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教案:高二生物必修教材的综合知识提要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教案:高二生物必修教材的综合知识提要”,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讲座之一

高二生物必修教材的综合知识提要

与高三学年的期初考试

一、高二生物必修教材的综合知识提要

我们高三年级要学习的生物选修本教材内容很多、很新、并且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学习选修教材之前,先应认真复习必修教材内的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这对于高三的学习与高考的复习是十分重要的。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记忆与理解的过程。教材的每一个章节内都包含了许多知识要点,这些知识要点都应该通过理解,系统而又清楚地记忆在大脑里,只有内存容量达到一定水平时,这些知识才会自然而然地串联起来,这就是所谓的融会贯通。所以,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必须建立在对各章节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

生物学科的学习具有内在的规律,既要重在理解,又要重在记忆,理解与记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的。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物结构图、模式图、坐标图、表格、实验等来理解与记忆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运用某些原理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生命现象。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把必修教材中可能联系到的知识,规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体的结构、功能、适应的一致性

根据生物进化学说,发展到今天的生物都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也就是说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适应的,它对内能协调统一,对外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扩大一点来看,生物的结构、功能、适应的一致性可以在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微观到宏观的各个不同层次中表现出来。

DNA分子作为遗传物质,具有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这能适应它的两个重要功能,即自我复制——遗传信息的传递,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遗传信息的表达,从而保证生物体的前后代遗传性状的一致性。

线粒体作为细胞内能量转换的重要细胞器,它具有双层膜结构,外膜充当了界限膜,使其与细胞质内的其他物质隔离开来,内膜向内腔凸起,形成嵴,嵴的存在扩大了内膜面积,有利于基粒(呼吸酶等)附着,从而保证有氧呼吸的顺利进行,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ATP。

构成生物体各种组织的细胞结构是千变万化的。动物体内的毛细血管的管壁是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构成的,它既能把血浆和组织液隔开,又能使这两者之间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

动物的小肠是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它的粘膜具有皱襞,皱襞上具有许多绒毛,绒毛上皮又有许多微绒毛,这样就使小肠的内表面积大大增加,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生物体与它所生存的环境保持高度统一,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就有什么样的生物,动物保护色、警戒色、拟态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自然界,每一个生物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了种群。每一个种群都具有一定的种群密度。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就构成了生物群落,群落内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叫做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成分与食物链、食物网构成了它的结构。同时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功能,就是能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使它具有自动调节的能力,从而保持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大小与其结构的繁简密切相关,例如在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复杂,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它的调节能力相应地就比较大。

因此,生物的结构、功能、适应的一致性是贯串整个教材的内容中,也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思想。

二、物质和能量的统一性

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内含有丰富的能量,有机物的合成过程是能量的贮存过程,有机物的分解过程则是能量的释放过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整个生物界的最基本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制成有机物,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与能量不但满足了自身的生长、发育与繁殖,同时也为其他各种生物提供了物质与能量的源泉。

生物体内物质与能量的利用十分经济高效,其中包括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变(如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的转变),原有物质分解后的产物又可作为合成新物质的原料。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与在体外发生不同,是一个逐步降解的过程,能量是逐步释放的,避免了能量的浪费。由于生物体内的ATP具有特殊的化学结构,它在能量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上可知,ATP与ADP这两种物质可以相互转换,其中发生了能量的利用与转移。

生态系统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它们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能量流动是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的。物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平衡实质上就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平衡,也就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因此,要把动植物的新陈代谢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运用。

三、染色体、DNA、基因的平行性

染色体、DNA、基因这三者是从不同的层次上对遗传物质的描述,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分子水平

染色体DNA基因

DNA的主要载体主要遗传物质遗传物质结构和功能单位,

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

在染色体上是线性排列

在体细胞的增殖(即有丝分裂)过程中,亲代细胞通过染色体的复制(即DNA的复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代细胞中,使子代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亲代细胞之间的染色体、DNA、基因相同,从而使前后代细胞之间的性状保持一致。

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原始的生殖细胞通过染色体复制,在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基因也随之分离;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随之组合。此外,在四分体时期一部分初级精(卵)母细胞的染色体发生互换,使得等位基因也发生了互换。

一般地说,同源染色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配子中成单存在,等位基因也是如此。通过受精作用,由于雌雄配子的结合,使得受精卵内的同源染色体与等位基因不但恢复到原来体细胞的水平,同时又使同源染色体与等位基因出现了千变万化的组合,从而使子代既保持了亲代的遗传性,又产生了变异性状。

因此,要抓住染色体、DNA、基因这条线索把教材中的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方面知识综合起来理解,运用这方面知识来分析与解释一些生命现象。

二、高三生物期初考试试题

Ⅰ选择题(本大题共50分,每小题2分)

1.同一种草本植物生活在山的南北两坡,它们的叶片有大小与厚薄的变化。生活在北坡的叶片[]

A.大而厚 B.大而薄 C.小而厚D.小而薄

2.下列对种群增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自然界中"J"曲线增长常见B.在自然界中"S"曲线增长常见

C.K值越小,种群数量增长越大D.K值越大,种群数量增长越小

3.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物种丰富B.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

C.经济物种丰富D.特有物种的种群数量大

4.下列不属于温室效应危害的一项是[]

A.全球气候变暖B.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C.农作物减少D.皮肤癌增加

5.除了下列哪一项之外,其余的都是A级和AA级绿色食品必备的条件?

[]

A.农田的水质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标准

B.可对作物使用少量的化肥

C.包装时不能对食品造成污染

D.产品必须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6.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相比较,无性生殖所没有的变异来源是[]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环境影响产生的变异

7.污水处理厂利用污水中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机物,其微生物多数是

[]

A.需氧自养型B.需氧异养性

C.厌氧自养性D.厌氧异氧型

8.测定细胞大小常用的计量单位是[]

A.毫米(mm) B.微米(μm)C.钠米(nm)D.埃(A)

9.在一个阴湿性山芒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着蚂蚁、蚯蚓、蜘蛛和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A.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以上都不对

10.人的胚和牛的胚在发育初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

A.自然选择作用 B.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C.都在母体内发育D.都由受精卵发育而成

11.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液和组织细胞,对这一过程最恰当的解释是

[] 

A.细胞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B.血红蛋白容易和氧气分离

C.毛细血管的壁很薄 D.血液中的氧浓度比组织液中的氧浓度高

12.下列前项为科学技术成果,后项为所运用的科学原理。错误的一项是

[] 

A.无籽番茄、激素原理 B.八倍体小黑麦、染色体变异

 C.提高青霉素产量、基因重组D.“多利羊”、克隆

13.对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中没有酶B.酶的合成受基因控制

 C.DNA复制不需酶D.光反应不受酶影响

14.某DNA分子量为3×109,设该分子内的脱氧核苷酸平均分子量为300,各碱基对之间距离为3.4埃(10-10m),那么这个DNA分子的长度(单位为毫米)是[]

A.3.4B,1.7C.34D.17

15.下列前项是实验试剂,中项是其作用,后项是实验结果,叙述错误的是

[]

A.醋酸洋红溶液、细胞核染色、观察染色体

B.秋水仙素、多倍体形成、植物新品种

C.丙酮、溶解叶绿体色素、分离色素

D.亚甲基蓝溶液、活体染色剂、观察根的离子交换吸附

16.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有[]

A.叶绿体、核糖体、内质网 B.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C.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 D.核糖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17.下表是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在一个生态环境中所含有的总能量和残留农药DDT的平均浓度。

含量种群

单位甲乙丙丁

能量(千焦)2.8×1091.3×1089.1×1072.9×107

DDT浓度(ppm)0.040.350.393.4

这四个种群的最简单的能量流动渠道是[]

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

C.甲→乙→丁D.丁→丙→甲

↘丙↗↘乙↗

18.结扎小白鼠的胰管后,小白鼠将出现的症状是[]

A.影响食物消化、影响血糖浓度

B.不影响食物消化、不影响血糖浓度 

C.影响食物消化、不影响血糖浓度

D.不影响食物消化、影响血糖浓度

19.下列对各种生命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动物的行为都是神经活动的结果

B.有机物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可直接用于生命活动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表现在生物的各种性状方面

D.生物所表现的性状都是基因作用的结果

20.下列为某一段多肽链和控制它合成的DNA双链的一段。

—甲硫氨酸—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缬氨酸—

TACGGGTGGCCCCAT

ATGCCCACCGGGGTA

遗传密码表:甲硫氨酸AUG脯氨酸CCA、CCC、CCG

苏氨酸ACU、ACC、ACA甘氨酸GGU、GGA、GGG

缬氨酸GUU、GUC、GUA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这段DNA的①链起了转录模板

B.这段多肽链的遗传密码子依次是AUG、CCC、ACC、GGG、GUA

C.携带甲硫氨酸的转运RNA的一端与密码子配对的三个碱基是UAC

D.若这段DNA的②链右侧第二个碱基T为G替代,这段多肽中会出现两个脯氨酸

21.下列对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大小与其结构的繁简有关

B.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C.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越大,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22.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B.组织液增少,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少D.组织液增少,淋巴增少

23.对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A.属于生物高分子物质 B.分子内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

C.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 D.它的合成通常需要氧气或光能

24.植物萎蔫时吸水速度(X)、水分运输速度(Y)、蒸腾速度(Z)的大小为「」

A.XYZB.XYZC.X=YZD.X=Y=Z

25.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

Ⅱ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0分)

26.(10分)水稻的每一个染色体组有12个染色体,现有三张没有注明的单倍体水稻、二倍体水稻、四倍体水稻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固定装片。使用分辨率较高的显微镜就能将这三张装片区分开来,贴上标签。

⑴写出显微镜下观察装片的方法:

⑵应当观察处于细胞分裂期的__________时期的细胞为好。这个时期的每个染色体有何特征?

⑶观察到细胞内有24个染色体的装片,是否就能确定它是二倍体水稻根尖装片?为什么?

27.(14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下面物质代谢反应系列中,就表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请根据图示分析回答:

H2O→[H]→→C6H12O6→丙酮酸→CO2

→[H]

→[H]

①②③④⑤

图1

⑴①是叶绿体的_______上进行的,所需要的外部条件是__________,发生的能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

⑵④、⑤是在_________中进行的,所需要的外部条件是_____________。

⑶在上述①~⑤中,能产生ATP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⑷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共同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0分)关于当前“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

⑴“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人类的24条染色体的基因和碱基排列顺序。请指出是哪24条染色体?为什么不是测定23条染色体?

⑵人类全部基因约有10万个,而染色体上全部DNA约30亿个碱基对。估计基因的碱基对数目不超过全部DNA碱基对的10%。试问平均每个基因最多含有多少个碱基对?

29.(16分)下面为亲代细胞内染色体上基因分布的示意图:

①②③

④⑤⑥

图2

下表表示各杂交实验和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编号亲代表现型子代AB表现Ab型与aB比例ab

()AB*AB9331

()AB*Ab3311

()Ab*Ab1111

()AB*ab4114

()AB*aB3131

(1)表中(一)~(五)杂交组分别是上图①~⑤中的哪种组合?

(一),(二),(三),

(四),(五)。

(2)上述各杂交实验结果是否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为什么?

1.B(植物对吸收光能的适应)2.B3.D4.D5.B6.B7.B8.B9.C(包括了无机环境)10.B11.D12.C(基因突变)13.B14.B(不要忘记双链)15.C

16.B(光合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17.C18.C(内分泌腺是无管腺)19.C

20.D21.D22.A23.A24.B25.D

27.⑴将装片先放在低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后,换上高倍镜,用细准觉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移动装片,仔细观察。

⑵中期染色体清晰,每个染色体包括两个姐妹染色单体。

⑶不能。因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染色体会暂时加倍(单倍体水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24个染色体)。

27.⑴22个常染色体(1-22号)和X、Y性染色体。因为人类的性染色体X与Y是异型的性染色体。

⑵3000个碱基对

28.⑴基粒片层结构薄膜光能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形成ATP

⑵线粒体氧气

⑶①③④⑤

⑷要经过许多中间步骤,能量是逐步释放的

⑸③

29.(1)⑤*⑤⑤*③③*①②*⑥⑤*①

(2)不是,杂交组合(四)为连锁与互换规律。其余的都遵循自由组合规律。

精选阅读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讲座之十一

高三第一学期生物期中考试试题

(模拟卷)

I选择题部分(共50分)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各项中,不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基因结构的共同特点是

A、编码区都能编码蛋白质的序列

B、编码区都是连续的

C、非编码区都能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

D、非编码区都有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

A、发作迅速B、反应强烈

C、消退较快D、对组织破坏严重

3、下列各项中,不是下丘脑功能的是

A、调节机体体温B、调节机体渗透压

C、分泌释放激素D、产生感觉

4、胰岛素具有增加血糖的去路和减少血糖的来路的功能。对这一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抑制合成肝糖元B、抑制血糖的氧化分解

C、抑制血糖的重吸收D、抑制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

5、一只羊的卵细胞核被另一只羊的体细胞核置换后,这个卵细胞经过多次分裂,再植入第三只羊的子宫内发育,结果产下一只羊羔。这种克隆技术具有多种用途,但是不能

A、有选择地繁殖某一性别的家畜B、繁殖家畜中的优秀个体

C、用于保存物种D、改变动物的基因型

6、下列属于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特征的是

A.翻译的模板需在转录后进行加工

B.在转录还未完成时便可开始翻译

C.基因的表达调控要比真核生物复杂

D.转录和翻译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分隔

7.下列不是基因工程中经常用来运载目的基因运载体的是

A.细菌质粒B.噬菌体 C.动植物病毒 D.酵母菌核内的DNA

8、用来完成基因的剪切与拼接的酶是

A、RNA聚合酶与DNA连接酶B、限制酶与DNA连接酶

C、限制酶与RNA聚合酶D、限制酶与DNA解旋酶

9、下列对细胞内的生物膜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各种细胞器的膜结构都是相同的

B、生物膜的化学成分都完全相同

C、叶绿体等的膜不属于生物膜

D、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10、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某一种B淋巴细胞融合成为杂交瘤细胞,这种杂交瘤细胞

A、发生了基因突变B、只能在体外大量增殖

C、只能在体内大量增殖D、能产生特定的抗体

11、植物细胞的去分化是指

A、植物组织离开植物体的过程

B、离体的植物组织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

C、愈伤组织形成根、茎的过程

D、离体的植物组织发育成新的植株的过程

12、除了下列哪一项之外,其余的都可作为人体内水的来源?

A、饮料中的水B、食物中的水

C、有氧呼吸产生的水C、无氧呼吸产生的水

13、DNA探针能检测到标本上的

A、遗传密码B、遗传信息C、蛋白质序列D、细胞结构

14、人体血液中不可能出现的物质是

A、纤维素B、尿素C、激素D、碳酸

15、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之后,会引起靶细胞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A、溶酶体的活性被激活B、渗透压发生变化

C、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D、释放免疫活性物质

16、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这是因为

A.由于细胞分化而丧失了全能性

B、细胞内的基因表达有特定的时空选择性

C、细胞经过多次分裂而丧失了全能性 

D.不同细胞所含有的基因不同

17、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

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C、不能消化脂肪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18、将家兔从30℃移至5℃的环境中,将出现的生理反应是

A、耗氧量减少,竖毛肌舒张B、耗氧量增加,体表血管收缩

C、耗氧量减少,心律变慢D、耗氧量增加,体温升高

19、下列前项是内分泌腺、中项是激素名称、后项是激素的作用,错误的一项是

A、胰岛A细胞、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

B、肾上腺、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吸钠排钾

C、垂体、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吸收水分

D、甲状腺、甲状腺素、增强机体代谢

20、摘除犬的胸腺之后,会影响到该犬的

A、体液免疫B、细胞免疫

C、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D、非特异性免疫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

21、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具有多种性质,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类物质特性的是

A、异物性B、大分子性 C、特异性 D、不变异性

22、下列属于细胞免疫所产生的物质是

A、白细胞介素B、干扰素C、抗体D、抗生素

23、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在机体的血液中含量会增加的激素是

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

C、肾上腺素D、胰岛素

24、下列各项措施中,能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的是

A、延长作物的光合作用时间B、增加作物的光合作用面积

C、对不同的作物给予适宜的光照强度D、确保通风以保证二氧化碳的供给量

25、下列关于细胞质遗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子代表现为母本的性状B、后代的性状不会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C、有时也会受到核遗传的控制D、细胞质内的大多数细胞器都能独立遗传

Ⅱ非选择题(共45分)

26、(5分)写出形成NADPH的反应式。

27、(8分)小鼠的海拉细胞有氯霉素抗性,通过显微操作,将对氯霉素无抗性的小鼠体细胞的核取出,注入去核的海拉细胞中,然后将这一新组合的细胞放到含有氯霉素的培养基中,发现它能够持续分裂。试分析:

(1)控制氯霉素抗性的遗传物质位于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

(2)上述遗传方式称_______,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8、(8分)根据下图过敏反应作用机理,简要说明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会造成局部水肿的作用机理。

过敏原 机体 抗体 某些细胞

过敏原

毛细血管通透增强 释放物质(组织胺)

 

 局部水肿

29、(12分)下图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请据图作答。

(1)①过程是,所形成的②是,它的特点是

(2)③过程是,这一过程所用的培养液中应加入

(3)④是。

30、(12分)右图表示在充足光照条件下,温度

对藓光合作用量(①②)和呼吸作用量

(③)的影响曲线图。这三条曲线是通

过测定量而获得的,纵轴与曲线为吸收量,

对为发生量。

请回答:

(1)表示总的光合作用量和净的光

合作用量分别是曲线[]和[]。

写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植物重量增加是在_______0C左右最大。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是否一致?为什么?

1、B2、D3、D4、C5、D6、B7、D8、B9、D10、D

11、C12、C13、B14、A15、D16、B17、B18、B19、A20、B

21、ABC22、AB23、ABC24、CD25、ABC

26、NADP++2e+H+→NADPH

27:(1)细胞质中(2)细胞质遗传母系遗传、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28:人体接触到花粉(过敏原)时,刺激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等细胞的表面。在花粉(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这种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质渗出,使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水分大量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增加,从而导致局部水肿。

29、(1)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具有双亲细胞的遗传性,既能产生抗体,又能大量增殖

(2)细胞培养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血清

(3)单克隆抗体

30、(1)121==2+3

(2)在20℃左右,这时植物重量增加最多。

(3)不一致,光合作用最适温度在20℃—30℃,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在35℃以上,这是因为这两个生理活动中不同的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上有差异。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教案:生物的新陈代谢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教案:生物的新陈代谢”,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讲座之十八

生物的新陈代谢(第一部分)
酶、ATP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代谢、矿质代谢


1、酶的特性与作用。
2、ATP在生物体内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3、渗透装置与渗透作用,绿色植物的渗透吸水与蒸腾作用。
4、植物的必需矿质元素、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方式与利用
5、光合作用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过程及其原理。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也是生物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并且能与生产、生活实践广泛联系。因此,它在各类考试中也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1、酶的特性,教材安排了酶催化作用的探索实验,这些实验除了说明酶的专一性、高效性、反应条件受温度与酸碱度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在介绍生物实验的一般方法(设立对照实验、解决单因子等)。新陈代谢是通过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来完成的,每一过程都有酶参与,在习题中与到温度、酸碱度等影响问题,应立即考虑到酶的活性受到了影响。习题中涉及到实验时,应考虑设立对照、解决单因子。
2、ATP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而糖类、脂肪、蛋白质也是能源物质,但是它们具有层次上的区别,如同日常生命中的煤、石油、天然气通常要在发电厂里转化成电,才能使机器运转,生物体内的糖类等能源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需转移到ATP中才能供生命活动利用。
ATP与ADP能相互转化,由于这种分子特殊结构与分子间转化,在能量代谢中十分重要,即能及时供给能量,又能及时捕获能量,使生物体能经济有效地利用能量。ATP与ADP是可以相互转变的,而能量是不可逆,反应式中的能量的含义是不同的:
酶用于生命活动
ATPADP+Pi+能量
来自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3、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外界溶液内就构成一个渗透系统,这个系统以原生质层(充当渗透系统中的半透膜)为界分成两个区域,即细胞液与外界溶液,这两个区域内的浓度大小,决定了水分移动方向,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时,细胞液内的水分外渗,细胞失水而缩小,由于细胞壁和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有大小,结果导致细胞质壁分离(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分离)。反之则细胞吸水。
根吸收的水分除少量留在体内利用外,绝大多数通过蒸腾散失,蒸腾作用是植物吸水与运输的动力,是矿质营养运输的动力,还能降低温度。
4、植物必需的元素有十六种,可以分为以下三档:
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CHONPKSCaMgFeMnBZnCaMoCl
必需矿质元素
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过程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与呼吸作用密切相关,所以通过各种方法提高根细胞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对矿质离子的吸收,从而提高肥效。
吸收到植物体的矿质元素,可参与各种基本结构和调节代谢,如N是构成蛋白质的必需元素,P是核酸、ATP的必需元素,Mg是叶绿素的必需元素,K可充当活化剂,调节代谢。植物吸收的矿质离子中大都是可以在体内移动,能再利用的,如K、N、P、Mg等,有些元素不能再利用,如Ca、Fe。
4、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这部分内容是本章与本教材的重点。植物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它的基粒片层结构薄膜上分布着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两类色素,是光反应的场所,这些色素能利用可见光,特别是对红光与蓝紫光的利用率很高。叶绿体的基质是暗反应的场所,其中有许多种酶,这些酶用来催化光合过程中的一系列化学反应。
光合作用是生物界最基本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因此,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应着重弄清楚这一复杂过程中的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
场所基粒(片层结构薄膜)基质

条件光能多种酶

物质代谢水在光下被分解
ADP+Pi→ATP
NADP+e+Pi+H+→NADPHCO2固定与还原成(CH2O)
CO2→C3→(CH2O)
能量代谢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由此可见,光合作用实质上是把无机物(H2O、CO2)合成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应该说明,光合作用虽然可分为光反应与暗反应两个阶段,但是整个过程是连续的,这两个阶段是相互促进,又是相互制约的。这是分析外界条件变化对光合速度影响的钥匙,影响光合速度的因素主要有:
①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反应的速度,光反应产物NADPH与ATP的数量多少会影响暗反应的速度,这是最主要的因素。
②温度,影响光合作用过程特别是暗反应酶的催化效率,从而影响光合速度。
③CO2浓度,CO2是暗反应的原料,CO2浓度高低直接影响暗反应的速度。
④矿质元素,例如Mg是叶绿素的组成分,N是光合酶的组成分,P是ATP分子的组成分。
⑤水分,水分是光合作用原料之一,缺少时可是光合速率下降。
⑥日变化,光合速率在一天中有变化,一般与太阳辐射进程相符合,但也有例外,如炎热夏天,中午前后光合速率下降(气孔关闭,CO2供给不足)。


例1.写出三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矿质元素的元素符号及它们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
元素: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
元素: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
元素: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
(2000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本题9分)
[解析]本题较灵活,以高等教育中相关的专业知识为依据,来测试学生对光合作用与矿质元素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虽然教材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答案,但是凭学生所学知识是可以回答出来,这是高考名题的思维方式。回答本题的关键一是要求答出矿质元素,而不是必需元素,不可回答C、H、O;二是要考虑到光合作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所含的矿质元素,如叶绿素含有Mg,ATP含有P,叶绿素与各种酶含有N。
答案为:Mg叶绿素的成分;P形成ATP需要磷;N叶绿素和各种酶的成分(只答各种酶的成分,不扣分)
应该指出,这是一题开放性题目,因为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矿貭元素很多,为了与高等教材不发生冲突,对本题的标准答案又作了补充,与光合作用有关的矿质元素还有:Mn、K、Fe、S、Cu、Cl,如果答上可参照参考答案的分值赋分。

例2.(1)核糖是一种五碳糖,它的衍生物腺苷也可与磷酸成酯,如三磷酸腺苷,后者的分子简式为___________。
(2)三磷酸腺苷释放能量的表示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0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题)
[解析]本题似与化学知识渗透,但问题较为简单,是高考中也常常出现的题目,书写千万要规范,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正确书写是:A-P~P~P
ATP====ADP+Pi(磷酸)+能量


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有机物
B、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C、酶能催化化学反应的进行,但本身不发生变化
D、酶只能在生物体内发挥催化作用
2、在10℃(x)、40℃(y)、80℃(z)条件下,淀粉酶的活性大小是
A.x>y>zB.z>y>x
C.y>x>zD.y>z>x
3、在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将淀粉酶稀释2倍与稀释20倍,实验效果基本相同,这表明酶具有
A.专一性B.多样性C.高效性D.稳定性
4、将1毫升唾液与倒入装有10毫升浆糊的试管内,置于25℃的温水中水浴,为了提高反应速度可采取一些方法。下列各方法中能提高反应速度的是
A.把实验温度提高到70℃B.在试管内再加入1毫升唾液
C.在试管内加入1毫升盐酸D.在试管内加入1毫升蒸馏水
5、下列哪一过程不产生ATP
A.光反应B.暗反应C.有氧呼吸D.无氧呼吸
6、对ATP与ADP的相互转变反应式理解,错误的是
A.这种转变发生在生物细胞内B.反应过程有酶参与
C.ATP的水解过程产生大量能量D.反应式中的能量也是可逆的
7、为了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做下列实验:
试管
123
注入新鲜的唾液1ml1ml1ml
注入浆糊2ml2ml2ml
反应温度0℃37℃100℃
参照上述实验,设计一个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实验材料有新鲜唾液、浆糊、盐酸、氢氧化钠、清水、试管、碘液,并预测实验结果。
8、回答ATP和ADP相互转变的有关问题:
(1)写出ATP和ADP相互转变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ATP水解成ADP过程产生的能量可供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动物和人来说,细胞内____________是产生ATP的重要场所,需要__________。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叶肉细胞内的________也能产生ATP,需要__________。
9、生长在盐碱地上的植物能强烈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这是因为
A.根细胞吸胀作用大B.根细胞液浓度大
C.根细胞呼吸旺盛D.蒸腾作用强
10.植物根毛区表皮细胞(甲)的水分能向皮层细胞(乙)转移,这是因为
A.细胞液浓度甲比乙大B.细胞液浓度甲比乙小
C.细胞质基质内水分甲比乙大D.细胞质基质内水分甲比乙小
11.植物吸收水分与水分运输的动力分别是
A.渗透作用和蒸腾作用B.渗透作用和蒸腾作用
C.都是渗透作用D.都是蒸腾作用
12.在含有多种营养元素的培养液中,发现番茄吸收钙多,吸收硅少,这是因为A.根细胞膜上运输钙的载体多B.培养液中钙含量多
C.钙的吸收不需耗能D.根细胞膜对硅的渗透性差
13.当植物缺乏Ca、Fe元素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幼叶受害B.老叶受害
C.幼叶与老叶同时受害D.幼叶与老叶都不受害
14.测定植物光反应是否完成,最好的方法是
A.O2释放B.CO2被消耗C.ATP形成D.葡萄糖生成
15.大棚蔬菜选用的大棚的材料颜色最好是
A.红色透明B.蓝紫色透明C.绿色透明D.无色透明
16.除了下列哪一种方法外,其余都可以用来测定植物光合速度?
A.测定含水量B.测定O2发生量
C.测定CO2消耗量D.测定干物质积累量
17.植物萎蔫时的吸水速率(X)、运输速率(Y)、蒸腾速率(Z)的大小是
A.X>Y>ZB.Z>Y>XC.X>Z>YD.Y>X>Z
18.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不能解释下列哪一种现象?
A.判断细胞死活B.原生质层是一种半透膜
C.测定细胞液浓度D.渗透吸水是植物吸水的主要方式
19.将一株带有枝叶的植物的根切除,在阳光下,植物也能吸水。这种吸水的动力来自
A.吸胀作用B.渗透作用C.蒸腾作用D.呼吸作用
20.长时间的水淹,农作物会烂死,主要原因是
A.CO2中毒B.酒精中毒C.乳酸中毒D.能量供给不足
21.下表为无土栽培时所用的一种培养液的配方,试根据表中内容,回答下列各问题:
每1000ml蒸馏水中加入:
成分KH2PO4KNO3Ca(NO3)2MgSO4
含量0.2g1g1g0.4g
再加入极少量的H3BO3,MnCl2,ZnSO4,CaSO4,H2MoO4
(1)该培养液所含的必需元素是否齐全?________。如不全,还因加入哪需元素?________。
(2)该培养液中所含的_______元素不是矿质元素;_______属于不能被植物再度利用的大量元素。
(3)该培养液中的元素是以________形式被植物细胞吸收的,这种吸收方式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过程。
(4)该培养液的浓度是不会高于植物根毛细胞的________浓度。如果培养液的浓度过高,植物则不能生长,甚至死亡。说明这种结果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C
3.C
4.B
5.B
6.D
7.略
8.⑴ ATPADP+Pi(磷酸)+能量 

⑵ 生命活动利用⑶ 线粒体 氧气 叶绿体 光能
9.B
10.B
11.D
12.A
13.A
14.A
15.D16.A17.B18.D19.C20.B
21.⑴ 不全Fe、Cu
⑵ H、OCa
⑶ 离子交换吸附主动运输
⑷ 细胞液细胞水分大量外渗而死亡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教案:细胞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教案:细胞”,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高考生物第一轮总复习讲座之十七

第一章细胞(含绪论)


1、细胞的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生物膜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
2、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各时期的特征。
3、细胞是一个统一整体。细胞的全能性。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都有其重要的生理功能,是细胞的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但是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只有按照一定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本部分的重点是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是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也是学习动植物新陈代谢、遗传的物质基础所需的基础知识。在学习构成细胞的化合物时,要联系化学中的有关知识,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命题的知识点之一。
1.各种化合物在细胞中的含量:在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是水,其次是蛋白质,在细胞的干物质中(水除外)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另外,同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含水量与细胞的代谢状况有关,生长旺盛的细胞含水量多,而趋向衰老的细胞中含水量低。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氨基酸通过缩合方式形成多肽(肽链),一条或几条肽链按照一定方式通过一定的化学键结合起来形成蛋白质分子。在肽链形成过程中,两个氨基酸分子通过缩合的方式形成二肽,要失去一个水分子,形成一个肽键,多个(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形成一条肽链(多肽),要失去n-1个水分子,这条肽链中含有n-1个肽键。如果是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形成二条肽链,要失去n-2个水分子,这个蛋白质的肽链中含有n-2个肽键。依此类推,一个蛋白质分子形成过程中失去的水分子数为氨基酸总数减去肽链的数目。而在缩合过程中,失去一个水分子则形成一个肽键,所以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数目与失去水分子数目相同。简单表示为:失去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总数-肽链数。
由于组成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肽链的数目和空间结构不同,从而使蛋白质分子具有多种多样的结构,这是蛋白质分子结构多样性的原因,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功能的多样性。如某些激素是蛋白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所有的酶是蛋白质:如淀粉酶、蛋白酶等;细胞膜上运输物质的载体是蛋白质;红细胞中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在血浆中存在一些具有免疫作用的抗体也是蛋白质,等等。
细胞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是学习以后有关内容的重要基础知识,只有学好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才能理解细胞各结构之间的联系和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各种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细胞膜是保护细胞和控制物质进出的门户、细胞质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和供应场所、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只有保持其完整性,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这部分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区别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原核生物,如:蓝藻、细菌和放线菌;由真核细胞构成真核生物,如:真菌、植物和动物。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这里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是真核生物。(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等)是真核生物。
2.正确理解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各种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如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学习叶绿体的结构时应与光合作用所需的色素和酶的分布联系起来。同样线粒体的结构应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联系在一起。
同时各种细胞器在细胞中完成生命活动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某一生命活动,因此各种细胞器之间具有协调性。如在胰岛素的合成过程中,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胰岛素的运输要通过内质网来进行,胰岛素在分泌之前还要经高尔基体的加工,在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线粒体提供能量。因此与胰岛素合成、运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各种细胞器的比较:各种细胞器膜的化学成分与细胞膜相同,都含有蛋白质和脂类分子。膜的结构与细胞膜基本相同,基本骨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器的膜和细胞膜可称为生物膜。
在真核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叶绿体、线粒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不具膜结构的是:中心体、核糖体。另外,要知道细胞核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但它们都不是细胞器。这部分的知识要结合选修本上的生物膜系统一起来复习。
4.动植物细胞的区别。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质体(主要是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明显的液胞,而动物细胞中液胞不明显;在低等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有中心体,而高等植物细胞则没有;此外,高尔基体在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不同。
每个细胞就像一个生物体那样,也要经过生长、衰老、死亡几个阶段,而细胞能用繁殖方式来繁殖。它是一切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对维持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和延续物种具有重要意义,是生殖与发育以及遗传的重要基础知识。
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期的特征、各期图形的辨认以及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有丝分裂实验和有丝分裂的意义。难点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应采用比较的方法,利用表格、坐标曲线等来突破难点。下面几个问题应重点掌握:
1.有丝分裂中各期的主要特征: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征是基础,只有掌握了各期的主要特征,才能辨认各期图形,从而进一步理解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规律。并且各期的特征是密切联系的,间期的复制为分裂期染色体的平均分配作好了物质上准备,分裂期染色体的行为特征保证了染色体的平均分配。
分裂间期的主要变化是组成染色体的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复制前每个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不存在染色单体;复制的结果是每个染色体含有2个DNA分子,2个染色单体,但这2个染色单体还是通过一个着丝点相连,而染色体的数目是以着丝点数目来计算的,所以复制前后的染色体数目不变,但DNA数目加倍。从这里还可以看出DNA复制和染色单体的形成发生在间期。
分裂期染色体的行为特征应熟练掌握,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理解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规律。假设某生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如下表所示。
时期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染色体数2N2N2N4N4N→2N
染色单体数0→4N4N4N00
DNA分子数2N→4N4N4N4N4N→2N
如果将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用坐标曲线表示出来,可绘制成下列曲线。在细胞周期中每个细胞核或细胞中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纵坐标为每个细胞核中DNA相对量,横坐标为细胞周期;图2表示细胞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

图1图2
24N
12N
ABCDEF0ABCDEF
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异同:两者的相同点是染色体的行为特征相同,染色体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两者的区别见下表:

前期
(纺锤体的形成方式不同)末期
(细胞质的分裂方式不同)

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将细胞质分裂为二

由细胞的两组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将细胞质缢裂为二
3.关于显微镜使用的几个问题:
在用显微镜观察装片时,要遵循“先低后高”的原则。首先,在观察时要先用低倍镜观察(低),找到物像后再换成高倍物镜观察(高);此时应使用细准焦螺旋。


例1蝉一般在24℃以下时不鸣叫,而在24℃以上,光照达一定强度时才鸣叫,决定这种现象的是〔〕
A.应激性B.变异性C.遗传性D.适应性
本题要求学生正确区别应激性、适应性、遗传性和变异性。蝉的鸣叫是对温度和日光刺激所发生的反应,是应激性,而决定这种特性的则是遗传性。所以此题应选C。此题的关键是“决定”二字,最常见错误是没有注意“决定”二字,而错选A。
例2.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一个植物细胞叶绿体基质内的O2扩散到相邻细胞的线粒体基质内,至少要通过几层膜〔〕
A.3B.4C.5D.6
本题考查细胞内有关膜结构的知识的理解。我们知道线粒体和叶绿体都是双层膜,细胞膜是单层膜。叶绿体基质内的O2扩散到叶绿体外的细胞质内必须通过2层膜;O2从这个细胞质内扩散到相邻细胞的细胞质内要通过2层膜,即这两个细胞的细胞膜;从细胞质内扩散到线粒体内又要通过2层膜。这样共要通过6层膜,所以正确答案是D。如果将此题问题改成:至少要通过几层磷脂分子?结果会怎样呢?
例3.对某生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中的
DNA含量进行测定,在细胞周期中每个细
胞核或细胞中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右图2
所示,纵坐标为每个核或细胞中DNA相对
量,横坐标为细胞周期,请回答下列问题:1
(1)图中A→B表示,
此期的主要特征是。ABCDEF
(2)图中B→C表示,此期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数目之比为。
(3)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好时期在[]→[]之间。
(4)染色单体形成在[]→[]之间,消失在[]→[]之间。
(5)CD与DE时期的染色体数目之比为,DNA数目之比为。
此图是细胞周期中的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必须在掌握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基础上才能正确解答此题。具体分析如下:
(1)从A→B细胞中的DNA含量加倍,因此这是分裂间期。此期的主要特征是:组成染色体的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B→C表示分裂期的前期,此期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数目之比为1:2:2,因为在间期染色体进行了复制,因此前期和中期的每个染色体含有2个染色单体,含有2个DNA分子;(3)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好在中期(C→D),因为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4)染色单体是在间期(A→B)形成的,因为染色体是在间期复制的,结果是每个染色体含有2个染色单体。染色单体消失在后期(D→E),因为后期每个染色体的2个染色单体分开成为2个染色体,这时染色单体就不存在了;(5)CD与DE时期的染色体数目之比为1:2,因为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这两个时期的DNA数目没有变化,所以两者的比为1:1。
综上所述,此题正确答案为:(1)分裂间期组成染色体的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分裂期的前期1:2:2(3)C→D(4)A→BD→E(5)1:21:1


1.家鸡与原鸡很相似,但产卵量远远超过了原鸡,这说明生物体具有〔〕
A.多样性B.遗传性C.变异性D.遗传和变异特性
2.生活在水里的植物没有发达的根系,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这些事实说明生物具有〔〕
A.适应性B.多样性C.遗传性D.应激性
3.地衣能在岩石表面生长,它分泌的地衣酸又能使岩石风化,因此被称为“植物界的开路先锋”。这种现象说明生物体既能,又能。
4.每种生物能够基本上保持稳定,而又能向前发展进化的原因是生物都有_____________和的特征。
5.生活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A.水B.蛋白质C.脂类D.糖类
6.一条肽链上有60个肽键,那么形成这条肽链的氨基酸分子数及形成过程中生成的水分子数分别是
A.61和61B.60和59C.61和60D.60和60
7.红细胞内铁含量降低时,其血红蛋白减少,红细胞的输氧功能相应地减弱,这个事实说明铁的作用是
A.以化合物形式存在B.红细胞的结构物质
C.调节离子平衡D.调节渗透平衡和PH值
8.谷氨酸的R基为-C3H5O2,在一个谷氨酸分子中,含有碳和氢的原子数分别是〔〕
A.4,7B.5,8C.6,10D.5,9
9.分子式为C12H22O11和C1864H3012O576N468S21的这两种物质最可能是 
A.脂类和蛋白质B.脂类和核酸C.糖类和核酸D.糖类和蛋白质
10.原生质的主要成分是
A.水和无机盐B.蛋白质和核酸C.糖类和蛋白质D.蛋白质、脂类和核酸
11.将离体培养的植物细胞,用纤维素酶除去其细胞壁得到的无定形部分统称为。
12.在洋葱根尖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是〔〕
A.叶绿体和线粒体B.叶绿体C.内质网D.线粒体
13.某种毒素因妨碍细胞呼吸而影响生物体的生活,这种毒素可能作用于细胞的〔〕
A.核糖体B.细胞核C.细胞膜D.线粒体
14.科学研究发现: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主要合成某些专供输送到细胞外面的分泌物质,下列哪种物质是由这种核糖体合成的〔〕
A.性激素B.呼吸氧化酶C.胃蛋白酶D.血红蛋白
15.细菌和酵母菌在结构上的重要区别是〔〕
A.有无细胞结构B.有无成形的细胞核C.有无细胞壁D.有无染色体
16.下面对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共同特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都是细胞的能量转换器B.所含酶的功能相同
C.基质中都有DNA和RNAD.都具有双层膜结构
17.如果要将植物细胞融合,融合之前先要除去细胞壁,最好选用〔〕
A.淀粉酶B.纤维素酶C.盐酸D.龙胆紫溶液
18.根据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点,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1)189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类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
(2)1925年GorterGrendel用丙酮提取红细胞膜的类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可以认为细胞膜组成骨架是。
19.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的制作步骤是
A.解离→漂洗→染色→制片B.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C.染色→漂洗→解离→制片D.染色→制片→解离→漂洗
20.在细胞周期中,细胞内的主要变化恰好相反的两个时期是
A.间期和末期B.中期和后期C.前期和后期D.前期和末期
21.用显微镜观察根尖装片时,为使视野内看到的细胞数目最多,应选用下列哪组目镜和物镜的组合
A.目镜10×,物镜40×B.目镜5×,物镜10×
C.镜5×,物镜40×D.目镜10×,物镜10×
22.在视野右下方发现一后期的细胞,要将其移至视野正中,应将装片应向什么方向移动?
A.左上方B.左下方C.右上方D.右下方
23.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出现和消失分别发生在有丝分裂的
A.前期和中期B.前期和末期C.间期和后期D.后期和末期
24.下表为某生物的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过程中,一个细胞或一个核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在各期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号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A20→4040404020
B2020204020
C0→40404000

(1)组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数据。
(2)组是染色单体数目的变化数据。
(3)组是DNA分子数目的变化数据。
(4)从表中可以看出,该生物的体细胞有染色体个。
25.所有高等植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A.叶绿体B.大液泡C.中心体D.细胞壁
26.草履虫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是
A.膜有选择透过性B.细胞需保持完整性
C.线粒体不断供能D.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
27.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加倍分别发生在
A.间期和后期B.后期和间期C.前期和中期D.中期和末期
28.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某装片时,如果发现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异物并不动,转换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在。这异物可能在〔〕
A.目镜上B.物镜上C.装片上D.反光镜上
29.农民常在夜晚利用黑光灯诱捕鳞翅目害虫,这是利用昆虫的〔〕
A.应激性B.适应性C.选择性D.遗传性
30.与雌性激素分泌直接有关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B.核糖体C.内质网D.高尔基体
31.人的下列细胞中含有较多线粒体的是〔〕
A.心肌细胞B.腰肌细胞C.角质层细胞D.口腔上皮细胞
32、在低温条件下,将叶片置于研钵中,加入某种溶液研磨后,将细胞碎片和细胞器用离心法进行分离,第一次分离沉淀P1(含细胞核和细胞壁碎片)和上层液体S1;随后又将S1,分离成沉淀P2(含叶绿体)和上层液体S2;第三次离心将S2分离成沉淀P3(含线粒体)和上层液体S3;最后一次将S3分离成沉淀P4(含核糖体)和上层液体S4。请根据下列问题填入相应符号(S1—S4和P1—P4)。
(1)含DNA最多的部分是。
(2)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存在于部分。
(3)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存在于部分。
(4)蛋白质含量最多的部分是。
(5)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存在于部分。

1.D
2.A
3.适应一定的环境,并能影响环境
4.遗传变异
5.A
6.C
7.B
8.D
9.D
10.D
11.原生质
12.D
13.D
14.C
15.B
16.B
17.B
18.脂类磷脂双分子层
19.A
20.D
21.B
22.D
23.B
24.BCA28
25.D
26.B
27.A
28.A
29.B
30.D
31.A
32.P1S1、P1
S1、S2、P3S1S1、S2、S3、P4

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2012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必修一知识点复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主梳理
一、细胞膜的成分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其边界是细胞膜。
(1)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另外还有少量的糖类。
(2)细胞膜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脂质,该成分含量最丰富的是磷脂。
(3)与细胞膜功能复杂程度有关的是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二、细胞膜的制备
1.选材: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
2.原理:红细胞放入清水中,水会进入红细胞,导致红细胞胀破,使细胞膜内的物质流出来,从而得到细胞膜。
3.过程
(1)将红细胞稀释液制成临时装片。
(2)在高倍镜下观察,在盖玻片一侧滴加蒸馏水,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3)红细胞凹陷消失,体积增大,最后导致细胞破裂。
(4)利用差速离心法,获得纯净细胞膜。
感悟拓展
在用红细胞制备细胞膜时,为什么要稀释?稀释的时候为什么用生理盐水?
[提示] 稀释可以减少血液中的血浆蛋白等杂物。用生理盐水是为了保持渗透压,防止在稀释的时候发生细胞破裂。
三、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对进出细胞的物质进行严格的“检查”。
(1)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细胞不需要或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
(2)细胞产生的抗体、激素和废物排到细胞外,但细胞内的核酸等重要成分不会流失到细胞外。
(3)细胞膜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环境中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物质如有些病毒、病菌等也能侵入细胞,使生物体患病。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作用:多细胞生物的各个细胞之间保持功能的协调,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交换,也有赖于信息的交流。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2)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
①通过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间接传递信息,如受体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激素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②通过相邻两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传递信息,如精子和卵细胞的识别和结合。
③通过相邻两细胞形成通道进行信息交流,如高等植物之间通过胞间连丝连接,也有信息交流的作用。
四、植物细胞壁的成分和作用
1.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
2.作用:支持和保护。
[互动探究] 1.细胞膜上与功能密切相关的成分为什么是蛋白质?
2.植物细胞等有细胞壁,在细胞最外层,为什么说细胞膜是边界呢?
[提示] 1.磷脂双分子层是作为细胞膜的骨架,而蛋白质则负责细胞膜的信号传导、物质运输等功能,不仅仅是在细胞膜上,整个细胞的各种功能都是通过蛋白质来完成的,蛋白质的种类很多,可以组成各种不同的结构来完成不同的功能。
2.由细胞膜的屏障功能所决定,细胞膜不但有保护作用还具有选择透过性,而细胞壁是全透性的。
要点归纳
一、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1.细胞膜的成分
含量概念在细胞膜构成中的作用
脂质约50%其中磷脂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蛋白质约40%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膜的功能主要由其上的蛋白质来行使
糖类约2%~10%与膜蛋白或膜脂结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
2.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保障了细胞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①对于原始生命,膜的出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分隔开,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
②对于原生生物,如草履虫,它属于单细胞生物,它与外界环境的分界面也是细胞膜。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包括细胞膜控制作用的普遍性和控制作用的相对性两个方面,如图所示:
感悟拓展
1.各种膜所含蛋白质与脂质的比例同膜的功能有关,功能越复杂的膜,其蛋白质含量和种类越多。
2.糖蛋白(也叫糖被)有保护和润滑作用,还与细胞识别作用有密切关系。
3.正常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产生甲胎蛋白和癌胚抗原等物质,以此可以作为细胞是否癌变的指标之一。
4.细胞膜的组成元素有C、H、O、N、P。
5.能否通过细胞膜,并不是取决分子大小,而是根据细胞生命活动是否需要。如木糖分子比葡萄糖分子小,但细胞能吸收葡萄糖不能吸收木糖。
典例导悟
1下列关于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C.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D.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解析 研究发现,细胞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在组成细胞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蛋白质在细胞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答案 B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膜的生理功能()
A.保护性屏障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信息的接收和传递D.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答案 D
解析 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证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起到了保护性屏障的作用,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能量的储存和释放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
二、体验制备生物膜的方法
1.实验中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
(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壁。
(2)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各种细胞器(膜)和细胞核(核膜),所提取到的膜都是非常纯净的细胞膜。
(3)红细胞单个存在,便于制成悬浮液。
2.实验中利用吸水胀破使红细胞破裂。因为细胞非常微小,利用常规的方法是不行的,如果实验在试管中进行,细胞破裂后,还需差速离心才能获得较为纯净的细胞膜。
3.红细胞稀释液的制备:将少量新鲜血液注入生理盐水中,摇匀。
4.实验步骤
选材:猪(或牛、羊、人)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
制作装片:用滴管取一滴红细胞稀释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观察: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由低倍―→高倍)

滴清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观察: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

结果:凹陷消失,体积增大,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获得细胞膜
感悟拓展
我们一般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作为制备细胞膜的材料,原因有二:
(1)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制备细胞膜相对比较容易。
①避免了分离细胞壁与细胞膜的麻烦。
②没有细胞壁的保护、支持,动物细胞易吸水涨破,将细胞内容物流出,即可得到细胞膜。
(2)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具有以下优点:
①细胞内无细胞核和各种具有膜的细胞器,避免了细胞膜与细胞器膜的分离所带来的麻烦,经过离心就可得到较纯净的细胞膜。
②红细胞的数量多,材料易得。
典例导悟
2下列可以作为制备纯净的细胞膜的材料的是()
A.神经细胞B.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C.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D.人的成熟红细胞
解析 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细胞壁与细胞膜紧贴在一起不易分离,因此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不能作为实验材料。神经细胞里有细胞核和许多细胞器,它们的膜与细胞膜混在一起,不易分开,因此神经细胞不可以作为制备纯净的细胞膜的材料。
答案 D
科学家常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材料来研究细胞膜的组成,这是因为()
A.哺乳动物红细胞容易得到
B.哺乳动物红细胞在水中容易涨破
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内没有核膜、线粒体膜等
D.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容易观察到
答案 C
解析 研究细胞膜的组成时,大都用动物细胞、红细胞、神经髓质等作为研究材料。哺乳动物红细胞在发育成熟的过程中,核膜逐渐退化,并从细胞中排出,因此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核膜,同时红细胞中线粒体膜等膜结构缺乏,使红细胞的结构比较简单,用蒸馏水处理后容易得到成分较单一的细胞膜。
自主梳理
一、细胞核的结构
1.核膜:双层膜,具有核孔,作用是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使核既保持相对独立,又实现核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2.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染色质
(1)组成:DNA和蛋白质。
(2)功能:其中的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3)形态:染色质染色体。
二、细胞核的功能
1.资料分析
(1)黑白两种美西螈实验说明:细胞核控制体色遗传。
(2)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说明:细胞核控制细胞分裂和分化。
(3)变形虫切割实验说明:变形虫的分裂、生长、再生、应激性是由细胞核控制。
(4)伞藻嫁接实验说明:伞帽的形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2.细胞核的功能归纳
(1)细胞核是真核细胞最重要的细胞结构,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2)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遗传信息库。
[互动探究] 既然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那核膜还具有选择透过性吗?
[提示] 具有。通过核孔进出的物质只是某些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和mRNA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仍通过跨膜运输进出细胞核,因此,核膜仍具有选择透过性。
三、模型建构
1.模型: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
2.描述特点:定性的、定量的、具体实物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抽象形式等。
3.类型: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四、细胞在生命系统中的地位
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其结构复杂而精巧;各组分之间分工合作成为一个整体,使生命活动能在变化的环境中自我调控、高度有序地进行。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互动探究] 细胞为什么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提示] 因为所有的生命都是以细胞为基础,细胞是所有生命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就连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也不得不依靠活的细胞来生存。
要点归纳
1.结构及相应功能
2.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
染色质染色体
同种
物质成分相同主要是DNA和蛋白质
特性相同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相同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不同时期分裂间期分裂期
两种形态细长的丝光镜下能看到呈圆柱状或杆状结
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细胞中的两种状态,变化如下:
染色质(间、末期)染色体(前、中、后期)
3.核仁、核膜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在细胞分裂前期消失,末期重现。
4.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细胞核是遗传物质(DNA)储存和复制的场所,DNA携带遗传信息,并通过复制由亲代传给子代,保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2)细胞核控制着物质合成、能量转换和信息交流,使生物体能够进行正常的细胞代谢。DNA可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决定生物的性状。
[提醒] ①凡是无核细胞,既不能生长也不能分裂,如哺乳动物和人的成熟红细胞(植物的筛管细胞);人工去核的细胞一般也不能存活太久。
②有些细胞不只具有一个细胞核,如双小核草履虫有两个细胞核,人的骨骼肌细胞中细胞核多达数百个。
感悟拓展
1.转录的产物RNA和在核糖体上合成但到细胞核内发挥作用的蛋白质,一般都是大分子物质。因为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不经核膜,故通过0层膜。
2.关于伞藻嫁接与核移植实验分析
(1)图甲解读
①将A中的伞帽1、1′去掉得B。
②将B中的伞柄2、2′交换位置移植得C。
③继续培养C得D。
[提醒] 细胞核控制伞帽的形状,与伞柄无关。
(2)图乙解读
①将F的伞帽和细胞核去掉。
②将E的细胞核取出,并移植到F中去。
③继续培养移植核后的F得G。
说明 伞藻的伞帽形状由细胞核控制,与伞柄无关。
总结 ①图乙是对图甲实验的补充,进一步验证细胞核的功能;②生物体形态结构的构建,主要与细胞核有关。
典例导悟
3下列关于细胞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A.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大量的多种酶,有利于多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B.在显微镜下观察分裂间期的真核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的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C.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核孔,脱氧核糖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D.原核细胞的拟核除没有核膜外,其他方面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没有差别
解析 B中用显微镜无法观察到核膜,在间期遗传物质以染色质状态存在,不能观察到染色体;C中脱氧核糖核酸即DNA不能出来;D中原核细胞既无核膜又无核仁。
答案 A
如图所示为再生能力很强的原生动物喇叭虫(图中a.纤毛;b.大核;c.根部),将之切成①②③三截,能再生成喇叭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①、②和③
答案 B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795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