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2017-2018学年(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名师导学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2018学年(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名师导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课题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一些基本功能.
2.让学生学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学习重点】
计算器的应用.
【学习难点】
计算器的应用.
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行为提示: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知识链接:不同型号的计算器按钮的标识不同,使用方法应以说明书为主.

解题思路:使用计算器时,首先开机,然后启动“单变量统计”计算功能,输入数字,最后计算结果.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一组数据x1,x2,x3,…,xn的平均数是怎么计算的?
解:x=x1+x2+x3+…+xnn.
2.平均数的意义是什么?
答: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
【自主探究】
1.当数据个数很多时,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显得非常简便.我们只要按照指定的顺序按键,便可得到计算结果.
2.以上个课题范例2中八年级各班学生人数这组数据为例,按键顺序如下:
(1)开机,打开计算器;
(2)菜单21,启动“单变量统计”计算功能;
(3)40=46=40=36=38=AC,输入所有数据;
(4)OPTN2,即可获得这组数据的统计值,其中平均数x=40.
3.可以根据计算器使用说明书动手试一试,了解怎样修改已经输入的数据,怎样简便地输入多个相同的数据.
【合作探究】
范例1:用计算器计算13.49,13.55,14.07,13.51,13.84,13.98的平均数为(B)
A.13.61B.13.74C.13.53D.14.00

方法指导:在范例2中,一般计算器都有存贮功能,所以其他做法都不对.

学习笔记:
1.了解计算器的各种功能.
2.熟悉计算器使用说明书.

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释疑,然后进行总结评比.

学习笔记:检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操作即可.范例2:利用计算器重新进行统计计算时,首先要做的是(C)
A.按OFF键
B.看准数据依次输入
C.清除前面计算器中储存的数据
D.抠下电池重新安上
范例3:用计算器计算出以下各组数据的平均数:
(1)5,5,6,6,6,7,8,8,8,8;
(2)2.578,3.64,9.8,4.6523;
(3)41,32,53,43,56,26,37,58,69,15.
解:(1)x=6.7;
(2)x=5.167575;
(3)x=43.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新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
检测反馈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jaB88.COm

相关阅读

2017-2018学年(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名师导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17-2018学年(华师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中位数和众数名师导学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课题中位数和众数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中位数和众数,并会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
2.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它们也是数据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数据信息,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学习重点】
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学习难点】
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行为提示: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知识链接:平均数是概括一组数据的一种常用指标,反映了这组数据中各数据的平均大小.

解题思路:首先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最后取正中间的那一个数为平均数(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求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方法指导:评价一个数时,主要看它在中位数的哪一边.(由小到大)左边要比中位数好一些,否则次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同学问小明:“你知道你妈妈的鞋号是多少吗?”小明在家里找到了9双妈妈的鞋,鞋号分别是23,23,23,23.5,23,24,23,23,24.他的回答应该是__23__.
2.老师要评定每位学生的中文打字速度.李兵的三次中文打字速度检测结果(单位:字/min)分别是38,31,36.他的中文打字速度可评定为__35__.
3.回答上面的问题,还要用到代表一组数据的其他指标,如__中位数__和__众数__,它们是用来刻画__数据集中趋势的量__.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中位数
【自主探究】
1.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称处于中间位置的数为这组数据的__中位数__.
2.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这时,为了公正起见,我们称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__中位数__.
3.中位数是概括一组数据的另一种指标,如果将一组数据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即使有相等的数据也要全部参加排列),那么中位数的左边和右边恰有一样多的数据.
【合作探究】
范例1:(2016十堰中考)一次数学测验中,某小组五位同学的成绩分别是:110,105,90,95,90,则这五个数据的中位数是(B)
A.90B.95C.100D.105
分析:将这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为:90,90,95,105,110,这时,取第3个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故选B.
范例2:(2016呼和浩特中考)在一次男子马拉松长跑比赛中,随机抽得12名选手所用的时间(单位:min)得到如下样本数据:140,146,143,175,125,164,134,155,152,168,162,148.

学习笔记:
1.中位数的寻找方法(数据的个数应分奇偶).
2.一组数据可以不止有一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
3.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了数据的集中趋势,概括了一组数据.

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释疑,然后进行总结评比.

学习笔记:检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不仅能熟练地找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能说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作一些简单的说理.(1)计算该样本数据的中位数和平均数;
(2)如果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7min,请你依据样本数据中位数,推断他的成绩如何?
解:(1)将这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25,134,140,143,146,148,152,155,162,164,168,175.则中位数为:148+1522=150,
平均数为:125+134+140+143+146+148+152+155+162+164+168+17512=151;
(2)由(1)可得,中位数为150,可以估计在这次马拉松比赛中,大约有一半选手的成绩快于150min,有一半选手的成绩慢于150min,这名选手的成绩为147min,快于中位数150min,可以推断他的成绩估计比一半以上选手的成绩好.
知识模块二众数
【自主探究】
1.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称为这组数据的众数.
2.若有两个数据的频数并列最多,那么这两个数都是众数.
3.众数这个值出现的次数最多.一组数据可以有不止一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
4.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了数据的集中趋势,概括了一组数据.
【合作探究】
范例1:(2016黔南中考)一组数据:1,-1,3,x,4,它有唯一的众数是3,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C)
A.-1B.1C.3D.4
范例2:(2016连云港中考)在新年晚会的投飞镖游戏中,7名同学的投掷成绩(单位:环)分别是:7,9,9,4,9,8,8,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__9__.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新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中位数
知识模块二众数
检测反馈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2018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函数名师导学案(华师版)


2017-2018学年八年级数学下册反比例函数名师导学案(华师版)
课题反比例函数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能根据实际问题列出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2.利用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求解简单的函数表达式.
【学习重点】
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学习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能列出反比例函数关系式.
行为提示: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行为提示:让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完成“自学互研”的所有内容,并适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进行小组交流.

知识链接:
1.路程一定时,时间t就是速度v的反比例函数.即速度增大了,时间变小;速度减小了,时间增大.自变量v的取值是v>0.
2.当矩形的面积一定时,矩形的一边长增大了,则另一边减小;若一边减小了,则另一边增大.自变量x>0.

解题思路:判断反比例函数,根据定义或书写形式;求系数的值时,根据定义列方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一次函数的一般式是什么?有什么限制条件?如何演变成正比例函数?
答:形如y=kx+b(k≠0,b是常数);当b=0时,是正比例函数.
2.从今天开始的以下几课时我们将介绍另外一种函数.这个函数关系式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之变化,但两个数的积保持不变,我们把这两个量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我们要研究的就是这种关系.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自主探究】
1.小明的爸爸早晨骑自行车带小华到15km的镇上去赶集,回来时让小明乘公共汽车,用的时间少了.假设两人经过的路程一样,问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和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速度之间的关系.
分析:要探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首先应选用适当的符号表示变量,再根据题意列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设小明乘坐交通工具的速度为v(km/h),从家里到镇上的时间是t(h),因为在匀速运动中,时间=路程÷速度,所以t=15v.
2.学校课外生物小组的同学们准备自己动手,用旧围栏建一个面积为24m2的矩形场地,矩形的一边长为x(m),求另一边的长y(m)与x(m)的函数关系式.仿照上一个问题,根据矩形面积可知xy=24,即y=24x.
3.一般地,形如y=kx(k是常数,k≠0)的函数叫做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比如t=15v,y=24x等都是反比例函数.
4.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还可以写成:y=kx-1或xy=k(k是常数,k≠0).
【合作探究】
范例1:下列等式表示变量y与变量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①y=3+12x;②xy=-6;③xy=2;④y=(π+1)x-1;⑤y=-3x+1,其中是反比例函数的有__①②④__.
分析:判断反比函数,从定义或书写形式入手即可.

学习笔记:
1.确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就是看它们的解析式经过整理后是否符合y=kx(k是常数,k≠0).
2.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不等于0.

行为提示:教师结合各组反馈的疑难问题分配任务,各组展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其他组进行补充、纠错、释疑,然后进行总结评比.

学习笔记:检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求法,并会解决同一坐标系中的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问题.范例2:若y=(k+1)x2k-3是反比例函数,则k的值为__1__.
分析:当反比例函数写成y=kx-1时,次数是-1次,k≠0,故k+1≠0,|2k|-3=-1,所以k=1.
知识模块二求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
【自主探究】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化成标准形式.
2.实际问题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合作探究】
范例3:根据题意,写出下列函数关系式,并判断是不是反比例函数?
(1)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cm2,它的一边是acm,这边上的高是hcm,a与h的函数关系;
(2)压强p一定时,压力F与受力面积S的关系;
(3)功是常数W时,力F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函数关系;
(4)某乡粮食总产量为m吨,那么该乡每人平均拥有粮食y(吨)与该乡人口数x的函数关系.
解:(1)a=12h,是反比例函数;
(2)F=pS,是正比例函数,不是反比例函数;
(3)F=Ws,是反比例函数;
(4)y=mx,是反比例函数.
交流展示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新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知识模块二求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
检测反馈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见所赠光盘和学生用书;【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第八章数据的代表
总课时:4课时使用人:
备课时间:第十五周上课时间:第十六周
第4课时:8、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按键顺序
教学准备:同种规格的计算器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5分钟,学生遇到困难,亟待解决)
内容:展示引例:2002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表:(单位:元)

北京1692.2上海3075.6天津1254.5河北584.4
山西420.5内蒙古596.2辽宁875.4吉林705.5
黑龙江746.8江苏1354.2浙江1891.1安徽520.6
福建972.2江西575.1山东831.9河南426.3
湖北582.2湖南685.7广东1065.5广西554.6
海南699.3重庆523.2四川538.4贵州316.4
云南411.6西藏254.4陕西441.0甘肃328.4
青海337.8宁夏458.1新疆340.3

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困难吗?
显然,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比较多时,用笔计算平均数较麻烦,因此,需要一个帮手—计算器,这节课就来学习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15分钟,小组合作交流)
内容:学生分组(拿同类型计算器的同学分在一起)活动探究,看哪个小组做得好:
(1)估计一下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的估计结果统计出来(精确0.1厘米)。
(2)用计算器求出估计结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交流。
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全班总结交流不同类型的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评价。
(3)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宽度,看看大家估计的结果怎么样。
各组派代表谈谈本组估计结果的准确度,对准确度较高的小组进行表扬,并评为优秀小组以资鼓励。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5分钟,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内容:1.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12.8,12.9,13.4,13.0,14.1,13.5,12.7,12.4,13.9,13.8,14.3,13.2,13.5。
2.观察下图1,利用计算器计算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3.英语老师布置了10道选择题作为课堂练习,小丽将全班同学的解题情况绘成了条形统计图,见下图2。根据图表,求平均每个学生做对了几道题?

4.利用计算器计算本节课的引例中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要如实反映我国农村的现金收入状况,你会用哪个数据?
(2)如果要展示我国农村发展形势好,你会用哪个数据?
(3)从这些数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总结)
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1.根据给定信息,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从所给统计图中正确获取信息,并能进行数据的加工与整理。
3.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8.4的第1题。
教学反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207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