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上册历史《战略大决战》教案鲁教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七年级上册历史《战略大决战》教案鲁教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七年级上册历史《战略大决战》教案鲁教版

第20课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蒋家王朝的覆灭,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战略大决战、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图片包括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A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B导入新课:教师可提问第17课学过的内容,解放战争划分几个阶段,起止时间。当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开始共同学习解放战争的第三阶段——第18课战略大决战,并出示第一子目“三大战役”。
C讲授新课:
一、战略大决战
1.出示课件动态的(解放战争时期)战争形势图,用提问方式和学生共同回顾战略进攻阶段解放军各个战场的形势,指导学生把握战略决战前全国战场形势的整体轮廓,通过分析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自然过渡到第l小目中第1子目“决战时机成熟”。
2.当过渡到第一小目第二子目辽沈战役时,设问思考题,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有利条件有哪些?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3.讲淮海战役作用时,注意对前后的知识的联系,上节讲战略反攻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作用,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向西威胁战略要地武汉,向东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巢穴——南京和当时中国经济的中心——上海,而淮海战役的胜利正是这一战争走势的发展。这一评价也是对渡江战役作的一个铺垫。
4.讲平津战役即分析出由于张家口和天津先后解放,而北平和平解放是大势所趋。党中央和平解放北平的政策方针是正确的,并为之付出努力,得民心解民意,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顺应了这一历史趋势,是民心所向。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北京地区人民免遭战争之苦,也使北京这座千年古城,特别是故宫这座皇家园林建筑得以完整地保存。增强学生保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二、渡江战役时可介绍国共北京和谈情况,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妄图划江而治的图谋,进而提问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有哪些,这样就可以分析其历史作用,捍卫了国家的领土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三、本课小结
教师指出:三大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在军事上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准备了条件。渡江战役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内战失败后妄图“国共划江而治”的图谋。并占领国民党统治的巢穴——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构思和设计,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具体实践的典范,是我国军事思想在当代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军事理论的宝库。
D练习:国民党军队的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
E作业:课后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一、战略大决战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二、列举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大战役
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相关阅读

战略大决战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战略大决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型:新授课时间:

第20课战略大决战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阶段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军队优劣势、弱强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事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认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①、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正在全国的胜利;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他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正确的垮台,蒋家王朝的覆灭,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③、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军事指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④、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三、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机能。

四、重点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概况(战役名称、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战况、歼敌人数、战果、意义)

2、难点: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方式:学案式教学

六、导学过程:

1、指导学生自学完成三大战役概况表:

战役名称时间指挥员作战部队战况歼敌人数战果意义

辽沈战役1948.(9-11)林彪东北解放军占锦州、47万人解放东北全境基本歼灭

罗荣桓克沈阳敌军主力

淮海战役1948.11-1949.1刘伯承中原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55万人奠定解放江南大大加速了全陈毅华东解放军碾庄、双堆集各省的基础国的胜利

邓小平陈官庄歼敌

平津战役1948.11-1949.1林彪东北解放军占张家口、52万人华北全镜基本

罗荣桓华北解放军天津,解放

聂荣臻北平和平解放

2、渡江战役:

①时间:1949年4月(21日——23日)

②领导者:毛泽东、朱德

③战线: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500多公里,分三路渡江作战。

④结果:解放南京

⑤意义: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内战失败后妄图“划江而治”的图谋,捍卫了国家领土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三大战役概况表的各项知识要素,教师导引渡江战役经过,重点分析渡江战役意义。

七、达标训练:

1、选择题:

①三大战役开始的先后顺序是()

A、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

B、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C、平津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②、当人们看到矗立在长春南胡公园的解放纪念碑时,都不禁会想到1948年长春解放的那场战役,它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③、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计划实地考证有关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史实,你认为他们应该去()

A、徐州B、扬州C、苏州D、连云港

④、三大战役胜利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B、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D、标志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束

⑤、经过哪次战役,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垮台()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⑥、率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北平国民党军队总司令是()

A、傅作义B、杜聿明C、黄伯韬D、汤恩伯

⑦、平津战役中,和平解放的城市是()

A、张家口B、新保安C、北平D、天津

⑧、三大战役中最先攻克的城市是()

A、锦州B、沈阳C、天津D、徐州

2、材料解析题:

请阅读以下材料:

文献记录片《走进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梳头发时拔下了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的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请回答:

①、泽东所说“打了三个战役”是指哪三个战役?有何历史意义?

②、试分析为什么党中央毛泽东在西柏坡指挥的“三个战役”取得胜利?

③、西柏坡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之一,有着“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的美誉,想一想,为什么?

2、简答题

3、三大战役的其止时间、目的、意义各是什麽?

要求:第1题小组交流,教师释疑;第2题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解题思路;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

八、活动与探究

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国民党共产党

拥有军队430万人130万人

武器装备接收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基本上是步枪

拥有人口3亿多1亿多

拥有地区大城市,绝大部分铁路交通线小城镇、乡村、偏远地区

讨论:国共力量相差这样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就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

教学反思:

《战略大决战》导学案


《战略大决战》导学案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三大战役
1、学生根据94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书上做标记:
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3、“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
4、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完成97页“练一练”:填《三大战役》表

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百万雄师过大江
1、学生阅读97页“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联系98页“自由阅读卡邓小平走进原总统府”回答: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3、“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
第一层面:力量对比[如表格所列数字,这是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的];
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如书上原因A和D];
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如书上原因B和C];
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上述第二、五层面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使用图表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分析比较整合教材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活动探究“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环保文保意识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三大战役

1.学生根据94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在书上做标记:

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以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的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3.修改95页“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

4.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组织学生完成97页“练一练”,填《三大战役》表

战役名称发起时间共计歼敌人数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1948年9~11月歼灭和改编敌军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1948.11~1949.1

平津战役1948.11~1949.1

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百万雄师过大江

1.学生阅读97页“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联系98页“自由阅读卡邓小平走进原总统府”回答:

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3.根据98页“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

第一层面:力量对比[如表格所列数字,这是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的];

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如书上原因A和D];

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如书上原因B和C];

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上述第二、五层面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1.根据新学案67页[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知识线索。

2.布置课后完成的作业:新学案第69页[自我测评]以及101~102页“一、单项选择”7、8、9、10题(必答题);“二、配伍选择”(必答题);“四、想一想”和“五、史海拾贝”(选答题)。

3.提醒学生预习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593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