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语文苏格拉底之死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苏格拉底之死”,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十五苏格拉底之死

教学目标

1.对苏格拉底的人生和主要思想有所了解和认知。

2.通过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形象的认知,获得人生的启示。

3.了解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

对苏格拉底主要思想的认知。

教学难点

整体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一些屈指可数的思想巨子,他们的精神有着无法估量的魔力,不仅影响着一个或者数个学科的历史发展,而且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西方哲学史的奠基人——苏格拉底。

二、苏格拉底及柏拉图简介。

1.柏拉图

希腊唯心论哲学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贵族出身,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8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此后他常年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达埃及、意大利等地,他边考察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回到雅典后,开办了一所学园,一边教学,一边写作。这个学园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开设四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哲学。柏拉图一生留下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申辩篇》《美诺篇》《国宗篇》(又译为《理想国》)《斐多篇》《会饮篇》等对话录。本文《苏格拉底之死》节选自《斐多篇》。

2.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老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他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酷暑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也不讲究。他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主张专家治国论,认为各行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应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如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但苏格拉底极其反对他的暴政统治。后来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苏格拉底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判决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果他被判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那么,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哲人是怎样度过的呢?

三、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出透视苏格拉底思想品质或给予自己深刻启示的语句和情节。

1.苏格拉底关于“快乐与痛苦”的认知——不屈服于现在的痛苦。

2.嘱托朋友和弟子们要照顾好自己——对自己哲学观点的执著。

3.从回答朋友如何安葬自己的话语中看出,苏格拉底坚信自己是法庭错误的牺牲品,消失的只是躯体,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是长存的——可见他对信念的执著与对黑暗的不妥协。

4.从典狱长的话语中,可看出其“高尚、伟大、勇敢”。

5.服毒时的坦然、从容、镇定——可看出他与现实社会的决裂。

6.嘱托克里托还鸡——诚实、守信。

四、布置作业。

细致研读课堂上大家提炼出的六个情节。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一个情节。

苏格拉底对“快乐与痛苦”做出怎样的判断?给你什么启示?

判断:“快乐和痛苦从来不会……两个躯体一样。”

启示:1.苏格拉底的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智者。2.对生活要热爱、要细心体味。

二、研读第二个情节。

怎样看待苏格拉底对朋友和弟子强调要“照顾好自己”“抓住我,不使我从你们的手指缝中溜走”?

苏格拉底让朋友和弟子们“照顾好自己”的意义在于保留传播自己思想的生命。“抓住我”实质是不放弃自己的思想。这与他强调“苏格拉底仍然活着”“埋葬的只不过是我的身体”是一致的,可见苏格拉底是多么坚信自己的哲学观点。

三、研读第三个情节。

怎样理解“我与被交付法庭受审的苏格拉底根本不同”?

“受审的苏格拉底”是统治者涂黑的人,而在苏格拉底看来自己是清白的。

四、研读第四个情节——典狱官对苏格拉底的评价。

典狱官是国家机器的代表,在长时间的接触中,典狱官对苏格拉底的印象发生了转变,可见苏格拉底的正直与高尚。

五、研读第五个情节——苏格拉底坦然从容服毒。

如何看待苏格拉底服毒时的坦然从容与镇定?

服毒就死时的苏格拉底非常平静,他劝慰那些伤心哭泣的学生。这样的行为有异于常人,因信念选择死亡,其意义影响深远。这种坦然从容与镇定,来自于自己深爱的哲学,认为自己所持的观点是幸福、快乐、不会枯竭的源泉。

六、文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文章更有表现力。作为传记,这些描写是确有其事,还是作者的合理推测和主观安排?

传记文学具有历史及文学的双重特征。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允许有艺术创作,否则,作品就会枯燥无味失去文学的特质。柏拉图运用回忆录的方式记叙苏格拉底人生的最后一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中有合理的艺术创作。

七、开拓思维

苏格拉底作为一个智者,本可以逃避死刑,但他没有逃避,而是慷慨赴难。苏格拉底死了,死在雅典的民主审判之下,死在了雅典民众的手中,留给后人怎样的深思?

(提示:结合苏格拉底的生平和雅典的民主制度来谈。)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雅典就像一匹钝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正是他的这种性格使得他成为一个传播思想的斗士。他与别人讨论,在刚开始时装作一无所知,经过讨论,使同他交谈的人明白他们自己的不足与缺点。这种苏格拉底式的反讽使很多智者当众出丑,他们视苏格拉底为眼中钉,而这些人大都是当时有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之所以像牛蝇一样不断地叮咬他的同胞是因为他内心有某种力量非让他如此不可,他总是说他的心中有“神明指引”,而这正好成了他的反对者们抓住他的致命把柄。他的反对者以亵渎神、创造新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来控告他,结果他在一个由501人组成的法庭上,以281票对220票被判有罪,以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陪审法院是雅典司法制度一个最大的特点,雅典的陪审法院并不同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法院,它的权力比现代法院要大得多,它实际是控制政府的主要机构,它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几乎所有的问题,其判决是最终的。陪审法院的陪审员最多可达6001人,一般案件也要有501人、1001人、1501人进行审判。按当时的法律,陪审员由选举产生。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的是一个由501人组成的法庭。

从苏格拉底之死我们可以看到雅典陪审法院制度存在着如下的缺陷。首先,人数众多,陪审员未受过专门的法律训练,根据他们的个人喜好,判决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法庭上的辩护能否打动听众往往决定着被告的命运。第二,法律发展的停滞和法律的不确定性。人们醉心于研究如何演讲,如何用动听的语言打动台下的听众,法律在这种情况下只是大多数人的喜好,所以法律在雅典是不确定的。第三,舆论左右审判。谁主宰了舆论,谁就可以主宰审判。第四,通过主观的投票选举决定客观上的事实。审判不需要任何的证据,证据的作用是很微不足道的,最后的投票才是决定有无犯罪和应受何种处罚的依据。这种通过他人的投票来决定被告犯罪与否的审判显然是不合逻辑的。正因为这些缺陷的存在,才导致了苏格拉底的死。苏格拉底是死在雅典的民主审判之下的。“(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

八、布置作业。

写一篇人物回忆录。

在你的成长经历中,谁对你影响最大?他(她)的哪件事,哪些话,与之有关的哪幕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模仿本篇课文,写一篇回忆录,写写这个人。

延伸阅读

一 五 苏格拉底之死


一 五 苏格拉底之死

教学目标

1.充分阅读,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认识苏格拉底这一伟大形象。

2.引导学生走近这位奠定西方文化哲学基础的思想巨人,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

通过对苏格拉底关于死亡体验的谈话,关于喝药的态度以及喝毒药的表现和喝下毒药之后的言行的分析,认识苏格拉底这一伟大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苏格拉底从容赴死的力量源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了解苏格拉底及其人生轨迹。)

一、导入新课。

“认识你自己”,轻轻一句话,里面包含玄机无数。它出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之口。这位西方文化的奠基者,这位人类文明史上的思想巨子,他的巨大声誉与他震撼历史的死亡方式有着密切关系。今天我们有幸共同阅读《苏格拉底之死》一文,共同走进苏格拉底的灵魂世界。

二、相关内容简介。

(可采用教师简介与学生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苏格拉底的思想观点。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其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认为天地万物生存毁灭,皆出于神意,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自己”,在于教导人们过道德的生活,认识普遍的道德规范,倡导“知德合一”说,认为“美德即知识”,“作恶即无知”。他公开反对奴隶主民主制,特别是雅典后期的激进民主派。公元前399年他以传播异说和毒害青年罪被判处死刑,从容饮鸩而亡。

2.作者及作品。

苏格拉底,这位统御哲学世界和西方文化的人物一生竟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柏拉图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在老师身边学习了8年。他是古希腊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柏拉图的对话录被誉为哲学和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有4篇对话录涉及苏格拉底的受审、囚禁和死亡:《游叙弗伦篇》描述了苏格拉底即将上法庭时,在王宫前廊与游叙弗伦的对话;《申辩篇》记录了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慷慨陈词;《克里托篇》记载了苏格拉底临死前3天就是否应该越狱的问题与朋友克里托的对话;《斐多篇》描述了苏格拉底死亡之日的思想和行动。本文是《斐多篇》的节选。

三、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在阅读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在文中描写苏格拉底的关键语句处做标记。)

四、分析人物形象。

1.在文章的第2自然段苏格拉底说:“我感到快乐随着痛苦而到来。”临刑前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可以结合这一段文字内容和苏格拉底被判罪的原因去理解。苏格拉底被处死的原因是他坚决同黑暗势力作斗争,而以“渎神”获罪,他即将赴死,当然痛苦,但他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信念,当然又是快乐的。

2.第4自然段,在回答克里托有何临终“吩咐”的询问时,苏格拉底强调要与他经常说的那些话相一致,他唯一的“吩咐”就是“你能照顾好自己”。联系上下文和苏格拉底的一贯思想理解,苏格拉底反复强调的“照顾好自己”指什么?

这里“照顾好自己”就是指照管好自己的灵魂。在他看来,美德不仅是最根本的知识,而且是最具体的日常伦理实践;追求美德首先就是实践美德;人生的最高任务和头等大事,不是照管身体和财富,而是照管好自己的灵魂。

3.文章第6自然段,苏格拉底在回答克里托如何“举行葬礼”的询问时“优雅地笑了笑”,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在死亡之日,他仍然泰然自若地与朋友、学生论证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以及生死的终极问题,孜孜不倦地告诫人们:肉体的需要,包括个人死后尸首的处理都是无须理会的小事,只有灵魂和精神才是值得高度重视的。

4.为什么苏格拉底说他“离开此世去得到至上的幸福”呢?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5.苏格拉底服毒药的态度是怎样的?文章中有哪些具体的描写?

对典狱官理解,赞美他是“多么可爱的人”,感激他“对我的态度极为友好”,“兴致勃勃地接过杯子”,“丝毫没有慌乱”,“用惯常的沉稳目光看着杯子”,“平静地、没有丝毫厌恶地把这杯毒药一口气喝光”。

6.服毒就死时的苏格拉底非常平静,并劝慰那些伤心哭泣的学生。这种行为有异于常人,这种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作为一个“修养道德,寻求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自己的灵魂放心无虑,他相信,人要有良知,要对自己负责,智慧和信念的力量足以战胜死亡,所以他坦然赴死,坚信自己的灵魂将有一个宁静的归宿。

7.临刑前他没有忘记实践美德,承担起自己应当承担的十分细小的责任,具体表现在哪里?

喝毒药之前镇定自若地洗了澡,以免麻烦别人来清洗自己的遗体;给妻儿留下遗言后让他们离开,以免他们过于悲伤并在此哭号;特别是最后还不忘交代友人为他向医药神祭献一只公鸡,这表现了苏格拉底面对死亡的平静与轻松,没有慌乱失常,同时也反映出他伟大的人格。

五、总结归纳人物形象。

苏格拉底在安静中死去。他以无与伦比的“智慧”击败了生命本能,超越了与生俱来的死亡恐惧,捍卫了自己的信念和理想,进入了一种崇高境界。他的天才学生、本文的作者柏拉图,通过描写他的“安静”之死,塑造出“最勇敢”“最有智慧”“最正直”的圣人形象。

六、请学生谈谈对苏格拉底之死的感想或作出评价。希望学生畅所欲言,也可以谈自己的疑惑,教师解释、总结。

七、延伸拓展。

苏格拉底的精神有着无法估量的魔力,他的思想与精神浓缩在许多朴实而充满智慧灵光的名言中,至今还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1.我们的需要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2.想左右天下的人,需先能左右自己。

3.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4.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5.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6.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7.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8.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9.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10.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病情。

八、布置作业。

选取本课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或你最喜欢的一则苏格拉底的名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深入思考,写出真实的感受。

板书设计

苏格拉底之死

 柏拉图

十五苏格拉底之死


十五苏格拉底之死

教学目标

1.对苏格拉底的人生和主要思想有所了解和认知。

2.通过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和形象的认知,获得人生的启示。

3.了解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

对苏格拉底主要思想的认知。

教学难点

整体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一些屈指可数的思想巨子,他们的精神有着无法估量的魔力,不仅影响着一个或者数个学科的历史发展,而且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样一位西方哲学史的奠基人——苏格拉底。

二、苏格拉底及柏拉图简介。

1.柏拉图

希腊唯心论哲学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使唯心论哲学体系化的人。贵族出身,20岁拜苏格拉底为师,跟他学习8年,直到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处死。老师的死给柏拉图以沉重的打击,此后他常年在海外漫游,先后到达埃及、意大利等地,他边考察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回到雅典后,开办了一所学园,一边教学,一边写作。这个学园成为古希腊重要的哲学研究机构,开设四门课程:数学、天文、音乐、哲学。柏拉图一生留下许多著作,多数以对话体写成,常被后人引用的有:《申辩篇》《美诺篇》《国宗篇》(又译为《理想国》)《斐多篇》《会饮篇》等对话录。本文《苏格拉底之死》节选自《斐多篇》。

2.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老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他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酷暑严寒,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也不讲究。他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主张专家治国论,认为各行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应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如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但苏格拉底极其反对他的暴政统治。后来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苏格拉底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判决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果他被判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那么,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位哲人是怎样度过的呢?

三、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出透视苏格拉底思想品质或给予自己深刻启示的语句和情节。

1.苏格拉底关于“快乐与痛苦”的认知——不屈服于现在的痛苦。

2.嘱托朋友和弟子们要照顾好自己——对自己哲学观点的执著。

3.从回答朋友如何安葬自己的话语中看出,苏格拉底坚信自己是法庭错误的牺牲品,消失的只是躯体,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是长存的——可见他对信念的执著与对黑暗的不妥协。

4.从典狱长的话语中,可看出其“高尚、伟大、勇敢”。

5.服毒时的坦然、从容、镇定——可看出他与现实社会的决裂。

6.嘱托克里托还鸡——诚实、守信。

四、布置作业。

细致研读课堂上大家提炼出的六个情节。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一个情节。

苏格拉底对“快乐与痛苦”做出怎样的判断?给你什么启示?

判断:“快乐和痛苦从来不会……两个躯体一样。”

启示:1.苏格拉底的确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智者。2.对生活要热爱、要细心体味。

二、研读第二个情节。

怎样看待苏格拉底对朋友和弟子强调要“照顾好自己”“抓住我,不使我从你们的手指缝中溜走”?

苏格拉底让朋友和弟子们“照顾好自己”的意义在于保留传播自己思想的生命。“抓住我”实质是不放弃自己的思想。这与他强调“苏格拉底仍然活着”“埋葬的只不过是我的身体”是一致的,可见苏格拉底是多么坚信自己的哲学观点。

三、研读第三个情节。

怎样理解“我与被交付法庭受审的苏格拉底根本不同”?

“受审的苏格拉底”是统治者涂黑的人,而在苏格拉底看来自己是清白的。

四、研读第四个情节——典狱官对苏格拉底的评价。

典狱官是国家机器的代表,在长时间的接触中,典狱官对苏格拉底的印象发生了转变,可见苏格拉底的正直与高尚。

五、研读第五个情节——苏格拉底坦然从容服毒。

如何看待苏格拉底服毒时的坦然从容与镇定?

服毒就死时的苏格拉底非常平静,他劝慰那些伤心哭泣的学生。这样的行为有异于常人,因信念选择死亡,其意义影响深远。这种坦然从容与镇定,来自于自己深爱的哲学,认为自己所持的观点是幸福、快乐、不会枯竭的源泉。

六、文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文章更有表现力。作为传记,这些描写是确有其事,还是作者的合理推测和主观安排?

传记文学具有历史及文学的双重特征。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允许有艺术创作,否则,作品就会枯燥无味失去文学的特质。柏拉图运用回忆录的方式记叙苏格拉底人生的最后一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中有合理的艺术创作。

七、开拓思维

苏格拉底作为一个智者,本可以逃避死刑,但他没有逃避,而是慷慨赴难。苏格拉底死了,死在雅典的民主审判之下,死在了雅典民众的手中,留给后人怎样的深思?

(提示:结合苏格拉底的生平和雅典的民主制度来谈。)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雅典就像一匹钝马,而我就是一只不断叮它,让它具有活力的牛蝇。”正是他的这种性格使得他成为一个传播思想的斗士。他与别人讨论,在刚开始时装作一无所知,经过讨论,使同他交谈的人明白他们自己的不足与缺点。这种苏格拉底式的反讽使很多智者当众出丑,他们视苏格拉底为眼中钉,而这些人大都是当时有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之所以像牛蝇一样不断地叮咬他的同胞是因为他内心有某种力量非让他如此不可,他总是说他的心中有“神明指引”,而这正好成了他的反对者们抓住他的致命把柄。他的反对者以亵渎神、创造新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来控告他,结果他在一个由501人组成的法庭上,以281票对220票被判有罪,以毒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陪审法院是雅典司法制度一个最大的特点,雅典的陪审法院并不同于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法院,它的权力比现代法院要大得多,它实际是控制政府的主要机构,它可以审查当时政治生活中几乎所有的问题,其判决是最终的。陪审法院的陪审员最多可达6001人,一般案件也要有501人、1001人、1501人进行审判。按当时的法律,陪审员由选举产生。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的是一个由501人组成的法庭。

从苏格拉底之死我们可以看到雅典陪审法院制度存在着如下的缺陷。首先,人数众多,陪审员未受过专门的法律训练,根据他们的个人喜好,判决带有极大的偶然性,法庭上的辩护能否打动听众往往决定着被告的命运。第二,法律发展的停滞和法律的不确定性。人们醉心于研究如何演讲,如何用动听的语言打动台下的听众,法律在这种情况下只是大多数人的喜好,所以法律在雅典是不确定的。第三,舆论左右审判。谁主宰了舆论,谁就可以主宰审判。第四,通过主观的投票选举决定客观上的事实。审判不需要任何的证据,证据的作用是很微不足道的,最后的投票才是决定有无犯罪和应受何种处罚的依据。这种通过他人的投票来决定被告犯罪与否的审判显然是不合逻辑的。正因为这些缺陷的存在,才导致了苏格拉底的死。苏格拉底是死在雅典的民主审判之下的。“(苏格拉底的死)在民主身上永远留下了一个污点,这乃是雅典的悲剧性罪行。”

八、布置作业。

写一篇人物回忆录。

在你的成长经历中,谁对你影响最大?他(她)的哪件事,哪些话,与之有关的哪幕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模仿本篇课文,写一篇回忆录,写写这个人。

八年级语文下册《杨修之死》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杨修之死》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八年级语文下册《杨修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学习古典名著。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氛围

1.导入: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4.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经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界口,以等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有可乘之机。“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积累词语,感知课文

注音、词语、句子翻译(预习小卷)(ppt展示)

三、解题过渡,把握情节

活动(一)解题

1.题目是文章“文眼”通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杨修是怎样死的?他杀还是自杀?谁杀了他?

2.“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鸡肋”事件

3.杨修因“鸡肋事件”而死,偶然还是必然?

关键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活动(二)析情节,赏结构

1.课文写了杨修犯了曹操之忌哪几件事?(请用小标题分别概括)在这些事件中,曹操有什么心理反应?(用文中的话回答)

杨修之才曹操心理

改建花园门事件心甚忌之

分食一盒酥事件心恶之

梦中杀人事件愈恶之

告发曹丕事件愈恶之

教植斩吏事件曹大怒

教植作答事件有杀修之心

鸡肋事件杀修

2.这几件事情的行文顺序能否变动?

从“曹操进兵犹豫不决----杀杨修----进兵失败----班师”的过程中,这六件事是插叙,并且安排上有小到大(从生活到政治),由轻到重(从曹操心理上来看),所以是不能调换的。结构安排独具匠心,使文章紧密有致,情节跌宕起伏,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

四、精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活动一:品析杨修“恃才放旷”

杨修有才吗?——真知魏王肺腑啊!

杨修“有才”吗?!——真不知魏王肺腑啊!

结论:杨修有才但自以为是,杨修有才但卖弄聪明,杨修有才但锋芒太露,杨修有才但不知死活。这不是有才,充其量只能算些小聪明。

这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明·李贽评《三国演义》

活动二:分析曹操之“忌”,品曹操多面性格

1.曹操忌才吗?——品曹操多面性格:妒贤嫉能、残忍歹毒、表里不一、虚伪多疑、刚愎自用、阴险狡诈。

2.曹操“忌才”吗?!

资料印证:

曹操的诗歌中对天下贤士的渴求

曹操曾对杨修的重用

曹操对有才之士的宽容和收纳

五、再品曹操之“忌”,探究杨修必死之因

1.杨修卷入了政治斗争中------他杀,犯了曹操的大忌讳

2.杨修死于自己的不自知的悲剧中------自杀,犯了做人的大忌讳

易中天说:杨修之死是因为他太了解人,却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六、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杨修的死因,品评了人物形象,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杨修之死不仅在于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更在于个人不拘小节,缺乏自知之明。一个人要明于知人,暗于知己,希望学习这篇课文能激发同学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学习做人的道理。愿我们在名著的缕缕书香中悟得更多的人生百味…………

七、作业布置:(任选其一)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9110.html

更多
上一篇:《说“屏”》 下一篇:猜硬币 ,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