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世界新生儿图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世界新生儿图》,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3.3世界新生儿图(2)(P88~P89)
教学目标:1、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能从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3、经历估测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
教学重点:培养对数据的理解能力,要学会从统计图中分析出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会用图形面积表示统计数据,学习通过图形面积估计数据大小。
教学难点:会从统计图中分析出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会用图形面积表示统计数据,学习通过图形面积估计数据大小。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
教学工具:课件。
准备活动:
对下列各题的制折线统计图:
1、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统计:
年份1965
198019851990199920002001
入学率(%)84.793.095.997.899.199.199.1
2、我国从业人员构成(合计=100)
年份
19901997199819992000
第一产业
50.549.949.850.150.0
第二产业
23.523.723.523.022.5
第三产业
26.026.426.726.927.5

教学过程:
一、新课:下面是世界人口和我国人口变化统计表(单位:亿)
年份
1957197419871999
世界总人口数
30405060
我国总人口数
6.318.6810.8612.78
(1)用一幅折线统计图表示世界人口和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
(2)在上面的统计图中画出第三条折线,表示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人口的变化情况;
(3)比较三条折线的变化趋势;
(4)计算出不同时期的世界人口密度以及我国的人口密度;
(5)求出不同时期我国人均拥有的国土面积。
二、巩固练习:
下表是1949年以后,我国历次人口普查情况(单位:亿)
年份
19531964198279902000
人口
5.946.9510.0811.3412.95
(1)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
(2)计算每年平均增长的人口数;
(3)分年段算出每年平均增长的人口数,并与(2)的结果进行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会从统计图中分析出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作业:课本P89习题3.5:1。
教学后记:

延伸阅读

3.3世界新生儿图(1)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3.3世界新生儿图(1)”,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3.3世界新生儿图(1)

教学目标:

1、体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能从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能形象、有效地运用统计图描述数据;

3、经历估测平面图形面积的过程.

教学重点:

培养对数据的理解能力,要学会从统计图中分析出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会用图形面积表示统计数据,学习通过图形面积估计数据大小.

教学难点:

会从统计图中分析出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会用图形面积表示统计数据,学习通过图形面积估计数据大小.

教学过程:

一、新课:由《东体彩“36选7”图解分析》中的各中统计图而引出新课:说明我们学习“新生儿图”的必要性.

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本P84的新生儿图.寻找新生儿图透露出来的信息.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图形的面积之间的大小关系;

(2)面积的大小表示什么?

(3)面积的大小与新生儿有什么联系?

(4)该图与世界地图相比,哪个国家被画得很大?哪个国家被画得很小?

(5)从该图你能不能大概的知道这四个国家的新生儿的数量呢?

(6)分别估计在该图和世界地图中,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四个国家的面积之比.你发现了什么?

(7)如何估计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这一年的新生儿数.

(8)各个国家的新生儿之比与该图的表示新生儿的图形面积比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到信息.再讨论、交流中进步.教师应重视活动过程,而不必强调结果的准确性.(可以利用计算机帮助解决问题)

二、下面列出了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四个国家1996年的国土面积和人口情况:

中国

美国

印度

澳大利亚

国土面积/万千米2

960.0

936.4

328.8

774.1

人口总数/万

122389

26519

94561

1831

(1)这四个国家之间的国土面积之比大约是多少?

(2)如果要用图3-1的方式表示各个国家的人口总数,那么在这幅图中四个国家所占的面积之比大约会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下表是1949年以后,我国历次人口普查情况(单位:亿)

年份

1953

1964

1982

7990

2000

人口

5.94

6.95

10.08

11.34

12.95

(1)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

(2)计算每年平均增长的人口数;

(3)分年段算出每年平均增长的人口数,并与(2)的结果进行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如何从各种统计图中分析出尽可能多的、有用的信息.

作业:课本P87习题3.4:1.

教学后记:

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差,学生不能很好地从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不大懂得发现问题,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不善于独立思考,对估计图形的面积在老师的指导下勉强完成.

《柳叶儿》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柳叶儿》》,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九课时:《柳叶儿》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乐”和“苦中带涩”的思想感情的内涵,珍惜今天生活的幸福。

2、品读文中的精彩句子,并体会从中饱含的感情。

3、能与其他类似文章进行比较阅读。

课前学习:1、读准字音,弄清字意。

2、熟练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3、阅读张洁的《挖荠菜》、刘绍棠的《榆钱饭》、李治修的《挂在墙上的童年》。

4、积累绘柳的古典诗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谚语中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柳是春的使者。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绘柳的绝句。(学生交流)作为文人笔下的爱物,宋学孟在苦难的岁月里,也与柳叶儿结下了一段不解之缘。

二、速读课文,创设问题情境。

1、结合课文描写的内容,说说你认为柳叶儿好吃吗?

2、为什么在柳叶儿抽芽的时候,全家最乐的人是我?为什么我会感到“乐”?

3、除了“乐”之外,作者还带着怎样的感情来回忆往事的?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

苦中带涩。

三、通过自己的了解,谈谈在艰苦的岁月里人们还以什么来充饥?

四、比较阅读。介绍张洁的《挖荠菜》、刘绍棠的《榆钱饭》,并把这两篇文章与《柳叶儿》作比较,谈谈在结构、感情、语言、对苦与乐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异同点。

二、课堂讨论:

你吃过野菜吗?如有,与课文所写的感受是否相同?为什么?

三、课后学习:

询问一下自己长辈年少时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作比较,谈谈感想,提升人生感悟

示儿


《示儿》教学设计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一中六年级李桂华

一、教材分析:

《示儿》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陆游在诗中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所以引导学生走进陆游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应该作为本堂课学习的重点。

二、设计理念:

以读为主,自主体悟,想象创新,情景交融。要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特点,从而突出语文课程审美性的特征。因为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古汉语,言简意丰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化的热爱。

因此从开始上课到结束,这节课始终让学生处于古诗学习的氛围中,用自己总结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感受中,使他们从中了解古诗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培养了他们对古诗的热爱和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热爱。

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所代表的情感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意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适时进行德育、美育定渗透教育。

这节课的目标是学会一首古诗,通过课外延伸古诗,同类比较达到对《示儿》这首古诗的内容和情感的体验和升华。

为了激发与诗词内容相适应的情感,力求让学生的情绪与诗词产生共鸣,因此导课时设计了“总理的遗嘱”这一内容。学生理解本诗后,就延伸到了课外各类爱国诗:如《题临安邸》相互参读比较升情;插入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片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到学习中去;最后以“心声倾诉—给台湾小朋友说几句话”为本课的结束。教学中还运用了许多学习方法:如抓关键字眼,联系上下文,朗读法,展开想象等。诗句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鲜明,栩栩如生的画面,有助于理解课内古诗《示儿》的情感和思想。

三、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四、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五、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六、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导课:1976年1月,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逝前已经昏迷中的他,要求所见的最后一个人是调查部长罗青长,了解对台湾工作情况。面对罗青长,总理未能把心中的话说完,便再度昏迷过去。邓颖超最了解丈夫的心愿,她把周恩来的骨灰盒先陈放在台湾厅一夜,后遵其遗嘱将骨灰撒向祖国的山川江海。

同学们,对刚才这番话,你是如何理解的?从中你读出了总理的心愿了吗?(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

2、盼望祖国的统一,自古以来都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797年前,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板书课题:《示儿》)

(二)、回忆、总结古诗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咱们以前都学了不少古诗了,大家能说出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揭示学法:(课件出示)

走进诗人、理解诗题;抓准字眼、明析诗意;

想象意境、感悟诗情;吟诵诗句、熟背诗文。

(三)、循序渐进,学习本诗。

1、走进诗人、理解诗题

学生对于陆游应该比较熟悉了,所以可以让学生简介作者,解释诗题,教师做适当补充。(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

2、抓准字眼、明析诗意

(1)、自读古诗。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手中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

(2)、合作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自己刚才自学中的疑问,分。享你的学习收获。

(3)、汇报交流。讲解诗的大意,找准关键字眼。

 示儿
 死去无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3、想象意境、感悟诗情
 听录音范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当时的情景,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4、吟诵诗句、熟背诗文

教师小结: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练习有感情朗读;

②指名读;齐读。学生练习背诵诗句。

(四)、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我想用一首诗来揭示这个问题的答案。(课件出示林升的《题临安邸》)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2)那么,如何才能使国富民强呢?(课件出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片断)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五)拓展总结----心声倾诉
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今天,香港、澳门回到了祖国怀抱,可是,台湾的同胞们却远离祖国母亲。请大家对远在台湾的小朋友们说几句话,表达一下自己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愿望,尽可能的用上自己知道的古诗名句。 

《示儿》教学反思:

古诗是我国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往的古诗教学,往往注重讲解注释,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把古诗的意思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传授给学生上了;而学生在枯躁无味的逐字逐句的解释中,根本就不能体味到我国古诗独有韵味美和意境美。
本课选用的古诗《示儿》虽然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但学生对于这首诗已经都比较熟悉了。在这节课的开始,我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对学生讲述了“1976年1月,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逝前已经昏迷中的他,要求所见的最后一个人是调查部长罗青长,了解对台湾工作情况。面对罗青长,总理未能把心中的话说完,便再度昏迷过去。邓颖超最了解丈夫的心愿,她把周恩来的骨灰盒先陈放在台湾厅一夜,后遵其遗嘱将骨灰撒向祖国的山川江海。”然后我问学生:“对刚才这番话,你是如何理解的?从中你读出了总理的心愿了吗?”从学生的表现中看得出来,学生听得很动情,理解得也很透彻,从而为本文的学习搭建了一座畅通的桥梁。

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总结古诗的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总结出来的方法---“走进诗人、理解诗题;抓准字眼、明析诗意;想象意境、感悟诗情;吟诵诗句、熟背诗文。”,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诗意思;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并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当时的情境描绘出来,加深学生对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的感悟。

学生们对本诗掌握了以后,我又适时进行了课外延伸,给学生用多媒体展示了一首课外古诗----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片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动员,事实证明效果还是比较好的。最后,我安排了一项训练活动----心声倾诉:对台湾的小朋友说几句话。为了考查学生的古诗积累情况,我特意规定学生最好用上自己知道的古诗名句。

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情绪激昂高涨,我自己也感觉效果不错。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上肯定也会存在不少应改进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指正。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430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