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知识梳理新部编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七年级历史上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知识梳理

1.“推恩令”的实施

(1)原因: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生活骄奢淫逸,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有的还企图谋反。地方上的豪强地主也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这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

(2)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随后又找各种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通过这些措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许多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2)措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3)影响: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3.盐铁专卖: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评价: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二、重难讲解

秦始皇和汉武帝治国措施的比较

比较

秦始皇

汉武帝

中央

集权

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采纳“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铸造五铢钱;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思想

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实行“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水利

工程

兴修灵渠

多次组织数万人开挖水渠,征调数万人堵塞黄河决口

总体

评价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延伸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应该要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巩固大一统王朝的措施。

2.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表,结合相关历史记载,设置相关问题,分析汉武帝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理解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的目的和影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知汉武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所做的努力,认识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的任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盐铁专卖等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难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三、教学策略

创设历史情境,直观再现历史,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体验、感悟历史。

设置问题,补充史料,引导学生根据问题阅读课文和材料,师生共同探讨来解决问题,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准备:查找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的具体记述,如“七国之乱”“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五、教学过程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这样评价他: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就是大一统的汉朝。汉武帝是如何加强中央权力的呢?他所采取的措施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汉武帝的丰功伟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一部我的地盘我做主

材料一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图(见P56课后活动)。

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汉书?主父偃传》

探究问题: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教师引领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材料,思考、讨论并解决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诸侯王势力强大,独霸一方,对中央形成了极大的威胁。

教师讲解:汉武帝即位后,就遇到了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的?

请欣赏历史情景剧。

剧情:

地点是武帝后花园。

武帝为掩人耳目,密诏大臣主父偃后花园议事。

主父偃:陛下十万火急召臣来,有何要事?

汉武帝:爱卿可知晁错为何而死?

主父偃:为先帝削藩而死。

汉武帝:先帝为何要冒死削藩?

主父偃:古代诸侯的土地不超过百里,国君对他们是很容易控制的。但自高祖以来,有的诸侯竟然拥有几十座城池,土地方圆上千里。天下形势平稳时,他们就容易奢侈骄横;形势急迫时,则依仗他们的强大,联合起来反叛朝廷。

汉武帝:以爱卿之见,先帝削藩乃英明之举,但为何失败?

主父偃:如果用法律来强行削减他们的土地,那么他们反叛的事就容易发生。晁错正是强制实行削藩政策,其结果使得吴、楚七国叛乱,不仅削藩未成,还险些酿成政权倾覆的大祸。

汉武帝:削藩未成,朕寝食难安啊!……

主父偃:陛下,臣有一计。

汉武帝:爱卿快讲!

主父偃:如今诸侯的子弟有的多达十几人,但只有嫡长子才可以世世代代相继承,其余的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骨肉,却没有尺寸之地的封国,那么皇上的仁爱孝亲之道就不能显示,陛下何不命令诸侯推广恩德,把他们的土地分割给子弟,封他们为侯?这些子弟必然十分高兴,感念皇恩浩荡,拥护皇上的措施。正所谓,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

汉武帝:(喜不自禁)此计甚妙,即日昭告天下,实施“推恩令”。

(剧终)

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说出“推恩令”的主要内容?

学生: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把王国的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新封的诸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

教师提问:“推恩令”的实施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学生: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使他们无力对抗中央,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教师设疑: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除了实行“推恩令”之外,汉武帝还有什么策略?

学生:建立刺史制度。

问题探究:

(1)什么是刺史制度?

(2)刺史的职能是什么?

(3)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总结。

教师补充:“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汉武帝为了强化地方监察制度,在地方设刺史。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个州派遣刺史一人进行监督。刺史有权监察郡国长官,如果发现官吏有欺瞒中央等行为,可以直接奏报皇帝,加以制裁。刺史负责监督地方官员,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强及其子弟。汉武帝的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文字史料和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推恩令实施的背景。历史情景剧通过再现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理解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

第二部我的百姓我做主

环节过渡:汉武帝利用“推恩令”解决了封国问题,设置刺史加强了对全国的监察控制,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那么思想上的统一,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PPT展示课后活动2,请学生根据两幅图说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不同态度。

秦始皇:对敢于评议朝政的儒生以暴力手段坑杀,没有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汉武帝:把儒学立为正统,在京师设立太学培养儒学人才,让他们能够进入仕途成为王朝的维护者。

教师设问:儒家思想在汉朝开始受重视,这与一代大儒董仲舒有密切的关系。这位一代大儒向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呢?请同学们来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播放视频剪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展示: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天人三策》

教师提问:“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儒家学说,即儒术。

教师总结:六艺是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术。总体上解释就是儒家学说。

教师提问:汉武帝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

学生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教师设疑:同学们,请思考董仲舒的建议为什么会被汉武帝接受呢?

学生思考讨论并探究问题。

师生共同总结:汉初,诸子百家各派学说仍很活跃,不利于中央集权,不适应汉武帝时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法家、道家学派的一些思想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适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正如黄仁宇所说:“董仲舒之尊儒,并不是以尊儒为目的,而是树立一种统一帝国的正规思想。”因此,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视频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认识历史不是枯燥的,而是有生命的,激发学生对历史的热爱,进而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和影响。

第三部我的经济我做主

环节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汉武帝从政治上和思想上巩固汉朝统治的措施。接下来,他在经济上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治呢?

PPT展示教材上的材料研读。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史记?货殖列传》

教师和学生一起解读材料意思,弄明白意思后,教师提出问题。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种状况对国家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人们都会弃农经商,影响农业发展,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教师讲解:对。在我国古代,农业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历代皇帝都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汉武帝为了改变上述状况,稳定经济发展,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教师提问:这些措施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了基础。

设计意图:利用课本中的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史料,理解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必要性和影响。

汉武帝时期,在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盐铁专卖等一系列的措施,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的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使汉朝进入鼎盛时期。

六、板书设计

初一历史上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导学案北师大版


初一历史上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导学案北师大版

1、学习目标: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的内容;理解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2、学习重点:理解“推恩令”的作用。

3、学习难点: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请认真阅读教材74—76页“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削弱封国势力”、“强化监察制度”三部分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文化方面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

政治方面

中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________________

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2.你的疑点、难点:

一、单项选择题

1.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A.法家学说B.道家学说C.儒家学说D.墨家学说

2.今天西安市南城墙和平门以西不远处,有一历史古迹叫“下马陵”。传说是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墓地,汉武帝有一次经过此地时特意下马,后来人们便把董仲舒的墓叫做“下马陵”。董仲舒在西汉历史上的贡献是()

A.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提出“削藩”

C.提出“推恩令”D.大败匈奴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接受了的建议?()
A.董仲舒B.刘濞C.晁错D.主父偃

4.“推恩令”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最主要的是()
A.省去了重新分封的麻烦B.分割后的各小王国无力与中央抗衡
C.节省了政府开支 D.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感激皇帝

5.下列官职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①丞相②御史大夫③司吏校尉④刺史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6.汉武帝时期,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的是()

A.刺史B.司隶校尉C.宰相D.御史大夫司

二、非选择题

材料一:“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他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400多人,全部活埋。”

材料二:“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用。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阅读材料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的内容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2.秦始皇这样做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危害?

3.材料二中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什么建议?

4.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5.试比较两位皇帝做法的异同点?

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


第15课汉武帝“大一统”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国问题的出现及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2﹑掌握汉武帝为推进国家“大一统”在政治﹑思想﹑军事上采取的措施。过程与方法:
感知“推恩令”,独尊儒术,对匈奴战争等史实,理解汉武帝“大一统”的时代特征。情感、态度、价值观:
1﹑汉武帝巩固了秦朝建立起来的大一统国家,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2﹑汉武帝的推恩令符合情理,手段巧妙,效果好。
3﹑汉武帝独尊儒术,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禁止百家争鸣,不利于学术繁荣。
4﹑“大一统”局面出现的基础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今天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是科技和创新,坚定学生为祖国建设努力学习的信念。教材分析重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难点:汉武帝推恩令符合情理,手段巧妙,效果好。汉武帝独尊儒术,禁止百家争鸣,不利于学术繁荣。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请欣赏一段MTV(播放《汉武大帝》主题曲)。听了这首歌你觉得熟悉吗?它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毛泽东把汉帝与秦始皇的历史功绩相提并论,称“秦皇汉武”。你对汉武帝了解哪些?请你介绍给大家。同学门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杰出历史人物的分封丰功伟绩。讲授新课:请同学们浏览教材标题,这节课的第一个问题是……第二个问题是……第三个问题是……从教材标题可以看出,汉武帝当政时社会存在哪些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刘邦建立西汉,恢复了国家统一,由于实行分封制,不久王国问题出现,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大字第一段和小字第一段,并说出了解到什么。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人物七国之乱作用
汉武帝继位后,兴功造业,多方建树,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出现了“大一统”局面,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颁布政治作用削夺爵位
①颁布“”削夺爵位作用
思想
②采取的建议作用
大兴教育任用作官军事
秦末汉初,匈奴侵扰边境,汉高祖出击匈奴,被围平城白登,汉武帝怎样解决匈奴问题的呢?引导学生自学教材第三目,然后分组竞赛。根据提问小组的提问打出幻灯片:条件军事:反击匈奴时间漠北之战人物作用
打出幻灯片《西汉疆域图》,引导学生回答疆域四至,提问:汉武帝时西汉在政治﹑思想﹑军事方面达到“大一统”,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国力强盛)
巩固小结:
通过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他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
通过汉武帝的作为,你怎样评价汉武帝?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当一分为二地评价。既要肯定其历史功绩,又要指出其局限性。
学了这一课,你有何感悟?
作业:
学生讲述课下了解的汉武帝的故事。
学生通过浏览教材标题得出汉武帝当政时社会存在王国问题、思想统一问题、匈奴问题。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到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诸侯王的权力有哪些、七国之乱的人物和作用。
引导学生回答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把政治、思想方面的知识点在课本上标出来,同位统一答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汉武帝的推恩令有何高明之处?”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并从思想上认识到汉武帝推恩令手段巧妙,效果好。学生总结:
汉武帝政治方面的知识点。通过判断一位同学的预习笔记的正误,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禁止百家争鸣,不利于学术发展。
学生总结:汉武帝思想方面的措施
学生分为四个小组,
第一组就第三目内容提三个问题,
第二组回答第一组问题,
第三组再提三个问题,
第四组回答第三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竞争意识。
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漠北之战》《霍去病墓》《马踏匈奴石雕》,讲述霍去病的故事。
学生总结:
汉武帝在军事方面的措施及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大一统局面出现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今天,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是科技和创新,同学们现在要学好各门学科基础知识,将来争做祖国的栋梁之材,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昌盛,使她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学生总结:
汉武帝当政时,为解决社会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
通过评价汉武帝,使学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学生谈学习感悟,深化对教材的理解,培养创造性。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5942.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