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选修一第三单元 第四节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教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选修一第三单元 第四节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教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三单元第四节文化源地与文化区教案

【教学目标】文化区的特点,文化区划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文化现象源地和文化系统源地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化区的划分依据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文化源地

【提问】什么是文化源地?

【展示图片】观察"1848年欧洲革命中心的分布"和"世界部分古代文明发源地的分布"图,说明这两张图表示的文化源地内容有什么不同?

【提问】为什么要区分文化现象源地和文化系统源地?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二、文化区

【提问】你认为文化区有哪些空间特点?

文化区的范围(文化区的重要性和范围有没有必然联系?请举例说明)

文化区的边界(文化区有没有明显的边界?)

文化区与自然区和行政区的区别

【动手】请你分别绘制一张文化区和行政区、文化区和自然区的比较图。绘制时需要设计好需要用到什么样的地图,如何体现它们的两两差别,通过对图的分析,总结文化区的特点。

【讨论】根据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表,你所在的地区应该属于哪一个文化区?和你所在文化区相邻的文化区有哪些?试比较这些文化区内有哪些不同的文化景观或文化现象?谈谈你对该划分方案的意见。把你的想法用提纲的形式列出来,并在课后查阅资料,寻找证据证实你的结论,写成一篇小论文。

延伸阅读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教案


3.4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示范教案

从容说课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是文化地理学中的主要研究内容。教材编排本节内容和下一节内容,都是在前面几节课的基础之上的再延伸,这样才使得本单元结构严谨、内容完整。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讲述文化源地的两种类型。即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的源地、文化系统的源地。教学时,我们先从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的源地为切入点引入,这样便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结合历史知识,我们以语言、习俗、农作物的种植等的最初分布地区,即诞生地来举例,学生们容易理解和掌握,这就是某种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的源地。然后,我们可将其扩大,如我们举例河姆渡文化或仰韶文化,它们其中的某一要素(文字、服饰、劳动工具等)是组成河姆渡文化(或仰韶文化)的一种事物和现象,而每一要素则成为一种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的源地。如果我们把这一地区和这一时期的所有的文化要素组合起来,则形成一个结构较为完整的、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种文化系统的源地,如我国新石器文化。

本节的另一个内容文化区,它与前一课的文化景观和后一课的文化扩散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区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因为文化区展示的是文化的空间分布,在这里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可通过分析课文中"中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来比较各文化区的异同点,来提高学生对文化区的认识。

下载地址: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62770

4.32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2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4.32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2,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考点要求]

理解文化源地的概念和类型

理解文化区的概念和空间特点

[复习目标]

①文化源地的含义、分类及特点

②文化区的含义与空间分布特点

③区别文化事物、文化现象、文化系统源地和文化综合体等概念

④文化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⑤中华文化区的组成和中国传统文化区的三级划分

[知识整理]

一、文化源地

1、概念含义--指某一文化事象(事物或现象)或者文化系统最初产生的地方。文化源地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二是文化系统的源地。

文化事物(或现象)源地就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事物的产生地。

高二地理教案:《文化源地与文化区》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二地理教案:《文化源地与文化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文化源地与文化区

一 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本讲讲述第三单元第四节——文化源地与与文化区。

1.了解文化源地的概念和分类,分析文化源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了解文化区的空间特点(范围、边界,与自然区的关系),了解中华文化区

(二)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2.知识要点

一、文化源地

(一)、文化源地概念:指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最初产生的地点

(二)、文化源地类型

1、文化事物或现象源地:点状

2、文化系统源地(结构完整、特征明显的文化产生地):面状

二、文化区

(一)、文化区概念

文化事物、文化现象、文化体系,覆盖的地区都可称为文化区

(二)、文化区的空间特点

1.范围大小各异,与其重要性无必然关

2.边界有实有虚,虚界可能发生重叠

3.文化区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三)、世界可以分为六个文化大区:(1).西方文化区(主要指欧洲和美洲);(2).伊斯兰文化区(西亚和北非);(3).印度文化区;(4).东亚文化区;(5).东南亚文化区;(6).非洲文化区。

3.教学分析

一、文化区是在文化源地基础上的拓展,因为文化区是在文化源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二、在许多有关文化地理的教科书中,都只是主要介绍文化系统产生的源地,而在我们的教材中介绍了两种文化源地。这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文化系统或文化综合体的源地可以分解为许许多多文化要素的源地。例如中国新石器文化可以分为不同地域的文化综合体,如位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位于北方地区的龙山文化,位于黄河上游地区的齐家文化,位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位于黄河下游的大汉口文化等,每个地域文化综合体都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要素构成的。在后来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人口的流动、民族的融合、统一国家的建定将个同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开来,在传播过程中文化要素的扩散是文化系统扩散的基础。当今文明已经覆盖了地球上绝大多数利于人类定居的地区,更多的文化扩散是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的扩散。第二,易于理解的文化源地是简单的文化事物或文化现象的源地,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引入。

三、文化源地的教学是文化扩散教学的基础。本课虽然主要介绍文化源地与文化区,但是可以将本课的内容作为下一课的铺垫。从图3.18中可以看到,1848年欧洲大陆的革命中心都是城市。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与落后的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1848年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欧洲革命的序幕,这种文化现象通过传染扩散很快引发了法国的二月革命,随后扩散到奥地利、普鲁士、匈牙利、捷克和罗马尼亚等国。当时欧洲大陆许多地方农业欠收,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城市的革命也唤醒了乡村地区,图中绿颜色的地区表示农民起义的分布,农民起义以中欧最为集中。“革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城市扩展到乡村属于等级扩散。从图中对以看到这场革命波及了欧洲大陆除了俄罗斯之外的主要国家。当时的俄国虽然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它仍然属于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并没有一批很强大的城市资产阶级作为传染扩散的基础,因此这场革命对俄国的影响不大。

四、文化区虽然不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但是前一课的文化景观和后一课的文化扩散都与本深有紧密的联系。文化区似乎更贴近他们头脑中的“地理”,因为文化区展示的是文化的空间分布。在教材中安排文化区的内容主要是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区是文化景观分析的目的之一。教材中介绍到文化区分为文化要素的文化区和文化体系或文化综合体的文化区。无论哪种文化区,它们的空间范围基本上是根据代表性文化要素以及文化景观的分布确定的。中国古代虫神庙分布图,既间接反映了古代蝗灾频繁地区的分布,又直接反映了虫神信仰这种文化现象的空间分布。

2.文化区是文化事物或现象扩散的结果。文化扩散有两大类,文化事物或现象自源地的扩展扩散是文化区自身扩大的过程;文化事物或现象自文化源地的迁移扩散, 有可能形成该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新文化区,尤其当迁移扩散主体是一个人数较多的群体时,这种可能件就更大。

五、世界文化分区有多种,相对简单的一种划分将世界划分为六个文化大区:1.西方文化区(主要指欧洲和美洲);2.伊斯兰文化K(西亚和北非);3. 印度文化区;4. 东亚文化区;5. 东南亚义化区;

6.非洲文化区。这部分内容学生做一般了解即可。

4.重点难点

本节重点为文化源地的两种类型:一是文化事物或现象最初发生的地方,二是文化系统的产生地。前者比较容易理解,如蒸汽机是在英国发明的;后者文化系统的源地,指结构较完整、特征较为明显的文化系统的产生地,因为它较抽象,不如文化事物,那样直观,有一定难度。其实只要掌握了文化系统是由多种文化要素组成的结构较为完整的体系就好理解了,如黄河流域、恒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以及玛雅文化等世界文明发祥地均可认为是某种文化系统的源地。构成这些文化系统的包括语言、文字、农业技术等文化要素。认识文化源地是要明确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和事物,即有它的产生、发展的空间、时间分布。其空间产生即源地。不同文化事物、文化现象、文化体系有不同的源地,说明是具有一定环境条件的,其首先是自然条件,所以认识文化源地要注意分析文化生态。

关于文化区只要一般了解就行,对其特点:有一定大小范围,边界有实(政治边界)有虚,和自然区不一定重合要注意理解。

5.例题精讲

[例1] 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各项发明和四大发明整体考虑,分析它们的源地类别是否相同?为什么?

[分析] 题目要求区分两类文化源地,一类是文化事物或现象,一类是文化系统;主要可从文化事物、现象或是由几种文化要素构成的整体上区别。

[答案] 不同。就四大发明中的每一项来说它们属于文化事物或现象的源地,而四大发明总的来讲则表现为科学技术这一文化系统整体,它的源地是中国。

[例2] 下列有关概念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顺序排列的是:

A.文化—文化区—文化体系—文化综合体

B.物质文化—文化—科学技术—电脑使用

C.文化—物质文化—科学技术一电脑使用

D.文化—文化体系一文化综合体一文化区

[分析] 题中各个概念之间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要先分析各个概念自身的内涵,如物质文化指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环境中创造的生产生活工具和技术。这样,它包含了科学技术,而又被文化包含,因为它是文化的一种类型。又如文化体系,指由若干文化要素(相互关联的)构成的反映某种显著特征的统一系统,文化要素间又相互关联构成—个个综合体,所以它包含文化综合体。

[答案] C、D

二、网上训练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下列文化源地属于文化系统源地的是:

A.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源地

B.以拼音文字为文化要素的古希腊文明发源地

C.中国水稻栽培发源地.

D.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选教授发明电脑汉字信息处理技术

2.关于文化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工业区域、农业区域不属文化区

B.文盲人口集中的地区谈不上文化区

C.文化区是指文化事物、现象和体系的覆盖区

D.文化区一定包括文化源地

3.关于文化源地和自然环境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文化源地和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地域是一致的

B.文化源地和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地域是不—致的

C.某种物质文化的源地和这种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地域有一定联系

D.自然环境对文化产生没有影响

4.文化区的特点有:

A.文化区的重要性与其范围大小密切相关

B.所有文化区都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C.文化区与自然区一定是重合的

D.文化区的边界有实有虚

5.下列文化区边界为实界的是

A.工业文化区 B.农业文化区

C.语言文化区 D.政治文化区

6.下列文化源地属于文化系统源地的是

A.玉米源地在美洲

B.近代工业源地在英国

C.电子工业源地在美国

D.亚洲古文明源地在西亚、南亚和中国

7.下列每组地理事物,由简到繁排列的是

A.文化现象、文化事物、文化系统

B.文化现象、文化综合体、文化体系

C.文化体系、文化现象、文化事物

D.文化综合体、文化体系、文化现象

8.有关文化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文化区是指文化事物的覆盖区

B.文化区与自然区是重合的

C.狭义的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体系覆盖的范围

D.文化区的范围一般是不变的

(二)、是非题

1.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中华文化区的分布范围是不同的。

2.狭义的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事物、现象覆盖的范围。

3.文化源地既包括文化现象源地,又包括文化系统源地。

4.文化区就是文化源地。

(三)、综合题

读公元前两千到三千年世界文明发源地分布图,回答问题。

此图反映的是——源地的分布状况,其中A、B、C、D文化源地兴起的共同自然条件有①————————,②———————— ③————————;其文化源地分别是——、——、——、——。

(2)与图中文化源地相对应的文化要素————古代文字的类型分别是A.————C.———— E.————

(3)请举出A、C、D三处现有的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其共同的物质文化景观有———和———。

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C 4. D 5. D 6. D 7. B 8. C

(二)、是非题 1 √ 2 × 3 √ 4 ×

(三)、综合题

文化系统 ①温带地区适宜的气候 ②沿海平原地形 ③水源充足的大河中下游流域

黄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 两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2)A.象形文字 C.楔形文字 E.拼音文字

(3) A C D

麦田 (地上河大堤) 油井(灌溉渠道) 棉田(阿斯旺大坝)

长城 清真寺 金字塔

共同的物质文化景观有:农田 灌溉渠道

第四节文化空间的扩散


高二年级地理——第十九讲(第十九周)

第四节文化空间的扩散

一网上课堂

(一)本讲主要内容:本讲讲述第三单元第四节——文化空间的扩散

1.理解文化扩散的含义、类型及后果,能结合已学过的知识说明文化扩散及其意义。

2.结合实例分析说明某种文化扩散的类型。

(二)学习指导

1知识结构:

2.知识要点:

一、文化扩散类型

(一)概念: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空间)

(二)类型:

1.扩展扩散(距离短)

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

2.迁移扩散(距离长)

(三)文化扩散实例分析:

7世纪中期,日本贵族和学者向从大唐归来的“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传染扩散

日本天皇下令仿效中国唐朝,在中央设立大学,在地方设立国学——等级扩散

南方温暖地带的轮滑旱冰运动——刺激扩散

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迁移扩散

(四)文化扩散的意义

是文化发展的反映;扩大或产生了文化区;有利于文化繁荣和发展

二、身边的文化扩散

现代社会文化扩散的形式日趋多元化和快速化:广播、电视、通信卫星、光纤、网络等

3.教材分析

文化的传播是指文化现象和事物从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或从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的过程。文化从一个地区传到另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播过程称为“文化扩散”;文化从一代人传到另一代人的文化传播过程称为“文化传承”。文化的扩散与文化的传承彼此不是截然分开的。例如,一种民间技艺产生于某个地区,该项技艺由发明者一代一代传给其后代。实现了这种文化事物的文化传承;在这项民间技艺发明者的后代中有一些人移居他乡,将这种民间技艺带到了新的地区,又实现这种文化事物的空间扩散。由于地理学关注的焦点是空间的过程,所以教材中重点介绍了文化扩散。为了突出“空间性”,在本课题目上加上了“空间”两字。

首先明确文化扩散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伴生现象,是文化发展的反映。就是说,没有文化传播就没有文化发展,这是最重要的。在此前提下认识文化扩散的类型,一是理解扩散的含义、二是不同类型的扩散表现形式,特别是要和实例结合。这是重点,也是难点。还应注意的是文化扩散的类型对于某种文化现象或事物的扩散来说往往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化、绝对化。如有的扩散从总体上是迁移扩散,但在具体扩散的过程和不同阶段来说可能是扩展扩散;就扩展扩散来说,其中有的属传染扩散,而有的则属等级扩散。以佛教传入中国为例,它传入中国主要是迁移扩散:印度僧与西域僧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带来了印度文化区的宗教信仰,法显、玄奘、义净等中国僧也不辞劳苦去天竺取经。属于迁移扩散。佛教进入中国之初,先为上层社会接受(如皇帝等),而后才逐渐扩散到民间,这种扩散过程则是等级扩散。所以我们不能绝对地说,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只是迁移扩散。事物是复杂的,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规律是对—般情况而言的,特殊情况反映在个体上总是有差异的,将复杂的文化事物简单化后才易于确定它的扩散形式。例如,武断地说中国文化向世界的扩散是迁移扩散就是错误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中不同的文化要素在向外扩散时的扩散形式并不是一样的。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将中原的农耕技术传给西南少数民族,后少数民族又将农耕技术传给了缅甸人,这个扩散过程就是扩展扩散。而造纸、活字印刷向西方的传播,则属于迁移扩散。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某种复杂的文化综合体或文化体系的传播属于何种扩散形式。

4.重点

文化扩散类型

5.例题精讲

[例]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其中电脑目前已开始在我国向家庭普及,这种扩散属于什么类型的扩散?│[分析]电脑是一种新的科学技术,新的文化事物。它源于美国,传到我国一方面是我国向外派遣的留学人员从国外带回,另一方面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外引进新技术传进的。从这些形式看属迁移扩散;在我国,首先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先行掌握,继而不少高校开设了计算机专业,培养了有关硬件、软件的专门人才;后来中小学也陆续开设电脑课,到现在会用电脑的人已大大增加,电脑的数量也极大地发展。[答案]迁移扩散。在国内属扩展扩散,高校开设计算机课、举办各种电脑培训班属传染扩散;从高校科研人员掌握到普及至家庭属等级扩散。而电脑的汉字化处理则属刺激扩散。[例]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要经过沙漠地区;唐玄奘赴天竺要越过青藏高原;日本“遣唐使”到中国学习要乘舟渡海的扩散类型。

[分析]古代长距离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是迁移扩散。这是因为各个文化区之间有较大的空间距离,通常是海洋、高山、荒漠等人烟稀少的地区,处于文化扩散源地与被扩散地区之间。

[答案]迁移扩散。[例3]有关文化扩散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文化扩散是文化发展的反映

B.没有文化扩散,文化就很难发展

C.文化扩散的主体是文化内容

D.文化扩散就是继承和发扬

[分析]发展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壮大和延续,包括空间范围的扩大和时间的持续延伸。文化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自身的繁衍要发展,因此文化本身要发展,就要求空间上的扩大和时间上的持续;相反没有文化扩散,人类创造的文化经过一段时间仍在原地就失去了意义。发展的主体是人,文化扩散的主体当然也是人,是掌握了某种文化的人,文化内容是人们掌握的文化事物或文化体系。对文化扩散来说,主要是指空间范围位置的变化;继承和发扬主要指时间即文化的传承。

[答案]A、B

二、网上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文化扩散方式中,有可能创造新文化区的是

A.传染扩散B。刺激扩散C.等级扩散D.迁移扩散

2.新发型从大城市向小城镇的扩散类型是

A.等级扩散B.刺激扩散C.传染扩散D.迁移扩散

3.90年代初期,某城市妇女绝大部分都争相购买蹬脚健美裤,这种服饰文化扩散属于

A.迁移扩散B.传染扩散C.等级扩散D.刺激扩散

4。中国饮食文化向美洲和欧洲的传播居于

A.迁移扩散B.扩展扩散C.文化传承D.等级扩散

5.某钢铁企业通过向“邯钢”学习,制定了自己的改革措施,这种管理经验的传播属于

A.等级扩散B.刺激扩散C.传染扩散D.迁移扩散6.在新大陆的美洲、大洋洲常见到基督教的教堂及其风俗,这种文化扩散主要属于A.扩展扩散B.迁移扩散C.传染扩散D.等级扩散7.下列关于刺激扩散的正确叙述是A.该文化易为大家所接受,一旦接受就能帮助传播B.由于人的长途迁移带到某地,被当地人接受C.该文化现象只能被部分人群所接受D.该文化被吸收者作了某些改变后继续传播8.中国餐馆几乎遍及世界各大城市,这种文化扩散现象主要是:A.迁移扩散B.扩散扩散C.等级扩散D.刺激扩散9.8世纪时,一批欧洲青年学者,跋涉干里到阿拉伯帝国学习天文、数学、化学和医学,学成之后回国。这种文化交流属于

A.传染扩散B.等级扩散C.迁移扩散D.刺激扩散

10.我国目前购买家用汽车的传播属于

A.等级扩散B.传染扩散C.刺激扩散D.迁移扩散

(二)、是非题.1.文化扩散是文化发展的反映。没有文化扩散,文化就很难得到发展。2.现代信息社会里的广播电视、通讯卫星、光纤、网络等先进技术设备,大大丰富了文化的空间扩展形式。3.任何文化区都是文化以其源地为中心,向外逐渐扩展而形成的。(三)、综合题1.简答题:在辽宁省沙锅屯及河南省仰韶村发现的彩色土器和土耳其的玉那(Anan);西亚(Gidic5a)等地发现的彩色土器非常相似,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地理。2.将正确的文化扩散类型填到每小题的括号中:A.迁移扩散B.等级扩散C.刺激扩散D.传染扩散(1)许多现代的时装设计师设计的时装灵感来自于满族人传统的“旗袍”。()(2)“麦当劳”、“肯德基”登陆中国。()(3)电脑从科研转到民用,直至在家庭中普及的过程。()(4)新航路的开辟,将欧洲的文化传播到亚洲、非洲和北美。()(5)20世纪30年代“义勇军进行曲”在我国的广泛传播。()(6)我国水稻种植技术被传到南亚和东南亚。()(7)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2A3B4A5B6B7D8A9C10A

(二)、是非题.1√2√3×

(三)、综合题1.在原始社会,人们具有很强的迁移能力。在生产力水平、自然环境条件相当的情况下,不同地区可能会产生形似的文化现象。2.1C2A3B4A5D6A7C第三单元练习(一)基础知识测试题(下列各题中有1—4项是正确的)1.下列关于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文化是地球上所有事物的总称B.文化是人类社会范畴的所有物质,但不包括自然物质C.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现象,包括物质的、非物质的财富之和D.文化是世界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2.下列事物、现象不属于文化范畴的是()A.陕北民歌B.我国制造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C.山东蓬莱仙阁附近海面出现的海市蜃搂D.三北防护林3.下列属于物质文化事物的是()A.多媒体教室B.环境保护法C.奔驰在公路上的轿车D.厄尔尼诺现象4.有关精神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B.与自然环境没有关系C.大连服装节属精神文化D.歌剧《白毛女》属精神文化5.反映当地自然环境对建筑风格的影响的是()A.西双版纳傣家竹楼B.因纽特人的雪屋C.纽约的摩天大楼D.黄土高原的窑洞6.下列属于文化景观的有()A.网吧B.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C.组合音响D.泰山日出7.有关文化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个文化景观必然带有创造和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特点B.文化景观要占据一定空间C.文化景观都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D.文化景观可以不同程度地反映其所属的文化体系的特征8.江南丘陵的茶园与太湖平原的农田的不同景观反映了()A.文化景现与自然环境无关B两地土地利用方式不同C.自然对精神文化景观的影响D.两地农业景观功能和形态一致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南昆铁路是文化景观,火车不是文化景观B.埃及金字塔是宗教文化景观C.长城的古今功能不同D.虫神庙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10.宁夏有融入了汉文化和典型伊斯兰教特点的两种不同风格,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清真寺反映出()A.文化景观是文化系统的折射物B.文化景观可不同程度地反映它所属的文化体系的特征C.回族宗教文化特点,以及民族间社会融合的特点D.当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11.文化景观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对自然环境产生有利影响是()A.洞庭湖的民垸B.江南丘陵的茶园C.三北防护林D.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12.关于自然对文化景观的影响描述错误的是()A.在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文化景观中表现得最突出B.主要表现在文化景观的功能和形态上C.对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影响是一样的D.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影响程度也必然减小13.某地域范围分布着古代遗留下来的龙王庙较多,这可以说明()A.该地区历史上曾多发水旱灾害B.该地区古代劳动人民有治理洪灾的能力C.该地区不一定有水旱灾害多发的现象D.该地区老百姓曾对龙王有盲目崇拜的现象14.下列文化源地属文化系统源地的是()A.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源地B.佛教发源地C.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源地D.中国新石器文化发源地15.有关文化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文化区是指文化事物、现象和体系的覆盖地区B.工业区、农业区不属于文化区C.行政区和某种语言文字分布区均属文化区D.文化区类型包括经济、政治、语言、习俗、饮食等16.关于文化区的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文化区的重要性与其范围大小密切相关B.所有文化区都没有明确的分界线C.文化区与自然区不一定是重合的D.文化区边界有实有虚17.中国的汉文化区()A.与中国行政边界一致B.属于文化综合体分布区C.已渗透到其他各大洲D.分布范围与其重要性成必然的正相关18.下列哪一种是对刺激扩散的描述()A.该文化易为大家所接受,一旦接受就能帮助传播B.由于人的长途迁移带到某地,被当地人接受C.该文化现象只能被部分人群所接受D.该文化被吸收者作了某些改变后继续传播19.中国餐馆几乎遍及世界各大城市,这种文化扩散现象主要是()A.迁移扩散B.传染扩散C.等级扩散D.刺激扩散20.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属于()A.迁移扩散B.传染扩散C.刺激扩散D.等级扩散21.下列现象属于精神文化扩散的是()A.广东人学说普通话B.东方人信奉基督教C.农民使用计算机D.儿童爱吃麦当劳22.当今世界文化是()A.繁荣发展,种类繁多B.不断统一,种类减少C.在趋同和趋异中发展D.仍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民族性23.人在世界文化中()A.是创造者和传播者B.是自然与文化相互作用的中介C.不是影响其发展变化的主要角色D.是文化扩散的惟一媒体24.下列文化景观中现在仍保留其当初建造时功能的是()A.万里长城B.都江堰C.雍和宫D.坎儿井二、综合题1.读图及资料回答问题。资料:中国和西方的海上贸易始于汉代。此后,随着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中国与西方的海上贸易日益发展,井逐渐形成一条“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交通使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得到不断进步,郑和7次下西洋,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掌握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不仅使用罗盘指示方向,而且利用测深辨位、对景定位、天文定位等方法测定船位,善于运用驶风技术和利用季风,大大提高了征服海洋的能力。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贸易的繁荣。唐宋元时期,在相互交流中,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海路支接、间接地传到中亚、西亚、东南亚和西方诸国。同时,中国也从西方引进了玻璃制造术、新的熬糖法等先进技术,以及象牙、宝石、珍珠、虎珀、香料等奢侈品,丰富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内容,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1)上述资料中所记叙的文化扩散类型主要是———扩散,从资料中看描述的文化扩散的内容主要是———(物质:精神)文化的扩散,主要涉及了该种文化的几个方面?————一。—————。(2)资料中提到郑和航海“善于运用驶风技术和利用季风”,根据所学知识推知郑和下西洋是一———季去,———季回,说明原因(3)读图把郑和航海路线补充完整: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经———,最后到达西亚和东非。2.读图分析:长城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最大的工程建筑,也是堪称世界奇迹的伟大工程之一。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见图),总长6350千米。明代长城不论建筑规模、体系、结构、设施完善和工程技术水平及质量方面都是空前绝后,可谓臻于完善。在建筑结构上由关隘、城墙、城台、烽火台四部分结合为防御工程体系。①长城属于———文化景观,它的建筑规模、工程技术水平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物质、精神)文化,当时建造它的功能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人们又赋予长城更丰富的文化内涵,长城是民族精神和毅力的象征。因此,长城也反映出我国的——————(物质、精神)文化。它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现在长城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资源,试说明它的旅游价值———。②长城这一中华大地雄伟壮观的文化景观,除了经济、军事、政治、社会等人文意义外,它还与我国某些自然地理界线大致吻合,请分别说明人文意义:————————————,自然界线:————————————。3.读资料回答问题。资料①:珠江三角洲热量、水分充足,土壤肥沃,但中部一些低洼地常常积水不退。当地的人们为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造了独特的基塘生产方式(如图)。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农产品加工业也因此有了充足的原料而得以发展。资料②: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由于历史上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以及农业结构不合理,使得黄土高原原有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草原面积不断减少,水土流失日益加剧,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从以上两个资料可以看出,人类在创造这两地的农业文化景观时,利用自然的观念是不同的。试从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思考我们应从中得到的启示。答案:(一)1C2C3ABC4ACD5ABD6B7ABD8B9ACD10ABC11BCD12C13ACD14ABD15ACD16D17C18D19A20B21AB22AC23AB24BCD(二)1.(1)迁移物质文化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2)冬,夏,利用东北、西南季风助航(1)途经东南亚,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再越印度洋,阿拉伯海2.(1)物质物质军事防御精神旅游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等(2)长城是古代中原政权为了防御北方游牧部落向南侵扰而采取的军事防御措施。与400mm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分界线,冬小麦与春小麦种植界线,农林区与牧业区大致吻合。3.人类活动顺应了自然规律,则使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则使环境向着不利于或有害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1591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