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节原子核的组成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射线的应用,强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2.常识性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3.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教育。
(二)教具
录像机,监视器,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录像剪辑。(若没有上述器材可用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挂图代替)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为了打破核垄断,抵制核讹诈,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从1961年起自己进行核武器的研制,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全国一盘棋,用了短短4年时间就完成了研制工作,并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播放录像: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实况。
教师:这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的实况,其威力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紧接着于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完成了其他国家要十几年或几十年才能做完的工作。
播放录像: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实况。
这是我国试爆第一颗氢弹的情况,与原子弹相比,氢弹所用的燃料更少,而威力则比原子弹大很多。
(若没有录像设备,就出示挂图,指着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然后教师再介绍上述情况)
原子弹和氢弹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因为它们都利用了核能。我们知道化学能是在原子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而核能是在原子核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为了了解核能,先要知道原子核的组成情况。
2.进行新课
板书课题:〈第二节原子核的组成〉
(1)电子的发现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原子已经是很小很小的微粒了,其直径只有10-10米,所以在十九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中性粒子。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而电子比原子小得多,因而人们才认识到原子内部还有结构。
板书:〈电子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内部的世界〉
在同一时期人们还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对放射性现象的进一步研究,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内部还有结构,原子核由比它更小的粒子组成。可见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没有止尽的。我们先来学习放射性现象。
板书:〈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核内部的世界〉
(2)放射性现象
①什么是放射性现象?
教师边写边说:像铀(U)、钋(Po)、镭(Rα)等元素能自发地放出一些人眼看不见的、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射线,这种现象叫放射性现象。这些元素叫放射性元素。
②射线究竟是什么?
教师:在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是什么东西呢?它们除了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性质以外,还有些什么性质?比如:这些射线带不带电呢?为了了解它们的性质,还得通过实验。
教师:我们做什么样的实验,才能判断它们带不带电呢?(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若是带电的,射线在磁场中将像通电导体那样发生偏转,由偏转的方向和磁体的N、S极位置还可判断射线带的是什么电。)
教师:我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去探索还不知道的现象和规律,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实验。把放射性元素装在一个壁很厚的铅盒里(射线穿不透),在盒壁上有一个小孔,放射线可由此孔射出,然后把它们放到两个很强的磁极之间,再用照相底片把射线的轨道记录下来。从照相底片上看到,放射线分成了三束,其中两束向相反方向偏转,说明这两束射线带异种电荷;中间一束偏转,说明它不带电,是中性的。
这三种射线有哪些性质呢?它们的实质是什么呢?
板书:〈射线由两种带异种电荷的粒子和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组成〉
(3)三种射线
①α射线
根据射线的偏转方向和磁场方向的关系可以确定,偏转较小的一束由带正电荷的粒子组成,我们把它叫做α射线,α射线由带正电的α粒子组成。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每个α粒子带的正电荷是电子电荷的2倍,α粒子质量大约等于氦原子的质量。进一步研究表明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
板书:〈α射线的实质就是高速运动的氦核流〉
由于α粒子的质量较大,所以α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小,我们用一张厚纸就能把它挡住。
②β射线
与α射线偏转方向相反的那束射线带负电荷,我们把它叫做β射线。研究发现β射线由带负电的粒子(β粒子)组成。进一步研究表明β粒子就是电子。
板书:〈β射线的实质就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实验还表明,β射线的穿透本领较强,很容易穿透黑纸,还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铝板。
③γ射线
中间不发生偏转的那束射线叫做γ射线,研究表明,γ射线的实质是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磁波,它不带电,是中性的。
板书:〈γ射线是一种电磁波〉
γ射线的穿透本领极强,一般薄金属板都挡不住它,它能穿透水泥墙和几厘米厚的铅板。
(4)γ射线的应用和防护
由于γ射线穿透性极强,照到动、植物上还能对细胞发生生物化学作用,因此在工业、农业和医学上都有重要应用。在工业上可用它作金属探伤,或检查金属板的厚度。例如,飞机、火车、轮船上的主轴是用钢材锻压而成的,里面有没有砂眼或裂缝呢?以前是用破坏法抽样检查的,可靠性差,又浪费材料,现改用γ射线来探查,准确度高,又不损耗材料;在农业上用γ射线来适当照射种子,能使农作物增产,还能增强某些作物的抗病能力,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在医学上还可用γ射线作放疗,医治恶性肿瘤。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γ射线能杀死癌细胞,也能杀死正常细胞,或使正常细胞癌变,因此在使用放射性元素时,要注意射线的防护,要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以免对水源、空气和工作场所造成污染。
(5)原子核的组成
深入研究表明,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三种射线都是从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释放出来的,这表明原子核也有内部结构。
原子核内究竟还有什么结构?原子核又是由什么粒子组成的呢?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直到目前原子核内部的细微组成情况仍是科学研究的尖端项目之一。现在我们只是粗浅地、简单地介绍原子核内部的基本组成情况。
①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1919年做核反应时发现了质子,经过研究证明,质子带正电荷,其电量和一个电子的电量相同,它的质量等于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进一步研究表明,质子的性质和氢原子核的性质完全相同,所以质子就是氢原子核。
②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又发现了中子,通过研究证明中子的质量和质子的质量基本相同,但是不带电,是中性粒子。在对各种原子核进行的实验中,发现质子和电子是组成原子核的两种基本粒子。
板书:〈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氢原子核(H)最简单,它就是一个质子,核外有一个电子绕着它转;氦原子核(He)是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核外有2个电子绕着它转;锂原子核(Li)是由3个质子和4个中子组成的,核外有3个电子分两层绕着它转;铍原子核(Be)由4个质子和5个中子组成,核外有4个电子分两层绕着它转……同学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
板书:〈各种原子核内质子的个数(核的电荷数)和核外电子的个数都相同,它也等于该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总数叫做核的质量数,它等于该元素原子量的整数部分。〉
③在某种核反应中,一个中子变成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这就是原子核内没有电子,又会放出电子,产生β射线的原因。
3.小结(略)
4.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了解放射性现象和原子核组成的基本情况。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物理上册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复习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总第课时)主备人:使用人:
课题:复习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教学目标:1.知道热机—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及能量转化;
2.知道热值和热机效率的本质,并能用其解决简单的热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对热机、热值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燃料燃烧:能转化为能。
2.热机是________________,热机分为和,常见机分为和,
3.机工作时,活塞在汽缸里做往复运动,活塞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___________。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曲轴转____________周,活塞在气缸中往复运动_________次,完成________冲程,对外做________次功。在_______冲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_______冲程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汽油机工作的四个冲程中,只有____________冲程是燃气对活塞做功,而_________冲程、__________冲程和__________冲程要靠________________来完成。
5.柴油机和汽油机的区别是:在构造上,汽油机气缸顶部是_______________,而柴油机气缸顶部是_______________;在吸气冲程中,汽油机吸入汽缸的是________,而柴油机吸入汽缸的是________;汽油机的点出方式是_______________,柴油机的点火方式是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热值的单位是_____,公式:____。
7.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它表示:。
煤气的热值是3.9×107J/m3,它表示:。
8.热值反映的是某种物质的一种燃烧性质,只与燃料的有关,与燃料的
、、无关。
9.提高燃料利用率的具体措施有,,
等。
10.叫做热机的效率。公式:_______。热机的效率总小于1的原因是。
11.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有:、、
、等。
12.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
典型例题:
天然气灶烧水,燃烧0.5m3的天然气,使100kg的水从20℃升高到70℃。已知天然气的热值为q=7.0×107J/m3。求:
(1)0.5m3天然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放。
(2)水吸收的热量Q吸。
(3)燃气灶的效率η。
限时训练:(每题2分,共10分)
1.如图所示,在试管中装些水,用软木塞塞住,加热使水沸腾,水蒸气会把软木塞冲出.在这个过程中,燃料的能转化为能,传给水和水蒸气。水蒸气把塞子冲出时,水蒸气的能转化为塞子的能。
2.下面关于汽油机与柴油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汽油机与柴油机使用的燃料不同
B.柴油机采用压燃式点火,汽油机采用点燃式点火
C.柴油机气缸顶部有个喷油嘴,汽油机气缸顶部有个火花塞
D.柴油机与汽油机除使用的燃料不同外,在构造上完全相同
3.四冲程汽油机在工作过程中,将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冲程是()
A.吸气冲程B.压缩冲程C.做功冲程D.排气冲程
4.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是由四个冲程组成的,图中表示做功冲程的是()
5.在柴油机的压缩冲程中,气体的温度和内能变化情况是()
A.温度升高,内能增大B.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C.温度不变,内能不变D.温度降低,内能增大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内能利用》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内能利用》教学设计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
课程标准内容
3.1.1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3.1.2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例1试管中的水蒸气把橡胶塞弹出(实验时注意安全),水蒸气对橡胶塞做功,将水蒸气的内能转化成了橡胶塞的机械能。
3.3.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3.3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例了解蒸汽机、内燃机、汽轮机、喷气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及这些发动机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3.5.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5.2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3.5.3知道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例知道热水散发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自动聚集起来。
节题
课时
教学目标
新变化及教学落实建议
第1节
热机
1
1、了解四冲程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内能来做功。展示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各种热机的出现,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3、汽油机工作过程视频,利用课件或模型讲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不同形式对比汽油机和柴油机的不同,会用对比方法学习,有整理方法和习惯。
1、增加柴油机
建议:
2、用柴油机教学巩固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3、通过表格等不同方式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异同。在选择方式整理的过程中巩固知识。
4、在演示实验中明确能量转移、转化的过程,为能量守恒奠基。
第2节
热机的效率
1
1、知道燃料燃烧的过程能量转化,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定义、单位、意义)。会计算燃料燃烧时放热
2、分析燃料燃烧热量的散失了解燃料的利用率,讨论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方法。
3、知道热机的效率及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
5、通过阅读sTs从火车到火箭,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1、热值的定义改变
建议:
2、注意到热值的两个单位,计算燃料燃烧时放热。
3、从燃料的利用率到热机效率,逐渐认识效率的含义。
4、课外活动。查阅资料或访问技术人员,了解内燃机中燃料释放热量的去向,讨论提高效率的可能途径。
第3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1
1、通过实例了解有哪些不同形式的能量,能举出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2、知道能量守恒定律,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有感性的认识,为建立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思维方法打基础,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4、能分析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锻炼分析能力。
5、通过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认识效率。能说明效率的意义。
1、从第一节演示实验中的能量转化和转移分析,到第二节的燃料燃烧热量的去向,热机的效率,都是为认识能量转化转移、能量守恒定律、效率奠定基础,教学中需要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循序渐进提升到认识水平。
2、课后习题中增加说明效率的意义,体现出课标“3.5.2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3、讨论和分析简单的永动机设计方案,说明永动机是不可能造成的。
复习
1
见总体要求
文章来源://m.jab88.com/j/2600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