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岳麓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岳麓版初一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一、开运河创科举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二、贞观之治
1、隋朝灭亡原因:
大兴土木(修建洛阳),数次对外战争(三征高丽),酷虐残暴
2、概况: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三、开元盛世
1、唐玄宗:武则天的孙子,在位期间,年号开元。
2、唐玄宗的治国措施
唐玄宗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①政治上:整顿官吏,裁剪冗员。
②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文化上:注重文化,编修经籍。
四、唐朝的民族关系
首先,唐朝和边疆各族的密切联系是建立在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基础上的,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其次,需要认识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关系密切的几个具体表现:
①各族承认唐朝皇帝是“天可汗”,接受唐朝册封.
②唐朝在一些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或都督府进行直接统治.
③唐朝与各族通过和亲、贸易、册封等方式,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联系.
五、唐代的中外交往
1.遣唐使
(1)含义:唐朝时期,日本为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派遣到中国的使节。
(2)影响: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鉴真东渡
贡献:东渡日本后,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六、隋唐的科学技术
1、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
2、隋唐时期,我国已经发明了雕版印刷术,晚唐时期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标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3、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实测子午线,首次发现恒星移动现象,制定出《大衍历》。
4、隋唐时期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医德高尚,医术高明,被后世尊称为“药王”,著有《千金方》一书。
七、隋唐的文学艺术
1、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诗歌近五万首。唐代最有名的诗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2、⑴“诗仙”李白(盛唐):
①诗歌特点: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
②代表作:《望庐山瀑布》《蜀道难》《行路难》。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重庆谈判、内战爆发、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基本历史史实。
2.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公然挑起内战;三大战役的胜利,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学习过程请认真阅读课文,并完成下述问题
情景导入:抗日战争从年到年,经历了年,但是年,国民党反动政府却挑起了反党反人民的。人民解放战争开始了。
(一)自学导航
1.复习22.23.24三课的重点知识,能用重点词语简练的表达出来吗?
2.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3.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
始转入战略进攻。
4.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二)合作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诗歌赏析: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请回答:
(1)这首诗歌颂的是什么战役?
(2)“大江”指什么?“钟山”指什么?
(3)结果如何?
(4)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三、分层检测(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一)基础题
1.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于()
A、“九一八”事变B、七七事变C、“八一三”事变D、西安事变
2.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的战役是()
A、平型关战役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枣宜会战
3.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是()
A、西安“兵谏”的开始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七七”事变D、红军接受改编
4.挺进大别山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朱德B、刘伯承邓小平C、朱德陈D、邓小平陈毅
5.近代史上台湾回归祖国是在()
A、1662年B、1945年C、1895年D、1949年
6.辽沈战役中我军采用关门打狗的办法,其中“门”是指()。
A.沈阳B.长春C.锦州D.大连
7.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第一次取得数量上的优势是在哪次战役之后?()
A.挺进大别山B.淮海战役C.辽沈战役D.渡江战役
8.统治中国长达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渡江战役
C.三大战役的胜利D.南京解放
(二)中等题
请你以表格的形式列举解放战争中的四次重大战役。
开始时间战役名称主要成果
辽沈战役
1948年11月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1948年11月平津战役
国民党政权覆灭
(三)提高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国民党的内战政策,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材料二: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摘自毛泽东1946年与斯特朗的谈话
请回答:①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事件是什么?
②请写出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名称。
③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四、作业:请你写出下面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影响,并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重新进行排列。
苏教版初一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资料
单元概述
本单元的主题是信息传播。人类已进入计算机时代,信息的传播要求我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本单元中,我们将从《三个太阳》中了解中国女画家在南极的艰难历程,领悟南极精神的深刻内涵。从《录音新闻》中我们将读到报道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消息,展示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试验现场实况的录音新闻,从《“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中我们将亲历飞船航天员壮行的经过。从《新闻两篇》中我们能重温解放战争的伟大场面和香港回归祖国的激动人心的时刻。读了这些文章,你将会倾听到时代的足音,你将会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这些新闻作品,能激发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单元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特点和一些基本常识。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并学习写消息。
4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
重点难点知识:
《三个太阳》
1体会、感悟作品中表现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及崇高的南极精神。
2了解通讯选材和构思的特点。
3揣摩、品味文章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录音新闻》
1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学会合理地安排顺序。
3感受录音新闻口语和书面语结合的特点。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1能感受出征场景的庄重、热烈。
2体会文中排比句的作用,及朴实自然的文笔,饱含深情的语言。
《新闻两篇》
1了解新闻的特点、结构及新闻语言的特点。
2.比较本课中两篇新闻的异同。
《诵读欣赏》
1体会诗歌表达的爱国情怀。
3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拟人手法。
《三个太阳》
字音字形
一字音:
亘(gèn)古剔(tī)透步履(lǚ)伫立(zhù)蹒跚(pānshān)
呕(ǒu)心沥血蹙(cù)眉头翩跹(pānxiān)粗犷(guǎng)吞噬(shì)
二形近字:
匆(匆忙)蜡(蜡笔)衷(衷心)掂(掂量)幅(幅员)蓦(蓦地)
勿(勿要)腊(腊月)哀(哀痛)惦(惦记)辐(辐射)墓(墓地)
词语解释:
【亘古】:自古以来。
【翩跹】:形容舞姿的轻盈。
【伫立】:久立。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
【钦佩】:敬重佩服。
【真挚】:真诚恳切。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周折】;事情进程曲折,不顺利。
【寡言】:很少说话,不爱说话。寡,少。
【混沌】:这里形容模糊一团的景象。
【暴虐】:凶恶残暴。
【抿】:稍稍合拢。
【剔透】:通彻透明。
【蓦地】:出乎意料地,突然。
【木然】:形容一时痴呆不知所措。
【勾勒】:用线条大约画出轮廓。
【胆略】:勇气和智谋。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黄传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一级作家,原籍浙江苍南县。著有小说集《婚约》《本岛无故事》;长篇报告文学《中国一个县》《首例农民告县长始末》;电影《天涯并不遥远》;电视剧《两个姑娘两个兵》等。
2写作背景: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派出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赴南极考察。人数之多,规模之大,令世人瞩目。经过30天的艰苦航行,行程11,171海里,中国南极考察船队于12月26日凌晨5时,胜利抵达南极洲。然后,经过全体队员的英勇奋战,仅用了26天,就建起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从此,中国在南极终于有了一个立足点。
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通讯的标题“三个太阳”,直接取自女画家为中国南极长城站所画壁画的内容,既紧扣画家的画,又突出南极的特点: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给读者以充分想像、深入思考的余地。
(二).结构分析:
课文四个小标题,领起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四个部分的文字。
第一部分,“投下一个漂流瓶”。写女画家向往并争取去南极工作的经过及愿望实现后投放漂流瓶的激动心情。这是文章的起始,故事的引子。
第二部分,“终于踏上乔治岛的雪原”。写女画家在南极紧张工作和生活,写她对南极、对风暴以及对南极人的观察和感受。
第三部分,“站在长城站的后山上”。写女画家在长城站过生日以及她在长城站后山上的所见所思所感。这是故事的又一进程,为全文推向高潮蓄势。
第四部分,“留下三个太阳”。写女画家为长城站精心制作了一幅壁画,画中的三个太阳给考察队员们留下了艺术想像的宽广天地。
(三)整体感知:
1、重点语段点拨:
①女画家在南极投下一个漂流瓶,里面写道:“……是谁将拾到它?也许是10年、20年、100年、1000年之后?也许你是一个白人、一个黑人?也许,你也是一个中国人?不论时隔多久,不论你是谁,我想信人类之爱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把我们紧紧相连……”
段解:瓶内的字条是画家的内心独白,表明她要把喜悦传给别人,让一个人的喜悦变成千万个人的喜悦,反映了她精神的高尚。
②呵,这就是南极!茫茫雪原组成一个纯洁、宁静的世界,万年冰山仿佛凝固着这亘古不变的天地;成群结队的企鹅步履蹒跚地朝你走来,用真挚的眼神望着你,而调皮的雪燕,从空中俯冲而下,在你的帽子上轻轻一啄,又飞走了……
她站在那里迟迟不敢迈步。后来,她踮着脚尖轻轻地走着,只觉得每一脚踩下去,腿都在微微发颤。
段解:通过女画家的眼睛去看南极。“呵,这就是南极!”表现了女画家看到南极的惊喜,也表现南极的美丽,作者在写景中倾注了自己强烈的热爱之情,把南极写得十分可爱,同时也着意表现了南极对人类的亲近和欢迎。
“迟迟不肯迈步”是不敢相信自己真的到了南极“踮着脚尖”“轻轻地走着”,可以体会出她梦想成真后,生怕惊醒了好“梦”的小心,由此产生“每一脚踩下去,腿都在微微发颤”的感受,突出了她的激动之情和南极带给她的神秘感。
③夜里,整理完好几张速写,刚躺下,便听见窗外传来一阵阵狂风的呼啸声,不一会儿,呼啸声仿佛变成千万只野兽在怒吼。“来暴风雪了!”她的脑子闪过这个念头,往窗外一看,只见值夜班的同志还在紧张卸货,她从床上跳下,猛地扑向门外。
海上巨浪翻滚,空中雪粒横飞,整个乔治岛混沌一片。他们抬着器材、建筑材料,穿梭似的飞抛着……
暴虐的狂风像是一头妖怪,咬牙切齿,要把长城站、乔治岛撕碎、吞噬。
他们已经结合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用自己的身躯,用自己的毅力,与死神搏斗。
段解:这是对南极战斗生活的描写。肆虐的暴风雪、艰苦的搏斗,具体地反映了南极人生活的另一个侧面,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南极精神的内涵: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
④洁白而柔软的积雪,沿着45度斜坡缓缓向上铺展。每踩下一脚,便出现一个深深的雪窝。慢慢地,一条清晰的歪歪扭扭的足迹,由山脚延伸到了山顶。
任凭冷硬的风吹拂着头发,她像雕塑一般伫立在山顶。四周一层层雪浪好似大海奔腾不停的波涛,一座座山丘犹如晶莹剔透的龙宫宝殿,一条条雪墙像是翩跹起舞的银龙。再远处便是紫雾缭绕的海了。她两眼一眨不眨,久久地凝望着这万古不变的永恒。
她在山脚伫立良久。
段解:第一段的描写,特别是第二、三句,暗示她成长的轨迹。后两段对南极的久久凝望,表现了她观察、体验生活时的专注与南极雄伟的景象对她的熏染。
⑤从宿舍里走出来,她重新审视着身旁一个个熟悉而陌生的“南极人”,竭力寻找和理解凝聚在他们身上的那种民族胆略和气概,那种南极精神!
她踏着茫茫雪原,来到西海岸旁。夕阳快要落下,淡淡的余辉缓缓地落在千年冰川、莽莽古海上。她思索着,南极,什么是你的真谛?
哦,她想起为了事业、为了祖国而不畏艰难险阻,连什么都可以抛弃的老知识分子父亲。
一幅壁画终于诞生了!这是人类赠给南极的第一幅壁画吗?
段解:女画家在这幅画中给予了十分丰富的内涵,有她心中的南极人形象,有她理解的南极精神的内涵,有她对一代代科学家的敬重,有她对南极的热爱和衷情。
2、重要句子点拨
①她望着夜空,夜空已变得像原来那样明净。头顶上挂着一颗星星,只有一颗,闪着莹莹蓝光。
点拨:那颗星在风暴后升起,隐喻女画家战胜了困难,硬是闯进了南极这块远离祖国的本该属于男子汉的领地。
②这些“南极人”,这些身上凝聚着南极精神的“南极人”!
点拨:总结上文,突出南极人热爱南极及为南极献身的精神。
③“会来的,一定会来的!”好象是山,好象是海,在这样回答……
点拨;让南极的山、海来回答女画家的发问,表现了对老一代科学家的赞颂,预示着人类完全可以和南极和谐相处,为南极带来更好的明天,也为人类带来更美好的未来。④南极!南极!南极!
点拨:三个“南极”的独词句,表现了女画家依依不舍、情系南极的强烈感情。
3、主题:
这篇通讯记叙了中国女画家经过努力来到南极,战胜了生理和自然条件造成的种种困难,为中国南极长城站建设出力并为之作画立传的经过。表现出南极考察队员为祖国,为事业艰苦卓绝奋斗的情景,赞颂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民族气概和非凡的胆略。
4、写作特点:
1、线索清晰,构思巧妙,是这篇通讯的显著特点。这是一篇文艺通讯,或者说是记人的报告文学。课文展现了女画家赴南极体验生活的全过程,但在组材时,又没有逐日逐事的照录,而是抓住那些最能表现中国妇女的坚强意志和高尚品质,中国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概的事例,以女画家的切身感受这一感情线索,将南极战斗生活中的一幕幕特写镜头组合有序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四个动作性很强的小标题揭示了各部分主要内容,突出了各自的侧重点。全文以时间顺序,结合运用了回忆。各部分层次间的过渡也都有一些表示时间或特定事物的词语和句子的连接。使全文浑然一体。
2修辞手法运用巧妙得体,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综合运用,富有表现力。写南极的海浪、狂风,写南极的冰雪世界,写女画家的形象和内心感受,多处运用了确切的比喻(如第三部分第8段)。拟人、反问的运用,以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综合运用,都使文章或生动形象,或情满行间,或深化中心,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3语言准确、凝练,富有感情,表现力。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如描写南极人,寥寥数笔,人物个性便跃然纸上,考察队长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巧妙的鼓动艺术(第二部分第8段),以及丰富的情感世界(第三部分第四段),女画家献身事业的执著追求,吃苦耐劳、自我砥砺的高贵品格,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良好气质,从漂流瓶中字条的语言描写,从她同暴风雪搏斗过后的心理活动,……都可见一斑。作者还善于根据画面的特点,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此外,多处运用表现时间、人物活动次数的量词,既体现了通讯内容真实可靠的特点,又反映了南极人的可贵品格。
5体验拓展延伸
将到南极时,女画家曾将一个漂流瓶投进大海,里面装着一张写着她的梦想和心愿的字条,如果你有幸拣到这个漂流瓶,你会想到什么,又会做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录音新闻》
字音字形
一字音:
翱翔(áo)倾听(tīng)经纬(wěi)溅落(jiàn)
硕大(shuò)呼啸(xiào)悫(què)
二形近字、多音字
倾(qīng):倾倒、倾听、倾销顷(qǐng):顷刻、少顷
协(xié):协调、协作、协议胁(xié):胁迫
泊(bó):停泊、漂泊(pō):湖泊、血泊
词语解释:
【出】:文中是“播放”的意思。
【溅落】:重物从高空落入江河湖海中。特指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返回地球时,落入海洋。
【雀跃】:像小鸟那样跳来跳去,形容高兴的样子。
【硕大】:非常大,巨大。硕,大。
【沉寂】:十分寂静。梦境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略
2写作背景:
1982年0月,正当党的十二大召开之际,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了成功,这是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广播稿。
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录音广播稿。录音广播稿和一般广播稿不同的是,它是由文字和现场录音结合起来报道有关事件,比一般的广播稿更能全面、更具体生动地报道事件的具体情况,使人犹如身临其境,课文中,括号里的内容就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
(二).结构分析:
全文共16段(括号中录音内容不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到第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以时间为序,由海面到水下,再由水下写到海面。
第二部分(第8到第15段),报道运载火箭落水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16段),写对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的采访。
(三)整体感知:
1、重点语段分析:
(1)10月的一天,我们来到发射海区。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段解:简洁描写了火箭发射海域的情况。“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既写出了发射海域的美丽,衬托了人们的心情,也从侧面说明发射时间和地点的精心选择。
(2)离发射时间还有一分钟,潜艇的发射舱里充满着一片战斗气氛。操作手陆跃忠沉着冷静地站在操作台前,等待着发射命令。
(出潜艇发射前的操作音响:“十——五,四,三,二,一,发射!”以及发射时的一声巨响)
一声令下,陆跃忠果断地按下发射按钮,随着闷雷般的响声,运载火箭射出了水面。(出火箭出水后升空时的呼啸声,混播)
这时候,人们看到火箭尾部喷出的橘红色火焰,立刻使海水剧烈地翻腾起雪白的浪花,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上。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火箭越飞越高,越飞越小,直到变成一个小亮点,消失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出人们的欢呼声,然后压低混播)
段解:先写潜艇发射舱里的情况。十分简略地描写了操作手准备发射的神情和发射的动作。“沉着冷静”“果断”,都表现了他的熟练而有信心。“操作音响”和发射的“巨响”使人们如在现场。然后描写火箭刚发射出去的情景。“顷刻间”,说明时间短,速度快。与此同时,混播火箭出水后升空时的呼啸声和人们的欢呼声,使听众感受现场的气氛,也增强了真实性。
(3)(实况:汽笛声、国歌声)
刘: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我们看到不少同志激动得流出了眼泪,互相握手,互相拥抱着。(混播)
段解:记者既描述了现场人们激动的情景,也对事件进行了议论,说明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意义。先播实况“汽笛声、国歌声”烘托了严肃的气氛,再混播人们欢呼的各种音响,使气氛非常热烈。
(4)结束以后,我们请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王惠悫谈一谈。他兴奋地说:“这次试验的运载火箭,是潜艇从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发射很成功,飞行也很正常,在预定的海域溅落;各测控站跟踪良好,获得了全部的参数,达到了预定的目的。这是贯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结果,也是参加这次试验的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战的结果。我们决心在党的十二大精神指引下,继续努力,为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段解:这段主要是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的讲话录音。他的讲话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发射很成功;二是强调成功发射是由于贯彻了独立自主的方针,是由于全体人员的团结奋战;三是表达全体人员再作更大贡献的决心。
2、重点句子点拨
(1)、“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上”,“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点拨:两个比喻生动贴切地描绘了火箭在海水中发射以后以及出水飞向蓝天的情景。
(2)人们含着激动的泪水欢呼起来,欢呼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为全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一声春雷。
点拨:“一声春雷”的比喻,点出了这次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重大意义。
3、主题:
这则录音新闻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赞扬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战为祖国作贡献的精神,歌颂了党的领导。
4、写作特点:
(1)作为录音新闻,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事件是它的主要特点。由于现场录音和文字报道的结合,丰富了新闻报道的内容,增强了真实性,缩短了听众和事件发生现场的距离。如火箭出水升空时的呼啸声和生动的文字描述相结合,使听众如临其境,效果十分理想。
(2)合理安排顺序,使事件的报道条理清楚。这则新闻,以“时间”为顺序报道事件的发生过程。先报道发射情况。再报道落水情况,这样安排,使事件的发展十分清楚,便于听众的收听。
(3)口语和书面语的自然结合是这篇报道的语言特色。作为广播稿,对语言要有特殊的要求,录音广播稿由于有许多现场报道和采访,这一要求更加明显。本文这样的安排,既使听众便于接受,又能把有关内容说得准确明白。
5体验拓展延伸
现代社会,上网已经成为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许多人都有一个新颖独特的网名,例如“追梦少年、“快乐小猪、“诗坛雏燕、“睡梦中的雄狮、“醉里挑灯看剑等等。这些网名或寄托理想,或凸显个性,既生动形象,又好懂易记,让人过目难忘。
请你为自己另行设计一个具有个性特征和积极意义的中文网名(不少于四个字),并将你的命名缘由写在下面。
我的网名:
命名原由:
课后练习答案:
1这道练习题是让学生体会课文语气、感情色彩和录音新闻特点的实践活动,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体会、理解的过程,播得好的说明体会、理解得深。教师应在课前布置,在课堂上安排活动并作评议。
2①能把潜艇行使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准确、形象。
②既形象地描写了火箭出海翻腾起雪白的浪花的情形,也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3①这个句子是描写运载火箭发射的海域。朗读时,应有欣喜之情,但不是很强烈,语调可以平缓一些,语速也不宜快。②这个句子描写运载火箭出水升空的过程。看到这个场面,一定会令人激动兴奋,朗读时应充满激情,但语速也不宜很快,以表现其“过程”,但末两个分句应加快,以体现其速度。③这句话,是为了引起听众的注意,向听众说明要报道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表达,语调要平稳,“实况”的定语部分应该说得慢一点,重一点,让听众听得清楚明白。④这依据是向听众叙述直升飞机进行照相测量的情况,带有欣喜之情,语调应该平稳,语速不宜快,“已经”“精确”播音时应读重一点。⑤这一句叙述测量船上人们的反应,表明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欣喜的感情比上一句强烈,语速应稍快,有节奏,语调高亢。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字音字形
一字音:
瞩目(zhǔ)问鼎苍穹(dǐng)瞬间(shùn)蕴含(yùn)
浩瀚(hàn)绥远(suí)
二形近字:
综(综合)翰(翰林)键(关键)瞩(瞩目)
踪(行踪)瀚(浩瀚)健(健康)瞻(瞻仰)
词语解释:
【出征】出外作战。
【瞩目】注目,把视线集中在一点上。
【极限】最高的限度。
【演练】训练演习,操练。
【横空出世】这里是为离开地球,飞向太空。
【浩瀚】形容广大。
【蕴含】包含。
【几多】表示不确定的数量。
【定格】电影、电视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这里是固定的意思。
【致意】表示问候之意。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廖文根《人民日报》
2写作背景及题目解说:
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的地球人。
本文作者抓住了杨利伟出征这一个场面,以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角度独特,内容新颖,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也丰富多样,在众多的报道中显示出明显的独特之处。
课文内容分析:
(一)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扬利伟出征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揭示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伟大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二)文章结构
按时间顺序,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评价这次出征的意义。
第二部分(3-—5),交代时间、地点,送行人群。
第三部分(6——17),写为杨利伟奉命出征送行的场面。
(三)重要语段分析
1这是一次英雄的出征。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
段解:文章首先以两句话简要评价这次出征的伟大意义。两句话,各成一段,突出了每句话的分量。前一句主要就杨利伟本人来说,“英雄“一词,表达了对杨利伟的赞颂和敬意;后一句是从我们民族的角度看这一事件,“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表达了这次出征在民族的整个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
段解:“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这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对热烈气氛的反衬。
“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一组排比句,表现了人们对英雄出征的高度重视,表现了人们因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即将实现的激动、兴奋,表现了人们对英雄出征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美好祝愿。
3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翟志刚和聂海胜。这里广场上响起欢快的《迎宾曲》奏起,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段解:“我们”充盈着无比的自豪和激动。
“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微笑”的神情,表现了他的沉着老练和极为优秀的心理素质,更表现了他承担这样一个光荣任务的自豪和对圆满完成任务的自信。
接着的插叙交代了有关的背景资料,介绍杨利伟的简历和他作为航天员的优秀素质。排比句概括了人类航天史所走国的主要历程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4是!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段解:“是”一字千钧。这是一个战士的承诺,这是一个英雄的誓言,这是一个民族的呐喊。“标准的军礼”不仅表现了杨利伟优秀的军人素质,也形象的表达了中国宇航员征服太空的无声誓言和永不动摇的决心。
三个“定格”一层进一层地揭示了杨利伟这个军礼所象征的历史意义。
(四)重点语句点拨。
1、这一天,中国人已渴望了很久。者一时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
点拨:简练的议论,再次揭示了这一次出征的不同寻常的历史意义。
2、杨利伟激动地和翟志刚、聂海胜握手拥抱,然后不停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
点拨:这一细节融会着千言万语,交织着丰富的感情,有为自己、为战友、为民族共同梦想就要实现的无比高兴,有对人民和战友的信任的感激,有决不辜负战友和人民重托的决心。
3“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面前鲜艳的五星红旗”。
点拨:这是一个战士在出征前向祖国行注目礼,他用自己的目光向伟大的祖国表达着决不让祖国失望,一定圆满完成任务凯旋而归的誓言,果断的“转身”动作,表现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勇往直前的气概,他用这个动作在向太空宣告:我来了!中国人来了!
(五)写作特点
(1)本文突出主体,从细微处着手描写大场面。作者报道的是一个大事件、大场面,却不从大处着笔,无意写出场面的恢弘气势,而是突出事件的重点环节,突出主要人物,主要写扬利伟受命的过程;写人物也是从细微处着眼,写他从容稳健的步伐,写他微笑的神情,写他对国旗的神情注视,从细微处写出了人物的精神气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本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而是文章的语言洗练干净,富有表现力,找不到一点冗余的信息。
(3)本文条理清晰,结构灵活。文章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但又不拘泥,中间插叙了三段文字,交代了有关内容。
(六)体验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送行人群中的一员,想请你代表中学生对临上飞船的杨利伟说几句话,你打算怎样说?杨利伟胜利归来后,迎接人员打算举一条横幅来表达对他的祝贺,请你帮忙拟一条标语。
《新闻两篇》
字音字形:
1、字音
溃退((kuì)镶嵌(qiàn)歼灭(jiān)噙着(qín)
荻港(díi)瞩目(zhǔ)国徽(huī)琛(chēn)
锐不可当(dāng)崭新(zhǎn)要塞(sài)
3、字形
歼(歼灭)注(注目)溃(溃退)噙(噙满)
纤(纤细)瞩(瞩目)馈(反馈)擒(擒拿)
词语解释
【均】:都,全。
【既】:就,便。(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可怕。
【甚】:很,极。
【锐不可当】:气势很大,不能阻挡。当,阻挡,抵挡。
【歼灭】:消灭。
【诸】:众,许多。
【业已】:已经,业,已经。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退却。溃,败逃、散乱。
【举世瞩目】:全世界注视。闯祸。
【如期】:按照期限。如,按照,依照。
【崭新】:极新,簇新。
【盛事】:盛大的事情。
【自治】:自己管理或处理。
【循序渐进】: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1)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
(2)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
2写作背景及标题解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取得初步胜利后,毛泽东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新闻的标题是一个主谓短语,它概括了主要报道的事实。“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是主语,既交代了渡江部队的数量,又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横渡”表现了人民解放军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1997年7月1日,是离开祖国100多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怀抱的日子。这则新闻就是报道了中英政权交接这件激动人心的事件。
新闻的标题,浓缩了所要报道的事实,简洁明了,鲜明醒目。“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是个主谓短语。隆重,即盛大庄重。“隆重”一词与“政权交接”的语体色彩一致,标明了交接仪式的氛围,体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是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盛事。
课文内容分析:
(一)结构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1、2句)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二(从“20日夜起到文末)主体: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大意义。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一(第1至5段),是新闻的导语:点明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及其重大意义。
二(第6至25段),新闻的主体:具体叙述交接仪式举行的全过程。
三(第26至29段),结语:交代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的人数。
(二)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1)(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段解;这一部分是导语,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报道了渡江战役的情况,气势壮阔,语言精练,激动人心:渡江部队的人数、渡江战线的长度和渡江作战的声势。
(2)①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②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段解:此段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
①句中用“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和抵抗“甚为微弱”,写出了敌军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溃不成军、无心应战的情景。②是议论句,分析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很大关系”,说明这是重要的原因,但不是惟一的,用语准确,措辞严密。
(3)①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③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点拨:此段是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②句中“不料”是对汤恩伯无情的嘲讽。③“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这一系列表示动态的词语,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英雄气概。
(4)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
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
零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这里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这一庄严宣告在大会堂4000多位中外嘉宾中激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一宣告通过电波传向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澳门和台湾,传向世界的四面八方。
段解:
这部分是新闻的导语。一般新闻的导语是第一段或第一句话,这篇新闻的导语则用了五段文字,概括了报道事实,揭示消息的中心意思,唤起读者对新闻的主体的注意。其中第4、5段,突出了江泽民主席的庄严宣告及产生的巨大影响。“零时4分”,这也是一个庄严的时刻。这里引述江主席的讲话,着重表述了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两个“传向”回应“举世瞩目”,高度概括了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
(5)23时56分,英国双方护旗手入场,象征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的降旗、升旗仪式开始。出席仪式的中外来宾全体起立。全场的目光都集中到竖立在主席台主礼台前东西两侧的旗杆上。
23时59分,英国国旗和香港旗在英国国歌乐曲声中缓缓降落。随着“米字旗”的降下,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这时,距零点只差几秒,全场一片肃穆。
7月1日零点整,激动人心的神圣时刻到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奏起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区区旗一起徐徐升起。全场沸腾了,许多人眼睛里噙满激动的泪花,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照相机、摄象机的镜头不停地闪动,记录下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
段解:降旗、升旗仪式是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的象征。整个仪式进行了4分钟,花的笔墨也不算多,但作者独具匠心,在从“读分”到“读秒”的叙述中,穿插了生动精彩的描写和画龙点睛的评论,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充溢着中华民族自豪、振奋的感情。“缓缓降落”,宣告了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结束了,殖民主义者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徐徐升起”,庄重、从容、自豪,表明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了,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扬眉吐气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也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繁荣稳定、创造香港美好未来的充分自信。
(6)江泽民主席走到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讲台前发表讲话。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这是中华民族的盛事,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胜利。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
江泽民说,历史将会记住提出“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的邓小平先生。我们正是按照“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指明的方向,通过外交谈判成功地解决了香港问题,终于实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江泽民向中英两国所有为解决香港问题作出贡献的人士,向世界上所有关心和支持香港回归的人们表示感谢。向回到祖国怀抱的600多万香港同胞表示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江泽民说,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执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保持香港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
他说,香港回归后,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管理香港的外交事务和防务。香港特别行政区依据基本法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香港居民依法享有各项权利和自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将循序渐进地发展适合香港实际情况的民主制度。
江泽民说,香港回归后,将继续保持自由港的地位,继续发挥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作用,继续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发展经济文化关系。所有国家和地区在香港的正当经济利益将受到法律保护。他希望世界上一切在香港有投资与贸易利益的国家和地区,继续为促进香港的繁荣稳定作出努力。
江泽民指出,香港今日的繁荣归根到底是香港同胞创造的,也是同祖国内地的发展和支持分不开的。他表示相信,有全国人民作坚强后盾,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和香港同胞一定能够管理和建设好香港,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创造香港美好的未来。
江泽民主席的讲话,激起全场6次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段解:详述江泽民主席的讲话主要精神有三点:①香港回归祖国和“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②香港回归后中国政府的基本方针;③香港今日繁荣的根本原因和香港的美好未来。
⑺政府代表团王汉斌、费孝通、雷洁琼、程思远、吴阶平、罗干、吴学谦、董寅初、安子介、霍英东、马万祺、何鲁丽、卓琳等成员出席了交接仪式并在主席台上就座。出席交接仪式的还有观礼团成员。
出席交接仪式的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30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负责人以及国际知名政界人士,90多个国家驻香港领事机构的代表和一些国家的民间组织、地区与国际组织驻港办事处的代表。
香港各界人士,澳门、台湾同胞,以及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也出席了交接仪式。
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采访报道了这历史性的一幕。
段解:结语部分,交代了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国记者的人数。这些必要的交代,表明了所报道的事实的完整性。“来自世界各国700多家新闻媒体的8000多名记者”与导语中的“举世瞩目”相应,“历史性的一幕”与导语中的“永载史册的一个瞬间”相应。这样的结尾,使全文的结构浑然一体,又给读者以思索回味的余地。
2、重点语句点拨: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点拨:“百万”交代人数之多;“1000余华里”交代战线只之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描述了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直逼对岸的情景,说明战绩辉煌。概述了渡江的区域范围,先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点拨:句中的“均是”,突出了渡江作战声势的浩大和战线之长。
③“江泽民主席走到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讲台前发表讲话。”
点拨:这里在“讲台前”加上12个字的定语,表示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了,充满民族的自豪感。
3、主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篇新闻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战况,宣告了解放军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这篇新闻生动全面地报道了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的全过程,表述了香港回归祖国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写作特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详略得当,写法有同有异是这篇新闻的主要特点。
主体部分分写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都交代了时间、地点、战况,而又写得有详有略。中路军写得简略。西路军写得较详,除具有中路军所记的内容外,还记叙了我军占领南岸广大地区、进军方向以及敌军溃退的情节,分析了我军胜利的原因。东部军写得更详细,叙述战况基本上与西路军相同,同时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战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
2、措辞准确,简洁有力,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交代地点、人数、时间都确凿有据。对事件的叙述,措辞十分准确。如叙述东路军的战果,对抵抗之地,用“歼灭及击溃”,对地区和要塞分别说“占领”和“控制”;对长江说“封锁”,对铁路则用“切断”。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概念的限制上,如说西路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确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夸大自己,也不一味贬低敌人,而是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
3、语言的简明扼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善于运用背景,二是适当运用概括性很强的语句。善于运用背景,指交战双方或作者、读者都了解的东西,尽量少说或不说。比如对中路军的报道简略是因为20小时前刚刚有过专门报道;文中多处提到20日、21日、22日、23日,一概不提“4月”,这是不言而喻的。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1、结构清晰,详略得当,是这则新闻的显著特点。除标题外,全文清楚地分为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主体部分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按照时间顺序,有条理地叙述了交接仪式的进程,突出了三个内容,三个内容之中又用浓墨写了降旗、升旗仪式,着重传达了江泽民主席的讲话,疏密有致,详略得当。背景材料有机地渗透在导语和主体里,这样既内容深刻又笔墨经济。
2、以叙述为主,在叙述中有时穿插议论,饱含感情。如第3段中的评论“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深刻地揭示了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
3、语言准确、简明。①有些词语富有高度的概括力。如“百年沧桑”“举世瞩目”“新闻媒体”等。②有些语言富有很强的表现力。如“隆重”“肃立”“经久不息”等,准确简明的渲染了交接仪式的气氛。③避免用词重复。④文中用了一系列准确表达时间的语言,如“7月1日零点整”“凌晨零时12分”等,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政权交接仪式的“隆重”。
5、体验拓展延伸
1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结束后,你分别碰到了一位香港人和长期居住在香港的英国人,你怎样向他们表达你此时的心情?
对香港人,你说。
对英国人,你说。
《诵读欣赏》
诵读要求
1、理解诗歌表达的爱国情怀。
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
字形字音
襁褓(qiǎngbǎo)掳去(lǔ)梦寐(mèi)氤氲(yīnyūn)迄(qì)
自怨自艾(yì)凤阙(què)啖(dàn)遗骸(hái)孪生(luán)
蹴蹋(cùtà)家传(zhuàn)
词语解释
【襁褓】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迄】到
【冀】希望。
【哀忱】悲伤之情。
【诚如斯】果真如此。
【掳】把人抢走。
【啖】吃。
【背城一战】作最后决战。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精诚所至,金石能开】意志坚决,能克服一切困难。精诚,真诚。金石,金属和石头,比喻坚硬的东西。
【遗骸】遗体,遗骨。
【孪生】(两人)同一胎出生。
【氤氲】弥漫、充满。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闻多、闻亦多,字友三。湖北浠水人,1923年出版诗集《红烛》。致力于新诗形式的研究,曾提出极具影响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理论。1928年,参加新月社,参与创办《新月》杂志。
1941年皖南事变后,积极投身民主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坚决反对内战,1946年7月15日,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发表了强烈谴责国民党特务暴行的演说,当晚遭暗杀,走完了他诗人——学者——民主斗士的光辉道路。
2、背景资料
这篇组诗作于1925年3月,当时闻一多正在纽约。其序辞中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我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哭诉他们受尽异族欺凌、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和赞美,表达了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另一方面也了他坚定地相信这些被分裂掠夺的祖国的领土必将最终回归的信念。
3七子介绍
澳门位于广东省珠江口西侧,原属香山县。1887年被葡萄牙占领。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香港位于广东省珠江口东侧,原属新安县(今深圳市),1842年鸦片战争后被英国侵占,1997年7月1日回归祖国。
台湾在福建省东南,东海和南海之间,包括台湾岛、澎湖列岛等,1624年后,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入侵,明末为郑成功收复。1895年为日本占领,1945年抗战胜利后归还中国。1949奶奶国民党政府被迫退踞台湾,与中央政府对峙,然而终将回归。
威海卫在山东省东北,被临黄海。1898年被英国强行租占,1930年收回。
广州湾现在的湛江港,1898年为法国侵占,1943年又被日本占领,抗战胜利后收回。
九龙为香港的一部分,是它的北大门。
旅顺大连,1898年为沙俄强租,日俄战争后为日本侵占。
诵读提示
《七子之歌》由七首独立的短章组成,它的总的主题体现为每一首诗最后的语句:“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一声声沉痛而急迫的呼喊,终于迎来了历史的光荣回应。如今这一切该回来的,都已经回来。剩下惟一的台湾宝岛,它的回归也终将是不可逆转的。
由于每一首诗都是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手法写成的,所以他所写的每一座城市港口,都具有自身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特色。像《澳门》中的“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是因为它从1553奶奶就实际上被葡萄牙占领,因而连“真名姓”也被改称为“妈港”。“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它呼唤有朝一日“生母”仍叫它一声“澳门”,正是由这一历史因缘而构成了此诗的特色的。
采用了拟人化的第一人称“独白”的方式,不但便于自报家门,而且极大地增强了一种归属感的亲情,使每一首诗都灌注着被掳掠的血肉之躯的疼痛感。如“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这种刻骨铭心的疼痛呼喊,是拟人化的独白所取得的强烈艺术效果,也证明了作者在采用这一表现手法是经过深思熟虑并独具匠心的。
融历史感与现实感于一体,是这一组诗的又一大特色。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所孕育的伟大人物,是民族的精英。他们能够唤起我们强烈的自省意识,也鞭策我们奋发图强。如《台湾》中“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明显地表明了有着老子、孔孟先贤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子孙后辈,“我”是不会甘愿屈服外来势力的凌辱的。
第五单元作文写消息
教学目标:
1了解消息的特点及基本结构。
2学会写消息,报道身边发生的新事。
写作指导:
消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狭义的“新闻”,是新闻范畴内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它的特点决定了写消息必须注意这样几点;
1、真实准确。不能无端捏造,虚构故事;,不能移花接木,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事实之上;不能拔苗助长,任意“提高”事实的意义和价值;不能添枝加叶,把个别说成一般,偶然说成必然。
2、迅速及时。“当日的新闻是金子。”内容要新,报道要及时。
3、短小精粹。消息只要求以简明扼要、精练概括的语言把重要的事实记叙出来,做到:概括而不流于抽象,简洁而不限陷于疏漏。
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标题是全文的眉目,“题好一半文”,好题的要求是:准确、鲜明、醒目和新颖。可以采用“某人某时某地做某事”或“某事某时某地发生”的句式。标题可以采用主标和副标相结合的形式。主标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或重大意义,副标表明主要内容或事件结果。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要简洁明了,集中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揭示全文主题。主体紧承导语,紧扣中心,用典型的有说服力的事实对导语展开叙述,进一步阐述主题。注意:导语说过的话,主体不要再说。背景和结语视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消息的结构常用“倒金字塔”式,按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材料,越到后来则越不重要。这说明消息允许结构上的“不完整”,说停就停,戛然而止,不拖泥带水,硬拖尾巴。
例文:
重教,庄严承诺尊师,深情祝福
本报讯2007年9月7日,在我国第23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哈尔滨市工程小学全体师生在校园内举行了“修德勤业育栋梁”庆祝仪式,师生们接受了一次“尊师重教”的精神洗礼,全体教师庄严承诺:以“潜心钻研,追求创新,敬业爱生,廉洁自律”向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大献礼。
张海燕校长向全校教职工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她寄语教师们要担负起光荣的使命和责任,切实行动起来,创建和谐校园,共同营造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氛围。
仪式上,学生们用自已的方式提前为老师们送上节日的祝福,校门口鼓号声声,花香阵阵,“感恩的心,感谢有您……”这一熟悉的旋律久久在校园上空回荡,十名市区优秀教师与十名特困学生“一帮一”结对子,教师们为特困学生赠送文具,奉献爱心,一句句温暖的问候语,代表了教师颗颗慈母心,浓浓的师生情。学生们为老师献花、献词、献上亲手制作的环保小制作,一条条醒目的祝福语代表了学生颗颗感激心,深深的尊师情。这是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
简评:这篇消息,标题用对仗工整的句子概括了新闻报道的内容,简明、新颖。导语集中概括了消息的主要事实:时间、地点,活动的背景、活动的主办方、活动的主要内容。主体部分具体强调了此次活动的两个重要环节,照应了标题的“尊师”、“重教”。结尾处用简洁而又精练的语言突出了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参考答案
一1、“凯旋”就是“胜利归来”的意思,两词并用显得重复,删去其中一个。
2、词语排列的次序不恰当,可改为“……分析并解决了这个问题。”
3、缺少宾语,应该加上“……的决心”
4、自相矛盾,“基本上”是“大体上”的意思,而“完全”是“全部”的意思,不能同时使用,按实际情况去掉一个。
二1、第一种从南面房间走出一位老人:高个子,大眼睛,头发花白,衣着朴素。
第二种从南面房间走出一位高个子、大眼睛的老人,他头发花白,衣着朴素。
2第一种他在寒假里看了一部描写解放初期湘西山区剿匪斗争的电视连续剧。这部电视剧情节曲折,故事惊险,人物语言生动。
第二种他在寒假里看了一部电视连续剧。描写的是解放初期湘西山区的剿匪斗争,情节曲折,故事惊险,人物语言生动。
语文实践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
设计思路
1、增强学生利用网络为自己的语文学习服务的意识。
2、掌握网上阅读和写作的最基本的技术,适应在网络中读写交流的要求。
3、提高网络读写的能力,学会利用网络资源。
内容阐述
教材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十分简要地说明了学会网上读写的意义,然后对网上读写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作了极其简要的介绍。
第二部分,对刚刚接触网络的同学的网上读写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要求。
教学参考提纲
该项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安排。有些地区,学生早就学会了上网,则可以利用网络安排更高要求的语文活动,如发贺卡、制作幻灯等;如果学生还没有条件接触网络,则可以降低要求,改变活动形式,以教师采用适当的方式介绍网络的作用和意义为主。
如果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则要认真备课,对有关问题的细节都做到充分的了解,并对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都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活动的教学形式,最理想的是在联网的多媒体教室中教学,采用边示范边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先学会掌握有关操作技术,然后再对网上的读写进行指导。
专题
一.目标设计:
1.学习咏荷的诗文,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想像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
2.通过议荷、写荷,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训练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培养创新精神。.
二.重点、难点分析
1.学习重点:掌握散文《爱莲说》及五首古诗的内容及作者所寄予的情感,让学生识荷、爱荷。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一色:同一种颜色。
裁:裁剪缝制。
芙蓉:荷花的别称。
乱入:杂入、混入。
诗意:采莲姑娘的绸裙子绿得如同荷叶一般,鲜艳的荷花正迎着姑娘的脸庞盛开。采莲姑娘掩映在盛开的荷塘中时隐时现,直到听见了《采莲曲》的歌声,才知道她们正忙着采莲。
【简评】
王昌龄的《采莲曲》写的是采莲女,但作者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画面中采莲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本诗语言生动活泼,姿致天成,传神地表现出采莲女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莲叶
郑谷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多谢浣溪人不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注释:
差差(cīcī):参差不齐。
槛(jiànj):这里指船上两边的栏杆。
柄柄:这里指一柄柄的莲叶。
浣(huàn):洗涤。
鸳鸯:鸟名,雌雄偶居不离,后因此比喻夫妻。
诗意:
船儿前行,河水溅起,参差的绿荷在荡漾,倚在船边的栏杆旁,风一阵阵吹来,摇动着一柄柄的荷叶,送来缕缕清香。
更多多感谢那些浣纱的女子,她们没有采摘荷叶,这样,在雨中,荷叶还可以遮盖戏水的鸳鸯。
简评:
郑谷的《莲叶》,吟咏莲叶,通篇不着一个“莲”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莲。诗中不仅描写了莲叶的色彩、香味、形象,还特别写了莲叶在风中的动态美;诗中不仅从侧面写了人们对莲叶的喜爱,还进一步写了莲叶的高尚品质。全诗由舟行荷塘图、风摇荷叶图、荷塘浣纱图、鸳鸯戏莲图组成,清新秀逸,是咏物诗,又是一幅色彩鲜艳充满动感的立体风俗画,给人以不尽的美的享受。
赠荷花
李商隐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
惟有绿花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哀愁杀人。
注释:
伦:同类,同等。
菡萏(hāndàn):未开的荷花。
翠:荷叶;红:荷花。
愁杀人:令人愁苦至极。
译文:
世上人们对花和叶的廉洁不同,把花栽在美观的金盆中,却不管花叶让它落在土里变为尘土,只有荷花是红花绿叶相配,荷叶有卷有舒,荷花有开有合,衬托得那样完美自然。荷花与荷叶长期互相交映,录荷叶掉落,荷花凋谢之时,是多么令人惋惜啊!
评析:
前两句总写花的万幸和叶的不幸,以它们的“不相伦”反映出荷花独特品质的可贵。第三至六句是诗的主体部分。从正反两方面完整地表现出荷花既能共容、又能同衰的坚贞不渝的品质,突出了荷花荷叶的“任天真”的特点,借以歌颂真诚而不虚伪的美德。既是写花,也是写人。以花性写人性,立意新奇。
实则表达了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
这首诗通俗浅近,寓意明显,表现直露,节奏明快,与他很多诗歌的含蓄婉曲不同,体现了他诗歌风格的多样性。
白莲
陆龟蒙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注释:
别艳:另一种艳色之花。
真合:真应该。
瑶池:神话中西方的仙境。
译文:
她不施脂粉,常受艳丽的红莲欺凌,这样淡雅高洁的花,真该开在瑶池仙境。看她淡漠无情有谁知道她的无穷有恨?秋天清晨她摇摇欲坠,正当月晓风清。
评析:
咏物诗,描写的是客观存在着的具体的事物形象;然而这形象在艺术上的再现,则是诗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觉描绘出来的,多少总带有一种抒情的意味。以抒情的心理咏物,这样,物我有情,两相浃洽,才能把它活生生地写到纸上,才是主客观的统一体。陆龟蒙的这首《白莲》,对我们有所启发。
鲜红的夏天太阳,照耀着透出波面的莲花,明镜里现出一片丹霞。艳丽的色彩,是有目共赏的。莲花红多而白少,人们一提到莲花,总是欣赏那红裳翠盖,又谁注意这不事铅华的白莲!然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能够见出莲花之美的,应该是在此而不在彼。从这个意义来说,那红莲不过是“别艳”罢了。“素花多蒙别艳欺”,白莲,她凌波独立,不求人知,独自寂寞地开着,好象是“无情的”。可是秋天来了,绿房露冷,素粉香消,她默默地低着头,又似乎有无穷的幽恨。倘若在“月晓风清”朦胧的曙色中去看这将落未落的白莲,你会感到她是多么富有一种动人的意态!她简直是缟袂素巾的瑶池仙子的化身,和俗卉凡葩有着天壤之别了。
这诗是咏白莲的,全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出新意;然而它并没有粘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的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特别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花,简直融化在诗的意境里;花,简直人格化,个性化了。
短的咏物小诗,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和诗人的生活情感分不开的。我们知道陆龟蒙处在唐末动乱的年代里,隐居在江南的水乡甫里(在今江苏吴江境内)。他对当时黑暗的政治有所不满,虽退隐山林,然其《笠泽丛书》中的小品文,“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铓。”(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因此,他对出污泥而不染、淡雅高洁的白莲,有着一种特殊的爱好;而这种心情的自然流露,就使我们读了这诗后,感到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莲
苏轼
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
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注释:
抵:到。
泛:浮行。
旋:不久,随即。
风味:美好的口味。
译文:
城中有人挑着担子在卖莲房,
于是我们未去西湖泛舟郊游玩赏。
莲农随即攀折担中的荷花,剥出蓬内莲子,
那莲子有着露水的风味,月色的清香。
简析:
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对莲子的喜爱之情,反映了诗人不以官场失意为意的恬淡闲适的心情。语言质朴自然,比喻新颖生动。
爱莲说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和木的花,可爱的是很多的。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至于爱牡丹的人,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简评:“说”是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爱莲说》是一篇状物抒情、寓哲理于暗喻之中的名文。作者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婉曲的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历久传诵不衰。
第一段:描述莲花的形象和品质,说明独爱莲的原因。
开头两句是文章的总起。“水”“陆”二字,点出了地域的广袤;“草”“木”二字,指出花的繁多。“爱”字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篇,把“爱菊”“爱牡丹”“爱莲”这些意思都连缀在一起。接着以“陶渊明独爱菊”作陪笔,引出一篇警策——予独爱莲,借此展开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具体描写。
文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请莲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芳香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馨: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寥寥数语,既活现了莲的外形,又刻画了她的神态。这样,品格高洁的莲花形象便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这不正是那不随时俗、洁身自好、豁达正直、决不阿附、志洁行廉、德声远播、端庄严肃、受人敬重的”君子“的形象写照吗?作者托莲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向往美好理想,追求高尚情操,仰慕正直人格的进步思想与优美情趣。
第二段,对菊花、牡丹、莲花作出评论,表明爱憎。
开头三个排比句直承上文,依次点明菊花、牡丹、莲花的比喻意义(菊花比喻隐士,牡丹比喻富贵者,莲比喻君子),起到评菊花、抑牡丹、赞莲花的作用。接着”用“噫”表示感慨,进而对爱花人进行品评,点明题旨。第一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与“陶渊明独爱菊”相应,说明爱菊的人太少,真正的隐逸之士太少。第二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与“予独爱莲”相应,感叹爱莲的人更少,洁身自好的人更少。第三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世人甚爱牡丹”相应,以嘲讽的口气慨叹爱牡丹的人太多,追求荣华富贵的人太多。文章意在以爱菊、爱莲人数之少来衬托爱牡丹人数之多,鄙弃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一“独”一“甚”,一“褒”一“贬”,对比鲜明强烈。最后一句,暗讽世人,却不直说,偏用反语,一个“宜”字,委婉含蓄,意义深刻。
本文结构严谨。全文以“莲,花之君子者也“一句点明题旨,提纲挈领,以“爱”字为线索,围绕“君子”超世脱俗、不同流合污的美德这一中心组织材料。用“菊、牡丹”来衬托莲花,突出重点。
本文用词精当含蓄。如描写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的“出”字,表现了莲花脱离污浊、显露水面,守身如渔,洁白无暇的仪容与品格。“濯”字表现了莲花在清澈的水中不断地洗涤,惟恐蒙受些微不洁的心态。
本文修辞手法多样。主要是衬托和拟人比喻,(见前面分析),从而把作者所寄寓的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2.学习难点:学会多角度地比较同题材文章的异同。
3.相应策略:
①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荷,认识荷。也可以从照片、网上或影视中的画面间接观赏。
②学习五首诗,要求学生放出声音来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和情味。
③对比阅读,可以引导学生做多方面的比较:内容的侧重点、作者的视觉和立意,寄托的思想感情,价值取向,文章的语言风格等。
三、活动过程方法:
1、通过自己的观察、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以荷喻理或咏荷抒情的文章,和同学们交流。
写描绘荷的文章,首先应作仔细的观察。有空到荷塘边去走走,细细观察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下的荷的不一样的风姿,闻闻荷的青葙,记下自己的感受。
时间
地点
天气
所见
所闻
所感
第二、回忆读过的文章是如何描写的,并展开想象,运用好描述性的语言。
第三、写以荷喻理的文章,必须找准荷的某一部分的特点,并展开合理的联想,运用好议论性语言。
第四、写咏荷抒情的文章,应写出爱荷之情,参考读过的文章中运用的借物抒情的方法来写,并运用好抒情的语言。
2、举行一次以“荷”为刊名的手抄报比赛,可以是个人创作,也可以是小组合作。
办手抄报和小型展览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并学会与同学搞好合作,共同完成好任务,同时取人所长补己之短,使自己得到提高。
3、搞一次调查研究,写一份调查报告。
发动学生到附近的公园去调查了解(随身带好纸笔、相机以备记录或拍照,留作资料)荷塘和荷池受污染的状况、原因,并写文章呼吁大家保护好荷塘、荷池的环境卫生,又如有的产藕地区,由于政府重视荷藕、莲子的加工工业和销售,荷农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可有的地区却不重视,以致影响了荷农的积极性,可以就此展开调查,看看出路在哪里。再如读读荷藕、莲子的产品说明,了解其使用价值,如果你来写的话,是否会写得生动而科学,吸引顾客。
四问题探究;
4、荷还有哪些名称?专题中的文章和资料写出了荷各部分的哪些特点?说明了荷的哪些价值?
点拨:荷花还有的名称:芙蓉、菡萏、芙蕖、莲。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洁身自好等。
和叶:姿态高昂、清香怡人、裹物流香等。
藕:洁白如雪、孔窍玲珑、柔中有刚、柔嫩清爽等。
莲子:品行坚韧、生命力惊人,味道美,营养价值高等。
5、周敦颐文章中说“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他为什么“独爱莲?世上还有人爱竹、爱梅,爱松柏。这些植物没有意识,可是人们为什么会称颂他们具有“隐逸”、“清高”“正直”“高贵”“坚强”等人类才具有的品格呢?
点拨:这是属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方面的问题。文学形象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主观的感情形象的。作者往往是寄情于物,借物抒情,所以他笔下的物,往往就是他主观的思想感情的反映,也是价值观的体现。
6、古代文人墨客多看重荷的观赏价值,李渔的《芙蕖》却写出了新意思,这个新意是什么?李渔说的“芙蕖之可人”处有哪些?“可目”“可鼻”“可人之口”各指莲的哪些部分的作用?对于莲人们都发表不同的议论,抒发不同的感受,这说明了什么?古今文人学士爱莲与佛家爱莲有什么不同?
点拨:李渔分别就芙蕖之可目、可鼻、可口、可用,一一详述之好处,而这些优点都是有凭有据的,没有任何强加于人的价值观,也没有任何象征。
李渔说的“芙蕖之可人”处有可目”“可鼻”“可人之口”“可目”四类。可目指小如铜钱的荷叶,挺拔的茎叶,盛开的粉荷,亭亭欲立的莲蓬。“可鼻”:荷花香。可人之口:圆圆的莲子和雪白的藕片。对于莲的不同的议论,说明人们的身世处境、生活经验、思想修养、艺术素养、情感态度、愿望追求以及感受力、想象力、理解力是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个性,由于个性不同,所以对“莲”这个审美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就不同。
古往今来,文人学士爱莲的性、形,佛家更爱莲的纯洁、清净。
7、徐刚、韩静霆、佘树森的文章各从什么侧面来赞美莲的?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点?
点拨:徐刚的《荷花飘香北海夜》中写荷花“一任九天雷电鸣,它在水中放奇葩”,描绘它在雷电风雨中依旧挺立的雄姿,可以启迪我们在生活中要敢于经受考验,战胜困难。
韩静霆的《爱藕说》中,写藕的贞洁操守,辛劳为人的精神,也给人们很大教育。
佘树森的《我爱莲有实》,赞扬莲子无比坚韧的品行和惊人的生命力,以及它的“苦心”为人类的精神,也给人们以教育和启发。
这三篇文章都借莲抒情,从精神方面体现了人文关怀。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594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