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1,我校为陕西省重点中学,学生基础较好,又经过高二一年系统的文科训练,知识储备、思维能力都是比较高的。

2,学生对理学的知识储备基本到位,结合高考题,理解上需要深化。

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下面三个问题是重点;

(1)为什么要有理学。

(2)理学到底是什么?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3)理学到底对中国人、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难点:学生能联系所学,做对高考题,真正对理学融会贯通,是难点。

教法学法

情景问题法,师生情感互动,创设情景感受历史,在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理解、记忆,进而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启发式学习,教师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多角度思维,最终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出更加深刻的认识。

结构教学法,通过将本节课分成若干结构,层层递进深入,一步步的吸引学生兴趣,揭示本课内容。

辅助手段:多媒体的材料、图片等。

课时:本专题复习共需约7课时,本课为贯穿线索,升华理解的一课。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部分历年来理学高考选择题。

教师讲述:帮助学生分析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我们需要具备什么能力才能应对这样的高考题,导入本课。

展示课题:《第3课宋明理学》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有理学

教师讲述:概括先秦儒学和西汉儒学的主要不同点。

提问1:儒学从春秋一直发展到西汉,有哪些基本“缺陷”?

教师讲述:

1,非哲学思辨。

2,非万能学说。

3,没有真正成为独尊、主流,获得不可动摇的地位。

过渡:之所以儒学会发展为理学,肯定是彼时彼刻的儒学出现了问题,没问题的话就不需要改变了。我们抓住了这3个问题,实际上才能很好地理解理学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连带理解理学到底和之前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第二部分理学到底是什么

1,理学的内容和之前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

教师讲述:先秦儒学和西汉儒学的先天缺陷在于没有哲学思辨,先秦诸子中道家的哲学思辨做的最好。

展示材料: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教师讲述:通过材料,帮助学生理解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在哲学思辨上面的重大修正。并由此帮助学生理解,思辨化哲学化的理学,究其本质,依然是儒家伦理道德。

展示材料:《大学》节选

教师讲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究其本质依然是儒学,他们对于寻找天理的方法虽有很大差异,但本质上是有很大共同性的,理解了《大学》这段话,才能很好的理解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1,都更加重视人的内在修养,诚意正心是根本的起始点。

2,程朱理学的寻理过程与实践,是有先后顺序的;王阳明的心学则是致良知以后,必然会知行合一。

3,双方用的都是大学里面的格物致知,只不过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存在差异而已。

4,讲明白为什么找天理一定要灭人欲的问题。双方对待人欲的界限划分问题。

展示材料:联系上述理解,解答高考试题。

第三部分理学的影响

展示材料:一组文字和图片材料。

教师讲述:

1,理学使儒学哲学化、思辨化了。

2,理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强,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力量,凸显人性庄严。

3,压抑人欲,强化等级,空谈心性,中国文化失去了张扬与活力,走向全面内敛。

展示材料:一组高考试题

教师讲述:对于文化史而言,一定是先要理解文化思想内涵的本身,才有可能面对高考题的新材料、新问题,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

源于书,回避书;回避书,源于书。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有的高考试题,在教材上都是有直接或间接的援引的。理学之所以难学,难考,归根结底的根本性问题,还是在于有没有从内心真正理解这三个基本问题:

(1)为什么要有理学。

(2)理学到底是什么?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

(3)理学到底对中国人、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附:板书

第3课宋明理学

先秦:伦理学,显学

西汉:神秘化,制度化,(独尊)正统学说。

宋:哲学思辨化,独尊(唯一)学说

精选阅读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的发展和变化: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朝的程朱理学;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也有一种“与时俱进”、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能,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中学生对了解掌握历史上各种思想,包括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有比较大的难度,这些内容比较枯燥,又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努力提高教学


学生在文化史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本课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把握朱熹、王阳明的思想内涵,重点放在理学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影响方面。解释清楚基本概念:如“理”,“格物致知”,“心学”等。对理学的评价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提高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儒学发展过程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方法学习相关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宋明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讲述法。

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生平介绍:

朱熹,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哲学家、经学家之一,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24岁起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研究之后,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哲学家、经学家。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他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构建起一个规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他死后不久,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程颢、程颐

朱熹(集大成者)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

“人伦者,天理也”

理之源在于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

“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明道德之善,

不求科学之真

客观唯心主义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1)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2)《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

(3)学术思想流传海外,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4)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三、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①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

②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③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过渡:明初,为了强化思想统治,朱元璋和明成祖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明朝的封建统治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崇尚空谈,不务实际,遂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心学蔚然形成一代学术思潮。

3、王阳明的“心学”主张

(1)王阳明“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陆九渊

王阳明

“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即“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认识论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内心就得天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

主观唯心主义

4:宋明理学的特点:

①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所具有的哲学思辨性深深吸引了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刺激了中国本土思想道家和儒家的发展。其中,道家借鉴佛教的宗教内容和形式,反应更为敏捷而迅速。相对而言,儒学的应变能力则要差得多。有唐一代,儒学中的有识之士如韩愈等,就已经意识到儒学面临着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尤其是佛教)在文化上的严重挑战。宋明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例如被称为“五经之首”的《周易》、《孟子》与《中庸》中关于“性”与“天”的内容。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如周敦颐的“无极”、邵雍的“太极”、张载的“太虚”、二程和朱子的“天理”、王荆公和二苏的“道”、王阳明的“心”等。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就此而言,它体现着宋明理学家们融合创造的哲学智慧。

②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家们标榜自己的学说为“实学”、“实说”,批评佛老的学说以及汉唐的章句之学和讲求诗词歌赋的词章之学为“虚学”、“虚说”。虚实之别,就在于是否讲求义理。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它包括儒家所提倡的伦理道德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就其内容而言,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③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学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建构儒学的伦理道德形而上学,其二是借鉴佛道二家的传教谱系,创立儒家学说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其三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①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孔子贵仁,孟子贵义,儒家重伦理,讲信修睦,通仪礼。程朱理学直承孔孟而又继续发展,使之从传统启蒙思想上升为中国传统哲学。这种传统的中国哲学,是中国人对宇宙现象与人的生存原则的一种领悟和把握,并把这种领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贯彻于实际践行之中。孔孟儒学乃中华传统文化的渊源和启蒙,至程朱理学才使中国哲学形成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哲学体系。程朱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一,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三教的新发展

2,隋朝的三教合一

3,唐朝的三教并行

二,程朱理学

1,程朱理学形成

2,二程的思想主张

3,朱熹的思想主张

4,程朱理学的影响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2,王阳明心学产生背景与思想主张

3,宋明理学的影响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教学分析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教学分析

一、概念

宋明理学

唐宋儒家学者把涵盖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套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理学的创立者是包括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而朱熹是集大成者。

二、背景

(一)儒学独尊地位动摇的原因

(1)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2)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3)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弥漫在各个领域。

①佛教盛行

★动荡和战乱时代,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给予人民精神寄托;

★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扶持;

★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户籍,可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形成独立的寺院经济;

②道教在民间传播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在下层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二)为什么理学在宋代形成?

★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宋代儒家积极参政议政;就算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不低。

★宋代科举下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小结:程朱理学产生的背景

⑴必要性:

①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②赵宋王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和农民起义引起的“三纲五常绝”的历史教训,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⑵可能性:

①儒学兼容并蓄,进行自我更新:魏晋以来儒学吸收佛、道精华,更为理性化,思辨化,为儒学的新发展奠定基础。

②宋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科学文化的进步,成为理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儒学家们的主观努力(儒学家开展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运动)

规律总结:理学产生的背景

①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引发儒家学者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②阶层:宋代科举下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③政治上: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④文化上:儒学在魏晋南北朝以来面临危机。隋唐时期,三教合一,三教并行弥漫在各个领域。

三、理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北宋五子

1、唐代中后期______提出率先复兴儒学的主张,和____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理学的开创者是什么人?

3、________和______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将宇宙的自然结构和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4、______创造了“气学”派,在理论上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5、______和________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核心是_____,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____

6、程朱理学

1)世界观(核心):“理”是世界的本原;先理后物

道德观:社会:儒家伦理道德;个人——人性

2)方法论:格物致知

3)道德观:存天理,灭人欲

又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小,失节事极大。”

4)性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5)地位:明初成为统治思想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②《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学术思想流传海外。

③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陆王心学

★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理学的评价:

3、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1、积极:

⑴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⑵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⑶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⑷宋明理学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

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宋明理学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宋明理学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二、程朱理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教师: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

尊卑等级观念;

重男轻女的观念;

因循守旧的观念;

重利轻义的观念;

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三、陆王心学: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心学:

代表:陆九渊、王阳明

主要内涵: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心无外物,心外无理”。

3、“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探究: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

同:程朱理学和王的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的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异:认为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在心外;而王的心学认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中;

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学案分析


高二历史《宋明理学》学案分析
第3课宋明理学

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
2.隋唐时期儒学的辉煌发展
二、宋朝的程朱理学
1.“二程”及其理学思想
2.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三、王阳明的心学
重点:程朱理学
难点:如何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主张及历史地位

本节课主要采用讲解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问题分析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
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结合本节课人物图片较多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图片来讲解,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本图片描述的是哪里?这是一幅庐山白鹿洞书院的照片。
书院。原指中国古代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之所。书
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
东南,全院占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现
存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由书院门楼、紫阳书
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到建筑群落组成。建筑均坐北朝南,
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800多年前南宋时的大儒朱熹曾与其主要论敌陆九渊在此的进行过一场争论,这场中国儒学史上的盛会,由此引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学的新发展──“理学”新体系的出现和形成。由此导入新课。

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
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着重的挑战。面临严重挑战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呢?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概括为: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从而导致了佛教的盛行。东汉末年借助太平道发动的黄巾军大起义,使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面对挑战儒学采取了哪些应对性措施?吸收佛教思想、道教的精神。当时的思想出现了什么新形势?佛教吸收儒学思想,渐趋本土化;道教也吸收了“贵儒”和“尊道”思想。儒、佛、道三家出现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情况。
2.隋唐时期儒学的辉煌发展
隋唐时期,我国的儒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时期。主要原因有哪些?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概括为:在国家长期分裂后重新统一;统治者的重视。
隋唐时期,中国复归大一统,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儒学家更是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统治阶级重视更加重视宗教的作用,对儒、佛、道三教都予以大力的扶持,儒、佛、道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这一时期,儒学获得进一步发展,同时进一步吸收了佛、道的某些精神和思想。唐太宗时校订了儒家五经,并作出权威的解释,这就是《五经正义》。五经指五部儒家经典著作,即《诗》(《诗经》)、《书》(《尚书》、《书经》)、《礼》(《礼记》)、《易》(《周易》)、《春秋》。《五经正义》使儒家经典有了标准读本,成为后人研读儒学的必备参考书。
唐时,儒学的发展还表现在除了汉族读书人研习儒学外,还有少数民族的王公子弟研读,另外儒学还通过留学生扩大了东亚国家,在日本等国传播。
二、宋朝的程朱理学
儒学在宋代形成复兴的趋势,这主要和宋统治者倡导和重视有关。宋代书院的发展,以及敢于疑经改经,相互辩论,相互启发,独立思考,大胆立论,讲注义理的风气,为宋代儒学的新发展——理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思想环境。
1.“二程”及其理学思想
程颢与其弟程颐号称“二程”,同为宋代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他们认为“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他们认为阳阴两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理”或“天理”被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也被作为世界的本体。而且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天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二程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他们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2.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文字,先介绍朱熹生平及他的学术思想。
朱熹,南宋儒家学者,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又简称为《四书集注》。朱熹用了前后40年编写。由于它的刊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始被称为“四书”,与“五经”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一是“理气论”。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源上说,主张理先而气后,反映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二是心性论:他还把人间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认为道德准则是天理的反映。他认为,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朱熹又提出了“道心”、“人心”的范畴,认为道心即“天理”,恶的人心就是“人欲”。主张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人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论来支配和指导行为。
朱熹作为教育家,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至今仍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朱熹与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举行义、利问题的学术报告会,更使其名声享誉海内外。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十分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对世界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是明朝中期的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心学”)先简单介绍一下时代背景。明初,为了强化君权,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加强思想统治,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明中叶,社会动荡不安。王阳明深感“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他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理学对立的“心学”,以克服人们心中的“私欲”,挽救封建社会的政治危机。
王阳明“心学”对儒学有什么新的发展呢?
他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
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认为人心便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他主张主要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心内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致良知,认为“良知”是人固有的善性,主张“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发挥了儒家“仁”的思想。其思想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将一切合法性与合理性的根源从外在的天理转化为内在的良知,以后者所代表的道德主体性取代前者的权威。他的“知行合一”说,则是把认识论的问题更多地局限在“尊德性”的伦理道德范围内,企图将道德伦理哲理化,将“天理”“良知”的封建道德伦理的准则赋予绝对权威性,由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要人们接受“天理”;王阳明的“心外无理”、“致良知”,则要人们恢复“天理”,恢复比接受来得容易。所以心学一出炉,就迅速流行起来。但他主张实现良知还须通过“事上磨练”来增强道德修养,强调“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具有积极意义。

宋代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它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你认为这种思想对我们今天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思路:新的时代更需要道德规范和品德修养的培养,新时代的发展更需要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这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存天理,灭人欲”也是对人的一种理智要求。儒家思想要求个人的行为要合乎社会规范,讲求见贤思齐,有过必改等自我修养的思想,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进入封建社会中期以来,儒学与佛教、道教的相互影响和融合,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的严重挑战,但中国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兼收并蓄,开创了新局面。隋唐时期我国儒学进入了一个更加辉煌的时期。宋明时期,理学获得极大发展。二程发明宋明理学,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思想的一大贡献。南宋儒家学者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到了明朝中期,王阳明把“理学”发展到“心学”的新阶段,他将“天理”“良知”的封建道德伦理的准则赋予绝对权威性,把程朱理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变为阳明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本身具有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能。它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527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