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教案
〖内容标准〗
知道了解夏、商、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大致过程,包括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分封制、宗法制及东周建立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甲骨文的辨认,激发学生探寻古文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懂得可通过考古材料来了解历史。
②指导学生制作夏、商、周三代比较表和家庭亲属世系表,培养综合、归纳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比较商朝和西周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夏、商、周的灭亡说明昏庸、暴虐的统治注定要失败。
②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其对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起了一定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教学要点〗
1.重点 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 分封制在西周有助于稳定统治秩序,而在后世中央集权制下又成为离心因素;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及其对后世的正负两方面影响,这些都是初一学生较难理解、掌握的。
〖教学分析〗
1.夏、商、周的更替
①简要说明夏、商、周三代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向学生交代“公元”、“公元前”、“公元后”、“世纪”等基本概念。
②夏朝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其主要标志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帮助学生理解,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公天下”转化为“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③“殷商”及“殷墟”的概念补充“殷墟”发掘的过程。并告诉学生“殷墟”以外还有许多商朝遗址,蕴藏着更多的文物,鼓励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适当补充甲骨文字,让学生来辨认,并讲述甲骨文的刻制经过,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目前半坡和大汶口的刻画符号还难以识读,而甲骨文已经旨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基本能读懂,并可通过甲骨文来了解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因此,甲骨文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的开始。
④牧野之战商纣王的暴政,主要表现在:一是奢侈淫乐,荒淫无度,如修建宫室园林等。二是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如创设“炮烙之刑”就是导致商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牧野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武王伐纣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学生回答后指出:商纣王的失败证明“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道理。 
2.周的分封制和守法制
①分封制其一,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原来是商朝辖下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出兵,征服了许多地方。为了统治所征服的辽阔,加强对各地的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其二,分封办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处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封他们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其三,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主;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其四,分封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统治。利用地图“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图”,让学生了解西周统治区域扩大情况。
②宗法制思考西周实行宗法制的原因,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使学生辩证地看待宗法制的历史作用,进一步突出教材的重点。
③“宗法制示意图”和《汉书食货志》的有关记载,加深对西周宗法制的理解。
④“家庭亲属世系示意图”制作家庭亲属世系表,以增进家庭亲情关系,并培养实践能力。
3.西周的灭亡
①本目不是教学重点,只需帮助学生弄清从西周到东周的历史发展线索。西周末年政局动荡不安,而幽王还在演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王昏庸、诸侯离心离德、周边少数民族尤其是犬戎日崛起,皆成为西周灭亡的原因。
②启发学生回忆史书、小说、电影中的商纣王、妲已、周武王、姜太公、周幽王褒姒等较熟悉的历史人物,比较商朝与西周灭亡的原因的共同点,明白统治者的品行和统治政策,与国家兴亡的密切关系。
(以上内容主要来自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
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第4课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了解了禅让制,这种我国古代部落联盟时期以原始民族方式推荐首领的传说。同样,在传说中有古代圣贤的代表尧、舜、禹。禹之所以被人们尊称为“大禹”,是因为他治水有功,在治水的过程在他因势利导,变“堵”为“疏”,降服洪水。禹去逝后,启击败伯益,取得权位,建立夏朝。从此,“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到
第5课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板书,以下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殷墟yin1xu1纣zhou4 桀jie2 贡赋fu4 嫡di2长子 王畿ji1诸候-诸侯 卿qing1大夫 采邑cai4yi4 庶shu4子 犬戎rong2
〔合书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找学生讲述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板书)。
夏 建立者 亡国者 时间 都城
商上古三代
(西)周
分封制 目的 方法 相互关系 作用
宗法制 基础 核心 作用
公元纪年法
△教师做布点小结:
“上古三代”,夏、商、周的内容大家基本上能把握要点,但对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由于涉及到历史概念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大家做应该说已经很难得了,我希望同学们能以这两个历史概念的学习为例,以后学习历史概念、历史名词时,能做到举一反三,知道从哪几个方面把握历史概念、历史名词。
〔分层推进〕
△要求学生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5分钟)
①“上古三代”是哪三代?(夏、商、周)
②“上古三代”各自的起止时间、建立者、亡国者、都城分别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31页,附录:“朝代简表”。同时指导学生看第30页,“夏商周形势图”,指明传说中“禹都阳城”,阳城在哪里,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朝代简表”说夏都在“山西安邑”就是其中一种说法,大家只要记住“阳城”就行了。)
③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____。(商朝。指导学生看第26页的图。图上的文字是甲骨文,有关甲骨文的知识,我们将在后面的课文中学习。)
④什么叫“殷墟”?(商代都城的废墟,因商朝多次搬迁都城,商王盘庚把商朝的都城迁到殷之后,人们把商朝也称为“殷朝”。)
⑤什么是牧野之战?(向学生讲明,我们以后还要学到许多战争,战争与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我们课本中学习到的战争在人类历史中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关于战争我们要知道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背景、经过、意义及其作为特殊战例的代表性。牧野之战就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⑥分封制的目的、方法、相互关系、作用分别是什么?(略)
⑦宗法制的基础、核心、作用分别是什么?(略)
⑧“东周”的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指导学生看“宗法制示意图”。(学生问:“如果没有儿子怎么办?”)
西周宗法制由层层等级严密编织而成的宗法血缘关系网络,将同姓宗族成员联结在一起,起着维护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分封制即“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它与夏商时代的“方国”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后者则是经过分封自上而下形的。它强化了天子对诸侯的统属关系,但诸侯在地方上仍拥有地方实权,封国仍是一地方实体,与后代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组织全然不同。
②公元纪年法 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课外学史”。并补充:公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年。公元元年之前为公元前1年,没有公元0年。计算年代的方法:如果两个年代都是公元前或都是公元后的,两数相减;如果两个数跨公元前后,两个数相加减1。
〔贯通评价〕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做到以下几点:
①学习一个王朝要了解它的起止时间、建立者、都城、重要的领导人,重要的制度。
②学习战争要掌握它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经过、结果及其典型性。
③分封制和宗法制作为重要的制度,我们要掌握其实施的目的、方法、作用。

相关阅读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法兰克王国,查理曼帝国;凡尔登条约;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基督教的产生、传播、分裂;拜占廷帝国及其文化;奥斯曼土耳其的兴起和扩张。

2.能力培养:(1)通过分析查理大帝在历史上的作用,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2)拜占廷帝国保存了大量古代希腊、罗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3)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继阿拉伯帝国之后,又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它是经过长期的对外扩张形成的。它的统治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3.思想品德教育:(1)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认识到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社会发展

的必然规律。(2)封建社会比奴隶社会进步,因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农奴比奴隶的处境有所改善,在生产中表现出一定的主动性。(3)通过对基督教会在西欧中世纪所起作用的讨论、评价,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和西欧封建社会。重点:基督教。

难点:基督教性质的变化。难点:西欧封建社会。

教学过程

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着奴隶社会在西欧的崩溃,之后,西欧的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被欧洲史学界称为中世纪或中古世纪。这一时期,欧洲出现了一些早期封建国家,孕育了欧洲国家的雏形。今天的英、法、德、意等国是西欧主要的国家,它们是怎样建立和发展的,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去寻找英、法、德、意等国家的根基。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国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它的领土上建立了几个国家,其中影响最大,存在时间最长的是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达到全盛时期的君主是查理。为什么说查理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2.查理曼帝国

从8世纪后期到9世纪前期查理在位四十多年,发动了五十多次战争,几乎和西欧

尽管查理是一国之主,他还渴望得到帝王的尊号。800年,机会终于来了。从此法兰克王国成了查理曼帝国,查理则成了“查理大帝”。这样,查理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在欧洲,教权与王权结成了联盟。查理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下令全国人民信仰基督教,违者一律杀死,从而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查理不仅武功显赫,而且也注意恢复和发展西欧的文化教育。他为培养传播基督教和管理国家的人才,积极提倡文化教育,并且带头学文化。查理的文化教育政策对提高日耳曼人文化和恢复古典文化是有积极作用的。

3.西欧封建社会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封建制度逐渐形成,9世纪开始确立。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历经数百年,而在9世纪,我国却处在封建社会的高峰——繁荣的隋唐时期。

西欧封建制度确立后,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把土地分封给小封建主。封主与封臣这种主从关系只存在于直接建立分封、受封关系的领主和附庸之间。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权力也只限于自己的领地内,甚至无权管辖一个不直接隶属他的小封建主。正如西欧封建社会流行的一则规矩所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各级封建主拥有大小不同的封地和数量不同的庄园、农奴武装,形成“封建金字塔”,压在广大农奴身上。从国王到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是统治阶级,他们靠共同压迫剥削处在最底层的农奴为生。

二、西欧城市的兴起

几百年过去了,农奴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改进生产技术、扩大耕地面积,使农作物的产量不断增长,农作物的增长使商业活跃起来;还有不堪忍受封建主奴役的庄园手工业者,被迫逃出庄园,定居在有集市的地方,成为商品的生产者,后来又成了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这些地方逐渐成了日趋活跃的商业城市。城市的兴起,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开始摆脱原始的孤立状态,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当时的城市遍布欧洲各地。正如恩格斯所说城市如同“中世纪的花朵”到处开放。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它们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辐辏的都市。

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后来又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三、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原称作拜占廷,所以东罗马帝国又叫拜占廷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拜占廷帝国继续独立发展,6世纪,东罗马帝国恢复过去的罗马帝国。但后来穷兵黩武,国力走向衰微,四分五裂,处于风雨飘摇中。

13世纪末,西亚又出现一个地跨三洲的大帝国,这就是奥斯曼土耳其。奥斯曼土耳其建国后,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占领了整个的小亚西亚,又逐渐渗入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威胁到已经衰弱的拜占廷帝国,1453年,攻占拜占廷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此后,奥斯曼土耳其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改圣索非亚教堂为清真寺,至此,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又存在了近千年的东罗马帝国也终于灭亡了。

第20课变革中的社会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20课变革中的社会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20课变革中的社会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讲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以及日常生活的信息化等等变化,本课内容是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他们先向自己的父母了解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然后要求同学讲述自己日常生活的变化,然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生活中的显现,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以及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本课可以设计为活动课的形式。
教学目标

掌握改革开放前后,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和生活的日益结合。

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比较鉴别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到20世纪末,我国在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就业制度的变化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改革深入的一种表现。
教学重点
就业制度的变迁
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
教学难点
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讲述)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生活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生活有发生了一次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后,人们不仅体会到了自由、自主,而且开始向“富裕”迈进,人们的生活开始出现了新的面貌,这种“新”体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在生活不同方面,都有哪些变化。

一、就业制度的变迁
(讲述)大家都知道,现在大家找工作都很不容易,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大学,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文凭,以后可以再找工作的时候,有一个优势。大家谈谈你们从父母那里,都了解到他们当时就业环境是什么样的?
(学生展开讨论)
(总结)从新中国建立到现在,劳动就业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优先考虑的战略重点。我国的就业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采取的是什么样的就业政策?
(回答)
(讲述)这种“统包统筹”就业政策的具体内容是怎么样的呢?
(回答)
(讲述)“统包统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基本就业政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说明“统包统配”已经不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那么,为了适应西的经济体制,我国的就业制度又发生了怎么样变化呢?
(回答)
(讲述)中央和国家提出,实行劳动就业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方针。此后,劳动合同制开始逐步实行,这种新就业制度的实行,和之前的就业制度相比,有什么区别呢?
(回答)
(讲述)它打破了“铁饭碗”的分配制度中存在的“大锅饭”的积弊。在1997年,国家又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推出了新的就业制度,新的就业制度的是什么样的?
(回答)
(讲述)1997年以后,我国出台了以个人择业为主,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新的就业方针。我们国家讲“与时俱进”,从我们国家的就业制度的变化就能看出来,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经济制度的不断变化,我们国家的就业制度也在不断变化。现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国家和政府也一直致力于缓解就业压力的问题。就业制度的变化,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回答)
(讲述)就业制度虽然不断变化,但是它始终有一个最终目标,就是希望给更多的人提供理想的工作岗位,希望市场机制成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主要力量。
(放有关解决就业问题的视频,组织讨论)你是如何看待当今就业压力的?
(学生讨论)
二、努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讲述)就业制度的解决,解决了广大从业人员的就业压力,但是还有一部分非从业人员的问题,以及就业人员的工作的保障问题,国家是如何解决的呢?
(回答)
(讲述)我国实行了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的社会保障都包含哪些内容?
(回答)
(指导学生浏览教材的“小资料”,讲述)同学们,你们的父母在单位入的保险,都包含什么样的类型?
(回答)
(讲述)我们今天就主要来看一下养老保险是怎样在我们国家建立起来的。1984年,我国首先建立了怎样的有关养老保险的制度?
(回答)
(讲述)在1991年,民政部就开始助手进行农村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在1995年,国务院决定建立怎样的养老保险模式?
(回答)
(讲述)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这种模式的建立是适应市场经济机制而建立的。这种体制的建立,对于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具体意义呢?
(回答)
(讲述)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了自己的养老保险制度。同时,对于失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等,也都朝着进一步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方向进行改革。
三、信息技术融入生活
(讲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当今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正在以自己强大的作用,无声无息的改变着我们这个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感受最深的由于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
(回答)
(讲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交流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便利。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益普及,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改善社会信息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计算机网络教学也在逐渐普及,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借助本课的内容,指导学生思考一些现实的热点问题。比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理想。对于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弱势群体”应该怎么帮助?(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的保障和再就业工作,健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等。)有人说,“铁饭碗”摔不破,人们捧着它就会放心。现在打破了“铁饭碗”,搞得人心惶惶,是社会就业制度的倒退。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实行“铁饭碗”就业制度时,从表面上看,好象很“公平”——不管你干得怎么样,有饭大家一起吃。其实是保护了懒汉、低能儿,挫伤了勤奋、聪明人。现在实事求是地承认人们之间的差异,实行能者勤者上岗,凭贡献大小享受相应的待遇,是通过人才竞争来挖掘人的潜力,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当社会财富增加之后,就可以对那些“弱势群体”提供更为有效的帮助。这样两全其美,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等等。
板书设计
第20课变革中的社会
一、就业制度的变迁
二、努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三、信息技术融入生活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案例走近青铜时代


活动目的:

通过本课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其代表是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培养学生的初步审美、鉴赏能力、想像力、动手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树立“科技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的观念。

活动准备:

学生:1.带学生参观陶瓷厂,回家用橡皮泥捏出一个常见的现代生活用具
2.预习课文
3.查找有关青铜器资料

教师:1.准备青铜器相关资料,扩充学生视野
2.组织学生参观陶瓷厂活动步骤:

第一步:小游戏:猜猜看,引导学生分析青铜器皿的实用性

第二步:以四羊方尊为例,引导学生欣赏青铜器的精美工艺

第三步:以司母戊鼎为例,讲解青铜器制作

第四步:总结活动过程:

教师检查学生在课前准备的小制作品,问:“你们通过参观活动有哪些印象?”

学生甲:“精美实用。”

学生乙:“省时省工。”

学生丙:“质量好,产量大,科技含量高。”

教师问:“那你们谁知道,在三、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是用什么材料制造这些生活用具呢?”

学生答:“青铜。”

教师:“不错。可你们知道青铜是一种什么材料吗?”让学生阅读所发资料。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说:“你们知道当时青铜可以制造出哪些器具吗?”

学生答出鼎、角、尊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不错。下面,我们分4个小组做一个游戏:猜猜看。猜一猜老师所给图片中的青铜器,它的实用性是什么?”

分组完毕后。教师在屏幕上分别打出:鼎、尊、鬲(lì)、簋(guǐ)、爵、角、觚(gū)、觯(zhī)、卣(yǒu)、盉(hé)、壶、匜(yí)、盂、盨(xǔ)、甗(yǎn)、斝(jiǎ)、罍(léi)、盤(pán)等图片让学生抢答。在抢答过程中,帮助学生完善答案:鼎→烹饪器,尊→盛酒器,鬲→烹饪器,簋→盛饭器,爵→饮酒器,角→饮酒器,觚→盛酒器,觯→盛酒器,卣→盛酒器,盉→斟酒器,壶→盛酒器,匜→注水器,盂→盛水器,盨→盛饭器,甗→蒸饭器,斝→温酒器,罍→盛酒器,盤→盛水器。然后指出青铜不仅仅用于制造生活用具,还广泛用于礼器、乐器、兵器、农具和工具,分布于社会各方面。

活动结束。

教师:“大家刚才在游戏中欣赏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你们知道最精美的是什么吗?”

学生答:“四羊方尊。”

教师:“对。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四羊方尊,请同学们分四人一组讨论:它究竟美在何处?”

学生甲:“四头羊分挂四方,比较匀称。”

学生乙:“整个铜器有很多雕刻、绘画放在一起,井然而不杂乱,并且起到了装饰作用,显得更加好看。”

学生丙:“纹饰与雕刻结合自然,协调完美。”……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弥补不足。如:蟠缠的龙与静坐的羊在一起,寓动于静;整个器皿,各种图案交织一起,协调完美,造型雄奇等。

教师:“我们在前面已了解了有关青铜器的类型、用途、审美等知识,那你们想知道,青铜器是如何制造的吗?”让学生阅读所发材料,并做计算题。

学生阅读后,教师:“通过阅读,你们第一感受是什么?”

学生甲:“太复杂了。”

学生乙:“不可思议。”

学生丙:“古人太了不起了。”

学生丁:“制作太繁琐了。”

教师:“你们刚才仅仅只是在感观上有了一定的认识,老师再请同学们看导入框中的‘司母戊鼎制作想象图’,从司母戊鼎制作场景中,你还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学生甲:“分工细、规模大。”

学生乙:“有组织。”

学生丙:“有计划。”

学生丁:“每个工人各司其职。”

学生戊:“密切配合、协调一致。”

教师:“你们说的都很不错,请你们结合参观的情况,对比一下,有哪些感受?”

学生甲:“现代工艺品更加精美实用。”

学生乙:“现在的省时省工,产量大。”

学生丙:“现在的产品质量好,科技含量高。”

教师:“不错,那么这些答案说明了什么?”

学生:“生产在发展,人类在进步。”

教师:“人类生产发展、进步与什么有关?”

学生:“劳动工具。”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不错。正是由于我们祖先的勤劳智慧和密切协作的精神才创造出这些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的青铜制品,推动人类历史进入青铜时代,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创造出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教师结合学生参观印象,对本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活动,充分说明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科学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推动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学生天地:

1.资料

青铜是铜与铅、锡的合金。红铜又称纯铜。由于铜矿石与其他有色金属矿常常是伴生的,所以红铜中常含有铅、锡等金属。一般称锡含量低于2%,铅含量低于3%的铜为红铜。红铜的熔点为1083℃铸成的器物硬度差,铸造过程中的流动性也不好,冷却时收缩性也较大。但加人锡、铅以后,其性能可以改善。例如:加入10%的铅,熔点可降低43℃;加入10%的锡,熔点可降低73℃;若加入20%的锡,熔点可降低193℃。同时,硬度也可以提高。红铜的布氏硬度为35,加入5-7%的锡,硬度就增高到50-65;加入9-10%的锡以后,硬度可达到70-100。另外,加入铅和锡以后,铸器时可使铜液的流动性能得以改善,使青铜器表面的装饰花纹获得清晰的效果。商代除了铅青铜(铜铅合金)和锡青铜(铜锡合金)外,还出现了铜铅锡三元合金。大约在商王武丁前后,古代工匠已经掌握了这种三元合金工艺。这比西方要早好几个世纪。

有以下几个优点:1.硬度高。古人可以根据器类对硬度的不同要求适当地调整铜锡比例,造出各种适用的器物。2.熔点低。是古人容易控制的。3.便于铸造。青铜溶液流动性好,浇铸时无微不入,凝时满范,而且气孔少,容易得出锋利的刃口。4.具有化学的稳定性,不易锈蚀,外观也很美丽。这些优点,兼有石器青铜器的长处而又克服了二者的不足,所以青铜发明以后能够广泛地用来制造生产工具、武器和各种生活用具,促使社会经济面貌发生重大的变化,最后导致社会制度发生重大的转变。

青铜器生产工序:

1.采矿: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生产年代最长的古铜矿遗址。据测定:最古老的矿井距今已有3100多年。这个大型富矿在西周时已被发现和利用,说明中国在矿物勘探开采上很早就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2.初炼:把选择好的铜矿石加以破碎,然后与溶剂木炭一起放进坩埚或炼炉内,点火熔炼,等铜矿石熔化后,把汁液倒出,弃去炼渣,便得到粗铜。

3.制范:须经过三个程序:造型、翻范、合范。

造型就是作模子。翻范,就是把澄滤过的细泥调和均匀,拍成平片按捺在模型外部,用力压紧,使模上的花纹反印在泥片上。等到泥片半干时,按器物的中线或耳、足、边、角用刀划成若干块,各片之间划出三角形的卯以便密切结合,然后慢慢阴干或用微火烘干。一件器物的外范划成多少块,要根据它的大小来决定。合范,就是把分片作成的外范合拢在一起,作为器物的外腔,再在外范中心加一泥芯,作为内范。内范比外范略小,二者中间的空隙就是浇注铜液的地方。

4.熔铸:又称为精炼。包括调剂、精炼、浇注三个环节。

调剂,就是调配铜锡的比例。实验证明,青铜中锡的成分占17%-20%的最为坚韧。

精炼,这一步的技术要点在于观察和掌握火候。坩埚加温到一定程度时,金锡配料中的杂质首先气化,发出黑色的浑浊气体。黑气挥发的过程完结了,锡首先熔化,发出黄白色的气体。黄白色的气体冒完了,铜开始熔化,铜的青铜色混进白色,所以出现青白的焰色。温度继续上升,铜全部熔化,铜量大于锡量,青白色随着变为青色。到青色纯净时,表示火候已熟(所谓“炉火纯青”),可以浇铸了。铜液浇灌后,器物已经成形,到铜液基本凝固、热度还没有完全消散的时候,就可以打破内外范(“脱范”),取出器物,进行打磨加工;消除毛刺,把表面整光滑,把花纹剔清楚,全部作业就最终告成。

计算题:

铸造青铜器需用坩埚熔铜,每个坩埚可溶铜12.7公斤左右,司母戊鼎重832.84公斤,请计算要多少坩埚同时并用才能实现同时浇灌?假如一个坩埚的操作场地为2平方米,运料、烧炭、观察火色、运液浇灌等操作人员平均每个坩埚2人,需多大场地,多少工作人员?

背景资料:

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尊”是一种盛酒器。尊一般为圆形、鼓腹、大口,也有少数方尊。四羊方尊便是其中一例。它造型雄奇,寓动于静。喇叭状劲张的方形口部,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几乎接近器身的高度58.3厘米。尽管尊口很大,由于尊的四角有4只脚踏实地的山羊,所以没有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在尊的颈部饰有蕉叶、夔纹和兽面纹,肩部有4条龙相互蟠缠。最突出的、尊的腹部四角铸有4只大卷角羊,其形象在宁静中有威严感。羊背和胸部饰有鳞纹,前腿为长冠鸟,圈足上饰有夔纹。方尊的边角及每一面中心线的合范处都是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同时也增强了造型的气势。肩部的龙及羊的卷角都用分铸法做成。羊角是事先铸成后配置在羊头的陶范内,再合范浇铸的,如果没有高超的合范技术,很难达到整器浑然一体的效果。四羊方尊集线雕、浮雕、圆雕于一器,把平面图像和立体雕塑结合起来,把器皿和动物形状结合起来,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真是匠心独运,恰到好处。

青铜器生活用具主要类型及用途

鼎烹饪器,主要用来煮鱼、肉。典型的形状是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两耳的。足间是烧火的地方,两耳供举鼎时挂鼎钩用。是重要的礼器,常与其他礼器配套使用,用于筵宴、祭祖和祭天,是“宗庙重器”,在古人心目中自然成为统治权力的象征。“问鼎”便成为觊觎最高统治权的代用词。

鬲烹饪器。形状为浅腹、三足,足部肥大,足心是空的。足心留空是为了使水能够下注,增加受热面积。

甗蒸饭器,由上下两体合成。上体呈圆形,有两耳,象鼎身,下体三空足,象鬲,上下体有穿孔的排。上体盛饭,下体盛水,水烧开后蒸汽透过排孔将饭蒸熟,好像今天的蒸锅。

簋盛饭器。也是礼器,常与鼎配合使用,以每套所含器数的等差表示贵族身份的高低。

盨盛饭器。盖子倒过来也可以盛饭。

爵饮酒器。形制为圆腹或方腹,前有流,后有尾,腹旁有鋬(把手),流、尾之间有二柱。

角饮酒器。形制与爵相似,但没有柱,而且两端都是尾。

斝温酒器。形制与爵、角相似,但无流无尾,仅在口缘上有两柱。

觚盛酒器。整器像一只喇叭。

觯盛酒器。

尊盛酒器。形制多为圆形、侈口、圈足,很像今天的痰盂。铜器铭文常把尊、彝二字联成一个词,作为礼器的通称。

卣盛酒器。

盉斟酒器,用途与今天的酒壶相仿。

壶盛酒器,有时也用来盛水。

罍盛酒器,有方、圆形两种

匜注水器。形状像瓢。

盂盛水器。

盤盛水器。常与匜联用,盥洗时用匜注水,而以盘承接,免得水撒到地下。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056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