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第2节运动的描述
整体设计
新《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知道机械运动,能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因此,新教材中首先出示了一组有趣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列举了许多机械运动的例子,说明了运动的普遍性。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理解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即它们位置的改变),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简单的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能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文本、图片或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为什么飞行员能抓住飞行的子弹?可能吗?让学生在惊奇中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激起学习的兴趣。
情景导入
展示物体运动的图片,感受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树木等随地球而转,同时绕太阳公转,整个太阳系、乃至整个银河系及宇宙,也都不停地运动。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推进新课
一、机械运动
教师引导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八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跟踪例题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机械运动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其中B、C、D三个选项中的物体位置都发生了变化,而A选项不是。
答案:A
二、参照物
现象探究当你在路边站立时,你认为路边的树木是静止的;而当你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感觉路边树木在向后退,认为树木是运动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讨论交流:人通常是以地面为“标准”,相对于地面,树木没有位置的变化,认为是静止的;而当人乘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时,不自觉地选择汽车为“标准”,树木相对于汽车有位置的变化,所以感觉树木在运动、向后退。
探究归纳: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强调关于参照物问题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2)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
(3)为了研究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要点辨析运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具体方法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即明确要判断哪个物体是否运动;
(2)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一个物体不动;
(3)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运动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无位置变化,该物体是静止的。
跟踪例题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B.船和地面C.山和船D.风和地面
解析:本题选了一句古诗,描述了一幅美妙、生动的画面,这看似矛盾的情境,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前一句“看山恰似走来迎”,这是诗人身在船上,以船为参照物,船在航行,山和船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说山是运动的;后一句“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仔细一看,山与山之间、山与地面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山是静止的。对照题中所给的选项,B是正确的。
答案:B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问题探究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所示的对话。
为什么同一个人(乘客)相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司机、路旁的孩子们)来说,得到的运动情况截然不同,是由于两个不同的观察者以各自选定的不同参照物来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
问题分析孩子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认为汽车、司机、乘客前进得快;司机以汽车为参照物,认为自己、乘客都没有动。
归纳总结:(1)整个宇宙中的物体都是运动着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所以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体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平时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参照物选择的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所以确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是选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拓展教学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是相对静止。例如,卡车和联合收割机,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属于相对静止。
同步训练
1.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五四运动B.太阳升上天空
C.心情激动D.铁生锈了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运动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上面选项中,只有太阳升上天空,描述了太阳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答案:B
2.在行驶的火车中有一位乘客,他认为自己是静止的,是以下列哪个物体作为参照物的()。
A.路旁的电线杆B.火车的车厢
C.迎面驶来的火车D.火车路上的铁轨
解析:乘客相对于“电线杆”“迎面驶来的火车”“铁轨”的位置都在变化,只有相对于所乘的“火车的车厢”的位置没有变化。
答案:B
3.一个人骑车由南向北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也由南向北从他身旁疾驶而去,若以这辆车为参照物,此人()。
A.向北运动B.向南运动
C.静止D.运动方向无法确定
解析:本题关键是看研究的物体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的位置如何变化。骑车人和汽车都由南向北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汽车“疾驶而去”,说明汽车比人运动得快,现以汽车为参照物,骑车人在后退,即向南运动。
答案:B
4.长江科学考察探险队乘坐的橡皮船,在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江水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
B.以橡皮船为参照物,江水是运动的
C.以岸上的树木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
D.以探险队员为参照物,橡皮船是运动的
解析:探险队员乘坐的橡皮船从上游顺流而下,橡皮船和江水运动方向和速度都相同,二者相对静止,所以A正确,B错误。以岸上树木为参照物,探险队员和岸上树木发生了位置改变是运动的;以探险队员为参照物,橡皮船和探险队员没有发生位置改变是静止的,所以C、D错误。
答案:Ah
5.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可能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解析:题图中房子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烟向左飘,说明此时有风向左;对于甲车来说,甲车上的旗子向左飘,有三种可能的情况:一是不动,二是甲车向右运动,三是甲车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对于乙车,相对讲情况简单,只有乙车向左运动且车速大于风速。
答案:D
6.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名诗中描写“青山”与“孤帆”运动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物体的运动与静止判断参照物。
答案:帆船河岸[
7.人造地球同步卫星以________为参照物是静止的;以________为参照物是运动的。由此可见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是________小时。
解析:卫星同步是指相对于地面上的某位置不变,而地球带着月球、人造卫星等要绕太阳转动,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要24小时。
答案:地面太阳24
8.图中的特技跳伞运动员只有在他们保持________时,才能形成一定的造型。
解析:特技跳伞运动员在做空中造型表演,他们的速度大小和方向是相同的,这样他们保持相对静止。
答案:相对静止
9.当飞机在空中加油时,请你分析一下,这种加油方式在怎样的条件下才可能进行?
解析:要实现空中加油,必须使加油机和受油机相对静止。
答案:要让受油机和大型加油机在空中以同样速度同方向水平飞行。
10.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在向上运动,你能判断,甲、乙、丙三架电梯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吗?
解析:这题判断结果是甲、乙两电梯都相对地面向上运动,而丙电梯无法判断,因为电梯中的乘客观看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时,是以自己所乘的电梯为参照物。甲看高楼向下运动,那么要以高楼为参照物(高楼固定在地面上,相当于选地面为参照物),甲电梯一定向上运动,乙电梯是以甲电梯为参照物,同理可得,乙相对甲是向上运动,因为甲相对地面在向上运动,所以乙相对地面也向上运动,只是运动得比甲快,对于丙,无论是静止,还是向下运动,还是比甲、乙都慢的向上运动都能观察到甲、乙两电梯向上运动,所以丙电梯的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不能确定究竟是哪一种。
答案:见解析
规律总结
1.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择的参照物,而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对于同一物体而言,由于选定的参照物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会不同,即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相对静止。
板书设计
第2节运动的描述
活动与探究
“特技镜头”[
电视、电影中正是利用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拍摄出了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孙悟空“驾云飞奔”是先拍摄出孙悟空在“云朵”(布景)上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上的白云、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和山河湖泊。我们看电视是以白云和山河湖泊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孙悟空腾云驾雾飞奔的效果。
想想看:(1)如何拍摄人坐在开动的飞机和火车里观看沿途风光的镜头?(2)如何拍摄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镜头?
参考答案:(1)拍摄出“人在火车或者在飞机里的镜头(布景)”,再拍出“沿途的风光”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沿途的风光”。我们看电视是以“沿途的风光”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坐在飞机或者火车里看风景”的效果了。
(2)先拍摄出“武艺高强的人在道具场飞的动作”的镜头,再拍出“房檐”等需要在上面飞的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房檐等”。我们看电视是以的“房檐等”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效果。
备课资料
同步卫星
同步卫星是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并以地球自转角速度绕地球南北轴运行的人造卫星。同步卫星相对地面是静止不动的,它必须在赤道平面内,沿着圆周轨道,自西向东绕地心旋转(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同步卫星的轨道高度35800km,运行速度3.067km/s,可覆盖三分之一以上地球表面,若以120°的经度间隔配置三颗同步卫星,则可覆盖极地以外的全球表面,同步卫星主要用于洲际通信、电视转播、气象观测和弹道导弹报警等。我国于1984年4月8日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成为世界第五个自行发射同步卫星的国家。1986年2月1日,中国用“长征”3号火箭发射了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定点于东经103°赤道上空。
在地球上看到的同步卫星并不是完全静止的。它在太阳、月球和其他天体引力作用的影响下,会产生不同方向的飘移运动而偏离原来位置,这就需要卫星上的小发动机进行修正。卫星上能源耗完又得不到补充,漂移得不到修正,卫星将失去同步卫星的作用。

延伸阅读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运动的描述》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很快进入情景中。我融入学生之中,聆听他们的见解,适时给予意见。见着班里学生人人动了起来,让我认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也从此更加肯定了在教学中积极倡导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

其中一个小组举了天空白云的例子。学生说,空中有两朵白云,我们认为他们是运动的,是以地面我参照物,如果以其中一朵白云为参照物,那么另一朵白云是静止的。他们演示的是:铅笔盒上放了块橡皮,让它带着橡皮在讲台上滑动。学生解释说:“以讲台为参照物,橡皮在运动,若以铅笔盒参照物,橡皮是静止的。”

这样的发言,和演示,不仅仅非常好的完成了活动任务,而且让下面在坐的学生又增长了一个例子。我马上给予掌声,引导说:“他们演示的例子,和我们生活中哪些情况类似呢?”

生:“刚才的漫画。”

师:“不错,回答的很好。”

生:“坐船的时候,以地面为参照物,船的乘客在运动,以船为参照物,乘客静止。”

师鼓掌,并竖起大拇指表示鼓励,接着请下一个举手的学生。

生:“我背着书包走在路上,以地面我参照物,书包在运动,以我为参照物,书包静止。”

师迟疑,先请那学生坐下,后补充说:“这个例子粗略一看似乎是这样,不过,如果书包随着身体的运动而相对人动了起来,那么就不可以简单的那样说了,你们说是么?”

班里学生点头,若有所思。

接下来,课件放映几个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判断运动静止的能力。采用个别发言。因为设立的多个联系生活的问题,所有课堂上几乎能让全部学生都有一次发言参与教学内容的机会。

这个游戏使学生在“互动”的活动中科学探究,多活动,多思维,多展示,平等地、多方位地进行自主学习。对他们一一加以肯定,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我也是出色的意识到科学知识的获取并不一,我的任务完成得很好。学生在参与学习时,教师始终作为一位引导者,对学生实施的过程给予指导,提供意见,但决不能包办代替。因此科学的教学需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寻求答案。这样学生得到的理解,对科学知识的感受,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也将是独到的,对于他们各种自主解决科学问题,是十分有益的。

这堂课是在我们学校小班化教学课堂中完成的。人少了,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教师才可能照顾到每位同学,真正实施人人参与璄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习,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的思维能被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便能增强。可见,创设“人人参与”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实践的能力,这是培养学生科学解决问题的精神和自主学习意思的很好途径。

运动的描述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运动的描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机械运动和参照物指的是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其核心是参照物的选取,理解它的关键是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来辨别那个是研究对象那个是参照物,本节课“运动的描述”是“运动和力”的第一节,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及分析
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分析: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就是指让学生明白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看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都必须选一个标准物体,这个标准物体就是参照物。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就是指借助参照物的基础上的判定,可学生对于参照物并没有意识,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完成从感性向理性的过渡。
三、问题诊断及分析
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对知识的再编码,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本节的内容及特点,采用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逐步深化提问,学生分析、论证、归纳得出结论,而后实例分析应用来使三维目标得到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
通过引导学生想想身边的各种运动,教师讲解分子运动、地壳运动,体验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讲授新课
一、机械运动
问题一:足球场上正在进行比赛,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所熟悉的运动进行研究。从而得出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运动员,足球是运动的,球门是静止的。
1、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它们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在改变。
2、静止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吗?
不是,球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虽然没有改变,但是随地球的运动,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在改变,因此也在运动着,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结论:
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
机械运动实质上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二、参照物
课堂活动
请同学们把物理课体放在桌子上,课体上放一铅笔盒,推动课体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观察现象。
问题二:根据实验现象看看选取不同物体作为参考标准时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设计意图:得出描述物体运动必须要选一个参考物。)
选取桌子作标准,铅笔盒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选取课本作标准,铅笔盒和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选取铅笔盒作标准,课本和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学生描述结论
结论:
描述物体运动的情况首先要选定一个标准——参照物
所选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结果不同。
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选定参照物
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没有发生位置改变
改变——运动
没改变——静止
什么是参照物
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而选作标准的一个物体或一组相对位置不改变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研究地面上的物体,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
③小结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运动的。
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无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静止的。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观察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六、板书设计
第1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1.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机械运动实质上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二、参照物
1.什么是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1.选定参照物
2.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没有发生位置改变
改变——运动
没改变——静止

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运动的描述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3.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视频导入
【课件展示】播放物体运动视频,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你看到的哈雷彗星、豹、蜗牛等物体都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宇宙和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观看,感受物体的运动。

在好奇中讨论回答问题,激起求知欲望。【问题(1)答案预设:他们都在运动】
二、新课讲授
1.机械运动

(1)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

(2)认识机械运动的普遍性

(3)其他运动形式

2.参照物

(1)参照物的概念
【提出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判断他们在运动?

【归纳总结】: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提出问题】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做机械运动的例子吗?
【课件展示】运动物体图片
【归纳总结】我们身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树木等随地球自转、公转也在运动,整个太阳系、乃至银河系及宇宙,也都不停地运动。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提出问题指导自学】阅读课本,你还知道哪些运动形式?

【过渡问题】确定一个物体是否运动似乎很简单,下面的列车你能知道是谁在运动吗?
【课件展示】播放模拟教材“想想议议”情况视频,播放至两列列车并列时暂停,创设情境,设置悬疑。

【课件展示】继续播放,直至另一节列车驶离,画面出现站台等物体。
分组讨论、回答问题,逐步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问题(2)答案预设:根据他们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学习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

思考,举例:
观看图片,直观感受各种物体的运动,深化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问题(3)答案预设: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九号”飞船……】
(设计意图通过举例、观看图片加深机械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感受)

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找到答案:分子、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感知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观看视频,交流回答:
【问题(4)答案预设:有的学生说拍摄者乘坐的列车在运动,有的学生说另一列车在运动,不能统一】

在争论中继续观看视频,交流回答:【此时答案预设:另一列车在运动,拍摄者乘坐的列车是静止的。】

【提出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另一辆列车在运动,拍摄者乘坐的列车是静止的?
【引导提问】此时我们把谁当成了判断这两列列车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标准?
【归纳总结】在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总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如果被研究物体的位置相对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
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刚才有的同学说摄者乘坐的列车是运动的?

【强调】(1)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研究对象不能做参照物。(2)为了研究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树木、建筑物、高山)作为参照物。(3)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运动的;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无位置变化该物体是静止的。
【总结并引申】由以上讨论我们知道:(1)整个宇宙中的物体都是运动着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所以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体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平时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2)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4)答案预设:另一辆列车相对于站台的位置变化了,而拍摄者乘坐的列车相对于站台的位置没变。】
交流回答:【问题(5)答案预设:站台】

讨论交流:以对面行驶的火车为“标准”,拍摄者所乘坐的火车相对作为“标准”的火车位置关系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的体验是理解参照物的基础。)

理解记忆

感受理解,深化认识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件展示跟踪典例】坐在汽车里的乘客、司机和路旁的孩子们有如图所示的对话。

为什么同一个人(乘客)相对于不同的观察者(司机、路旁的孩子们)来说,得到的运动情况截然不同呢?
交流回答:两个不同的观察者以各自选定的不同参照物来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孩子们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认为汽车、司机、乘客前进得真快;司机以汽车为参照物,认为乘客都没有动.

【课件展示】收割机与车辆图片
【提出问题】以同样快慢、向同一方向前进的卡车和联合收割机以什么为参照物它们是运动的,以什么为参照物,卡车或联合收割机是静止的。为什么?

【知识拓展】两个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相对静止。

【创设情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有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
【提出问题】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飞行的子弹?

讨论回答:选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卡车以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以卡车为参照物都是静止的,即以其中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止的——相对静止。

思考交流:子弹飞行的快慢与飞机相同(相近),子弹与飞机运动的方向相同,子弹离飞行员的远近不变,它们相对静止。

课本“想想议议”讨论

引导学生回答、发言。
讨论交流回答:
(1)自动扶梯上的人选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选自动扶梯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2)战机选地面为参照物是运动的;选加油机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三、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见附件1学生讨论发言,梳理本节知识要点
四、课堂检测老师巡视、讲评完成检测题
见附件2
五、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3.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第2节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2.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性: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一般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反思】
一、案例的“亮点”
1、运用教学视频把宏观的宇宙现象变得可视,再现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直观感受,便与学生分析总结。
2.、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讨论法、合作探究自学法,把观察感受、讨论展示、练习巩固有机结合,既让学生循序渐进理解所学知识,我又能及时诊断教学情况,及时进行二次备课。
3、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利用视频、图片再现问题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小组讨论协作,总结得出结论,解决问题,努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同时,将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创造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学生被视频图片吸引,或忙于争论结果不能集中精力认真思考,课堂失控。
2.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少部分学生只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而不知道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
3.在课堂检测题第4题中,有些学生对乙车的运动情况分析的不全面。
附件1:
知识框架

附件2:
课堂检测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2.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B.船和地面C.山和船D.风和地面
3.一个人骑车由南向北行驶,这时有辆汽车也由南向北从他身旁疾驶而去,若以这辆车为参照物,此人()
A.向北运动B.向南运动C.静止D.运动方向无法确定
4.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可能向右运动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5.如图所示,有风的夜晚观看天空的云和月亮,有时感到云把月亮慢慢盖住,我们是以为参照物,有时我们感到月亮往云里钻是以为参照物。
6.神舟十号飞船搭载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再次实现手动操作与天宫一号对接,对接前神舟十号飞船向天宫一号靠近时以“神十”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的,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航天员是的,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的。
拓展.电视、电影中利用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拍摄出了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孙悟空“驾云飞奔”,是先拍摄出孙悟空在“云朵”(布景)上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上的白云、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和山河湖泊。我们看电视是以白云和山河湖泊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孙悟空腾云驾雾飞奔的效果。
想想看,如何拍摄人坐在开动的飞机和火车里观看沿途风光的镜头?如何拍摄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镜头?
答案
1.【解析】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其中A、C、D三个选项中的物体位置都发生了变化,而B选项不是。
【答案】B
2.【解析】本题选了一句古诗,描述了一幅美妙、生动的画面,这看似矛盾的情境,蕴涵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前一句“看山恰似走来迎”,这是诗人身在船上,以船为参照物,山相对于船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说山是运动的;后一句“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仔细一看,山与山之间、山与地面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山是静止的.对照题中所给的选项,B是正确的。
【答案】B
3.【解析】本题关键是看研究的物体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的位置如何变化.骑车人和汽车都由南向北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汽车“疾驶而去”,说明汽车比人运动得快,现以汽车为参照物,骑车人在后退,即向南运动.
【答案】B
4.【解析】图中房子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烟向左飘,说明此时有风向左;对于甲车来说,甲车上的旗子向左飘,有三种可能的情况:一是不动,二是甲车向右运动,三是甲车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对于乙车相对讲情况简单,只有乙车向左运动且车速大于风速.
【答案】D
5.【解析】感到云把月亮慢慢盖住,我们把月亮作为参照的标准,我们感到是月亮往云里钻,是把云作为参照的标准。
【答案】月亮、云
6.【解析】此类题的关键是看研究对象相对所选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若没变则研究对象是静止的,若变了则研究对象是运动的。神舟十号飞船向天宫一号靠近时宇航员坐在神舟十号飞船上,相对飞船的位置没有变,所以宇航员是静止的。而宇航员和飞船一起向天宫一号靠近,与天宫一号的距离减小,说明宇航员相对天宫一号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宇航员相对天宫一号是运动的。
【答案】静止、运动、相对
拓展.【答案】(1)拍摄出“人在火车或者在飞机里的镜头(布景)”上的镜头,再拍出“沿途的风光”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沿途风光”。我们看电视是以“沿途风光”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坐在飞机或者火车里看风景”的效果了。
(2)先拍摄出“武艺高强的人在道具场飞的动作”的镜头,再拍出“房檐”等需要在上面飞的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房檐等”.我们看电视是以“房檐等”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效果。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615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