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苏教版语文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教学课题必修三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等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七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修改、备注
第一课时
指南录后序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作副词,全,都。)
(2)层见错出(见,通“现”。)
2.古今异义
(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古义:没有依托今义:单调,没有意义
(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古义:十分激烈今义:大方
(3)为巡船所物色
古义:搜寻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4)以至于永嘉
古义:到达今义: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5)几彷徨死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好
3.一词多义
(1)间得间奔真州(jiàn,名词,机会)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jiàn,动词,夹杂)
(2)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动词,倒下)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副词,无,不。靡及,达不到)
(3)如如扬州,过瓜洲杨子桥(动词,往.......去,到.......去)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北虽貌敬(表面上)/则直前诟虏帅失信(上前)/予分当引决(按名分)/草行露宿(在野草间,在露天里)/日与北骑相出没(每天)
(2)名词作动词。道海安、如皋(取道)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承接。归而求国之策/死而死矣
(2)连词,表转折。而不在使者之目/而幸生也何所为
2.以
(1)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当”。然而隐忍以行
(2)连词,表目的,来。挟匕首以备不测
(3)连词,因为。几以捕系死
(4)介词,用。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5)介词,凭。以资政殿学士行
(6)介词,凭借。将以有为也
3.则
(1)连词,表承接,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2)连词,表转折,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初至北营,(我)抗辞慷慨,(元军)上下颇惊动
(2)(我)但欲求死,不复顾(个人)利害
(3)(我)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4)(我)坐桂公塘土围中,(元人)骑数千过其门,(我)几落贼手死
2.被动句
(1)予羁縻不得还(被扣留)
(2)无日而非可死(被杀死)
(3)几以不纳死(被接受,准许出入)
3.倒装句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为何,宾语前置)
(2)君亲其谓予何(何谓予,宾语前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往……去
B.道海安、如皋取道
C.为巡船所物色盘查
D.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单调,没有意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资政殿学士行
将以有为也
B.归而求国之策
死而死矣
C.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D.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2)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3)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4)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答案:1.D(没有依托)2.C(句中停顿,助词/……的人)3.略
第二课时
五人墓碑记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通“只”,不过,仅仅;通“又”)
(2)独五人之曒曒,何也(通“皎皎”,光明显耀的样子)
(3)敛赀财以送其行(通“资”)
(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通“搢”,插)
(5)亦曷故哉(通“何”,疑问代词)
2.古今异义
(1)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古义:“至”动词,“于”介词;“至于”是“到”的意思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古义:党羽今义:指与公家相对的个人
(3)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义:痛于心,痛恨今义:极端伤心
(4)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古义:考察,查究今义:压住
(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古义: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今义:金子
(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古义:非同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十分,极
(7)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古义:比较今义:看
(8)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古义:头颅,借指性命今义:借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3.一词多义
(1)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动词,拿出)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动词,激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动词,发动)
发其志士之悲哉(动词,抒发)
而又有剪发杜门(名词,头发)
(2)行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名词,品行)
其辱人贱行(名词,行为)
行之敛赀财以送其行(动词,走)
(3)固轻重固何如哉(副词,本来,引申为“究竟”、“到底”)
斯固百世之遇也(副词,实在,真是)
(4)使公之逮所由使也(动词,主使)
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使唤)
(5)徒慷慨得志之徒(名词,一类的人)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形容词,空)
(6)按缇骑按剑而前(动词,用手压或握)
按诛五人(动词,考查,查究)
(7)得慷慨得志之徒(动词,实现)
人皆得以隶使之(动词,能够)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墓)/其疾病而死(患疾病)/缇骑按剑而前(走上前)/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慰)/买五人之头而函之(用盒子装)/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作记)
(2)名词作状语。人皆得以隶使之(当作仆役)
(3)动词使动用法。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使……倒地)/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屈身)
(4)动词作名词。不敢复有株治(株连治罪的事情)
(5)形容词作名词。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百姓)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承接。去今之墓而葬焉死而湮没不足道者/抶而仆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2)连词,表修饰。其疾病而死/则噪而相逐
2.以
(1)连词,表目的。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亦以明死生之大
(2)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中丞匿于溷藩以免
(3)连词,表修饰。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4)介词,表凭借。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介词,用。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6)介词,因为。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3.焉
(1)兼词。激于义而死焉(于之,在这件事上)
(2)代词。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义士)
(3)语气词。吴之民方痛心焉(无实义)
4.之
(1)助词,的。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4)动词,去,往。佯狂不知所之者
(5)代词。人皆得以隶使之(指代他们)/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指代石碑)
5.其
(1)代词,作定语成分。以旌其所为(指代五义士)/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自己)
(2)代词,作主语成分。敛赀财以送其行(代周顺昌)
(3)指示代词,那。发其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6.于
(1)介词,表被动。激于义而死焉/不能容于远近
(2)介词,向。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3)介词,在。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7.为
(1)动词。以旌其所为(做)/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
(2)判断动词,是。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3)介词,替,给。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8.当
(1)介词,在……时候。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然五人之当刑也
(2)动词。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掌管,主持)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用判断动词“为”表示判断)
(2)即今之倮然在墓者也(用“也”表示判断)
(3)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用否定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4)斯固百世之遇也(用副词“固”表示判断)
2.被动句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被”表被动)
(2)公之逮所由使也(意念被动句,“逮”其实是“被逮”)
(3)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于”表被动)
3.省略句
(1)断头置(于)城上,颜色不少变(省介词“于”)
(2)问:“谁为(之)哀者?”(省介词宾语“之”)
(3)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头)卒与尸合(省主语“头”)
(4)亦以(之)明死生之大(省介词宾语“之”)
4.倒装句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于当道请,介词结构后置)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于其墓之门立石,介词结构后置)
(3)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于社稷有重,介词结构后置)
(4)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大之四海,定语后置)
(5)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者(能不易其志者之缙绅,定语后置)
(6)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遍于天下之钩党,宾语前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B.吴之民方痛心焉
C.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D.安能屈豪杰之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激于义而死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
B.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私人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发其志士之悲哉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D.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然五人之当刑也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2)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3)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答案:1.B(痛于心,痛恨)2.A(兼词,于之,在这件事上/代词,代五义士)
第三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
(2)名词作动词。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
(3)名词意动用法。越国以鄙远(以……为鄙)
(4)形容词使动用法。阙秦以利晋(使……受益)
(5)形容词用作名词。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土地)
(6)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
⑺动词使动用法。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亡)/阙秦以利晋(使……损害)
二、文言虚词
1.以
(1)介词,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介词,拿,用。敢以烦执事
(3)连词,因为。以其无礼于晋
(4)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越国以鄙远
(5)连词,表目的。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
2.而
(1)连词,表承接。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2)连词,表修饰。夜,缒而出
(3)连词,表转折。朝济而夕设版焉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夫晋,何厌之有
(3)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
(4)代词。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土地)
4.焉
(1)语气助词,表陈述。子亦有不利焉
(2)疑问代词。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
(3)兼词,于之。朝济而夕设版焉(在那里)
5.其
(1)代词。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文公)/君知其难也(这)/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失其所与(指代自己)
(2)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吾其还也
6.且
(1)连词,表并列,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连词,表递进,况且。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君之所知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表判断)
2.疑问句
(1)夫晋,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表反问)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焉”,表疑问)
(3)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焉”,表疑问)
3.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主语“烛之武”)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
(3)子犯(晋侯)击之(省动词宾语“晋侯”)
(4)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介词宾语“之”)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省介词宾语“之”)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介词“于”)
4.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
(3)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
(4)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外携带的物品
B.失其所与,不知通“错”,明智
C.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
阙秦以利晋
B.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D.今急而求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答案:1.A(使者,出使的人)2.C(并列连词,又/递进连词,况且)
第四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形容词作名词。择善而从之(好的建议)/简能而任之(贤能的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权、重位)
(3)形容词意动用法。乐盘游(以……为乐)
(4)形容词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使……稳固)/宏兹九德(使……光大)/则思虚心以纳下(使……虚)/则思正身以黜恶(使……正)/何必劳神苦思(使……苦)
(5)动词使动用法。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鸣琴垂拱(使……鸣)/何必劳神苦思(使……劳)
二、文言虚词
1.以
(1)连词,相当于“而”,表转折。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2)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必竭诚以待下
(3)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戒奢以俭/纵情以傲物
(4)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5)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则思知足以自戒/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6)介词,把。则思三驱以为度
(7)介词,用。虽董之以严刑
2.而
(1)连词,表转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不言而化
(2)连词,表因果。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3)连词,表承接。择善而从之
(4)连词,表并列。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5)连词,表目的。则思谦冲而自牧
3.为
(1)动词,作为。亏无为之大道哉/则思三驱以为度
(2)动词,成为。则吴越为一体
(3)介词,表被动。为天下笑
4.之
(1)代词。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指代“天下”)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闻求木之长者
(3)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人君当神器之重/将崇极天之峻
5.其
(1)代词,作定语成分。必固其根本(它的)/则智者尽其谋(他们的)
(2)指示代词。知其不可(这些)/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那)
(3)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其可忽乎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直接表判断)
2.疑问句
(1)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疑问代词“何”与疑问语气词“也”,表疑问)
(2)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3)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副词“其”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4)何必……,亏无为之大道哉(疑问代词“何”与疑问语词“哉”,表反问)
3.省略句
(1)则思三驱以(之)为度(省介词宾语“之”)
(2)(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省主语“民众”)
4.倒装句
(1)虽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2)将崇极天之峻(峻之极天,定语后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天景命大
B.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C.简能而任之选拔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快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亏无为之大道哉
则思三驱以为度
B.是寡人之过也
可以尽豫游之乐
C.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发其志士之悲哉
D.虽董之以严刑
必竭诚以待下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道哉?
答案:1.B(名词作动词,献礼)2.A(副词,竟/副词,就)3.略
第五课时
廉颇蔺相如列传
【重点梳理】
一、实词
1.通假字
(1)可予不(通“否”)
(2)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3)拜送书于庭(通“廷”)
(4)召有司案图(通“按”,审察,察看)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1)奉臣愿奉璧往使(动词,通“捧”)
请奉盆缶秦王(动词,进献)
(2)闻以勇气闻于诸侯(动词,闻名,出名)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动词,听说)
(3)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疑问代词,谁、哪一个)
(4)负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动词,凭借,倚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动词,辜负,对不起)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动词,背)
(5)顾相如顾召赵御史书(动词,回头)
顾吾念之(副词,只是,不过)
(6)传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一种文体)
舍相如广成传(名词,招待宾客的馆舍)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动词,传递)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动词,传颂)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乃使其从者衣褐(穿)/舍相如广成传(安置住宿)/秦御史前书(上前)/臣乃敢上璧(献上)/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献礼)/左右欲刃相如(杀)
(2)名词作状语。而相如廷叱之(当廷)/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向西)/间至赵矣(从小路)
(3)形容词作动词。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4)形容词意动用法。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5)动词使动用法。毕礼而归之(使……归)/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夫赵强而燕弱
(2)连词,表修饰。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3)连词,表承接。毕礼而归之
(4)连词,表转折。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
2.之
(1)代词。我见相如,必辱之(指代“相如”)/均之二策(这)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即患秦兵之来
(3)结构助词,的。为刎颈之交
3.于
(1)介词,在。以勇气闻于诸侯
(2)介词,给。归璧于赵
(3)介词,与。故燕王欲结于君
(4)介词,对。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5)介词,表被动。而君幸于赵王
4.以
(1)连词,因为。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连词,来。宁许以负秦曲
(3)介词,把。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4)介词,用,拿。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5)介词,凭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5.其
(1)代词,作定语。乃使其从者衣褐(他的)/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他们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蔺相如的)
(2)代词,那。其势不俱生
6.为
(1)动词。拜为上卿(做,当)/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而蔺相如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
(2)动词,是,表判断。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介词,替,给。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7.乃
(1)副词,竟。今君乃亡赵走燕
(2)副词,就。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3)副词,才。臣乃敢上璧
8.因
(1)介词,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2)副词,就,于是。相如因持璧却立
(3)副词,由此,趁机。不如因而厚遇之
9.与
(1)动词,与......比。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介词,跟,同。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
(3)连词,和。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10.且
(1)连词,即使,表假设。且庸人尚羞之
(2)连词,表并列。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3)副词,况且。且以一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也,表判断)
(2)蔺相如者,赵人也(……者,……也,表判断)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所以……者,……也,解释原因的判断)
2.疑问句
(1)何以知之(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疑问代词“孰”,表疑问)
(4)谁可使者(疑问代词“谁”,表疑问)
(5)独畏廉将军哉(疑问语气词“哉”,表疑问)
(6)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邪“,表反问)
3.省略句
(1)(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省略主语“廉颇”)
(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两处均省略介词“于”)
(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省略介词“于”)
(4)固请(蔺相如不要以璧击柱)(省略宾语“蔺相如不要以璧击柱”)
(5)欲以(之)击柱(省略介词宾语“之”)
(6)于是秦王不怿,为(赵王)一击缶(省略介词宾语“赵王”)
(7)赵王以(之)为贤大夫(省略介词宾语“之”)
(8)(廉将军)不若(秦王)也。(前省去主语“廉将军”,后省略宾语“秦王”)
4.倒装句
(1)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者人,定语后置)
(2)君何以知燕王(以何,宾语前置)
(3)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介宾后置)
(4)故燕王欲结于君(于君结,介宾后置)
(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介宾后置)
5.被动句
(1)徒见欺(见,表被动)
(2)而君幸于赵王(于,表被动)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表被动)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B.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命
C.相如顾召赵御史书回头
D.负荆请罪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B.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相如因持璧却立
C.乃使其从者衣褐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秦亦不以城予赵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第六课时
鸿门宴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同“拒”,据守;同“纳”,纳入)
(2)要项伯(同“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同“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同“早”,早上)
(5)令将军与臣有郤(同“隙”,隔阂,嫌隙)
(6)因击沛公于坐(同“座”,座位)
(7)拔剑切而啗之(同“啖”,吃)
(8)秋豪不敢有所近(同“毫”,丝毫)
2.古今异义
(1)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指意外之事今义:十分,很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指小人离间之言今义:详细叙说
(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今义:因婚姻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4)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省名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对南地区今义:省名
3.一词多义
(1)故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连词,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副诃,特意)
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故交,老交情)
不如因善遇之(动词,及,比得上)
(2)如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如同)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动词,料想)
(3)意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意图)
(4)举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杀人如不能举(形容词,尽)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5)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兼有道歉和告辞之意)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一样用翅膀)
(2)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驻扎)/道芷阳间行(取道)/籍吏民(登记)/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示意)/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称王)
(3)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善)/豪毛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4)形容词作名词。此其志不在小(小的地方)/沛公今事有急(危急的事)
(5)动词使动用法。臣活之(使……活)/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随从)/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同“纳”,使……纳入)/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二、文言虚词
1.以
(1)介词,把。具告以事
(2)介词,用。请以剑舞
(3)介词,凭。不然,籍何以至此
(4)连词,来。项王未有以应
(5)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樊哙侧其盾以撞
2.为
(1)动词。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军中无以为乐(作为)/使子婴为相(做)/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
(2)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我为鱼肉
(3)介词,被。吾属今为之虏矣
(4)介词,替、给。君为我呼入
(5)介词,对,对于。为之奈何
(6))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何辞为
3.因
(1)动词,趁机。不如因善遇之
(2)副词,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且
(1)副词,将。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且为之奈何
(2)连词,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之
(1)代词。起,立而饮之(指代“酒”)
(2)动词,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3)助词,的。今日之事何如
(4)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6.于
(1)介词,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介词,对于。贪于财货
(3)介词,比。长于臣
(4)介词,在。得复见将军于此
7.与
(1)介词,同。未得与项羽相见/欲呼张良与俱去
(2)连词,和。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动词,送与。则与斗卮酒/欲与亚父
8.而
(1)连词,表并列。劳苦而功高如此
(2)连词,表修饰。项王按剑而跽
(3)连词,表承接。拔剑切而啗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9.然
(1)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沛公默然
(2)代词,这样。不然,籍何以至此
(3)连词,然而。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表判断)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者……也”表判断)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表判断)
(5)此亡秦之续耳(语气词“耳”,表判断)
(6)客何为者(动词“为”表判断,相当于“是”)
2.疑问句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代词“谁”,表疑问)
(2)君安与项伯有故(疑问代词“安”,表疑问)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疑问语气词“为”,用在句末,表疑问)
(4)能复饮乎(疑问语气词“乎”,表疑问)
(5)公岂敢入乎(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3.省略句
(1)毋从(之)俱死也(前面省去主语“你”,后面省去动词宾语“之”)
(2)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省去介词“于”)
(3)欲呼张良与(之)俱去(省去介词宾语“之”)
(4)拔剑撞(之)而破之(省去动词宾语“之”)
4.倒装句
(1)大王来何操(操何,宾语前置)
(2)沛公安在(在安,宾语前置)
(3)客何为者(为何,宾语前置)
(4)因击沛公于坐(于坐击沛公,状语后置)
5.被动句
吾属今为之虏矣(介词“为”表被动)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谢罪
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夫妻
D.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且为之奈何
B.不然,籍何以至此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C.拔剑切而啖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D.不然,籍何以至此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答案:1.C(儿女亲家)2.B(代词,这样/连词,然而)3.略
第七课时
秋水(节选)非攻(节选)察今(节选)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泾流之大(通“径”,直)
(2)不辩牛马(通“辨”辩认)
(3)其有仁兹甚(通“滋”,更加)
(4)不如小决使道(通“导”,疏通,引导)
(5)澭水暴益(通“溢”,上涨,涨大)
(6)故择先王之成法(通“释”,舍弃,抛弃)
2.一词多义
(1)表使人先表澭水(名词作动词,设立标记)
循表而夜涉(名词,标记)
(2)始始吾弗信(副词,开始)
于是焉河泊始旋其面目(副词,才)
(3)法此先王之法也(名词,法则、法规)
而法之以为治(名词作动词,效法)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秋水时至(按时令)/顺流而东行(向东)
(2)名词作动词。莫能名者(说明)
(3)形容词使动用法。军惊而坏都舍(使……坏)
(4)形容词意动用法。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以……为少,以……为轻)
二、虚词
1.而
(1)连词,表并列。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2)连词,表修饰。东面而视
(3)连词,表承接。夫人朝夕退而游焉
(4)连词,表递进。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6)动词,如同,像。军惊而坏都舍
2.以
(1)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不随以止也
(2)动词,认为。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3)动词,作为。而法之以为治
3.之
(1)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泾流之大
(2)助词,无义。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
(3)助词,的。而知日月之行
4.于
(1)介词,与。有要于时也/有似于此
(2)介词,表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则
(1)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反而”。今至大为攻国则旨知非
(2)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就”“那么”。其所善者,吾则行之
6.与
(1)连词,和。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2)介词,同。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4.焉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句中语气助词)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今至大为攻国(动词,“为”,表判断)
2.疑问句
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疑问语气“乎”,表疑问)
3.倒装句
(1)泾流之大(大泾流,定语后置)
(2)我之谓也(谓我,宾语前置)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莫若己,宾语前置)
4.被动句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表示被动)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不仁兹甚通“滋”,更加
B.而法之以为治名词作动词,效法
C.故择先王之成法选择
D.使人先表澭水名词作动词,设立标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东西而视
则噪而相逐
B.有要于时也
有似于此
C.泾流之大
将崇极天之峻
D.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
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2)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3)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4)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
答案:1.C(通“释”,舍弃,抛弃)2.D(介词,同/连词,和)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1
教
学
目
标
德育
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
智育
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用词上的不同之处。
美育
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学习和阅读古代文献。
教学重点
了解汉语从古到今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教学关键
了解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课型
教学方法
理解分析掌握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总结
练习
作业
中国的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词汇和语音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很大的演变。正是这种发展和演变,使得汉语这一看似古板呆滞的东西,具有了旺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使得我们的民族语言常用常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一、汉语语音的演变
汉字结构的方法中,以形声造字和方法最常用,因而形声字也为最多。李白的《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以上这几首诗,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我们是否可判断出,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ai”呢?
二、语法的变化
1、语序的变化“宾语前置”:
A.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
B.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不欺骗我)
2、句式的变化
陈胜者,阳城人也。
3、词类的变化
古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
“衣锦还乡”(“衣”作动词“穿”讲)
导入
疏导
归纳
引导
布置
了解
识记
理解
巩固
完成
板
书
设
计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一、汉语语音的演变二、语法的变化
课后记事
应把握好三个意识:第一,应用意识;第二,整合意识;第三,实践意识。
课题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2
教
学
目
标
德育
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
智育
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用词上的不同之处。
美育
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学习和阅读古代文献。
教学重点
了解汉语从古到今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教学关键
了解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课型
教学方法
理解分析掌握
教具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总结
练习
作业
三、汉语词语的演变
1、词语的词形变化
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2、词语的词义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
3、词语的消长变化
(1)社会生活方面:
“和谐社会”、“小康生活”、“三个代表”、“三农问题”、“保先教育”、“白领、个税改革”等。
(2)网络用语方面:
(3)科学技术方面:
如:“数字电视”、“纳米技术”、“克隆”等。
此外,还有与人们生命密切相关的医学方面,也出现了众多的新词“非典”、“禽流感”等,也是一时炙热。
(4)国际用词方面:
其中有代表意义的有“六方会谈”、“反恐”等。还有一些是由于改名而出现的如新的城市名称。
4、词语的替换变化
(1)社会因素:如把“世”改成“代”
(2)观念的改变:“车夫”——“司机”,“戏子”——“演员”,(3)语言表达:“足”——“脚”,“面”——“脸”,“目”——“眼”,“口”——“嘴”,
导入
疏导
归纳
引导
布置
了解
识记
理解
巩固
完成
板
书
设
计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三、汉语词语的演变
课后记事
根据“三个意识”的内容,侧重于整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
(四)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烛之武退秦师》
2.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增加)——《烛之武退秦师》
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烛之武退秦师》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烛之武退秦师》
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烛之武退秦师》
6.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烛之武退秦师》
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烛之武退秦师》
(二)古今异义: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
——《烛之武退秦师》
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
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
——《烛之武退秦师》
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烛之武退秦师》
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
人)——《烛之武退秦师》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烛之武退秦师》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
请客的主人)——《烛之武退秦师》
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烛之武退秦师》
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烛之武退秦师》
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
——《烛之武退秦师》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
于外交场合)——《烛之武退秦师》
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烛之武退秦师》
(三)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
——《烛之武退秦师》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烛之武退秦师》
3.晋军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烛之武退秦师》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6.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国,指郑国)——《烛之武退秦师》
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薄弱)——《烛之武退秦师》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烛之武退秦师》
9.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烛之武退秦师》
10.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烛之武退秦师》
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肆:形容词用作动词,延伸,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
1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烛之武退秦师》
13.阙秦以利晋(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烛之武退秦师》
14.与郑人盟(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烛之武退秦师》
15.因人之力以敝之(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衰败)——《烛之武退秦师》
16.以乱易整,不武(乱:形容词用作名词,散乱之师;整:形容词用作名
词,严整之师。武:名词活用作动词,符合武德)——《烛之武退秦师》
(四)一词多义
1、实词:
贰
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二”的大写)——《左传隐公元年》
②其内任卿贰以上(副职)——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贰则疑惑(不专一)——《荀子解蔽》
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离心,背叛)——《左传》
⑤不迁怒,不贰过(再,重复)——《论语雍也》
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烛之武退秦师》
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为学》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鄙陋)——《曹刿论战》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越国以鄙远(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烛之武退秦师》
⑤言语粗鄙(粗俗)
许
①许之。
许君焦、暇……(答应,听从)——《烛之武退秦师》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答应,听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杂然相许(赞同)——《愚公移山》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小石潭记》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大铁椎传》
⑤相去复几许(约计的数量)——《孔雀东南飞》
若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动词,似乎,好像)——《桃花源记》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如果)——《烛之武退秦师》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代词,你)——《捕蛇者说》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比得上)——《愚公移山》
⑤噤若寒蝉(像……一样)
⑥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逍遥游》
⑦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秋水》
微
①国势衰微(衰败)
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卑贱)——《史记曹相国世家》
③微言大义(幽微,精妙)
④人微言轻(形容词,轻微)
见微知著(隐蔽,不显露)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连词,如果没有)——《岳阳楼记》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如果没有)——《烛之武退秦师》
⑦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口技》
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卖油翁》
⑨则名微而众寡(细小)
⑩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形容词,含而不露)——《屈原列传》
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坏,破旧)——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侯生摄敝衣冠(破旧)——《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敝人(谦词)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资治通鉴》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烛之武退秦师》
辞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烛之武退秦师》
②停数日,辞去(告别)——《桃花源记》
③不辞劳苦(推脱)
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
⑤辞不赴命(辞谢)——《陈情表》
⑥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
敢
①役夫敢伸恨(反诘语气,怎么敢)——《兵车行》
②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谦词,自言冒昧之词,也含有原、希望的意思)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客气的说法)——《烛之武退秦师》
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荆轲刺秦王》
④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洁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略词)
——《孔雀东南飞》
过
①过秦论(指出……过失)——《过秦论》
②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超过)
③是寡人之过也(过错)——《烛之武退秦师》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错误,过失)——《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通过)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太甚)——《小石潭记》
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指出过失)
⑦一日,大母过余(访问,探望)——《项脊轩志》
说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桃花源记》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捕蛇者说》
③秦伯说(说,通“悦”,高兴)——《烛之武退秦师》
④范增说项羽(shuì,劝说)——《鸿门宴》
知
①君知其难也(知道,了解,懂得)——《烛之武退秦师》
郑既知亡矣(知道)——《烛之武退秦师》
②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烛之武退秦师》
③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了解)
④官知止而神欲行(知觉,感觉)
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识别,分辨)——《马说》
⑥孰为汝多知乎(知识,见解)
封
①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封闭,封合)
②自寄一封书(量词)
③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④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烛之武退秦师》
⑤既东封郑(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烛之武退秦师》
⑥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分封)——《鸿门宴》
言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说,禀告)——《烛之武退秦师》
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说起,谈论)——《扬州慢》
③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记载)——《石钟山记》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学说,主张)——《过秦论》
⑤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话,进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从
①公从之(听从,答应)——《烛之武退秦师》
②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随,跟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向……学习)——《论语》
④一狠得骨止,一狠仍从(追赶,追随)——《狼》
⑤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琵琶行》
⑥其印为余群从所得(堂房亲戚)
⑦旦日,客从外来(自,由)——《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从余问古事(向)——《师说》
⑨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读zòng,合纵)——《过秦论》
亡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灭亡,动词)——《烛之武退秦师》
郑既知亡矣(灭亡,动词)——《烛之武退秦师》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2、虚词
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表因果,因为,连词)——《烛之武退秦师》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烛之武退秦师》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而,连词)——《烛之武退秦师》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目的,来,连词)——《烛之武退秦师》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烛之武退秦师》
⑥以乱易整(用,介词)——《烛之武退秦师》
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烛之武退秦师》
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烛之武退秦师》
③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烛之武退秦师》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却,连词)——《烛之武退秦师》
⑤黑质而白章(表并列,连词)——《捕蛇者说》
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烛之武退秦师》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烛之武退秦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烛之武退秦师》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愚公移山》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捕蛇者说》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兼词,于是,在哪里)——《烛之武退秦师》
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在这件事上)——《捕蛇者说》
之
①公从之(代轶之狐,代词)——《烛之武退秦师》
子犯请击之(代秦军,代词)——《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土地,代词)——《烛之武退秦师》
亦去之(代郑国,代词)——《烛之武退秦师》
②唯君图之(代阙秦利晋这件事,代词)——《烛之武退秦师》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
④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
因人之力以敝之(的,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
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烛之武退秦师》
⑥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隆中对》
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烛之武退秦师》
又欲肆其西封(代词,它)——《烛之武退秦师》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烛之武退秦师》
②君知其难也(不定指示代词,那)——《烛之武退秦师》
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近指,这)——《捕蛇者说》
④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副词,还是)——《烛之武退秦师》
⑤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是……还是……)——《马说》
⑦于乱石间泽其一二者扣之(代词,其中的)——《石钟山记》
⑧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游褒禅山记》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揣测语气,大概)——《师说》
⑩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希望)——《伶官传记》
⑾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代词,你(的))——《触龙说赵太后》
且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又,并且,连词)——《烛之武退秦师》
②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烛之武退秦师》
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愚公移山》
③吾今且报府(暂且)——《孔雀东南飞》
④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
⑤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连词,表选择关系,还是,或者)
⑥臣死且不避(连词,尚且)——《鸿门宴》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
父母且不顾(尚且)
⑦不出,火且尽(副词,将要,将近)——《游褒禅山记》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副词)——《鸿门宴》
⑧存者且偷生(副词,姑且)——《石壕吏》
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而,反而,转折关系)——《滕王阁序》
⑩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用在句首,表示进一层,换个角度议论)——《过秦论》
⑾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桃花源记》
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如果)——《烛之武退秦师》
⒀更若役,复若赋(你的)——《捕蛇者说》
⒁曾不若孀妻弱子(赶得上,比得上)——《愚公移山》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
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比得上)
⒂吾儿,久不见若影(你,你们)——《项脊轩志》
若是其甚与?(你)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烛之武退秦师》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断)——《烛之武退秦师》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
——《烛之武退秦师》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烛之武退秦师》
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烛之武退秦师》
(2)宾语前置
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
3.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③(烛之武)许之——《烛之武退秦师》
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烛之武退秦师》
⑤敢以(之)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⑦(秦伯)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六)固定结构
(1)“所“字结构形式:所+动词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知道的)——《烛之武退秦师》
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没有害处的)——《烛之武退秦师》
③失其所与(结交的同盟者)——《烛之武退秦师》
(五)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荆轲刺秦王》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荆轲刺秦王》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荆轲刺秦王》
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荆轲刺秦王》
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荆轲刺秦王》
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秦王》
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荆轲刺秦王》
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荆轲刺秦王》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
——《荆轲刺秦王》
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荆轲刺秦王》
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荆轲刺秦王》
(二)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荆轲刺秦王》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荆轲刺秦王》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荆轲刺秦王》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荆轲刺秦王》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荆轲刺秦王》
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荆轲刺秦王》
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荆轲刺秦王》
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荆轲刺秦王》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荆轲刺秦王》
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荆轲刺秦王》
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
——《荆轲刺秦王》
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荆轲刺秦王》
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荆轲刺秦王》
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荆轲刺秦王》
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荆轲刺秦王》
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荆轲刺秦王》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荆轲刺秦王》
17.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荆轲刺秦王》
18.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荆轲刺秦王》
19.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荆轲刺秦王》
20.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荆轲刺秦王》
21.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
——《荆轲刺秦王》
(三)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荆轲刺秦王》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荆轲刺秦王》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邑:名词作动词,封邑)——《荆轲刺秦王》
4.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荆轲刺秦王》
5.樊龄期乃前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又前而为歌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荆轲刺秦王》
7.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荆轲刺秦王》
8.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
——《荆轲刺秦王》
9.皆白衣冠以送之(白:形容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荆轲刺秦王》
10.士皆垂泪涕泣(涕:名词用作动词,哭)——《荆轲刺秦王》
11.发尽上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荆轲刺秦王》
1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荆轲刺秦王》
13.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荆轲刺秦王》
14.(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荆轲刺秦王》
15.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使:动词用作名词,使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禀告)——《荆轲刺秦王》
16.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17.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荆轲刺秦王》
18.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绝: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
——《荆轲刺秦王》
19.非有诏不得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荆轲刺秦王》
20.断其左股(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荆轲刺秦王》
21.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荆轲刺秦王》
22.乃欲以生劫之(生: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荆轲刺秦王》
(四)一词多义:
1、实词
兵
①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荆轲刺秦王》
②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荆轲刺秦王》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荆轲刺秦王》
④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名词,战争、战役)
⑤犹厌言兵(名词,战争)——《扬州慢》
穷
①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荆轲刺秦王》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荆轲刺秦王》
陈
①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荆轲刺秦王》
②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荆轲刺秦王》
私
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荆轲刺秦王》
②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荆轲刺秦王》
还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荆轲刺秦王》
③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扁鹊见蔡桓公》
④计日以还(动词,归还)——《黄生借书说》
⑤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早脱,立即,xuán)
——《周亚夫军细柳营》
振
①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惧怕)——《荆轲刺秦王》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过秦论》
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④迁我如振落叶(动词,振动)
⑤振奋作声(动词,振作)
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过秦论》
奉
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双手捧着)——《荆轲刺秦王》
②轲既取图奉之(献上)——《荆轲刺秦王》
顾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荆轲刺秦王》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
——《荆轲刺秦王》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出师表》
④顾恋慈母(动词,思念)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
亲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荆轲刺秦王》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④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形容词,亲密,亲近)
深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荆轲刺秦王》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游褒禅山记》
③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赠汪伦》
⑤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
教
①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②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琵琶行》
③乃修教三年,执十戚舞(名词,教化,jiào)
④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jiāo)——《孔雀东南飞》
解
①可里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荆轲刺秦王》
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庖丁解牛》
③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④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师说》
⑥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jiè)
资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荆轲刺秦王》
②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依据)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
④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图
①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划)
②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荆轲刺秦王》
③不图子自归(动词,想,反复考虑)
室
①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荆轲刺秦王》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名词,居所)——《陋室铭》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名词,家)——《捕蛇者说》
被
①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荆轲刺秦王》
②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五人墓碑记》
③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通“披”,戴)——《离骚》
请
①乃请荆卿曰(动词,请求)——《荆轲刺秦王》
②请辞决矣(动词,请允许我)——《荆轲刺秦王》
③乃置酒请之(动词,邀请)
④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动词,谒见,拜见)
次
①以次进(名词,次序)——《荆轲刺秦王》
②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驻扎)——《陈涉世家》
③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名词,在排列上次一等)
信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荆轲刺秦王》
②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论语》
③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论语》
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形容词,(言语)真实)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确实,真实)——《捕蛇者说》
⑤信可乐也(副词,实在,的确)
⑥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名词,信使)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信托之人)
⑦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琵琶行》
⑧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通“伸”,伸张)
⑨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曹刿论战》
⑩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屈原列传》
遇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动词,对待)——《荆轲刺秦王》
②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动词,相遇,相会)——《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动词,遇到)——《论语》
④斯固百世之遇也(名词,机遇)
⑤不如因善遇之(对待,)——《鸿门宴》
辞
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动词,辞别,告辞)——《荆轲刺秦王》
今者出,未辞也(告辞,动词)——《鸿门宴》
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动词,推辞)——《烛之武退秦师》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动词,推辞)——《鸿门宴》
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计较,讲究)——《鸿门宴》
④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动词,擅长)——《屈原列传》
⑤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名词,文辞,指文学)——《屈原列传》
遗
①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动词,赠送)——《荆轲刺秦王》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放弃,动词)——《师说》
③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动词,遗留)——《石钟山记》
④使人遗赵王书(动词,送给)——《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
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荆轲刺秦王》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词,牵,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动词,引导,率领)——《赤壁之战》
⑥李凭箜篌引(名词,乐府诗体的一种)——《李凭箜篌引》
卒
①缮甲兵,具卒乘(名词,士卒,士兵)
②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赤壁之战》
③卒成帝业(动词,终于)——《出师表》
④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秦王》
就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荆轲刺秦王》
②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荆轲刺秦王》
2、虚词
岂
①将军岂有意乎(副词,是否,是不是)——《荆轲刺秦王》
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访问语气,难道)——《荆轲刺秦王》
③岂可得哉(疑问代词,怎么)——《荆轲刺秦王》
以
①何以言之(介词,凭借)——《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刀试人(介词,用)——《荆轲刺秦王》
③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的)——《荆轲刺秦王》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荆轲刺秦王》
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荆轲刺秦王》
⑤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荆轲刺秦王》
⑥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荆轲刺秦王》
⑦以次进(介词,按照)——《荆轲刺秦王》
⑧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荆轲刺秦王》
乃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示儿》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动词,是)——《游褒禅山记》
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荆轲刺秦王》
③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荆轲刺秦王》
④乃今得闻教(副词,却,竟然)——《荆轲刺秦王》
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荆轲刺秦王》
之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您)——《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荆轲刺秦王》
③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荆轲刺秦王》
④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荆轲刺秦王》
⑤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荆轲刺秦王》
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荆轲刺秦王》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荆轲刺秦王》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荆轲刺秦王》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荆轲刺秦王》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
——《荆轲刺秦王》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荆轲刺秦王》
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荆轲刺秦王》
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荆轲刺秦王》
④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荆轲刺秦王》
⑤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荆轲刺秦王》
(2)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荆轲刺秦王》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宾客)——《荆轲刺秦王》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荆轲刺秦王》
(3)宾语前置
①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荆轲刺秦王》
(4)主谓倒装
①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荆轲刺秦王》
3、被动句
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荆轲刺秦王》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秦王》
4、省略句
(1)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左右)惶急无以击轲,而(左右)乃以手共搏之(省略主语)——《荆轲刺秦王》
(2)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荆轲刺秦王》
(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荆轲刺秦王》
(4)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荆轲刺秦王》
(5)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荆轲刺秦王》
(6)每念(之)常痛于骨髓(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
——《荆轲刺秦王》
(7)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荆轲刺秦王》
(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荆轲刺秦王》
(9)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10)又前而为(之)歌曰(省略宾语)——《荆轲刺秦王》
(1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荆轲刺秦王》
(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荆轲刺秦王》
(13)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
(14)比(于)诸侯之列——《荆轲刺秦王》
(15)皆陈(于)殿下——《荆轲刺秦王》
(16)而(按)秦法……——《荆轲刺秦王》
5、固定句式
(1)将奈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荆轲刺秦王》
(2)岂可得哉(“岂……哉”,表反问,“怎么……呢”)——《荆轲刺秦王》
(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荆轲刺秦王》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荆轲刺秦王》
(六)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鸿门宴》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全部)——《鸿门宴》
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鸿门宴》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鸿门宴》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鸿门宴》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鸿门宴》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鸿门宴》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鸿门宴》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鸿门宴》
(二)古今异义: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鸿门宴》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鸿门宴》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鸿门宴》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鸿门宴》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鸿门宴》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鸿门宴》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鸿门宴》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鸿门宴》
9.公敢入乎(敢:古义:能够;今义: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鸿门宴》
10.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古义:谢罪,道歉;今义:感谢)
——《鸿门宴》
1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鸿门宴》
1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鸿门宴》
13.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鸿门宴》
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鸿门宴》
15.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鸿门宴》
16.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鸿门宴》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鸿门宴》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鸿门宴》
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鸿门宴》
3.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鸿门宴》
4.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鸿门宴》
5.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鸿门宴》
6.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鸿门宴》
7.亡去不义(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鸿门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鸿门宴》
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鸿门宴》
9.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鸿门宴》
10.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鸿门宴》
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鸿门宴》
12.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鸿门宴》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鸿门宴》
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鸿门宴》
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鸿门宴》
16.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鸿门宴》
17.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鸿门宴》
18.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鸿门宴》
19.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鸿门宴》
20.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动词使动用法,使……止,阻止)——《鸿门宴》
21.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用作动词,偏过)——《鸿门宴》
22.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鸿门宴》
23.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鸿门宴》
2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鸿门宴》
25.此亡秦之续耳(续:形容词用作名词,后续者)——《鸿门宴》
26.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小的事情;让:动词用作名词,谦让)——《鸿门宴》
27.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鸿门宴》
28.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鸿门宴》
(四)一词多义:
如:
①闻妻言,如被冰雪(如同)——《促织》
②天时不如地利(比、及)——《得道多助》
③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到、往、去)——《〈指南录〉后序》
④万事如意(顺、随)——成语
⑤如其离违,宜别图之(如果、假如)——《赤壁之战》
⑥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鸿门宴》
⑦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或者)——《子路、曾……侍坐》
⑧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同上
⑨空空如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成语
⑩沛公起如厕(往,到……去)——《鸿门宴》
⑾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
意:
①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意图、意愿)——《促织》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鸿门宴》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意思)——《伤仲永》
③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态、神情)——《口技》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狼》
④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意料)——《〈指南录〉后序》
卒起不意(意料)——《荆轲刺秦王》
⑤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怀疑、猜疑)——《史记张仪列传》
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鸿门宴》
举: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起、抬起)——《静夜思》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鸿门宴》
②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提出、举出)——《屈原》
③举兵伐徐,逐灭之(发起、发动)——《韩非子五蠧》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陈涉世家》
④戌卒叫,函谷举(攻下、占领)——《阿房宫赋》
⑤举贤任能(推荐)——成语
孙叔敖举于海(推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科举考试)——《柳毅传》
⑦杀人如不能举(全、尽)——《鸿门宴》
⑧举世无双(全部、整个)——成语
⑨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过秦论》
谢:
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动词)——《廉颇蔺相如列传》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鸿门宴》
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推辞、谢绝)——《孔雀东南飞》
③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孔雀东南飞》
④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感谢)——《汉书张安世传》
哙拜谢(感谢)——《鸿门宴》
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劝告)——《孔雀东南飞》
⑥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衰亡)——《芙蕖》
⑦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鸿门宴》
⑧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陌上桑》
军
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鸿门宴》
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鸿门宴》
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鸿门宴》
言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鸿门宴》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鸿门宴》
幸
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鸿门宴》
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鸿门宴》
去
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鸿门宴》
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鸿门宴》
当
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鸿门宴》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鸿门宴》
故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鸿门宴》
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鸿门宴》
坐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鸿门宴》
③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古人盘膝坐)——《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口技人坐屏障中(动词,坐在椅子上)——《口技》
⑤王曰:“何坐?”曰:“坐盗。”(动词,犯……罪)
⑥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介词,由于,因为)——《陌上桑》
从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鸿门宴》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鸿门宴》
胜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鸿门宴》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鸿门宴》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动听一湖(优美的,形容词)——《岳阳楼记》
击
①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鸿门宴》
③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击)——《廉颇蔺相如列传》
内
①少间,帘内掷以纸出(里,内部)——《促织》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对内)——《出师表》
③内怀犹豫之计(内心,心里)
④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鸿门宴》
2、虚词
为
①客何为者(wéi,做,干,动词)——《鸿门宴》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éi,做,干,动词)——《鸿门宴》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wéi,认为,动词)——《鸿门宴》
③我为鱼肉(wéi,是,动词)——《鸿门宴》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i,是,动词)——《鸿门宴》
④为击破沛公车(wèi,替、给,介词)——《鸿门宴》
⑤吾属今为之虏矣(wèi,被,介词)——《鸿门宴》
⑥何辞为(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鸿门宴》
⑦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wèi,给,介词;第二个“为”,wéi,动词,成为)——《鸿门宴》
⑧军中无以为乐(wéi,动词,作为)——《鸿门宴》
因:
①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依靠、凭借)——《毛遂自荐》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借用,凭借)——《过秦论》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顺着、根据)——《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言曰:……(趁机)——《鸿门宴》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趁机)——《鸿门宴》
④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因为、由于)——《梦溪笔谈雁荡山》
⑤因合纳斗盆(于是、就)——《促织》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鸿门宴》
⑥陈陈相因(沿袭)——成语
⑦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原因、理由)——《孔雀东南飞》
⑧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继承,沿袭)——《过秦论》
以
①具告以事(介词,把)——《鸿门宴》
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鸿门宴》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鸿门宴》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鸿门宴》
且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鸿门宴》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鸿门宴》
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鸿门宴》
于
①长于臣(介词,比)——《鸿门宴》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鸿门宴》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鸿门宴》
然
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鸿门宴》
②不然(这样,代词)——《鸿门宴》
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鸿门宴》
(五)句式:
1、判断句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鸿门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也)——《鸿门宴》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鸿门宴》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鸿门宴》
亚父者,范增也(……者,……也)——《鸿门宴》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鸿门宴》
(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
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鸿门宴》
(5)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鸿门宴》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贪于财货(应“于财货贪”)——《鸿门宴》
②具告以事(应“以事具告”)——《鸿门宴》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以沛公言具”)——《鸿门宴》
④长于臣(应“于臣长”)——《鸿门宴》
⑤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于此得复见将军”)——《鸿门宴》
(2)宾词前置
①籍何以至此(应“以何”)——《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应“操何”)——《鸿门宴》
③沛公安在(应“在安”)——《鸿门宴》
④客何为者(应“为何”)——《鸿门宴》
(3)被动句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鸿门宴》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鸿门宴》
(4)省略句
①为(吾)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②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
③毋从(之)俱死也——《鸿门宴》
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鸿门宴》
⑤则与(之)一生彘肩——《鸿门宴》
⑥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鸿门宴》
⑧加彘肩(于盾)上——《鸿门宴》
⑨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
⑩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⑾卫士仆(于)地——《鸿门宴》
⑿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鸿门宴》
⒀毋从(其)俱死也——《鸿门宴》
⒁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鸿门宴》
⒂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5)固定结构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鸿门宴》
②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鸿门宴》
③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鸿门宴》
④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的)——《鸿门宴》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浅谈高三文言文复习课的授课思路”,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调动积累学会迁移浅谈高三文言文复习课的授课思路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582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