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使学生了解化合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离子建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电子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通过对离子建的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怀疑、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离子键、共价键
教学难点:化学键概念、化学反应的本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设问]自然界中存在各式各样的化合物,那么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学生回答]由离子与离子或原子与原子组合而成的。
[教师讲解]很好,那么离子与离子或原子与原子是如何结合成化合物的?
[学生回答]化学键
[板书]第三节化学键
[教师讲解]根据原子和原子相互作用的实质不同,我们可以把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不同的类型,首先我们来学习离子键。
[板书]一、离子键
1、离子键的形成
[演示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
[学生观察记录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现象:黄色火焰,白色烟
化学反应方程式:2Na+Cl2点燃2NaCl
[设问]金属钠与氯气是如何形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
(钠原子易失电子,而氯原子易得电子)
Na-e-Na+Cl+e-Cl-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讲解]金属与非金属原子间通过电子得失而分别形成阴阳离子,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而结合成离子化合物。使阴阳离子结合成化合物的静电作用,叫做离子键。
[补充说明]静电作用:带正电的离子与带负电的离子间的吸引作用、原子核与原子核间的排斥作用、核外电子与核外电子间的排斥作用
[强调]①成键的主要原因:电子得失
②成键的粒子:阴阳离子
③成键的性质:静电作用
④成键元素: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⑤存在物质:离子化合物
[设问]应指出NH4Cl、NH4NO3等化合物中也存在离子键,启发学生想一想为什么?
[问题解释]略
[过渡]由于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是原子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为了分析化学反应实质的方便,我们引入了只表示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的一种式子电子式。
[板书]2.电子式
[教师讲解并板书]元素符号+最外层电子所表示的式子,电子用或*来表示。一般要求要表明成对的电子与未成对电子,并注意对称。另外:
①阳离子的电子式用阳离子符号来表示;
②阴离子的电子式用带负电的方括号来表示,括号内应达稳定结构;
③只用表示形成过程,而不用=;
(1)书写方法:
①原子:标出最外层电子数
②简单阴离子:
a:写出最外层子:2、8 
b:加上[ ]
c:左上角标出n-表明电荷。
[举例练习]:H、Mg、Cl、O
③简单阳离子:仅在左上角标n+表示所带电荷,不要写出最外层电子。(就是其离子符号)
④原子团:
a:写出各原子最外层电子;
b:加上[ ];
c左上角标n+或n-。
[举例练习]:氢氧根、过氧根、氨根。
⑤离子化合物:a:写出阴阳离子的电子式。b:对称、分散、美观。c:对相(18)
⑥离子不能合并。
举例:NaClMgCl2
练习:Na2OCaOCaF2
⑥特殊化合物的电子式:Na2O2NaOHNH4Cl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例:Na+:C。l:Na+[:Cl。。:]-
[学生练习]NaCl、MgBr2的形成过程。
[课堂小结]
①离子键的成因、表现形式、成键元素、成键粒子等;
②电子式表示原子、离子、及离了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③简介NaCl晶体的结构。
[作业]完成课外练习,预习下一节课

延伸阅读

高中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二设计思路

㈠指导思想

以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为依托,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合作的精神。

㈡设计理念

根椐新课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念,关注学生主体参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讨论、独立思考、教师精讲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利用导学案从学生已掌握的有关概念入手,采用多媒体手段,将抽象概念形象化来组织课堂教学。 

㈢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安排在这里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2本节特点:⑴涉及到的初中知识多,有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合价、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⑵概念多,比较抽象。⑶难度大,特别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3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①通过对初中典型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的分析,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并能利用化合价判断氧化还原反应;②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③通过分析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关系,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⑵能力目标:①思维能力的培养: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②表达质疑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互相质疑的环节,锻炼学生的质疑和表达能力。

⑶情感目标:①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②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体会事物的对立统一原理。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解形成稳定、持续电流的条件。

5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课前对导学案预习内容的完成和订正使学生为本课时的学习扫清知识障碍。②通过教师创设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通过动画使抽象内容形象化。③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相互提问等方法,来突出重点,强化知识;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倾听完成难点理论知识的教学。

教学方法:使用导学案、对比法、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

㈣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粗略学习了原子结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价等知识,在本章第一节又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进行了复习,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比较熟悉。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燃烧、金属生锈等各种与氧发生的氧化反应,对氧化反应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进一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有一定的欲望,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对立统一原理学生在高二的政治课学习哲学时才能接触和详细学习,因此,本课时不宜提出对立统一的哲学术语,只能适当让学生体会,为高二哲学学习提供科学事例。

2学生能力分析:通过初中相关知识的学习,高一必修1本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储备一定的进一步学习的知识,如化合价的判断、原子结构与电子得失的关系等,这些都将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也为提高学生的课堂解决问题能力和理解本节难点创造了条件。

3学生程度分析:本校学生为普通高中学生,学生接受能力较弱,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在学案中课前预备知识环节设置了详细的复习习题问题,督促对相关内容进行充分预习,在学案的教学过程环节,紧扣预备知识,围绕预备知识展开,减少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降低梯度和难度,完成教学。

㈤教学策略与教学手段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综合运用观察法、发现法、分析法、讨论法等方法。

2借助问题探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手段。

㈥具体实施

1从火箭升空、奥运圣火、美丽的焰火等漂亮的图片入手,指出这些壮美的景观都离不开物质与氧的反应,即氧化反应,导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复习,并创设问题情境: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有没有关系?是否一定要有氧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展开课本P35思考与交流的教学,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定义的教学。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动画,使学生体会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同一反应中即同时存在又同时发生。

3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创设问题情境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与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进入氧化还原反应特征的教学。

4通过分析导学案预备知识中题四举出的氧化还原反应元素中的化合价变化情况,总结化合价变化与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之间的规律。

5创设问题情境: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是否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进入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教学环节。小组以导学案预备知识题2为知识背景,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寻找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通过讨论寻找共同点,得出普遍规律,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熟悉化合价,进一步强化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这一教学重点,达成教学目标。

6创设问题情境: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导入氧化还原反应实质的教学。

7教师分析详细讲解化合价变化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分为三个点,结合多媒体播放动画,使学生了解化合价变化是由电子转移引起的;通过图片使学生明白化合价升高是由失去电子引起的,化合价降低是由得到电子引起的;化合价变化的总数既为电子转移的数目。通过动画、图片及教师的讲解来突破难点。

8总结,小组互相质疑,检查学习效果。

9课堂练习

10作业布置

㈦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导学案,在预备知识中使学生认真复习初三所学的相关知识,为本课时的学习扫清学习障碍。

2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独立思考、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思考→观察→讨论→总结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征、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及本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乐于讨论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通过播放有动画,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降低教学难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氧化和还原反应的同时性和本质,提高了课堂效率。

(八)所需教具教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三导教案

课题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授课人

学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对初中典型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的分析,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并能利用化合价判断氧化还原反应;②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③通过分析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关系,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①思维能力的培养: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②表达质疑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互相质疑的环节,锻炼学生的质疑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②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体会事物的对立统一原理(注意不能使用哲学术语)。

重点

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教学方法

设置问题情境、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

教学进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展示火箭升空、奥运祥云圣火、焰火图片,复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并提出问题: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有没有关系?是否一定有氧参与,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板书】第二章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CO+CuO=CO2+Cu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先从CO角度分析,再从CuO的角度分析。

【投影】CO与CuO反应的动画,清楚观察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

【独立分析和思考】从得氧和失氧角度分析导学案预备知识中题四自己课前举出的氧化还原反应,证实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

【板书】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1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2

【独立分析和思考】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上述氧化还原反应有什么特征

【板书】二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化合价发生变化: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提问】分析2Na+Cl22NaCl各元素的化合价,指出反应中钠元素和氯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了变化,所以也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元素不一定参与。

【问题情境】2Na+Cl22NaCl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有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观察判断CO还原Fe2O3从化合价是否变化角度分析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是属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根据导学案预备知识题2为知识背景,分析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寻找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通过讨论寻找共同点,得出普遍规律

【投影】实物投影学生小组讨论结果

【练习】通过电脑操作,把不同的化学反应类型移动到相应的位置。

【过渡】为什么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呢?

【投影】Na与Cl2反应的flash动画

【投影】Na、H和Cl2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图片,结合图片讲述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关系。

【板书】三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发生转移。

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

【总结】那同学能总结本课时主要学习了哪些知识?

【拓展】由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在科学研究方面你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教师评价】

【小结】

【投影】课堂练习

1下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A氧化还原反应一定要有氧元素参加。B氧化反应一定先于还原反应发生

C本质是化合价发生变化D复分解反应一定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E有单质生成或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F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电子发生转移

2判断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1)2Na+2H2O=2NaOH

(2)Na2O2+H2O=4NaOH+O2

(3)Na2O+H2O=2Hg+O2

(4)NH4NO3=N2O+2H2O

(5)BaCl2+H2SO4=2HCl+BaSO4

(6)2O3=3O2

【作业布置】完成导学案中的课后作业

通过观看图片,,体会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并思考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观察

分析、归纳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化合价发生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思考,讨论回答

倾听

学生思考、讨论

思考,回答

共同订正讨论结果

见附一

思考

观看,思考

倾听,思考

总结、归纳

思考、讨论,回答(通过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进行表观定义,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进行了特征定义,从电子得失角度进行本质定义,反应了科学研究由表及里,逐渐深入的规律。

快速解答

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

引导学生得出氧化还原反应共同存在于同一反应中,同时发生,与课堂导入相呼应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发生的概念

明确正确的设计方案和正确实验现象,为后边的教学做铺垫

进一步使学生熟悉元素化合价的判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进一步强调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并与课堂导入相呼应

进一步熟悉化合价的判断,强化化合价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突出教学重点,得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调动喜爱电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放松课堂节奏,强化本知识点

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入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教学

将抽象的微观具体形象化,使学生对于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电子转移产生感性认识。

分解难点,从定性和电量两个方面分析化合价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关系

再次回顾本课时重难点知识

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科学研究态度,体会事物螺旋式上升的哲学规律。

通过反馈环节,考察学生本课时是否达到学习目标

家庭作业复习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第二章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1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2本质定义:电子发生转移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化合价发生变化: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发生转移。

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

课后反思:本课时由于备课充分,对教材的挖掘到位,对学情掌握较好,教学方法、手段运用恰当,学生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较好。有以下优点:

㈠教材处理方面:1由于本课时涉及到初三的知识较多,因此采用导学案,在预备知识环节设置合理的练习,对已有知识进行详细复习,为新课的教学扫障碍。

2分散难点,把被氧化、被还原等概念及用双线桥、单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放到下一课时学习,而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特征、本质及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判断放在本课时完成。

3适当调整顺序,将教材中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提至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教学前,即可以巩固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的掌握,又能使难点不至于过于集中。

4紧扣导学案预备知识进行新课教学,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㈡技巧方面:

1采用精美图片导入,使学生在美好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问题情境、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及教师讲解等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参与度及学生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互帮互学,对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

3使用多媒体课件,增加了课容量。flash课件生动、形象、可观性强,使抽象的化学

概念知识具体形象化,非常有助于学生对本课时知识的理解。

4采用学生进行鼠标操作完成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图,调动了学生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教学手段。

5导学案的运用,使得本课时得以顺利完成,特别是预习作业,使学生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导学案在整个课堂中,始终起到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总之,本课时完成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学生互评环节没做到位;2学生讨论时间偏长,课堂练习略显张;在今后的教学中特别关注这些方面,给予学生充分自评和互评时间,把握好课堂节奏,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实现高效学习,取得更大收获。

高一化学必修2《化学键》教学设计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必修2《化学键》教学设计”,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一化学必修2《化学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条件;领会化学键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能辨别不同化学键类型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讨论实验现象,分析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探究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课件演示离子键共价键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好奇心,深入理解化学反应本质,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

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迁移导入。

教师: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上课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对,这是再常见不过的两块吸铁石,把两块吸铁石靠近,它们就会仅仅吸引在一起,相信大家小时候都玩过这个游戏,大家来说说看为什么两块吸铁石能吸引在一起?

学生:因为它们之间有磁力啊。

教师:正确,那大家想想我们化学世界中的物质,它们中大多数都是不同元素的原子相互结合形成的数以千万计的物质,它们又是靠什么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呢?

学生:一种力…

教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下化学物质形成过程中的这种“力”。

【板书】第三节化学键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实验展示,宏观感受。

教师:我们还记得氯化钠吧?知道它是怎么来的么?

学生:是钠和氯气反应得来的。

教师:请大家拿出练习本,写出钠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好,写完了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实验,大家请看大屏幕,注意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组织学生认真观看演示实验视频。

2.视频观看,微观感知

教师:实验看完后思考一下,在生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钠怎么和氯气发生反应就能形成氯化钠了?大家思考不清楚没有关系,我们继续看一段动画,看看动画里怎么说。

通过动画视频为学生展示钠和氯反应的微观过程。

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讲解:根据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它们要达到各自的稳定结构需要获得或失去电子,原子就变成了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通过静电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性质不同的化合物。因此,我们把这种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之为离子键。

【板书】一、离子键

1.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3.呈现实例,讨论归纳

教师:在了解离子键定义之后,我们想,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叫什么呢?

学生:离子化合物。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下离子化合物。

【板书】2.离子化合物: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

教师:下面,我给大家给一组离子化合物,大家观察一下,他们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KCl、MgCl2、CaCl2、ZnSO4、NaOH。

教师:请大家同桌之间讨论一下,看看有什么特点。(停顿)我们请位同学来说一说,好,这位同学来说一说。

学生:都有活泼的金属元素,还有比较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教师:非常不错了,我们把这个话整理一下就更好了,通常呢,离子化合物由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形成。

4.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教师:那有的同学可能会问,那像氧气、氢气这些分子他们是什么作用在一起呢?经历了刚才的学习过程,相信大家掌握了一些分析研究方法,请大家大胆猜想一下,像氯气、氢气和氯化氢的形成是否和氯化钠一致?尝试下和刚才一样,从原子结构层面分下一下看。以同桌为小组,相互交换下意见。

教师:我先不提问大家,我们通过看动画来自己验证下你的猜想是否正确,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氢气和氯化氢分子形成的动画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形象化视频深化自己的理解。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像氯分子这样,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它们的原子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称作共价键;像H2O、CO2等这样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板书】二、共价键

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

2.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

总结:我们把这种能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通常称为化学键。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如下问题:根据下列提供的一组物质回答问题:HCl、CO2、H2O、H2、NaOH、Cl2、NaF、CH4、MgCl2、CaO。(1)这些物质中分别存在哪些类型的化学键?

(2)哪些物质属于离子化合物?哪些物质属于共价化合物?

学生思考回答,生生互评,巩固新知。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刚才的巩固练习同学们完成的不错,下面请同学们以填表格的形式对比总结一下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找一位同学到黑板前填表。

教师评价:我们来一起看看这位同学完成的。

作业:

教师:课后习题任选两道作为作业。

文章来源:安徽中公教师

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中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作为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化学打下基础。这部分知识既是化学必修2的内容,也是选修化学的基础。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史实来引入和解释,使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学生对电子层的概念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理解,再进一步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教材没有具体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而是直接给出了1~18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简单规律,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次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绘制数学中的坐标系图像,本节课讲数学思想融入进来,更加直观和形象。对于原子半径的查找作为课下小组探究的内容,增加学生小组合作意识,课堂上学生愿意代表小组成员展示,符合高一学生的心理要求。
高一学生的大脑里的知识结构仍比较简单,同化新概念的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调整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加强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同化理解新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元素的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比较法。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变化的规律,微粒半径及大小的比较。
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探索与发现过程。
教学策略和方法:本课在设计上主要以发现教学方式进行,以学生的自主发现探究为主,利用教材提供的数据,指导学生进行理论探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辅助以讲授法,发现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全员参与,学生为本的课堂氛围,最大程度的利用各方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学案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理念:
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它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因此化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的理论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注重教学的阶段性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掌握好知识处理的分寸,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在不同阶段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学中不能不顾学生实际能力,过分追求科学性和完整性,将概念随意扩展和深化。
对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合价变化规律,以学生动手绘图为主,引导学生将表格数据转化为图像,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数形转化能力,也会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利用图像的直观性,也能大大降低学生对规律性的理解难度,实现课堂的高效开展。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布置】各小组查找118号元素的原子半径,并绘制直观图像,尝试得出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
【图片展示】美丽的螺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一圈圈的螺纹不仅是自身漂亮的外衣,还揭示了大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这种图案引领着人们去思考、去发现。元素周期律是螺纹模式的直接体现者,让我们带着螺纹的美丽来探寻元素的变化规律吧!
【过渡】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元素呢?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已发现元素按照原子量大小进行排列-----发现每隔七种元素,便有一种元素的性质与这种元素相似------提出某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形态和性质,与元素的原子量数值呈周期性的关系,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人们根据化学的和谐与统一、对称与守恒绘制了多种形形色色的周期表,下面带大家一起来欣赏。
【温故知新】(回忆、思考)元素的原子是由哪些基本微粒组成的?
【图片展示】电子层模型示意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示意图,它表示了什么样的含义?
【学生回答】是一种层状结构,中间有一个核,各层的颜色不一样,层与层之间的距离不一样)
【老师讲述】同学们的观察比较仔细、全面,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各个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的运动区域也不同,我们把不同的区域的运动,称作电子层。就好像示意图中一层一层的,层与层之间是不连续的。用n表示电子层,=1,2,3,4,,5,6,7,或者用字母K、L、M、N、O、P、Q表示。
【追问】请同学们仔细看书,体会,思考,电子在各层能量高低顺序是什么?与离核远近有什么关系?并结合已经学习的碱金属和卤素及学案中零族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努力找出排布规律。
①各电子层最多容纳个电子;(n为电子层数)
②最外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目为(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个电子),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倒数第三层不超过个电子;
③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的电子层。注意:这几条规律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理解,必须同时遵循这几条规律。
【体验】
①按照上述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画出9号氟元素、19号钾元素、53号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现有A、B两种原子,A原子的M层比B原子的M层少3个电子,B原子的L层电子数恰为A原子L层电子数的2倍,据此分别写出A、B两种原子的名称。
【过渡】已经了解了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那么元素的性质与核外电子排布有什么联系呢?咱继续探讨。
【课堂研讨】二、元素周期律
【动手绘制】以118号元素为例,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学生发现】12号元素,1层电子,电子数12,达到稳定结构;
310号元素,2层电子,最外层电子数18,达到稳定结构;
1118号元素,3层电子,最外层电子数18,达到稳定结构;
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会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8个的情况: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呈现周期性变化。
【老师小结】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会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8个的情况: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呈现周期性变化。这种规律是经过一定数目的元素种类之后,重复出现的,可以把它们称作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就好像我们常用星期来记时间一样,每7天为一个周期,对元素而言,就是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每隔一定数目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出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追问】元素的原子半径和化合价是否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呢?
【小组展示】成果展示,小组汇报。
【学生发现】
1、以稀有气体为界,39号元素原子半径依次减小;1117号元素半径依次减小。
2、稀有气体原子的半径貌似比较特殊,会突增。
3、原子半径变化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体验】你能比较出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半径的大小吗?如:O2-、F-、Na+、Mg2+;再如:S2-、Cl-、K+、Ca2+。你能比较出同主族元素离子半径的大小吗?依据是什么?
【提升】粒子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
【图片展示】以118号元素为例,元素的化合价与原子序数的关系。
【学生发现】
1117号元素极大程度上重复着39号元素所表现出来的变化规律,如果继续研究18号以后的元素,也会发现如此相同的变化规律。
【动手绘制】以118号元素为例,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出周期性。
【小结】各主族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各元素的最高正价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最低负价的关系。
元素主要化合价由决定。
主族元素最高正价=元素原子的=主族
最高正价 +︳最低负价︳ =(除外)
准确理解周期性,指每隔一定的数目或时间重复出现的某种变化,这种重复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在变化中重复,在重复中变化。在自然界中周期性变化是一种普遍的变化规律,如日夜交替、四季循环、日落日升、潮涨潮落等等。
元素的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等性质,都是由核外电子排布(包括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所以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课堂延伸】除了上述方面外,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
【板书】第二节元素周期律
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不同的能量区域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分层排布
(2)按能量由低到高排布
(3)其他规律
二、元素周期律
1.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1)同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递减(稀有气体除外)
(2)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递增
3.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1)正价:+1+7
(2)负价:-4-1
教学反思:
元素周期律一节理论性强,知识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教材为本节的教学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作为辅助素材。为更好的整合资源,提高教学效率,本课在设计上主要以发现教学方式进行,以学生的自主发现探究为主采用设问引导,使学生通过对表格数据的分析,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材提供1-20号元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数据,需要学生根据表格数据找到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表格数据系统而全面,是锻炼学生思维的良好素材。但是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却可能因为缺少思考方向而不知所措,此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既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容易使课堂沉闷,学生还可能对强加给自身的知识产生排斥心理,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解决这个矛盾,我采取问题引导式和数学坐标系思想,有利于学生针对性的分析数据,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但是略显耗时较多,若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直接以图呈现,会更加直观、高效。
由于受技术条件限制,再学生绘图进行数据、图形传输时略显不流畅,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找到更好的解决措施。

高中化学必修一 氨硝酸和硫酸 教案(人教版)第一课时


高中化学必修一氨硝酸和硫酸教案(人教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硫酸酸性,学习并掌握浓硫酸吸水性、脱水性,浓硫酸的氧化性。

2.通过学习浓、稀硫酸性质的比较,引导学生从量变引起质变角度,加深对自然辨证法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浓H2SO4的强氧化性

难点:浓H2SO4的强氧化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

导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我们攀越硫的最高山峰

,去领略它特别的风光。

实验

探究

请大家分述以下实验的实验现象,并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叙述并分析稀硫酸显酸性的原因:

H2SO4=2H++SO

过渡

稀硫酸主要体现酸的通性,那么浓硫酸呢?

硫酸的浓度不同,会不会引起性质上的差异?如何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学生猜测并设计验证实验。

实验

探究

1、展示一瓶浓硫酸

观察现象,总结物理性质,体会浓、稀硫酸的区别。

思考

交流

现有失去标签的浓硫酸、浓盐酸各一瓶(瓶相同,酸体积相同),不用化学方法如何鉴别?根据是什么?注意观察、对比。根据物理性质的区别。

学生分析总结

整理归纳

1.物理性质

浓硫酸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高沸点难挥发的强酸,密度大,极易溶于水。

过渡

浓硫酸与稀硫酸中溶质都是硫酸,那么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一样?

实验

探究

1、用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滴兰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

2、在胆矾晶体中加入浓硫酸,(固体由兰色变为白色)

观察实验现象

思考

交流

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黑色的物质是什么?这种现象体现浓硫酸何种特性?这两个实验体现浓硫酸的何种性质?

拓展

提高

在胆矾晶体由兰色变为白色体现浓硫酸的吸水性。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黑,黑色物质为炭,浓硫酸使它逐渐变黑的现象称为“炭化”。这是浓H2SO4酸性和脱水性的体现。

思考

交流

吸水性和脱水性有何区别?

实验

探究

蔗糖与浓H2SO4的反应

观察物质颜色、体积的变化,闻气味并抚摸烧杯外壁。

知识

整理

吸水是指吸收物质中本来就有的湿存水(或水蒸气),脱水是指将化合物(主要是有机物)分子中的氢、氧两种元素按原子个数比2∶1(即按水的组成比例)脱去。浓硫酸的腐蚀性就缘于它的脱水性。

板书:2.特性(1)吸水性(2)脱水性

问题探究

蔗糖遇浓H2SO4炭化,生成黑色物质体积膨胀为疏松多孔状,说明有气体产生,那么气体是哪一种,如何形成的?这体现浓硫酸的什么性质?稀硫酸是否也如此?

讨论推测并写出碳与浓硫酸反应的方程式

思考

交流

碳能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那么金属呢?稀H2SO4具有酸的通性,稀H2SO4能否和铜反应?为什么?那么,浓H2SO4能否与铜反应呢?

学生讨论

实验

探究

浓硫酸与铜的反应。

观察现象

实验

分析

铜与浓硫酸反应需什么条件?请描述实验现象,据实验现象推测反应生成物,试管Ⅱ口部棉团的作用,试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回答并书写方程式

问题

探讨

师生共同探讨分析:

1、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各是何物?

2、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各为多少?

3、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是什么?

4、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硫酸浓度逐渐降低,反应是否会继续进行?

思考

交流

上述反应中浓H2SO4的氧化性由其分子中什么原子引起?稀H2SO4是否具有氧化性?两者相比有何差别?

分组讨论并回答:。

应用

提高

1、在一定体积的18mol/L的浓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铜片,被还原的硫酸为0.9mol,则原硫酸的实际体积为()

A、50mLB、大于50mLC、100mLD、大于100mL

小结

浓硫酸与稀硫酸中溶质都是硫酸,但是由于浓度不同时H2SO4存在的方式不一样,量变引起质变,导致性质的差别。本课时重点学习了硫酸的性质。硫酸是典型的强酸,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等特性。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是我们本节课所学重点

板书设计

硫酸硝酸和氨(第一课时)

一、硫酸

(一)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H2SO4====SO+2H+

(二)浓硫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特性

(1)吸水性

(2)脱水性

(3)强氧化性

C+2H2SO4(浓)CO2↑+2SO2↑+2H2O

巩固练习:

1、下列现象反映了硫酸的哪些主要性质(填空):

(1)浓硫酸滴在木条上,过一会儿,木条变黑。_____________

(2)敞口放置浓硫酸时,质量增加。_____________

(3)锌粒投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_____________

(4)把铜片放入浓硫酸里加热,有气体产生。_____________

(5)利用浓硫酸和食盐固体反应可制HCl气体。_____________

2、(1)在O2H2COCO2Cl2HCl、SO2N2中,可以用浓硫酸作干燥剂的有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蔗糖上滴两滴浓硫酸,会发现浓硫酸周围的蔗糖逐渐变黑。这说明浓硫酸________________,过一会还会发现产生大量泡沫,好象“泡沫面包”,同时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产生,发生这一反应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浓硫酸蘸在皮肤上,应先用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最后涂上少量的___________

3、下列溶液露置在空气中浓度变稀的是()

A、浓硫酸B、浓盐酸C、氯化钠溶液D、氢氧化钠溶液

4、下列反应中,既能说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又能说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的是

A、C和浓硫酸B、Cu和浓H2SO4C、蔗糖和浓硫酸D、H2S和浓H2SO

5、硫酸厂有一辆已存放过浓硫酸的铁槽车。某新工人违反规程,边吸烟边用水冲洗,

结果发生了爆炸事故。下列引起爆炸的原因中正确的是()。

A、浓硫酸遇明火爆炸

B、浓硫酸遇水发热爆炸

C、铁与水反应产生的氢气接触空气遇明火爆炸

D、稀释后的硫酸与铁反应产生的氢气接触空气遇明火爆炸

6、鉴别稀硫酸和浓硫酸既简单,又可靠的方法是

A、加酚酞试液B、与铜片作用

C、加BaCl2溶液和硝酸D、用玻璃棒各蘸一点滴在纸上

7、浓硫酸在与下列哪些物质反应时,既表现强酸性又表现强氧化性

A、赤热的碳B、氢硫酸C、氢氧化钠D、铜(加热)

8、在100mL、18mol/L的浓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铜片,被还原的硫酸的物质的量为

A、1.8molB、大于1.8molC、0.9molD、小于0.9mol

9、在试管里放入一块铜片,注入一定体积的浓硫酸,给试管加热,使之反应。

(1)若铜片还有剩余,硫酸_______消耗完毕(填“已”或“没有”),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

(2)用金属铜制硫酸铜最好的方法是:先把铜在空气中跟氧气加热反应,生成铜的氧化物,再与硫酸反应得硫酸铜,这样作法的好处有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回答下列问题。

(1)浓硫酸与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用下图所列各种装置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上述反应所产生的各种产物。

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产物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是(填装置的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可观察到装置①中A瓶的溶液褪色c瓶的溶液不褪色。

A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瓶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②中所装的固体药品是______________,可验证的产物是____________

(5)装置③中所盛溶液是_______________,可以验证的产物是___________。

备课参考:

巩固练习答案:

1、(1)脱水性(2)吸水性(3)酸性(4)氧化性、酸性(5)难挥发性

2、(1)O2H2COCO2Cl2HCl、SO2N2

(2)具有脱水性;C+2H2SO4(浓)CO2↑+2SO2↑+2H2O

(3)干布擦拭干净大量水冲洗碳酸氢钠溶液

3、A、B4、C5、D6、D7、D8、D

9、(1)没有硫酸浓度变稀,稀硫酸和铜不反应

(2)①防止生成大气污染物SO2保护环境②提高硫酸的利用率

10、(1)2H2SO4+C2SO2↑+CO2↑+2H2O

(2)④②①③(3)检验二氧化硫的存在;除去二氧化硫气体;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完全(4)无水硫酸铜水蒸气(5)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

(二)资料选用

(1)教材《化学》必修I,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教师教学用书》化学必修I

(3)《中学第二教材》高中化学必修I,北京教育出版社,主编薛金星

(4)高中课程《新学案》,主编刘成坤

浓、稀硫酸的检验方法:

1.称重法:浓硫酸比稀硫酸密度大(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mL),故重的是浓硫酸。

2.粘度法:浓硫酸是粘稠的液体,而稀硫酸则接近于水的粘度,所以将试剂瓶拿起摇动几下,就可看出哪个是浓硫酸,液体较满时可取少许于试管中振荡。

3.沸点法:硫酸是高沸点的酸,98%的浓硫酸沸点为338℃,故可取少许于试管中加热,先沸腾且有大量水蒸气产生的为稀硫酸。难以沸腾的是浓硫酸。

4.稀释法:浓硫酸溶解于水放出大量的热,故可在小烧杯中加10mL水,沿烧杯壁慢慢加酸(切不可将水加到酸中),溶解时放出大量热的是浓硫酸。

5.铁铝法:分别取少许于试管中,加入铁丝或铝片,无现象的是浓硫酸,有气泡出现的是稀硫酸。因为浓硫酸在常温时可使铁、铝等金属表面快速氧化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膜而发生“钝化”。

6.铜碳法: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铜片或木炭后,再分别加入酸,然后加热,能够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浓硫酸。

7.胆矾法:分别取两支试管,加入胆矾少许,再分别加入酸,晶体溶解溶液变蓝色的是稀硫酸,晶体表面变白色的是浓硫酸。

8.纤维素法:分别用玻璃棒醮取两种酸在纸或木材或棉布上画痕,一段时间后,表面脱水炭化的是浓硫酸。

9.蔗糖法:在小烧杯中加入约10g蔗糖,滴入1mL水后,再加入酸,能使蔗糖脱水炭化产生“黑面包”的是浓硫酸。

10.露置法: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露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增加的是浓硫酸。

11.食盐(硝酸钠)法:在试管中加入少许食盐,然后分别加入酸,产生刺激性气体的是浓硫酸,食盐溶解无刺激性气体产生的是稀硫酸。

12.电导法:取两个碳棒作电极,插入酸中,电路中串联上小灯泡,用两节干电池构成闭合回路,小灯泡发光且较亮的是稀硫酸,因为浓硫酸中水较少,绝大部分硫酸分子没有电离,故自由移动的离子很少,导电性较差。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9065.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