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届高考地理考前回扣教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微专题7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回扣导图
1.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因素:大气、水、岩石、土壤和地形等,它们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主要有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形成自然带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的基础因素是热量;导致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的基础因素是水分。
4.山地山麓地带的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山地雪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5.非地带性因素主要有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和洋流等。
读“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关联图”,回答1~3题。
1.图中甲代表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A.人口激增B.资源短缺
C.气象灾害频发D.气候变暖
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经度地带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3.图示地理现象的变化明显表现出北半球快于南半球的态势,主要原因是北半球()
A.陆地宽广B.矿物能源丰富
C.人口数量庞大D.植被覆盖率低
答案 1.D 2.B 3.C
解析 第1题,依据图中所示的因果联系可知,CO2含量增加导致的温室效应,会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引发蒸发量增大、冰川融化等一系列问题。第2题,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成分,并导致气候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3题,北半球气候变暖趋势快于南半球,主要原因是北半球人口数量庞大,矿物能源消耗量大,植被破坏严重。
图示为某国东部沿海地区,M、N地分别位于两大自然带,箭头①②分别代表洋流和盛行风。读图回答4~6题。
4.M地等温线分布受箭头①的影响,与M地东部沿海地区1月份等温线分布最相符的是()
5.箭头②对M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增加温度B.增加湿度
C.减小湿度D.减少飓风登陆次数
6.从M地至N地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
A.纬度地带性B.干湿度地带性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
答案 4.B 5.B 6.B
解析 第4题,依据图示经纬网,可判断出该国为澳大利亚,东部洋流应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受暖流的影响,M地等温线应向高纬凸出;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水温向南降低。第5题,箭头②代表的是东南信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因而会增加M地的湿度,但对该地温度、飓风登陆次数的影响不大。第6题,M地为热带雨林带,N地为热带草原带,从M地至N地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干湿度地带性。
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2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教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导学案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
一、考试说明——有的放矢
考试要点具体考试内容要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自然地理要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归根结底:光合作用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
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促进土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例如:山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吸烟除尘,净化空气,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考点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结合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这些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进行和,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①地理环境各要环境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
②地理环境要素之间是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热带雨林的砍伐、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③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影响其他区域。
3.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在思想观念方面
①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因此人类应该树立动态的发展的观念对待地理环境问题。
②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要求人类具有全局观念。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①认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意义a利用自然资源;b修复生态系统;c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实际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人类利用煤炭作为燃料,是利用了其中蕴含的能量,产生废物有对自然环境构成了污染。
③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需要进行保护、综合开发利用;因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得自然资源间具有联系性。
4.实例:如厄尔尼诺现象与全球气候,秘鲁渔场;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
三、典例分析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关系示意图”,读图做(1)—(4)题。
(1).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2).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加强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氯氟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D.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
(3).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A.引起海平面下降B.腐蚀建筑物
C.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D.皮肤癌患者增多
(4).图中所示的各项内容之间的平衡,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规律性D.不均衡性
(1)洋面封冻,阻断了洋流的热输送,会导致该海域气候变冷,CO2浓度降低,温室作用减弱,也会导致气候变冷。生物衰落,光合作用减弱,CO2含量增加,导致温室作用加强,气候变暖。(2)二氧化碳具有保温作用。“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气候变冷,则大气对地面辐射吸引作用减弱。(3)选项D是臭氧层遭到破坏,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含量增加造成的后果。选项A、B明显错误,不符合题意。(4)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之一是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平衡功能。(1).D(2).D(3).C(4).A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它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读下图完成1~2题。
1.图中I、Ⅱ、Ⅲ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②库区蒸发量增大③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③①D.①③②
2.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
3.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后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
4.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的独特地域单元。它的隆起是近数百万年来地球史上重大的事件之一。中国科学家在隆起过程与环境变迁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许多开拓性的进展。读图一,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A、B、C、D四个选项表示图二中序号的含义,请将选项填写在相应序号后的空格内(填字母,每个字母限填一次):
①,②,③,④。
A、阻挡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B、中亚、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
C、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D、东亚、南亚形成最强盛的季风区
(2)根据材料探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东部地区地貌、气候、河流的影响。
(3)青藏高原隆起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反映了地理环境的什么规律?
参考答案
二、考点知识梳理
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
1、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地貌
考点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物质迁移能量交换2、①一致②相互制约
三、感悟经典——高考真题体验
四、备战高考——迈向成功
1.D2.A
3.此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是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1.(1)整体性生物(植被)(2)CABD(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4.(1)CDAB(2)形成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使地势变得西高东低,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使我国东部成为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分布区,河流水量较大,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3)整体性规律,地理环境中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和整体的变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本章规划
教材的第二、三、四章分别从各自的角度介绍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几个要素——大气、水、地貌。本章内容在于向学生揭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从而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而差异性是绝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方向上发生分化,形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本章的理论性较强,教学时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录像等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通过学习,应使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涵和陆地环境地域分异的规律。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还应使学生建立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课时安排:共5课时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
课时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
课时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1课时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容说课
要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要先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的复杂性。教学中可通过一段录像来引出这一问题,选取的地区应具有典型性和鲜明性(如西双版纳或内蒙古草原),引导学生分析景观录像中各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因就是地理要素间不是简单的汇集,而是各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通过教材P93活动,以生物为例,说明地理环境的要素通过与其他的要素之间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从而改变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在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之后,又从三个方面诠释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开来,而应充分认识到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考虑,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给生态带来不良的后果。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推进新课
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很好。请举例说明在西双版纳这几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师总结)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很丰富,因此植物种类繁多,相应的动物种类也很多。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总之,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地汇集,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教材P91的活动。请思考: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1图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
师对。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水在这几个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师说得很好。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
(生绘制,师总结)
师我们知道,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光能,那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生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终放散到环境中去。
师很对,让我们也来绘制一幅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传递示意图。
(生绘制,师总结)
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生物循环的过程。请大家阅读P90的“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仔细观察图5.1并找出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阅读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师那么,生物对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么作用?为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且放出氧气。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和动物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这就是生物循环。它使环境中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发生迁移,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因此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师请同学们绘出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和能量能动示意图。
师地球自形成以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请同学们阅读案例1,思考:生物循环是怎样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
(活动探究)
生地球早期的大气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今的氧气主要是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师对。那么生物又是如何改造着水圈的呢?
生陆地上的水的化学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环的影响和制约。加上生物有新陈代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生物和地理环境的物质交换,从水中吸取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同时又向水中排放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从而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师不错。不仅如此,事实上绿色植物也参与了水循环,这一环节也改变着陆地的水分状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岩石圈又是怎样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
生有些沉积岩中有化石,说明它们的形成过程是有生物参与的。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残体堆积变化而成的。
师对。陆地上本来没有土壤,但自从生物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又反过来加速了生物的生长,进而使地理环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因此,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最终形成了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由于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每个地理要素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绝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汇集,它是一个和谐的系统,这个系统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还会产生一些各要素自身并不具备的新功能。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活动探究)
师请大家看图5.2中的那棵树,想一想,这棵树的长大需要哪些条件?
生需要阳光、水、空气、养分。
师不错。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物质的,植物能独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吗?试想,我们如果想把这棵树移植到我国西部沙漠中,在自然状态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吗?
生当然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缺水。
师那为什么也有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
生那些植物很耐旱。
师对,是那些植物长久以来适应了干旱的环境。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了在不同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间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
师不错。很显然,植物只是具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还必须有外部条件来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行。如大气为植物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岩石圈为植物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这样植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功能,而非某个单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
师请同学们看P92的“活动”,思考:藏羚羊的数目为什么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生回答,师总结)藏羚羊在长期的生存中适应了可可西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可可西里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从而使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
师滇金丝猴是我国非常珍稀的保护动物,但据报道,近年来数量呈下降趋势,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由于滇金丝猴的栖息地植被破坏严重,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们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师很好。显然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下,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可以保持恒定,这说明自然环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生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师对。很明显,这种平衡功能也不是环境各要素所能单独具备的,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师我们知道,现今地球有变暖的趋势,原因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师对。温室效应也只是人类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在这之前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担心地球变暖,虽然大气本身并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没有增多,是什么在起着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呢?
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在海洋生物的作用下,也可以固定一部分二氧化碳。
课堂小结
对。但自从工业革命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剧增加,超过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因此,这种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险。因此,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平衡,做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协调。
板书设计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以“生物”要素为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并通过“厄尔尼诺现象”等案例,分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3、通过举例或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
4、通过破坏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案例分析,增强尊重自然界客观规律,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活动1:读课本“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读出图中所示的地理环境要素。
(2)图中箭头表示各要素相互、相互,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3)你能从图中任选箭头,举出实例说明它们的相互关系吗?写出两例来。
活动2:读课本“厄尔尼诺现象”的文字材料和相关插图,分析其中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主要表现。
(1)阅读一、二自然段,联系“洋流与海洋渔场”知识,填出空格处的内容。(2)排除地名因素,秘鲁渔场能在其他地区形成吗?为什么?这说明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表现?
(2)阅读第三自然段,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这说明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表现?
(3)阅读第四自然段和“厄尔尼诺与全球气候异常图(1982年)”,读出世界气候异常区及异常的表现。厄尔尼诺导致全球气候异常,说明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表现?
活动3:拓展运用。①地图册“举证(一)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及其影响图”、“举证(二)湖泊环境演化示意”分别说明了整体性的哪一表现?②运用课本“知识窗——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说一说整体性的表现。
活动4:地球圈层通过能量交换而相互作用。①运用各学科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在“地表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示意图”(图3-2-1)上,尝试写出各箭头表示的能量形式。②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说一说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能和势能交换。
活动5: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在图3-2-2中,填出数字①~⑥所代表的物质名称。阅读“知识窗——地球上的碳循环”,填出图3-2-3中的空缺内容,完成碳循环联系图,说明全球变暖是人类破坏了自然界中碳循环平衡的结果。为什么说碳循环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读地理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图(图A)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补画箭头,以完整表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联系。
(2)此图说明陆地环境具有特征。
(3)在陆地环境构成要素中,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
(4)若此图表示我国的东北地区,则其气候类型是;自然植被是;典型土壤是;地形以为主;河流水文特征是。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080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