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历史下册《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评说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七年级历史下册《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评说》,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历史下册《宋代经济的发展》教学设计评说
一、规避知识碎片化,实践教学主题化
本课的课程内容是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子目的内容: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商业贸易的繁荣。三部分关于发展的表现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很容易知识碎片化。为了去碎片化,我认为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应该实践教学主题化。本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最终促成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这就是本课的主题。所以,本课在进行主题化教学设计时,紧紧围绕主题进行知识整合和活动设置,体现出三部分内容之间联系密切,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商业繁荣局面的出现,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全面发展直接导致了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这样就将历史教学内容都有效地串联组合起来,成为有迁移力量的知识群,形成宏观的大历史。
二、开发图片资源,培育历史学科素养
很多七年级学生对经济类历史内容不太感兴趣,感觉距离他们很遥远,但本课教材中图片资源丰富,图片的直观性、趣味性让学生对读图说史这一方式喜闻乐见。因此,本课教学中对图片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利用。本课教学设计中使用了14幅图片,大部分来自课本和地图册,引导学生对图片加以观察、解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耕获图》
宋代的《耕获图》是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状况难得的形象材料。先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片,教给他们观察的顺序和方法,让他们描述画面上的情景。然后让他们从《耕获图》所蕴含的信息中找出南方农业得到发展的原因:第一,青山绿水,片片肥田,说明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第二,农民的劳动场面和庄主悠闲自得情景,说明社会安定,这就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出现翻车,这是因为北人南迁,不仅为南方农业生产提供了劳动人手,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加快了南方农业发展的速度。课本上有一张图片上的秧马就是一种先进的拔秧工具。画面中还出现了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说明宋代南方耕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并超过了北方。从画面上看,既有插秧,又有收获,反映了江南一年两熟的双季稻生产情况。这样先引导学生读图,创设情境,通过一说一问,缩短了历史与现实、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注意力、兴趣被老师调动起来,在求知欲的作用下,有利于历史理解,巧妙地利用图片来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就如宋朝社会的一部小百科全书。请学生说说从《清明上河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从汴河上的舟楫往来,想到了宋代汴河漕运的繁华;住宅和商铺混在一起,发现这就打破了坊与市的限制;画面中商铺林立、酒旗飘扬、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面对《清明上河图》,能感受到宋朝社会的市井气味和繁华气象扑面而来。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图一,可以看到城外的虹桥,虹桥上两边有一些房子,可能是做什么用的?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由此给学生介绍一个新词:草市。在宋代,紧临州县城郭发展起来的新的商业市区被称为草市。北宋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有些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这就形成了草市。而《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虹桥上两边的房屋,就是草市的前身。再请学生观察图三,设置问题:猜一猜,正店两字旁边的大门上面是什么?追问:为什么要用灯箱呢?由此,引出夜市。这样设计依图为据,因势利导,再辅以问题驱动,赋予图片一定的深度和生命力,起到以图代文,无文之史的作用,让历史在学生的眼里和脑海里鲜活起来。
(三)《宋代经济发展》图及汉、唐、宋代经济分布图
本课还使用了《宋代经济发展》图及汉、唐、宋代经济分布图,这些地图显示了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经济重心南移,有助于理解这一历史现象。
古人云左图右史,从这一课的设计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恰当、灵活地运用图片,不仅可以使历史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和谐高效,还能有效地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实现情知合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们在经济史的教学中往往会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而中学历史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资料去教育学生,历史教学中涉及的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是人类活动的过程,其中一定包含着人类的情感和文化思想。因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我认为首先要找出本课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进而进一步分析这些情感和思想中的进步、积极向上的因素。本课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宋代是我国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产生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感悟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其次是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手段、途径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课在最后提供了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的一段话:(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中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请学生从宋代经济的发展的角度谈谈如何理解(宋代)中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学生通过列举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最早的广告,有着繁荣的大都市、广阔的海外贸易和先进的造船技术等等,感受到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宋代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从而真正认识到宋代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我认为要做到情知统一,教师要善于研究与反思教学实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握契机,潜移默化感染学生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

相关推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宋代经济的发展》知识点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宋代经济的发展》知识点复习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唐中期—南宋)

一、农业的发展

1、南宋时期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

(1)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2)经济因素:自唐晚期以来,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3)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晚,受到的破坏较少,自然环境保持较好,从而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4)政策倾向:宋朝统治者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如推广农业技术。

2、表现:①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②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③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的丘陵地区新辟许多茶园。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纺织业和棉织业:蜀地的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丝绸产量高;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2、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也发达。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商业都市:南宋时出现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临安。,出现有早市、夜市,乡镇、草市等。

2.海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货币交易量增长,纸币携带方便)南宋时,纸币发展形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

四、结论: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新课标人教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
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如两宋时期,政府在外贸港口设
立的市舶司、交子在四川地区的出现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
问题的能力。两宋时期,我国商业居于当时世界上的繁荣之列。北宋出
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国
家。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较北宋都城东京和唐都长安在城市
布局和商业活动上的不同特点,得出宋代都城商业繁荣程度超过前代的
结论,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新授课
《耕获图》、《宋代海船》、《清明上河图》、交子会子等相关多媒体、
图片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利用《北宋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
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
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利用《北宋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个认识,让学生明确
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
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发展
1.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自宋代开始,经济
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的西南方向拓展。
2.两宋时期,水稻在南方种植面积迅速增长;从越南引人优良品种占
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的首位;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3.宋代经济作物,在南方有很大的发展:茶树普遍种植;北宋至南宋
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棉花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
带。
教师指导读书分析、归纳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四大表现:农业技术提
高、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种植区域扩大和经济作物大量栽
培。
(二)手工业的兴盛
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
2.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
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瓷窑有:定窑、汝窑、钧窑、哥窑、官窑。
3.宋朝,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广州、泉州、明州造
船业发达。
在讲述农业、手工业发展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手
段,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宋代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城市中有热闹的
早市和夜市;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一-草市。
2.海外贸易的兴盛:①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②泉州、广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③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曰本,
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④朝廷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
贸易。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指导学生在P45《宋代海外贸易图》上找到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
币的产生,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
行的货币。
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应讲清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宋代南方商
业发展的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
的情况和前面课本中有关宋代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全面思考这一问题。
其次是南方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商业活动的情
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提问:“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唐代
相比表现在哪些方面?”“纸币的出现说明了什么?”等,学生回答后,教师
加以归纳总结。教学中应强调,这一时期中国在商业活动中处于世界领
先地位,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
的财政收人,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教师概述从夏商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到南宋时期我国
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并一直持续到今天。而今,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
不平衡的矛盾更突出,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随着我国经
济的快速增长,东西部的差距会逐渐缩小。

四、诛室小结
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列表加以归纳总结,帮助学生
掌握。

类别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粮食作物占城稻的?丨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
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纺织业发展到
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景德镇成为
瓷都
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商业都市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
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
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七年级历史下册《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评说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评说”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历史下册《元朝的统治》教学设计评说
一、依据课标学情,深入分析教材内容
本课的课程内容为知道元代通过宣政院来管辖西藏,进而了解西藏在元代时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依据该课标内容,本课在教学设计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拓展。通过识读《元朝疆域图(1330年)》,让学生知道元朝辽阔的疆域范围,知道行省是元朝设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在了解行省制度的深远影响的基础上,确定本课的教学主线:让学生知道西藏在通过宣政院管辖后,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元朝设立的澎湖巡检司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通过对这些史实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元朝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以此来拓宽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为他们后续的历史学习服务。
本课为教材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中的第六课。在衔接第五课的基础上,本节课主要讲述元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治理,推行了行省制度,全国分设10个行省;对边疆地区因地制宜进行治理,设宣政院管辖西藏。通过一系列有建树的行政措施,巩固了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的统治是中国历史上管理如此广大疆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次尝试,对后代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本课为后面几课的讲述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单元中的位置也至关重要。
但由于本课讲述的是元朝的统治,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其内容也比较枯燥;相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经过了一个多学期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和对历史图片的识读能力也有所提高,加上行省制度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学生可通过寻找家乡现在行省名称和建制与元朝所属行省的关系来提高对本课的认识,为重、难点的突破奠定基础。
二、紧扣教学重点,设计学生活动
元朝的疆域一目,教材是从元朝疆域范围、元朝疆域很辽阔两个方面来展开叙述的,对该子目的了解主要是为后两个子目的学习服务的。
行省制度是元朝巩固统一的一大创举,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关于行省制度这一部分,要强调两个方面。第一,元朝行省设置。元朝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十个行省,由中书省派省臣到各地方行省执政。在这十大行政区域之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地区。第二,行省设置的作用。设计时只有通过对行省官员行使权力的解读,来说明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加强了统治。
另外,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一目,是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该子目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策略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1.导入部分,在最初的设计中想到要运用一些图像或视频资料切入,可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单就元朝统治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影像资料很少,其中就本课对元朝总体评价的有价值的资料就更少了,于是就想到了通过查阅相关书籍的办法来加以概括。后来在翻阅姚大力教授的《追寻我们的根源》一书后找到了灵感。遂把他对于元朝统治的经典评价加以归纳,开篇直接引入,并设问:为什么姚教授会对元朝给予这样的评价呢?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有何无法抹杀的贡献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对元朝的整体感知进入了新课的学习。
2.在设计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知晓元朝疆域范围,特别是让学生知道今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元朝版图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并通过元朝疆域与唐朝疆域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关于民族交融的理解,在最初的设计中,把它和后面的第三子目进行了融合,后发现,这样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逻辑问题,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又进行了调整,从编者的设计意图出发,理解到在元朝,除了辽阔的疆域外,更多的民族也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之后才有了对这些地区采取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这样做既顺应了教材原有的体系,也符合对知识整体建构的规律。
3.关于行省制度的设计,在设计前,首先得认识到行省制度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行政制度。要把它分成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加以理解。首先关于元朝的中央机构,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以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为核心的元朝官僚机构不仅汉式特色明显,而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征也很明显,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帮助学生自主建构来完成。其次在对地方行省制度的解读上,通过史料研读、图片对比等方法帮助学生理清基本线索,让学生明白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并通过对地方史的解读,更好地加深学生对行省制度的理解。
4.在第三子目,据教材编写体系理解,那就是在不设行省的区域,元朝也因地制宜的进行了很好地管理。根据课标要求,在设计本子目时,教师重点以西藏和台湾地区为例,让学生在理清相关史实的基础上,明白西藏和台湾地区自古以来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些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径都是不能得逞的,必将遭到失败。然后分别以东北、西北、西南等其它地区设置的管理机构为例,重点解释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
三、挖掘教材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加强对地图的研究,建立历史空间概念
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利用了《元朝疆域图(1330年)》,以该图贯穿始终。如在设计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这一内容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元朝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话的理解,设计中把元朝和唐朝的疆域图加以对比呈现,通过寻找其中的区别,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元朝疆域的辽阔。另外关于民族交融这一内容,通过地理区域和动向图呈现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除了辽阔的疆域外,更多的民族也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这一概念。
此外,在讲解行省制度时,教师也紧紧围绕该图展开教学。通过寻找元朝在全国各地设置的十个行省及元朝地图与现行中国行政区划分图的区别,帮助学生在掌握具体史实的基础上,更好地建立历史空间概念。
最后,在讲解因地制宜这一管理方式时,同样也引用了该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以上地区的管理与其他大部分地区管理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元朝因地制宜管理边疆地区的方式,使学生的历史空间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
(二)引用相关史料,适时进行释疑解惑
对某些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的理解,如缺少相关史料的补充和解释,显然是不足的。如在讲元朝的疆域一目时,除了引入地图外,还适时引用了明代宋濂在《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中的一段描述。把两者结合在一起,通过学生的观察和理解,正确描述出元朝的疆域范围,这比起简单的读、讲印象更为深刻,也更便利于理解。
元朝的行省制度一目在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要理清该制度,首先得理解元朝的中央机构。关于这一内容,教材有明确的文字表述,但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单纯的读背显然是行不通的。设计时,教师除了精心制作元朝中央机构示意图,以框架体系的形式进行呈现,并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归纳概括、理解填图的形式进行知识的自我建构,增强他们对教材体系的掌握和自主探究意识的培养外,适时补充一些史料更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关于中书省和行省之间的关系以及行省官员的权力的说明在教材中没有非常直接的呈现。而这一内容的掌握对理解行省制度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设计时教师及时引用了韦庆远的《中国政治制度史》和《元史百官志》中的一段话进行释疑和解惑,帮助学生掌握行省制度的内涵,为突破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关于对西藏纳入中国版图及对台湾地区管辖的过程的理解,也是通过一些史料的引用来加以说明的,但如能对以上这些史料的选择上再多一些甄别和删选,可能会起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208.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