
板书设计星星合唱队
52-9+15=58(人)
52
5243—9
—9+15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或43
4358+15
_____________
58
答:合唱队现在有58人。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一(第1课时)总课时6
教学目标1.能真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能运用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说一说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整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算式,以及计算方法。
二、练习。
1.笑笑做了一只彩色的蝴蝶,用了46个红笔帽,34个黄笔帽,16个蓝笔帽。笑笑一共用了多少个彩笔帽?
2.淘气用瓜子做了一只猫头鹰,一共用了80粒葵花子,西瓜子比葵花子少25粒,南瓜子比西瓜子少39粒。淘气用了多少粒南瓜子?
3.计算。
56+21+1848+32-1639-13+4796-34-3557+22-45100-69+25
师:请6生板演,其余学生选作其中的2题。
4.买玩具。
机器人:45元;飞机:32元;汽车:23元;轮船:85元;娃娃,40元;魔方:15元。
(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给你100元,你想买哪两种玩具?还剩多少元?
(3)买哪两种玩具剩下的钱最多?剩下多少元?
(4)买哪几种玩具正好需要花100元?请你给出一个答案。
5.填一填,算一算。(书本第8页第4题)
三、总结提升。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作业。
板书设计练习一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
56+21+1848+32-1639-13+4796-34-3557+22-45100-69+25

教学反思

课题练习一(第2课时)总课时7
教学目标1.能真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2.能运用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优化算法,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准备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收玉米。
信息:猴子:36根;松鼠:18根;小熊:45根;小羊:?根。
(1)猴子、松鼠和小熊一共收了多少根玉米?
(2)小羊收的玉米比猴子和松鼠的总数少10根,小羊收了多少根玉米?
2.二(1)班开展“争做环保小卫士”活动,下面是三个小队上周末收集废电池的情况。
小队第一小队第二小队第三小队合计
数量/节323695
(1)第三小队收集了多少节废电池?
(2)第四小队收集废电池的节数比第一小队和第二小队的总和少23节。第四小队收集了多少节?
3.
姓名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总成绩
淘气243090
笑笑292994
奇思2630
(1)淘气第三次跳了多少下?笑笑呢?
(2)奇思获得第二名,他的总成绩可能是多少?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4.在空格里填数,使横着、竖着、斜着三个数相加的和都是30。
12
10
13

三、总结提升。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作业。
板书设计练习一(2)
在空格里填数,使横着、竖着、斜着三个数相加的和都是30。
12
10
13

《2017秋学期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283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