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组成的表示》学案沪教版
第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学目的1.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掌握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和部分有关计算。
重点难点1.重点溶质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及关系式的含义。
2.难点溶液组成的含义。教学过程[引言](1)在本章已学习了溶液的特征、组成、分类、物质的溶解度等知识,对溶液有了一定的认识。
(2)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碰到溶液的“浓”或“稀”的问题。例如,使用农药时,太浓了可能伤害农作物,太稀了则达不到杀虫效果。这就要求了解溶液中溶质的确切数量,以便掌握。
(3)提出课题,溶液的“组成”究竟是什么含义呢?这是本课时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溶液的组成
[说明]在实际应用中,简单的“浓溶液”、“稀溶液”的粗略划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很多情况下需要准确地知道溶液中溶质的含量。例如,在一定数量的农药中究竟含多少溶质才能既满足杀虫的要求,既节约农药并且又不伤害作物。这就产生了从量的方面研究溶液的需要。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溶液组成的意义的内容。
要求学生理解:(1)溶液的“浓”或“稀”是由溶质和溶液的量共同决定的。
(2)当溶液中溶质的量和溶液的量都确定了,溶液的组成也就被确定下来了。
例如:已知50g氯化钠溶液里含2gNaCl和50g氯化钠溶液里含4gNaCl,我们就能确切知道后一种溶液的溶质比前一种溶液的溶质多一倍。[引导讨论]
就上述例子展开讨论:由于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所以当溶质或溶剂的量有所变化时,会有以下情况:
1.如果溶质量增大,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会增大,溶液会变浓。
2.如果溶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会减少,溶液会变稀。
3.如果溶质量不变,溶剂量增加,则溶液量会增加,溶液会变稀。
4.如果溶质量不变,溶剂量减少,则溶液量会减少,溶液会变浓。
从而我们可以知道溶液的组成变化是由溶质、溶液量的关系决定的。溶液和溶质的量总要选取一定的单位来表示,例如质量单位克或体积单位升等,选用不同的单位时就会有不同的组成表示法。
我们主要学习溶质、溶液的量都用质量单位表示的溶液的组成及有关计算。
二、溶
[指导阅读]教材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1.溶质的质量分数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6%,它表示什么含义?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意义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度量,受到外界温度、压强等影响。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多少,不受外界条件限制。温度要求一定不一定溶剂量要求100g不一定溶液是否饱和一定达到饱和不一定单位g无关系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g(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NaOH)=300克×20%=60克。300克-60克=240克。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4%。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150千克×16%=24千克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第6章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第4课时)
【学习目标】理解有关化学反应的溶液的相关计算问题
【学习重点】溶液中化学反应的相关计算类型。
【学习难点】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溶质的确定及溶液质量的计算方法。
【学习过程】
一.回顾、预习与交流
【旧知回顾】:
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
1.锌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
2.大理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所得滤液中的溶质为______
3.铁与硫酸铜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
(当发生化学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应该从反应后的生成物中去找,且注意所得溶液的质量不包括气体和不溶物的质量。)
【新知导学】:
二.合作、研讨与点拨
活动一、(一)不含杂质的化学反应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
例题1:某硫酸溶液100克,刚好跟13克锌完全反应,
求:(1)这种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练习:10g碳酸钙与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活动二、(二)含杂质(且杂质不溶解)的化学反应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题2:某硫酸溶液100克,刚好跟13克含杂质的质量分数为5%的锌完全反应,求反应后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练习:取22.2g石灰石样品,放入盛有126g稀盐酸的烧杯中,石灰石中的CaCO3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反应,也不溶解),烧杯内物质质量变为139.4g.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活动三、(三)含杂质(且杂质溶解)的化学反应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题3:在16.9克氯化钠和碳酸钠的固体混合物中,加入100克7.3%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三.总结、反思与提升
四.自检、反馈与巩固
【课堂作业】
1、16g锌、铜混合物与309.4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气0.4g。
求:(1)混合物中含铜多少克?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将150mL稀盐酸(密度为1.1g/cm3)加入盛有53g含少量杂质的石灰石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及生成物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96g,(计算保留一位小数)。
计算:(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石灰石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生成物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将18.9gKCl和K2CO3的混合物溶于149g水中,向其中加入36.5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200g溶液.求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课后训练】
1.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用NaOH溶液吸收SO2,反应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4+H2O。用NaOH溶液吸收1000L已除去CO2的空气样品,溶液质量增重了0.64g。已知此时空气的密度约为1.3g/L,求:
(1)被吸收的SO2的质量。
(2)空气中SO2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3)若该NaOH溶液的质量为200g,则该NaOH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少为多少?
2.将25g混有少量的氯化钙的食盐放入173g水里,完全溶解后,加入53g碳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得到沉淀1.00g。(已知: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计算:(1)食盐中混有氯化钙的质量;
(2)所用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酸碱性》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前提。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它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就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究性学习被广泛倡导。因为这样的学习方法抵制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体到日常的教学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生通过探究式活动获得新知,提升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而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自己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甚至是错误的尝试),形成新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如何设计好实验教学的环节,创设能激发学生探究实验兴趣的情景,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景中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
其次,在进行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指导、组织的角色,把充分的活动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的乐趣,在探究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旧知识,学到了新知识而且还提高了自己与同学的合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实验的操作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因此实验探究的创新设计对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活力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还有就是很多问题如果光靠教师嘴说,不仅耗时长,而且学生还不一定好理解。这时如果换成实验,不仅现象明显,而且省时省力,学生记忆也深刻,实在是事半功倍。
二.教材分析
《溶液的酸碱性》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化学教材第7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分成:溶液酸性和碱性的判断、溶液酸碱性的强弱及测定方法、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三部分。溶液的酸碱性是溶液的一个特性,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对其化学反应及应用有重大的影响,如:溶液与生命活动、植物生长就有很密切的关系,充分体现化学的价值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因此,了解并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将溶液的酸碱性安排在探究酸和碱的性质之后,学生获得了判断溶液是呈酸性还是碱性的多种方法,自己通过比较就能得出使用酸碱指示剂是其中最简单的方法,增强了章节间的融合性。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积淀了如下的事实性知识和生活经验:酸类物质都具有酸性,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为红色,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碱类物质都具有碱性,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为蓝色,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为红色;盐酸和硫酸这两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这两种常见的碱及碱的通性。
同样是橘子,有的很酸,有的却略带酸味。因此自然就会产生疑问:水果的酸味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溶液呢?怎么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头脑中真实存在的,不仅是认知的起点和线索,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2.技能与方法
同学们已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他们已熟悉实验探究的途径与方法,能主动与他人合作,能较为地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本节课中从对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到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判断,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入了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的学习和使用,又渗透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2.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学会利用pH试纸来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3.在实验和学习中渗透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的学习和使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和利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2.能通过实验现象对某些问题初步作出正确的科学判断;
3.在亲历实验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酸碱指示剂的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在本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在阅读,交流与讨论,了解溶液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感受化学发展的价值和对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
2.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及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六.教法设计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以教材为平台,突破教材的局限,将知识恰当拓展延伸。基于学生的基础,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策略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以实验探究为抓手,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交流,在交流中归纳提升,学生不仅学到新的化学知识,还可将原有知识纳入到新的知识结构中。以知识的灵活应用为推手,紧密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科学方法教育。以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为手段,适当加大教学素材和相关的信息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七.学法设计
合作探究,讨论学习
八.课时设置
两课时
九.教具
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蔗糖溶液,水;
PH试纸,蓝色石蕊试纸,红色石蕊试纸,酚酞试纸;
玻璃片,小烧杯,玻璃棒
十一.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激趣质疑
【导入】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购买水果时总是会习惯性的问一句“酸不酸”?因为没成熟的水果中会含有许多有机酸,口感不好;化学课上,我们不仅会用到像盐酸,硫酸这样的酸,还会用到像氢氧化钠,熟石灰这样的碱。酸和碱为什么会呈现酸性和碱性呢?
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回答问题。
明确溶液呈现酸性和碱性的原因。
用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来引课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密切联系,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然地参与到学习中。
探查已知
引入新课
你都能用哪些方法检验出某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
在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单明了?
【投影】石蕊试液与酚酞试液遇酸溶液和碱溶液的变化情况。
【展示】蓝色和红色石蕊试纸,白色酚酞试纸并介绍其使用方法
【板书】一溶液的酸碱性
石蕊试液酸红碱蓝
指示剂
酚酞试液碱红酸不变
列举检验溶液酸性和碱性的几种方法,对比得出用“指示剂”判断溶液酸碱性最简单明了的结论。
回顾石蕊和酚酞遇酸碱的变色情况:
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酚酞试液:遇碱变红,遇酸不变色。
学习石蕊试纸与酚酞试纸的使用方法。
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回忆旧知识并能将旧知识恰当的与当前的问题结合,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用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引出本课内容,在“温故”中进入“知新”。
动手活动
观察归纳
安排学生活动----观察活动1
将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蔗糖溶液分别滴在石蕊试纸和酚酞试纸上,通过观察试纸颜色的变化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再与溶质的物质类别进行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投影】活动要求和报告填写表格
分组练习石蕊试纸与酚酞试纸的使用方法。
完成实验报告:
填写表格并分析物质类别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在实验中掌握操作技巧的同时学习新知识,轻松又有趣。
归纳小结
1.实验结果与判断结果:
试样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蔗糖溶液石蕊试纸变色情况变红变蓝变红变蓝不变色不变色酚酞试纸变色情况不变色变红不变色变红不变色不变色溶液的酸碱性酸性碱性酸性碱性中性中性溶质的物质类别酸碱盐盐盐有机物2.溶液酸碱性与物质类别的关系:
酸的溶液一定显酸性,但显酸性的溶液不一定是酸,还可能是盐。
碱的溶液一定显碱性,但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还可能是盐。
再设疑问
推进学习
生活中我们虽然可以通过品尝来比较不同物质的酸性的强弱,但结果通常是很模糊的,不够准确,而且这种方法也不适用于实验室。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用酸碱度来衡量,表示为溶液的PH。
【投影】讲解PH的概念,取值范围,测定环境,测定方法(PH试纸的使用)
了解PH的概念,取值范围,测定环境,测定方法(PH试纸的使用)
倾听学习,学习PH及相关知识点,
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观察活动
合作探究
安排学生活动--观察活动2
取pH试纸放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用干燥的滴管分别吸取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蔗糖溶液,滴一小滴在pH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颜色,读出pH数值。再将测定溶液的PH结果与活动1中所测溶液酸碱性结果进行比较,对它们的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二溶液的酸碱度
PH7:酸性,越小于7,酸性越强
PH7:碱性,越大于7,碱性越强
PH=7:中性
分组练习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
分析溶液酸碱性与PH的关系。
练习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
细化问题结果,并与自己的结论进行对比,体会实验的直观性
归纳小结
实验结果与分析结果:
试样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蔗糖溶液PHPH/span7PH7PH/span7PH7PH=7PH=7溶液酸碱性酸性碱性酸性碱性中性中性溶液的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PH7,溶液显酸性,越小于7,酸性越强;
PH7,溶液呈碱性,越大于7,碱性越强;
PH=7,溶液呈中性。
观察推理
拓展增识
【提问】为什么测定溶液PH时,所有用品要保持干燥洁净?
安排学生活动--观察活动3
分别将少量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在小烧杯中的水里,之后测定稀释后的溶液的PH,在与之前测定的未稀释前的溶液PH进行比较,结果如何?
在直观性实验中学习溶液稀释后对溶液PH值的影响,同时体会实验时正确操作方法的重要性。
在亲自实验中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PH试纸在使用时不可与水接触的原因和结果
归纳小结
实验分析与小结:
同一物质的溶液,如果浓度发生变化,pH也会发生变化
酸变稀了,则pH增大,酸性减弱,但不会超过7;
碱变稀了,则pH减小,碱性减弱,但不会小于7。
酸溶液稀释时溶液PH的变化碱溶液稀释时溶液PH的变化
交流共享
总结评价
在同学们的积极配合下,本节课即将结束,相信这节课你们一定有许多收获吧。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说说你都学到了什么。
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心得。
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学习语言表述的逻辑性,严谨性
实践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PH对生命活动,生产,生活的意义.
完成一篇学习报告,题目自拟。
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获取知识,进行自学。
知识联系生活,指导生活,学以致用,体现知识的有用性。
拓展知识面,水到渠成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68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