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教案独立试航(预习教材,提取教材关键信息,记下发现的问题,准备参与“合作探讨”)
问题导读
1.1982年12月,通过了新中国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人大逐渐形成了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这对推进决策、,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2.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把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这是中国的一个里程碑。
3.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和有机统一起来。
4.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这对我国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目标的改革,使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到、、上来。
关键信息
1.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
2.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
3.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4.世界贸易组织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我的发现:
合作探讨(师生互动,点拨解疑,共同学习,轻松又愉快。这可是新课标的理念哟!)
主干知识
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⒈过程及措施
(1)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第三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恢复了人大常委会的日常工作。
(2)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做出一些新的重要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在完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方面,1979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4)在人大的组织建设方面,相继增设了一些专门委员会,研究、审议和拟定有关议案,加强全国人大的工作。
(5)在人大的工作制度方面,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各级人大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
(6)根据形势的发展,特别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在立法和监督工作方面,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快了立法的步伐并增强了监督的力度。
⒉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使人大逐渐形成了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这对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
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1)必要性:“文化大革命”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摧残和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任务。
(2)措施:①全国人大加紧立法工作。1979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七部法律。②1982年通过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又多次修订。
⒉依法治国
(1)提出: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2)意义: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新的里程碑。
三、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⒈背景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无所不包,市场基本被排除在经济活动之外。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在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方面仍有许多关系还没有理顺。
(3)加入世贸组织后,对我国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⒉措施:精简机构、裁撤冗员、改进作风、提高效率。
⒊意义:更好地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使政府的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
要点透析
⒈健全法律制度的原因
“文化大革命”,党政机关、工厂、农村基层组织受到冲击,到处揪斗所谓的“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牛鬼蛇神”,各造反派之间为夺权展开了激烈争斗,许多地方发生武斗,公民的权利、国家法律的尊严遭到肆意的践踏。“文化大革命”使党和人民得到了深刻的教训,认识到要避免“文革”那样的悲剧,保障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⒉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修订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法律。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宪法还加强了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障,特别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它是对建国30多年来历史经验的总结。
⒊关于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他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它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要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做到:立法机关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还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创新解读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是: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随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的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使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98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做出了一些新的重要规定,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人大加紧了立法工作,仅1979年就制定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内的七部法律,在法律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的基础上,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上又提出了“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里程碑。
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同时也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我们还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
精彩例题
例1:“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此项规定源于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思路分析:此题属于材料式选择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从材料中找出相关信息,再与教材内容相联系,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C
例2: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法制建设里程碑的措施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法制建设方针
B.1982年全国人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
思路分析:根据教材可知:中共十五大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依法治国”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答案:D探究思考
阅读下列材料: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通过本节课内容以及有关知识回答: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
(2)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那些探索?“文革”时期对民主法制又是怎样严重践踏的?
思路点拨: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我们必须把这三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才能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和依法治国取得更大的成绩。
建国初期,中共领导人民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探索,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中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代表。
“文革”期间,处处可见违宪行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续十多年没有召开,人民政协的工作中断。新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整合全案(重组、综合、迁移、拓展教材,三维目标整合,学以致用,这是新高考方向!)
整合思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由于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建立的时间不长,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很大的曲折,所以,它的发展还不充分,在具体形式、具体制度上也很不完备,需要大力建设。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影响多,民主法制意识少;此外,还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这一切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严重阻碍,要完全清除它们需要一个过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只有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增强法制观念,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例题:近代以来,我国第一部规定国家权利属于人民的宪法是
A.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
C.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思路分析: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是蒋介石颁布的维护其独裁统治的宪法,所以B选项可以排除掉。C、D两项是共产党领导下制定的宪法,它们代表人民的利益,学生能判断出它们应该由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规定。但是,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所以应该是最早的。
答案:A迁移拓展
从4000年前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到今天我国法制建设的日臻完善,历史和现实都一再向我们展示着钢铁一般的事实:人类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无序走向有序、从混乱走向和谐的历史,就是法制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法治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特征,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依法办事正日益成为人们行为的规范。
例题: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在于
A.领导干部B.党员
C.公职人员D.全体国民
思路分析: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由此可见,领导干部是关键。
答案:A
达标提高(自主测评:我行,我一定能赢!交流评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达标训练(一看就懂,一做就会)
⒈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宪法对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机构做出许多新规定,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③坚持和加强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④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民族工作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⒉1982年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的重大举措有①提出了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④确立了中共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荣辱与共”的方针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其核心是
A.民法B.刑法C.宪法D.经济法
⒋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是在
A.一届人大B.二届人大C.三届人大D.十一届三中全会
⒌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是在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以来
C.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D.1999年九届人大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以来应用创新(跳高一步,摘下丰收果)
⒍新时期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完善过程中的创新性重大举措是
A.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逐步建立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坚持和加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健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⒎新时期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完善过程中促进了国家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的重大举措是
A.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B.逐步建立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C.坚持和加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健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宪法》的根本区别在于
A.立法对象不同B.人民权利不同
C.立法的意图不同D.立法的结果不同
⒐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不包括
A.人事自治B.民主选举C.民主管理D.民主监督
⒑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最基础的一环是
A.平反冤假错案B.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C.推进基层民主选举D.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要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
——邓小平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国人大相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义务教育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截至2000年,全国已制定了380多件法律及有关法律问题的法规,800多件行政法规,8000多件地方性法规。
回答:
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所遵循的法制建设方针是什么?
⑵依据材料二,简要评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⑶结合材料一、二,指出新时期里我国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完善上,主要取得了哪几方面的成就?各有何重大意义?
开阔视野(学习是丰富多彩的、有趣味的思维体操!)
“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在报告中,他还指出:“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2001年1月,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理论的一个创举。
我的收获(记下我成长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方法、愉悦的情感,也包括走过的弯路的反思!)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高二历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1、“两个凡是”的提出
文革后,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继续坚持“左”的错误,党的指导思想没有发生改变,特别是提出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问:“两个凡是”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左“的指导思想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1977年2月,国内一些主要报刊发表社论,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就是所谓的“两个凡是”。这种对毛泽东生前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的观点,严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背景: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它的实质是坚持“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目的:从根本上纠正极“左”路线,冲破禁区,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性质:是一场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作用:使人们从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场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
3、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影响:它是冲破“两个凡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4、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时间背景内容意义
1927年大革命失败由城市转到乡村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走向胜利的道路。
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由乡村转到城市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问题。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由阶级斗争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是建国以来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它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十二大(1982年)
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突破社会主义建设的单一模式——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十三大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根据邓小平的意见,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这个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后来被称为邓小平理论。
突破社会主义建设一步到位的思想——初级阶段理论,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系统概括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是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曾流行过一个口号“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当时,有的国家领导人认为,中国很快就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3、南方谈话
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背景: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严峻,国际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受到严重挫折,国内人们思想混乱,对一些重大问题没有正确认识
内容: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加以集中提炼,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共同富裕这两条。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明确提出两个“不等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义,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奠定了基础。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生产力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讲综合国力、两个文明、全面发展。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切不可丧失机遇。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意义: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4、十四大
同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会议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肯定邓小平的重大贡献
5、十五大
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明确回答了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邓小平同志逝世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6、邓小平理论其他内容
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他提出了“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推动了香港、澳门的回归,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与主要内容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主要内容:
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本任务:解放发展生产力
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
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党的领导:坚持中共的领导核心
依靠力量:必须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
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义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总结:是对中外历史经验教训的借鉴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运用和发展
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的集中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1989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200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的内涵,指出,只要我们党坚持“三个代表”,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
1、创立的背景: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国际方面,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国内形势可以从社会各方面和中国共产党内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2)在中国共产党内,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比如,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设好党的组织;如何适应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等等。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既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立足于我们党的实际状况,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遇到的新课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的回答。新的形势、新的实践、新的任务,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决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以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条件有如下几个方面:
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和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成为可能。
(1)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2)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实践基础;
(4)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理论基础;
(5)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
(6)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
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到了广东高州。在参加广东省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后,考察广东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0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的第80个生日)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党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深刻总结了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经验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200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把它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二)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要求,尤其是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具体体现:①确定“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②确定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③提出并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性;④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⑥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等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能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具体体现:①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成果;②学习和吸收外国一切优秀文化成果;③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④培养社会主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⑤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⑦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支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具体体现:①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扶贫开发、西部大开发战略;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和具体要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地位与作用
(1)根本要求:(“三个坚持”)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是我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根本途径;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是我党的生命力所在;
本质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即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具体要求:(“四个必须”、“四个不断”、“四个新”)
①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②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④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重要思想的地位与作用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华民族的又一面光辉旗帜。在新世纪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单项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
A.城市B.农村C.经济建设D.阶级斗争
2.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系统概括是在中共()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三大D.十四大
3.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④“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的这段话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二大D、中共十三大
5.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称为“邓小平理论”,是因为
A、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B、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C、邓小平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D、邓小平是伟大的政治家和理论家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①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②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③由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④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决定的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总体上说都是
①一脉相承的统一的思想体系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8.之所以说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也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的,主要是指这次会议提出了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②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③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④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9.中共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
A.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B.1958年中共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中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后D.中共十三大后
10.党中央提出初级阶段理论的主要依据是由于我国
A.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B.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不成熟
C.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D.曾经历过严重经济挫折
11.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的内容有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③实现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④“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
1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任务是
A.实现祖国统一????B.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D.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最终形成于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四大
14.把邓小平理论明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
15.下列内容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纲的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B.四项基本原则
C.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D.一切从实际出发,尽快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16。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的根本意义在于
A.开始冲破“左”倾思想的禁锢B.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D.开始全面纠正“文革”错误
17.《春天的故事》中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指:
A、设立了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
B、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邓小平“南方谈话”,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D、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18.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解放”是指()
A.纠正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全党认识到经济建设是全党工作的重心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错误的根源
D.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19.中共十三大和中共八大对中国国情的分析最重要的相似之处是()
A.国内的主要矛盾是社会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B.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
C.人民内部矛盾已开始处于突出地位.
D.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有()
①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③“一国两制”的构想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21.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重大事件是()
图一图二
第16题图
A.中共七大、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C.开国大典、十一届三中全会D.开国大典、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主要的成就是(,)
A.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路线B.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C.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D.纠正了“文革”错误
23.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
A.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B.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D.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4.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的标志是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B.党的“十二大”C.党的“十三大”D.党的“九大”
25.《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歌颂了党的领导人
A.胡锦涛B.邓小平C.刘少奇D.毛泽东
26.开辟新时期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是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D邓小平“南方谈话”
2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指导思想是
A“两个凡是”方针B改革开放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8.关于中共十三大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④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
29.《春天的故事》中唱到:“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这个“春天”是指
A设立了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
B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邓小平“南方谈话”,再一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中共十五大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30.香港和澳门的先后回归是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运用
A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爱国统一战线C和平与发展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1.关于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理解有以下几种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B是总结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而形成的
C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D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32.关于中共十三大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③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④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理论上作出新回答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
33.《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的主题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什麽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3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
A.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进行整风
C.开展社会主义竞赛D.推动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35.认定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依据是
A.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较低B.还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
C.还没有实现“小康”社会D.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36.中国共产党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须从根本上坚持
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B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C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始终代表中华民族的愿望要求
37.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理解,你觉得不准确的是
A党的方针政策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B党的方针政策要符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要求
C党的方针政策要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D党的方针政策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38.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力量是
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调整C人民群众D先进文化
3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解决的是
A如何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问题B怎样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C运用“一国两制”思想,实现国家统一D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40.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正确的是①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②是江泽民同志个人的智慧结晶③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④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邓小平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多次强调:“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这件事情,任何时候都不要受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干下去。”
材料二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曾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请回答:
①请概括邓小平在两则材料中所持的主张。
②材料二中为什么强调要“走自己的路”?
2.阅读江泽民的一段评价,回答问题
“邓小平同志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我们今天同样应当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1)“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高度赞扬了毛泽东的什么重大贡献?简述毛泽东思想关于中国革命道路和中国革命历史进程问题的基本内容。
(2)“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指的是什么?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出了哪些方面的新回答?
(3)在新世纪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思想武器主要是什么?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D4.C5.B6.D7.A8.C9.D10.A11.D12.B13.c14.D15.C16。C17.C
18.D19.A20.D21.C22.A23.C24.A25.B26.C27.C28.A29.C30.D31.B32.A
33.A34.A35.A36.B37.D38.C39.D40.B
二、材料解析题
1.①基本主张有: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因为五六十年代在借鉴苏联经验方面忽视了中国的客观实际,给社会经济造成了较大的损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内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革命进程。(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新回答: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教学设计示例提问: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损失?设想一下当时人民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教师小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和三年改造,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也开始在实践中探索建设本国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我党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和正确的理论指导,走过了一些弯路。尤其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拨乱反正中,终于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今天,我们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导入新课。
2.新课知识内容的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教师首先放一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录像,让学生先从直观上感受这次隆重的会议,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概括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之后教师出示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危害。
领域
危害性
政治
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遭到极大削弱,大批干部惨遭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经济
国民经济损失近5000亿元。
教育
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文化
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
思想
极端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严重泛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遭严重毁弃。
通过文革的危害,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于我党我国人民来说是多么的及时与必要,理解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历史性转折的的伟大历史意义。最后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决定把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及时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就为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科学文化的极大繁荣,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使社会主义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扭转了粉碎“四人帮”以后两年的徘徊状态,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开始全面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会议不但恢复和发展了中共八大确定的正确理论和政策,而且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这就启发了党和人民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新的理论和政策探索;会议在大力纠正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同时,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有了保证。
关于改革开放。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史料,分析经济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的原因(结合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生活一直比较贫困,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在毛泽东“没有农民,便没有革命”的理论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人民公社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分析),农村经济改革的过程和的结果重点从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两个方面的措施分析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逐渐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教师重点说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难度和改革的重点(主要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以身边的事实说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关于改革开放的成就。教师应分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部分进行讲述。对内改革应着重于目的和在农村和在城市的具体措施。
3.归纳总结的过程
由学生归纳整理本课知识体系。
4.课后学生活动的提示
农村学校可以通过家乡的变化,来谈一谈改革开放对农村的影响。
城市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进行采访,请他们谈谈改革开发前后家中生活的变化,从而通过切身体会,加深对改革开放伟大历史意义的了解。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0183.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