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1、解释词语:
(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B不顾性命、坚决C不活动、不灵活D不通的E指“干涸”F古板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A)
二、审题,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4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5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讨论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学数据。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道理。
板书设计:
死海不适应动植物生存
特征现实人们自由游七
不死传说奴隶屡淹不死
原因咸度高比重大
死海不死成因传说惩罚执迷不悟的人们
实质自然界变化的结果
现状与未来现状开发利用
未来可能干涸

听读材料

海水燃烧
在自然界中,可以燃烧的物质很多,然而你听说过海水燃烧吗?水火不容,是人们早巳熟知的自然规律,然而在自然界中确有海水着火的故事。
1973年的某一天,在印度东南部孟加拉湾附近的海域,突然刮起猛烈的飓风,顿时海浪咆哮,刹那间海面上出现了奇迹:高达三四十米的浪峰上竟燃起熊熊大火,红彤彤的火焰与湛蓝的海水交相辉映,照耀着几十公里的海面,景色蔚为壮观,看到者无不目瞪口呆。
令人觉得奇怪的是:这场海上大火从何而起?是油船着火?可是,当时海面上并没有油船,难道海水也能自然?不可能!那到底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原来这场大火的纵火犯就是飓风。在海洋上形成的飓风,风速有时可高达70米/秒,飓风所到之处,掀起巨浪,由于飓风与海水摩擦,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使海水分解,产生大量易燃、易爆的氢气和能助燃的氧气,所以在某一瞬间引起了氢气的燃烧和爆炸,因而在汪洋大海上,燃起了一场大火。
据科学家测定,这次大火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0颗氢弹爆炸时产生的能量,难怪其燃烧场面是那样惊心动魄,令人胆寒。在能源紧张的未来,如果人类能征服大自然,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风能、水中的化学能以及太阳的光能,那该多好啊!
思考题:1.海水燃烧的原因是什么?
2.文章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这一奇怪现象。
答案:1.第4自然段
2.列数字、作比较

相关知识

第23课《散步》教案


第23课《散步》教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主旨;
3.品味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课前播放《让爱住我家》(视频)
二.导入示标
师:这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啊!爸爸、妈妈和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用歌声向我们诠释着什么是幸福。幸福是宽容、幸福是珍惜、幸福是付出。今天,老师还要向大家介绍另一个幸福的家庭,在他们的身上又发生着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优美的散文《散步》(板书课题)。首先请看我们这一节的学习目标(投影):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的主旨;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师:怎样才能高效地达到这个目标呢?我们将采用自学竞赛的方式,比哪些同学积极、踊跃,有信心吗?
生:有!
师:声音非常响亮,看来信心十足啊。那接下来我们就进行第一轮竞赛,请看(投影):
三.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文中人物在散步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分歧?最后是怎样解决的?
1.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读课文。老师想请几位同学起来轮流朗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尽量读出感情。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地方,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2.点名生轮流朗读课文,师适当点评。
3.师:刚才几位同学读得都不错,尤其xx同学,其他同学也要向他学习。现在能够回答这道题目的同学请举手。
交流: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解决:决定权在“我”,我决定顺从母亲走小路(可见我对母
亲的尊重和关爱)
母亲因为爱孙子,建议走小路(可见母亲对孙子的爱, 
一个“吧”字透露出商量的口吻,说明母亲心中有儿子、
儿媳,一家人相互体谅,生活和睦)
 最终我决定走小路
四.二读课文,品味语言
1.师:本文是一篇蕴含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的旅行。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感悟体验。
请看(投影):
精品细读
文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的心?请画出来,试着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其妙处。
5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出色!
2.生自学,师巡视
3.师生交流:
(1)3、4两节的景物描写:
第3节:
连用两个“太迟了”:对春天来得太迟的怅恨,对母亲的担忧、焦虑。
“总算”:欣喜之情。
“熬”:老母亲面对漫长的酷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所受的磨难之巨。
(这一节可以看出“我”对母亲的孝顺和关爱)
第4节:
这是一幅南方初春野景图,第一句“这南方初春的田野!”透露出欣喜之情;“这一切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说明“我”希望母亲向万物一样充满活力,健康长寿。
注意: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体验作者情感的变化。
(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在严重历史关头,民族领袖的决策和取向影响着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脑,决策不好,就会影响家庭的和谐,所以“我”有了一种责任感。
注意:引导学生从语调、语速、语气以及朗读的轻重音方面去反复朗读这句话。
(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慢慢的”说明速度慢,“稳稳地”说明脚步沉重而有分寸,“仔细”说明走路留神。母亲代表过去,儿子代表未来,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确实就是全部,因此,这体现了“我”和妻子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师总结:同学们,在一个家庭中,老人代表过去,孩子代表将来,那么处于中年的“我”和妻子就是现在,我们担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其实我们的社会也正是由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家庭组成的,“我”和妻子这样的中年人是联系过去和未来的纽带,责任重大,所以说我们背上背起的就是整个世界。
(4)“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对称的句子:以优美整齐的形式,强化了亲情,且富有趣味。
(可引导生以同样的方式,课后再去找找其他对称的句子)
4.教师总结:同学们,散步,这是一件多么常见的小事啊,可是作者却抓住了这瞬间的美,像我们展示了家庭的和睦,亲情的和美,使我们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进行了一次愉悦的旅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生:尊老爱幼)(生:以小见大)
五.亲情交流
1.师:同学们,其实感人的生活细节存在于每一个幸福的家庭中,洪战辉带着妹妹上大学;一对年轻的夫妇在缆车坠地时,用生命托起自己的孩子;就是在2007年的那场暴风雪中,一位同学的爷爷为了救掉入枯井的孙子,永远的离开了……
想必你们的身边也有这样感人的瞬间吧,你愿意说出来和我们大家分享吗?请看(投影):
亲情交流
父母的关爱,长辈的呵护,往往体现在入本文的平凡小事中,细细回顾你曾经历的一幕幕往事,你能将它讲出来,和我们一起来感悟亲情吗?
4.播放《母亲》(声音不宜大)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5.生自由准备(师可点拨:只要是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的故事都行。)
6.师生交流:
教师注意言语调动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感激之情。
如:是啊,不论我们离家多么遥远,远方都有一双眼睛在看着我们,那是亲人的期盼!不论我们遇到什么挫折,远方都有一颗心在陪伴着我们,那是亲人的祝福!
7.总结:我们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播放“广告”
师:是啊,将爱传递下去,我们的家庭才会和谐,将爱传递下去,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才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
真诚行动
回家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
师:同学们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这项作业吗? 
生:能!
师:好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感谢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下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死海不死》学案2(鲁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死海不死》学案2(鲁教版)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本篇说明文中的层次;2、技能目标:概括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死海不死”的含义教学重点了解本篇说明文中的层次;教学难点体会“死海不死”的含义;学情分析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集体备课个人备课导入新课,
实验:用一个透明容器(大口)盛水,放入鸡蛋,鸡蛋下沉;再取出鸡蛋,在容器的水中加入大量食盐(按23%—25%计算),再将鸡蛋放入,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请同学们讲述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并用两句话概括一下鸡蛋浮沉的原因,要求语言力求简练、准确,描述层次清楚,顺序得当。――原因:由于水的密度小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下沉;又由于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浮在水中。一、温故知新(1)说明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事物特征。(2)说明文中的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属于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文从语言上怎样分类?――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阅读互动1、读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么?“死海”一词中的“死”是什么意思?――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死海”一词中的“死”指鱼虾草木不能存活。2、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学们自己说说学第2自然段的所得。――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3、读第3-4自然段,做以下练习。第3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引用传说,说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第4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说明方法有哪些?――主要内容是说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采用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和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4、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第5自然段讲述的是不是死海的成因?用原文回答。――不是,这只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死海真正的成因是什么?――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作者是如何具体说明死海的形成的?――具体说明:地理位置→长度、宽度、深度→源头→形成。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死海的形成。5、读第7-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用书上的词语说明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过去:荒凉。现在:生气。将来:干涸。文中是怎样写死海对人体健康有利的?――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对人体健康有利。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能否回答海水有何治病功能?――海水中的盐类、矿物质丰富,具有比温泉更为理想的杀菌作用。、课堂小结死海不死(说明文)1.介绍死海的特征(一)“死”海: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水边也寸草木生(列举事例)——谁能想到。(二)死海不“死”:,人不会被淹死。(典型事例)——令人惊叹。(三)传说:奴隶们投入死海,安然无恙——大惊失色。(四)海水浮力大的原因:“咸度很高”(列数据)。2.说明死海的成因(-)上帝惩罚人,大陆变死海(神话传说)。(二)死海成因:地形特点;化学成分;物理变化(列数据)。3.说明死海的变化(-)现状;吸引游客,治病不逊于温泉。(二)未来:死海真的要“死”:消失、干涸(列数据)。游弋氯化钠湖泊告诫干涸谕告勃然大怒安然无恙

第23课公输


第23课公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2.能力目标: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要点】
重点: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难点: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设想】
质疑法: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自学的能力。
讨论法: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积极参与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合情合理的结论。
【教学步骤】
五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是否听人讲过战斗的故事呢?是否在影视节目中见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呢?是否体会到某些不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沉重的灾难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一个人会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历史上的确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公输》就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在成语中,有一个叫“班门弄斧”。我们知道鲁班是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同时他还是一位顽固狡诈、阴险狠毒的人。他的面前站着一位英勇无畏的外交家,他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
【新课探究】
一、解题
1.先秦诸子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代表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你能说出一些有代表性的流派吗?(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兵等)。先秦诸子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墨子和《墨子》
墨子,名翟(dí),相传为战国时期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他的思想主要是“兼爱”(既爱自己和祖国,也爱别人和别国)、“尚贤”、“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节用”,基本上反映了劳动者、小生产者的利益和愿望。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墨子》:是墨子和其弟子、再传弟子的言论总汇,《墨子》原有71篇,现存53篇。《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全书思想严密,自成体系,文章质朴,逻辑性强,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公输
公输:名盘,一作“般”,或作“班”,鲁国人,又称鲁班,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4.背景
墨子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了生产,甚至使下层人民被迫“折骨为炊,易子而食”。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这是他提出“非攻”“兼爱”等政治主张的思想基础。当时楚国是大国,占有两湖一带广大地区。宋国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带,但处于战略要地。楚国用公输盘制造的器械,接连打败了周围几个国家,于是准备攻打宋国,墨子听到了消息,便从鲁国赶到楚国去止楚攻宋。《公输》写的就是这件事,具体地表现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械(xiè)轩(xuān)舆(yǔ)犀兕(xīsì)鼋(yuán)罨(tuó)
鲋(fù)梓(zī)褊楠(piá nán)请说之(shuō)长木(zhàng)公输盘(bān)
见我于王(xiàn)禽滑厘(gǔ)
2.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语气,揣摩语意。
一边播放范读磁带,一边挂出提前准备好的上面有下列语句的小黑板。指导学生揣摩语气语意(句后括号中的内容供参考)。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而为?”(疑问语气,有恭敬请教之意。)
于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祈使语气,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祈使语气,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
公输盘曰:“‘吾义因不杀人。(陈述语气,有羞恼、义正辞严之意。)
予墨子曰:“然,胡不已乎?”(疑问语气,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美。”(陈述语气,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
公输盘曰:“诺。”(陈述语气,有无可奈何之意。)
4.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5.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附原文与译文:(注:上段是原文,括号里的是这一段的翻译)
(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替楚国制造云梯这种器械,造成后,将要用来攻打宋国。墨子听说这件事,就从齐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拜见公输盘。)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盘说:“您有什么见教呢?”)
(3)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墨子说:“北方有欺侮我的人,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掉他。”)
(4)公输盘不说。(公输盘不高兴了。)
(5)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墨子说:“请允许我奉送给您十金。”)
(6)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公输盘说:“我善良坚持道义,坚决不会无故杀人。”)
(7)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墨子起来,拜了两拜,说:“请允许我解说这件事。我在北方听说您造云梯,将用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呢?)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剩余,可是在人口方面不足。如今去杀害不足的民众,却争夺自己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明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宋国没有罪却要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爱。知道这道理,而不对楚王谏诤,不能说是忠诚。争论却达不到目的,不能说是坚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您说您善良坚持道义,不杀少数人却杀多数的,不能说是明白事理。”)
(8)公输盘服。(公输盘被说服了。)
(9)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墨子说:“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10)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盘说:“不能。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11)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12)公输盘曰:“诺。”(公输盘说:“好吧。”)
(13)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个人,抛弃自己装饰华美的车,看到邻居有破车,就想要偷窃它;抛弃自己华丽的衣服,看到邻居有粗布衣服,就想要偷窃它;抛弃好饭好菜,看到邻居有糟糠,就想要偷窃它。
(14)王曰:“必为有窃疾矣。”(楚王回答说:“这种人一定是有偷窃病了。”)
(15)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像装饰华美的车与破车相比。)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楚国有云楚泽,这里满是犀、兕、麋鹿,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多的天下无比;宋国就像人们所说的没有雉兔鲋鱼的地方,这就像好饭好菜与糟糠相比。)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楚国有高大的松树、梓树、楩楠、豫樟;宋国没有多余的木材,这就像华丽的衣服与粗布衣服相比。)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楚王派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舍文轩、窃敝舆之类的行为相同。”)
(16)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楚王说:“虽然如此,但是公输盘替我制造了云梯,我一定要攻下宋国。”)
(17)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于是楚王召见公输盘。墨子解下腰带,当作城池,用木片当作器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地抵抗住了他。公输盘的攻城器械都用完了,墨子的守卫器械还绰绰有余。)
(18)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公输盘理屈,却说:“我知道用来对付您的方法,我不说。”)
(19)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墨子说:”我知道您用来对付我的方法,可是我也不说。”)
(20)楚王问其故。(楚王问其中的缘故。)
(21)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墨子说:“公输先生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杀了我,宋国就不能守住,就可以攻下了。)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拿着我的守卫器械,在宋国的城池上等待楚国入侵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22)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楚王说:“好啊!请允许我不攻打宋国了。”)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疏通文意后,我们大体了解了课文所讲述的故事。下面我们接着来研读这篇课文。
【新课探究】
一、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1.学生齐读课文。
2.讨论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讨论后明确: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楚国将攻家,墨子前往劝阻。第二部分(第2~22段),墨子成功劝阻楚国攻来。此部分又分三层。第一层(第2~12段),墨子劝阻公输盘;第二层(第13~16段),墨子劝阻了楚王;第三层(第17~22段),墨子以实际行动劝阻楚王取消了侵宋的行动。
3.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1-12)-----墨子见楚王(13-16)------墨子见公输盘(17-22)
4.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
(1)以义相责攻宋行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2)以智相责攻宋行为,使楚王理屈词穷;
(3)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以技相较,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
主要人物是墨子
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2.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以人物思想、态度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背景交代--(义)---公输盘“服”----(窃疾)----楚王曰:“善”-----(九设九距)----公输盘拙---(杀臣,不能绝)----楚王曰:“善”
3.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4.公输班何许人也?楚国攻打宋国的这场战争的性质如何?
明确:此场战争是“不义之战”(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5.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6.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7.墨子为什么如此不辞劳苦?(为了实现“兼爱”、“非攻”的思想)
8.文中哪句话揭示了事件的结果?(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9.请以“这篇课文叙述了________的故事,表现了________”概括课文的内容。
如:这篇课文叙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善辩。
三、小结
通过朗读、揣摩、思考、讨论,同学们已经大致明白了文章的意思。此过程中教师可一边提问,一边组织讨论,一边提示、点拨。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大致明白了文章的意思,下面我们接着来精读读这篇课文。
【新课探究】
一、学生分角色朗读1—12段,讨论明确
1.细读第一段,回答:
①本段只两句话,各叙述了什么内容?
首句叙述墨子赴楚的原因(事件的起因),第2句叙述墨子赴楚的过程。
②本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用语简洁而含义丰富。
尤其第2句,仅用4个动词‘“闻”“起”“行”“至”组成的3个短句就将“十日十夜”的长途跋涉交待得一清二楚,而且给人留下了十分广阔的联想空间,笔力实为不凡。
③联系全文思考,本段为什么略写?
文章各部分的详略应税主题的需要而定。本文是表现墨子怎样以自己大智大勇的精神止楚攻来的。所以不能过多地渲染楚国的准备情况和墨子赴楚的详细经过,否则不仅会使行文显得雍肿,而且容易冲淡主题。
2.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点拨: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3.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公输盘果然中计。
4.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
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宋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同时批评攻宋的不仁,因为宋本无罪。得出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5.“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
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6.“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宋的计划了吗?
公输盘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宋的“不义”。他没有取消攻宋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7.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墨子没有善罢甘休。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8.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理屈,这三次对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设诱——“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激将——“请献十金”;
追击——“请说之……不可谓知类”。
9.思考: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明确]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来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接着,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无法为自己的行为作任何辩解,等于是断了公输盘的退路。“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二、研读第13一16段。
1.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1)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
(“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2)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
(通过对比和比喻。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宋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宋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宋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3)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宋的计划?
(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2.思考: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倒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明确]对楚王,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不过,在楚王面前,墨子更注意劝说的婉转和艺术性。他先用一个假设,说有这样一个人,自己有华丽的车子不坐,而去偷邻居的破车;自己有丝绸衣服不穿,而去偷邻居的粗布衣服;自己有好饭好菜不吃,而去偷邻居的粗劣食物。接着问:“此为何若人?”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这正是墨子要楚王说出的话。墨子随即一连用了颇有夸张意味的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的物产丰富和宋国的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此时,楚王像公输盘一样,陷入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而无话可说,只得说“善哉”。但是,他仗着楚国的实力,仍不放弃攻宋的打算。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欣赏了墨子巧妙的语言艺术。在这两场智斗过程中,墨子令公输盘“服”,令楚王称‘售”。但是,楚王仍然要“必取来”,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下文,想想墨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楚国君臣,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第四课时
【导入新课】
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
【新课探究】
一、学生齐读17—22段
1.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
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九距”,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2.“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
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4.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
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
5.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6.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
是的。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宋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来的目的。
7.墨子止楚攻宋,除了靠锋利巧妙的言辞外,他的坚强后盾是什么?
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8.小结:
墨子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义”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泥沼里;通过纸上谈兵的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
二、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说理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2)采用类比推理的方法,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4)机智善辩,墨于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于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无奈和苦涩呀。
语言富于表现力.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他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于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特点。
2.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模拟对话,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充分感受墨子的人格魅力。
墨子机智、勇敢,敢于挑战强国,誓死保卫宋国,热爱和平,为和平不辞劳苦,奔走呼号,是和平的使者。
⑴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要攻打宋国,不远千里,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国都来说服公输盘,表现墨子不畏艰辛,反对不正义的战争的“非攻”思想。
⑵墨子折服公输盘和楚王的巧妙、锋利的言辞,表现墨子是个出色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具有机灵、雄辩的口才。
⑶墨子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深入敌国,说服公输盘和楚王。表现墨子为了阻止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
⑷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说明墨子有勇有谋。
3.课文在写法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一波三折,悬念迭生。
人物形象鲜明: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狡猾
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点拨:
本文是一篇以记言为主,趣味盎然的散文,它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均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宋和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是步步深入的。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攻宋“不义”,后来和楚王辩论,把攻宋与患了“窃疾”相提并论,就更深入地揭露了攻宋的侵略实质。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守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敌人的一切幻想,就比原来更深入了一步,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令人感到真实生动。
(2)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人们满以为见面后墨子一定会劝阻公输盘攻宋,但墨子却邀请公输盘去杀人,出人意料地制造了一个悬念。见到楚王也是如此,人们以为墨子会劝说楚王,但墨子却聊起了偷窃病。又是一处悬念。当人们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的时候,一定会想到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这种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3)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第一部分中的5个连续的”……不可谓……”在语势上像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4.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学习课文后,最大感受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一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今天来看“非攻”也还不失为一个美好的理想。墨子止楚攻宋,用今天的话说,是既有外交斗争,又有实力较量,二者相辅相成。首先要看到墨子是站在正义立场上批判非正义的战争。但是,如果墨子只凭他的“雄辩”去进行斗争,仍然不能取得实在的战果。不可无外交,但更要注意实力。墨子的实力一是他“守圉”的本领,二是有禽滑厘等三百人为后盾。起决定作用的是掌握了“守圉”本领的禽滑厘等宋国人民。这对我们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怕艰险,坚韧不拔,勇于自我牺牲的奋斗精神和始终重视实践的作风,是激励我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终身奋斗的一股精神力量。
但是,墨子的这种非攻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他不懂得引起战争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墨子所处的时代所以发生连续不断的兼并战争,是当时阶级斗争的必然现象,是不能用“非攻”的主张来制止的,因此,所谓非攻在墨子所处的时代是根本不能实现的。
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应予以鼓励。
第五课时
【导入新课】
文言总结与作业
【新课探究】
一、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距通“拒”,抵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通“御”,防守,抵挡)
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折服)。
二、词类活用
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讲道义)
犀兕麋鹿满之(满:形容词作动词,充满)
公输盘之攻械尽(尽:形容词作动词,用尽)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寇:名词作动词,入侵,侵犯)
不能绝也(绝:形容词作动词,杀绝)
义不杀少而杀众(义: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义,把……当成正义)
守圉有余(守圉:动词作名词,守御的方法)
三、古今异义
请献十金(请:古义请允许我,表敬词金:古义,货币计量单位,一两为一金。今义,金银)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机变:古义,巧妙的方式。今义,随机应变)
方五千里(方:古义,方圆,今,方形)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但是……”。今义,转折连词)
吾知所以距子矣(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因果连词)
四、一词多义
子:子墨子闻之(前一个:先生)愿借子杀之(您)
说:说公输盘不说(yuè通“悦”,高兴)请说之(解释、陈述、解说)
见:见公输盘(拜见)胡不见我于王(xìan引见)于是见公输盘(召见)
然:然,胡不已乎(语气词,那么)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来(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然而、但是)
已:胡不已乎(停止)吾既已言之王矣(已经)
类:不可谓知类(事理,推理)为与此同类(类别)
虽:虽然(即使这样)虽杀臣(即使)
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替,给)夫子何命焉为?(语气词,呢)
此为何若人(是)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制造)子墨子解带为城(作为)
必为有窃疾矣(是)
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助词,的)请说之(代词,这)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
以:将以攻宋(用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认为)
文:舍其文轩(文:华丽,彩饰)长松文梓(文理)
五、文言句式:
1.夫子何命焉为?(疑问句)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2.宋何罪之有?(倒装句)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六、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胡不已乎?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胡不见我于王?译: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必为有窃疾矣。译:一定有偷窃的毛病。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虽是这样,但是公输盘替我制造了云梯,我一定要攻下宋国。
【小结】
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钓阱俭、狡诈,从而说明了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说理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希望同学们课下阅读《墨子非攻》全篇,全面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
【结构板书设计】
公输《墨子》
见公输墨子:闻警赴楚
公输:义不杀人以义相责
墨子:义不杀少
墨子见楚王楚王:必有窃疾
止楚攻宋墨子:王吏攻宋以智相责智慧勇敢与此同类
见公输公输:九设械尽
墨子:九距有余以技相较持器待寇
人物
墨子
公输劝楚攻宋——“非攻”
吾义固不杀人--义不杀少而杀众道义胜(辩才过人)
楚王必为有窃疾也--为与此同类
必取宋--攻械尽,而守圉有余实力胜(胆识过人)
欲杀之--虽杀臣,不能绝也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778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