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全册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二年级数学上册集体备课全册教案2017秋学期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随堂练习
第2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二、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三、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第3课时: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
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4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每位老师都会提前准备一份教案,以便于提高讲课效率。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观察物体
单元教材简析:
本单元是相对独立的单元,与前面所讲的内容联系不是很大,主要是通过一些观察活动让学生体验到从上面、侧面、正面观察到的物体是不同的,并能正确辨认从各个位置看到的物体或图形的不同形状,从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从各个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不同形状有所了解,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日常生活中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一玩的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单元目标:
1、在观察简单物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观察简单物体的过程,体会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并能直观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简单物体的形状。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知道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辨认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难点是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对学困生采取的方法及措施:
1、利用直观的图像为他们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
2、采取优带差的方式,建立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学习模式。
单元课时计划:
3课时
教学课题
看一看看一看(一)
课时进度
1
课型特点
新授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2.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从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教学重点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教学难点理解物体正面、侧面和上面的正确含义教学(具)准备若干个长方体形状的实物,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实践
认识正面、侧面和上面
小结
1.认真思考问题,无法确定答案。
2.认真观察讲台。
3.讲述自己看到的讲台形状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4.观察书本上的图画,结合自己的体验,正确完成习题,初步建立自己的空间观念。
1.分组实践观察,兴趣大增。
2.积极讨论、交流,代表发言: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桌子的不同几个面。
3.观察、思考,回答老师提问。
4.认真听老师讲解,结合观察,体会结论。
1.仔细观察,认真听讲,正确理解人为规定:一般朝上的那面称为上面;面对自己的那面称为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2.将实物与平面图形相结合,体会对面的理解,正确完成练习。1.引导提问:同学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相同吗?
2.请学生坐在位置上观察讲台。
3.请坐在教室不同方位的同学描述所看到的讲台形状。
4.引导学生完成教材“连一连”的内容。
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站在不同位置观察桌子。
2.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3.引导提问:从不同位置分别看到桌子的几个面呢?
4.总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1.借助实物讲解物体正面、侧面和上面的含义。
2.板书,并指导学生完成“练一练”的题。
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亲自实践体验数学的乐趣
培养合作精神,相互探讨,自行摸索求知
运用到实践,学以致用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看一看(一)一.观察物体二.认识物体的面课后反思教学课题
看一看(二)
课时进度1课型特点新授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能辨认简单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的形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观察并能识别由几个正方体组成的简单物体。教学难点辨认描述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教学(具)准备几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积木或纸盒)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设计意图情境创设问题探究
实践应用
小结
1.拿出准备的正方体,按照老师讲台上的模型进行拼、摆物体。
1.观察自己摆的物体,得出:从上面和正面看到的图形能够都是长方形,侧面是正方形。
2.根据结论,很快完成练习题。
3.动手实践,相互交流,小组代表总结
正确地完成练习,学有所获。
1.今天老师要给大家看个图形
2.按照教材中“看一看”中的图形,引导学生拼、摆物体。
1.引导学生观察自己拼摆的物体,并说说观察的结果。
2.请学生独立完成“连一连”
3.以小组为单位,用三个正方体搭图形,然后进行观察与交流。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困难时拼摆实物
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动手能力
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增加学习的兴趣
反馈信息适当指导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看一看(二)一.看一看
二.观察物体课后反思教学课题节日广场
课时进度1课型特点新授教学目标通过有趣的情景,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继续学习、体会从上面、正面和侧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培养空间观念。教学重点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体会从上面、正面和侧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教学难点如何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及重点关注设计意图情境创设问题探究
小结
学生看图并回答
积极讲述自己看到的节日广场见闻
生:有多少花盆?
有多少小朋友在跳舞?
有多少人在照相?
。。。。。。
认真思考、计算
展开想象,进一步体会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各个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正确完成连线题
故事导入:今天老师要带领同学们到节日广场去。哪里现在是一片欢腾的景象。小朋友们想不想去啊?
出示情境图。
提问:在节日广场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讲述自己在节日广场中的所见所闻
看这幅情境图,完成智慧老人的要求。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让学生想象图中小鸟、小狗、淘气所看到的“烈士纪念碑”的形状,完成连线题。
总结本课主要内容,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培养观察能力
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及提问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空间想象力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节日广场
一、节日广场1.四组气球的个数2.表演节目的人数
二.纪念碑前1.小鸟的个数2.碑前小朋友的人数
课后反思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2012年秋季二年级数学学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有关角的一些知识。能正确辨别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正确画角。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课前准备三角板
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
一、欣赏图片引出角
二、探究新知
1、看一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很多的角,三角板有三个角,(指两条边夹一个角,画弧)剪子的两片刀口形成一个角(指)凳子的每两根木条形成一个角(指)。指一指,在下面这些图形中哪部分是角。(出示吸管、水龙头)
在生活中只要你留意,可以看到很多的角。请你想想,说说,你看到过哪些是角。
2、摸一摸
同学们请你们摸一摸三角板上的一个角,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同学们你们说的很对,每个角都有一个尖尖的点,这个点叫顶点;还有两条直直的边。板书:
边
顶点
边
3、做一做。在你们的手里都有两根硬纸条,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两根硬纸在你们的手里都有两根硬纸条,下面请同学们用这两根硬纸条做出一个角,做好后摸一摸它的边和顶点。
三、巩固练习
1、1、完成P40页的1、2、题。
2、下面的两个角,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讨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要看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大,角就大,张开的小,角就小
四、课堂小结
教后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五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书上33页例题3及33页做一做内容新课 标 第 一 网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应用计算法则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观察、类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定律在分数四则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运算定律及有关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推的思维能力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确定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明确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具、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一、 课前小研究
分数除法混合运算和整数除法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一样吗?
32÷2×3= 48×(12+18)÷2
二、理解情境,解决问题
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用算式表达你的思考过程。
3. (出示方法一)谁读懂了它的意思?说一说。
4. (出示方法二)谁读懂了它的意思?说一说。
5. 上面的两种方法,请你用综合算式表示,并写出计算过程。
三、巩固练习
问题:1. 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用算式表达你的思考过程
3. 谁读懂了它的意思,说一说。
(三)布置作业
作业:第35页练习七,第7题、第8题。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六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的练习)
教学内容 分数除法计算及四则混合运算(课本第35——36页第6~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较熟练的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3、对不懂的地方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
教学重点 使学生较熟练的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熟练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具、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4/7÷2 9/10÷1/5 15÷1/3 3/4×2/9
1/2-1/4 1/2÷1/4 1/2×1/4 1/4÷1/2
过程要求:(1)用口算卡依次出示各算式;(2)学生完整表达算式,计算过程及结果;(3)说一说分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
2、计算下列各题。
4/13÷2+1 5/63/7÷3/5 0.6÷3/4×5/12
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2) 计算方法。
3、简便计算。
3/8+1/3÷5/9+2/5
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与同伴交流;(2)怎么计算简便?学生汇报,集体评价。
二、巩固练习
完成课文练习九第5~10题。
1、第5题 (1)学生独立计算;(2)汇报计算方法。
2、第6题 (1)学生独立解方程,然后与同伴交流;(2)选讲其中两题。
3、第7、8、9题。
(1)认真读题,理解题意;(2)说一说解题思路;(3)列式计算,
4、第10题
(1)按题目要求计算出每一步结果。(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七课时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
书上37页例题4及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 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 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具、课件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一、课前小研究
1、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2/3,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2、让学生观察题目,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3、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4/5 =体内水分的重量
4、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 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 4/5 =体内水分的重量
(3)这道题与复习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它们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不同点是已知条件和问题变了)
(4)这道题什么是单位“1”?单位“1”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怎样求?(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
(5)启发学生应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4/5 =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4/5 =小明的体重)
2、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到分率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①方程解:解:设爸爸的体重是χ千克。 ②算术解: 35÷7/15 =75(千克)
7/15χ=35
χ=35÷7/15
χ=75
3、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练习
1、练习八第1—2题。(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最后再进行解答。第二题注意引导学生发现250ml的鲜牛奶是多余条件)
2、练习八第6题(引导学生先求出单位“1”——爸爸妈妈两人的工资和1500+1000,再根据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
四、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分率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五、作业:
第39页练习八,第3题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八课时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除法计算熟练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用除法计算熟练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一、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八第5题。
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选取几道计算题,让学生上台演板。
(3)集体评价。
(4)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专项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
(1)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2倍,女生有多少人?
(2)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1.5倍,女生有多少人?
(3)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1/2,女生有多少人?
(4)男生30人,是女生人数的2/3,女生有多少人?
过程要求:依次出示题目,学生根据题意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有什么 。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这类问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师结合板书帮助分析。
一个数×几/几=具体量 →
单位“1”的量×几/几=具体量 →
单位“1”的量=具体量÷几/几
2、即时练习。
学校田径队有女队员20人,是男队员人数的4/5,男队员有多少人?
过程要求:
(1)学生尝试用除法解答。
(2)引导提问:4/5把什么看作单位“1”?
如何求单位“1”的量?
具体量是多少,占单位“1”的几分之几?
怎样列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第6~9题。
1、第6题:
3/5把什么看作单位“1”?
求每月开支多少元,就是求什么?
列式计算。
2、第7题:
4/5把什么看作单位“1”?
单位“1”的量已知吗?用什么方法解答?
求出的单位“1”是什么时候的产量?求全年产量应该怎么办?
3、第8题:
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你用什么方法解答,怎样解答比较简单?
4、第9题:
认真审题,弄清题意;这里的1/6、1/3、1/2都是以什么数看作单位“1”?
说一说你的解答思路。再计算,把结果填在表上。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九课时 解决问题三)
教学内容 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书上38页例题5及练习八第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教学,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探索能力及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具、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一、课前小研究
看图回答问题
问题: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怎样理解“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 1/4 ”?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比较;女生人数是单位“1”;把女生人数平均分成4份,男生人数是(4+1)份。)
3你能说说男、女生人数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女生人数×(1+1/4)=男生人数。)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一)阅读与理解
小明的体重是35kg,他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 8/15,小明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问题: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怎样理解“小明的体重比爸爸的体重轻8/15”?
3这道题怎样解答,请你根据题意先画出线段图,再找出爸爸体重和小明体重之间的等量关系,最后列方程解答。
分析与解答
方法一
问题:
①你们能借助线段图理解这个等量关系式和方程的意思吗?
②图中哪部分是小明体重比爸爸轻的部分?
③他是怎样求小明体重比爸爸轻的部分的?
方法二
问题:
①你们能借助线段图理解这个数量关系式和方程的意思吗?
②图中小明的体重相当于爸爸体重的哪一部分?
③小明的体重相当于爸爸体重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得到的?
对比小结:
虽然两种解法不同,但是都是依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找到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三)回顾与反思
问题:刚才同学们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求出了爸爸的体重,那么对不对呢?都可以怎样检查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39页练习八,第4题。
课后反思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十课时 解决问题四)
教学内容 两个未知数的和倍问题 书上41页例题6及练习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会通过线段图理解题意,并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设未知数,能列方程解决两个未知数的和倍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会通过线段图理解题意,并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设未知数,能列方程解决两个未知数的和倍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具、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一、课前小研究
看图回答问题
问题: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线段图,你能说说男、女生人数间的数量关系吗?
二、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一)阅读与理解
问题: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怎样理解“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这句话?
3这道题怎样解答,请你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二)分析与解答
问题:
1你们能借助线段图找出一个等量关系式吗?
2上半场和下半场的得分我们都不知道,那怎样设未知数?(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42分)
3请你依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
解:设下半场得了x分,则上半场
得了2x分。
x+2x=42
3x=42
x=42 ÷3
x=14
42-14=28(分)
问题:
①如果设下半场得了x分,那么我们把谁看作是单位“1”?
②如果把下半场得分看作单位“1”,那么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的几倍?
③应该怎样设未知数?说说你列的方程。
(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42分)
(三)小结
问题:我们依据题意画出了相同的线段图,找到了相同的等量关系,为什么同学们列出的方程不一样呢?
(四)回顾与反思
刚才同学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方程,分别求出了上、下半场的得分,那么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检验?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四、布置作业
作业:第44页练习九,第3题、第4题。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十一课时 解决问题五)
教学内容 总量可用单位1表示的分数除法问题 书上43页例题8及练习九第5—9题。
教学目标 1、会通过线段图理解题意,并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设未知数,能列方程解决两个未知数的和倍问题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会通过线段图理解题意,并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设未知数,能列方程解决两个未知数的和倍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具、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一、引入情境,探究新知
(一)阅读与理解
问题:
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要解决“两队合修,多少天修完?”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3如果知道了这两个信息,这个问题可以怎样解决?
(二)分析与解答
问题:
1 我们需要的这两个信息题目中都没有给,怎么办?
2我们能不能先假设出这条路的长度,再计算呢?可以怎样假设?
(假设这条路的长度是18km;假设这条路的长度是30km。)
(结合学生的假设,可以随机使用数据。)
3 根据你假设的这条路的长度,请你列式计算。
(二)分析与解答
预设1:
预设2:
对比
① 我们假设这条路的长度都不同,但最终的结果是相同的,那么这条路的长度还可以看做是多少千米?
② 这条路的长度可以看做是“1”吗?
③ 如果把这条路的长度看做是“1”,应该怎样解答?
为什么我们假设这条路的长度不同,但最终的结果是相同的呢?
(三)回顾与反思
问题:我们把道路假设成不同的长度,得出了相同的结果,这个结果对吗?可以怎样检验?
小结:
不管假设这条道路的长度是多少,答案都是相同的,把这条路的长度假设成是单位“1”,在计算时是比较简便的。
二、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三、布置作业
第45页练习九,第8题、第9题。
课后反思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集体备课教案
六年级上册 设计者: 施教者:
课题课时 第三单元分数除法 (第十二课时 整理复习)
教学内容 书上46页整理和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章所学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分数除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设计
一、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这一章我们学习了分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请大家回忆一下分数除法有几种类型?
(1)分数除以整数,例如5/7 ÷5;
(2)一个数除以分数,它又包括整数除以分数,例如20÷4/5 ;和分数除以分数,例如 2/3 ÷ 6/7。
(3)做第5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2题。
2、分数除法的意义
(1)第52页“整理和复习”的第1题:要把这道乘法算式改写成两道除法算式,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根据乘、除法的关系进行改写,然后让学生将改写的算式填写在书上)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题改写成两道分数除法算式的。
(3)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呢?(使学生明确,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3、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除以整数应该怎样计算?一个数除以分数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除法的统一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完成P52“整理和复习”第2题。
(4)P53练习十三第2题。
二、推理训练
1、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5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2、一堆煤,用去了4/7 ,还剩下( )。
3、今年比去年增产 1/8,今年相当于去年的( )。
三、对比训练:
1、一步分数应用题
①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500只鸭,鹅的只数与鸭的只数的几分之几?
②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2/5 ,养了多少只鹅?
③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是鹅的只数的5/2 ,养了多少只鸭?
(1)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在结构上,这三道应用题都含有同样的数量关系,即:鹅的只数,鸭的只数, 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不同的是已知和未知发生了变化。在解题思路上,都要弄清以谁作标准,正确判定把哪一种数量看作单位“1”;不同的是需要根据已知、未知的变化确定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2)比较完后,学生将三道题的解答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2、出示题组:
① 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1125千米,一艘轮船从上每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多少千米?
② 一艘轮船从上海开往汉口,已经行了3/5,离汉口还有450千米,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自己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2)对比:两题有什么异同?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
3、出示题组:
①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小汽车有多少辆?
② 停车场有8辆大客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小汽车有多少辆?
③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大客车有多少辆
④ 停车场有21辆小汽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大客车有多少辆?
(1)学生独立画线段图,分析,解答。
(2)对比:1、2两题有什么异同?3、4两题呢?你是怎样分析的,如何区别的?
(3)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有规律吗?规律是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出:
㈠ 分析“分率句”,判断单位“1”是哪个数量?
㈡ 画出线段图,找出“量”和“率”的对应关系。
㈢ 确定已知单位“1”用乘法,求单位“1”用除法或用方程
课后反思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8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8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三图形的运动(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认识轴对称、平移和旋转、剪一剪等。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轴对称、平移和旋转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对空间图形的理解水平参差不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课时目标也应有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变换,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注重实践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能在不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可以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
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1课时
2.平移和旋转1课时…………………1课时
3.实践活动:剪一剪…………………1课时
4.练习七………………………………1课时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学会辨认轴对称图形;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问题解决: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从实物对称抽象出轴对称图形,感知旋转与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旋转与平移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
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1课时
2.平移和旋转1课时…………………1课时
3.实践活动:剪一剪…………………1课时
4.练习七………………………………1课时
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好的一些轴对称图形,每名学生准备一些彩纸和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课件,故事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感受对称
(1)引导观察,感知对称。
师:为什么说在图形王国里,小蜻蜓、小蝴蝶、树叶都是一家子的呢?
生自由发言。
生1:我认为......
生2:我觉得......
生3:我想......
师:同学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下面,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想法。
学生自由发言。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2)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说得也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再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把这些图形的左边和右边对折起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学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的想法正确吗?我们可以去验证一下。
(让学生用手中的图形对折试一试)
教师小结:如果把一个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3)剪“轴对称图形”。
师:现在,同学们都知道小蜻蜓、小蝴蝶、树叶为什么在图形王国里是一家的了吧。因为它们都是......(学生看板书回答:轴对称图形)
师:对称的东西还有很多,(课件出示)比如:我们穿的衣服、用的剪刀和戴的眼镜,这些东西也是对称的。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用纸剪出来的图形,来看看都是些什么?(出示图片:有衣服、松树、飞机、爱心桃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吗?折折看。
师:看着老师剪出的这些轴对称图形,同学们肯定也想自己动手剪一剪,那么,请同学们商量商量,如果给你一张纸,怎样才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生1:我想......
生2:我猜......
生3:我是这样剪的......
播放课件演示:怎样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组织活动:动手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然后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展示。(贴在黑板上)
(4)认识对称轴。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双手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虽然,每个人剪出的图案不一样,但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轴对称图形的中间都有什么?我们把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请同学们动手指一指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好,下面我们就把它画出来吧!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该怎么画?
生讨论交流。
播放课件演示:画对称轴的方法。
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剪出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5)说“生活中的对称”。
师:其实生活中有很多轴对称图形。请大家找一找,和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互相交流。
师:老师今天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轴对称图形,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播放课件)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显身手。(辨对称)
课件出示:判断下列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请画出它的对称轴。
独立完成,指名汇报,集体评价。
(2)猜图形、画图形。(猜对称)
①出示图形的一半,请学生猜这是什么物体。
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格子图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完成后请小组交流,你是怎么做到的?
(3)找对称轴。(玩对称)
师:看,这是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你们说说,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那么,它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学生利用手中的图形动手折一折,找出它们的对称轴。重点指导圆的折法。)
学生汇报交流,课件演示: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全课总结(赏对称)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对称,是一种美,是数学美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只要你留心观察,到处都能找到对称的足迹。
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平移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初步体会平移的特点。
2、通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使学生体会在格子图中数物体移动距离的方法。
一、感受平移,提出问题
今天这节课,老师跟小朋友们一起来研究平移这种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运动方式。(出课题)
1、交流预习内容
昨天晚上同学们自己预习了平移这个内容,小朋友们通过预习你们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说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并提出问题,学生互相帮助解决)
2、举生活中的例子。
①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有关平移的知识,那现在你们能给大家举一些生活中你认为的平移的例子,并用你的身体演示给大家看?
(先在四人小组里做,让小组的朋友评价一下你做的是不是平移,在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
老师在中间插一些平移的画面,介绍生活中有的平移
②刚才小朋友表演的都是按照一条直线的平移,那还有不按照直线运动的平移吗?(学生上台表演)
注意:让学生展示多种不同形式的平移。
(在表演过程中让台下的学生评价他做的是不是平移)
3、出判断题:找出这些运动中全是平移的一组。(在全是平移的一组中,加入一个沿曲线平移的物体)
判断的时候,先排除有不是平移的组,然后重点讨论全是平移的一个组。这组平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通过这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
4、小结平移的本质
刚才你是怎么样判断一种运动是不是平移?平移运动是怎么样的运动,你可以说说你的想法吗?(先在四人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
5、练习:鱼图(提要求时强调:是要作平移)
二、格子图中数移动距离
1、课件出示:房子(烟筒上有一只小鸟,屋檐上有一只小鸟)
请你观察房子做了什么运动?(平移)
(配音)移动后烟筒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5格(对)
屋檐上的小鸟说:我向上移动了4格(错)
谁说得正确呢?(学生讨论)你觉得它为什么出错呢。
2、移动房子:
整座房子移动了多少格?(让学生发表意见,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评价。
3、出示:房子向右移动图全班一起完成。向()移动()格
4、学生自已动手开书完成其他。
5、练习:动手完成p43第1题。
三、用平移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出示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画面。
3、人们在生活中运用了平移,你们觉得你能运用平移改进一下我们身边的东西,来方我们的生活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单元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画平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平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习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1.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即使每天晚上一两点都要坚持制定出一份最详细的教学计划。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备课教案
第一课时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3、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1、感知生活中的角
(1)课件展示实物(剪刀、钟面、吸管、手帕、三角尺)
(2)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里,引导学生把角比画出来。(随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抽象出角)
(3)找找生活中的角
A、老师交代收集的场地范围(教室)和交流时间(2分钟)
B、学生收集、交流信息。
C、反馈(引导学生边说边比画出角)
2、揭示课题
通过探索,我们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刚才大家找到的这些是否都是角呢?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接着研究好不好?(电脑演示,从实物中中抽象出的角)
2、你认为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3、我们把这个尖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边),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4、谁来指出这个三角板的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5、举起你的三角板,给同桌指出一个角的顶点和边。摸一摸它的顶点,什么感觉?再摸一摸它的两条边,又有什么感觉?
6、现在,谁再说一下,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小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课件)
7、闭眼想一想角的样子,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比画比画。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了?(出示图一)
2、考考你的眼里:数角(出示图二)
师:分组交流:每个图形的角在哪里?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抓住第三个图形这个契机以辩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的结果。)
四、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学习用尺子画角。
师:那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漂亮的角呢?教师给每个小组提供各种材料(直尺、三角尺、剪刀、积木)
(1)要求:在以上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在纸上画出角。看哪个小组想出的画角方法既快又好?(师巡视)
(2)学生自行选择工具,实施活动。
(3)集体交流,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4)老师也来画一个。你们能再画一个开口方向和这个不同的角吗?(找三生板演,余生在下面画,并相互欣赏)
(5)画得真好,能标上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2、做角。
(1)、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一个小巧手的游戏,好不好?你面前有许多材料,除了图形中原有的角,你还能做出其它的角吗?看谁做的角最巧妙,老师这儿还有奖品鼓励呢!
(2)、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做出的角?(生纷纷出示用线绳拉出的角,用圆形纸片折出的角,以及用硬纸壳做成的活动角等等)
3、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看来角有大有小,老师这儿也做了两个角,猜一下,哪个大?为什么?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
(2)、这位同学说用重叠的方法验证一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电脑演示重合的过程)
(3)、老师还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角的两边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可以变化。注意看(电脑演示角的两边变长和变短的过程),你又发现了什么?
(4)、对,科学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齐读一遍。(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还有的问题,比如:角有哪几种?等等,我们还没有及时解决,课余时间,查查资料,并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让老师也分享一下你的成功和快乐,好吗?
教学反思:角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二年级的孩子对于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这一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的角的形象和概念。
第二课时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交流,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直角,建立直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动手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你能不能用自己的学具做一个角?
2、展示。
谁能展示你所制作的角,并说说你制作的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3、感知生活中的直角
课件出示:国旗、椅子、单杠
找出以上实物中共同具有的角,引导学生把角比画出来。
谁能说说,你制作的角和刚才画出的角有什么区别?
4、揭题
我们就把这样的角叫直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直角。(板书)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
汇报发现。
(2)、刚才我们认识了直角,我这里有一张纸,大家想一想,用这张纸能不能制作出一个直角?
(3)、学生动手操作
(4)成果展示:
(5)、小结: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1题。
你能找出我们身边的直角吗?找到并验证后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2题。
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汇报并要求说出是怎样画的。
学生独立画直角并思考是如何画的。并汇报说明画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教学反思: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发挥合作优势,改变评价方式。
第三课时锐角和钝角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让学生能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在认识角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难点: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能正确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发导入
1、出示游乐场图片,谈话激趣
2、观察图片,并与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引入“角”。
4、(点击,实物去掉,只剩角)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有关角的知识?(直角、画角、做角、找角)
二、主动探索,获得新知
1、请小朋友画一个你喜欢的角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就地取材。(学生画、师巡视,把学生画的不同形状、大小的角贴在黑板上)
2、这么多的角娃娃在黑板上可真有点乱,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
合作交流
四人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3、汇报,说明分的理由
4、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分类验证、渗透方法
(1)验证直角
师:我们怎样来验证这些角是不是直角呢?(肉眼直接能看出的就直接判断,如模棱两可的就用三角尺德尔直角比一比)
(2)验证其他两类角
师:你还能用这种方法来验证其他的角吗?
(3)给角取名
师1: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在很久以前数学家就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锐角。(板书)快找一个锐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师2:你能给比直角大的角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吗?
数学家也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钝角。(板书)快找一个钝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
(4)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角按大小可以分成几类?
三、实践运用、深化发展
1、做角:请小朋友快速地做一个自己喜欢的角,并给身边的同学说说:它是什么角?
2、举例:小朋友们做出了这么多的角,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也随处可见,说一说生活中你在哪里也见过这些角?
3、其实用我们人体四肢也可以表示角,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
4、找角(五角星)
你能发现这个五角星上有几个角吗?它们分别是什么角?
5、你们喜欢这些角朋友吗?可是它们迷路了,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书第41页做一做2)
四、课堂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第四课时活动课——用三角尺拼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会用三角尺拼角。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一副三角尺、两幅三角尺,使学生更进一步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两个三角尺、三个三角尺拼出直角、钝角和锐角。
难点:培养学习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前一节课学了哪些角?什么叫钝角?什么叫锐角?什么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钝角还是锐角?【举例说明】用什么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钝角还是锐角?
学生汇报:
我们学习了直角、钝角和锐角。
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比直角大的叫钝角。
二、发展活动
出示教材42页例6的情境图(用两个三角尺拼一拼)
1、用两个三角尺可以拼成什么角?(学生可能会说:可以拼成一个钝角、两个直角、一个锐角)
那么你们能不能用两个三角尺拼出一个钝角?
分组操作,指名到前面边讲解边演示。
2、你们还可以拼出其他的角吗?希望你们多动脑筋、多动手拼一拼,看谁拼的角多。
分组操作,展示学生拼的各种角。(可能出现)
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肯定是钝角。
用锐角和锐角拼出的还是锐角。
用锐角和锐角拼出了钝角。
等等
三、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1、书P42做一做,用两幅三角尺拼出锐角、直角、钝角。
学生小组操作,汇报展示
2、讨论:一副三角尺和两幅三角尺拼出来的角有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
3、练习八第13题
(1)说一说七巧板中的每一块板是什么形状,上面各有哪些角?
(2)比一比5块三角形板的各个角的大小,你有什么收获?
(3)用两块三角尺拼直角,你能拼出几个?拼钝角呢?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操作、汇报、订正。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因为是实践活动课,所以学生普遍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效果较好。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让同学听的快乐,老师自己也讲的轻松。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3(青岛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3(青岛版)
第六单元小桥流水人家---方向与位置
1课题信息窗1---探访桃花村
教学内容:方向与位置,课本第63~66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学会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向的方法,学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2、经历探究辨别方向与确定位置的过程,体验合作探讨问题的乐趣。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合情感。
教学重点: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任意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教学难点: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观察信息窗,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美丽的风景画,咱们一起来欣赏吧。出示图。图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师:哪是北呢?你们知道吗?谁来指一指?
指出现实生活中的北。
师:请大家面向北站好,说出你的左边、右边和后边各是什么方向。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师:面向北,大家能够说出其余的三个方向。面向其余的方向,你能很快的说出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吗?在小组里试一试。
二、结合现实回答问题。
1、说一说,校园的北边是什么。南边是使什么,东边是什么,西边是什么。
2、师:现在我们要做一张学校的平面图,需要将学校的四个建筑物贴在这张纸上,你认为贴在哪儿合适呢?
学生尝试完成。
展示贴的结果,并说明理由。
3、大家填的图各有各的道理,都不错。可是,同是一个校园,平面图却不一样,选用哪幅图来介绍我们的校园呢?
生讨论并交流,达成共识,需要统一画图的规则。
4、师介绍地图上规定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帮助信息窗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
1、你能说说到桃花村怎么走吗?小组同学共同说一说,再交流。
2、如果从杏花村到竹林,应该怎样走?学生交流。
3、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生活中的数学。
说一说学校大致在你家的哪个方向?说说从你家到学校的路线,和老师一起表示在图上。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六、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探访桃花村
教后反思:
1、给定一个方向能够分辨出其他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学生有困难。
2、缺乏在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题信息窗1---探访桃花村练习课
教学内容:方向与位置,课本第65~66页。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学会根据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他三个方向的方法,学会看简单的线路图。
2、经历探究辨别方向与确定位置的过程,体验合作探讨问题的乐趣。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合情感。
教学重点:给定东、西、南、北中的任意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教学难点: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在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加强学生练习的活动性,让学生面向给定的方向站好,再说出其他三个方向。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分别面向不同的反响,确定其他三个方向,巩固辨认方法。
2、自主练习2.3。
这是实践性的题目。练习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与实践开展必要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辨认方向。
3、自主练习4。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4、自主练习5。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在全班交流,巩固看路线图的方法。
5、自主练习6。
先让学生描述路线,然后再计算路程。
6、小资料。
学生自己了解。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3课题信息窗2---小桥流水人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68的内容。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学生能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学生能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1、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在屏幕上依次打出两张分别从教室的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启发学生想象拍摄者的位置。)
3、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二、观察实物,亲身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1、给小熊“拍照”。(拿出小熊玩具)
(1)指导“拍照”方法:请小熊“坐”在课桌中央,让学生用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个框来表示“相机”,用这个“相机”去给小熊“拍照”,看清楚了就“拍”下来。
(2)实地“拍照”:
先自己选一个喜欢的角度给小熊“拍”一张照片,想一想这张照片拍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再变换角度,从小熊的前、后、左、右不同的位置给它拍几张照片。想一想这些照片拍出来又会是什么样子的,把它们都“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3)辨认照片:在屏幕上依次打出在小熊的前、后、左、右拍的照片,请学生判断是在什么位置拍的,就站到相应的位置去。当学生辨认左、右两边拍的照片出现困难时,引导学生到小熊的左、右两边再次进行观察,比一比这两个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么不一样。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看清小熊的脸是朝哪边的。经过再次观察和比较,让学生重新做出判断,并站到相应的位置去。
2、给小闹钟“拍照”。
(1)出示4位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给小闹钟拍照的场景及3张不同的照片。请学生判断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并在书上69页连一连。
(2)核对结果。
3、观察小木船。
出示“小桥流水人家”图,在这美丽的小河上有一条小船刚刚划过小桥,这时,有3位小朋友看到了这只小船,他们都给小朋友拍了照。
(1)请组长拿出小船模型,按老师指定的朝向放在课桌中央。
(2)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仔细观察,并把每次看到的样子记
(3)在屏幕上打出3位同学分别从上、前、侧面观察木船的场景,并出示3种不同的视图,请学生判断它们分别是谁看到的。
(4)小组内交流,全班评议并核对结果。
4、观察大水车
(1)出示“小桥流水人家”图
(2)有2个小朋友看到了大水车,引导学生他们的位置关系。
(3)请一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讨论:2个小朋友看到的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5、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观察图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视图
1、出示一张大楼的照片,说明:这是一幢长方体的大楼。
2、引导学生想象:从大楼的前、后、左、右去观察,分别会看到什么样子呢?
3、在小组内互相说说想象的结果。
4、出示四张图片,请学生判断分别是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四、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你还想观察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再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那些不同得样子?把你看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设计:小桥流水人家
教后反思:
1、给定一个方向能够分辨出其他三个方向,回看简单的线路图,但如果让其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学生有困难。
2、缺乏在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题信息窗2---小桥流水人家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70的内容。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学生能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学生能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练习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实际观察,然后再交流辨认的方法。
2、自主练习2.3。
这是具有现实情境的看图题,先让学生独立辨认,然后集体交流。
3、我学会了吗。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课题实践活动二-—我喜欢的地方
教材解读:本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根据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确定其余三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及初步学习了根据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知识之后安排的。活动的开展既是对方向与位置知识的巩固,又是在一个具体活动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内容:课本第71页。
课型: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我喜欢的地方进行实地观察和描述,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方向和位置的问题,并进一步结合生活实际辨认方向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亲身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亲身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通过对我喜欢的地方进行实地观察和描述,能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方向和位置的问题,并进一步结合生活实际辨认方向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方法:谈话法,实践活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教师设计好方案,做好4幅图的展示,学生准备好纸和水彩笔。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说一说
1、谈话切入主题:我最喜欢的地方。
2、广泛交流自己喜欢的地方
交流前教师提出要求:能用方位词语表达清楚自己所熟悉的环境。通过交流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3、活动方式:先以小组为单位,再全班交流。
活动二:看一看
1、观察情境图,课件展示,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理解每一个画面的意思。
2、让学生描述不同位置的方位。
如:操场在教学楼的东面,村的南面有一条清清的小河,体育中心的前面是足球场等等
3、提出关于方位的问题并解答:以小组为单位,互问互答。
活动三:画一画
将自己喜欢的地方画下来,并标出所在的位置。
活动四:把自己画的“我最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用上方位词语表达清楚。用实物投影仪投出学生的作品,边欣赏边听学生介绍。
活动五:将自己的画进一步修改,美化,贴在教室的外墙上。
五、总结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我喜欢的地方
第七单元制作标本---表内除法
1课题信息窗1---采集动植物标本
教学内容: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教科书第72~74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2~5的口诀求商。
2、经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2—5的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会用2—5的口诀求商。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经常到郊外去玩吗?在郊外你参加过哪些活动?今天天气特别好,你们想到郊外去玩吗?快快闭上眼睛,咱们现在就出发!(投影显示情境图)
师:快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听了这些小朋友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2)小女孩采了几种花?
(3)女同学平均每人采了几种叶子?
二、探索新知:
(一)师: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板书:15÷3
师:15÷3等于几?你想怎么样来计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学具。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情况。)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1、用小棒摆一摆:
2、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来计算。
……
师:同学们刚才想了许多好的办法算出了15÷3的结果。其实我们都是在想几个3是15?也就是用三五十五的这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么样用乘法口诀求商。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助穿红裙子的小姑娘算一算她采了几种花,列算式表示出来。师:说说你是怎么样计算的?
师:刚才没有用口诀来计算的同学,你现在能再来试一试吗?
师:计算除法,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竖式。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4……商
除数……2╯8……被除数
8……2和4的积
(三)学生自主解决平均每人采了几种叶子。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复习2~5的乘法口诀。
2、自主练习第1题。涂一涂。
3、同学们喜欢玩风车吗?这3个风车上都有除法算式,如果你想让风车转起来,就赶快来算一算吧!看谁的风车转得最快!
四、全课总结:
谁来说一说今天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15÷3
4……商
除数……2╯8……被除数
8……2和4的积
教后反思:
1、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老师还没有讲解时就已经知道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而且运用灵活。
2、生仍然不善于提问题,今后教师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课题信息窗1---采集动植物标本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4~75页。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2~5的口诀求商。
2、经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2—5的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会用2—5的口诀求商。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4计算。
巩固表内除法竖式的练习。
2、自主练习5魔术箱。
动手做一做,然后集体订正。
3、自主练习6。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画面上的信息,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4、自主练习7.8。
这是两个实践性的问题,先让学生了解题意,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聪明小屋。
练习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3课题信息窗2---观赏蝴蝶标本
教学内容:课本第76~77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初步体验用一句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的方法。
2、经历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体会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相应的除法算式的方法。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观察信息窗,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墙上挂着5件标本,每件标本用了两只蝴蝶。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思考作答,师板书:一共用了几只蝴蝶?
二、探索用一句乘法口诀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师板书:2×5=10(只)
口诀:二五一十
引导:根据一共用了10只蝴蝶,你还能想到求什么?
如果求做看了几件标本,怎样列式?10÷2=5(件)口诀:二()一十
如果求每件标本用了几只蝴蝶,怎样列式?10÷5=2(件)口诀:()五一十
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说说算式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
体会:运用一句乘法口诀是怎样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77页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时,要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求的是什么问题,是用哪一句口诀来计算的。
2、课本第77页第2题。选择三个数字,列出乘除法算式。
3、课本第77页第3题。综合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观察画面,先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列出算式。引导学生根据一组信息提出三个数学问题,并列出三个算式。
4、课本第77页第4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分物品的活动巩固除法的计算方法。交流时,重点说明是怎样解决的,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2×5=10(只)
口诀:二五一十
教后反思:这节课
4课题信息窗3---制作植物标本
教学内容:教材78~79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的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会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上次一年级2班的小朋友到郊外游玩,采集回来很多的植物的叶子,今天他们要把这些叶子做成植物标本。(出示78页情境图)
师:快来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回答。
师:听了这些小朋友说的话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72片长叶能做几件标本?
56片黄叶能做几件标本?
42朵红花能做几件标本?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解决长叶能做几件标本。
师:长叶子标本能装几盒?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板书:72÷9
师:72÷9等于几?你想怎么样来计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学具。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到学生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情况。)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一说你们组想出了哪几种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
(1)、用小棒来摆一摆。
(2)、用乘法口诀八九七十二来计算。
(3)、……
教师总结:同学们刚才想出了许多的好办法算出了72÷8的结果,其实我们都是在想几个9是72,也就是用八九七十二这句乘法口诀来计算。
师板书:(八)九七十二商是8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红花能做几件标本,列算式表示出来。
师:说说你是怎么样来计算的?
师:刚才没有用口诀来计算的小朋友,你现在能再来试一试吗?
师:谁能用竖式的方法表示出来?
3、学生独立解决黄叶能做几件标本,集体订正。
三、自主练习。
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每一道题的计算过程。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72÷9(八)九七十二商是8
5课题信息窗3---制作植物标本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79~80页。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的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会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用口诀求商的准备练习。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填写,再交流。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
2、自主练习2。
我说你写,学生自己完成。
3、自主练习4、5、6。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自主练习7。
练习时,先让学生了解图意,并说一说篮球比赛的相关知识,再引导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出问题。注意引导学生找到隐含的信息。
5、自主练习8。
综合运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然后交流想法和算式。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6课题信息窗4---采集贝壳标本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2页。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你们喜欢到海边捡拾贝壳吗?下面我们一起到海边去看一看,好吗?
观察情境图,说出信息,提出问题。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有关问题:
李飞拾得的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刘林拾得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林杰拾得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二、合作探究、鼓励创新。
1、建立倍的概念
(1)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建立倍的概念。用学具来摆出李小飞和王一丁拾的贝壳数,第一行摆3个方块(小棒),第二行的小方块(小棒)不要一个一个地摆,要以第一行的根数为标准,3个3个地摆,要明确李小飞的贝壳数是2个3只。在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王一丁拾的贝壳数是一份,李小飞拾的贝壳数有2份,就可以说李小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一丁的2倍。也就是说6里面有2个3只,就可以说成6是3的2倍。在学生初步感知“倍”的含义之后,教师可以拓展一下:如果第二行摆4个3只,如果摆5个3只……那么可能说李小飞拾的贝壳数是王一丁的几倍?可以再让学生摆摆学具,然后再说一说。
(2)为了加深对倍的理解,可以增加这样的练习:在第一行摆4根小棒,在第二行摆12根小棒,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几倍?或者苹果有3个,桃子有9个,桃子的个数是苹果的几倍?让学生通过摆一摆解决问题。在这一阶段,教师不要操之过急,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只要学生通过摆一摆解决问题即可,但一定要让学生有大量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学生就能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了清楚的“倍”的概念。
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1)活动后交流:小组为单位,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和讨论交流来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把要求的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的数学问题,联系除法的含义,来确定解决方法。即要知道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就是看8个里面有几个4个,8就是4的几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刚才的操作过程,结合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让学生知道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
(2)绿点例题让学生运用初步构建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分析思路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学生可能还要借助学具来摆一摆,借助操作活动,看出18是6的3倍;有的学生则可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将求18是6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18里面有几个6的数学问题,并能根据除法的含义确定算法列出算式。这两部分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不同步是正常的。教学时,可以通过合作交流,引导学生逐渐地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学会应用所学除法的含义来分析数量关系,初步理解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回归生活,体验成功
设计一组练习题:
①以教室中的实物和人为内容的:红粉笔有5支,白粉笔有10支,白粉笔的支数是红粉笔的几倍?一组有4名同学,第一小队有20名同学,第一小队的人数是一组的几倍?
②以班级的评选活动为内容的:谭颖得了6朵大红花,刘鹏得了18个大红花,刘鹏的红花数是谭颖的几倍?
③以学生的家庭生活为内容的:小红今年7岁,妈妈今年35岁,妈妈的年龄是小红的几倍?等等。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时,因为有了前面动手操作的经验,能够在头脑中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可以脱离学具解决问题,逐步掌握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对“倍”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三、自主练习:
第1题,先让学生圈一圈,再根据操作结果填一填,帮助学生理解算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李飞拾得贝壳数是王丁的几倍?
刘林拾的贝壳数是王晶的几倍?
林杰拾的贝壳数是李飞的几倍?……
7课题信息窗4---采集贝壳标本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2~83页。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自主练习第2——3题是练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习题呈现方式由具体的操作活动到生活里的现实问题第2、3题都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这两道题不能像第1题那样先圈圈、画画找到答案。需要从“倍”的含义出发,经过推理,确定算法。教学时要让学生说说推理的过程,即为什么用除法计算的理由。
第4题,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第5题是“倍”的知识的综合应用的题目。题中的成绩单以表格的形式提供了很多的数据。练习时,可引导学生先独立解决题中提出的问题,之后引导学生交流思路。接着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组织全班交流。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缺乏实际意义,如王军投进的球是范明没投进的几倍,教师要注意给予恰当的引导。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计算时不能整除,可以让学生列出算式即可。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8课题信息窗5---制作贝壳标本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86页。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难点: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朋友们在做什么?你从中发现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
林杰用了多少贝壳?
李飞比王晶多用了多少个贝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师:求林杰用了多少个贝壳,怎样计算?
小组合作:用学具摆一摆。然后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白,求刘林用了多少个贝壳,就是求2的3倍是多少。2的3倍就是3个2.
刘林用的贝壳数:○○
林杰用的贝壳数:○○○○○○
列式:2×3=6(个)
2、师:求李飞比王晶多用了几个贝壳,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说出信息后,教师再引导分析:要求李飞比王晶多用了几个贝壳,必须先求出王晶用了多少个贝壳。
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情景图,提出可以解决的乘加和乘减的问题进行解决。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分析思路。
三、自主练习:
第1题是用图文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意义。教师可多增加一些类似习题,让学生结合动手操作,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为解答有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林杰用了多少贝壳?
李飞比王晶多用了多少个贝壳?
9课题信息窗5---制作贝壳标本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86页。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教学难点: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第2题是求几的几倍是多少,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第3题口算能力练习。
第4、6题可让学生通过画一画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第5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这道题有多种答案。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要让学生说说先涂的是什么颜色,再怎样涂的。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先涂绿色确定个数,再根据红色是绿色的5倍这个关系涂红色球。这样有条理地思考可以渗透分析问题的有序性。
第7题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小朋友练习电脑打字的情境。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地编数学故事,提出问题,然后讨论解决。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10课题小小宇航员—回顾整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7~91页。回顾整理。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对本单元学过的除法的意义、用口诀求商及“倍”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2、通过系统整理,培养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情境,对本单元学过的除法的意义、用口诀求商及“倍”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教学难点:通过具体情境,对本单元学过的除法的意义、用口诀求商及“倍”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景图,回顾整理本单元所学知识。
1、了解信息,分类整理
教师可先与学生交流有关太空方面的知识。小学生对太空充满了向往,该话题会激起孩子了解太空的欲望。之后,再出示画面,介绍小小宇航员到太空中的工作、生活情况。由于图中的信息比较多,师生可以一起进行分类整理。在整理信息时,可以把相关联的两个信息写在一起。如,有28瓶饮料,我天天喝4瓶。这样,便于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
2、提出问题,独立解决。
根据整理出的信息,引导学生提数学问题。学生会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只要是合理的,都可以板书在黑板上。可以问问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用到哪些信息,借此将问题与相关信息写到一起,便于后面问题的解决。
回顾整理把本单元的知识分成了两部分进行整理,一部分是对除法意义知识的回顾整理,另一部分是对口诀求商及“倍”的有关知识的回顾整理。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按照这个知识脉络引导学生进行解决。如,先通过“24人去太空,每次乘载6人,需要几次?”“计划3天访问12个星球,平均天天访问多少个”引入对除法意义的回顾整理。可让学生说说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回顾除法的意义。利用课前预备的学具(圆片或立方体块)进行分物品的活动。让学生自主来分,说一说分的过程,再列出除法算式,说出算式表示的意义及每部分的名称。再通过解决“有18名男生,6名女生。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等问题,让学生回顾倍的意义,怎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可结合学具的操作进一步深化对倍数关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较为抽象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找出存在倍数关系的两个数,并能说出谁是谁的几倍,谁的几倍是多少,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3、巩固练习,形式多样。
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巩固之后,教师要充分利用综合练习中的相关题目,帮助学生巩固本单元的知识。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补充,在解决内容全面、形式多样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既有学数学的机会,更有用数学的机会,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二、综合练习教学:
第1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计算的掌握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不断地练习加、减、乘、除的竖式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第2题是一道比较大小的题目。由于学生比较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学生独立完成以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看看谁的方法更简单。
第3题是一道填表题。在练习之前先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知道表应当怎样填。然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两道题是比较开放的,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全班交流,在同学们互相启发和学习的同时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4题是一个数学活动,课前预备数字卡片,活动时以小组为单位,仿照教材的例子说说生活中的事例。一个学生说完之后并用算式表示出来,其它学生给予判定。学生可以说两个数的除法关系,也可以说加、减关系。
第5题创设了小猴和小猪运西瓜的情景。图中的信息有:西瓜总数以及小猴和小猪每次运的个数,练习时,让学生根据题中给出的问题自己解决。其中第三个问题“他俩一块运,需要运几次?”引导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先知道什么。
第6题是一个小姑娘去买火腿肠的情景。在练习前,先让学生说说题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如小姑娘带了多少钱,都有哪些不同价钱的火腿肠。这样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第一个问题。对于第二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解决,把解决的方案写下来,再进行相互交流与评价。教学时,还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第7题呈现的是两个小朋友投飞镖的信息图。练习前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下飞镖的靶子,知道怎样算飞镖得分。
聪明小屋和我学会了吗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订正。
三、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四、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第八单元亲近大海---统计与可能性
1课题信息窗1---亲近大海
教学内容:分类统计,书第101~103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会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2、分类的多样性,体会分类统计的意义,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会填统计表。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会填统计表。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大家喜欢大海吗?你最喜欢到大海边做什么呢?
师:那好,现在就让我们到大海边玩耍去。
活动二:
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
师:到底有多少人呢?
怎么样才知道?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交流。
生可能回答:大约有30多个。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生:分类数不容易数错。
师:那怎么样进行分类呢?
生:按男女分类
生:按戴不戴泳帽分类
学生积极地动脑参与,在交流中充分表达想法。
使学生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计算结果的一致性。
活动三:
师:刚才我们大家统计了正在游泳的人数,你还想统计什么?
学生观看大屏幕,指名提出问题集体交流。
师:咱们先来解决“海里一共有多少艘船?”这个问题。你打算按什么标准分类,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大家按照分类标准数一数,再将结果填在表中。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活动四:
师:刚才大家表现得都非常积极投入,现在让我们来轻松一下。
完成自主练习1-4题。
小组比赛用分类方法进行统计。
实物投影仪播放观看花灯的情景图,引入需要解决问题。
活动五: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分类统计,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活动五: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内容作简单回顾与整理。
板书设计:亲近大海
教后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的提出问题,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对于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学生的理解不是很深刻。
2课题信息窗2---沙滩游玩
教学内容:认识可能性,教材第104—106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步确定的。
2、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并简单第说明理由。
3、在判断可能性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巩固对可能性的认识,能够多角度的思考生活现象,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巩固对可能性的认识,能够多角度的思考生活现象,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今天这几只小螃蟹要进行一场跑步比赛,它们都雄心勃勃,想取得胜利,不信你听!你们说说谁能得第一?要是再来一场比赛呢?
学生交流后师小结:
是呀,在不同场次的比赛中,每一只螃蟹都有可能取胜,这就是可能性。(板书:可能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动手动脑来体会可能性。
二、活动体验,自主探究
1、师生共同体验“一定”、“不可能”
师:我这有一个神秘的盒子,里面装着一些彩球,都有可能是什么颜色的呢?,谁来摸一个给大家看看?
指名摸球,其他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1)你们猜猜他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球?
(2)你说说你有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
(3)我也想猜猜,你摸出的一定是粉色的。
(4)谁还想摸?你摸出的可能是什么颜色的?
(5)我猜一定还是粉色的。
(6)谁还想来试试?
师:你知道这个盒里的小秘密了吗?
小结:正像你们所说的,这个盒子里都是粉色的球,任意摸一个,摸出的一定是粉色球。(板书:一定)
师:在这个都是粉球的盒子里,有可能摸出你们刚才所说的黄色的球吗?为什么?
小结:是呀,正因为这个盒子里没有黄色……的球,任意摸一个就不可能是黄色的。(板书:不可能)
师:在这个都是粉球的盒子里,有可能摸出你们刚才所说的黄色的球吗?为什么?
小结:是呀,正因为这个盒子里没有黄色……的球,任意摸一个就不可能是黄色的。(板书:不可能)
2、小组合作,体验“可能”。
师:在我们摸球的同时,有几个小朋友也在摸球,看看他们是怎么摸的?
师:看明白了吗?做这个游戏时应该注意什么?交流摸球时应注意的问题。
在组长的带领下按顺序摸球,请把结果填在表格中。小组活动,小组交流。
师:我们统计一下,你们组摸到粉球几次,黄球几次。
师:观察每组摸到粉球和黄球的次数,你发现了什么?
师:大胆的想像如果盒子里粉球黄球的个数同样多,那摸到粉球、黄球的次数会怎样?
你想说什么?独立思考,动手验证。
全班交流。
三、联系生活,学以治用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可能性的问题,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还有些事情是不能确定的。下面我们来做个小练习。
出示情境图,(1)让学生猜一猜三个小朋友能挖出什么?
(2)猜猜贝壳在哪只手里?
猜的时候用上“一定”、“可能”、“不可能”。
2、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你能说说吗?
学生回答并简单地说明理由。
3、完成自主练习中的题。
四、总结全课
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作简要回顾整理。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可能性
教后反思:
1、能够根据信息窗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与统计有关的问题,初步认识一些事物可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3课题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教材第107页内容。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会用不用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2.借助生活经验,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重点:借助生活经验,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借助生活经验,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用不用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2、自主练习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自主练习3。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题目,多让学生说一说。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第九单元休闲假日---混合运算
1课题信息窗1---进入景区
教学内容:教科书108页—109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
教学难点: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泰山风景图片欣赏。
2、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旅游团去泰山游玩。
出示情境图,学生欣赏,然后寻找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板书: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活动二:积极探索,解决问题。
(一)1、师:请你认真观察画面,你能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吗?
学生根据画面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导游说:“9人一组,已经分了4组。”
游客说:“还剩5人。”……
2、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求出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吗?请试试看,并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尝试解决,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算法。
3、谁能上来讲一讲你的方法?
学生在黑板上边板书边讲解自己的想法和算法,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9+9+9+9+5
(2)先算9×4=36(人)
再算36+5=41(人)
(3)9×4+5
(4)5+9×4……
4、这些同学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重点明确:这几道算式都是先求4个组的人数,再加剩余的人数。也就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5、师:当算式里有加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在算加法。
6、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二)1、出示司机拿钱交款的画面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了?
引导学生看图说出: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小型车:4元每辆,大型车:6元每辆
司机要交9辆大汽车的停车费,他拿出来50元。……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一共要付出多少钱?这些钱够不够?还差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并讲解自己的思路。
2、问题:大汽车比小汽车少几辆?
学生独立寻找信息,自主解决。
3、小结:当算式里有减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在算减法。
(三)1、师: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2、师:当有乘法和加减法时,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算式里都有乘法,都含有乘法和加法或乘法和减法两种运算。
都是先算乘法。
3、师总结:在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
三、自主练习。
师:请大家完成教科书110页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9+9+9+9+5
(2)先算9×4=36(人)
再算36+5=41(人)
(3)9×4+5
(4)5+9×4……
教后反思:对于学生来讲,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比较困难,教师过于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因而在讲解的过程中过于简单,学生掌握的不够理想。
2课题信息窗1---进入景区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09页—111页。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树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
教学难点: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自主练习3、6。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3、自主练习4.5.7。
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练习时先让学生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4、自主练习8。
找规律,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完成。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3课题信息窗2---观光旅游
教学内容:除加(减)混合运算,教材第112—114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除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第思考问题。
3、建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学习除加(减)混合运算,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进一步学习除加(减)混合运算,理解算理。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出示情境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并回答所看到的信息。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先来帮助小朋友们解决一下他们遇到的困难。谁能说说看,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学生答:他们不知道还差几条船。
师:还差几条船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找到需要的信息吗?
小组合作,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然后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真棒,差几条船呢,你能帮他们算一算吗?
学生独立探索,全班交流。
学生边展示边讲解,可能有一下方法:
①45÷5=9(条)9-8=1(条)
②45÷5-8=1(条)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名同学的算式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师小结:当算式里有除法和减法时,应该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活动二、继续观察,提出并解决新的问题。
师:从图中,你还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观察画面,寻找信息,并能提出数学问题。
师:请大家尝试自己解决。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让不同算法的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并讲清自己的思路。
活动三、观察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师: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师:当有除法和加减法时,应该先算什么?
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
师总结:在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先算除法。
活动四、练习巩固。
师:请大家完成教科书第113页自主练习题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活动五、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自己有什么收获,或者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板书设计:在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先算除法。
教后反思:在讲解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上能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规律,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又显得有些乱,计算顺序容易出现问题。
4课题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课本113-114页内容。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2、在具体情境中提出能运用乘除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简单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第思考问题。
3、建立学习的信心,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学习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进一步学习乘除加(减)混合运算,理解算理。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3.5。
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练习时先让学生仔细看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解决问题。
2、自主练习4。
先让学生说说规律,然后独立解决。
3、我学会了吗。
练习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出问题并予以解决。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第十单元过年---总复习
1课题复习过年情境图和回顾整理
教学内容:课本116-119页内容。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乘除法的意义,表内乘除法,角的初步认识,方向与位置,统计与可能性,混合运算等知识。
2、经历知识的整理与复习的全过程,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加深理解知识间的内在练习,形成知识网络,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本学期的数学知识已经学完了。看,书上的最后一个单元留给我们一幅美丽的图画——“过年”。你仔细思考认真观察,就会发现:在这幅图画中包含了我们已经学过的所有知识,可以根据图画提出好多数学问题。怎么样,有兴趣吗?
二、新授。
1、出示“过年”挂图。
1)同学们喜欢这幅图画吗?它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让学生先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2)你们最喜欢图中的哪部分?(学生认真看图后回答)
3)引导学生看图中放鞭炮的。
同学们,你看到有几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同位互相看看)
4)能说给你的同位听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
5)左边有什么?认真观察(小朋友放鞭炮)
6)右面有什么?上面的一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2、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3、认真观察图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按照顺序)
4、你们能按照顺序再说一说吗?(图中有哪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
5、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情境。
三、自主练习。
完成课本118-119页回顾整理。
1)左上角:由“今天刮的西北风、房子的东面有条河等”引入对方位知识的整理。
2)左下角:由“有多少个玉米”引入对“乘法”的整理,由“树上多少只小鸟?”引入对混合运算的整理,借。并且涉及到乘法口诀、表内乘除法等知识的整理
3)右上角:“我们学过的角、我能画一个大角、我发现我们周围到处有角”引入对“角的认识”的整理。
4)右下角:通过“图中有-----”、“我们统计一下吧”引入统计知识的整理,除了统计表中提供的统计事物外,还可以统计男女同学、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等其他事物,引导学生从统计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小结。
同学们,你们觉得数学有意思吗?这节课你们学得都很棒,不但故事讲得精彩,还学会了回顾了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事物,你就会发现生活与数学是互相联系的。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过年——总复习
左边右面(按照顺序)
总复习(回顾整理)
方位与图形
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角的认识和统计
2课题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120页综合练习1-5题。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对乘法、除法的认识以及对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2、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对乘法、除法的认识以及对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乘除法等知识”,知道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得最好,题做得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1、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知识?说给大家听。
2、同位互相说说(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三、巩固练习。
1、请同位互相背乘法口诀。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综合练习。
1)出示第1题。引导学生先看懂图意,再进行列式计算
2)出示第2题。(练一练,进行填数的练习,互相说说知道什么,要求什么。再进行填数
3)出示第3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互相说说,再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4)出示第4题(是一道口算题练习)反复练习,达到正确、熟练的目的。
5)出示第5题。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画面,互相说说,再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同学间能互相合作完成练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过年(综合练习1)
8×8=14÷7=16÷4=
16÷4=18÷2=49÷7=
3课题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121-122页综合练习6-10题。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对乘法、除法的认识以及对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2、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对乘法、除法的认识以及对混合运算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我们学过的一些知识,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1、口算下面各题
8×8=14÷7=16÷4=
16÷4=18÷2=49÷7=
2、同位互相出口算题(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三、巩固练习。
1、请同位互相出题做。(乘除运算的练习)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成综合练习。
1)出示第6题。(两幅情境图)通过第一幅图提出“长绳的长度是短绳的几倍?”,复习除法,通过第二幅图“长绳是短绳的3倍”,复习乘法。练习时要充分利用图中信息,达到一图多用的目的。
2)出示第7题。(三幅情境图)通过第一幅图提出“够吃三天吗?”,复习乘法,通过第二幅图“可以怎样分?”,复习除法。通过第三、四幅图复习乘除法以及混合运算。练习时要充分利用图中信息,达到一图多用的目的
3)出示第8题。(比较大小的练习)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互相检查,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4)出示9题(通过观察画面,从“鸭的只数是鸡的多少倍?”练习除法的运用)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5)出示第10题。引导学生先观察画面,提出不同的问题,讨论后解决问题。出示第15题(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练习时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整理,然后按照统计表中的要求进行整理填写结果,引导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进行。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同学间能互相合作完成练习。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过年(综合练习2)
长绳的长度是短绳的几倍?
12÷3=4
4课题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123-124页综合练习11-17题。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分类、统计、角、可能性的知识,巩固练习方位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2、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复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巩固练习方位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学过的知识,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1、说说你的前后左右是谁,你有什么玩具,分别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话说说所见到的角。
3、从生活中找一找角。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综合练习。
1)|出示第16题。(复习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知识)练习是先让学生观察小动物所看到的画面的情境图,想象出是前、后、侧哪一面照的,然后圈出来,练习后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出相应的例子,进行充分的练习。
2)出示第15题(复习有关统计的知识)练习时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整理,然后按照统计表中的要求进行整理填写结果,引导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确定的标准进行。
3)完成聪明小屋,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4)出示第11题引导学生画出角,并标出各个部分的名称。可以进行类似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5)出示第12题。学生先观察有什么规律,再接着画下去,并说说图中都有哪些角?
6)出示13题。学生先说说计算方法,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7)出示14题。复习方位练习题。
学生看着路线图先互相说说小明从家到书店先向哪走?再向哪走?
8)出示17题。学生仔细看图,先模仿小朋友说的练习,再照样子说下去。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正确计算,还能提出数学问题,特别是有的同学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5课题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课本125-126页我学会了吗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出示挂图,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2、通过丰收园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通过出示挂图,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学难点: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学期要学的知识我们都已经学完了,你们学的怎样呢?这节课,我们来检查一下,相信同学们会做的更好。
二、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
分组说说自己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1、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自己数数,然后填写统计表,同位互相说说怎样分类,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2、出示第2题。
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小朋友在干什么?
先独立出算式,再交流,仔细看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图中的图画分别是谁画的?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出示第3题。
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学生先观察画面,互相讲故事后再说说怎样选择盒子?
4、鼓励学生看图后,提问题。
同学们再仔细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同学讨论)
请一组同学上台说说。
三、丰收园。
1、同学们,全册知识我们都学完,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同位互相说说。
2、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收获。
3、交流结果(我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我能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我会分辨东西南北了;我有学会了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我更愿意和同学交流了;我更喜欢思考数学了。)
4、我们还要作生活的有心人,处处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老师看得出大部分同学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继续努力,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争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冀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单元备课”,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整体感知:
第三单元的文化主题是热爱自然,人与自然熔融和谐,关爱人类共有的家园,包括《村景》、《风铃草》、《搭船的鸟》和《燕子专列》。《村景》向读者展现了一幅江南乡村秋季悠然、和谐的优美图景;《风铃草》传来了生活在林边的风铃草发自心底的歌唱生活在这里多美好;《搭船的鸟》使读者见到一只充满灵性的搭作者的船捕鱼吃的翠鸟,体现了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燕子专列》装载的是燕子,更是人类的爱心与真情,描述人们用行动谱就了保护燕子的爱心之歌。
本单元通过这些内容的点点滴滴的渗透,要孩子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大自然给我们很多启迪和知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人与自然熔融和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村景》《风铃草》和《搭船的鸟》中喜欢的段落。
2、会认四十七个生字,会写三十三个生字。掌握新出现的笔画、笔顺和偏旁(建议把具体掌握哪些偏旁部首列出来)。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会分析记忆字形。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喜欢阅读,对阅读产生兴趣;读悟结合,了解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在读中体味文章所含主旨,铸造完美的人格品质; 课上敢于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或阅读感受;喜欢积累词句和课外阅读。
2、在口语交际时能用普通话说一段连贯完整的话,愿意与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2、喜欢学习语文,乐于与人合作、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
课时设置:
8.《村景》 2课时
9.《风铃草》2课时
10.《搭船的鸟》...2课时
11.《燕子专列》...2课时
综合学习三.2课时
口语交际《该不该养鸟》...1课时
本单元共用去11课时,还剩余6课时用于扩展阅读、我的采蜜集的交流、展示,或做书写练习等。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单元分析
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认位置: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尽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有一些感性认识,但不一定能准确进行判断,尤其是对左右的认识。因而本单元进行集中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辨别上下和前后左右,并在此基础上学习从两个角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材通过教室里的情景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由于学生认识上下、前后比较容易,而认识左右较难,所以教材先安排上下、前后的方位学习,再安排认识左右的方位学习。
“想想做做”通过学生的“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实践性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述位置关系的习惯与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判断仍受直觉思维的支配,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情景和活动来进行教学。教材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
二单元目标要求1、通过情景操作,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2、学生能按下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能比较正确地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三单元设计意图1.例题的教学内容分三个层次编排。
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要发言的请举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教学用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语言描述。
在教学练习本和数学书的位置关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分辨这两个物体哪个在左面、哪个在右面;二是指导学生用“×在×的哪面”进行表达;三是两句话中的任何一句都清楚地表达了练习本与数学书的位置关系,可以这样说,也可以那样说,而且从其中的一句话可以推理得出另一句话。要体会这两句话之间的必然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同时说两句话,不要刻意进行这样的练习。
看图说一说以左、右关系为主。图中的小明、小红、小刚、小芳四人的朝向与学生是一致的,学生按自己对左、右的感受确定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芳在小刚的右边等位置关系不会有困难,也不会有歧义。如果说出前后或上下关系也是可以的。
2.联系自己的身体作出判断。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要反复进行,让学生学会辨别左右。
“想想做做”第2、4、6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
3.在开放的情境中练习。
“想想做做”第3题通过“苹果上面是鸡蛋”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观察和表达。教学物体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地说。图中的五种物体放在冰箱的四层里,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二是语言结构不要过分单调、机械。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什么的上(下)面是什么”,也可以说“什么在什么的上(下)面”。在注意语言准确、完整的同时,鼓励说法多样,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但不要进行说法多样的训练。三是收集一些相关的语言,如苹果的上面是鸡蛋,鸡蛋的下面是苹果;面包的上面是苹果,面包的下面是白菜;牛奶在苹果的下面,牛奶在白菜的上面等,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2(青岛版)
第四单元凯蒂学艺-----表内乘法(二)
1课题信息窗1缝沙包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学会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经历6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经历6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和凯蒂去小红家做客,并一起做几个沙包,你们高兴吗?瞧,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现在凯蒂正在小红家做客,小红家都有什么?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了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看你们能不能编一个小故事,想想小朋友们都会在一起说什么?(小组讨论时间充分一些,让学生能充分理解图意)
2个小组的同学讲讲他们编的故事
缝一个沙包要用6块布、他们共缝了6个沙包、沙包真难逢……
同学们看得真仔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缝3个沙包要用多少块布?
缝4个沙包要用多少块布?
缝5个沙包要用多少块布?
缝6个沙包要用多少块布?
桌上一共有多少个纸杯?
墙上一共挂着多少只纸鹤?
凯蒂见大家那么聪明,他想请大家帮忙算算缝6个沙包要用多少块布?你愿意帮忙吗?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用加法加出来的(让学生说说如何列式边列算式边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分别求出要用多少块布说一说,在小组里摆一摆,编一遍,说一说。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编制的儿歌呀?)、可以列乘法算式让学生一一列出……
你们能根据列的算式编出其他的关于6的口诀吗?
咱们把儿歌整理一下吧!试着自己整理一下,整理完以后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交流一下。
2、刚才我们编制了儿歌,现在我们就借助儿歌来编6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乘法更方便。
师生合作,共同总结6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关记忆。(让学生观察6的口诀及算式从中找出规律进行记忆)
3、刚才我们编制了6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看谁最有办法!
茶几上放了多少个纸杯?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游戏:
看算式说口诀
看口诀说算式
同位互相背口诀
开火车背口诀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6的乘法口诀
教后反思: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借助相关的问题引入对6的乘法口诀的学习,让学生用已经熟悉并喜欢编儿歌的方式,记住6的口诀。
2课题课本32页自主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巩固6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看,小蚂蚁来找大家玩了,我们和他们做游戏吧,你能根据要求请你把口诀填完整,然后想一想,怎样填,才能填得又对又快。(小组比赛看哪一小组所有同学都填完)
填完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2、完成自主练习2。
想一想,歌咏哪一句口诀计算。
3、完成自主练习3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看,我们来个小比赛,你能根据老师念的乘法口诀写出算式吗?有几个算式呀?
想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这个游戏吗?好,开始吧!
4、完成自主练习4
自主完成计算题,然后想一想,怎样填,才能填得又对又快。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
5、完成自主练习5
瞧,小明带来了许多气球装饰教室?你能估一估,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吗?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小组间说说自己的方法。(可以有多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式计算)
6、完成自主练习6
看这两幅情景图,谁能说说看到什么?
同位之间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小组间说说自己的方法。
在下面填空,完成算式的计算。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教后反思:学生只有在熟练掌握记住了口诀的基础上,才能灵活的应用口诀来解决问题。这节课,我注意检查了学生对口诀记忆情况,然后再引导他们正确的应用。并且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式方法练习,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3课题信息窗2叠纸啪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学会7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3、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在经历7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操场看凯蒂下课和小朋友们游戏的情况。你们高兴吗?瞧,你看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根据图意编故事。
二、探究新知:
1、现在凯蒂正在和小朋友玩什么什么?图上的小朋友都有在玩什么?说了些什么?(2个小组代表说故事)
叠纸啪、每人叠7个、一共能叠多少个?玩老鹰捉小鸡的有2组、玩转圈的有4组……
同学们看得真仔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叠纸啪的同学每人叠7个,一共能叠多少个?
玩老鹰捉小鸡的有2组,一共有多少同学?
玩转圈的有4组,一共有多少同学?
凯蒂见大家那么聪明,她想请大家帮忙算算7个同学叠纸啪,每人叠7个,一共能叠多少个?你愿意帮忙吗?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让我们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在小组里摆一摆,编一遍,说一说。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编制的儿歌呀?
用加法加出来的、用口诀算出来的……
你们还能编出其他的关于7的口诀吗?
咱们把儿歌整理一下吧!试着自己整理一下,整理完以后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交流一下。
2、刚才我们编制了儿歌,现在我们就借助儿歌来编7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乘法更方便。
师生合作,共同总结7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关记忆。
3、刚才我们编制了7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看谁最有办法!
有多少同学在玩老鹰捉小鸡?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
有多少同学在玩转圈?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游戏:
看算式说口诀
看口诀说算式
全班齐背口诀
同位互背口诀
开火车背口诀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7的乘法口诀
教后反思:教学本课时,我由学生做游戏的话题引入,结合看图将数学故事的方式引入,注意培养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4课题课本35-36页自主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7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巩固7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一个星期有几天你们知道吗?你能根据要求填出来吗?填完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2、完成自主练习2。
请你把口诀填完整,然后想一想,怎样填,才能填得又对又快。(小组比赛看哪一小组完成的最快)
3、完成自主练习3。
先自主完成计算题,然后想一想,怎样填,才能填得又对又快,然后将答案一致的锁与钥匙连线。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老师订正有错误的提出来强化讲一讲
4、完成自主练习4
你们喜欢热气球吗?看,我们来个小比赛,看谁能乘着热气球去旅行?看谁做得又对又快。想和小伙伴一起去旅行吗?好,开始吧!
学生尝试自己完成算式的计算。老师订正有错误的提出来强化讲一讲
5、完成自主练习5。
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看,我们来个小比赛,你能根快速地背出7的乘法口诀吗?你还能怎么背?
想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这个游戏吗?好,开始吧!老师订正有错误的提出来强化讲一讲
6、完成自主练习6
我们来把乘法口诀整理一下吧,学生尝试自己完成口算表的填写。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
7、看这幅情景图,谁能说说看到什么?
同位之间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小组间说说自己的方法。
学生尝试自己完成算式的计算。在下面填空,完成算式的计算。
8、聪明的小猫咪,你能看出它是怎样排列的?你能从表中找出什么规律?
开动你的脑筋,让他快速旋转,我们出发吧!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这节课的任务主要是应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相关的问题,只有在记住了口诀的基础上才能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边学边练的方法,让学生每个算式都说出用了哪句口诀。
5课题信息窗3学做中国结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8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
3、能够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经历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在经历8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和凯蒂去教室里看看,并一起学做中国结,你们高兴吗?瞧,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现在凯蒂正在教室里做手工,教室都有什么?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说了些什么?小组讨论一下看你们能不能编一个小故事,想想小朋友们都会在一起说什么?(小组讨论时间充分一些,让学生能充分理解图意)
2个小组的同学讲讲他们编的故事
做一个中国结需要8枚钱币,他們共縫了?个中国结,中国结真难做……
同学们看得真仔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做3个中国结要用多少枚钱币?
做4个中国结要用多少枚钱币?
做5个中国结要用多少枚钱币?
做6个中国结要用多少枚钱币?
桌上一共有多少幅剪纸?
一周值日生一共多少人?
凯蒂见大家那么聪明,他想请大家帮忙算算做6个中国结要用多少枚钱币?你愿意帮忙吗?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用加法加出来的(让学生说说如何列式边列算式边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分别求出要用多少枚钱币说一说,在小组里摆一摆,编一遍,说一说。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编制的儿歌呀?)、可以列乘法算式让学生一一列出……
你们能根据列的算式编出其他的关于8的口诀吗?
咱们把儿歌整理一下吧!试着自己整理一下,整理完以后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交流一下。
2、刚才我们编制了儿歌,现在我们就借助儿歌来编8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乘法更方便。
师生合作,共同总结8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关记忆。(让学生观察8的口诀及算式从中找出规律进行记忆)
3、刚才我们编制了8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看谁最有办法!
茶几上放了多少个纸杯?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游戏:
看算式说口诀
看口诀说算式
同位互相背口诀
开火车背口诀
2、编个表格记口诀
中国结个数
1
2
3
4
5
6
7
8
需要钱币数
8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8的乘法口诀
教后反思:在本节课教学时,我鼓励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尝试借助填表格的形式独立编出8的口诀。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我注意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引导他们把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达有机的结合起来。
6课题课本39-40页自主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8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巩固8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我们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吧,你能快速地对出口令吗?
2、完成自主练习2。
对卡片,说口诀。
3、完成自主练习3
自主完成计算题,然后想一想,怎样填,才能填得又对又快。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
4、完成自主练习4
你能算一算各有多少元钱吗?
学生尝试自己完成算式的计算。老师补充练习:老师说算式让学生说用的哪一句口诀。
5、完成自主练习5
学生自己解决第一个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间说说自己的方法。(可以有多种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式计算)
6、完成自主练习6
我们一起来整理一下我们学习的乘法口诀吧。
7、自主练习7。
你能填出下面算式中未知的因数吗?试试看。
8、自主练习8。
这是一道乘法综合应用的题,1,2小题学生独立完成,3,4统一订正。
9、自主练习9。
教师先引导学生明确题意,再由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交流。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个别学生把口诀弄混淆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一方面重新让学生回顾理解乘法的意义,另一方面引导他们采用正确的方法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之间互相监督,比一比谁记忆的又对又快。
7课题信息窗4趣味剪纸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在具体情境中,学会9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3、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在经历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操场看凯蒂下课和小朋友们游戏的情况。你们高兴吗?瞧,你看到了什么?小组讨论根据图意编故事。
二、探究新知:
1、现在凯蒂正在和小朋友玩什么。?图上的小朋友都有在玩什么?说了些什么?(2个小组代表说故事)
作纸灯笼、每串9个、一共能剪多少串?
同学们看得真仔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剪纸灯笼的同学每串剪9个,一共能剪多少串?
一串幸运星的有9个,有6串,一共有多少个?
每行剪纸有9幅,有4行,一共有多少剪纸?
凯蒂见大家那么聪明,她想请大家帮忙算算7串灯笼,每串9个,一共能剪多少个?你愿意帮忙吗?
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让我们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在小组里摆一摆,编一遍,说一说。哪个小组想汇报一下你们编制的儿歌呀?
用加法加出来的、用口诀算出来的……
你们还能编出其他的关于9的口诀吗?
咱们把儿歌整理一下吧!试着自己整理一下,整理完以后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交流一下。
2、刚才我们编制了儿歌,现在我们就借助儿歌来编9的乘法口诀,用口诀计算乘法更方便。
师生合作,共同总结9的乘法口诀。进行相关记忆。
3、刚才我们编制了9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就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吧!看谁最有办法!
有多少同学在玩老鹰捉小鸡?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你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吗?
有多少同学在玩转圈?谁来解决?用哪一句口诀来帮助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游戏:
看算式说口诀
看口诀说算式
全班齐背口诀
同位互背口诀
开火车背口诀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9的乘法口诀
教后反思:在这节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根据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通过小组交流弄清应该怎样编9的乘法口诀,编完口诀后再让学生观察、分析9的乘法口诀,哪些好记,哪些不好记,引导学生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规律。
8课题课本43-44页自主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9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巩固9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九的乘法口诀,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
1、把口诀填完整。
自己先填,然后教师讲解,同桌互对。
2、:找规律
本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最后小组讨论,找出规律。
教师对学生的规律进行总结。
3、计算。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计算。
4、如何记乘法口诀更快。
这是一个规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下自己的规律,然后将小组的意见汇总,得出背乘法口诀比较快的方法,
5、用竖式计算。
这是学习竖式的基础,也是乘法利用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打好基础。
6、价格应用。
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价格问题,这是头一次遇到,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完全可以解决。
7、聪明小屋。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用连线的形式,找出搭配方法,最后通过交流加深对合理的思维方法的体验。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后反思:这节练习课主要通过每组题的练习,让学生提高9的口诀的应用能力。个别学生因为对9的口诀记忆不扎实导致做题慢,甚至出错。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解答完。
9课题课本45页回顾整理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6~9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在经历6~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在经历6~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及探索、寻找口诀记忆规律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抽象推理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这个单元我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我们不但学会了剪纸、缝沙包还学会了乘法口诀。
出示乘法算式卡8×6和6×8等类似这样的算式,
老师出示乘法算式卡开火车练习(强化学生对口决的熟练)
同为互相出示口算卡练习
老师将乘法口诀表画在黑板上,让学生自主在书上填,填得快的同学到黑板上填!
全班总结。
让学生从口诀表中找出规律:
6的口诀又6句,
7的口诀有7句,
······
结论:几的口诀就有几句。
横着看一行比一行多一句,竖着看一列比一列少一句,全表一共有45句口诀。
9的每一句口诀,积的各位和十位上的数加起来都得9
除“一一得一”和每行最后一句口诀外,用其余的口诀都可以算两道乘法题。
(这些规律有的学生能自己发现,有得需要引导着让学生来说)
还有学生能发现一些规律只要符合实际情况就应该鼓励!
二、练习
补充练习题让学生尝试做各种不同类型的题!
讲解数学基础训练中的练习!
三、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四、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乘法口诀
教后反思:本节课主要是对1—9的乘法口诀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通过整理、分析乘法口诀,对乘法口诀进行整理和梳理,然后应用口诀解决计算题目。
10课题课本46页综合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巩固1~9的乘法口诀,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重点:能够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运用口诀解决乘法问题,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1-9的乘法口诀
教后反思:在这节课教学活动中,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活动的方式进行复习。让学生把准备好的1—9的乘法口诀卡片,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乘法口诀。
11课题课本47页我学会了吗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乘法算式,说出是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的意义,熟练背诵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结合情景图将所学的乘法口诀运用到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
本单元在数学课你有哪些收获?背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决几个数学问题,你们有信心吗?
二、解决实际问题:
投影仪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图上共有几组商品?他们的价钱是多少?
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学问题考考大家?
生质疑,师板书:
1、动画片有多少张?
2、中性笔有多少枝?
3、笔记本有多少本?
……
分小组讨论,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式。
选代表说算式。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
1、动画片有多少张?
9×2=18(张)
2、中性笔有多少枝?
5×9=45(枝)
3、笔记本有多少本?
4×9=36(本)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所说符合图意就可以评价为好)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四、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你学会了吗
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
1课题信息窗1---森林聚会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那种小动物?今天小动物们要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聚会,想知道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来没来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新知:
1.师:好热闹的聚会啊!在刚才的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表述看到的)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这么多信息。请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小动物要干什么?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有关平均分的问题记录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就来帮助小动物们解决这些问题吧!猜猜看这两只大熊猫会怎样分这10个竹笋呢?为什么会这样分?
(学生可能会出现各种情况,当学生提到把竹笋分给每个学生同样多时,教师应及时引导板书:同样多)
4.师:同学们能想出这么多分法,真不简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一种分法——平均分。
板书:平均分
5.师:你能用学具分一分,试一试吗?(教师巡视,指导)
6.师:哪位同学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学生可能出现:
生1:我用10根小棒代替10个竹笋,先给大熊猫1个,再给小熊猫一个;然后再拿1个给大熊猫,再拿一个给小熊猫。一直分完,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2:先拿2个给大熊猫,再拿2个给小熊猫,然后再拿2个给大熊猫,拿2个给小熊猫,剩下2个一只一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3:先拿5个给大熊猫,再将剩下的5个分给小熊猫,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生4:先拿3个给大的熊猫,再拿3个给小的熊猫;剩下的4个每只再分2个,每只熊猫正好分了5个。
7.师:同学们想了这么多方法,有1个1个分的,有2个2个分的,还有3个3个分的,4个4个分的,5个5个分的,都是分完为止。在同学们的分法中,你能发现什么?
生:虽然分法不同,但两只熊猫分到的竹笋都是5个。
师:每份分的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
8.师:刚才我们帮熊猫解决了问题,瞧,小猴子正着急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小猴子分一分,看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吗?
(学生运用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分法。)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1题。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其它小动物分一分他们喜欢的食物。动手操作的乐趣表现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2课题信息窗1---森林聚会练习课
课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理解平均分,课本第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除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2分石榴。
你能把这些石榴平均分吗?自己分分看。
2、自主练习3。
动手做一做,教师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方法。
3、自主练习4。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利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让学生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为除法意义的认识打好基础。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分一分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其它小动物分一分他们喜欢的食物。动手操作的乐趣表现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3课题信息窗2---动物联欢
教学内容:理解除法的意义,教科书第51~53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森林里小动物联欢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你们想参加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小动物联欢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们有可能提出加法或减法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收入问题口袋。)
除法问题:
1、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样排队?
2、30只松鼠,怎样分组?
3、6只小猴分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探索新知。
(一)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二)12个小动物怎样排队?
1、.师:12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他们该怎样排队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学生利用学具摆出各种情况)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3、师: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各种平均分的结果)
可能出现:
(1)每4只一行,,排3行;
(2)每3只一行,排4行;
(3)每6只一行,排2行;
(4)每2只一行,排6行。
4、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分法用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会发现:其相同点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
(三)30只松鼠怎样分组?
1、.师:刚才我们帮小熊排好了队,那么30只松鼠怎样分组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助小松鼠分组吗?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
(1)30只松鼠,若每组6只,可以分成5组,若每组5只,则可以分成6组。
(2)30只松鼠平均分成6组,每组5只;若平均分成5组,则每组6只。
2、师:谁愿意把你的分组方法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四)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
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帮小松鼠分了组,小松鼠非常高兴。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1、教师向学生介绍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各部分的意义。
教师边介绍,边板书:
30÷6=530÷5=6
2、.师:谁知道这两个算式怎样读?它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请会的学生介绍,也可由教师介绍)
3、师:“小熊怎样排队?”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五)小猴子怎样分组?
师:瞧,小猴子急了,请同学们来帮小猴子分一分组,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好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集体交流时说出师怎样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介绍算式个部分名称及意义。)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连一连,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第二题:圈一圈,填一填。
(1)与同位说说怎样分
(2)说说你的想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两种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能运用除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课题信息窗2---动物联欢练习
教学内容:理解除法的意义,教科书第53页。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第3题:分一分,记一记。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3,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第4题:分一分,填一填。
(1)与同位说说怎样分
(2)说说你的想法
3、学生自己完成自主练习5,教师集体订正。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两种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能运用除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课题信息窗3---猴子捞月
教学内容:课本54——55页。有关0的除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法的初步认识,会用除法算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接着学习除法。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提出问题: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3.学生说自己的做法,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0÷5。
4.小组讨论学习:每只猴子平均分到几个月亮?
讨论后指名回答,老师板书。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三、自主练习
1.先让学生看图自己列式计算,然后引导学生套用规律进行计算。
2.综合练习,帮助学生熟练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讲解。
3.第三题只给出了条件,让学生在自己提问题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列式计算。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讲解再让学生完成。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猴子捞月
教后反思:大部分同学内容能够掌握有关0的除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熟练,必须多做练习。
6课题信息窗4---水中救援
教学内容:课本第56——58页,除法的简单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仔细观察画面,看看谁能编出一个数学故事来。
四到五名学生讲述数学故事。通过讲故事、听故事,进一步理解图意。
二、探索新知:
(一)学习“知道一份是多少,求一个数能平均分成几份”的除法
问题:救小鹿需要几条船?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
方法⑴:用学具摆一摆。
方法⑵:用算式表示15÷3=(条)
小练习:
1、28个枣,每个盘子放7个,需要准备()个盘子。
2、16个桃,每人分8个,可以分给()人。
(二)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除法
提出问题:把10只狮子平均分成5组,每组几只?
方法⑴:用学具摆一摆。
方法⑵:用算式表示——10÷5=(只)
小练习:
1、14个橘子,平均放到2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个。
2、8个西红柿,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个。
三、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1。
先让学生实际分一分,在圈一圈,然后再做一做。
2、自主练习2。
先引导学生摆一摆,在练习。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学生在计算方面没有掌握技巧,不能熟练地利用口诀来求商。
7课题信息窗4---水中救援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59页,除法的简单应用。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会平均分,会列除法算式。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1.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3,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第4题:
(1)与同位说说怎样分
(2)说说你的想法
3、学生自己完成自主练习5,教师集体订正。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8课题信息窗5---重建家园
教学内容:课本第60~62页,综合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人新课。
师:同学们,小动物们忙着重建家园,你们想帮帮他们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帮助他们吧!(出示小动物重建家园情境图)
师:它们干得多么起劲呀!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从图中能发现:
(1)有20只熊猫,每个山洞住4只。
(2)有16只兔子,要建4座房子。
(3)有21块砖,每次搬3块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放入问题口袋)
二、探索新知:
(一)师:同学们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二)20只熊猫,每个山洞住4只,该怎么住?
1、师:20只小熊,每个山洞住4只,怎么住呢?同学们愿意帮帮他们吗?
师: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3、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展示不同的方案。
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不同想法。
学生交流
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有16只小兔,要住进4座房子,可以怎样住?
1、师:刚才我们帮小熊解决了困难,那么小兔怎么住呢?
2、师:谁能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四)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帮小松鼠和小熊解决了住处。那么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1、每个山洞住4只,需要几个山洞?
2、每座房子里住着几只小兔?
学生交流:
(1)是怎样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
(2)介绍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及表示的意义。
(五)21块砖,小熊每次搬3块,几次能搬完?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说说你的想法。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自己看图说题意,然后独立解答。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重建家园
教后反思: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算式列得比较准确,计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说明对除法的计算还不熟练。
9课题信息窗5---重建家园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第60~62页。综合应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型: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2。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在全班交流,交流时重点引导学生讲清自己的解题思路。
2、自主练习3,4。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3、自主练习5。
练习时,第一小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第二小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解决“够不够”这一问题,先要算出“7只猫需要多少条鱼”,然后再解决“还差几条鱼”这一问题。
4、我学会了吗。
让学生先独立解决教材中提出的问题,再读了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二、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三、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分析
第二单元: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富饶的大海——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富饶的大海为主要情境,分5个信息窗,从出海归来——养殖海产品——加工海产品——销售海产品——海产工艺品,包含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和进位乘法;乘法的竖式计算;末尾和中间含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混合运算。这是初次接触乘法的竖式计算,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和不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并能运用简便写法熟练计算。学习连乘和代小括号乘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
2.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通过操作学具加深对算式算理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感受大海的富饶,热爱大海,增强保护大海的意识。
实践活动设想:
联系实际生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和不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并能运用简便写法熟练计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学习连乘和代小括号乘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本单元的难点。
课时安排:
12课时
信息窗1:出海归来
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内容:
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运用学具操作理解算理并能运用简便写法熟练计算。
2.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感受大海的富饶,热爱大海,增强保护大海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运用学具操作理解算理并能运用简便写法熟练计算。
难点: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你们喜欢大海吗?为什么?(引出大海的美丽富饶。板书:富饶的大海)
二、合作探究:
1.出示主题图“捕鱼归来图”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有指导的观察,说清楚在哪看到了什么?)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师板书。
3.解决问题:
(1)一共有多少条船?生列算式:40×2=80(条)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80是怎样求出来的?
用学具摆一摆,理解算理再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2)小练习:自主练习2
10——×4——(40)——×8——(320)
20——×2——()——×6——()
30——×3——()——×7——()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算理)
(3)200千克鱼,能卖多少钱?生列式:200×4=800说算理
(4)小练习:300×37×100(指名说算理)
(5)买6千克螃蟹,200元钱够吗?
生列式:29×6≈
(学生小组讨论估算方法,互相交流)
三、巩固练习:
1.算一算,你能发现什么?(自主练习1)
2×3=3×5=5×4=4×2=
20×3=30×5=50×4=4×20=
200×3=300×5=500×4=4×200=
2.估一估,连一连(自主练习3)
48×56×63396×2102×3199×47×81
大于500小于500
四、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比较好,能够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解决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掌握还不熟练,需要进一步加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出示口算卡片:
20×6=4×30=90×7=500×2=
60×6=9×20=100×4=300×8=
二、新授知识:
1.出示情境图:
回忆寻找未解决的信息和问题,师板书
2.解决问题:
(1)2筐虾一共多少千克?生列式:13×2=
①估算
②利用学具操作,探究算理,小组交流
③竖式计算:
结合算理理解竖式
13
×2
6……3×2=6
20……10×2=20
26……6+20=26
④简便写法:13
×2
26
(2)这批带鱼能卖多少钱?学生独立列式3×312=
①估算
②学生独立列竖式计算
③全班交流,说出算理。
3.小结:在列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4在竖式上直接写出结果。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自主练习5学生先独立审题,师再引导审题
每小时行21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3小时、4小时呢?
(学生独立列式,通过估算、竖式计算,将答案算出,并将书中表格填写完整。)
3.哪辆坦克能过桥?(自主练习6)
引导学生看懂图意,列式计算出每辆坦克的重量,再进行比较。
4.按规律填空(自主练习7)
306090()()()
111222()()()666
学生独立完成
5.自主练习8
引导学生读清题目,分析理解题意,尝试独立解决。
6.自主练习9填一填
×5=4002×=648
41×2=6×=666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可以让有学生间互教互学。
四、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乘法竖式的理解与掌握是本课的重点,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明白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信息窗2:饲养海产品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
教学目标:
1.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并能运用简便写法熟练计算。
2.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感受大海的富饶,热爱大海,增强保护大海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并能运用简便写法熟练计算。
难点: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着赶海队伍的归来,看到他们从海里捕到了许多海产品,他们把这些海产品怎样了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合作探究:
1.出示情景图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你能根据他们的对话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吗?
2.学生观察情景图,自主提问,师板书
3.有选择解决问题:
(1)一共夹了多少根海带苗?生列式:29×3=
①学生估算
②牵引不进位乘法竖式原理,独立尝试列出竖式
指名边说算理,师边板书:
29
×3
27
6……6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87
③简便写法:29注:进位的标记“2”要写的小一些,
×23避免与其他的数字混淆。
87
4.小结: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先估一估,再算一算。(自主练习1)
381652
×2×4×4
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2.填一填。自主练习2
学生独立观察统计表,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通过估算和竖式计算将结果算出,并填写到统计表中。集体订正。
3.先估算,再笔算(自主练习4)
27×35×1863×36×13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可以指名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不错,能够正确书写竖式,理解算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3.火眼金睛辩对错(自主练习3)
151341
×36×14×5
40412205
学生独立判断,并将正确算式写在练习本上,然后全班交流。
二、自学新知:
出示情景图,解决问题:
(1)3笼能装多少只扇贝?学生列式:125×3=
①估算
②迁移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竖式,自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竖式。
指名板演,学生评价。
提醒: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观察情景图,还有哪些信息提出的问题没有解决?
①4袋虾饲料,每袋41千克,一共多少千克?
②一笼养8只螃蟹,112笼共多少只螃蟹?……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先估一估,再算一算。(自主练习1)
315242
×3×4
2.火眼金睛辨对错(自主练习3)
216
×13
648
3.先估算,再笔算(自主练习4)
219×4512×42×283316×3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可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4.游戏:玩一玩,算一算(自主练习6)
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出题,先估算,然后笔算。
5.有趣的动物世界。(自主练习5)
师带领学生读题,然后根据已有条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再解决。
6.在里填上“>”“<”或“=”(自主练习7)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然后集体交流订正,说出判断的方法。
7.自主练习8:每行312棵,种了4行,一共种了多少棵?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8.回答问题(自主练习9)
观察统计表,计算回答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9.自主练习10
小组合作分析读懂题意,寻求正确的解决策略,然后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书上的练习比较少,在完成书上练习的基础上要加大练习的数量,使学生熟练掌握。
信息窗3:海产品加工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连续进位的乘法
教学目标:
1.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连续进位的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2.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连续进位的乘法,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难点: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海产品加工厂看一看。(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二、合作探究:
1.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指导的观察,说清楚在哪看到了什么?)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师板书。
3.解决问题:
(1)7小时能加工多少千克带鱼?生列算式:59×7=
你能不能先估计一下,59×7得多少?
说说你的估算过程,集体交流。
(2)你能不能试着用竖式计算一下?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59
×67
413
(3)看看与我们的估算结果进行一下对比。
(4)小练习:自主练习1的前两个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算理)
4、8箱带鱼一共多少千克?生列式:25×8
自己试着计算,并说说算理
补充练习:25×4
5、9个车间加工多少箱?生列式:118×9
先估算一下,再自己列竖式计算。(学生小组讨论估算方法,互相交流)
指名说算理,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补充练习:125×8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的后两道题
自己计算,同位交流
2.自主练习2
完成后,小组内先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小结
教学札记: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掌握比较好,基本上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口算:25×4=25×8=125×8=
2、竖式计算:23×8=4×38=83×7=56×4=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3: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78×849×98×6589×5
454×44×198378×59×278
2.自主练习4:每种饮料各有多少瓶?
(1)自己先估计,再列式计算
(2)全班交流
3.自主练习5:
指名说说图意,再列式计算
说说在列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3、自主练习6:
指名说说图意,先估计一下,再列式计算
说说在列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自主练习7:计算
14×3=96×5=156×7=152×6=
125×7=234×3=2×142=75×8=
5、自主练习8
指名说说图意,先估计一下,再列式计算
6、自主练习9
出示图画,指名说说图意,先估计一下,再列式计算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自主练习10
指名说说题意,先估计一下,再列式计算
小组内交流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小结
教学札记:
本节课的练习效果不错,大部分学生正确率较高,能熟练运用乘法口诀完成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练习。
信息窗4:销售海产品
教学与实践活动内容:
末尾或中间有零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教学目标:
1.学习末尾或中间有零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2.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对问题做出正确分析,对同一类题目做出总结和概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口头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感受大海的富饶,增强保护大海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末尾或中间有零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竖式计算,理解算理并能熟练计算。
难点:在计算过程中注意末尾或中间的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与实践活动过程:
第1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和一些游客一起去采购青岛的特产——海产品,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都有些什么吧!
二、合作探究:
1.出示情景图
师:你都看到了什么?有哪些海产品?你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吗?
2.学生观察情景图,自主提问,师板书
3.有选择解决问题:
(1)3盒鱿鱼丝多少克?生列式:350×3=
①学生估算
②独立尝试列出竖式
350
×13
1050
可以这样写:
350
×13
1050
4.小结:末尾有零的数在列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
160520
×4×7
学生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
2.自主练习2:火眼金睛辨对错
小组内说说对不对,错在哪儿?计算这样的题时需要注意什么?
3.自主练习3:先估一估,再算一算
学生独立观察统计表,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通过估算和竖式计算将结果算出,并填写到统计表中。集体订正。
4、自主练习7
出示图画,理解题意
自己列式,全班交流
5、自主练习9:动脑筋
30×912×325×413×7
300×9120×3250×4130×7
(1)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
(2)不用计算,你能知道下面算式的积吗?
3000×91200×32500×41300×7
学生先试着自己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可以指名交流,然后集体订正。
四、小结:
教学札记:
末尾有0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容易出错,所以在教学时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不要漏写乘数后面的0。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练习,使学生做到熟能生巧。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在计算末尾有零的数的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学习新知:
出示情景图,解决问题:
(1)买5盒海参,需要多少钱?学生列式:406×5=
①估算
②自己试着计算一下。
全班交流,学生评价。
提醒:中间有零的数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买5盒虾皮一共需要多少钱?
①估算
②自己试着计算一下。
全班交流,学生评价。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2的其余题目
2.自主练习4
小组竞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3.自主练习5
学生独立观察统计表,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通过估算和竖式计算将结果算出,并填写到统计表中。集体订正。
4.自主练习6:蔬菜批发市场
指名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可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提出问题,先估算,然后笔算。
5.自主练习8:请你帮忙算一算
出示图画,弄清题目要求
指名读题,然后根据已有条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再解决。
四、小结
教学札记:
中间有0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比较难,要注意提醒学生0乘任何数都等于0。同时还涉及到价钱的计算,一节课要完成全部内容很紧张,因此必要的练习要跟上。
在每学期开学之前,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集体备课”,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集体备课
一、教材简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比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
线段的概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时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三、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2、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
突破措施: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四、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曹红:教学例1时,可以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可以让学生按教材介绍的方法去量数学课本的宽,4人一组,每人从四件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三角形学具、方木块)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量的方法的指导: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量完后,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当然量的结果不同。这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是量的数学课本的宽,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让学生看到,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然后再让全班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如每组中都有用曲别针量的同学,他们测量的结果都是:数学课本的宽有5个曲别针那么长。由此启发学生想到: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第二步,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小刀、铅笔、曲别针,或用“一”等去量桌子、铅笔盒、剪刀等物体的长度,然后针对测量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5把小刀长?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物品(如方木块学具)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方军:(1)认识厘米。
前面教学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已经引出统一的长度单位──正方体(1立方厘米),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很不方便,为了准确、方便的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教材由此引出厘米尺,并在尺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在此基础上,教材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材先出示一个图钉,通过测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以帮助学生看到1厘米的大致长度。然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在引出尺子时,教师应说明发明尺子的原因,让学生知道尺子的作用。在认识厘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尺子,帮助学生认识尺上的刻度及实际长度。然后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先让学生量一量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然后让学生量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巩固1厘米的表象。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其他活动,如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1厘米的长度等,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范恒云:(2)用厘米量。
例2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教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教学时,要注意说明量的方法:量时,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为了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教师可以先示范。学生自己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认识米用米量。
张永敏:(1)认识米。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材通过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到这样量要量很多次,太麻烦了,由此引出米尺(见下图),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进行度量比较方便。然后教材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见下页图)。
教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应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把1米长的尺子(或用竹竿、木棍等制成)。引出米尺时,为了使学生印象深刻,可以让学生先用小尺子,再用米尺量一量比较长的物体如黑板或讲台,使学生体会到:量比较长的东西,用米尺量比较方便。教学米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指着米尺,告诉学生这把尺子的长度是1米,再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看一看,并相互比较一下,使学生初步认识1米的长度。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看从脚到身体的什么地方是1米。接着让学生两臂伸平量一量、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使学生借助自己的身体,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袁自芳:(2)用米量。
例3,通过用不同的方法测量1米长的绳子有多少厘米,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的关系,得出1米=100厘米。为了加深学生对1米实际长度的认识,教科书第5页安排了“做一做”,让学生用卷尺量学生跳远的距离。这部分内容和练习一的第4、5题都是让学生实际量物体长度的题目。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量出1米长的绳子,然后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了解这根绳子有多少厘米。可能有的学生会用自己的小尺子一次一次地去量,得出1米=100厘米,也可能有学生直接用老师的米尺去量,一下就看出1米长的绳子是100厘米。不管用哪种方法,教师都要注意对量的方法的指导,同时注意测量时同学间的相互配合。
测量跳远的距离时,要指导学生:要先确定两个点,一个是跳的起点,另一个是跳完后脚后跟所在的点(终点)。量的时候,尺子要从起点拉到终点,尺子要放平拉直,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长度单位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认识1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1认识几厘米
(2)用厘米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青岛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050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