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国家关注的重点问题,农业对国家的稳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生产和布局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所以,本节课具有较强的实际和应用价值。
2、教学目标
根据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分析,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利用图表分析法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理景观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2)通过中国南北方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难点:影响区位选择的社会因素及如何根据自然和社会因素进行农业区位选址。
二、说教法
课堂上充分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启发学生找出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偶尔运用比较法和图表分析法,力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三、说学法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讨论,学生完成探究性学习,教师最后进行总结。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程:以当前备受关注的三农问题引入,配以各地区不同特点的农业图片,接下来提处两个问题,引发思考,提出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和我国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二)讲授新课
1、首先介绍农业区位的含义,从绝对区位、相对区位和区位选择的实质三方面入手。
2、分小组讨论是什么自然原因导致我国南耕北麦现象的出现,讨论后每组派代表说明本小组观点。
3、在启发下总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4、提供图表和乳畜业分布在道路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等。
5、在讲授完区位选择因素之后,全方面思考环地中海农业形成的原因,以巩固主要内容,并启发学生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三)巩固小结
尝试让学生构建本节课框架结构,加强本节知识联系,展示人地关系。
(四)作业布置
提供给学生关于本节课所学知识的五道选择题,课上做题巩固。布置课下作业,查找资料思考影响各个学生家乡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下节课进行分享展示。
五、板书设计
大部分内容在ppt课件上展示,部分重点框架以板书形式呈现。
〈一〉农业区位的含义
1、绝对区位
2、相对区位
3、区位选择的实质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一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工业的区位选择》学案
一、课标要求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主要由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三部分组成。
区位理念贯穿了高中人文地理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从城市、农业、工业、到交通区位,把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活的灵魂”。而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又因其特点在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上比农业更加复杂与灵活,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是为后面知识的辅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的工业区位理论在本章后面各节的学习中要反复应用,是理解各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也是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依据本节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中的要求,本节课主要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学会根据主导区位因素进行工业区位选择,理解主导区位因素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工业区位分析注重多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区位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法、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情景案例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三、学生情况分析
工业的区位选择对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理事物。所谓熟悉,是前面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后,有一定的基础,对区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所谓陌生是学生对工业的区位选择还是一片茫然,没有接触过,因为这些基本上还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此外,学生对地理学科比较忽视,往往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体验学习等教学方式。教师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教学主要采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为学生提供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体现新课程“学生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
五、教学过程
活动:展示一则来自晋江新闻网关于晋江市2016年生产总值的信息报道,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中工业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工业?工业部门又该如何布局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影响下的工业区位选择。
一、工业及工业生产
1、工业及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活动:展示工业生产图片及课本图4.1,说出工业生产有何特点?
生回答:略(提示:与农业相比,从生产场地、投入——产出要素等方面分析)
教师小结:工业生产主要在工厂中进行,建什么工厂、工厂建在什么地方是工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任务。
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活动:进一步结合课本图4.1和图4.2,分析工厂建设要考虑哪些因素?
生回答:略(提示:从投入要素的来源、产品的销售、工业三废的影响等角度讨论)师小结: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
二、工业的区位选择
情境创设:某城市正在进行城市工业园建设的研讨会,参与会议的有企业家代表、环保专家和政府官员等。
(一)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不同的导向型工业)
角色扮演1——企业家
活动1:假如你们就是与会的“企业家”们,你进行工业生产的目的是什么?你们希望自己的工厂建在什么地方?这样的地方是否能找到?如果找不到该怎么办?以服装加工厂为例,分析这类企业的布局原则。
生回答:略(提示:从降低成本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理想区位与现实区位的差异,服装加工的生产特点等角度分析)
(师归纳小结)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思路: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分析不同工业部门的特点识别主导区位因素选择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
活动2:根据以上思路分组讨论水果罐头厂、啤酒厂、服装厂、电脑软件开发公司的区位选择,完成下表。
工业导向类型
工业生产特点
主导因素
选址要求
举例
原料导向型
市场导向型
动力导向型
劳动力导向型
技术导向型
(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及其所起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那么工业区位选择将会怎样变化?
(二)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活动1:读P59案例及图4.3,对比鞍钢和宝钢的区位差异,完成下表,试分析其原因
项目
鞍钢
宝钢
兴建时间
地理位置
铁矿石来源
煤炭来源
市场条件
主导区位因素
活动2:结合P60图4.5,试解释钢铁工业区位选择变化的原因
生回答:略(提示:从生产技术改善、交通运输能力提高的角度分析)师小结:交通和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工业区位选择对原来、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
2、环境效益的影响
角色扮演2——环保专家
活动:假如你们就是环保专家,你认为工业区位选择还需要考虑什么?
生回答:略(提示:从工业三废的影响、环境质量的角度分析)
(师归纳小结)污染严重工业区位选择的思路: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分析不同工业部门的产生的污染选择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小的地方布局污染大气的企业: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
污染水源的企业:应布局在居民区河流的下游地区,远离水源地。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企业:原理居民区和农田
3、社会需求的影响
角色扮演3——政府官员
活动:假如你们就是这个城市中的政府官员,你的工作目的是什么?分析所给案例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你会通过哪些途径实现招商引资?(提示:从政策变化、企业决策者个人因素角度分析)
(1)我国工业区位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前,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20世纪8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20世纪末,国家又加大了在西部发展工业的力度。
(2)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许多侨乡经济迅猛发展,得益于当地华人、华侨投资的结果。
(3)晋江市五里科技工业园是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现代化、花园式的工业城镇新区进行规划建设。工业园规划总面积3.5平方公里。目前,五里工业园区招商入区的企业已达30家,投资总额达23亿元人民币,其中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属高新科技项目的企业有7家,入区的企业中有6家被列为市重点建设项目。
生回答:略
某城市将建印染厂、水厂、污水处理厂、科技园区和生态公园。图7中的A、B、C、D、E五处可供选址,该地盛行东风。据此回答问题。
在A、B、C、D、E、五处中:
(1)印染厂宜选址于____,理由是;
(2)水厂宜选址于_____,理由是;
(3)污水处理厂宜选址于__,理由是;
(4)科技园区宜选址于___,理由是;
(5)生态公园宜选址于___,理由是.
sc
《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完成练习册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三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29”,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012”,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值得探究和实践的课题。本节课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整合知识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学法指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控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动口、动手、动脑,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等方面突出主体地位。注意创设师生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沟通,坚持教学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点来看,高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他们的兴奋点往往集中于直观教具或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地理教学要有直观性和实用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看,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土地资源和农业”一节,但大部分学生对农业的基本知识几乎没有了解,知识面不宽,本节理论性又较强,讲课时注重巩固基础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思维来看,大部分学生对农业的知识的了解既缺乏感性认识又缺乏理性认识,综合分析能力不足,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动口、动手、动脑,才能活跃思维,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以因果关系为基础,主要讲述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两部分内容。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部分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先从静态上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差异对比,引出农业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再以核心原理的概念图片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清析明了。教材通过第43页的活动1和活动2,地图和资料内容相结合,联系实际,具体分析了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或布局是否合理。最后从动态上教材又通过活动3和案例1具体阐述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影响,进而懂得在合理利用农业土地时如何通盘考虑。“农业地域的形成”部分内容,要是通过文字和“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农业区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同时,掌握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运用图表分析、比较、归纳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及变化。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家乡的农产品,了解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及其变化。
(2)设计问题情境和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理解农业区位和农业地域含义、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和区域比较地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农业生产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地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3)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难点:如何运用所学原理,对农业生产进行区位选择,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六、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与讨论
七、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和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精心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积极主动质疑,调查有关家乡的农业生产资料。
八、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分四个小组调查或搜集有关家乡的农业生产的资料,了解家乡的农产品和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因素及其变化。各小组在课前简要的介绍导入新课。
联系自己身边的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体现课题的实用性,体会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又对农业生产及影响因素有所了解;学会搜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有效的提取、综合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及科学探究意识。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的含义
读教材第42页图3.1和图3.2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农业景观不同的原因并对比两地区的差异(区位因素特点);思考什么是“农业区位”。
学生分析两地区的差异时,可能不够完整全面,侧重于自然方面,忽略社会经济方面,教师应给予启发(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人口、市场、土地利用、农业技术等)或补充。
培养学生读图观察能力、对比分析归纳能力,既有助于农业区位的含义的理解,又可归纳出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选择的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地处中南半岛低纬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劳动力丰富,人力耕种,机械化水平低;人们喜食大米,市场对大米的需求量大)密切相关的,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读第42图3.3分析: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除了图3.3中列出的因素外,影响农业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图3.3中清晰明了地展示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还有哪些因素学生心理没底,教师用启发式教学法加以引导或补充。(科技、资金、农作物生长习性、农产品价格等)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很多,在进行农业区位选择时,要综合分析这些因素搞清楚哪些因素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因素,哪些是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抓住起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因素(主导因素)进行决策从事农业生产。
试举例说明某一区域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一方面缺乏某一区域具体的农业生产布局,另一方面对于具体的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把握不准,举例说明存在一定的困难。课堂教学时,师生之间应相互交流、沟通。教师精心预设,一方面要对学生所举的例子或课堂生成的问题,积极启发引导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教师在搜集资料图片基础上制作幻灯片,给予学生直观的农业景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南方水稻种植景观图,北方小麦种植景观图,内蒙古大草原放牧景观图,南方丘陵地区的梯田景观图,大兴安岭森林景观图,新疆哈密瓜丰收图,南方丘陵地区的茶园景观图,东北三江平原沼泽地景观图、沿海滩涂景观图等。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下列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
在地图上找出孟买、北京、罗马的地理位置;观察三个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图概括出气候的特征
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旧知识的再现灵活运用和概括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能力的培养。
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水稻为什么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水稻分布区主要由气候因素决定的,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生长习性;而地中海气候夏季多雨但降水稀少,如没有灌溉水源,就无法发展水稻种植。)
学生对水稻的生长习性不够了解,要引导学生注意水稻生长习性与气候特征的联系,容易忽略的是夏季高温少雨,如果有灌溉水源保证,也可以发展水稻种植。
明确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表达论述能力训练。
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用“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或该立体农业布局的是否合理?哪个区位因素起决定作用的?
学生对立体农业不理解,教师进行适当的介绍;起决定作用的地形、土壤两个因素中,学生往往会遗漏土壤因素,应注意引导。
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分析,使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加强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性教学的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是哪些区位因素起来作用?(可以结合表格回答:表中四种农作物产品全部提供某一市场消费,且地价相同)
项目作物花卉蔬菜稻米甘蔗
市场价格(元/kg)5321
生产成本(元/kg)2.520.80.4
运费率(元/kg/km)0.50.30.010.01
单位面积产量(kg)2015410
提供表格的数值对于学生的回答具有导向性——市场的价格和需求量,如果结合课本的文字学生也可以得出:自然因素比较稳定性,而是由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导致的变迁。教师需进一步解析自然因素和补充说明社会经济因素。
课本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有关“北京蔬菜基地变化”案例的小组讨论:①改革开放前,四季青(位于永定河和密云水库附近)作为北京蔬菜基地的原因?②80年代什么因素的变化促使海南岛成为北京的蔬菜生产基地?③90年代中后期是什么自然原因使北京附近地区不能成为北京蔬菜生产基地?④现在什么因素的变化造成北方冬季从南方调进蔬菜的量有较明显减少?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开展小组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基础,理解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达到巩固知识,训练思维,提高技能的目的。既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达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的
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并回答P44页活动1的问题。
学生通过阅读不难得出:人类对自然因素的改造、交通的改善、城市的发展、保鲜冷藏技术等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但对于对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难度并不大但回答全面较困难。因此回答第二个问题为重点,充分讨论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合理选择农业布局。
培养学生从案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
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是可以变化的。相对来说,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因此,农民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的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
概念理论性较强,用讲述法讲解便于学生理解
2.农业地域的形成
案例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从澳大利亚人口分布、降水分布、气温分布、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让学生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用地的结果,让学生学会协调人地关系,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九、教后反思
本节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结合。由于农业区位的选择理论性强,学生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不高,教师在课前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挖掘并提升教材内容,设计多种探究情境,课堂适时进行引导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些不足,比如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不够,值得今后教学中进一步的探究。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082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