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三地理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27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27”,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四章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
第二节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
示范教案

1.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减灾防灾的主要措施。
(2)学会区分“3S”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具体应用。
(3)了解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2.能力目标:
(1)能够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学会认读卫星影象图,并能分析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
(3)在案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是提高减灾效益的基本途径。
3.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形成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志趣,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减灾防灾观念。

“3S”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具体应用、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3S”技术在减灾防灾中应用的原理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一课时

(引入新课)1.你知道哪些古今中外有关减灾防灾的著名科技成就事例?试举例。
2.这些著名的科技成就在减灾防灾中发挥了那些作用?
3.这些著名的科技成就有何意义?
(课件展示)地动仪、都江堰、避雷针、人工增雨、草障固沙、“3S”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案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9引言内容,结合课件提示内容,分组讨论,总结结果,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1.地动仪、都江堰、避雷针、人工增雨、草障固沙、“3S”技术
2.依靠科技进步来减灾防灾,发展科学技术是减灾防灾的必由之路。其中“3S”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使得“减灾防灾”工作变得更有效。
(板书)
第二节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
一、减灾防灾的主要措施
(课件展示)古代求雨图,现代化的灌溉设施和手段图。
(提出问题)对比两幅图,说明古今灌溉手段不同的主要原因。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古代靠天吃饭,受自然灾害影响很大;现代科学技术显著进步,灌溉设施齐全,给农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板书)
1.依靠科技进步是减灾防灾的基本途径
(提出问题)在减灾防灾方面,除了提高减灾防灾的科技水平,我们还必须做哪些工作和努力?
(课件展示)“减灾防灾”宣传、我国部分“减灾防灾”相关法律。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80以及课件展示内容,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减灾防灾”既需要提高科技水平,更需要加强宣传教育,使更多的民众知道政府制定的“减灾防灾”措施,配合政府制定的“减灾防灾”措施的实施。
当然政府为了更好的贯彻“减灾防灾”的一系列措施,需要加强立法,规范法制。把自然灾害控制在萌芽阶段。
(板书)
2.加强宣传教育和完善法制建设
(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知道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类型多。
对于自然灾害的治理一般步骤为:一、灾前预防;二、灾中救助;三、灾后重建。
那么我们应该把减灾防灾的工作重点放在哪一个步骤上?
(课件展示)展示我国的天气预报工作、我国对某些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预报新闻。
(学生活动)思考自然灾害的治理步骤,结合展示引导内容,分组讨论问题,回答所给问题。
(总结归纳)我们对于任何自然灾害的治理,不能等到灾害发生了才开始,更重要的是要搞好预报和预警,尽量减少人民的财产损失和对生命的威胁。所以说:对于自然灾害的防治一定要把“预防”放在第一位!
(板书)
3.预防为主
(总结归纳)在国际减灾领域有个“4P”和“4R”原则,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1,来认识一下。
(提出问题)“4P”和“4R”原则是国际减灾所遵循的原则,那么如何实施好这个原则呢?我们需要借助什么手段?
(总结归纳)我们在必修一和必修二中学过“地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知道“地理信息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所以我们不难得到答案。
(板书)
二、地理信息技术与减灾防灾
(提出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三部分组成。请同学们回忆必修中所学的知识,再结合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内容想一想:
1.遥感在减灾防灾中有哪些作用。
2.全球定位系统在减灾防灾中有哪些作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减灾防灾中有哪些作用。
(学生活动)回忆必修内容,阅读教材P81-85,分组讨论,梳理教材内容,总结答案,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1.遥感是重大自然灾害空间监测技术的核心技术。
例如:1987年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监测与控制等等
2.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近年来在减灾防灾领域应用发展迅速。
例如:救灾车辆在灾区的导航、地震监测方面等等。
3.地理信息系统可以集成与减灾防灾有关的多种数据库和模型库,供决策使用。
例如: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灾的救援与治理、数字黄河、数字长江的建设等等。
(课件展示)高科技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案例、洪灾、地震等灾害的预防和治理与高科技的关系的案例。
(活动点拨)P81-82活动题参考答案:
1.4-5月,气温上升,冰雪融化,卫星影像图上白色区域变小;同时,气温回升利于植物生长,绿色区域变大。
2.图中河流左上为其上游。
3.精确、及时(或者观测的范围广,信息的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
(板书)
三、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P85“知识窗”的内容,想一想:激光预测降水技术会为降水预报、人工影响天气活动(如:人工防雹、人工增雨、人工消雾、人工消云)带来哪些福音?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有了激光预测降水技术可以使降水预报、人工影响天气活动工作更准确、精确。
本案例给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1.随着高科技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会大大提高。
2.灾害预测预报方面,会有更多的高新技术得到应用。
3.会有更多的机会,将自然界强大的力量从致灾的方向引向造福的方向。
(课堂小结)


第二节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
一、减灾防灾的主要措施
1.依靠科技进步是减灾防灾的基本途径
2.加强宣传教育和完善法制建设
二、地理信息技术与减灾防灾
1.遥感在减灾防灾中有哪些作用
2.全球定位系统在减灾防灾中有哪些作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减灾防灾中有哪些作用
三、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1.随着高科技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会大大提高。
2.灾害预测预报方面,会有更多的高新技术得到应用。
3.会有更多的机会,将自然界强大的力量从致灾的方向引向造福的方向。

分组合作,查阅资料,完成P86“活动”。

本节课用到了很多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必修中已经学过,但是隔得时间太久了,很多学生已经遗忘,所以建议在开本节课之前,先把地理信息技术复习一遍,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案例较多,但教材上的案例缺少文字介绍,建议通过课件补充,丰富。或者干脆另外找一些文字介绍完整的案例

相关知识

高三地理信息技术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信息技术”,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专题十地理信息技术

1.从考核内容看,侧重考查3S技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尤其侧重考查沙漠逃生、交通工具和国土整治、矿产探测等的实际应用。

2.从考核形式看,信息呈现方式多以示意图、联系图、实际3S信息图和文字、表格等呈现,题型以选择题为主。

3.从考查能力上看,侧重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和阅读图表提取信息的能力,考查了学生3S技术的推理和论证能力,图文转换能力。

探究点一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一个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地球表面与地理分布有关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简称“GIS”。

2.GIS的简要程序

地理信息系统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其简要程序和每个程序含义表示如下:

3.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可应用的领域相当广泛,可以说,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以借助GIS。

(1)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2)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可以对城市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查询,修改、补充、距离测算等工作,从而为城市管理提供方便。

①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

②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③利用GIS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④利用GIS系统,加强城市抗震防灾

⑤利用GIS,加强城市环境管理

例1:(2008年山东卷)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天圆地方”、“圆球体”、“扁球体”和“不规则扁球体”的漫长过程。回答问题。

1.目前对地球形状的精确研究主要是基于

A.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对地球形状的精确研究在于通过遥感技术获得地球的具体影象后,在用地理信息技术处理后获得的。

1A

探究点二遥感(RS)

1.定义:遥感是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并通过分析,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

2.遥感的主要环节

3.特点

与实地测绘相比,遥感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限制少,成本低,效益大的特点。

4.应用

应用领域具体内容实例

资源普查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野生资源等对全国图例利用类型分析和量算、对农作物进行估算

环境监测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环境污染、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水上冰川漂流等。对南极臭氧空洞面积的测算

灾害监测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森林火灾等对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受灾面积的统计

(2008年广东卷)1.不同地物在同一光谱波段上的反射率差异越大,越容易区分。图5反映了甲、乙两类植物在生长期内两个波段上的反射率。在遥感影像上区分这两类植物,应该选择生长期内哪一天的影像最合适

A.①——第30天

B.②——第75天

C.③——第100天

D.④——第130天

遥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地物的不同状况和不同的地物辐射的波长范围不同。该题的解题关键在于从图中读出甲、乙两类植物在波长1、波长2上的差异,找出最明显的差异。

1A

探究点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

2.组成

包括三大部分:GPS卫星星座;用户系统(接收设备);地面控制系统。

3.用途: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4.工作特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5.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1)全球定位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较为广泛。

(2)利用GPS为导航服务已成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如在公路运输中,GPS能够提供所处的地理坐标、城市道路图、前进方向,可提供行走路线、发出报警信号等。

例3:(2008年江苏卷)两学生测量当地海拔高度,所用最便捷的技术是

A.遥感B.全球定位系统C.地理信息系统D.数字地球

全球定位系统提供的是三维坐标。

B

探究点四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

“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共同组成“地理信息技术”。三者既有分工又有联系。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分析等。三者关系可用以下简图和图表表示:

工作原理信息来源应用

RS远距离对被测目标电磁波特征进行测量、记录与分析的技术反射和辐射电磁波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

GPS利用卫星网络来获得地面某点的经纬度和高程的系统发送卫星定位导航信息定位与导航、精准农业耕作等

GIS依靠计算机实现地理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分析和应用的心痛电子地图查询位置与信息、区域发展趋势分析等

1.在沙漠中迷路时,可用哪种方式获知自己所处的具体位置信息

A.指南针B.GPS设备C.遥感图象D.地形图

我国既有铁路干线第六次大面提速后,在提速干线上旅客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200千米以上,并首次实现了旅客列车追踪间隔5分钟。这标志着我国既有铁路干线提速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回答2~3题。

2.这次铁路大提速主要应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技术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D.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3.根据提速动车组时刻表,乘坐下表中哪一车次的旅客到达终点时看到太阳最接近正南方向

动车组车次始发站终点站开车时间终到时间

D21北京长春07:1513:31

D201南昌长沙08:0011:15

D584宝鸡西安11:1112:23

D776深圳广州11:1812:28

注:长春(43°53′N;125°20′E)长沙(28°11′N;113°00′E)

西安(34°15′N;108°55′E)广州(23°00′N;113°11′E)

A.D21B.D201C.D584D.D776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应用于鲁尔区煤矿整治研究。读图,完成4~6题。

4.GIS技术的

A、关键装置是传感器B、数据模型用点、线、面表达

C、主要功能是空间定位D、数据库由若干图层组成

5.图中城市

A、①位于规划区B、②位于非矿区C、③位于现矿区D、④位于原矿区

6.图示地区采矿业向西、向北迁移,主要是趋向

A、原料地B、消费地C、水资源D、交通线

3S技术最早都应用于军事工业。近些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大步走出象牙塔。迅速推广到众多的社会部门。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回答7—9题:

7.“遥感”,就象传说中的“千里眼”所具有的神奇功能。下列有关遥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遥感感知地物时不直接接触地物

B.遥感技术是遥感信息接收与应用的过程

C.遥感获取的信息是电磁波信息

D.遥感无法感知地面不反射和辐射电磁波的物体

8.下列关于地理信息系统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采集地理信息的一种工具

B.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处理、分析地理信息的一种技术

C.地理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采集、存储、处理、分析、管理、显示、输出的一种技术与工具

D.地理信息系统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

9.有关全球定位系统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24颗卫星组成

B.由主控站、监控站、和信息注入站组成

C.主要由GPS卫星接收机和GPS数据处理软件等组成

D.GPS主要由空间卫星系统、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系统构成

10.当今,3S(RS、GPS、GIS)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运用

有关3S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GIS具有强大的查询功能,根据图1显示的查询半径,

图中以北京为查询中心的地图比例尺为

。根据图中显示的经纬度可知,地图中代表呼和浩

特、济南、太原天津的字母分别是。

(2)城市道路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地图测绘部门为了及时更

新城市道路变化信息,需要利用技术。图2

所示的交通监控与救援管理系统,根据交通事故发生地

点,利用技术,快速设计出警车、救护车赶

往出事地的最佳行车路线,而交通事故发生地与警车、救

护车的精确位置是利用技术获取的。为

了能对运动中的汽车精确定位,至少需要接收

颗卫星的信息。

(3)图3中①②③④⑤⑥箭头指向线分别表示3S技术的不同应用功能,其中表示“提供影像信息功能”的是⑤和,表示“提供窨定位信息功能”的是⑥和,表示“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的是。

(4)图3中各个圆的重叠部分分别代表RS、GPS、GIS不同组合综合应用,其中竿叠部分乙代表GIS与RS技术的组合,丙代表技术的组合。在图3所示的各个综合应用中任选一种组合,并写出应用实例:。

(1)1∶50000000(1分)ADBC(1分)

(2)RS(1分)GIS(1分)GPS(1分)四(1分)

(3)①(1分)④(1分)②(1分)

(4)GIS与GPS(1分)

甲:RS获取矿床露头信息,GIS分析矿产种类,GPS确定矿床露头们位置;

乙:RS获取水灾淹没区的动态信息,GIS分析水灾损失;

丙:装载GPS接收器的运钞车发送位置信息到监测中心,GIS监测运钞车是否偏离预定

线路;

丁:RS获取森林火场遥感信息,并可判断火势蔓延方向,GPS获取火场精确位置,引导

消防队员及时、准确到达灭火地点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专题五)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专题五)”,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记忆。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教学建议: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一目,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一目,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一目,主要讲述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从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几个方面阐述成就即可。在讲述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影视资料,增强直观性。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案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案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记忆。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教学建议: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一目,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一目,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一目,主要讲述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从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几个方面阐述成就即可。在讲述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影视资料,增强直观性。
教学过程:
导入: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1)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
(2)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
(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也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一、起步与成就:
1.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2.政府措施:
建立发展方针——“自力更生”
成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委
壮大科研队伍——归国“游子”;政府培养
编制远景规划
3.成就:国防科技,医学、农业科技
4.曲折:
5.表现:科研事业受挫,科研工作瘫痪,科技差距拉大。
二、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文革结束,邓的口号,两次会议召开,科技体制改革。
2.提出:1988年,邓小平明确提出
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理论基础。
三、走向世界:
1.原因:“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科研工作者的努力,科技规划的实施
2.成就: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生物工程
学思之窗一:
材料:“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他是谁?_____________钱学森

材料: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学思之窗二:
材料: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即近代科学)。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在16—18世纪却没有产生现代科学,这些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现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现代科学。
问题一16—18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状况如何?
问题二为什么没有产生现代科学?
问题三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又如何努力将现代科学引入中国?结果怎样?
问题四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国家独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1、建国后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杰出人物有()
(1)钱学森(2)郭沫若(3)邓稼先(4)袁隆平
2、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在
A、1949年B、1988年C、1985年D、1976年
3、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作用和意义有()
A、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B、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C、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D、称霸世界

高新科技与防灾减灾


高二年级_地理学科导学案 审核:
授课时间: 班级:高二() 姓名:小组:
课题:第二节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课型:自学+展示

1.举例说明科技在洗染灾害预测、灾害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自学辅导小组讨论

一、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减轻自然灾害为高新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领域。
①(②等)、③技术、
④技术、通讯信息技术、减灾工程质量探测技术、先进的防灾建筑技术等已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遥感技术与减灾
(1)应用灾害前兆监测
进行灾害,以便及时发出警报
。决定救灾的轻重缓急
建立灾害模型。更好的理解和解释灾害现象
对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预测
(2)举例对发生的预测
对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预报
对的预报
2.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减灾
GOS与减灾
作用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__________和
三位速度及时间数据
应用防洪、__________、抗震和扑灭林火等减灾领域
举例①灾情发生后的___________和减灾过程中的_________、监测等,利用GPS可以提高减灾效率
②______________,利用GPS可以提高精确度
③救灾人员赶赴发生地点的_____________(辅以配套设施)

二、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
1.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1.)应用:灾害监测、_________、预报与灾害信息管理
2.)意义:是灾害监测实现_________化,并实现监测—评估—预测—预警的智能化、自动化、_________,大大提高了灾害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2.其他技术:_____________、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将对__________,有效防治灾害发挥巨大的作用。

1.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有哪些作用?

2.读图4-11,找出重旱、中旱主要在哪些省级行政单位?分析这些地区干旱发生的原因。

3.据图4—13,比较1998年7月30日、8月27日、9月1日的水体面积变化,说一说嫩江地区的水情特征。

4.结合l998年嫩江地区水情监测合成卫星图像,说一说遥感技术对洪水灾害的预报作用。

5.说一说气象遥感卫星在天气预报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6.(教材P.89)通过材料,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
(1)全球定位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工作原理

(2)全球定位技术在减灾中的主要作用:

:由各组学生代表展示探究结果.

1..根据要求,在下面的结构图中完成下列问题:

(1)将洪涝、特大暴雨、台风分别填入A、B、C三个方框内。
(2)在其他方框内填上适当内容。
2..据报道,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对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内蒙古和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哈密地区共53个县级单位的1986年和1996年卫星遥感图像进行了判读比较,发现上述四省区10年中被开垦的草地和荒地总面积近200万公顷(其中开垦草地约120万公顷,开垦荒地约80万公顷),而实际新增的耕地总面积仅为100万公顷。当地群众看到开垦后被撂荒的土地,心疼地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时采用了先进的 技术手段,发现上述地区10年中被撂荒的土地竟达开垦总面积的 %。
(2)从气候的干湿状况分析,上述地区除三江平原属区外,其他地区大部分属于区与 区,土地被撂荒的主要原因在于 。
(3)上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现象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4)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上述土地被撂荒地区应采取的合理的针对性措施主要有()(填一个或一个以上字母)
A.禁止刨草毁林,杜绝滥垦B.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
C.筑沟开渠、进行合理灌溉D.引进耐碱作物,改良盐碱土
E.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F.采用机械化耕作,禁止使用化肥、农药
G.退耕还牧,进行合理放牧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备注
(教师复备栏及学生笔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080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