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考生物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八(人体稳态)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考生物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八(人体稳态)”,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八(人体稳态)
一、人体内环境稳态
1.对人体内环境的概念与组成成分理解不到位
(1)准确把握细胞外液的内涵与外延:①“细胞外液”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细胞外液”;②细胞外液即内环境,二者内涵与外延相同,只是侧重点不同——细胞外液相对于生物细胞的生活环境,而内环境相对于处界环境。③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应算作人体外部环境,如尿液、原尿、消化液等不是细胞外液。
(2)内环境的成分:①水;②蛋白质;③无机盐;④血液运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⑤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氨等;⑥血液运送的气体、激素,如O2、CO2、胰岛素等;⑦其它如维生素、神经递质等。
(3)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①血红蛋白;②载体蛋白;③呼吸酶;④H2O2酶;⑤DNA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⑥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
(4)特殊细胞的内环境:①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和组织液;②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和组织液;③组织细胞(指除血细胞、淋巴细胞和上述两种细胞之外的其它细胞,如肝脏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消化道上皮细胞、皮肤表皮细胞等)——组织液。
(5)白细胞可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但红细胞不能。
(6)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①血浆pH的调节;②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③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④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
例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例2.下列生理活动的发生过程与内环境无关的是()
A.抗利尿激素对肾小管、集合管细胞的信息传递过程
B.肌肉剧烈运动生成的大量乳酸被人体中和的过程
C.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的过程
D.进入人体的细菌外毒素被抗毒素中和的过程
例3.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二、血糖和体温的平衡及调节
1、血糖平衡及调节
①血糖对应环境为内环境,3个去路都在细胞内进行,即血液中葡萄糖必须先进细胞才能利用。
②最主要的来源是食物消化吸收,最主要的去路是氧化分解供能。
③注意区分消化终产物和代谢终产物的差别:如蛋白质的消化终产物——氨基酸;其代谢终产物——CO2、H2O、尿素。
2.体温调节
(1)体温调节的有关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但主要是甲状腺激素。
(2)“寒战”指骨骼肌不自主收缩,“起鸡皮疙瘩”指立毛肌收缩,二者都是增加产热的途径。
(3)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4)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要对这种平衡加以分析。可以这样说,产的热多,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当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
(5)高烧不退的病人不应加盖棉被。因为高烧不退,体温调节功能暂时丧失,加盖棉被不但不会排汗,反而影响了热量的散失。
例4.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巅”。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③皮肤血管收缩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⑤
3.对下丘脑的功能掌握不全面
(1)下丘脑地位和功能
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分重要的中枢。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下丘脑部分调节作用如图所示:
例5下图是人体部分组织示意图,a、b、c、d代表人体不同激素,请据图回答:
(1)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兴奋只能由A传到B,而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
(2)如果人体内激素d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分泌的和垂体分泌的就会减少,这是一种机制。
(3)当人处于饥饿状态时,图示中是[]增多,在机体内通过促进和的
过程,维持机体的血糖平衡;在激素调节过程中,它和[b]肾上腺素(具有升血糖的作用)
的关系是。
三、有关免疫的易错点
1.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知识的应用
①切除胸腺——T细胞,记忆T和效应T细胞将不能产生,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
②骨髓遭破坏,造血干细胞不能产生,其它免疫细胞都将不能产生,一切特异性免疫全丧失,但输入造血干细胞,细胞免疫恢复。
③若两者都遭破坏,丧失一切特异性免疫,再输入造血干细胞,特异性免疫并未恢复。
例6.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2.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图解辨析不清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2)判断是细胞免疫还是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靶细胞、移植器官、肿瘤细胞、胞内寄生菌如麻风杆茵、结核杆菌等。
体液免疫:B细胞、效应B细胞、抗体、血清治疗、抗毒素等。
若出现吞噬细胞和T细胞,则无法界定,因为两种免疫中都有。
例7.下图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②③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2)A、B的名称分别是、。
(3)当细菌外毒素再次进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过程发挥免疫作用。
(4)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当它侵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过程发挥免疫作用。
(5)属于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是[],其特点是。
(3)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其中吞噬细胞只能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因而没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其余的细胞都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
例8.如图代表人体体液免疫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Ⅰ、细胞Ⅱ和细胞Ⅲ均能识别抗原
B.图中细胞Ⅰ、细胞Ⅱ、细胞Ⅲ代表的分别是B细胞、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
C.免疫过程⑥比⑦要慢,免疫效应⑥比⑦要强
D.图中的T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

相关知识

高考生物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三(新陈代谢一)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三

(新陈代谢一)

(一)对酶概念的理解不到位

酶知识的正误辨析

正确说法

错误说法

产生

场所

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不

考虑人的成熟红细胞)

具有分泌功能的

细胞才能产生

化学

本质

有机物(或多数是蛋白

质,少数为RNA)

蛋白质

基本

单位

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氨基酸

合成

场所

核糖体或细胞核

核糖体

作用场所

既可在细胞内,

也可在细胞外、

体外发挥作用

只在细胞内起

催化作用

温度影响

低温影响酶的活

性,不破坏酶的

结构,高温使酶

变性失活

低温引起酶变

性失活

作用

酶只起催化作用

酶具有调节、

催化等多种功

来源

生物体内合成

有的来源于食

例1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有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从体内转化而来

③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④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是固醇

⑥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⑦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

⑨酶只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A.①②⑤B.③⑦⑨C.③④⑧D.④⑤⑥

例2下列有关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所有酶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

B.酶不一定只在细胞内起催化作用

C.强酸、强碱或高温、低温都会使酶永久失活

D.人体内的酶也在不断更新

(二)关于ATP分子结构相关内容辨析不清

从ATP的结构式分析,1分子ATP包括1分子腺苷A(与DNA、RNA碱基A含义不同);由腺嘌呤(碱基)和核糖(五碳糖)组成,三分子磷酸基团,2个高能磷酸键。ATP水解时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首先断裂,释放能量,变成ADP;若完全水解,另一个高能磷酸键也将断裂变成AMP。

例3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中所对应的含义最接近的是()

A.①和②B.②和③C.③和④D.②和④

例4要使18个高能磷酸键断裂,则需多少个ATP分子完全水解()

A.9个B.18个C.36个D.54个

(三)描述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时易错点

1.描述代谢类型术语

①时,要从同化作用、异化作用两个方面描述,不能遗漏。

②每一种代谢类型的“型”字不能漏,否则不属于代谢类型,而是生物的营养方式,如自养、异养等。

③自养型、异养型与需氧型、厌氧型中的“养”与“氧”,二者含义不同,“养”指营养,即生物获取营养的方式类型,而“氧”指氧气,即生物分解有机物时对氧气的需求类型。

④代谢类型是反映生物主要的代谢特点,如人有时也能进行一定程度无氧呼吸,但人的代谢类型为需氧型。

例5与下列几种微生物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酵母菌②乳酸菌③硝化细菌④蓝藻⑤烟草花叶病毒

A.从结构和成分上看,①具有成形的细胞核,⑤的遗传物质中不含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B.从同化作用类型看,②是厌氧型,③④是需氧型

C.从异化作用类型看,①②是异养型,③④是自养型

D.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①②③是分解者,④是生产者

2.对易混淆问题界定不清

(1)确认自养型与异养型的最根本依据是所利用的碳源是无机碳源还是有机碳源——凡能利用无机碳源(如CO2)合成自身有机物者应属自养型。

(2)厌氧型生物一定无线粒体。

(3)光合作用未必有叶绿体,如光合细菌、蓝藻。

(4)可进行无氧呼吸未必为厌氧型生物——需氧型生物的某些细胞在暂时缺氧时也能进行无氧呼吸。

(5)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成分中一定为生产者,生产者一定为自养型生物。

(6)生态系统中分解者未必为细菌、真菌(也可为腐生动物),但腐生生物一定为分解者。

(7)植物未必都为生产者,如菟丝子属植物,但因其同化方式为异养型,因而不能称为生产者,而是消费者。

例6下列关于新陈代谢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菌都是异养型生物

B.动物都是需氧型生物,植物都是自养型生物

C.寄生生物都是厌氧型生物

D.自养生物不一定具有叶绿体

例7下列与代谢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能否将无机物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机物是划分同化作用属自养型或异养型的依据②需氧型生物体内不发生无氧呼吸③硝化细菌的代谢类型为自养型④细胞质是代谢反应的主要场所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

高考生物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七(生命活动的调节)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七(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有关植物激素作用的易错点
1.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增大细胞体积促进生长,细胞分裂素则通过促进细胞分裂、增多细胞数目促进生长。
2.生长素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其他植物激素没有。
3.植物个体发育中各种激素协调作用。
4.促进果实发育——生长素,促进果实成熟——乙烯,两者不是一回事。
例1.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可利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使植物增高
②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不同配比会影响组织分化
③使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产生相同生根效果的2,4-D浓度相同
④在太空失重状态下植物激素不能进行极性运输,根失去了向地生长的特性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二、对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及原理不清楚;将生长素分布多少与浓度高低的作用效果混为一谈
根的向地性
①起因:地心引力→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近地侧浓度高→茎对生长素敏感性差→茎的负向重力性根对生长素敏感性强→根的向重力性
②图示
例2.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此图没有提供的信息是()

A.生长素对3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A、B、C点对应的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C.D点对应的浓度促进芽、茎的生长,抑制根的生长
D.幼嫩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反应不敏感
三、有关动物激素的易错点
1.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调节作用。
2.激素的本质是有机分子,功能上是信息分子。
3.激素只是改变细胞的代谢,并不直接参与生命活动。
4.激素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器官、细胞,但只有靶器官、靶细胞能识别并接受信息改变代谢。
5.激素分子运输——血液循环,不通过导管。
6.靶细胞上受体蛋白识别相应激素。
7.胰腺既有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各种消化酶;又有内分泌部——胰岛分泌调节血糖的激素。若胰管受阻,影响食物消化但不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经血液运输)。
8.各种激素的分泌异常和作用验证
(1)生长激素分泌异常的结果及验证其作用的方法
①幼年时,若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易患侏儒症;分泌过多,则患巨人症。成年时,若分泌过多,易患肢端肥大症。
②为了验证生长激素的作用,可以先切除幼小动物的垂体,进行观察,然后再注射生长激素,则恢复生长。
(2)胰岛素分泌异常的结果及验证其作用的方法
①胰岛素分泌不足,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②为验证其作用,可以对实验动物进行切除胰腺处理,出现尿糖;再注射胰岛素,尿糖消失。
(3)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的结果及验证其作用的方法
①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易患呆小症;成年时,若分泌过多,则患甲亢。
②为验证它的作用,可以用甲状腺制剂喂蝌蚪,观察结果。
9.动物激素生理功能的实验验证方法和检测指标
(1)研究方法
①饲喂法

适用范围: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和固醇类激素,如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
②摘除法
适用范围:各种内分泌腺均可通过摘除法验证其产生的激素的功能,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虑到可操作性,太小的动物一般不用此法,如小蝌蚪。
③注射法:和饲喂法原理相同,只是某些蛋白质类激素只能注射,不能饲喂。
适用范围:各种激素均可。
在实际操作中,可多种方法并用,如摘除注射法、摘除移植法,先摘除某内分泌腺,一段时间后再注射该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或重新植入该内分泌腺,以进行二次对照,增强说服力。
(2)检测指标
①甲状腺激素:实验动物的活动状态、耗氧量、发育程度等。
②胰岛素:实验动物的活动状态、血糖含量测定。
③胰高血糖素:实验动物的血糖含量、尿糖测定。
④性激素:实验动物第二性征的改变、交配行为。
例3.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手术后,短期内小狗血液中的三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变化正确的是(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激素含量)()
四、对激素与酶相关知识辨析不清

激素酶
性质有些是蛋白质,有些不是(固醇类)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产生内分泌腺细胞机体所有活细胞(人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除外
作用部位随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
催化特定化学反应
作用条件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受pH、温度等因素制约

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例5如图所示的是酶、激素、蛋白质、抗体四者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1、2、3分别表示激素、酶、蛋白质
B.能产生4的细胞一定能产生3
C.能产生3的细胞一定能产生1
D.物质1都是由专门器官产生的
五、有关神经调节的易错点
1.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传导:在膜外,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②在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③在一个神经元内有一处受到刺激产生兴奋,迅速传至整个神经元细胞,即在该神经元的任何部位均可测到生物电变化。
传递:
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原因是: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
①注意突触小体与突触的关系,范围不同,位置不同,但都包括突触前膜。
②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有两种:兴奋或抑制。
③递质释放的过程为胞吐,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上的糖蛋白识别。
④突触小体内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两种细胞器的含量较多。
例6.下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当①受到刺激时,该处的细胞膜内外的电位
表现为外负内正
C.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③处切断神经纤维,刺激①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2.动物行为的易错点
1.动物的性行为和照顾幼仔的行为是受体内激素调节的。动物在繁殖季节,性腺发达,性激素分泌量增加,进而出现性行为。母体生育幼仔后,垂体分泌的催乳素增多,使动物产生照顾幼仔的行为,并能使哺乳动物的乳腺发育和泌乳,使鸽的
嗉囊分泌鸽乳。
2.不论是动物的先天性行为还是后天性行为,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低等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较简单,它们的行为以先天性行为为主。高等动物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比较发达,学习的能力就比较强,所以它们的行为主要是后天性行为。通过不断建立新的条件反射,使动物能更好地适应复
杂的生活环境。
3.动物行为的共同特点
(1)动物行为受激素的调节,更受神经系统的控制,神经调节是产生动物行为的主导因素,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两者共同协调,相辅相成。
(2)任何行为都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
(3)任何行为都是对环境的适应。
(4)每种行为的产生都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器官协调作用的结果。

高考生物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二(细胞分裂考点)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二(细胞分裂考点)

(一)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区别要注意特例

(1)细胞分裂的过程中出现中心体的不一定是动物细胞,低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分裂期,纺锤体的形成也与中心体有关;

(2)细胞分裂的过程中不出现中心体的不一定是植物细胞,也有可能是进行无丝分裂或者二分裂的细胞;

(3)区分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最可靠的方法——子细胞形成方式,细胞板结构、纺锤丝、星射线、中心体都不可靠。

例1依据生理特点,鉴定一个正在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最可靠的方法是检查它()

A.DNA的复制方式B.是否出现星射线

C.细胞质分成两部分的方式D.自身蛋白质合成的方法

(二)对细胞分裂图像辨析不清

(1)动物细胞一般画成圆形,外面代表细胞膜;植物细胞一般画成长方形,外面代表细胞壁。

(2)动物细胞分裂后期、末期向内凹陷,最终缢裂成两个子细胞;植物细胞不向内凹陷,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最终形成两个子细胞。

(3)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要画出中心体,高等植物细胞不能画

(4)细胞分裂后期图像应注意三点:①移向两极的染色体位置不能画反,正确的应为染色体臂朝向中央,着丝点靠近两极;②上下对应的两条子染色体的大小、形状、颜色应完全相同;③每一极同源染色体都应成对存在(二倍体生物)。

例2下图是某学生绘出的某高等植物的细胞分裂图像。其中错误的是()

A.a和bB.c和dC.b和dD.e和f

(三)减数分裂的易错点

1、动物的精巢、卵巢以及植物的花药、胚珠中既进行有丝分裂又进行减数分裂;染色体数目有三种情况:N、2N、4N(假设亲代为二倍体)。

2、均等分裂不一定是精子形成过程,卵细胞形成过程中由第一极体产生第二极体也是均等分裂。

3、同源染色体也有大小不同的,如男性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X染色体较大,Y染色体较小。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断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因不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所以不叫同源染色体;但只要联会的两条染色体不管大小形状是否相同,都叫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既可以是复制之前不含染色单体也可以是复制之后含染色单体。

4、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这属于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可导致基因重组发生。

5、四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四个相同的染色体,所以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也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平时研究减数分裂没有特殊说明均以二倍体生物为研究对象。

例3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减数分裂中配对的染色体

B.在人的肌细胞中没有X和Y这对同源染色体

C.在人的精原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D.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

例4某动物的精子中有染色体16条,则在该动物的初级精母细胞中存在染色体数、四分体数、染色单体数、DNA分子数、脱氧核苷酸链数分别是()

A.32、16、64、64、128B.32、8、32、64、128

C.16、8、32、32、64D.16、0、32、32、64

6、忽视减数分裂图像范围的确定

减数分裂图像涉及到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题目中给定的一组图像应有三种情况:①只有精子的形成图像;②只有卵细胞的形成图像;③既有精子又有卵细胞的形成图像。

解题时首先要界定好是哪一情况,界定方法如下:

(1)题干中信息提示,若题干中告诉是雄性动物体内或精巢

(睾丸)中发生的细胞分裂,则界定为情况①;若告诉是雌性

动物或卵巢内进行,则为情况②;未提示考虑情况③。

(2)据图像特点分析

若不均等分裂,一定是情况②;若减Ⅰ后期均等分裂,一定是情况①;若减Ⅱ期后期均等分裂则应是情况③。

(3)根据性染色体确定

图示中画出性染色体,若为XY型性别决定,两条同型性染色体可确定为雌性个体,即情况②,两条异型性染色体可确定为雄性个体,即情况①;若为ZW型性别决定,结果相反。

例5如图为某种动物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示意图,可能属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是()

A.①②④B.②③④C.③④D.④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六(发酵工程)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六(发酵工程)”,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考答题的高频易错点系列六(发酵工程)

一、有关微生物类群的易错点

1、微生物还包括各种真菌——酵母菌、蘑菇、木耳等,所以微生物不一定是形态微小的生物。

2、固氮生物都是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藻等,因此固氮微生物都没有内膜系统。

3、因病毒全为寄生生活,故在生态系统中皆为消费者。

例1.下图是几种生物的分类图,关于①、②、③三类生物各自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异养生物,且都能发生基因突变②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③都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

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

二、有关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易错点

1.质粒基因控制细菌的抗药性、固氮和抗生素的形成。

2.光合作用、有氧呼吸、生物固氮的酶分布在细菌细胞膜上,这些生理活动主要在细胞膜上进行。

3.非细胞结构生物可分为病毒(DNA或RNA+衣壳)、类病毒(仅RNA)、朊病毒(Prions,蛋白致病因子)。

4.质粒、病毒作为基因载体,细菌常作为外源基因受体,而细菌、酵母菌常被应用于发酵工程。

5.病毒为寄生生物,因而在普通培养基上无法培养,只能利用活组织(如活鸡胚)培养。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时先让大肠杆菌在培养基上培养。

6.病毒在细胞工程中可做诱导剂,在基因工程中可做运载体。

例2.下列有关①②③④四个框图内所包括的微生物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框图①内的生物都能进行有丝分裂,且遗传都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

B.框图②内的生物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C.框图③内的生物的基因上都有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

D.框图④内的生物都是异养生物,都能够进行固氮

三、有关微生物营养的易错点

1.固氮微生物与非固氮微生物氮源的区别:固氮微生物——各种含氮物质(包括N2);非固氮微生物——除N2以外的其他含氮物质。

2.一些微生物不需要从营养物质中摄取生长因子,而是依靠自身体内合成。另外,一些微生物自身体内缺乏合成生长因子所需的酶,因此只能从营养物质中直接获得,否则就不能生存。

3.同一物质可作一种或几种营养成分:NaHCO3既作无机盐又作碳源,NH或NO既作氮源又作无机盐,含C、H、O、N的物质如蛋白胨、酵母膏既可作碳源、氮源,又可作生长因子。

4.微生物与动植物的营养物质既有相同成分,如水、无机盐(矿质元素),又有不同成分,如微生物所需的生长因子,人和动物特有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植物需要CO2作碳源

5、例如选择培养基——特定条件或特定C、N源只有该种或该类微生物能存活或利用。如纤维素粉做碳源时筛选分离出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无任何氮源的培养基筛选固氮微生物;高盐、强酸、无氧等特定条件筛选耐盐、耐酸、厌氧的微生物;加抗生素的培养基筛选真菌;根据是否含有机碳筛选自养、异常微生物。

6、根据划线法得到的培养基上菌落的生成及分布情况,推断分析微生物是否产生抗生素及相互抑制现象。

例3.有关微生物营养物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是碳源的物质不可能同时是氮源B.凡碳源都能提供能量

C.除水以外的无机物只能提供无机盐D.无机氮源也能提供能量

四、有关微生物代谢和生长的易错点

1、微生物生长曲线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阶段是稳定期;与无机环境斗争最激烈的阶段是衰亡期;几乎不存在种内斗争的阶段是调整期和对数期;产生初级代谢产物的最佳时期是调整期;产生次级代谢产物的最佳时期是稳定期。

2、①选用对数期的菌体做菌种;②将菌体接入相同的培养基,其目的是提高设备利用率。该期合成诱导酶。

3、判断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的主要依据是微生物生命活动是否必需。如乳酸是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始终产生的,但其并非是乳酸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因此乳酸是乳酸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同样道理,酒精为酵母菌的次级代谢产物。

4.通过酶分子结构的改变来调节,属于变构调节、反馈调节,具可逆性。

5.调节酶活性的物质是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的产物,可以是酶的直接催化反应产物,如谷氨酸对谷氨酸脱氢酶活性的调节;也可以是间接产物,如苏氨酸赖氨酸对天冬氨酸激酶活性的调节。

6.对一种酶活性调节可以是一种产物起作用,也可以是两种产物共同起作用。

7.组成酶只受遗传物质控制,与营养物质无关,细胞内一直存在;诱导酶既受遗传物质控制又与营养物质有关,只有环境中诱导物存在时才能合成,条件改变可消失,如分解乳糖的酶。但二者都是胞内酶。

8.不要把生长曲线认为是微生物个体的生长曲线。因为单细胞的微生物个体生长很不明显,持续时间短,且生长和繁殖交替进行,界限难以划清。

9.不要把生长曲线认为是微生物群体增长速率曲线,因为增长速率在衰亡期是负值。

10.不要把生长曲线看成是自然种群的增长曲线,因为自然种群不存在衰亡期。但调整期和对数期类似于自然种群的“J”型增长,而纵观调整期、对数期和稳定期正好反映了“S”型增长。

11、种群数量增长和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曲线关系

(1)A曲线与B、C曲线的区别

①“J”型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而“S”型曲线和微生物生长曲线都是在有限环境中的数量变化曲线。

②“J”型曲线无K值,种群增长率始终不变,而种群增长速率越来越大;“S”型曲线和生长曲线有K值,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当环境条件变化时,K值也会随之变化。

(2)A、B曲线和C曲线的区别与联系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

别研究

范围只研究种群数量增长阶段的变化规律研究微生物从生长到死亡整个生命周期的数量变化规律

纵轴

含义种群的实际数量微生物数目的对数,不代表实际数量

联系①“J”型曲线也有调整期和对数期,即微

生物群体生长曲线的调整期和对数期符

合“J”型曲线

②“S”型曲线也可分为三个阶段:对环境

的适应期、快速增长期、数目稳定期,

曲线总体趋势和微生物群体生长曲线的

调整期、对数期和稳定期相一致

例4.如图是微生物生长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若用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应在d点附近切断氧气供应

B.若要扩大培养,可取c点时的微生物作为菌种

C.若进行谷氨酸发酵,a点时的培养基中碳源与氮源的比例应为3∶1

D.若用黄色短杆菌发酵生产赖氨酸,全过程的Ph最好保持在6.5~7.5之间

例5.下列关于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的比较,其中正确的是()

A.不同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基本相同

B.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都自始至终产生

C.初级代谢产物始终产生,次级代谢产物在微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才产生

D.初级、次级代谢产物两者都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

例6.下图表示某一容器中培养的微生物生长速率曲线,其中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①期为调整期B.②期积累大量次级代谢产物

C.③期种内斗争最激烈D.④期繁殖速率小于死亡速率

五、有关发酵工程的易错点

1.谷氨酸发酵所用的培养基既是液体培养基又是天然培养基。液体培养基能使营养物质在发酵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利用,还能为菌体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有利于生产过程中培养条件的控制以及产物的提取等。天然培养基则既能满足菌体的营养需求,又能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中,碳源是豆饼水解液和玉米浆;氮源是尿素和豆饼水解液;生长因子是生物素。

2.搅拌的作用:一是使空气形成细小的气泡,迅速溶解在培养液中(称溶氧);二是使菌种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3.发酵过程中温度上升的原因:一是搅拌器机械搅拌产热;二是菌体自身代谢产热。

4.pH改变的原因及调节措施

①原因:营养物质的利用和代谢产物的积累。

②调节措施:加缓冲剂或中间补加相应营养物质。

5.菌种选育常用方法的比较

育种类型原理方法优、缺点

诱变

育种基因突变物理、化学、生物因素诱变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操作简便,但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基因

工程DNA

重组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构建工程细胞或工程菌能定向改变微生物的遗传性状,但操作过程复杂,要求高

细胞

工程细胞膜的

流动性等体细胞杂交等定向改变遗传性状

(1)这三种育种方法都导致了菌体内遗传物质的改变,从而使菌种的遗传特性发生了改变。

(2)除了这三种育种方法外,还有自然选育,即从自然界中直接分离选取,但用此方法选取的菌种产量低,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3)菌种选育,一般不直接利用自然界中野生菌种,而是通过人工诱变、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多种方法获得菌种。

6.灭菌

(1)对象:杀灭所有微生物的菌体、芽孢、孢子。

(2)设备:培养基和发酵装置都要灭菌,通入的空气、加入培养基的所有物质也要灭菌。

(3)方法:高温蒸汽、火焰灼烧、酒精灭菌等。

(4)原因:防止杂菌与发酵菌种形成竞争关系,影响发酵产品。

(5)灭菌与消毒,灭所有微生物,包括菌体、芽孢和孢子等,消毒则在温和条件下杀死菌体,不包括芽孢和孢子。

7.单细胞蛋白

单细胞蛋白指菌体本身,而非某种蛋白质。用做饲料或食品添加剂。

例7..图中的曲线A为谷氨酸棒状杆菌的生长曲线,那么曲线B的纵坐标可能表示()

A.谷氨酸产量B.谷氨酸的产生速率

C.培养基的消耗量D.培养基的消耗速率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794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