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7课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学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7课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7课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学案

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第二单元的特点
时段:从公元前2070—前221年
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二)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的侧面相统一的方式来呈现主题的,其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铜器、分封、百家争鸣等重要历史内容。下设八课: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重点是国家的产生与更迭。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重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重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三个子目,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三课都是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铜器、孔子、百家争鸣、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重点。
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也是一堂探究课。
(三)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
(1)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某个历史事件作为标志。以往我们把禹传启、“父传子”作为国家建立的标志,这只是历史的一个“巧合”,而不是历史的必然。
(2)为了叙述的方便,本课中,我们把“禹传子”只作为“家天下”的出现,作为“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标志。本课按国家最新公布的“夏商周工程年表”的推断,明确提出把“公元前2070年”“禹”建国作为中国最早国家的开始,作为我国历史跨入文明时代的开始。
(3)“禅让制”的存或废不应以父子相传作为依据。因为实行“禅让”时有国家,如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禹先按传统办法推举伯益为继承人,说明要用禅让的办法来更换继承人;但是,伯益的威望和权力不如启,使启能轻易地继承了王位。同样,国家建立后也有禅让。如曹丕取代汉献帝及宋太祖陈桥兵变也都应视为是“禅让”。这就说明,不要把“禅让”看得太理想、太简单、太天真了。
(4)夏朝历史至今仍旧是传说,因为尚未发现文字可靠的材料。但从二里头文化的发掘来看像夏文化,而且夏商周三代紧密相连;又从甲骨文的成熟与发达来看,似应有一个衔接点更好。因此,夏朝的存在为多数学者所接受。但不宜过分夸大,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为什么只讲奴隶制和封建制,而不讲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1)教材在国家社会形态上避免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的表述,而是采取了“夏朝在基本保留氏族血缘纽带的情况下进入奴隶制阶段”“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将血缘关系融入国家统治,对凝聚宗族、稳定等级秩序、维系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的说法;更没有强化社会形态,把“夏商”看成是“奴隶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把“西周”说成是“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而是把夏商西周说成是“创造了光辉的古代文明”;也没有把“春秋”作为“奴隶制的解体”,把“战国”作为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而是表述为“与希腊、罗马一样,是东西方文明交相辉映”。这是有别于阶级斗争史的文明史的表述方式。
(2)课文中介绍了“贵族、平民与奴隶”,对当时的阶级结构和社会地位进行定位,反映了当时存在奴隶制的社会现状,但未肯定它是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
(3)课文中也说到“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说明它们都是维护统治的工具,起了“维护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也未给予定性。
(4)另外一方面,我们对于历史上有争议的封建社会源于何时的问题,不表示支持或反对哪一种说法,如西周“封建论”,或是战国“封建论”等。同时这也说明初中学生没有必要知道中国封建论定于何时。
(5)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于社会阶段划分有自己的看法,反映了史学观念的更新。比如,五种社会形态的说法并不是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曾经说过:“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几个时代。”这就是说,他并不认为人类社会都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还按照劳动资料和生产力类型将人类的历史从宏观上划分为采集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大时代;同时,从中国古代看,由于中国社会带有明显的血缘纽带关系,阻碍了把本族人全部变成奴隶的趋势,因此,中国的中原王朝不存在一个完全的奴隶制形态和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阶段。所以,新教材在社会分期上不使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概念,而只说是“奴隶”和“封建”“奴役”和“剥削”等的表现。
3.为什么只讲“分封制”?
(1)西周社会有很多重要的制度,如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是国家制度,它的实行是受宗法制原则制约的。宗法制是社会的一种变革,带有浓厚的血缘关系影响,且有浓重的政治因素。因此,社会变革与国家制度变革这两个变革是紧密相关、互为表里的。但是,为了降低难度,只能讲其中的一个,分封制容易理解一些,因而不讲宗法制,或者把它叫做宗法分封制。
(2)课文从分封制的原因、主要内容和作用三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分封制是通过血缘关系,以“授民授疆土”的形式,用分封的义务、权利和承诺,把政权与族权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维护了周朝的统治,密切了与边地区的关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肯定了分封制的作用。
(3)讲分封制的另一个目的还是为了说明它向“郡县制”过渡,说明地域关系逐步取代血缘关系是国家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4.“春秋”“战国”中的社会变革。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争霸斗争是当时各国政治的主要内容。新兴势力不断取代原有的旧势力,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主要趋势。
(2)争霸战争体现了各国的政治和军事特点,而且,各国都是通过变革实现富国强兵才取得胜利的。讲清改革与强国的关系,明白政治与军事的互动影响,对于理解和把握这一时代的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3)春秋的社会变革,主要讲“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一是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军制,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有争霸实力;二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三是拥有山海渔盐之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齐桓公于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称霸中原。
(4)战国时期的争霸,首先应讲清背景,必须明确铁器与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原有集体强迫耕作方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也使个体农民从事农耕成为可能。这就是“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的反映,新的生产方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在这里,教材避开了“井田制”是因为其太难,也说不清,也没有必要为此费笔墨。教材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也只说“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形式来保护土地私有制”,而没有说“废井田,开阡陌”。这是必须把握的。
(5)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最典型、最大的成功的一次变革。课文分析了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由此说明变革中有进步,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反复,也说明社会就是在复杂的矛盾中不断前进的。全面了解变法过程就能全面展现社会变革的全貌。
5.孔子与百家争鸣都是重点内容,两者又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讲解孔子时主要围绕他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来讲,并说明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百家争鸣主要介绍了儒墨道法各派思想,新教材尤其点明了各派争论的焦点:例如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墨家以“兼爱”、儒家以礼、法家以法、道家以“无为而治”等主张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四)第二单元的教学方法建议
1.这一时期的很多故事或成语体现了变革的精神和过程,它又为学生了解当时社会情况提供了条件,应成为教学的切入点。
2.分封制与西周社会关系的问题是本单元较难理解的问题,可用“西周分封示意图”和“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教师教学用书第59页和62页)来帮助理解,由此理解社会等级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3.本单元的某些内容为教师的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如商鞅变法、孔子、百家争鸣。
4.本单元的教学既可以常规课进行讲述,也可采用探索课讲法。

导入新课
方式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西周为了巩固辽阔的疆域,实行什么制度?有什么作用?能否永远起到这样的作用?让学生到黑板上去写。然后由此导入。
方式二:从西周初年的分封图导入,先让学生到黑板上填图,然后,问:这些封国会不会永远听从周王的号令,保卫周王室?
…………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主备人:定陶实验中学李风云参与者:定陶实验中学游潘英
(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
2.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知道齐桓公称霸及其条件,晋楚争霸,晋分三家,
合纵连横等历史事实。
3.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争的影响。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34—35页“齐桓公称霸”一目的内容,回答1-4题:
1.春秋时期指的是前770年到前476年。“春秋”的名称因何而来?
“春秋”的名称来源于鲁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这部史书记载了公元前8世纪—前5世纪的历史。因此,人们把这段历史成为春秋时期。春秋与战国合称东周。
注意:春秋、战国、西周、东周,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都是后人的称呼,在当时是没有这样的名称的。西周的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西),东周的都城在洛邑(今河南洛阳),洛阳在东,西安在西,所以分称东、西周。
2.在图中填出春秋五霸的名称。(略)
3.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①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富强起来.
②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4.齐桓公称霸的标志是:公元前651年,在葵丘举行诸侯会盟。
请认真听“退避三舍和问鼎中原”的故事,回答5题:
5.每个故事涉及到哪几个国家?那几个重要人物?什么重要战役?结果如何?
退避三舍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问鼎中原
相传禹铸九鼎,夏朝经历了470年,到前1600年,夏桀无道亡国,九鼎为成汤所得,成汤就建立了商朝。商朝经历550多年,到前1046年,纣王暴虐亡国,九鼎为姬发所得,姬发就建立了周朝。到前606年,楚庄王想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结果在周大臣王孙满那里碰了一个软钉子。王孙满说:“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庄王很不服气地说:“你不要依仗九鼎,我楚国有的是铜,我们只要折断戈戟的刃尖,就足够做九鼎了。”王孙满说:“大王您别忘了,当初夏禹是因为有德,天下诸侯都拥戴他,各地才贡献铜材,启才能铸成九鼎以象万物。后来夏桀昏乱,鼎就转移给了商;商纣暴虐,鼎又转移给了周。如果天子有德,鼎虽小却重得难以转移;如果天子无德,鼎虽大却是轻而易动。周朝的国运还未完,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庄王无话可说。从此以后,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
注意:学生或者老师可以边讲边在黑上板书上面的问题。
请认真阅读教材P37-P38“合纵连横”一目的内容,回答7-8题:
6.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战国”的名称因何而来?
因为当时各大诸侯国连年交战,战国的名称由此而来。
7.在图中填出战国七雄。(略)8.指图说出什么是合纵、连横?
什么是合纵?合纵就是东方六国联合抗秦,(“合众弱以攻一强”)。这种联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是从南到北的纵向联合,所以叫做“合纵”。(南北为纵)
什么是连横?连横就是劝说一国帮助秦国进攻其他各国(“事一强以攻众弱”)。这种结合是西边的秦国与东边各国之间横的连合,所以叫做连横。(东西为横)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管仲相桓公,成就桓公霸业。你认为谁的作用更大?说出你的理由。
①齐恒公的作用更大,因他有雄才大略,重用管仲等人才;②管仲作用更大,因为他辅佐齐恒公,制定正确的策略,进行改革。
2.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战乱不断。有人说,“春秋无义战”即春秋时期没有没有正义的战争,因为残酷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有人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你如何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呢?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和财富,相互争战,故有“春秋无义战”之说。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人民怨恨战争,渴望统一。争霸战争的客观后果是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强了集权的趋势,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同时又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旧贵族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战争又客观上促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加强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应兼顾动机与效果,辩证统一地观察分析争霸战争。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通过学习本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拾级而上,顺达成功的顶峰!)
1.(2010江苏连云港)“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伟业。”材料中的这位历史人物应是()
A.齐桓公B.晋文公C.宋襄公D.楚庄王
2.(2010山西)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卿大夫是()①韩②赵③楚④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2009山西太原)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2008湖北黄冈)通过一些成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下列成语反映的史实与楚庄王参与争霸有关的是
A.退避三舍B.卧薪尝胆C.问鼎中原D.朝秦暮楚
5.(2008湖南中考)下列典故与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有关的是( )
A.尊王攘夷B.退避三舍C.卧薪尝胆D.纸上谈兵
6.(2008甘肃中考)下列历史事件或典故与成语“朝秦暮楚”有关的是( )
A.围魏救赵B.纸上谈兵C.卧薪尝胆D.“合纵”“连横”
7.材料解析题: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主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右衽矣。”(意思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百姓至今仍受其恩惠。若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要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夷狄统治下的老百姓了。)――《论语》
请回答:
①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

②管仲是如何“相”桓公的?

③管仲相桓公有何结果?

8.比一比:看谁知道的与春秋战国时期有关的成语故事多?

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探究预习提纲:
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并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三家分晋、合纵连横的史实。
填充“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并结合地图讲解有关史实,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收集、整理、叙述有关资料、成语典故,增强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及表述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课前查找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初步培养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
本课采用自学汇报式和质疑问题式相结合的方法,小组有选择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和质疑的能力。
根据史实,总结出此时的社会主题,并采用辩论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春秋战国时期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
明白国家强大的基础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更离不开人才的使用。
〖教学重点难点〗M.JaB88.cOM

重点 体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再现这段历史,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难点 从史实中体会、分析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查阅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书目及网站。
预测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应对策略。
制做本课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本课。
查阅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每人收集一条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成语典故。
〖板书设计〗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1.公元前21世纪―前770年,我国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2.西周初年,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采取了什么政策?
在学生回答出“采取了分封制”后进一步引发其思考,是不是采取分封制,西周的统治就可以长治久安了呢?
讲授新课
西周末年,镐京被犬戎攻破后,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周王室东迁后,王畿缩小,财源、兵源大大的减少,而且一天天的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风与尊严。各封国于是产生自行扩张领土的野心。从此,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领土和霸权,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战争。于是,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板书课题)
教师交待: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与“战国”名称的由来。
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情况完成如下内容,并请一同学用电脑把文字编辑在屏幕上:
春秋春秋五霸:
战国战国七雄:
教师与同学们一起确定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春秋 齐桓公称霸及其他四霸 战国 三家分晋
 问鼎中原(晋楚争霸) 合纵连横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选择感兴趣的主题,一起研究学习后,进行汇报。
教师提出如下要求:
(1)列出本组的汇报提纲;
(2)组长组织本组汇报;
(3)组员根据提纲进行汇报的分工;
(4)汇报形式自行选择,如成语故事、历史短剧等;
(5)根据本组选择的内容设计一组问题,测试一下其他组对该内容的掌握情况;
(6)其他组可就此内容向该组同学质疑。
给大家时间分头学习、研究、准备。
汇报开始:
(老师为之提供“春秋形势图”“战国形势图”、实物展台)
(1)小组自告奋勇进行汇报,并把汇报提纲编辑在大屏幕上;
(2)小组汇报完后,研究相同主题的小组给以补充,并介绍本组设计的汇报思路;
(3)结合老师提的要求,大家对该组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
(4)其他组质疑;
(5)展示本组设计的问题,其他组成员回答。
教师事先设计一组问题,参与大家的质疑活动。如果学生在质疑活动中涉及到以下问题,教师可不予考虑,如没有涉及,教师再结合此环节进行补充。(此过程旨在对学生的质疑活动给以补充)
设计问题如下:

一、关于齐桓公称霸
1.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旨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第一,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提倡节俭,发展生产,还改革军事,这些措施,使齐国很快国富兵强,具有争霸的雄厚实力;第二,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第三,齐国在山东北部,负山面海,拥有山海渔盐之利,经济富裕,这为其争霸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举行会盟,连周天子也派人参加,齐桓公正式成为中原霸主)
2.请同学们看以下的史料: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主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右衽矣。”
――《论语》
阅后请回答: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旨在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能力)
(意思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百姓至今仍受其恩惠。若没有管仲,我们大概要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夷狄统治下的老百姓了。于此可见,齐桓公的霸业对华夏文明的继续发展,有特殊意义)
3.可不可以说齐桓公的霸业就是管仲的霸业?
他们俩个谁的作用更大?(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的深刻分析,体会欲成就大业,需重用人才,及一代霸主的胸襟)
可以有两种观点:①齐恒公的作用更大,因他有雄才大略,重用管仲等人才;②管仲作用更大,因为他辅佐齐恒公,制定正确的策略,进行改革。
4.你对齐桓公称霸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并说明理由。(旨在使学生对历史产生认同感,学以致用)
(教师可小结:经济建设才是根本,军事力量的强大是必由之路,“尊王攘夷”――讲究策略,重用人才等)二、关于问鼎中原
1.楚国是不是周初的分封国?(旨在联系旧知识点)
(不是。当周朝已有政府组织数百年之久时,楚部落还只是一个部落,它是一个新兴的力量)
2.还记得九鼎吗?你能从问鼎事件中读出何意?(旨在联系旧知识点,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鼎,象征九州,成为夏、商、西周三代传国的宝物。周王朝掌有它,是作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凭证。楚国问鼎,是挑战王权,是暗示想取而代之)
3.其他诸侯国能否去“问鼎”?(旨在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其他诸侯国在理论上还是周王室的分封国,因此不能去“问鼎”)
4.你知道“九鼎”的去向吗?(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
(300年后的纪元3世纪,周王国最后一任王姬延在位,那时国土更小,政府更穷,姬延靠着借债度日,负债累累,无法支持。他就悄悄地把九鼎熔化,陆续出卖还账。等周王国被秦国灭掉时,九鼎已卖了个精光)
5.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教师可酌情补充宋襄公争霸失败、秦穆公西霸及南方吴越争霸等基本情况。
三、关于合纵连横
1.战国时代,除了使用武力之外,还有什么特点?
(各国还不断展开政治、外交上的攻势)
2.六国合纵抗秦为何未成功?
(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五国间利益不一致,“朝秦暮楚”,立场不坚定)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小国林立;大国争霸;政变不断发生;不断有旧国灭亡,新国兴起;一次大战调整一次霸权;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总之,此时的社会主题是:动荡、变革、争霸。
课堂辩论
(旨在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
(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两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有延缓作用,更有推动作用。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延缓作用。各国诸侯为了争霸的需要,竞相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竞相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同时,各诸侯国在战争中增进了民族融合。大国争霸、兼并的过程,也是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
轻松五分钟
(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按照小组的顺序,每组说出一条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成语典故,不许重复、不许间断,如间断重复,即被淘汰。看哪些组获胜。
如学生说的不全,教师可补充:老马识途、卧薪尝胆、围魏救赵、朝秦暮楚、一鸣惊人、负荆请罪、退避三舍、完璧归赵、纸上谈兵、毛遂自荐、一鼓作气、管鲍之交、东施效颦……
给你一个挑战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请一同学在大屏幕上填充完成“战国七雄”方位图。
我们一起来接受一个挑战:设计战国七雄方位歌谣,看谁设计的歌谣既准确,又方便记忆。老师也参与设计。
设计完的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老师的作品也参与展示,并一起进行点评。对优秀的作品,给以鼓励。
(教师的设计如下:齐、楚、秦、燕,东南西北分四方,赵、魏、韩,从北到南居中央)
精彩回放
(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并充分发挥互评的作用)
教师对同学们的回放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可引导补充。例如发言最积极的是谁,问题提得最多最好的是谁,哪个小组组织的汇报最精彩,谁的“战国七雄歌谣”设计得最有创意,等等。
布置作业
把收集到的成语故事或改写成剧本、或画成图画,贴到“历史学习留言板”上。教师对作业情况进行打分,计入个人档案。
〖教案说明〗

1.本教学设计重在学生活动,教师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参与其中。
2.注重学习兴趣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3.在评价方面做进一步探索,设计了“精彩回放”这一环节。
4.本课亮点:教师设计问题,参与学生的质疑过程;课堂辩论,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设计战国七雄歌谣,培养创新能力。
〖教案点评〗

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有三个:
1.教师在注意“知识与能力”目标实现的同时,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学汇报”“质疑”“课堂辩论”“给你一个挑战”等环节的设置,在学生活动中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三者实现了比较好的整合。
2.课堂始终体现了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始终把自己融入学生当中,参与他们的活动,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平等、有兴趣的学习。
3.难能可贵的是,在课堂评价上,做了很有益的探索,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精彩回放”环节的设置,为学生互评提供了舞台。这里体现了设计者的独到之处。总之,这节课作为常规课的教学,较之我所看到的教学设计,更具特色,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借鉴性,符合历史课改理念。

4.你对齐桓公称霸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并说明理由。(旨在使学生对历史产生认同感,学以致用)
(教师可小结:经济建设才是根本,军事力量的强大是必由之路,“尊王攘夷”――讲究策略,重用人才等)二、关于问鼎中原
1.楚国是不是周初的分封国?(旨在联系旧知识点)
(不是。当周朝已有政府组织数百年之久时,楚部落还只是一个部落,它是一个新兴的力量)
2.还记得九鼎吗?你能从问鼎事件中读出何意?(旨在联系旧知识点,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九鼎,古代传说夏禹铸了九鼎,象征九州,成为夏、商、西周三代传国的宝物。周王朝掌有它,是作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凭证。楚国问鼎,是挑战王权,是暗示想取而代之)
3.其他诸侯国能否去“问鼎”?(旨在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其他诸侯国在理论上还是周王室的分封国,因此不能去“问鼎”)
4.你知道“九鼎”的去向吗?(旨在引起学生的兴趣)
(300年后的纪元3世纪,周王国最后一任王姬延在位,那时国土更小,政府更穷,姬延靠着借债度日,负债累累,无法支持。他就悄悄地把九鼎熔化,陆续出卖还账。等周王国被秦国灭掉时,九鼎已卖了个精光)
5.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教师可酌情补充宋襄公争霸失败、秦穆公西霸及南方吴越争霸等基本情况。
三、关于合纵连横
1.战国时代,除了使用武力之外,还有什么特点?
(各国还不断展开政治、外交上的攻势)
2.六国合纵抗秦为何未成功?
(秦国用贿赂、威胁的手段破坏合纵,各个击破;五国间利益不一致,“朝秦暮楚”,立场不坚定)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师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补充:小国林立;大国争霸;政变不断发生;不断有旧国灭亡,新国兴起;一次大战调整一次霸权;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总之,此时的社会主题是:动荡、变革、争霸。
课堂辩论
(旨在培养学生辩证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把人们带进了战乱,对社会起了破坏的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有人说,春秋战国时代“在战斗中成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你的观点如何呢?
(观点相同的同学组成一组,两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有延缓作用,更有推动作用。推动作用远远大于延缓作用。各国诸侯为了争霸的需要,竞相改革,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竞相重用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同时,各诸侯国在战争中增进了民族融合。大国争霸、兼并的过程,也是国家趋于统一的过程。
轻松五分钟
(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按照小组的顺序,每组说出一条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成语典故,不许重复、不许间断,如间断重复,即被淘汰。看哪些组获胜。
如学生说的不全,教师可补充:老马识途、卧薪尝胆、围魏救赵、朝秦暮楚、一鸣惊人、负荆请罪、退避三舍、完璧归赵、纸上谈兵、毛遂自荐、一鼓作气、管鲍之交、东施效颦……
给你一个挑战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请一同学在大屏幕上填充完成“战国七雄”方位图。
我们一起来接受一个挑战:设计战国七雄方位歌谣,看谁设计的歌谣既准确,又方便记忆。老师也参与设计。
设计完的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老师的作品也参与展示,并一起进行点评。对优秀的作品,给以鼓励。
(教师的设计如下:齐、楚、秦、燕,东南西北分四方,赵、魏、韩,从北到南居中央)
精彩回放
(旨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并充分发挥互评的作用)
教师对同学们的回放没有涉及到的内容可引导补充。例如发言最积极的是谁,问题提得最多最好的是谁,哪个小组组织的汇报最精彩,谁的“战国七雄歌谣”设计得最有创意,等等。
布置作业
把收集到的成语故事或改写成剧本、或画成图画,贴到“历史学习留言板”上。教师对作业情况进行打分,计入个人档案。
〖教案说明〗

1.本教学设计重在学生活动,教师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参与其中。
2.注重学习兴趣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3.在评价方面做进一步探索,设计了“精彩回放”这一环节。
4.本课亮点:教师设计问题,参与学生的质疑过程;课堂辩论,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设计战国七雄歌谣,培养创新能力。
〖教案点评〗

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有三个:
1.教师在注意“知识与能力”目标实现的同时,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学汇报”“质疑”“课堂辩论”“给你一个挑战”等环节的设置,在学生活动中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三者实现了比较好的整合。
2.课堂始终体现了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师始终把自己融入学生当中,参与他们的活动,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平等、有兴趣的学习。
3.难能可贵的是,在课堂评价上,做了很有益的探索,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精彩回放”环节的设置,为学生互评提供了舞台。这里体现了设计者的独到之处。总之,这节课作为常规课的教学,较之我所看到的教学设计,更具特色,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借鉴性,符合历史课改理念。
第7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课程标准: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连横等斗争史实。引导学生识别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地理方位,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指导学生收集、阅读、讲解有关争霸的成语典故,培养学生收集、阅读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认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图技能,思考地图上形势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2)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成语典故,讲述成语故事。如老马识途、卧薪尝胆、围魏救赵、朝秦暮楚等故事,归纳出争霸胜负的主要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懂得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的道理。要求学生为国家的兴旺追求更高的目标,学习勤奋努力、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了解春秋战国的分期、基本线索和史实。
难点:分析争霸的胜负因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图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这些制度的弊端有哪些?
思考问题,展开讨论。
归纳:世袭制使无能的人为天子,周王室的实力越来越弱;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势力越来越大,想取代周天子,他们之间战争连绵不断,国家陷入分裂之中。
讲授新课:
西周灭亡后,东周开始。东周又分春秋战国时期。
〖屏幕显示〗
春秋——五霸(前770——前476年)
东周
战国——七雄(前475——前221年)
有谁知道为什么把这一时期称作“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答略。(可互相讨论)
一、春秋五霸——五霸相继(前770~前476年)
1、著名霸主:
同学们,关于春秋五霸,你知道些什么?
(踊跃发言)
归纳: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越王勾践、吴王夫差。
2、齐桓公首霸原因
影响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归纳:〖屏幕显示〗
①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原因②高明手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前651年,葵丘会盟
③优越条件-------山海渔盐,经济富裕
何谓“尊王攘夷”?“尊王攘夷”有什么高明之处?
答略
借“尊王”之名,行“争霸”之实,对外扩张。
关于管仲,同学们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老马识途、管鲍之交等
引导学生认识:齐桓公重视人才,知人善任。齐桓公重用了人才,国家日益走向强盛。
〖过渡〗齐桓公称霸为诸侯国所瞩目,一些大的诸侯国竞相效仿,其中较典型的是晋楚争霸。
3、晋楚争霸——问鼎中原
在晋楚争霸中最著名的战役是什么?
城濮之战
对!这场战役中有一个著名的成语故事,有谁能讲述一下?
退避之舍!(讲述故事略)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退避之舍这种策略在当时有什么作用?
答略
〖屏幕显示〗
作用①诚信:实现诺言、报答谢恩
②战术:避其锋芒、诱敌深入
归纳:晋文公“退避之舍”可谓是一箭双雕,诚信、歼敌两不误。“城濮之战”后,进入晋国称霸的时代,晋楚争霸持续了很长时间,到了楚庄王时期,打败了晋国,楚庄王取而代之,做了中原霸主。
关于楚庄王,同学们最熟悉的一个成语故事是什么?
一鸣惊人!
能否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讲述故事略。
春秋未年,江南吴越两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在吴越争霸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自由发言。
〖过渡〗从刚才的学习和思考中,同学们了解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等霸业的过程和不同方式。现在请同学们谈一谈,他们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你能得出个人事业成功的秘诀和国家走向富强的启示吗?(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富国强兵的关键所在)
展开讨论,自由发言。
〖屏幕显示〗
齐桓公:革新强国,首成霸主——革新
晋文公:勤业治国,跃居霸主——勤业
楚庄王:选择贤能、问鼎中原——重才
越王勾践:雪耻复国,终成霸业——毅力
归纳: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所以,作为一名学生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学好文化知识,掌握本领,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
〖过渡〗在春秋时期,一些较大的诸侯为了问鼎中原,争当霸主,不惜展开咄咄逼人的争霸战争。这种争霸战争就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经过春秋近三百年的争霸战争,大部分小国被兼并,周王的地位一落千丈,周王几乎被遗忘,大国对峙的局面形成,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开始了。
二、战国七雄——七雄并立(前475~前221年)
1、战国的形成:
公元前475~前221年是战国时期,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了解“战国”的形成。
〖屏幕显示〗
春秋原有的国家:齐、楚、秦、燕
历史角度三家分晋:赵、魏、韩
地理角度:齐楚秦燕赵魏韩(挂《战国形势图》)识别其方位)
(顺口溜)东南西北到中央
〖过渡〗战国时期,大国之间战争频繁,除了战场上的武力较量外,各国还展开了合纵、连横的外交斗争。
2、合纵连横
什么是“合纵”、“连横”的斗争?战国时各国之间为什么要进行“合纵”、“连横”的斗争?
〖屏幕显示〗《战国形势图》,组织学生讨论。
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
归纳: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从燕到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或西抗秦是为合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其他弱国是为“连横”。
秦国在战国后期通过变法逐渐强盛,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而东方六国为抗击秦的攻势,曾一度“合纵”攻秦,使秦国受挫,放弃了一些占领地。但“合纵”却不能善始善终,最终被秦的“连横”政策各个击破,为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
归纳:合纵”、“连横”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各国时而追随秦,时而又追随楚,反复无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朝秦暮楚”故事的由来。
有哪一位同学能讲一讲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
自由发言。
归纳总结:
同学们学习春秋战国一课后,能否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一段历史时期最显著的特点?
战争
战争给整个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答略
据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
除了消极影响外,战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没有积极的意义呢?
答略
归纳: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战火纷飞,色彩斑斓的年代。从政治史的角度来讲它展示了众多国家的外交手段、军事谋略、政治较量、社会变迁而形成的纵横交错的立体网。从文史的角度来讲,是众多成语典故的出处、源流。同时,春秋战国时期又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它既是我国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又是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秦国在战国末期,国力日益强盛,独占鳌头,摆出了咄咄逼人,无敌于天下的攻势,是笑在最后的国家,但是不是笑得最好的呢?请听下回分解。
轻松时刻
请同学们收集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如老马识途、管鲍之交、退避三舍、一鸣惊人、朝秦暮楚、卧薪尝胆。
反馈练习投影幻灯片

相关知识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6、以都江堰为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7、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知识与能力]
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通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创设一些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了解科技文化成就,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1、夏、商、西周兴亡过程,分封制。
2、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水利工程都江堰、甲骨文。
3、齐、晋争霸、商鞅变法。
4、孔子,百家争鸣。

1、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
2、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4、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7课时
知新课、活动课
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多种形式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一课,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是早期国家的产生,比较重要。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夏朝的兴衰。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3、西周的分封制。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个小问题,以图说文,让学生在讨论中,在老师的指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学生进行分组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

一、故事导入,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图片,并配以音乐,由同学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或播放“大禹治水”动画,引导学生回忆与大禹有关的史实,说明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
家。由此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落实目标)
(一)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
首先请同学观看多媒体屏幕上《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为学生设疑:这些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夏朝已是早期国家了),并由此让学生总结出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然后提出问题: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请同学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2、末代暴君夏桀
首先多媒体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插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阅读教材,请同学讨论:夏桀比得上禹吗?表现在哪里?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能体会到夏朝的灭亡,并由此因此本课第二个内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对这部分内容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1、提出问题:商汤为什么能灭夏?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记忆夏的灭亡和商的建立。
2、指导学生讨论: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成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引出商王盘庚迁都的内容。在讨论中加深印象。
3、多媒体展示《商都城示意图》,请同学指出商的统治区域,设问这样的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请同学讲述纣王的残暴,给商的灭亡打下伏笔。
4、请同学表演“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在表演中使同学了解文王求贤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文王的做法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过渡到牧野之战
5、多媒体展示《牧野之战示意图》,请同学描述当时战争的景况,得出牧野之战导致商灭亡西周建立。
6、最后请同学分组讨论教材23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指导学生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首先,夏桀、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其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人心。最后,商汤和周武王能够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并设问西周建立后怎样才能巩固统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三)西周的分封制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难点。所以,采用提问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取什么办法控制?(内容)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请同学自由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回答,各组可以互相辩论,在辩论中掌握知识,并且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
问题解决之后,多媒体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标出每一等级的名称。
三、课堂小结(反思完善)
针对本课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整合。

1、请同学制作一个夏商西周的大事年表,可以自己设计,并展示,教师给予评价。

重要年代重要事件重要人物
夏朝建立禹
约前1600年汤灭夏,商朝建立汤
约前1300年盘庚迁殷盘庚
前1046年牧野之战,西周建立周武王(姬发)、姜尚
前771年西周灭亡周幽王
?
或者:
朝代开国之君建立时间都城亡国之君
夏启前21世纪阳城夏桀
商(殷)汤前16世纪殷商纣王
西周周武王前1046年镐京周幽王
东周周平王前770年洛邑周幽王
四、感悟历史
学习了商朝的历史,对于商朝灭亡的史实,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商朝的一个国君,你将如何使商朝摆脱灭亡的厄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教案

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6、以都江堰为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7、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知识与能力]
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通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创设一些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了解科技文化成就,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1、夏、商、西周兴亡过程,分封制。
2、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水利工程都江堰、甲骨文。
3、齐、晋争霸、商鞅变法。
4、孔子,百家争鸣。

1、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
2、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4、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7课时
知新课、活动课
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多种形式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的一课,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是早期国家的产生,比较重要。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夏朝的兴衰。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3、西周的分封制。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个小问题,以图说文,让学生在讨论中,在老师的指导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学生进行分组导学,采取精讲深化、分析综合、设疑辩论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表演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运用多媒体课件,提供有关历史资料,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对各知识点的印象。

一、故事导入,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嫦娥奔月图片,并配以音乐,由同学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新课,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或播放“大禹治水”动画,引导学生回忆与大禹有关的史实,说明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他凭借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
家。由此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落实目标)
(一)夏朝的兴衰
1、夏朝的建立
首先请同学观看多媒体屏幕上《夏朝统治区域示意图》并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为学生设疑:这些历史资料说明了什么?(夏朝已是早期国家了),并由此让学生总结出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特点。然后提出问题:我国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发展到奴隶制国家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请同学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2、末代暴君夏桀
首先多媒体展示《夏桀把人当坐骑》插图,引起学生注意,然后阅读教材,请同学讨论:夏桀比得上禹吗?表现在哪里?这样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能体会到夏朝的灭亡,并由此因此本课第二个内容――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对这部分内容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1、提出问题:商汤为什么能灭夏?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自然记忆夏的灭亡和商的建立。
2、指导学生讨论:后世为什么把商朝又成为殷朝?当时商王盘庚为什么要迁都?引出商王盘庚迁都的内容。在讨论中加深印象。
3、多媒体展示《商都城示意图》,请同学指出商的统治区域,设问这样的一个大国是怎样灭亡的呢?过渡到暴君商纣。请同学讲述纣王的残暴,给商的灭亡打下伏笔。
4、请同学表演“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增加趣味性,并引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佳话,在表演中使同学了解文王求贤若渴重用人才的品德。文王的做法为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过渡到牧野之战
5、多媒体展示《牧野之战示意图》,请同学描述当时战争的景况,得出牧野之战导致商灭亡西周建立。
6、最后请同学分组讨论教材23页“动脑筋”分析回答: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指导学生可以从三个方面思考:首先,夏桀、商纣的极端残暴统治激起了平民和奴隶的不满和反抗。其次,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结束夏桀、商纣的残暴统治,深得人心。最后,商汤和周武王能够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部落,抓住时机一举取胜。并设问西周建立后怎样才能巩固统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
(三)西周的分封制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难点。所以,采用提问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取什么办法控制?(内容)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请同学自由讨论,然后选派代表回答,各组可以互相辩论,在辩论中掌握知识,并且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
问题解决之后,多媒体展示西周等级示意图,让学生到大屏幕前标出每一等级的名称。
三、课堂小结(反思完善)
针对本课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整合。

1、请同学制作一个夏商西周的大事年表,可以自己设计,并展示,教师给予评价。

重要年代重要事件重要人物
夏朝建立禹
约前1600年汤灭夏,商朝建立汤
约前1300年盘庚迁殷盘庚
前1046年牧野之战,西周建立周武王(姬发)、姜尚
前771年西周灭亡周幽王
?
或者:
朝代开国之君建立时间都城亡国之君
夏启前21世纪阳城夏桀
商(殷)汤前16世纪殷商纣王
西周周武王前1046年镐京周幽王
东周周平王前770年洛邑周幽王
四、感悟历史
学习了商朝的历史,对于商朝灭亡的史实,你有什么感想?如果你是商朝的一个国君,你将如何使商朝摆脱灭亡的厄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学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掌握基础知识:大变革时代的主要诸侯国,奴隶社会政权的更替及原因、青铜文明和中华文化的勃兴等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地能力,和全面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诸子百家和商鞅变法
难点;奴隶社会政权的更替及原因;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知识网络梳理

夏商西周的兴亡(建立时间,、开国之君、都城、亡国之君)
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内容和作用)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商朝最大的青铜器是、
青铜器造型奇特的是成都平原的三星堆文化

农业畜牧业的发展:繁荣时期
灿烂的青铜文明

奴隶的悲惨生活:牛马不如的生活

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

、。

大变革的时代:和的使用,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著名的都江堰:时期的主持修建,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商鞅变法:时间、内容和作用

文字的演变→→→

时期发明24节气。
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是,他发明了、、
、四诊法
中华文化的勃兴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他的作品是
春秋战国之际盛行的音乐是。

百家争鸣:各家代表、学派及思想观点

链接中考
[09汕头中考]
《左传》中记载:在一个重要的仪式上,司空(官名)冉季代表周天子向周武王之弟康叔分赐疆土,司徒(官名)陶叔代表周天子向康叔分赐平民、奴隶。这一仪式反映出西周实行的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奴隶制D.分封制
[08淮安中考]
秀美的成都平原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创造了独特的“三星堆”青铜文化。下列文物属于这一文化的是:
ABCD
[09孝感中考]
某校七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百家争鸣”一课后,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围绕着如何遏制校园内“损害公物”行为进行分组讨论,产生了若干观点。这些观点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中哪个组的观点更为合理
A.儒家组:损害公物属于道德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说服教育解决
B.法家组:损害公物属于犯罪行为,应依照法律条款惩处
C.道家组:损害公物属于无意识行为,可以让学生闭门修炼自行解决
D.墨家组:损害公物属于奢侈浪费行为,要提倡节俭
[08桂林中考]第9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二:
“民为贵”,“君为轻”。
请回答:
(1)孔子和孟子是什么学派的代表?这一学派的思想核心是什么?(2分)
(2)材料一被推荐为2008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语之一。请你说说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它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给我们什么启示?(2分)
(3)材料二中“民贵君轻”的思想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中得到了怎样的体现?(1分)
[参考答案](1)儒家学派。(1分)“仁”的思想。(1分)
(2)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迫别人去做。(1分)尊重他人.宽容.平等待人。(1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3)体现在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的尊重,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怀。(1分)(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达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2、相传我国在哪一朝代就有了历法()
A、夏朝B、商朝 C、西周 D、东周
3.春秋时期最先称霸的中()
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秦穆公
4、战国时期出现政治、经济大变革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地主阶级这确立封建统治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D、地主阶级为巩固统治
5、战国时期韩国的韩非属于
A儒家B法家C纵横家D道家
6、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A、更多使用铁制农具B、实行商鞅变法
C、重视水利工程建设D、牛耕得到推广
7、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我们今天的文字来源于
A、金文B、小篆C、甲骨文D、陶器上的符号
8、都江堰的作用最准确的说法是
A、防洪排水B、防洪蓄水C、防洪灌溉D、蓄水防旱
9、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A、私学的兴盛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C、社会大变革D、士人的解放
10、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统一度量衡B、奖励军功C、奖励生产D、推行县制

二、连线题

将下列成语典故与相应的历史事件用线条连接起来。
老马识途吴越争霸
退避三舍晋楚争霸
卧薪尝胆齐桓公称霸
指鹿为马长平之战
纸上谈兵秦朝暴政

三、材料分析题
1、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矣。”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文中“卫鞅”指谁?“孝公”是哪国国君?

(2)文中反映了卫鞅的什么主张?
(3)文中的议论代表哪个学派?结果如何?

2、材料分析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在教育上有什么贡献?

四、填写诸子百家图
学派代表人物时期著作主要思想
儒家春秋《论语》“仁”、“礼”
道家老子春秋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兵家春秋
墨家战国
儒家孟子《孟子》“仁政”
道家战国《庄子》“无为而治”
法家韩非战国《韩非子》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0385.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