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

课型】新授课
【课题】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的方法研究乘法分配律。
2、能表述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教学重点】
通过“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的方法研究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37×5×24×51×252×13×5
125×5×825×8×3125×4×2
这是我们以前学习的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乘法的一些知识,乘法分配律。默读今天的学习目标,读完给老师举手示意。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计算。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通过购买花土和花肥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我们今天带着我们的花肥和花土一起去花园给我们花园的芍药和牡丹施肥吧。出示情景图。同学们仔细观察情景图看一看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芍药每行12棵,有9行,牡丹每行8棵,有9行。芍药种植面积长15米,宽8米,牡丹种植面积长10米,宽8米。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三、尝试训练
(一)独立思考,自主尝试
为了帮助大家学习,我为大家制定了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
1、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有几种方法?
2、比较解答方法,你发现了什么?
3、独立完成后在组内交流。
(二)合作探究,互帮互助
1、分组讨论:
(1)芍药和牡丹一共多少棵?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汇报交流,点拨归纳
汇报(1)
A、可以先求牡丹的棵树和芍药的棵树,然后两个数相加就是一共多少棵。
B、也可以先求每行有多少棵花,再求一共有多少棵。
学生独立列式,并回答、板书
方法一:12×9+8×9
=108+72
=180(棵)
方法二:(12+8)×9
=20×9
=180(棵)
我们组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
(四)独立探究
刚才同学们把上个问题解决的很好,那你能不能独立地把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自己解决。
芍药和牡丹的种植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方法一:15×8+10×8
方法二:(15+10)×8
(五)合作探究
12×9+8×9=(12+8)×9
15×8+10×8=(15+10)×8
比较两个等式,看看等号的前面和等号的后面有什么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与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相加,结果相同?这是不是一个规律?我们举例子来验证一下吧。
四、课堂小结
乘法的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的规律。
用字母表示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
(a+b)c=ac+bc
四、巩固练习
236×3+7×236=(+)×
(125+60)×=125×8+60×8
七、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2×9+8×9=(12+8)×9
15×8+10×8=(15+10)×8
乘法分配律(a+b)c=ac+bc

相关推荐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联系课》教案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联系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习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1、乘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2、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
(设计意图:公式板书在黑板,以便与乘法分配律对比)
3、师生赛一赛,10256,9925,学生每人挑选一道题做,教师全做,看谁算得快。
师:想知道老师算得快的秘密吗?(不是老师提前算了,而是老师掌握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秘密,假如你掌握了一定比老师还快呢!想不想知道呢?
二、探究新课:
(一)情景导入,认知定律。
1、你们这么积极,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你们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
例:出示笑脸图,每行有五个黄色笑脸图,三个红色笑脸图,共四行。
学生汇报两种解法:
先算出一行有多少个笑脸,再算出4行共有多少个笑脸。
列式为:(5+3)4=32(个)
先算出黄色笑脸、红色笑脸各有多少个,再算出一共有多少个笑脸。
列式为:54+34=32(个)
师:因为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等号连接。
板书:
(5+3)4=54+34或54+34=(5+3)4
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看到两种解法算式虽然不同,但结果都是32个,使学生明确两个算式相等。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数感。
分别观察有什么特点?(数字一样,符号一样)(5+3)4是5和3的和乘4,而54+34是5和3都和4相乘,再把积相加,4我们可以叫同一个因数,或相同因数。
是不是有这样特点的题都相等呢?(激发学生举例验证)
2、验证猜测,概括定律。
启发提问:
(1)师:观察这两个等式的特点,你们仿造再写一个符合上面特点的等式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在上式的下面。请学生举2-3个例子,能口算的口算验证,不能口算计算验证。强调:不要只举一位数的例子)
左边的式子是怎样等于右边的呢?老师画线演示
(2)我们现在来研究这些等式的特点。
抽象本质特征
师:观察这几组算式,等号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等号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关系?
学生先独自思考再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归纳定律。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发现了我们数学中的秘密,请你们把发现的秘密小声地说给旁边的同学听听。
请同学汇报结果,概括出乘法分配律。(不要求学生必须按照书中叙述,只要意思接近即可)
教师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板书:(a+b)c=ac+bc
(4)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相对照:ab=ba
(ab)c=a(bc)
(a+b)c=ac+bc比较有什么不同?
(二)练习巩固,继续引申
1、根据运算定律,在()填上适当的数。
(10+7)6=()6+7()
8(125+9)=()125+()9
748+752=()(48+52)(748+752中有相同因数吗?)
2、(1)3410+2710+3910可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三个数的和,四个数的和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修改乘法分配律的板书)
(2)24848=(244)8吗?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是两个数的差,三个数的差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教师激发学生好胜心:在乘法分配律中有许多变化,本节课我们没有按照书中的两个数的和的形式而归纳成这样,会不会觉得很难呢?有没有信心从那么多题里辨别出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题呢?
3、聪明的小判官:判断下列各题是否应用了乘法分配律
(1)12516=12582()
(2)(200+2)35=20035+2()
(3)10466=(100+4)66=10066+466()
(4)30532=(300+5)32=30532()
(5)17636+3624=36(176+24)()
(6)1654+5454不能用乘法分配律()
(7)(4006)13=40013613()
(8)9(ab)=9a9b()
(9)爱(数+学)=爱数+爱学()
4、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8+4)253472+3428
(三)运用定律简便计算,知道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那你知道老师开始计算10356和9825,为什么那么快了吗?
老师:乘法分配律可以让计算简便,这就是我们学习乘法分配律的好处,在计算中同学们要仔细辨别,合理应
(四)总结性提问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知识?(要求学生具体说明,不能简单重复)
(五)作业
1、书上练习六38页第6题
2、思考题:3699+367331+283131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
(5+3)4=54+34或54+34=(5+3)4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分析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分析》,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分析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今天又会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吧!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由前面学习的知识引入新课,继续学习、探索。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师:你们看,工人叔叔正在工作呢,观察这幅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这是工人师傅为学校的厨房墙面贴的瓷砖,可以输出或算出有多少块瓷砖。
师:你真细心。大家能根据获得的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出示问题: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2、学生先估算: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师:谁能估计工人叔叔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学生试着估计。
3、学生汇报验算方法和结果。
师:同学们的估计是否正确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瓷砖究竟有多少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教师巡视。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
生1:(3+5)×10生2:3×10+5×10
=8×10=30+50
=80(块)=80(块)
生3:(4+6)×8生4:4×8+6×8
=10×8=32+48
=80(块)=80(块)
4、师:同学们的计算方法都非常的好。请你仔细观察这四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计算方法不同,但结果却是一样的。
师:所以这两个式子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学符号连接起来?
生:等于号。
教师板书:(3+5)×10=3×10+5×10;(4+6)×8=4×8+6×8
5、观察、讨论算式的特点。
师:这两个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呢?两边的计算结果师怎样的?
生1:等号左边的算式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生2: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因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因数。
师:是这样吗?你们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6、举例验证。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算式的特点,能再列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
如:(40+4)×25和40×25+4×25;63×64+63×36和63×(64+36)
师:这几个同学举得例子符合要求吗?请在小组内验证。
讨论交流:(1)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2)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3)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小组代表汇报。
7、教师小结。
师: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8、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字母表示。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教师板书:(a+b)×c=a×c+b×c并带读。
9、寻找简算原因: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可以使计算简便,那么乘法分配律能否使计算简便呢?比较上面四个算式,看哪个算式计算简便,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一道题目里两种不同的计算,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发现、概括、归纳,从而发现规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收获,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0、请结合4×9+6×9这个算式说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试一试”。
1、观察(80+4)×25的特点并计算。
(1)出示题目。
(2)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看算式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3)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1)呈现题目。
(2)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3)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第(1)题:学生同桌之间讨论,教师指名学生汇报。
第(2)题:教师请两位学生上讲台计算,集体订正。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在小组内数以说,教师指名学生汇报,全班点评。
3、完成“练一练”第3题。
(1)限时一分钟完成计算,看谁算得又快有准。
(2)集体订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4、完成“练一练”第4题。
师:你能快速的算出算式26×21的结果吗?
引导学生知道,可以将21看成20+1,再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最后让学生自主计算58×11和47×102。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特点?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你们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
板书设计
(3+5)×10生2:3×10+5×10
=8×10=30+50
=80(块)=80
(3+5)×10=3×10+5×10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备课教案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备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备课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6页《乘法分配律》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
学法:对比观察,分析推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1、乘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2、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
(设计意图:公式板书在黑板,以便与乘法分配律对比)
3、师生赛一赛,102×56,99×25,学生每人挑选一道题做,教师全做,看谁算得快。
师:想知道老师算得快的秘密吗?(不是老师提前算了,而是老师掌握了一些乘法计算的秘密,假如你掌握了一定比老师还快呢!想不想知道呢?想知道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探究兴趣)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7
(1)课件出示主题图,在主题图中寻找信息。
(每组中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启发思考:如何解答这个问题?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学生交流不同算法的解题思路。预设学生汇报两种解法:
方法一:先计算每组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再算出25个小组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
列式为:(4+2)×25
=6×25
=150(名)
方法二:先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和负责抬水浇树的各有多少人,再算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
列式为:4×25+2×25
=100+50
=150(名)
(5)分析比较。
仔细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看到两种解法算式虽然不同,但结果都是150名,使学生明确两个算式相等。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数感。
分别观察有什么特点?
(4+2)×25是4和2的和乘25,而4×25+2×25是4和2分别同25相乘,再把积相加,25我们可以叫同一个因数,或相同因数。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通过合作发现知识规律,并进行归纳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品质)
三、发现规律
1.寻找相同特征的式子。
(1)用2、3、5照以上特征写两个式子并计算结果。
板书:(2+3)×52×5+3×5
(2)计算并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2+3)×5=2×5+3×5
(3)探索归纳特征。
2.验证发现:
(1)具有这样特征的式子的左右两边是否都相等呢?选择三个你喜欢的数字照这种特征写出两个算式试试看,结果是否相等?
(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然后汇报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板书学生的算式)
3.归纳乘法分配律:
(1)你能用你喜欢的图形、符号、文字或者你名字中的三个字来表示这个规律吗?学生自编公式,个别学生介绍自己写的公式。
(2)用a、b、c表示乘法分配律。(a+b)×c=a×c+b×c
(3)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相对照:
a×b=b×a
(a×b)×c=a×(b×c)
(a+b)×c=a×c+b×c
比较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涉及到加法的运算难点的理解)
四、巩固拓展
1.教材P26的“做一做”:下面那个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36)×64()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35×
27×12+43×12=(27+)×
15×26+15×14=()
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3.根据乘法分配律改变下列式子的写法。
64×8+36×825×17+25×3
先请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改变式子的写法。再比较计算。
五、运用新知
1.细心观察,巧妙计算。
4×12+4×84×(25+9)64×7+36×7(125+11)×8
提示学生先用乘法分配律改变算式再计算较简便。
六、总结:今天有什么收获?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057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