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六单元第2课詹天佑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六单元第2课詹天佑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六单元第2课詹天佑
了解詹天佑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詹天佑为中国铁路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晚清铁路事业受阻的原因;詹天佑的个人业绩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

一、幼童留学生
1、背景:清政府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统治,开展洋务运动;
2、目的:培养洋务人才(维护清朝统治)
3、过程:1871—1881幼童留学,这是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开端。
1861年,詹天佑出生在一个破落的茶商家庭,从小就对感兴趣;年,他成为中国第批赴美留学幼童成员。在美完成小学、中学后,1878年考入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科,1881年学成归国,毅然投入并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铁路事业。
4、结果:中途夭折。
5、夭折原因:中西方社会性质不同,培养人才的目的不同。
二、为中国建造第一条铁路
1、崭露头角:回国后的詹天佑被腐败的清朝官僚分配到学习海军驾驶,后被派到水师学堂任。直到1888年,他才被中国铁路公司聘为工地任帮工程师。1890年,清政府决定上马铁路。工程难点是。这个工程英国人和日本人先后失败,最后年轻的詹天佑将中国传统与西方近代结合,用新式建造桥墩。詹天佑成功地建造了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
2、京张铁路的建造:
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铁路。詹天佑被任命为,他面临重重困难:,,,,外国人正等着看热闹。詹天佑抱着信念,勘测三条线路,最后定为。为战胜八达岭隧道技术难题,詹天佑设计路线。他还采用施工法解决隧道施工困难,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年,京张铁路终于提前全线通车。意义:A、中国人自行筹款、勘测、设计并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B、外国工程师称为“不可能的奇迹”,周恩来誉为“中国人的光荣”;C、是詹天佑个人事业的杰出成就,也是中国近代交通事业杰出成就。
三、为铁路事业鞠躬尽瘁
1、投身铁路建设事业:张绥、、粤汉、等铁路;
2、积极投身保路运动:1911年,清政府宣布“”——实质是出卖铁路主权。
3、为民国政府造路:辛亥革命后,詹天佑被任命为技监,主持全国铁路技术工作。
4、力争中东铁路路权:他多次要求收回中国在中东路的驻兵权与管理权,不许他国插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政府一面让出洋幼童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等知识,一面要求幼童学习汉语和四书五经、国朝例律、圣谕广训,向他们灌输三钢五常等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以达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目的。
材料二:幼童门非常容易“美国化”,不愿穿中式服装,尤其是那根拖在脑后的长辫子,既麻烦,又常遭人白眼,不少幼童索性把辫子剪掉,见清廷长官时再弄一根假辫子装上,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失去兴趣,对烦琐的封建礼节也不大遵守了。还特别好动,经常出没于篮球和足球场上,詹天佑等人还组织了棒球队。负责管理留美幼童的清廷守旧官僚视幼童的这种新变化为大逆不道,清政府对他们失去了政治上的信任,最后不得不以1881年将幼童凄然撤回而告终。
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反映了清政府让幼童出洋的目的何在?

(2)、材料二说明清政府的目的达到没有?试结合材料说明。

(3)、如何评价清政府让幼童出洋这一事件?

(4)、文中的詹天佑回国后为中国的铁路事业做出怎样的贡献?

阅读材料:
材料一:光绪六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其词曰:“处今日各国皆有铁路之时,而中国独无,譬犹居中古以后而屏弃舟车,其动辄后于人也必矣。”但更多的人“群相讹骇”,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铁路行之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骤之难可以体味。
材料二: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只占14%。
材料三: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材料四:据袁昶估计,庚子(1901年)前后,仅顺天府(即北京)属州县的穷民之中,“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材料五: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一如他们所有的经济扩张活动,“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马克思语)。俄国外交大臣维特揭示列强争夺铁路的奥秘时说:“欧洲列强十分清楚,在中国保障经济势力的有力方法之一是将铁路建筑权抓在手里。”
摘自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五,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影响。

第六单元第2课詹天佑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巩固清朝统治。学习西方技术,搞洋务运动。
(2)没有;流美幼童不愿穿中式服装,把辫子剪掉,对学习《四书》、《五经》等失去了兴趣,不大遵守封建礼节。
(3)由于中学和西学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幼童出洋留学的失败,但客观上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
(4)詹天佑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铁路事业,由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出资的第一条铁路,其成功对中国以后铁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大多数中国人对铁路的认识落后、愚昧是阻碍中国铁路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帝国主义极力争夺铁路修筑权,压制中国自主铁路建设也是阻碍中国铁路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故铁路建设发展很缓慢,且很大程度上受帝国主义控制。
(2)铁路的兴建对中国社会传统冲击极大,尤其对自然经济的破坏巨大。一方面瓦解原有经济结构,给从业的人民带来痛苦的失业,另一方面却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现代化进程。

精选阅读

第六单元第4课牛顿学案


第六单元第4课牛顿
了解牛顿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用。牛顿能够成为近代科学之父的原因。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早期科学发明与创造
1、童年时代:1642年牛顿出生于英国北部一个小村庄,他从小就爱思考,善于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人们的劳动,再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一些和。
2、中学时代:他已开始进行与。成绩优异,考入剑桥大学。
3、大学时代:牛顿在剑桥大学期间,除了师从著名学者教授学习外,还用大量时间自学等人的数学著作,这些著作将牛顿引导到当时数学的最前沿-----方面。大学毕业前,他就提出了数学上有名的定理以及的初步算法。这些都为牛顿后来在数学领域做出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黄金时代:1665—1666年,牛顿在家乡居住的两年,是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在、、等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牛顿在研究了等人的实验结果后,自己制作了一架望远镜,对太阳光进行实验,证明日光即白光由组成,还进一步说明了物体颜色的。牛顿于1668年设计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用它考察了行星运动,分析现象,预言地球不是。1672年,牛顿在提交给英国皇家学会的论文《》中,提出了光的本质是的见解。这在以后的两个世纪中与波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的“”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
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还在大学里,牛顿就已经了解了、和等人在天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但他有新的思考,经过反复思考与实验后,他得出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作用,这种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就是。
2、1687年牛顿的划时代科学巨著《》出版,在这部著作中,他确定了解决万有引力问题的。这是一本重要的力学全书,它用表达方式,把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提出的零散的理论加以科学整理,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在那以后,牛顿力学就成为。居于统治地位200多年,直到爱因斯坦的提出以及力学的建立才打破了这种权威。
三、勤奋的探索与科学的研究方法
1、牛顿说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只不过对一件事能够用很长时间加以考虑。
2、除了勤奋的探索精神外,牛顿将作为得出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这是近代的科学研究方法,牛顿是个充分使用这种方法的人。
3、后人将牛顿的研究方法总结为“”法。

阅读材料:
材料一: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教皇宣布为“邪说”,写的书临终才敢发表而且被列为禁书;布鲁诺、伽利格等人为了捍卫、宣传哥白尼“日心说”而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成了科学史上的两大惨案。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历程,“日心说”终于战胜了“地心说”,从而使科学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材料二:牛顿曾说:我之所以能比别人看得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我只不过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不时地为比别人找到更光滑、更美丽的卵石和贝壳而高兴。而在我面前的真理的海洋,却完全是个迷。
他认为“不花在研究上的时间都是损失”。
结合材料回答:
(1)天文学家的命运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2)牛顿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爱因斯坦说:“在人类历史上,能够结合物理实验、数学理论、机械发明成为科学艺术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牛顿。”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爱因斯坦的话。

第六单元第4课牛顿
(1)、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不一帆风顺的,科学的发展也有一个艰辛的历程;科学需要许多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甚至毕生的精力或生命;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神学是阻碍科技发展的最大阻力;科学要发展就必须有勇于献身的勇者。(其他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均可)
(2)、虚怀若谷、谦虚好学精神;尊重他人的科研成果有勇于探索精神;甘于寂寞,献身科学的精神等;(其他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均可)
(1)在物理学方面:①力学: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划时代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确定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用数学表达方式,把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提出的零散的理论加以科学整理,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把天地间万物的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严密的统一理论之中。②光学:证明日光即由七色光组成,进一步说明了物体颜色的形成原理,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提出光的本质是微粒的见解,统领西方物理学界两个世纪。
(2)数学方面:提出了数学上有名的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的初步算法。
(3)机械发明:自制折射望远镜,还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等。

第19课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教学案


清单一 海外求学报效祖国
 赴美留学 

1.背景
(1)个人:詹天佑从小对机器的构造有着浓厚的兴趣。
(2)社会: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选派幼童赴美国学习。
2.过程
(1)留学:1872年,詹天佑赴美留学,其间,顺利完成了小学、中学学业,考入耶鲁大学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专业。1881年,他获得耶鲁大学学士学位。
(2)归国后:詹天佑被分配到福州船政学堂,后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

清单二 主持修建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条铁路
 京张铁路 

1.接受命令
1904年,詹天佑接到了测量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线的命令,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
2.勘测
1905年,詹天佑亲身率领工程人员,从北京出发,勘测线路,最后选定了经过南口、居庸关、八达岭的路线。
3.完成
施工时詹天佑与工人一起,出色地完成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仅用四年时间就完成了铁路修建任务。
4.意义
京张铁路是以詹天佑为首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它为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为中国铁路事业的自主发展开创了新的方向。
[深化认知]
詹天佑说:“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益,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利,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反映了他修建京张铁路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便利商业交通往来,与外商竞争,维护国家权益。

清单三 终生维护国家铁路权益
 中国人的光荣 

1.晚年
(1)1910年,詹天佑受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的聘请,任该公司总理,后又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捍卫中国的铁路权益。
(2)詹天佑从事铁路事业30多年,大力提拔、使用与培养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
2.评价
(1)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被称为“中国铁路工程之父”。
(2)周恩来赞誉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深化认知]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的一生是为中国铁路事业奋斗的一生,他实事求是地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善于开拓创新,为中国的铁路事业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了他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操。

探究点一 影响詹天佑成才的因素 
[史料探究]
材料一 詹天佑,字眷诚。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县。1872年7月8日,年仅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办留美学生留学美国。18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耶鲁大学,学成归国后于1910年担任粤汉铁路总公司总理,1912年5月又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
材料二 1905年5月,京张铁路总局和工程司成立,1906年詹天佑又升为总办兼总工程师。有人说他是“自不量力”,“不过花几个钱罢了”,甚至说他是“胆大妄为”。此路原定六年完成,詹天佑却提前两年于1909年8月11日全线通车了。
结合材料和有关史实从詹天佑生活的社会环境、历史贡献和人格魅力方面简要探究影响历史人物成才的因素或条件。
[答案] ①社会环境的熏陶作用。②留学教育的推动作用。③修筑京张铁路,有自主创新和爱国主义精神。④个人的人格魅力与主观能动作用。
[结论形成]
影响历史人物成才的因素(以詹天佑为例)
1.社会环境的决定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他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体现了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2.教育的主导作用
留美期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优秀的学业水平为其取得伟大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3.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年少时对机器构造的浓厚兴趣;大学期间刻苦攻读,立志报国;筑路期间率先垂范吃苦在前;任职期间维护路权再现爱国情怀。
探究点二 詹天佑对我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贡献 

[史料探究]
材料一 我很幸运被任命担任现在的工作。中国已渐觉醒,而且急需铁路,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征聘中国工程师。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设自己的路,由于我成了中国第一流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1)材料一中“如此艰巨的重任”是指什么?外国人为什么认为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答案] 重任:指担任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原因:中国当时科技落后,又没有自行修筑铁路的经验,而且京张铁路的施工难度非常大,外国工程师都很难完成,再加上资金不足,机器短缺等。
材料二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2)詹天佑在完成这项艰巨的重任时有何杰出的设计?重任的完成有何意义?
[答案] 设计:詹天佑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以缓解坡度。意义: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它为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为中国铁路事业的自主发展开创了新的方向。
(3)材料一、二反映了詹天佑什么样的精神?
[答案] 发奋进取、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结论形成]
詹天佑对我国近代铁路建设事业的贡献
(1)19世纪80年代,他开始投身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曾主持过我国京张、川汉、粤汉等早期铁路的建设,为发展我国早期铁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他主持的京张铁路的建成,震惊了中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3)他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不畏强暴,威武不屈,大力提拔、使用与培养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始终捍卫中国的铁路权益,体现了炎黄子孙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高尚民族气节,成为后世楷模。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中国近代的留学运动开端于选派幼童赴美国留学,清政府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推进中国政治改革B.推进洋务事业发展
C.推进中国海军建设D.推进中国铁路建设
解析:选B 清政府的这一举措是在洋务派的倡议下采取的,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反对政治改革;海军建设和铁路建设都是洋务运动的基本内容。由此排除A、C、D三项。
2.右图所示“人”字形铁路设计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京张铁路的隧道工程长度
B.降低八达岭山区的倾斜度
C.减少钢材用料以节省开支
D.使火车各节车厢得以紧密相联
解析:选B 本题为图片信息题,解题时注意结合课本内容,在修建京张铁路时詹天佑为了解决坡度太大的问题,依着山腰创造性地设计出“人”字形线路。
3.下图为广东顺德档案馆所存一首描写留美幼童的新诗。其中“铁路工程师”的主要成就是()
回国后的他们,亲身经历近代中国的风云激荡他们中,有很多人在战争中阵亡。他们中,有中国电报业、采矿业的创始人。他们中,出现了伟大的铁路工程师。他们中,出现了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
A.担任全国铁路督办B.修筑淞沪铁路
C.铺设唐胥铁路D.设计和修建京张铁路
解析:选D 题干中所提到的“出现的伟大铁路工程师”指的是詹天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詹天佑的主要历史功绩是设计和修建了京张铁路,故D项正确。
4.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时,身为总办兼工程师的他,所面临的困难不包括()
A.沿线重峦叠嶂,面临许多技术难题
B.修路工具简陋,缺乏现代化设备
C.清政府严令按时通车,且处处掣肘
D.外国人冷眼旁观,准备坐收渔利
解析:选C 修筑京张铁路时,清政府并没有严令按时通车和处处掣肘,故C项错误。
5.1872年,詹天佑随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留美期间,他深感中西方发展的差距,决心学好西方科技,报效祖国。詹天佑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成功建造了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滦河大桥
B.设计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C.创造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设计修建京张铁路
D.支持保路运动和推动铁路建设
解析:选B 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是外国人设计的,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6.“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助外人,我以为耻!”上述名言反映了詹天佑()
A.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及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B.工作细致、严谨
C.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D.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解析:选A “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表明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我国地大物博”表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借重外人,我以为耻”表明爱国主义精神,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铁路多系借外款兴筑,路权之损失姑不具论,即就路工本身而言,掌理工程之高级人员多属外籍,不但薪给特殊优厚,而且常需假事权于翻译,而不肖之徒则不免从中作弊,而购料有折扣,包工有陋规(旧时多指不正当的收费常规),国家损失甚大,铁路之成本亦自然提高。
——凌竹铭《詹天佑先生年谱》
材料二 “在我受命此工作前,即使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决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因为要开山凿石,并且修建极长的隧道!”
“夫本路当建筑之初,工程浩大,同事各员,昼夜辛勤经营缔造,常患难齐欧美,鄙人默坐而思,亦夫战战兢兢,深虑有志未能,莫敢自信。今幸全路告竣……”
——詹同济《詹天佑日记书信文章选》
就全路建筑工款平均每公里支出来看:津浦铁路119000元、京汉铁路95600元、京奉铁路94600元、京张铁路48600元。
——高宗鲁、凌鸿勋《詹天佑与中国铁路》
(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修建铁路成本高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概括京张铁路修建的特点。从中体现了詹天佑怎样的品格?(6分)
解析:第(1)问,概括每一句话的含义即为原因所在。第(2)问,从工程量、自主设计、费用大小等方面分析其特点;结合所学概括詹天佑的品质。
答案:(1)原因:资金缺乏,借外债;技术力量薄弱,高薪聘用外方人员;依靠翻译,难以监督;经办人员从中作弊(或获取购料回扣、包工有不正当的收费规则)。
(2)特点:中国自主设计施工;工程浩大、艰巨;成本低廉。
品格:爱国;奉献;勇于担当。(任答其中一点即可;符合题意,言之成理亦可)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詹天佑回国前,曾有美国同学劝他留下,对他说:“贵国贫穷,既无筑铁路之器材,亦无筑路之人才,以君之学识,如应聘美、英,当可宏图大展,阁下生活亦可丰裕。”詹天佑谢绝了,回答道:西方国家虽富,那是外国,我要学习其先进的科学知识,却不能眷恋其物质生活享受;中国虽贫虽弱,她却是生我养我的祖国,现在正需要我回去贡献所学,把她建设得富强起来。如不以所学报国,何以对祖国人民与家乡人民?
材料二 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获一日之利益,商旅亦早享一日之便利,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觊觎。
——詹天佑
(1)从材料一你可以获得哪些关于詹天佑的信息?(6分)
(2)材料二中的“此路”是指什么?詹天佑认为它的修筑有何积极意义?为早日修成“此路”,詹天佑做了哪些努力?成效如何?(8分)
解析:本题通过设置情景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问较为简单,可从材料中直接获取答案。第(2)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概括即可。
答案:(1)留学美国,学业成绩优秀;对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有着清醒认识;重视学习外国先进科学知识,不看重物质生活享受;对祖国、家乡和人民怀有深厚感情,希望早日报效国家。
(2)铁路:京张铁路。意义:可以增加政府收入,便利商业交通往来,维护国家权益。努力:通过实地考察和科学测算,选定了最为合适的施工路线;发挥聪明才智,设计出“人”字形线路及双头列车,解决了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要求,与筑路工人共同奋斗。成效:1909年京张铁路比原定计划提前两年全线通车,建造时间短,质量优异,造价低廉,成为中国第一条完全由本国工程技术人员独立设计施工建成的铁路。

第六单元第2课 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六单元第2课 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六单元玛雅文明的消失

第2课 玛雅文明的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玛雅文明的历程

玛雅文明起源于奥尔梅克文化,经历了形成的前古典期、全盛的古典期、衰退期1的后古典期,最后进入衰退期2的殖民地时期

全面了解玛雅文明的兴起轨迹、辉煌及突然衰落的历史

探讨文明的兴衰原因

资料搜集、问题探究

1.玛雅文明业绩辉煌,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文化摇篮之一,体现了印第安人的独特智慧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获取、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和促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由“玛雅文明失落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玛雅人的城邦

了解玛雅城邦的自然概况、政权性质、统治方式和特点、社会结构以及相互关系

了解玛雅城邦文明的特点

与希腊城邦文明作比较

特点的归纳与比较

玛雅人的社会生活

了解玛雅人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鲜明的特色

玉米为什么是玛雅人的主食

购买玉米,煮熟了带到课堂分享

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与体验

玛雅人的宗教

宗教已与玛雅人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也是其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

自然崇拜和多神教、神灵信仰的原因

讨论“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资料搜集、问题探究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玛雅文明发展的若干历程、玛雅的农业文明。

难点玛雅文明的失落之谜。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从四个方面介绍了玛雅文明的历史:玛雅文明的历程、玛雅人的城邦、玛雅人的社会生活和玛雅人的宗教。有关玛雅文明的起源和历史传说比较多样化,建议老师上课前指导同学们去图书馆、网站查询资料,增强感性了解,课堂上让同学们相互交流,丰富和提高大家对玛雅文明历史的兴趣,加深理解这一古老文明在人类历史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引言由名人用语及其评价、探究的主要问题和重要概念三个部分组成。建议老师根据中国汉语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地位与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语言作为一种活的历史化石对文明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古老语言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悠久文明的鲜明表证。

第一目:“玛雅文明的历程”

①玛雅文明的来源:人们常说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但近几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倾向于更具概括力的“四大文明区”的说法,即东地中海文明区(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亚述、腓尼基、希腊以及罗马等)、南亚次大陆文明区(印度及其周边地区)、东亚文明区(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中南美印第安文明区(玛雅、阿兹特克、印加)。以玛雅为首的印第安文明在人类文明殿堂上能获得如此重要的“常任理事”席位,其魅力何在?

美洲古老的居民是印第安人,包括玛雅人、印加人和阿兹特克人。历史上,他们曾以独特的智慧和创造力,共同创造了辉煌的印第安文化。其中最发达、水平最高的玛雅文化构成了绚丽多彩的玛雅文明的内容和灵魂。

玛雅文明包括渊源的奥尔梅克文化;主要发展历程的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阶段;再次失落走向失传的西班牙殖民控制期。

奥尔梅克文化,是玛雅文明和墨西哥其他地区古文明的共同渊源,被称为中美洲的“文明之母”。奥尔梅克人用整块石头雕凿了高约4米、重达30吨、面带微笑的巨大石刻人头像。他们留下许多用硬玉雕成的脸形奇特的人像。还有一些比较细致的石器陶器。为墨西哥“古典时期”文化的先驱。

②玛雅文明的“前古典期”:“前古典期”,起止于公元前10世纪—3世纪,是玛雅文明的形成期。那时,有大量的村落开始形成,农业文明发达,勤恳的农艺家们伐林焚草,开荒耕植,培育了大量品种的高产农作物,过着定居生活。手工业发达、交换也较发达。

③玛雅文明的“古典期”:“古典期”,起止于公元3—9世纪,是玛雅文明的全盛期。那时,文明成就主要集中在中部低地,民族融合活跃,城邦建设发达,各类文化艺术,如数学、历法、艺术、文字等发展成就均达到巅峰状态。这一时期,已知的拥有象形文字铭刻的城邦就有110个,还有许多没有文字记载的城邦。最大的城邦有危地马拉北部的蒂卡尔等。另外,有着“象形文字梯道”之称的玛雅科班城,也是玛雅学术活动的中心,它的楼道宽8米多,在90多级的石阶上刻有2000多个象形文字符号,是世界题铭学上少见的珍贵文物。

9世纪末,玛雅文明核心区在短期内突然全面衰落,城市变成废墟,居民去向不明,留下了千古历史之谜。

④玛雅文明的“后古典期”:“后古典期”,起止于公元10世纪—16世纪,一方面,文明更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文明有所退化、并逐步衰亡。最后被西班牙文明所摧残,衰亡加速。

⑤16世纪初,西班牙殖民主义者荷枪实弹,踏上尤卡坦半岛的时候,玛雅人曾把他们当作神的使者欢迎,然而厄运也就降临到他们头上。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玛雅人似乎有天才的预见,趁侵略者的屠刀还没来得及挥向他们脖子的时候,突然间销声匿迹了。这不只使当时的殖民者震惊,尤其使今日的考古者百思不解!

现在关于玛雅文明在短期内全面衰落而消失或“失落”有以下几种原因推测:

第一种:野蛮战争说。

科学家们首先想到的是野蛮的古代战争。依据为考古学家们破译了大量文字,这些文字刻绘在石碑上、陶罐上以及城墙上。从这些被破译了文字的一座座墓碑上,翻译者们看到了一些关于玛雅人的描述,有战争策略、血腥的战场以及用被俘的敌人来进行祭祀。(注:从这一角度我们所看到的玛雅的统治者,都是些好战的武士,而不是以前人类所提出的,玛雅人是一群非常爱好和平而且具有丰富知识的人。因为大部分文字记载的都是他们的战争以及在战争中取得的胜利。)各个城邦在相互之间的连绵不断的战争中被削弱摧毁了,从他们在伯利兹的一个地方发现的武器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在危地马拉北部的一次发掘中发现了成堆的人头,从这些被砍下的头颅中,考古学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估计玛雅人在公元820年前后,其数量就锐减到其以前的5%。

第二种:环境淘汰说。

有人从环境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是大自然“淘汰”了玛雅文明。依据是古气候学家在1995年研究尤卡坦半岛中部的奇彻坎努博湖时,发现有大量的沉积物沉淀在湖底。在这些沉积物中,硫酸的含量在公元800~1000年的沉积物中很高。只有在湖水很少的情况下,硫酸才会沉到湖底,而且通常是在干旱时期。据此,考古学家认为,灭亡可能是因为有严重的干旱发生在这一时期,玛雅文明消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干旱严重的情况下,庄稼歉收、饿殍遍野、疾病盛行。

还有人认为玛雅人不断地毁林造田,以得到更多的耕地,但到最后他们将自己的土地都用尽了。还有人则认为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是造成玛雅文明消亡的原因。

第三种:殖民摧毁说。

达在玛雅人辉煌的文化面前目瞪口呆,竟然宣称那是“魔鬼干的活儿”“魔鬼的作品”,下令要全部销毁。正是由于西班牙殖民者的野蛮摧残,导致古代玛雅知识失传,现在只存四本(有残缺)分别藏在德累斯顿、马德里、巴黎图书馆和纽约私人图书馆。也有人认为在西班牙人的征服之后,疾病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疟疾和黄热病造成了玛雅人口数量和质量的极大倒退,亡族灭种的惨祸,使古文明毁灭殆尽。

第四种:外来文明说。

也有不少人把玛雅人同外星智慧生物联系起来,他们的依据就是玛雅文明中令科学家难以解释的“发达科技”,如系统的数学理论、精确的天文计算等。认为他们可能是“神”的后裔?宇宙中的“神”──外星人知道他们的处境,在一个没有星光的黑夜,用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把他们载入了茫茫的太空?那现在散居于各地的零星的玛雅人,是不是当年逃逸者的后裔?这更给匪夷所思的玛雅文明的消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可是,上述说法本身也有着不少未解之节。如:如果他们怀着愤恨,集体告别了人世?那应会在殖民扩张和追捕斩杀中发现他们的踪迹。如果是一场内部纠纷?那么胜利者为何没留在原址。如果是气候异常变化?迁移350公里的距离又不足以逃避这广阔的灾难。而且他们居留地的选择也令人迷惑不解,一切古老的民族都沿着河流和海岸发展,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印度河,以及地中海的岛、岸,还有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和长江,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尽管玛雅人生活的尤卡坦半岛三面临海,又背靠太平洋,他们却把新的城镇建靠在深深的丛林和山巅。据考察,玛雅人的120座城镇之间没有一条相连的道路,他们怎样交往?怎样运来巨大的岩石,重新建造城市、寺庙和金字塔?在蒂卡尔,他们建造了13座大水库,总容量为164000立方米,工程浩大,他们为什么舍近求远,舍易就难,宁可修建水库,也不愿靠近水域定居?

难道是“神”的启示……总之,他们坚决地、神秘地失踪了,给世界留下了空荡荡的宏伟基业,又留下了一个个永恒的疑团!真不可思议!

教学建议:

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建议教师(1)课前精心组织、引导同学们去图书馆、相关网站查询资料,全面了解有关玛雅文明的史实和史学研究最新成果,激发学生对玛雅文明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玛雅文明及其在人类历史演变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做好课堂相互交流、讨论的准备。(2)利用课本插图,直观的介绍作为玛雅文明的源泉──奥尔梅克文化的成就和特点。(3)以玛雅古典文明衰落的原因为主题,开展辩论赛“玛雅文明失落之谜何在?”讨论解决课本上的问题。并努力试着总结:玛雅文明失落之启示。

第二目:“玛雅人的城邦”

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年代初,玛雅人在尤卡坦半岛开始了定居的农业生活,于公元前后建立“城邦”。玛雅人的城邦,以供奉部族神的金字塔庙坛建筑为中心,在其附近形成居民点。玛雅文化全盛时期,人口总数达1400万左右,仅居住在危地马拉的蒂卡尔附近森林中的玛雅人就达200万人,蒂卡尔城内就居住着5万人。城邦由祭司贵族执政,居民则组成农村公社。玛雅城邦数量多、范围小、人口10万以下,是神权基础上的小国寡民统治。

在玛雅城邦国家的发展中,奴隶占有制已有相当发展。捕获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除战俘外,小偷、未赎身的奴隶子女、杀人犯、离婚的妇女、孤儿、无力偿还债务的负债人,以及与奴隶结合的自由人都变成奴隶。奴隶买卖的风气很盛行,奴隶从事一切劳动:为贵族们耕种田地、建筑房屋,为商人搬运重物,乃至做纤夫和在海里捕鱼等等。

城邦的社会结构分为贵族、祭司、平民和奴隶四个群体。贵族和祭司是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统治方式是“家天下”,政权性质是政教合一。城邦的统治特点为大邦统治。形式上,呈现分立性、区域性和暂时性;政治上,有独立性;文化上,为同一性。这些与历史上的古代希腊城邦文明相似。

玛雅城邦的建筑,一定程度上是玛雅奴隶制文明的直接写照。1972年在一个被称为“铭记的神庙”的金字塔内部深处,发现一座布满浮雕人像的宽大墓室。石棺上盖着重达40吨的石刻板,板上刻着栩栩如生的玛雅人像和多种想象丰富的图案。根据板上所刻的象形文字判断,为7世纪的作品。死者遗体的头部覆盖着玉制的面具,并有玉制装饰品等随葬器物,这个墓葬充分说明当时玛雅地区的社会分化。这个墓室的发现,也打破了过去一贯认为古代美洲的“金字塔”,只是神庙一类建筑物的台座而非陵墓的说法。

教学建议:

提供若干幅玛雅城邦的遗址图片和玛雅城邦社会组织情况的文字描述,引导学生体会独特的玛雅建筑风格及其政治的、宗教的内涵;并试着动手总结出一幅玛雅城邦社会组织形式简图,明晰玛雅奴隶制城邦国家统治的真实面貌。

第三目:玛雅人的社会生活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思考、在探索:玛雅人到底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既不会炼铁,也不懂得使用车辆和大牲畜,却有着自己宏伟的城池和金字塔,有着自己的精确的历法和奇妙的文字,这不可思议的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发展的?玛雅文化为什么能达到如此灿烂辉煌的程度?

其实玛雅文明经济生活的基石在于农业。玛雅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即使当地的自然环境并不有利于农业生产。玛雅文明的成就之一,就是从野生植物中培植出六十多种农作物和蔬菜新品种。在粮食作物中,有玉米、马铃薯、木薯以及各种豆类;由于玉米最适宜中美洲的光照和贫瘠的地力,加上它的高淀粉高糖的生物特性而发展了以玉米为主的农业。同时培植了番茄、南瓜以及辣椒和西葫芦等农作物。他们还栽种花生、橡胶、烟草和可可以及棉花、龙舌兰和制作兰靛的经济作物。此外,玛雅人饲养火鸡、狗和蜜蜂,也集体从事狩猎和捕鱼。近年来,人们在危地马拉的热带雨林中发现了玛雅人的水渠网和“台田”。水渠网纵横交错,与附近河流相通,以利排水;修渠挖出的泥土则被垒在耕地上堆成一块块长条形的“台田”,玛雅人在台田上精心耕作,旱涝保收,可见当时的农业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在手工业方面,玛雅人用陶土、木头和石头制造器皿,陶器讲究对称均衡;用石头制造工具和武器,但不知冶铁;有用羽毛织在布上带有艺术特色的纺织品,有棉纺、毛纺两种,衣着简朴随意。有用金、银、铜、锡等合金制成的器皿和装饰物。

作为互相交易的场所,市场上买卖各种食物和日用品,并开始用可可和豆子作为交换的媒介。玛雅人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玛雅文化。丰富的经济内涵养育了众多的人口,奠定了玛雅人创造辉煌灿烂古文明的物质基础。

它的文化成就辉煌,包括成熟的象形文字、巨大的金字塔、精致的巨型石建筑、精确的天文历法、领先的零数字的使用等。

教学建议:(1)结合所学知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玉米神手握玉米粉蒸肉》,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要求学生尝一尝课前从现代市场买来的各种玉米,体会和分享古老的印第安人给我们人类创造的饮食文明。(2)补充有关资料,开展两个“奇思妙想”活动:

A:5000年前,中国人有可能发现过美洲大陆吗?

B:印第安人可能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第四目:玛雅人的宗教

玛雅人宗教的特点是自然崇拜和多神教崇拜。还信仰法力巨大的神灵,如:羽蛇神,集天地创造者、王权化身和玛雅文明创设者为一身。虎神为一切神力的代表。它们是玛雅艺术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这是玛雅人日常生活中的精神支柱,面对各种各样的欢乐与苦恼,他们试图寻求某种超自然的力量来支撑自己。众神繁多,神灵百余,偶像十万。宗教的畸形发展,一定程度上扼杀了文明的再创力。

教学建议:(1)出示图片《祭祀石碑》:它表现的是玛雅原始宗教中用人的鲜血乃至心脏、头颅向神献祭时作为牺牲者的痛苦表情。(2)结合课本中的内容,介绍“圣井”的财宝不仅是玛雅人酬神的岁贡所然,而且同时还发掘出众多尸骨,一定程度上应和了玛雅传说中的“神泉取妻”。提出问题:那么,对于玛雅文化中其他的不可思议的带有神奇色彩的传说是不是更该加倍关注与探索了呢?也许正是它们,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历史的真实线索。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玛雅文明的历程”这一目的教学建议:

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为了培养学生获取、筛选、重组信息的能力和促成敢于表达思想、尊重他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建议教师利用“小组学习法”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课前精心组织、引导学生去图书馆、相关互联网站查阅、搜集图书、报刊杂志、电子读物等资料,全面了解玛雅文明有关史实和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激发兴趣,增强认识,做好课堂师生相互交流、讨论的准备。同时,利用课本上的两幅插图,应用“看图说话”的方法介绍归纳玛雅文明的源泉——奥尔梅克文化的成就和特点。为了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建议以玛雅古典文明衰落的原因为主题,开展辩论赛,探讨、总结“玛雅文明失落之谜何在?”“玛雅文明失落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最后,结合讨论内容,解决课本上的问题。

关于“玛雅人的城邦”这一目的教学建议: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可提供若干幅玛雅城邦的遗址图片和玛雅城邦社会组织情况的文字描述,引导学生归纳玛雅城邦的自然概况,绘制一张玛雅城邦社会结构以及相互关系的简图,认识其奴隶制的政权性质、统治方式和特点。

也可指导有兴趣的学生将玛雅城邦文明与希腊城邦文明作比较,进一步突出印第安人城邦文明的独特智慧和创造性。

关于“玛雅人的社会生活”这一目的教学建议:

“亲历历史”:出示教材插图《玉米神手握玉米粉蒸肉》,要求学生尝一尝课前从现代市场买来的曾是玛雅人主食的各种玉米,补充有关印第安人“栽培花生”和现代记者印第安“部落采访见闻与思考”两则资料,引导学生“看图说话”;体会和分享印第安人创造的古老的饮食文明;开展两个“奇思妙想”活动:A:5000年前,中国人有可能发现过美洲大陆吗?B:印第安人可能会是我们的远亲吗?培养资料搜集、问题探究的能力。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玛雅文明的历程”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若干幅图片或资料:

图片1:

同课本上的插图《花瓶装饰画橡胶球比赛》,强调“橡胶”代表了奥尔梅克的经济特色;“橡胶比赛”不是一般的娱乐活动,而是最隆重的宗教祭奠。

图片2:

同课本插图《公元前8世纪作品:奥尔梅克石雕》,是众多的奥尔梅克文化石雕艺术之一。头像纹饰头盔,脸庞宽阔,鼻子扁平,嘴唇很厚,双眼阴沉威严,人称“虎人”。这种图象表现的是现实中的首领还是想象中的神祗,至今人们仍不清楚。

材料1:根据课本的问题,补充四种有关玛雅文明失落之因的推测,引导学生讨论:

第一种:野蛮战争说。

第二种:环境淘汰说。

第三种:殖民摧毁说。

第四种:外来文明说。

案例二 在介绍“玛雅人的社会生活”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若干幅图片或资料。

资料一:

最初长在南美洲的植物──花生的种子特性:既不能在鸟类的胃里存活,经水长时间浸透后也不能发芽。虽然现代中国是世界上一个主要的花生产地,但也要到本世纪才开始种植花生。那么中国沿海的江苏和浙江两省,为什么会发现公元前约3000年生长的干瘪花生呢(经放射性碳分析,证明年代无讹)?这么说来,经过人手将花生从一个半球移植到另一个半球,难道没有可能吗?如果这一可能成立,那么太平洋两岸古时有来有往的接触与联系仿佛就必然成立。加上中国和中南美洲文化上相似的地方实在太多了,难以用巧合来解释。如:死者口中含玉,用作护符的风俗,即是一例。墨西哥阿兹特克人和玛雅人有此风俗,中国人也有这种风俗。尤其奇怪的是,在太平洋两岸,有时人们又会把绿玉染成赭红色。固然,隔得很远、天各一方的民族,也可能有相同的风俗,但相同到如此微细就绝非寻常了。同样,中国商代和墨西哥古老文明之一奥尔梅克文化(约公元前1300—公元前900年),都拜大型猫科动物(中国崇拜虎,墨西哥崇拜美洲虎)为土地神,这虽不足为奇,但这两种文化在塑造崇拜的巨型猫科动物时,常常都塑成没有下颌的,就极为离奇了。

这些令人困惑不解的事情,会使你联想到了哪些问题?

资料二:

在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那高耸的图腾柱是他们的标志物,有的色彩绚丽灿烂,有的质朴自然。不少图腾柱在接近顶端处还有两个横的“小翅膀”。初看,感到新奇;细想,还正是与我们的华表十分相似。不仅外形有相似之处:直立、高耸、雕刻图腾(华表为龙、云等,印第安图腾柱为人头、鸟头等);作用也同是吉祥物。不同的是我们是石做的,这里是木制的。而与我国民间信奉“石敢当”(虽然矮小得多)之类,在文化心理上也是共同的。中国立石崇拜也许源于夏代,传说禹生于石,禹子启又生于石。而后民间立石柱崇拜,发展到写上“泰山石敢当”已是文字以后的事了。“石敢当”有大有小,然与华表、与印第安人图腾柱,在对一种耸立的“物崇拜”上,其宗教心理、宗教思维是完全一样的。

我又想起读过的林惠祥的《中国民族史》,其中又转引张超人记东北赫哲人的一段内容:“屋前多有大方柱矗立,顶为人头形,有目有口,两面皆有人头像及动物像……”这不是图腾助又是什么?赫哲人居黑龙江两岸,他们与印第安人一样以熊为吉祥兽。

——现代记者钟婴《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资料三:

近年来国内外都有学者提出“玛雅”即中国华夏古人的一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张光直曾提出“中国——玛雅,是同一祖先所创造的文明”。

公元前21世纪建立夏王朝前已有夏族。商灭夏,夏族开始迁徙。据何光岳《夏源流史》考,夏是一个迁徙极广的民族。西迁至中亚建大夏国,南迁之泰雅人、赛雅人、达雅克人等到台湾、加里曼丹岛……而“玛雅人东迁中美洲……玛雅文化在中美洲开出光辉灿烂的花朵,成为大夏人在拉丁美洲的伟大业绩的标志”。“玛雅即木雅、姆夏的转音,原系黄河流域大夏人的一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前,玛雅人有五大家族,其中一个叫‘修’或‘熙’,其相貌与华北人亦与牛河土陶像一样。”“熙”是夏禹父的名字,“修”是夏禹母的名字,何先生认为“玛雅中的修、熙家族疑即夏族的一支后裔,不然,不会连总族名支族名都那么巧合。”

玛雅很可能是公元前17世纪的商灭夏时迁往山东的夏族一支,后北上辽东,再经白令海峡到北美,又不知经历几代人到达中美。但始终恋恋不忘是夏族之后因而立国名为“玛雅(夏)”,不忘祖先而崇大禹之父母熙与修。玛雅文化达到顶峰是在公元692年前后,自中原迁徙至此,约经历了近两千年。

从80年代以来我国报刊的一些文章看,认为包括医学、历法、习俗、音乐等方面印第安与中国古代十分相似。另外,墨西哥瓦哈卡地区印第安人“我”“你”“他”的发音及玛雅人“人”“镇”“银”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美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西海岸海底发现了3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总之,关于中国古人早就到达美洲的说法,差不多已持续200多年了。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

──现代记者钟婴《印第安人会是我们的远亲吗?》

图片1:

《玉石项链及风神形象坠饰》

玛雅人常用玉石和绿色石头制作饰品来表现自己的美感。

图片2:《印第安人的玩偶》

案例三 在介绍“玛雅人的宗教”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介绍若干幅图片或资料:

资料1:

在印第安人的传说中,把玛雅文化的突然消亡,归结为某种不可言状的、极其恐怖的劫难。历史学家猜测,这种劫难也许是天灾、瘟疫、战祸、或者是内讧。且莫漠视印第安人的传说,20世纪初,一个名叫汤姆逊的美国人,听到了一个印第安人的有趣传说。说金字塔旁有一口圣泉井,那是古代玛雅人祭祀雨神的地方。每年玛雅人都把一名美丽的纯洁的少女推入圣泉奉献给雨神,同时还把许多金银财宝投入井中,作为她的嫁妆。汤姆逊相信了这个传说,并且在圣泉井里挖掘和打捞。当时许多人都嘲笑他的天真。可是,他果然从井里打捞出了当年殉难少女们的尸骨和陪嫁的金银财宝。后来,汤姆逊又在金字塔的内部发现了传说中古玛雅帝国的宝藏。这就使人不得不相信,许多印第安传说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这种事,也激起了人们对考古发现的新热情。

──《世界全史(上)》

图片3:《祭祀石碑》:石碑表现的是玛雅原始宗教中用人的鲜血乃至心脏、头颅向神献祭时作为牺牲者的痛苦表情。

图片4:霍奇皮伊瓮:霍奇皮伊是代表春天、鲜花与歌唱的神,以玛雅人的轮回观来讲,他又与死亡密切相连。

图片5:《绿石面具》:面部所饰的浅浮雕横带,是脸部涂绘的象征。据说这种面具罩在死者的脸上,可以得到鬼神的照顾。

四、问题解答

在以上三种“失落”中,你认为哪一种对玛雅文明的破坏最为严重?

解题关键:本题材料中的三个时间段划分;注意材料引用的倾向性与西班牙侵略有关。

思路引领:本题若处理成开放性问题,会更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训练与培养。

答案提示:西班牙殖民者对玛雅文明的破坏最为严重。因为史料记载:1.西班牙的第一任主教迭戈·德·兰达在玛雅人辉煌的文化面前目瞪口呆,竟然宣称那是“魔鬼干的活儿”,“魔鬼的作品”,下令要全部销毁。2.正是由于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玛雅地区后烧毁了许多写在鹿皮和树皮上的记载玛雅社会情况的手抄本,才导致古代玛雅知识失传,文明散落。现在只存四本(有残缺)祭祀礼典,分别藏在德累斯顿、马德里、巴黎图书馆和纽约私人图书馆。3.也有迹象表明,在西班牙人的征服之后,源于欧洲的疾病起了很大的破坏作用,疟疾和黄热病造成了玛雅人口数量和质量的极大倒退,亡族灭种的惨祸,使古文明毁灭殆尽。

一、本课测评

1.玛雅文明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解题关键:奥尔梅克文化、前古典期、古典期、后古典期、殖民地时期。

思路引领:文明的兴衰历程:起源──形成期──全盛期──衰退期。

答案提示:奥尔梅克文化是中美洲文明之母,也是玛雅文明的源泉。自公元前10世纪—16世纪,经历了玛雅文明发展的前古典期、古典期、后古典期以及17世纪初起西班牙殖民控制玛雅文化时期。玛雅文明的兴衰史是一部奴隶制文明的发展演变历史。农业发达、城邦文明迅速兴起、发展,并开始扩张。因城邦征战,黩武不休,文明渐衰;因西班牙人入侵征服,文明再次失落,并加速衰亡。

2.玛雅地区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怎样的?

解题关键:贵族、祭司、平民、奴隶。大邦强国统治。

思路引领:社会结构的组成体现了社会的发展演变模式。

答案提示:玛雅社会的社会结构分为贵族、祭司、平民和奴隶四个群体。贵族和祭司是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政权性质是奴隶主贵族以家天下、政教合一的方式统治管理。统治特点:大邦统治。形式上,呈现分立性、区域性和暂时性;政治上,有独立性;文化上,为同一性。

二、学习延伸

说明:本栏目为开放性思维训练题,目的在于调动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方法,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中第二问,要结合地理和生物上的所学知识来回答。

第六单元第3课李四光学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六单元第3课李四光学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六单元第3课李四光
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贡献。
李四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主观与客观原因。

一、留学归来报效祖国
1、李四光原名,清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家庭,13岁他考入高等小学,改名。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被选送到留学。经过三年普通科学习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日本学校。1910年回国,被清政府赐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之一。
2、回国几年后,他再次离开祖国,赴英国留学。在那里,他最初学习采矿,后来改学。几年后,他获得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到,一直从事科研与培养人才。
二、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
1、回国后,李四光一面从事,一面致力于的研究与勘探。1926年他发表《》一文,对大陆运动的提出假说,这是萌芽之作;
2、抗战时期,已担任中央研究院所长的李四光,开始过着颠簸流离的生活,但他从未中断过地质科学研究,于1945年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这个名词。
3、1948年李四光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第届国际地质学会,并就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的学术报告,引起强烈反响。“地质力学”从此被载入史册,李四光也被公认为地质力学的。
4、20世纪60年代初,李四光完成了《》一书,这部书成为地质力学的代表作,也是地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
5、在其他科学领域: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他创立蜓科化石的鉴定的条标准,提高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冰川学研究领域,他确定中国冰川的存在,推翻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并最终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三、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
1、寻找石油资源——勘测到、大港、、华北等大油田;使中国摘掉“贫油”的帽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能源保障。
2、寻找铀矿资源——为发展我国事业作出了贡献。
3、探索地震预报——有效地加强了各种地质灾害的和,他的研究成果饮誉海内外。
4、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大工程服务。
四、评价
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的创建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和。李四光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阅读下列材料:
李四光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受孙中山“要努力学习,蔚为国用”的勉励,后两度出国留学,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他打破了两个“洋神话”,被誉为中国的“地质之光”
请回答:
(1)李四光打破了哪两个“洋神话”?

(2)李四光的哪些精神值得当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四光年轻时候就有“科学救国”的理想,但是在旧中国难以实现。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李四光和夫人立即回国。回国后,毛泽东问李四光:中国真是贫油国吗?李四光表示他能够为中国找到石油。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德国纳粹政府把一批犹太学者包括爱因斯坦赶出了德国,爱因斯坦的几个亲人还被纳粹杀害在集中营里。二战中爱因斯坦建议美国政府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战争后期美军用原子弹轰炸了日本城市,这促使爱因斯坦后来致力于防止核战争,倡导科学家联合起来维护世界和平。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李四光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回国?结合史实说明回国后他怎样实现报国的理想?

⑵材料二中爱因斯坦为什么离开德国?他对战争持有什么态度?

⑶从上面材料中可以发现李四光和爱因斯坦有什么相似品质?

第六单元第3课李四光
(1)他推翻了外国人作出的“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在他地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成功地发现了许多大型油田,推翻了外国人的“中国贫油论”。
(2)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少年大志的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严谨治学的精神。
⑴回国原因:李四光怀有“科技救国”的信念和对新中国的希望。新中国邀请他担任政协委员。实现理想: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为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⑵离开原因:受到纳粹迫害。态度:既反对法西斯发动战争,也反对原子弹用于战争,主张世界和平。⑶品质:都是正义的科学家,都要用自己的理论为社会进步事业服务。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526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