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生物教案:《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生物教案:《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一生物教案:《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调整,让学生在了解有关光合作用探究经典实验基础上,通过思考、讨论、交流、修正,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构建模型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理念。

[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光合作用研究的科学家及其经典实验。

2.分析:光合作用探究实验的过程及其设计思路。

3.陈述:光合作用经典探究实验的基本结论,并构建光合作用过程模型。

[教学重点]实验的过程及其设计思想

[教学难点]实验设计思想

[教学方法]诱导思考、合作探究、分析讲述

[教学设计]

〖温故知新〗

1.叶绿体中的光合作用色素有哪些种类?分别是什么颜色?分别吸收哪些光?

2.在色素分离实验中,某同学共做了4个滤纸条,其中3个滤纸条得到了清晰的色素带。试描述在滤纸条上,从上到下的色素带名称。试解释另外1个滤纸条没有得到清晰的色素带可能的原因有哪一些?

〖教学导入〗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人们对光合作用过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历程。该探索历程不仅充分展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而且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深层探索仍在进行。

〖过程设计〗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板书)

1.光合作用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初步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场所?条件?原料?产物?能量转换?),并通过完成【思考1】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特例。

【思考1】没有叶绿体,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吗?

(能,例如蓝藻。)

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普利斯特利实验(1771年):(多媒体展示其示意图)

实验过程: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普利斯特利实验的过程和现象。

实验分析:①实验自变量是植物的有无。

②由于植物的存在,使得蜡烛燃烧(小鼠存活呼吸)时间延长。

实验结论:(学生讨论交流)植物具有更新空气的能力。

构建模型:用简式形式表示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

污浊空气→绿色植物→新鲜空气

【思考2】普利斯特利实验存在哪些问题?

实验有时是失败的,没有发现光照在实验中的作用等。

(2)英格豪斯实验(1779年):

实验过程:重复进行普利斯特利实验500多次。

(培养学生学习英格豪斯坚忍不拔的科研精神!)

实验结论:(学生讨论交流)证明普利斯特利实验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成立。

材料补充:1785年科学家证实植物体更新空气是因为吸收CO2,放出O2。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进行具体化修正)

光照

CO2→绿色植物→O2+淀粉

(3)萨克斯实验(1864年):(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多媒体展示其示意图)

实验步骤:(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学会鉴定叶片中淀粉的技术方法)

将绿色植物(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选择一片叶,用遮光板从两面夹住部分叶片。将植物在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将该叶片取下,放在酒精中通过沸水浴处理一段时间。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后,用碘蒸气熏蒸或滴加碘液。

(通过完成以下实验分析,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思考3】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的?

自变量是有无光照。用遮光板遮光,达到控制无光。

【思考4】为什么将绿色植物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

放在黑暗中的目的是通过叶片的呼吸作用把原来的淀粉消耗掉

【思考5】叶片放到酒精中沸水浴的目的是什么?

溶解光合作用色素,使叶片脱色,有利于碘液染色后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光照部分叶片呈现深蓝色,遮光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

实验结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合成了淀粉。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作进一步具体化修正)

光照

CO2→绿色植物→O2+淀粉

(4)恩格尔曼实验(1880年):(多媒体展示其示意图)

实验步骤: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恩格尔曼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实验分析:(学生讨论交流)恩格尔曼实验的设计有哪些巧妙之处?(意思到位即可)

①水绵的叶绿体大型带状,便于操作和观察。②利用好氧菌检测氧气释放分布部位。

③没有空气和光的环境,排除空气中氧气和光干扰。④用极细光束照射,以形成对照。

实验结论: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作进一步具体化修正)

光照

CO2→叶绿体→O2+淀粉

(结合上一节课后习题,进一步体现恩格尔曼实验的设计巧妙之处——选择材料的重要性)

(5)鲁宾-卡门实验(1939年):(多媒体展示其示意图)

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什么是同位素标记法,并能够举出其他例子,如用3H-亮氨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和分泌过程等)。

实验步骤: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鲁宾-卡门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实验分析:鲁宾-卡门实验中是否利用了对照实验方法?若是,则自变量是什么?若不是,那为什么?

是,自变量是CO2和H2O中的O是否为18O。

实验现象:甲组释放出16O2,乙组释放出18O2。

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来自水。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作进一步具体化修正)

光照

H2O+CO2→叶绿体→O2+淀粉

(6)卡尔文实验(40年代)

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实验过程:(多媒体展示,学生了解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利用14C标记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每隔一定时间,检测小球藻内的含14C的化合物,从而探清了CO2在光合作用中的转化过程。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作进一步修正,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模型,合理即可)

光照

H2O+CO2———→O2+有机物

叶绿体m.JaB88.COm

[巩固总结]

1.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经典实验的过程、结果、结论。

2.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底物、条件、产物

3.光合作用过程的反应式模型的建立。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

相关阅读

高一生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探究历程》学案


高一生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探究历程》学案

一、教材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探究历程》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第二课时的内容。
“光合作用”一节在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讲述的是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生物教学基础之上,在简述了普利斯特利的著名实验后,介绍了英格豪斯以及卡尔文等科学家历年来关于光合作用原理的主要研究成果。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有利于为讲述光合作用原理做好知识铺垫。教材还结合鲁宾、卡尔文等科学家的实验,介绍了同位素标记法这一生物学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
下面我说说我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学情
高中学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求知欲旺盛,自学能力较强。对知识的发现历程相对比较感兴趣。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搜集、观察、归纳等能力。所以,我将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让学生课前针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搜集资料,为本节课的开展奠定基础。
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说出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了解同位素标记法。

通过研究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和方法,体会和认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初步学会具体的科学研究思路和方法。

通过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的学习,认识到科学发展的艰辛、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要,进而说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

萨克斯的具体实验分析。
五、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解法、直观演示法、集体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接下来,我将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采用多媒体导入的方法。
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海尔蒙特实验,并提出问题:从这个实验可知柳树重量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水分是植物体建造自身的原料。
接下来我会指出,海尔蒙特没有考虑到空气是否也能起作用,后来经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才逐渐发现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和产物。这个探究的历程是什么样的呢?
引出本节课《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探究历程》
设计意图:由这些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唤醒学生的好奇天性,利用动画的直观性和已有知识,降低了问题的起点,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践行了新课改的教学观。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1771-1845
接下来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学生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得到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做的实验得到绿色植物能够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蒙斯证实了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普里斯特利的实验才能获得成功。
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提问学生: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于什么物质中呢?
(二)萨克斯实验
请学生介绍课前所做的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所做实验,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思考如下问题:
(1)暗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2)叶片一半曝光,另一半遮光,目的是什么?
(3)碘蒸气处理叶片,目的是什么?
(4)这个实验成功的证明了什么?
(5)高倍镜下观察“小蓝点”聚集的部位是细胞的什么结构?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加入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去,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及鼓励。学生经观察实验过程,分析问题,我们共同得到:
(1)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同时需要光
(2)产生淀粉的部位是叶绿体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萨克斯实验,而深刻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光合作用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学生能够了解到科学家们用了长达200多年的时间,才对光合作用过程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认识到科学发现的艰难,培养科学探索不畏艰辛的精神。
(三)同位素标记法
最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和卡门(M.Kamen)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的两组实验,并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示踪元素及同位素标记法。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最后是总结收获环节,我将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这样设计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够整体把握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在作业环节,我会留下一道思考题,问学生这些科学家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方面?
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学生在本节课不仅学会科学知识,还能够学会科学家身上的对科学专研的精神以及坚忍不拔的品质。
七、说板书设计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这一本质特征,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据此,板书设计如下: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探究历程
1771→1779→1845→1864

高一生物教案:《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教案:《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5章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的学习内容。第4节的教学包括“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两小节。“光合作用的过程”是继《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习之后,教师引领学生深入而有简短地认识光合作用过程中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比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2.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换的角度,简述光合作用的实质。

技能目标

1.尝试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进行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

2.尝试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究H2O中的氢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情感目标

通过模仿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合作学习与探究,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成功的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质,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四、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秉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按照学案实施流程和教师的引导,首先可通过自主阅读课本有关段落,简要寻找、梳理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知识要点,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深入理解、注重比较并学会归纳知识要点。

整个学习过程教师要注意方法的介绍、学情的关注和适时点拨。特别注重通过图解的认识、列表的比较,认清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化学反应发生的部位和条件等,让学生能够真正明确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中,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和伴随着的能量转换过程,以便从整体上认识、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全过程。

五、教学过程的实施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

复习提问:

叶绿体作为光合作用的场所,有着怎样一个与功能相适应的膜结构特点?

(展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并识图,完成学案填空内容)

简要讲述: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请简要回忆,默默复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和条件是什么?”

并且请能用一个化学反应式来概括:

评价学生的书写内容

同时PPT演示(用不同颜色的字母表示元素的转移途径)

【新课学习】

(一)光合作用的过程

简要讲述:

人们常常根据反应过程是否需要光这个条件,将光合作用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安排阅读:

教材P.103”光反应阶段”两个自然段,完成学案相应填空。

提出、思考并讨论问题:

1.光反应的场所在哪里?

2.光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3.光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

(尝试用化学反应式写出物质变化)

PPT同步显示以下内容(物质变化动态显示)

(1)场所: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

(2)反应条件:光、光合色素、酶

(3)物质变化(要点)(边归纳边板书):

①水的分解:

2H2O → 4[H]+O2

②ATP形成:

ADP+Pi+能量(光能)ATP

(4)能量转变:

光能→ATP中储存的化学能

(强调ATP形成所需的能量来自光能,

注意与前学“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的知识联系)

提出问题,巩固知识:

光反应阶段共有几种产物?去向如何?

安排阅读:

教材P.104“暗反应阶段”两个自然段,完成学案相应填空。

提出、思考并讨论问题:

1.暗反应的场所在何处?

2.暗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3.暗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

(尝试用化学反应式写出物质变化)

PPT同步显示以下内容(物质变化动态显示)

(1)场所:叶绿体基质

(2)条件:ATP、[H]、酶

(3)物质变化

①CO2固定: CO2+C52C3

②C3的还原: 2C3+[H](CH2O)+C5

 ATP ADP+Pi

(4)能量转变:

ATP中化学能→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

提出问题,深入思考:

1.在叶绿体中,ATP的移动方向(部位)是怎样的?ADP呢?

(强调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只能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2.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了二氧化碳的供应,叶绿体内首先积累起来的物质是什么?

比较归纳、填表完成认识

光反应与暗反应并非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而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并指导学生以学案填表为据,逐项认清。

PPT同步显示

引导学生,学会总结

(二)光合作用的实质

简要讲述:

从光合作用整个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上,我们可以作一简要归纳:

光合作用过程中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呢?(提示:要求学生从物质转变和和能量转换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课堂巩固练习(使用学案和课件)

课外作业拓展 (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

学生回忆前学知识,思考回答所提问题

学生回忆互相复述,并在作业本上书写(学生代表上讲台在黑板上书写)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书写光、暗反应的反应式时相互讨论,并相互找出不完善之处。

再次认识教科书P.89第二段,自我补充完成有关“光合作用中ATP形成的时段和部位”

同桌交流、加深认识

自我检查和相互评价,完成有关问题回答。

简要思考、同桌互议

在教师指导下,同桌互议后,完成填表

简要思考、同桌互议

主动回答、自我评价

通过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简要对学生作一评价

通过阅读,找出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内容要点,学会自我阅读、概括要点。

通过观看PPT演示光合作用动态过程,将书面感性认识提成成理性思考,有利于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

帮助学生初晓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高归纳和类比的能力,并且加深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

指导、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品尝学习成功的快乐

六、板书设计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一、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

暗反应

物质变化

①2H2O → 4[H] + O2

②ADP+Pi+能量(光能)ATP

①CO2+C52C3

②CO2的还原:

能量变化

光能→ATP中储存的化学能→(CHO2)中化学能

二、光合作用的实质(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换的特点上考虑)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又是很难处理的一节常规课。在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指导下,通过学科组各位老师的共商、合作,再次尝试了怎样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备学情、备方法的课案设计(包括教案、学案和课件)中。通过在不同教学班的课堂教学实践,不断调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力图更具体地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三维目标,从而基本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重点在知识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和小结(如“光合作用列表比较”填写内容当堂检查;课堂练习“选择题”正确率的及时统计和错因分析等)。

本节课案的设计,试图进一步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听讲式的学习为教师带着学生主动探究式的有效学习。这一教学思路和行为的转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的设计采用了设计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带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教科书的自主阅读,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深入分析和总结,从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以教师的“导”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开阔,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巧妙设计与使用,又使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营造了互动、活跃的课堂氛围。

本节课还恰当地利用了教材中科学史的潜在教育功能,在引导学生尝试像科学家那样去设计实验、去作理性的思考,提高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技巧。例如,在“同位素标记法”再次应用中,从教科书中的“用含有14C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扩展到“用含有3H的水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氢原子的转移途径”,使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得到了一个明显的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具体实施,也暴露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课堂习题没有进行成效显著的及时处理,信息反馈做得不够,导致知识的巩固和过手落实略显欠缺。又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相对繁难的化学知识,如何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好教学的重心和落点,都是值得继续向同行们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高一生物教案:《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教案:《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材的简要分析

从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上看,本节课是对“光合作用”认识的最高点。教师要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的进行,在师生合作、讨论、交流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重点探究光照强度等三大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初步学会构建“光照强度、CO2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的数学模型。从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达成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历年高考必然涉及的重要主干知识。因此,课案的准备一定要有明确的、落实的教学目标。

●教学的三大目标

知识目标

1. 简述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

2. 分析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三大环境因素;

3. 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技能目标

1. 尝试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三大环境因素;

2. 初步学会构建“光照强度、CO2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的数学模型(绘制坐标图);

情感目标:

1. 参与“探究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的合作学习和自我评价;

2. 体验自主性、探究式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重点:尝试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

难点:构建光照强度、CO2浓度与光合作用强度关系的数学模型(绘制坐标曲线图);

●教学过程的实施

 教 师 的 组 织 和 引 导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简要回顾】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初悉了光合作用的概念,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并简要认识了光合作用的大致过程、实质及意义。现在让我们作一个简短地回忆:……

【PPT】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

带着学生简要复述:

叶绿体类囊体的膜结构特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

【提出问题】

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光合作用呢?

【PPT】新疆的哈密瓜、葡萄的香甜和杂交水稻等

果木和粮食的优质、高产,都离不开研究光合作用的原理及其应用。

【板书课题】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简要讲解:

在光合作用原理应用的再次认识中,我们要重点讨论: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环境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呢?

【板书课题】

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

安排并指导:

阅读教科书P.104最后一段文字,完成学案相应内容。

抽查和评价:

简述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要求思考答出光合作用强度的表示方法。

(提示:从概念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表示光合作用强度的方法之一,此外还可推出其它的表示方法。)

【PPT】光合作用强度的不同表示方法

继续提问:

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呢?

【板书课题】

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三大环境因素

提问学生:

留下学生思考和小议的短暂时间。

【PPT】评价并补充学生的回答:

光照强弱、CO2浓度、温度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三大环境因素。

此外,矿质元素、含水量,叶龄等也影响着光合作用强度。

【板书课题】

(一)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1. 实验探究

安排阅读与思考:

重点阅读教科书P.105中的“参考案例”

──探究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引导学生参照学案提出的问题,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

(1)实验原理:

【PPT】分步呈现并引读思考:

叶片在正常情况下,组织细胞间隙中充满了空气;

可采取真空渗入法(排除间隙内的空气),充以水分,使叶片沉于水中;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不断产生的氧气在细胞间隙中的积累,致使下沉的叶片又逐渐上浮。

(2)实验步骤(配有图片、插入光盘视频):

【PPT】分布简介、示范和提示

①取生长旺盛的绿叶,用打孔器打出小圆片30片;

②将小圆形叶片置于注射器内,抽拉出小圆形叶片内的气体,重复几次;

③将气体逸出的小圆形叶片,放入黑暗处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待用;

④取3只小烧杯,分别倒入20 mL富含CO2的清水。

⑤分别向3只小烧杯中各放入10片小圆形叶片,再分别对这3个实验装置进行强、中、弱三种光照照射(链接视频)。

⑥观察并记录同一时间段内各实验装置中小圆形叶片浮起的数量。

(3)实验结果:

【PPT】逐步显示,提醒细致观察

抽问学生,适度评价:

A中上浮叶圆片最多,其次是B,C中最少。

【PPT】(待学生回答后演示)

(4)实验结论:

光合作用的强度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升高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

【跟踪训练1】(见学案)及时评价

2. 模型构建(绘制坐标图)

【PPT】引导学生尝试绘图:

光照强弱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图(横坐标用光照强度表示,纵坐标用CO2吸收量和释放量来表示光合速率)

启迪学生试作曲线图分析:

A点:光照强度为0,此时只进行细胞呼吸,CO2释放量表示此时的呼吸强度。

AB段、BC段:随着光照强度加强,光合作用逐渐增强。

B点:光合作用强度=细胞呼吸强度。

C点:最适光照强度下的光合作用强度。

简短小结:

从曲线图的分析中,可以得出的结论:

真正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跟踪训练2】──教材P.106拓展题第1题。

【PPT】光合作用双峰曲线问题的讨论

【师生共同分析】(见学案)

重点讲清:

7-10 h: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增强而增强。

12 h:温度很高,蒸腾作用很强,气孔大量关闭,CO2供应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强度明显减弱。C点:午休现象

14-17 h:光照减弱,光合作用强度下降。

【PPT】──问题延伸及讨论

B、D两点光合作用强度都达到了峰值,但D点相对较低,尝试分析其原因?

点拨与激励学生:

引导学生分析:D点所在的时刻气温继续升高,植物呼吸作用加强,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增多,因此D点的净光合作用强度小于B点。

同种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略小于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3-5℃。(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提升认知水平:

关于光合作用的双峰曲线图,是认识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最重要的图像,也是近年高考命题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内容。

【跟踪训练3—感悟高考】

【PPT】简要分析(2009年高考四川卷30-Ⅱ)(见学案)

提醒和鼓励学生:高考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要熟悉高考的命题方向和试题命制的特点。

【PPT】简要了解:

提高农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有效而适用的措施。

【PPT】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应用示例

探究了光照强弱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后,再来简要探讨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板书课题】

(二)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PPT】启迪学生思考和讨论

根据上面对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分析思路,尝试完成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曲线绘制,并简要解释。

要求学生重点分析曲线上的AB段、B点。强调“最适CO2浓度”、“在一定范围内…”等表述。

【PPT】简要说明应用:

农业生产上通过“正其行,通其风”、增施农家肥等措施,就是适当增大植物行间的CO2浓度,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跟踪训练4】(见学案)

【板书课题】

(二)温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PPT】提问学生:

温度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实质是什么?

【PPT】鼓励学生自行分析:

【PPT】简述应用示例:

【跟踪训练5】(见学案)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三大因素(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重点进行了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影响的问题研讨,同学们也多次比较成功地尝试了建立有关数学模型(曲线图的绘制和简单分析)的方法。

下面我们可通过当堂的巩固练习和课后的提升训练,来进一步健身对光合作用原理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巩固练习】(见学案)

【课后提升训练】(见学案)

回忆、小议

和老师一起回忆

和梳理

观看与思考

静听与思考

自主阅读教科书,完成学案

争先回答,相互评价

思考

分组小议得出:光照强弱、CO2浓度、温度。

阅读教科书,思考学案中提出的相关问题

思考并提问(或质疑)

亲手操作(或观看插入有视频的PPT),简要熟悉实验步骤及含义

重点观察和思考

认真思考,

小组交流

观察比较,

邻桌同学交流,达成共识

分组报告,

自我评价

主动参与小结

静心思考和解答

在学案上尝试绘出曲线,并进行解释

积极参与思考、讨论和交流,

完成学案相关问题的求解

理解概念及其关系,敢于提出困惑的问题

尝试浅析,相互交流,提出并解决困惑,完成学案有关问题

做好补充的笔记内容要点

完成学案中的试题求解,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在学案上绘出有关曲线。(注意该曲线的起点、拐点、线型等),并相互评价

完成学案试题求解,自我评价

在学案上完成相关问题求解

在学案上完成相关问题解答

和老师共同完成

认真细心求解,自我作出评价

及时过手完成

情景创设,问题引入

温故知新

引导进入理性思考

自主学习

互动学习

学会自我评价

学会冷静思考

学会使用学案,帮助自主学习

尝试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

明确各步实验步骤及目的

体会合作学习和交流的好处

自我展示与评价

及时反馈

学会小结

初步体验数学模型构建的方法

启迪、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过手练习

学会求解此类习题的基本方法

体验深入求解问题的巧妙

初步感悟高考,

继续体验数学模型构建的方法,熟悉坐标图绘制和分析的方法

启迪、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

初步学会把握知识要点及内在联系

力求在提高知识目标的达成率时,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过程的几点反思

本节课是成都市教育局组织的“送课下县”活动的课题之一,由我校对口支教的学校──都江堰外国语学校生物教研组选定。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教研组同仁的指导和帮助下,我认真分析教材、深入研究学情,制定了较为适宜的学习目标。最后,根据对都江堰外国语学校高一(1)班学情的简短了解,对初步形成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内容又进行了一个适当的微调。

从送教课堂的学习氛围上看,同学们思维活跃,能很好地跟着教师预设的教学流程和节奏进行学习。学生参与课堂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非常积极,回答问题能够抓住要点,个别有一定困难的同学,在老师的鼓励、提示和同学的帮助、支持下,也能基本完成对“光照强度影响光合作用强度”这一重点学习内容的认识。

从学生完成学案上习题的情况来看,由于本节课在选题上既注重了比较经典的基础题,又有意识设置了个别有一定深度的高考试题,在着力体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两个方面,都比较明显地体现出了正确的导向和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堂检查、统计的情况,反映出学生对5个“跟踪训练”题的求解正确率均达到80%左右。对“课堂巩固练习”部分,则注意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和成果共享,使课堂的学习气氛达到高潮。

从教师的课堂教学来看,教师节奏把握较为恰当;重难点的处理给学生留出了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进行思考;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也因情而调、形式多样。例如,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学案,自主完成一些课本内容的学习;指导并恰当点拨学生对坐标图像怎样绘制和分析;适时插入剪辑处理教学光盘中的实验视频,以弥补实验探究教学资源的不足;组织、调动和鼓励学生同桌讨论、共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快乐,等等。

总之,本节课案的用心准备和实施,增强了我一心扑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热情、信心和力量。同时,我也从老教师那里切身感悟到了对生物教学执着追求、不断学习、倾心钻研的治学精神,学到了一些怎样比较成功备好一节生物课的基本方法和教学技巧。

高一生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高一生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教案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教材呈现的是科学史教育,是对众多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简介。但同时,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还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对本节教材的再加工和深度开发,可以为高三实验设计的教学奠定基础,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精神,突出了生物学科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学科特点。

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到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几个著名实验,目的是使学生不仅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懂得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主要针对分析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阐明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质,总体教学思路就是保质保量的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一些典型例题贯穿于本堂课中,以题促教,以教促学。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研究经典实验,从而认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能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等。

(2)过程与方法: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

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光合作用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的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难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原理设计简单实验。

二、学情分析:
作为步入高中学堂快一个学期的高中学生,对生物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在授课时关注以下几点:

(1)他们在初中的生物学学习中已具备了一定的关于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也做过

“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这个实验。
(2)他们具备物质转变和能量变化等相关的化学知识。
(3)在前面的《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的学习中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对照实验和相关的实验设计原则,使本节课最后的实验设计得以顺利进行。
(4)他们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学生在学完“细胞”以及理解“新陈代谢与酶”、“新陈代谢与ATP”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光合作用”学习,从生物界看,光合作用是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等内容的基础。

三、说教法

本堂课采取的导学案教学形式,提倡学生预习在先,教师教授在后,教师要少讲精讲。因此,体现设计好导学案下发至每位学生手中,针对本节内容提炼出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得出的能够消化的基础知识,结合重难点内容为主导思想的练习题的渗透,加深学生对于重难点知识的掌控。

授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的氛围是最理想的,在教室的正确引导下能够轻松的完成本堂课教学内容,通过练习检验出学生掌握程度,遗漏或不能及时吸收的知识点及时补充,与下节课光和作用的过程链接是非常必要的,知识的联系时必要的。

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课堂问题解决的习惯。所以本节课采用了“过程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要始终灌输生物实验的设计思路,引导他们进行实验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平行重复原则(如英格豪斯的实验)。

四、说学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其学会学习。结合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自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进行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教材,自主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归纳法

引导学生对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对比、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善化。

3、讨论法

创设课堂论坛,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

生活现象引入课题1.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制造了4400亿吨有机物!2.地球表面上的绿色植物每年储存的能量约为7.11×1018KJ,这个数字相当于24万个三峡电站每年所发出的电力,相当于人类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食物营养上所需能量的100倍!然后提问:一棵小树苗长成一棵大树,它的重量增加了,增加的重量是从哪儿来的呢?从而引入课题。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能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生议论,个别回答:通过光合作用。降低起点,激发兴趣,拉近科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距离。设计实验科学探究讲述: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土壤。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只是一个经验的推测,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科学实验。然后引入几个科学实验。1648年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将一株2.3重的柳树苗种在76.7的干土中,只用纯净的雨水浇灌,5年后柳树的质量增加了74.4多,而土壤减少了不到0.1。海尔蒙特的结论是:“植物的物质积累来源于水。”请学生评价:你同意这一结论吗?(2)对学生的想法表示赞赏。然后追问:怎样证明植物能吸收CO2,释放O2。展示1771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并对学生的设计给予充分的肯定。讲述:普利斯特利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植物能净化空气。但他的实验有时成功,有时失败,试想一下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提示:考虑光合作用的外部条件。(3)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做了500多实验才确定植物净化空气是依赖于光的。植物吸收的光能哪里去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于什么物质中?即光合作用吸收H2O和CO2,释放O2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什么物质?如何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多媒体回顾1864年德国生物学家萨克斯做的实验。光合作用吸收CO2和H2O,产生了O2和淀粉。那大家想一想:释放的O2到底来自H2O,还是CO2呢?指导学生阅读P102页的小字提示。展示并讲述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的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O2来自反应物H2O中的结论。A气体和B气体等体积二者的质量比为8:9。指导学生分析探究历程,交流自己的感悟。评价,并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缺少科学依据;而柳树实验则体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而产生新的问题:柳树真的只需要水和少量无机盐就能长大吗?有的学生会想起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能吸收CO2,释放O2,CO2可能也是物质积累的来源。思考并设计:让植物和小白鼠在封闭的环境中生活。有的同学提出用蜡烛代替小白鼠。讨论交流:可能是有光时,实验成功;没光时,实验就失败。请学生关注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请学生关注平行重复原则思考回答:淀粉。回忆初中知识,并设计实验对比总结成败思考,学生想到把分子或原子染色,然后讨论得出:用氧原子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的实验。理解同位标记法对比总结分析交流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先自己设计,再看科学家的设计,具体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展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与学生设计相似,学生产生满足感,兴趣更浓。回忆初中知识,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推测结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研究方法.领悟科学家大胆质疑,认真实验的探索精神。归纳结论写反应式过渡:通过前面的探究,我们对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场所都有所了解了,分别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试着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思考回答推导书写反应式。及时总结,提高探究的时效性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925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