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1课时眼与视觉
一、教学目标
1.概述感觉和感觉器官的含义;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知道近视眼的预防方法。
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自觉培养用眼卫生习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同时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二、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以猜物游戏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体验、表演、动手操作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在做科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观察判断、实践创新等多种能力。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更广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2.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的成因。
四、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
激趣引题1.猜物游戏:出示一个用布遮盖的小纸箱,里面放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邀请三位同学分别通过手摸、耳听和眼看来判断箱子里的东西。
问题:
(1)三个同学分别通过哪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
(2)当我们看到一桌热腾腾的饭菜时,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
2.引言:人体有很多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的刺激,那么,通过刚才的游戏可知,能够最快、最准确感知事物的感觉是视觉。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据统计,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睛。因此,眼睛对于人体来说非常重要。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但是,你知道这双美丽的眼睛内部是什么样的?你又是怎样通过眼睛观察到外界事物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三个同学通过触、听、看,将判断结果写在纸上,展示给全班同学。
分析答出:触觉、听觉、视觉。
嗅觉、味觉、温度感觉
兴奋,倾听,跃跃欲试
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
指导探究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1)观察同学的眼睛,找出眼睛的特点
眼睑、睫毛、泪器、眼肌等结构都是眼睛的一些附属结构,眼睛的最主要部分是眼球。那么眼球由哪几部分结构构成,每一部分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2)探究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①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
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由外向内,由前向后,由上向下。观察时注意结合书中的插图,并参考课本P80方法步骤逐步完成。
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2前五自然段,了解眼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③播放眼球的结构和功能视频
④反馈点拨对照眼球课件,检测学生自主探究效果,并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点。
(3)出示眼球、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比较、思考:
眼球和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在结构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吗?
2.视觉的形成
相机成像的原理和眼球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那么眼球到底是怎样形成物像的?视觉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1)指导学生对照眼球的结构模型,思考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
提问:我们的视觉最终是在哪里形成的?在视网膜上吗?《还珠格格》中的紫薇是怎样失明的?说明了什么?
(2)引导学生观察动画课件,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请学生哑剧表演:进出电影院
出示猫的瞳孔调节图片:猫能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
思考:人的瞳孔也能这样吗?瞳孔的调节由眼的哪一部分控制?
引导探究:拉住窗帘,利用手电筒,在明、暗两种不同环境下观察同桌瞳孔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讨论:1.为什么无论较近还是较远的物体,正常人都能看清?
2.当一个人从低头看书到抬头望向远方时,他的晶状体曲度如何变化?
3.看近处物体时,眼球处于疲劳状态还是放松状态?
3.近视和远视
请患近视和远视的同学谈看物体的特点、感受。
那么近视眼和远视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进行矫治呢?
演示动画课件,引导学生分析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4.预防近视
引导学生谈怎样预防近视?
强调预防为主,课间适当休息自己的眼睛,认真做好眼保健操,让我们每一人都能拥有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
讨论:凯伦曾经渴望上帝给她三天光明,我们该如何对待盲人?生活中你是否向盲人献过爱心?同桌相互观察,得出眼睛有眼睑、睫毛,眼球,肌肉等。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模型,拆卸组装;阅读课本,讨论交流,观察思考,理解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思考,得出: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胶卷。
观察、思考、分析,得出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理解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表演,观察同桌的瞳孔变化;思考,讨论,得出瞳孔变化的原因。
讨论、思考,得出结论
谈近视给自己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不便。
观察课件掌握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谈要做到“三要”、“四不看”。
讨论,回答。
使学生亲身体验,激发探究欲望。
使学生自己获得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观察、阅读等多种能力。
和发散思维能力。
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突破教学的第一个难点。
走进生活,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激发学习近视成因的兴趣,顺利突破教学的第二个难点。进一步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感受盲人的痛苦,培养学生爱护盲人的情感。
(三)
总结深化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
2.布置课下探究,任选一内容
(1)完成一篇调查报告:我班或我校同学的近视情况与对策。
(2)设计一个活动方案:为盲人献爱心
(3)读一本好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结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写一篇读后感。
(4)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电视等各种途径,调查眼科学的发展现状,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小论文。
思考,归纳,总结。
倾听,思考使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深化知识,使探究活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展示一个用的布遮盖的塑料箱,里面放着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
教师:下面我们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上一眼。然后将你们的判断写在纸上。(箱子里也可以放一只小动物,但要注意安全;也可以换成一朵花,要求同学闻一闻……)
用手摸的同学:是一个假的苹果;
用耳听的同学:是一个闹钟(是一块表);
用眼看的同学:是一个苹果形状的计时器。
教师:这些同学分别通过那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
学生:触觉、听觉、视觉。
教师:也许在认识这个物体中我们没有用到,但当我们感知其他外界事物的时候,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
学生:嗅觉、味觉、温度感觉(可能需要老师举例提示)
教师:同学们也看到了,刚才辨别计时器时,最快和最正确的同学应用了自己的视觉。视觉是我们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眼睛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睛的窗户在哪里呢?(出示猫的瞳孔变化图)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画的区别,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学生:中午光照强,猫的瞳孔就眯成一条线;晚上光照弱,猫的瞳孔就变成圆的了。
教师:我们的眼睛有没有类似的变化?让我们先拉上窗帘,对着镜子观察一下自己的瞳孔;然后打开窗帘和灯,再次观察一下。
学生:我们的瞳孔也在光线暗的时候变大,光线亮的时候变小。
教师:瞳孔是眼睛的窗户,它通过调节改变自己的大小,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的强度。光线进入眼睛后,又怎样形成了视觉呢?(出示眼的结构示意图)这里有一个凸出的结构,哪位同学认识它的名字?
学生:晶状体
教师:这是晶状体的侧面图,它的形状和我们熟悉的放大镜很相象。(示放大镜)我们都玩过用放大镜汇聚光线的游戏,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用物理学的实验仪器再重复一下这个现象。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仪器。
教师:我们看到:蜡烛的光线通过凸透镜的折射,汇聚到屏幕上呈现了清晰的影像。在我们的眼球里,也发生着同样的现象——物体反射出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结构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物象。但是,在我们的眼球中,在光线到达视网膜之前,不仅经过了晶状体。请同学们观察课本89页的图,寻找出光线在到达视网膜前经过的结构,再想一想,其他结构有形成视觉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总结: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虹膜保证了光线只能从瞳孔进入眼球;巩膜保护了眼球;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
教师:我们在电视上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故事情节:两个人在争执的过程中,其中一个人摔倒,撞伤了后脑勺,结果就失明了。这个人的眼球一点都没有受伤,为什么丧失了视觉呢?
学生:大脑受伤了,压迫神经了……
教师:由此可见,仅仅在视网膜上呈现了清晰的图像还不够,还必须将图像的信息通过视神经传递给大脑的一定区域,才能形成视觉。
教师:通过提问复习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视觉的形成过程中,折射光线能力最大的是哪个结构?
学生:晶状体。
教师:我们都知道,晶状体的形状和放大镜是一样的,现在有两个放大镜,同学们检查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一个厚,一个薄
教师:那么,我们实验一下哪一个放大镜能更快地将光线汇聚起来?
学生:(实验)厚的折光能力强。
教师:让我们再实验一下,用厚放大镜汇聚什么距离的光线成像最清晰,是远距离的?还是近距离的?
学生:(安装并调整凸透镜成像装置,将蜡烛从远处移到近处)近距离的成像更清晰。
教师:现在换成薄的放大镜实验一下
学生:用薄放大镜的时候,远距离的光源成像更清晰。
教师:我们的晶状体能灵敏地自动调节厚薄。当我们看近处的物体的时候(比如看书的时候)我们的晶状体就自动调节到比较凸起的样子。(用成像装置演示,将蜡烛移近,并换用厚凸透镜)但如果晶状体调节的负担过重,不能恢复原状,我们看远处物体的时候就会看不清楚(演示:将蜡烛移动到远端)。这就是同学们中间很常见的一种眼的折光异常现象。
学生:近视眼。
教师:这种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演示:将屏幕向后移动)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这就是真性近视。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仔细观察课本上“近视眼的补救措施示意图”解释凹透镜为什么能够矫正近视眼?
学生:凹透镜先使光线散开一些,再经过晶状体的汇聚,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教师:近视眼当然会给我们带来不便,哪位同学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他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眼保健操可以按摩眼睛周围的穴位,帮助放松晶状体。你会做眼保健操吗?让我们从中医经络穴位理论的角度,再来学习一遍眼保健操吧。
学生:尝试寻找正确的穴位,做眼保健操。
教师:刚才同学们诉说了近视眼为他们带来的不便,可是如果我们彻底丧失了视觉,我们的感觉又是怎样?(展示一本精美的画册)现在我要请一位志愿者蒙上眼睛。然后我将把这本精美的画册放在我们班里一个同学的桌子上。大家只能用语言引导他,看看他要化多少时间才能拿到这本画册?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教师:请志愿者讲述自己的感受,请其他同学描述自己的感受。
教师:如果一个人双目失明,他不仅不能欣赏这些美丽的图画,生活中也面临很多困难。你在生活里遇见过盲人吗?讨论我们能为盲人做些什么?小组绘制一份宣传《角膜捐献》的宣传海报作为爱心作业。
典型例题
1.同学们在上课时,一会儿看桌上的书,一会儿抬头看前面的黑板,物像都能落在视网膜上。看得很清楚,这主要是因为()
A.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B.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C.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调节D.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B
本题将生物原理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创设了一个很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视觉形成过程中,调节功能最明显的是晶状体。瞳孔只能调节进入光线的强度,视网膜和眼球前后径是不能随意调节的。
习题精选
1.视觉的形成分为两步骤,下面正确的是:()
A.通过晶状体等折射光后在视网膜成像;在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B.通过晶状体等折射光后在视网膜成像,在感光细胞形成视觉
C.通过晶状体、玻璃体折光;在视网膜上成像
D.通过晶状体等折射光;由晶状体产生神经冲动在大脑皮层成像
2.眼球内对光有折射作用的主要结构是:()
A.晶状体、视网膜B.角膜、晶状体
C.晶状体、玻璃体D.瞳孔、晶状体
3.视神经的功能是()
A.产生视觉B.传导光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
C.使眼球转动D.传导光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和产生视觉
4.看书一小时后,向远处眺望一会儿,可以预防近视眼,其主要原因是()
A.使调节瞳孔的肌肉放松B.使调节晶状体的肌肉放松
C.使视神经得到休息D.使视中枢得到休息
5.眼球内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
A.角膜B.巩膜C.脉络膜D.视网膜
6.某人的眼结构上无异常,但看物视而不见,下列不符合其原因的一项是()
A.视神经传导中断B.视网膜脱落
C.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损伤D.鼓膜损伤
7.人在注视由远而近的物体时,眼球内的主要变化是()
A.视神经不断把冲动传向大脑皮层
B.瞳孔逐渐扩大
C.不断移动黄斑的位置,使物象落在黄斑上
D.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曲度增大
8.造成假性近视的病理原因是()
A.眼球的前后径变短,在视网膜后成像
B.晶状体变形,发生实质性病变
C.眼球的前后径过长,物象落在视网膜前
D.眼球调节结构过度紧张,屈光能力过强
9.判断题:感受器是产生感觉的器官。
10.判断题:晶状体曲度加大,可以看清近处物体;晶状体曲度减小,可以看清远处物体。
11.判断题:远视眼的眼球是前后径过长,角膜和晶状体曲度过大。
参考答案:
1.A2.C3.B4.B5.D6.D7.D8.D9.×10.√11.×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七年级生物下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七年级生物下册《感受器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别并说出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各部分功能。
2.能力目标:模仿显微镜的规范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养成遵守实验室纪律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构造与功能、显微镜的使用。
难点: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清晰的图像。
三、教材分析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被安排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一节的最前面,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只有掌握了生物实验工具的使用方法才能学好生物学。学习生物学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实验、行为习惯放在重要位置。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包含“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练习使用显微镜”两部分内容,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但认识结构毕竟比练习操作容易得多,而且,对显微镜的使用也加强了对显微镜结构和功能的理解,所以本节教学重点确定为“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难点是显微镜使用时的规范操作。
四、教学设计
1.教学准备
①组织准备:在调查学生对显微镜的认知和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两人一组,每组有一名对显微镜的使用有一定基础的同学,并给每组同学安排好实验室的座位号,对号入座。这有利于课前的教学秩序处于最佳状态,也有利于老师对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和培养学生爱护实验设备的责任心。
②思想准备:本次实验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的第一堂实验课,课前要对学生作好思想教育,强调实验在生物学中的重要性,并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实验室规则。强调在实验过程中遵守实验室规则,遵守组织纪律,听从老师指导的必要性。
③学习准备:让学生预习“认识显微镜的结构”,有利于实验课的开展。重点在“练习使用显微镜”。
④材料准备:收集印有小字的透明塑料包装纸,剪成小块贴在载玻片上。教师还要逐一检查显微镜,确保无故障,以免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过程说明
①组织教学:当学生进入实验室按编号坐好后,教师再次强调实验室规则,然后让学生清点实验用具,看好摆放位置,以便实验结束后照原样摆放。
②对照实物学习显微镜的结构与功能:教师边讲边示范,从镜箱中取出显微镜,放在规定位置。从镜头盒中取出目镜和物镜安装好,让学生根据教材对照显微镜,了解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然后以提问方式进行教学反馈,并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指正。
a.从外形上怎样区别低倍物镜和高倍物镜?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是多少?
b.哪个部件是目镜,如何确立其放大倍数?
c.安装镜头时,应注意什么?
d.哪个部件是反光镜?它有什么作用?
e.哪个部件是遮光器?它有什么作用?
f.怎样使镜筒上升和下降?
③显微镜使用方法的训练:采用教师按教材分步讲解示范,学生同步操作的方式进行。
a.取镜安放:(此步骤前面已讲,略)
b.对光:转动转换器(强调不能用手扳镜头),让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并体会对准时的振动;让学生左眼注视目镜,尝试两眼同时睁开,然后扳动反光镜,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让学生比较反光镜两面的差异,观察它们在反光时视野亮度的变化;让学生转换遮光器,比较视野亮度的变化。
c.放置玻片标本:指导学生认识玻片标本的正面和反面,强调要正面向上,特别强调标本放在通光孔的正中央,为下一步观察做好准备。
d.观察:强调下降镜筒时应顺时针方向旋转粗准焦螺旋,并从侧面注视物镜;逆时针方向旋转粗准焦螺旋,镜头上升,直到物像清晰时为止。再仔细观察,鼓励学生敢于操作。
④学生练习并纠正不规范操作:让学生交替进行显微镜的操作,未操作一方观察并纠正其不规范操作,同时教师巡视,负责指导。
⑤任务练习,总结规律:
a.让学生观察标本上文字方向与视野中文字的方向是否相同?
b.更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目镜,视野中看到的文字大小和文字多少有何变化?
c.眼睛注视目标,用手向不同方向推动标本,观察视野中的物像朝什么方向移动。
完成以上任务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学生总结不全的由教师补充。
⑥显微镜的收放和养护:按教材讲解、示范,学生同步操作。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导学案北师大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导学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3、描述眼和耳的结构和功能。
4、解释近视、远视、视物不清的原因几矫正方法。
5、说明视、听、嗅、味觉及皮肤的触觉、温度觉的感受器官的刺激的性质。
6、了解近视与远视,眼的保健;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及听觉的形成,了解耳的卫生保健。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重点:
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耳的结构与功能。
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嗅觉与味觉感受刺激的性质与感受器的位置。
触觉敏感性与感受器分布特征的关系。
皮肤温度觉器适宜感受刺激的性质。
难点:
眼的屈光近视
教学过程
具体过程
(第一课时)
(感觉器官→眼的结构→凸透镜成像实验演示→视觉的形成→近视与远视)
引入新课:从“任何反射的产生都开始于某感受器对刺激的感受”出发,引出本节课题:感觉器官与人的视觉和听觉。
主体内容:首先明确,特殊的感受器与其附属结构所组成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然后指出眼和耳是关系视觉与听觉形成的感觉器官。再进一步指出,视觉对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最为重要的功能,我们首先学习眼与视觉的知识。
提出:眼的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让学生们一面观察见图,一面互相观察眼的外部结构,认识角膜、虹膜、瞳孔、巩膜等可见部分的结构部位。接着出示见图,并可配合模型由前向后,由外到内地简要介绍眼球的解剖结构。以板书形式逐一归纳之,最后简单介绍眼球附属结构及功能。
接着指出,视觉形成的第一步是光线首先射入眼球,这一过程类似这样一个实验现象——演示透镜成像实验,学生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教师一方面简单明确地介绍实验装置,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纸屏、凸镜、蜡烛之间的距离与成像状况的关系及透镜凸度与成像状况的关系。简明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学生观察见图,并联系刚才的实验现象。教师请学生回答:物像是怎样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然后一步步引出视觉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以板书形式归纳。
再提出:当物体远近、大小变化时,如何使视网膜上的成像清晰?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眼球结构,认识到晶状体曲度调节的意义,同时引出近视与远视的现象及纠正的方法。
(第二课时)
(眼的卫生保健→学习检查视力的方法;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耳的卫生保健)
引入新课:从青少年发生近视眼的话题出发,引出预防近视的重要性问题。
主体内容:指出近视的发生主要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列举不良用眼习惯,明确“三要”、“四不看”的措施。再提出:如何查知自己的视力?介绍视力检查方法。教师请一学生前来被检,其他同学认真学习检查方法要点。
接着提出,沙眼也是危害眼睛健康的常见疾病,指出其危害性,说明病因、表现与预防的措施。
提出耳也是重要感觉器官,我们再来学习有关耳与听觉的知识。
先要学生观察见图,同时也互相观察同学的外耳结构。教师出示耳的结构挂图,简明介绍各部结构与功能,并归纳于板书中。
接着结合见图一步步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并总结成板书内容。
最后提出耳的卫生保健的问题。首先观察见图,提出保护鼓膜应采取的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原理,明了咽鼓管的作用是平衡鼓室与外耳道的压力。再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有关内容了解其他几点耳保健的注意事项。教师以谈话方式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小结:简要总结本课知识要点
课外思考:用凹/凸透镜纠正近/远视的原理是什么?
(第三课时)
引入新课:人除了有视觉、听觉外还有那些感觉
学生回答:嗅觉、味觉、触觉、温度觉
让学生试着解释其原因
讲解嗅觉感受器嗅黏膜,味觉感受器味蕾,不同部位触觉的敏感差异性以及冷温感受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977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