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案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吴均去欣赏一下富春江的奇丽景色。
二、解题:
“与朱元思书”——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三、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
5分钟后我们看谁读得更准确,更流利。
1.学生自学。
2.学生质疑。
师:同学们在读音和停顿方面还有没有解决不了的的地方?
3.指学生读课文(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
4.再指生读课文。
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6.再指生读课文。
7.齐读课文。
五、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你认为重点的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8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1.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3.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教师适时板书重点词语。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4.交流展示.
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翻译过程出错的地方,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重点词语:(板书)
第一自然段
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一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从,顺、随。
第二自然段
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清澈见底。④奔:飞奔的马。
第三自然段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边,名词作状语。(11)犹:好像,如同。(12)交映:互相掩映。
4.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练习巩固。
5.指生翻译课文。
六、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
七、当堂训练。
考考你,屏幕出示练习题。
(1)解释词语。
①风烟②俱③缥碧④忘反
⑤相鸣⑥轩邈⑦急湍⑧经纶
(2)翻译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八、全班自由朗读全文
九、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欣赏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致。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两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与朱元思书》这一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或图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是哪句?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二、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2)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奇山异水”的(可以从修辞、描写角度等方面思考)。
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8分钟后比谁说得具体。
1.学生自学。
2.师生交流。
老师归纳:
(1)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湍急(“急湍
甚箭,猛浪若奔”);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形声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3.师质疑: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三、探究拓展
参考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参考2.置身于这样的奇山异水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请你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并结合这句话谈自己的理解。)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提示: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富春江的山奇水异。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恶尘俗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四、当堂训练。(幻灯片)
你一定能准确解答语段后的问题!(来吧!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
2.《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_______家________。
3.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4.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
5.全文共三段,____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_____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___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____写水流舒缓处,以______________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2.文学吴均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视觉方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听觉方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5.一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竞轩邈争直泉声鸟声蝉声猿声6.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放飞想象的翅膀。
请将这篇文章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加入自己的想象。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知识。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3.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
2.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三、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四、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吧?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板书文题、作者。)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二、展示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首轮学习
(一)自学指导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拿起笔勾划出自己不认识或认为应该注意的字、词。借助书下注释和字典,达到读准字音的目的。(4钟后比一比看谁学的更好!)
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视。
(二)交流研讨
1.词语展台:同学主动把本文的生难字写在黑板上。
2.师生共同从音形义三方面完成黑板上所写的生难字。
3.学生在随堂练本上开始练习。
(三)质疑答疑
1.学生质疑:你还有哪些字读不准字音的提出来,其他同学帮你解答。
2.教师质疑:读这篇描写山水景物的文章应注意些什么?
四、朗读指导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找4-5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给予准确的评价。
五、专项训练
1.指名读课文。(后进生)
2.给下面的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
戾()纶()鸢()窥()柯()
3.简介作者。
本文作者,字、朝文学家。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
六、课堂小结
让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看看有多少同学会背课文了。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由学生齐读课文直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展示目标
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的理解。
三、首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含义,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对于不能解决的字或句子做上标记,组内共同讨论,实在不会的大家共同讨论完成。(时间8分钟,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更好)
(二)交流研讨
以小组为单位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教师对重点词语突出强调并进行板书。
(三)质疑答疑
1.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或句子,其他同学帮助解答。
2.教师质疑:教师提问重点字的理解或句子的翻译,学生抢答。
(四)专项训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1)风烟俱尽()(2)从流飘荡()(3)一百许里()
(4)水皆缥碧()(5)直视无碍()(6)急湍甚箭()
(7)皆生寒树()(8)负势竞上()(9)互相轩邈()
(10)争高直指()(11)千转不穷()(12)鸢飞戾天()
(13)望峰息心()(14)经纶事务()(15)窥谷忘反()
(16)横柯上蔽()(17)在昼犹昏()(18)疏条交映()
2.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参考答案:1.(1)全,都(2)顺着(3)表示大约的数量(4)青白色(5)阻碍(6)急流(7)耐寒碧绿的树(8)凭依(9)作动词,比高远(10)向(11)同啭,鸟鸣声(12)至(13)平息(14)筹划、治理(15)同返,返回(16)树枝(17)白天(18)掩映2.(1)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3)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4)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5)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阴暗。(6)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四、课堂小结
把你学到的文言知识在笔记本上归类。
教师指导:
1.通假字
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词
(1)一百许里。许:表约数,左右;应允,可能。
(2)鸢飞戾天者。戾:至,到达;罪过,乖张。
(3)经纶世务者。经纶:筹划,治理;指政治规律。
3.一词多义
天下独绝形容词,绝妙。
猿则百叫无绝动词,断,停。
4.词类活用
(1)风烟俱净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
(2)任意东西名词作动词,往东,往西。
(3)猛浪若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
(4)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平息。
(6)横柯上蔽名词作状语,在上边。
五、布置作业:不会背课文的同学自己抽时间背课文。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
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本文都写了些什么?然后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二、展示目标
1.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2.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三、首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
你认为作者什么地方写得最好?简要说明你自己的理由。5分钟后看谁最有见解。
(二)交流研讨
问题预设:
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写水色、水清、水急。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
2.从听觉来写: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3.从视觉来写: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4.本文兼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写景
动态:游鱼,泉水,好鸟,蝉,猿。
静态:细石,高山,寒树。
(四)质疑答疑
教师质疑:你学会了哪些写景的方法?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四、二轮自学
(一)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3.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
5.文章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更好。)
(二)交流研讨
要点提示:
1.本文主要描写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奇山异水的景色。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描写,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余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
3.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语言优美,采用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写法,且讲究对仗和声律。
4.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5.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三)、质疑答疑
对于本文的学习,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知识?学生提出后分学生、教师层面给予解答。
五、专项训练
不同基础的同学默写课文不同的语句。
六、课堂小结
请同学谈本文的学习收获。
第四课时(综合训练)
1.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泠泠作响()缥碧()急湍()鸢飞戾天()()
轩邈()()嘤嘤()成韵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
(1)风烟俱尽()(2)从流飘荡()(3)一百许里()(4)水皆缥碧()
(5)直视无碍()(6)急湍甚箭()(7)皆生寒树()(8)负势竞上()
(9)互相轩邈()(10)争高直指()(11)千转不穷()(12)鸢飞戾天()
(13)望峰息心()(14)经纶事务()(15)窥谷忘反()(16)横柯上蔽()
(17)在昼犹昏()(18)疏条交映()
3.填空。
(1)本文作者,字、朝文学家。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
(2)作者描绘富春江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山水之美,概括为“、”八个字;第二段写“”二字,抓和特点;第三段又分写“”,多层次展开描绘。
(3)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4)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5)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特征。
(6)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7)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蝉则千转不穷(尽)B.负势竞上(凭依)C.横柯上蔽(隐蔽)D.好鸟相鸣(美丽)
(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A.从流飘荡B.任意东西C.互相轩邈D.天下独绝
(3)下列加点字不是虚指的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4)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D.此人----为具言所闻
(5)文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6)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句各一组。
A视觉上的对偶句
B听觉上的对偶句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③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你对陶渊明有哪些了解?
生:答
补充: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质疑。
师:预习时你遇到哪些读不准的词、句?
生:答
2.检测
给下列字注音:(幻灯片显示)
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汲(jí)俦(chóu)觞(shāng)
3.指读课文,正音。(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
4.再指生读课文。
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6.齐读课文。
五、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1.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教师适时板书重点词语。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3.交流展示。
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翻译过程出错的地方,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重点词语:(板书)
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
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4.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练习巩固。
5.指生翻译全文。
六、课堂小结。
七、综合训练
(1)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②每有会意 ③亲旧知其如此④造饮辄尽⑤期在必醉
⑥短褐穿结 ⑦衔觞赋诗 ⑧以乐其志 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②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③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④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学生回答,明确:
(1)许:处所;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
(2)之(他,代词;的,助词)
言(说,说话;言语、话)
其(他,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的;语气词,表揣测、反问)
甚(详细;重要)
意(意旨;神情)
得(得到;益处)
志(标志;志向;志趣)
去(离开;距离)
(3)赞曰(传记后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赞、赞美)
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别名。今指文字)
(4)①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
②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
③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④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内容吗?生:齐背诗文。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生:向往自然,宁静闲适的隐士心境。师:陶渊明的很多诗文都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宁静闲适的隐士心境。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五柳先生传》,看看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二、展示目标: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
三、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
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将你的理解批注到旁边。6分钟后比谁谈得具体、深刻。
1.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小组交流
3.师生交流研讨。
(1)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2)难点突破。
师质疑: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读书态度)
四、问题探究(幻灯片)
1.“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2.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1.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2.“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五、课堂小结(学生总结)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本文语言朴素平淡,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而又意味隽永,我们都不禁陶醉其中。我们应该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
六、综合训练:
(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
(3)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4)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
23马说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重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大屏幕展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三、文学常识简介:(大屏幕展示)
1.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质疑
(师:预习时你遇到哪些读不准的词、句?)
2.给下列红字注音:(幻灯片显示。)
骈死槽枥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外见无马邪
3.指读课文,正音。(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
4.再指生读课文。
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6.齐读课文。
五、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1.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2.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教师适时板书重点词语。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3.交流展示。
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翻译过程出错的地方,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重点词语:(板书)
祗:只是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槽或:有时食马者:食通“饲”喂。喂养马的人虽:即使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现不出来。且:尚且等:等同,一样安:怎么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道:正确的方法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临:面对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学生自由译文。
5.指生翻译全文。
六、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综合训练:
1.填空。
《马说》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字旧时被列为之首。本文选自。
2.翻译下列词语。
祗:骈死:槽枥:或:食马者:
不外见:且:策:尽其材:通其意:
3.翻译下列句子。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它的主人运送柴火,还遭到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瘪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
二、展示目标:(大屏幕展示)
1.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
1.文章开头作者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2.没有遇到伯乐时,千里马的遭遇如何?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其原因是什么?
4.作者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
5.文中那句话点明了本文主旨?
(10分钟后看谁理解得透彻,谈得深刻。)
(一)学生自学
(二)交流研讨
要点提示: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对千里马起着决定作用,千里马依赖伯乐。)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三句话道尽千里马“没世而名不称”之悲)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将食马者的愚妄无知揭露的淋漓尽致。)
5.其真不知马也。
四、问题探究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物、马吗?
2.全文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着怎样的感情?
要点提示:
1.“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发现并赏识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人。
2.全文寄托了作者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懑之情。
五、拓展延伸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自己对于本节课的收获)
七、综合训练
1.文中第一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
2.本文中“伯乐”喻指,“千里马”喻指,“食马者”喻指。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5.根据语境,在划线处填上与马有关的词语。
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建功立业的战具,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与之有关的成语。
如:比喻富有经验熟悉情况,称为;比喻光阴迅速称为;说年老雄心依旧在称为;祝事业有成则言。
24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从古到今有许多有识之士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生答。师: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一篇勤学故事《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参考):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
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二、展示目标(幻灯片)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介绍文学常识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出示自学指导:(幻灯片)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在文中画出生字词语,结合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并将字音批注到书上,同时注意朗读停顿,自己解决不了的内容做上标记。
(10分钟后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2.学生自学
3.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研讨疑难。
4.质疑答疑
师:谁还有读不准的地方?
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可作补充。
5.专项训练
6.展示交流
(1)指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正音。(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
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
(2)再指生读课文,每人读一段。
(3)学生自由练读课文。
(4)指生读全文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收获。
六、综合训练(幻灯片)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作者是(朝)家(人名)。
2.给下列词语中的黑体字注音。
嗜学逾加冠叱咄负箧曳屣怠皲裂媵人衾容臭烨然缊袍蔽衣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直接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二、展示目标(幻灯片)
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三、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
(一)自学文本。
1.出示自学指导(幻灯片):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二)质疑答疑。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生答。
(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
(三)交流研讨。
1.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重点词语:(板书)
嗜:喜欢,爱好。致:得到。每:常常。假借:借。
天大寒:大,是非常、很的意思。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走:跑,引伸为“赶快”。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既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
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的意思。叩:请教。趋:快步走,奔赴。
德隆望尊:即“德高望重”。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
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卒:最终。填:充塞,挤满。
2.学生自由练习、巩固。
(四)专项训练。
指生翻译全文。
三、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收获。
四、综合训练(幻灯片)
先解释句中加点词语,再翻译句子。
1.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5.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7.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直接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
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三、准确翻译课文第二段
(一)自学文本
1.出示自学指导(幻灯片):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二)质疑答疑。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
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生答。
(三)交流研讨。
1.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
重点词语:(板书)
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穷冬:隆冬。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舍:这里指学舍书馆。支:通“肢”媵人:这里指服侍的人。汤:热水。
沃灌:浇洗。衾:被子。寓逆旅:住在旅店。逆旅,旅店。
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缨:帽带。腰:腰佩。腰,用作动词。容臭: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緼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緼,旧絮,敝破。
裘:皮衣。遗(wèi):赠送,这里是接济的意思。诸:兼词,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并兼有这两个词的意义。之,指书。于,向。僵劲:僵硬。和:缓解过来,暖和过来。再:两次。食:同“饲”,给饭吃。慕艳:羡慕。
绮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非……则:表选择,不是……就是……
畅达:顺畅通达。称:称道,赞扬。言和色夷:言辞温和,脸色和悦
2.学生自由翻译,练习巩固。
(四)专项训练。
指生翻译第二段。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收获。
五、综合训练(幻灯片)
先解释句中加点词语,再翻译句子。
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3.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4.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品析重点语句,体会“勤且艰”
教学难点:品析重点语句,体会“勤且艰”
一、情境导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古到今有许多有识之士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这样的名言警句?生答。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看看宋濂青少年时代是怎样勤奋求学的。(板书课文标题。)
励志名言
1.一个有决心的人终将找到他的路。——英国谚语。
2.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
3.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
4.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司马光。
5.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格言。
6.驶出避风的港湾,才能真正认识大海。——日本谚语。
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二、展示学习目标(幻灯片)
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奋求学的精神和意志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自学文本
1.出示自学指导:
文章结尾说:“余之勤且艰若此”。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到旁边。10分钟后我们比谁谈得深刻。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二)交流研讨
1.余幼时:得书之难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弗之怠
2.既加冠:从师之难: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求学之苦: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
生活之艰: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蔽衣
口体之奉不若人而不知
艰苦求卒有所获勤奋学习(自励;励人)
四、问题探究。
1.本文主要写作者求学之苦之艰,文末提到同舍生有何目的?
(对比,和我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我的求学之苦之艰)
2.作者给马生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目的何在?
(本文通过自述青少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告诉马生读书要专心,懂得勤苦求学的道理,就能学有所成。)
五、拓展延伸。
六、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全文。
七、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八、综合训练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回忆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的?
2.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一例并说说其作用。
3.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最能表现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2)描写作者求师途中所遭受的困苦的句子是:
(3)揭示文章的主旨的句子是:
25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赤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两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诵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赤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研习诗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二)初读诗歌。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朗读诗词,注意字音和停顿。3分钟后比谁读得准确、流利。
1.学生自学。
2.指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纠正)
3.学生练读。
4.再指生朗读。
5.齐读。
(三)师生共同品读诗句。
1.出示自居易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及相关的内容讲解。
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磋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2.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默读诗文,结合《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的内容,借助书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结合具体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分钟后比谁谈得具体深刻
3.交流研讨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
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学生质疑。
师:对这首诗你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质疑
生:答疑。老师适时点拨。
(四)齐读这首诗。
四、研习诗歌《赤壁》。
(一)作者简介。
(二)初读诗歌。
1.指生朗读《赤壁》,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诗歌
(三)师生共同品读诗句。
自学指导(三):
请同学默读诗文,思考: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2)作者评论的是哪个历史事件?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钟后比谁说得具体、深刻。
1.学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探讨。
3.展示交流。
(1)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要点提示:赤壁之战。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四)背诵这首诗。
五、综合训练: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抒写作者长期谪居生活艰辛的诗句:
2.表达诗人对世事沧桑和亲朋凋零的伤感的诗句:
3.诗中表现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的哲理的诗句是:
(二)《赤壁》
1.表达诗人对古事的追忆和看法的诗句:
2.阐明历史的发展进程由偶然因素决定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诵读《过零丁洋》和《山坡羊潼关怀古》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忧国思亲的诗句?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诵读《过零丁洋》和《山坡羊潼关怀古》。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研习诗歌《过零丁洋》。
(一)作家作品简介。
(二)初读诗歌。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朗读诗词,注意字音和停顿。3分钟后比谁读得准确、流利。
1.学生自学。
2.指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纠正)
3.学生练读。
4.再指生朗读。
5.齐读。
(三)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默读诗文,结合《过零丁洋》这首诗的内容,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钟后比谁谈得具体深刻。
1.学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探讨。
3.展示交流。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齐读这首诗。
(四)拓展训练:
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等等。(学生能谈多少谈多少,不宜作统一要求。)
(五)背诵这首诗。
四、研习诗歌《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作家作品简介。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二)初读诗歌。
自学指导(三):
请同学们朗读诗词,注意字音和停顿。3分钟后比谁读得准确、流利。
1.学生自学。
2.指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纠正)
3.学生练读。
4.再指生朗读。
5.齐读。
(三)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自学指导(四):
请同学默读诗文,结合《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诗的内容,思考:作者经过潼关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发了怎样的感慨?结合诗文原句说说你的理解。
5分钟后比谁谈得具体深刻。
1.学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探讨。
3.展示交流。`
要点提示: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四)背诵这首诗。
五、综合训练:
《过零丁洋》
1.诗中最能表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以死名志的千古名句:
2.写国家分裂、命运艰辛的一组对偶句:
3.概括出抗元失败后的心情的句子:
4.写诗人几十年来风雨历程的句子:
《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封建政治与人民对立的诗句:
2.写潼关雄险的形势的句子:
3.写怀古伤今,由眼“望”而心伤的句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诵读《水调歌头》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月夜的图片,请同学看图片,谈感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准确诵读《水调歌头》。
2.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研习诗歌。
1.作家作品简介。(幻灯片检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2、补充介绍。
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3.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4.读诗。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è)绮(qǐ)户婵(chán)娟
5.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思考:作者几次向上天发问,每次发问引发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8分钟后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诗句谈自己的理解,比谁理解的透彻,谈得深刻。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先在小组内交流研讨。
(4)全班交流研讨
要点提示:
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何事长向别时圆?”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6.问题探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四、背诵这首诗。
五、综合训练:
《水调歌头》
1.诗中“此事古难全”中“此”指代的内容是:
2.表现作者的豁达胸襟的句子:
3.表达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
4.蕴含人生哲理的句子:
5.诗中希望两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共享美好月光的两句词是:
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一、教学目的:
1.感受中华诗词文化的灿烂辉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2.提高综合归纳和口语交际能力。
3.积累古诗词的相关知识,开阔阅读视野。
二、教学重点:1.分类归纳整理2.诗歌赏析
三、教学难点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教法设计
1.合作探究2.赏析评价3.知识竞赛
五、学法指导
以诗词编辑与诗歌朗诵为主,可以让个别有特长的同学参与诸如诗意书画,音乐与舞蹈。
六、教具使用课件
七、课时安排
1.课外活动两周。
2.课内活动3课时。(成果展示)
八、教学步骤
课外活动阶段
(一)第一周
1.提交活动计划,让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任务。
2.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任务,明确分工,各司其责。
将全班同学分成十三组分别为:
(1)诗中四季(2)诗中山水(3)诗中田园(4)诗中边塞(5)诗中送别(6)诗中乡情(9)诗中友谊(10)诗中亲情等(12)诗中花鸟(13)诗中日月
3.通过各种渠道,查询相关资料:
a.可上网看“中华诗词”有关内容:
b.搜集相关古诗词整理到一起。
c.每个小组同学用powerpoint的形式,做一个演示文稿,选一首古诗词,其中有作家简介,作品背景,解释赏析、评价等。
d.找出以古诗词为词的歌曲。
e.诗人故事
f.各组可以根据需要涉及其他内容。
g.各组把本组要展示的所有内容整理到一起,自己设计展示的方式。
h.老师分类讲解古诗词的相关知识:
按诗歌体裁: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等。
内容:咏志,咏物,咏史,感怀,田园,边塞,山水,送别,思乡,友谊等。
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朝代:古诗和现代诗
(二)第二周:
诗词编辑,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进一步修改。诗歌朗诵,在小组热身、准备。
课内活动阶段
第一、二课时成果展示
主持人:(由班级组织能力强的同学来组织活动,自己准备开场白。)
评委:(请领导和老师担当评委)
形式:各小组分别用自己设计的方式展示成果
展示内容:(各小组可以自行设计展示方式和展示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展示:
1.古诗词的编辑:
把这一段时间课前五分钟同学们收集的和以前所学过古诗词的整理出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按着内容、体裁、流派、朝代等编辑在一起,用打印文稿或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出来。
2.诗词的欣赏:
诗配画,画配诗、为诗谱曲,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
3.古诗词的朗诵:
自己选择音乐来配音,朗诵一首或几首诗歌。
4.其他内容
活动说明:由评委选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5分,二等奖4分,三等奖3分,若得一等奖的小组,其成员在本次活动中的成绩都是5分,其中由小组长视成员在活动中的表现酌情加分减分,给小组长更多的权利,以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及促进其他同学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课时
古诗词知识竞赛
课前准备:1.将学生整理的资料汇编成题。
2.将同学分成六个小组。
教具准备:课件、试卷
教学流程:
一、必答题(试卷)每组的题都一样(50分)
1.全班同学共同答题。
2.课下老师评分。将分数计入总分
二、抢答题(30分)
三、选答题(20分)
答对了给本组加20分,答错了给其他组加20分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第14课钢铁长城
1、人民海军和空军的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
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2、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实验和对外出访任务。接着,海军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不断补充新型舰艇,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海军
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
3、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20世纪50年代初,空军部队已拥有各种飞机三千多架。
4、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
5、导弹部队的发展:导弹部队时现代化军队不可缺少的,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1957年,中国开始组建战略
导弹部队。
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我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原则分别是什么?
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在1953年底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首次提出按照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影响
在中、印、缅三国总理的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1955年,众多非亚独立国家的首脑,聚集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第一次没有指明注意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针对帝王注意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4、▲列举5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⑴周恩来在1953年底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⑵1954年,周恩来出访印度、缅甸,一致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⑶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⑷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1、▲建国初期中美关系是怎样的?70年代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建国初期: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双方敌对的状态长达二十多年。
70年代的变化:⑴20世纪70年代,中美开始改善关系;⑵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⑶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⑷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变化的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10月25日,在26届联合国大会时,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支持中国的国家有: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等。
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接着,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我国外交工作出现新局面。
4、2001年APEC会议的主题是“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10月21日上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上海科技馆迎候前来出席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美国总统布什、俄罗斯总统普金等19位领导人。江泽民首先发展讲话,接着,会议讨论了全球和地区经济形势、面向新世纪的APEC政策框架等问题,通过了《上海共识》。会议结束时,江泽民宣读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模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5、▲70年代以来,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⑴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⑵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⑶1972年,中日建交;⑷2001年成功举办APEC会议;⑸20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1、▲建国以来我国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的成绩?
成绩:“两弹一星”:⑴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
⑵1964年6月,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获得成功。⑶1966年,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⑷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⑸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人们正期待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升上太空。
⑹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原因:⑴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⑵国家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支持;⑶广大科学家热情地投入。
2、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意义: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六单元科技技术与文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1、863计划: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因为四位老科学家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所以这一项计划被称为“863计划”。在随后的半年中,一百多位科学家对计划进行了反复论证,形成了《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第19课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0年,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基础教育水平,已居于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文学的繁荣: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文革以后,一些反思“文革”的一些作品,而后大量的是反映改革开放内容的做平,还有一些弘扬民族道德精神的成功之作。
2、艺术的发展:影视艺术、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迅速发展。
3、▲走向体育强国,为迎接2008年的奥运会,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
⑴新中国建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性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⑵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乒乓球赢得世界的瞩目;27届奥运会上金牌总数排第三;⑶1990年,中国首次举办了亚洲运动会,2008年,中国将举办奥运会。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做法:⑴提高自身素质;⑵努力成为一名运动员;⑶学好一门外语,成为一个志愿者。
第21课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1、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为什么买东西用各种票据?
因为我国经济落后,物资不足,需要用各种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2、生活保障制度:
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城镇居民最底生活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逐渐完善。
综合性题目汇总
1、▲20世纪50年代,中共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有什么正确决策和严重失误?文革后,在大政方针上又有什么重大决策?这一决策与50年代的探索有什么联系?
2、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前进的目标是什么?他在经济建设、祖国统一、教育事业、新时期外交政策等方面有哪些“准确的思路”?
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思路:经济建设: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战略,判断姓资姓社的三条标准,
教育事业: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科教兴国,
民族外交: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不结盟政策等
3、▲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以党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请你结合中共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三大的相关史实,指出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作出了哪些努力?(1)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2)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党召开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定了党的基本路线,要求深化改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哪些探索?
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②、党和政府实行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在城市改革计划管理体制,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③、实行对外开放,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以发展我国民族经济;④、实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共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并作为立国之本;
⑤、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纲领和奋斗目标。
⑥、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⑦、西部大开发;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第五单元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语文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
第21课《与朱元思书》(吴均)
一、授课学时: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2、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4、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美点寻踪法延伸拓展法
四、教学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诗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仔细观察。
1、明确字词。
缥碧(piǎo)急湍(tuān)轩邈(xuānmiǎo)泠泠(líng)
戾天(lì)鸢飞(yuān)经纶(lún)横柯(kē)
2、作者介绍。
教师提问,学生举手抢答
(1)、齐读:吴均的诗歌《山中杂诗》
(2)、提问:1)这首诗是谁写的?2)写了什么?3)你还知道关于这个作家什么知识?
明确:1)吴均2)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的烟、落日、鸟、云这四种景物3)、吴均(南朝),字叔痒,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三、探究问题
(一)、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1、欣赏:放配乐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质疑: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举手提问)
明确: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的读音
3、朗读: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流畅感和美感。
(二)二读课文:正确释词并译句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2、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1)独绝:独一无二。
2)负势竞上:依凭(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的主语是“高山”,不是“寒树”,从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
3)“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所以“好鸟”的“好”是友好,友爱的意思。韵:和谐的声音。
4)“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原诗以“鸢飞戾天,鱼跃天渊”起兴,意思是鸢飞到天上,鱼在深渊中跳跃。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诗经》的语言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与原诗无关。
3、质疑:对照注释,是否能一句一句解释?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看。
4、讨论: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课堂讨论解决
明确:以下句子要能够正确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显现着共同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随着江流往东或是往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5)负势竞上,互相轩藐:树木凭着山势,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这样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也与黄昏无异。
8)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有时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5、译文。
(那空中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呈现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四、总结归纳。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五、拓展迁移。
用200字左右的话描写一处山水。
六、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和主旨
1)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为什么?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3)根据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异”这两个字展开。
2)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3)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4)文句清新优美,写景状物细致,句式“两两相对”,又骈中带散。
二、学生分六组交流,每组在统观全篇的基础上重点负责一个语段,然后各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册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学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急湍猛浪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学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三、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四、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五、课堂练习。
1、这篇文章的语言好在,例如“”
2、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其中以“”句最传神。
3、这篇文章的结构妙在,使文章。
4、这篇文章的主题高在,从“”可以看出来。
明确:
1)这篇文章的语言好在语言优美、细腻,多用修辞,骈散结合,例句自选
2)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水之清澈和两岸山之高峻。例句自选。
3)这篇文章的结构妙在采用总分,使文章开篇点出中心,二、三段承上分写,条理清晰。
4)这篇文章的主题高在表心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鸟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可以看出来。
六、总结归纳。
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七、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2、参考课文从“水”“山”对富春山水的描写,仿写西湖的“雨”或“雾”。
板书设计:
21与朱元思书
一段:总说---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二段:分说---写水之异
三段:分说---写山之奇
第22课《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一、授课学时: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
(3)、熟读、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提高朗读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指导学生课外收集陶渊明的有关资料,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3)、体会文章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把握简约凝练,多用否定句的语言特点。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学习作者守志安贫、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4、教学重点(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把握五柳先生的高风亮节、精神实质。
(3)、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鉴赏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意。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
四、教学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1、教师出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画面,并提问:菊花高洁,南山幽静,徜徉在这山水景物之间的诗人是谁?
2、你知道多少关于陶渊明的知识,请你给同学们说一说
3、学生举手介绍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教师点拨补充,座位上的同学笔记。
4、导入《五柳先生传》
明确:1、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
2、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二、播放课文录音
1、听读课文
要求:1)认准字音。
2)并在课本上注下这些生字。
明确:1)生字: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汲(jí)俦(chóu)黔(qián)觞(shāng)欤(yú)
2)多音字:传(zhuàn)好(hào)
2、合读课文
要求:1)读出节奏。
2)边读边在课文上标划节奏。
明确:1)三字短句:如好\读书晏如\也
2)四字短句:如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3)复杂长句:如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3、跟读课文
要求:1)模拟人物心态。
2)读出语气、语调。
明确:1)第1段应读出舒缓陈述的语调
2)第2段应读出赞叹抒情的语调。
4、默读课文,
要求:1)领会文意。
2)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字意、词意、句意。
3)课堂质疑,向老师提问,全班讨论。
明确:1)第一段:
何许:何处许,地方,处所。详:详细地知道。
因:因此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号:别号,人名外的自称。焉:语气词,表决定,相当于“矣”。
不求甚解:不追求过细的理解。这里指不拘泥于字面,不执著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只求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
会意: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所领会。性:人的本性。
嗜:喜爱,爱好。旧:指老朋友
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或:有时。置酒:准备酒。
招之:邀请他。造:到……去。
辄:每每,总是。尽:指喝完。
期:期望,希望。曾不:一点也不。曾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感情上计较,指留恋、顾恋。环堵:房屋四周。堵,墙壁。
萧然:冷落、空旷的样子。短褐:粗布短衣。
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箪:盛饭食的圆形竹器。
瓢:舀水的葫芦。自终:自己过完一生。终,终了,结束。
晏如:安然自乐的样子。晏,平静,安逸。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自娱:使自己欢娱。忘怀:不放在心上,忘记。
2)第二段:
赞;史传文章结尾的评语。戚戚:愁苦的样子。
汲汲:急迫追求的样子。极:推究。
兹:代词,此,指五柳先生。若人:这样的人,指黔娄。
俦:类。衔觞:口衔酒杯,指饮酒。觞,酒杯
以乐其志:来使自己的情志得到欢乐。乐,使……快乐。志,心意,志向。
三、课堂练习。
由于陶渊明文学创作成就巨大,现某市文联拟请他担任文联主席一职,请你根据学到的文学常识和对课文的理解帮他填好履历表。
某市文联干部履历表
姓名:性别:字:号:
出生年月:籍贯:国别:职业:
人生格言:
特长展示:
工作经历:
兴趣爱好:
自述性格:
明确:某市文联干部履历表
姓名:陶渊明性别:男字:元亮号:靖节先生
出生年月:365年籍贯:江西九江国别:中国职业:自由诗人
人生格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特长展示:擅长写诗
工作经历:1、江州祭酒。2、镇军将军刘裕参军3、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4、彭泽令。
兴趣爱好:1、好读书2、性嗜酒3、常著文章以自娱
自述性格:1、闲静少言,不慕荣利2、安贫乐道,不图享受3、真挚坦诚,喜爱自然
四、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朗读课文
1、说说两个段落有什么不同?
2、找到总领全文,体现五柳先生风格的句子。
明确:
1)从内容上看,第1段主要是生活(蕴涵性格志趣);点出“不慕荣利”,
第2段主要是赞语(蕴涵精神风貌)。呼应“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从形式上看,第1段主要是描述,是分写;第2段主要是评论,是总说。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二、思考讨论
1、如何理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含义?
2、怎样理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
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4.“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要点提示:
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
5.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
要点提示: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
三、朗读质疑
自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解决。
A、主人公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B、作者以“五柳”为号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C、作者与五柳先生到底有什么关系要写文纪传?
明确: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他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他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他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他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但他为什么看中五柳树呢?也许他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他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
B、以五柳为号,可见他家居环境的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C、陶渊明实际是借五柳先生写自己,这在南朝梁代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已指出:“渊明少有高山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五柳先生的生活情趣,正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四、课堂练习:
读《归去来兮》,写写人生感悟(200字)
五、总结归纳。
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并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3.写出文中的一个成语,并解释它的意思。
板书设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适意
五性嗜酒……陶情不坚
柳传环堵萧然……乐道随守
先常著文……娱乐流节
生俗操
传赞——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第23课《马说》(韩愈)
一、授课学时: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4)、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2、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4、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四、教学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三、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贞元八年(792)中进士后,过了四年才被宣武节度使任命为观察推官,贞元十八年(802)授四门博士,历迁监察御史,因上书言关中灾情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县令,元和初任江陵府法曹参军,国子监博士,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之乱,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宪宗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穆宗时,任国子监祭酒,兵部、吏部侍郎等。有《昌黎先生集》。在中唐,韩愈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学家。一方面他有大量杰出的诗文作品,另一方面,他作为文坛诗坛的领袖,广交文友,提携奖掖,不遗余力,在他周围聚集了不少志趣相投,风格相近的文人。他不仅大力称赞比他年长的孟郊,还奖拔比他年轻的贾岛,又鼓励李贺这位天才诗人,并为他因避父讳而不得参加科举而大声疾呼;此外,他还与皇甫湜、卢仝、樊宗师、刘叉、李翱等有密切交往。这样,他与他周围的这些文人便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并以他本人为主将,掀起了一个很有影响的新诗潮。”
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五、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六、课堂练习。
从千里马的角度出发,写一段话。内容不限。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齐声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四、课堂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
五、总结归纳。
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托
马说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物
寓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意
第24课《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一、授课学时: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通过现身说法,以自己年轻时代的求学经历启发马生,以达到劝学的目的。
2、能力目标
(1)、复述课文,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3)、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4、教学重点(1)、翻译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本文作者执著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2)、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理解文中作者的求学态度。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复述法延伸拓展法
四、教学准备:录音机、录音带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板书课文标题。)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
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怠叩问绮秀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六、课堂练习。
1)“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2)“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3)“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七、小结
第一段,作者先从自己说起,也就是现身说法,历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种种艰难情况,说明尽管客观条件很不利,但由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克服了不利条件带给自己的困难,取得了成就。可见,主观努力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八、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齐声朗读课文。
二、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三、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四、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自由朗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讨论解决。
五、课堂练习。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写成发言材料。
六、归纳总结。
尽管客观条件很不利,但由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克服了不利条件带给自己的困难,取得了成就。可见,主观努力是成功的决定因素。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勤幼时——借书——室内抄书——嗜学苦
且中
艰加冠——求教——百里叩问——益墓圣贤之道作
若乐
此当余之从师也——求学——负籍远游——中有足乐者
第25课《诗词曲5首》
一、授课学时: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2、能力目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4、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朗读法、鉴赏法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五、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研习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朋友,不胜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人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作者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寂寞地闲望山水风光,而朝廷的重要官职将由谁来承担呢?而刘诗答的意思是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何必为我一人可惜?显示了诗人开朗的
胸怀。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日在酒宴上听到您(指自居易)诗歌《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真是高山流水遇知音,我喝着酒听着歌不禁觉得精神振作。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自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其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富有形象而含意深刻的名句。
4.齐读这首诗。
(二)《赤壁》。
1.指名朗读《赤壁》。
2.思考探究:
(1)《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要点提示:这一把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把铁戟,使诗人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从而为下文铺垫。
(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感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
要点提示:这二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3.齐读背诵这首诗。
(三)《过零丁洋》。
1.指名朗读《过零丁洋》。
2.四人一小组,思考探究: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点提示:
(1)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表明诗人舍身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3.齐读这首诗。
三、课堂练习。
请同学们谈谈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事例。
四、归纳总结。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连系情感的最佳纽带。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象征、美的象征、审美情感的象征。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今天所学的三首古诗。
2.品析下面的诗句。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
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上片大意:叙述作者身世感慨和矛盾心理。
(2)阅读讲析词下片。先是讲自己彻夜难眠:月影移动,转过红色的楼阁穿过雕花的门窗。这样写的目的是——承上启下,自然转入到思弟之情的另一个主题上了。接着问月: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分离时团圆呢?‘
提问:
①什么语气?
要点提示:反诘埋怨。
②怀念谁?
要点提示:弟弟子由。
接着由己推人,人间有悲欢离合如同月亮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没有完美无缺的。
③提问:用什么语气、态度?
要点提示:对离人的同情抚慰,更是赋予哲理,表现诗人旷达的心胸和情怀。
最后用月光的普照表达对天下所有离人的祝愿:只希望人人岁岁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④提问:这样的名句体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要点提示:深挚崇高的思想境界,美好的祝福。
下片大意:抒发对弟弟的怀念之情。
(二)《山坡羊潼关怀古》。
1.揭示课题:简单了解曲是诗词以外的另一种文学作品。
2.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散读一次后齐读,教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4.教师简要讲解。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5.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后两句来理解。)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三、课堂练习。
用一段文字来抒发对朋友或亲人的思念。
四、归纳总结。
本曲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封建社会历史的一个客观规律。
五、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板书设计:
坎坷遭遇——渲染——辛酸
归来感慨——用典——悲痛
《酬乐天扬州事、情、景、理
初逢席上见赠》水乳交融
(酬赠诗)感叹身世——写景——愤激
席间赠言——抒怀——昂扬
前两句——————兴感之由
《赤壁》非凡的史识
(永史诗)后两句——————借题发挥豪爽的胸襟
首联——回顾一生
深挚沉痛
颔联——国破家亡
《过零丁洋》追忆过去丹心垂史
(述怀诗)颈联悲愤忧惧映照千古感叹眼前
尾联——以死名志——激情慷慨
把酒问天不知何年
上阕由月感发—求美好生活
欲归又恐起舞弄影情景交融
《水调月照无眠不应有恨情趣盎然
歌头》下阕感月怅别—表思念情怀人有离合千里婵娟
凭吊潼关估计————峰峦、波涛、宫阙成土
《潼关怀古》
(咏史诗)抒发深沉感慨————兴、亡,百姓苦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790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