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一部分,上承太平天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作用。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一,民主政治的尝试,促进中国近代化;革命精神浩气长存,反映国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因此本课是中学历史教材的重点。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看,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革命洪流汹涌澎湃,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了解武昌起义的原因、过程;掌握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措施;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知道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方法目标:1、史料分析——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分析、归纳材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等),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问题探究——知识升华: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如通过对辛亥革命原因、过程和意义的学习,掌握分析、归纳、概括历史事物的方法。
3、情境再现——感悟历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三)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特别是革命志士的努力,树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的意识。通过对《临时约法》的学习,树立依法治国的民主意识;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意义,树立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通过前几个章节的学习和小测试及课堂提问了解到,学生上课状态比较活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生平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完成本课的有利因素。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而且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同时青少年普遍对政治性的东西的兴趣比较小,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这又是本课学习的不利方面。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分组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选用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制作整合知识的图表和知识结构示意图等,帮助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课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结构。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教学中通过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使学生可以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法、谈话法、讲读法、分组讨论及展示法等,配合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成耶?败耶?)及其失败的原因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讨论展示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①依据: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突破方法: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
教学难点: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又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学生对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认识模糊甚至困惑,帮助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既有成功之处即历史功绩,又有失败之处)。
六、教学过程
案例名称:第13课辛亥革命
科目:历史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时:1课时
提供者:胡进清
单位:常德市第三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一部分,上承太平天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作用。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一,民主政治的尝试,促进中国近代化;革命精神浩气长存,反映国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因此本课是中学历史教材的重点。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看,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革命洪流汹涌澎湃,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了解武昌起义的原因、过程;掌握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措施;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知道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方法目标:1、史料分析——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分析、归纳材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等),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问题探究——知识升华: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如通过对辛亥革命原因、过程和意义的学习,掌握分析、归纳、概括历史事物的方法。
3、情境再现——感悟历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三)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特别是革命志士的努力,树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的意识。通过对《临时约法》的学习,树立依法治国的民主意识;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意义,树立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通过前几个章节的学习和小测试及课堂提问了解到,学生上课状态比较活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生平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完成本课的有利因素。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而且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同时青少年普遍对政治性的东西的兴趣比较小,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这又是本课学习的不利方面。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分组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选用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制作整合知识的图表和知识结构示意图等,帮助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课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结构。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教学中通过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使学生可以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法、谈话法、讲读法、分组讨论及展示法等,配合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成耶?败耶?)及其失败的原因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讨论展示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①依据: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突破方法: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
教学难点: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又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学生对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认识模糊甚至困惑,帮助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既有成功之处即历史功绩,又有失败之处)。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医生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重任。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中国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案例名称:第13课辛亥革命
科目:历史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时:1课时
提供者:胡进清
单位:常德市第三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一部分,上承太平天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作用。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一,民主政治的尝试,促进中国近代化;革命精神浩气长存,反映国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因此本课是中学历史教材的重点。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看,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革命洪流汹涌澎湃,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了解武昌起义的原因、过程;掌握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措施;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知道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方法目标:1、史料分析——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分析、归纳材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等),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问题探究——知识升华: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如通过对辛亥革命原因、过程和意义的学习,掌握分析、归纳、概括历史事物的方法。
3、情境再现——感悟历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三)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特别是革命志士的努力,树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的意识。通过对《临时约法》的学习,树立依法治国的民主意识;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意义,树立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通过前几个章节的学习和小测试及课堂提问了解到,学生上课状态比较活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生平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完成本课的有利因素。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而且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同时青少年普遍对政治性的东西的兴趣比较小,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这又是本课学习的不利方面。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分组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选用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制作整合知识的图表和知识结构示意图等,帮助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课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结构。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教学中通过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使学生可以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法、谈话法、讲读法、分组讨论及展示法等,配合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成耶?败耶?)及其失败的原因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讨论展示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①依据: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突破方法: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
教学难点: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又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学生对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认识模糊甚至困惑,帮助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既有成功之处即历史功绩,又有失败之处)。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医生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重任。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中国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由一位普通话好的学生诵读本段文字,让学生渗入历史情境中。
全体学生思考: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
设问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辛亥革命革命的过程及其成败,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师生探究合作学习过程:
一、武昌起义
1、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由于辛亥革命爆发的有其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头绪较乱。而这一内容又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因此我先给学生提供一个框架式学习提纲,从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等方面来认识辛亥革命的背景,使学生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对这一部分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然后针对每一项背景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或历史材料,尽量生动地再现历史,以加深印象,加强理解。例如《时局图》,说明中国处于被瓜分的背景下,民族危机严重,还有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的场面等等,为以下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2、武昌起义
(1)播放视频《武昌起义》,以视频概述起义过程。
(2)演示动态示意图,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概况。
案例名称:第13课辛亥革命
科目:历史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时:1课时
提供者:胡进清
单位:常德市第三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一部分,上承太平天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作用。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一,民主政治的尝试,促进中国近代化;革命精神浩气长存,反映国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因此本课是中学历史教材的重点。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看,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革命洪流汹涌澎湃,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了解武昌起义的原因、过程;掌握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措施;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知道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方法目标:1、史料分析——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分析、归纳材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等),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问题探究——知识升华: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如通过对辛亥革命原因、过程和意义的学习,掌握分析、归纳、概括历史事物的方法。
3、情境再现——感悟历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三)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特别是革命志士的努力,树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的意识。通过对《临时约法》的学习,树立依法治国的民主意识;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意义,树立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通过前几个章节的学习和小测试及课堂提问了解到,学生上课状态比较活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生平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完成本课的有利因素。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而且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同时青少年普遍对政治性的东西的兴趣比较小,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这又是本课学习的不利方面。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分组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选用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制作整合知识的图表和知识结构示意图等,帮助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课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结构。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教学中通过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使学生可以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法、谈话法、讲读法、分组讨论及展示法等,配合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成耶?败耶?)及其失败的原因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讨论展示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①依据: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突破方法: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
教学难点: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又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学生对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认识模糊甚至困惑,帮助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既有成功之处即历史功绩,又有失败之处)。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医生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重任。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中国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由一位普通话好的学生诵读本段文字,让学生渗入历史情境中。
全体学生思考: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
设问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辛亥革命革命的过程及其成败,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师生探究合作学习过程:
一、武昌起义
1、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由于辛亥革命爆发的有其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头绪较乱。而这一内容又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因此我先给学生提供一个框架式学习提纲,从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等方面来认识辛亥革命的背景,使学生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对这一部分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然后针对每一项背景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或历史材料,尽量生动地再现历史,以加深印象,加强理解。例如《时局图》,说明中国处于被瓜分的背景下,民族危机严重,还有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的场面等等,为以下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2、武昌起义
(1)播放视频《武昌起义》,以视频概述起义过程。
(2)演示动态示意图,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概况。
阅读图、文材料,归纳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小组合作交流,推举代表将合作学习成果表达出来。
学生总结出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清朝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为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本目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或弱化,通过导学案和课件把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史料(含图片、地图、视频等)纳入教材之中,并运用到教学中来。
选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探究、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孙中山曾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想一想,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的是什么?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出示《临时约法》的法律条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其内容、特点、性质及影响。
阅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思考:
答: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总结并进一步将问题推向深入)《临时约法》把人们对专制的痛恨和对民主的向往由理想转变成现实,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那么中国的民主政治命运又如何呢?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目。
4、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
出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的形势”图,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分析孙中山让位的原因。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合作探究: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在哪些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回答: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
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以上数据反映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经济工业化。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材料3反映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复辟帝制不得人心。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4: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根据材料4,说明辛亥革命在哪个方面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变化?社会生活习俗变化。
案例名称:第13课辛亥革命
科目:历史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时:1课时
提供者:胡进清
单位:常德市第三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一部分,上承太平天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作用。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一,民主政治的尝试,促进中国近代化;革命精神浩气长存,反映国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因此本课是中学历史教材的重点。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看,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革命洪流汹涌澎湃,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了解武昌起义的原因、过程;掌握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措施;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知道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方法目标:1、史料分析——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分析、归纳材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等),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问题探究——知识升华: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如通过对辛亥革命原因、过程和意义的学习,掌握分析、归纳、概括历史事物的方法。
3、情境再现——感悟历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三)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特别是革命志士的努力,树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的意识。通过对《临时约法》的学习,树立依法治国的民主意识;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意义,树立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通过前几个章节的学习和小测试及课堂提问了解到,学生上课状态比较活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生平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完成本课的有利因素。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而且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同时青少年普遍对政治性的东西的兴趣比较小,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这又是本课学习的不利方面。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分组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选用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制作整合知识的图表和知识结构示意图等,帮助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课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结构。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教学中通过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使学生可以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法、谈话法、讲读法、分组讨论及展示法等,配合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成耶?败耶?)及其失败的原因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讨论展示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①依据: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突破方法: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
教学难点: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又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学生对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认识模糊甚至困惑,帮助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既有成功之处即历史功绩,又有失败之处)。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1925年3月12日,一位伟大的医生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重任。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中国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由一位普通话好的学生诵读本段文字,让学生渗入历史情境中。
全体学生思考: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
设问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辛亥革命革命的过程及其成败,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师生探究合作学习过程:
一、武昌起义
1、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由于辛亥革命爆发的有其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头绪较乱。而这一内容又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因此我先给学生提供一个框架式学习提纲,从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等方面来认识辛亥革命的背景,使学生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对这一部分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然后针对每一项背景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或历史材料,尽量生动地再现历史,以加深印象,加强理解。例如《时局图》,说明中国处于被瓜分的背景下,民族危机严重,还有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的场面等等,为以下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2、武昌起义
(1)播放视频《武昌起义》,以视频概述起义过程。
(2)演示动态示意图,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概况。
阅读图、文材料,归纳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小组合作交流,推举代表将合作学习成果表达出来。
学生总结出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清朝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为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本目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或弱化,通过导学案和课件把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史料(含图片、地图、视频等)纳入教材之中,并运用到教学中来。
选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探究、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孙中山曾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想一想,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的是什么?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出示《临时约法》的法律条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其内容、特点、性质及影响。
阅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思考:
答: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总结并进一步将问题推向深入)《临时约法》把人们对专制的痛恨和对民主的向往由理想转变成现实,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那么中国的民主政治命运又如何呢?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目。
4、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
出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的形势”图,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分析孙中山让位的原因。
1.阅读教材文本,回答“变局”和“创举”的含义。
2.阅读材料,小组合作解答:(1)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与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认识有何不同?
(2)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
(3)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初中时有学习过)在治国理念上有何异同?
采用历史图片再现中华民国成立的场面,然后重点放在解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上面,层层设疑,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得出结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通过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初中时有学习过)在治国理念上有何异同?这样既巩固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提高学生比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导学案提供材料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理性分析,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史实,并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图表法简化课本知识,理清纷繁复杂的历史线索,从中理解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合作探究: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在哪些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回答: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
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
材料2: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以上数据反映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经济工业化。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材料3反映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复辟帝制不得人心。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4: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根据材料4,说明辛亥革命在哪个方面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变化?社会生活习俗变化。
学生阅读四组材料,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从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必然性及评价辛亥革命重大历史意义。
归纳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政治:政体变化。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③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⑥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辛亥革命结局和历史功绩的学习,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领悟历史,感受现实。同时培养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整体分析与评价能力。
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的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认为辛亥革命的成败如何?
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历史功绩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失败含义):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课后思考题: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达到了升华。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知识点”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知识点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创办机关报《民报》
三民主义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
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
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消极: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武昌起义的爆发
时间:1911年10月10日。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的成立
成立: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五色旗为国旗;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是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为限制袁世凯专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④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⑤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⑥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知识误区归纳”,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八年级历史上册《辛亥革命》知识误区归纳
知识误区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也就是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了旧中国的社会性质。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以及在中国实行了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而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并没有被清除,也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难点分析
1.中国同盟会的纲领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也是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原则上和实质上的区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用革
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清王朝)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建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要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治问题,即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就是通过“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
2.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成败?
(1)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达到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因而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没有实现。
(2)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大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既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3.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主要原因。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最主要的原因。民族资产阶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幻想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他们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推翻封建主义,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这就给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提供了便利条件。袁世凯为达到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目的,除了同帝国主义列强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外,还动用反革命两手策略,软硬兼施,极尽欺骗之能事,最终骗取了革命党人的信任。帝国主义列强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其力量强大,又施展各种手段抵制和破坏革命。
革命政权中立宪派和旧官僚在革命的危急关头也乘机进攻革命党人,迫使革命党人对袁世凯妥协退让。
4.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国外,但他回国后立即被选为临时大总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孙中山虽然没有参加武昌起义,但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第一个提倡在中国通过革命实现资产阶级理想的人,并为此斗争了十几年。武昌起义的胜利和各省的迅速响应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多年以来革命宣传和革命斗争的结果,因此,他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因而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众望所归,当之无愧。
教你一招
本课高效记忆法
“中山”创建革命党,“兴中”“同盟”新主张。
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大旗扬。
辛亥革命意义深,“民主共和”入人心。
清朝统治被推翻,封建专制不复返。
窃国大盗袁世凯,军阀统治上了台。
课前预习
知识点1孙中山主要革命活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796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