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矩形”,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2.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分析启发法
教具准备:像框,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演示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归纳矩形的定义:
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探究矩形的性质:
(1).问题:像框除了“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
③.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
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
(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例解:(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
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4
厘米.求BD与AD的长.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探索矩形的判别条件:(由修理桌子引出)
(1).想一想:(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学习)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
结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理由可由师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完整过程.)
(2).归纳矩形的判别方法:(引导学生归纳)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课堂练习:(出示P98随堂练习题,学生思考、解答.)
四.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从知识与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
五.作业设计:P99习题4.6第1、2、3题.
板书设计:

4.矩形

矩形的定义:

矩形的性质:前面知识的小系统图示:三.矩形的判别条件:
例1

课后反思:在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动手猜想验证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质。一些相关矩形的计算也学会应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总的看来这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当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慢慢的熟练。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练。

相关阅读

矩形教案


矩形教案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矩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非凡之处就是“有一个角是直角”,因而就增加了一些非凡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矩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矩形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矩形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假如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经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下问题:
1.矩形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矩形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矩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预备或由学生预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假如条件答应,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5页图430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轻松些.
4.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预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由于矩形的性质定理证实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实.
6.在矩形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把握,教师要注重题目的层次安排。
矩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矩形的定义和矩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能说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和矩形的的对角线相等的性质;能推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性质。
2.能运用以上性质进行简单的证实和计算。
此外,从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与联系中,体会非凡与一般的关系,渗透集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引导性材料
想一想:一般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4.5-l的圆圈中填上“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字样来说明这种关系:即平行四边形是非凡的四边形,又具有一般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具有一些非凡的性质。
小学里已学过长方形,即矩形。显然,矩形是平行四边形,而且矩形还具有四个角都是直角(小学里已学过)等非凡性质,那么,假如在图4.51中再画一个圈表示矩形,这个圈应画在哪里?
(让学生初步感知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演示:用四根木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演示如图4.52,当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由锐角变为钝角的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非凡情况,这时的图形是什么图形(矩形)。
问题1: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
说明与建议:教师的演示应充分展现变化过程,从而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短形是无数个平行四边形中的一个特例,同时,又使学生能正确地给出矩形的定义。
问题2:矩形是非凡的平行四边形,它除了“有一个角是直角”以外,还可能具有哪些平行四边形所没有的非凡性质呢?
说明与建议:让学生分组探索,有必要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研究平行四边形获得的经验,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探索矩形的特性,还可提醒学生,这种探索的基础是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矩形的四个角都相等(矩形性质定理1),要学生给以证实(即课本例1后练习第1题)。
学生能探索得出“矩形的邻边互相垂直”的特性,教师可作说明:这与矩形的四个角是直角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以不必另列为一个性质。
学生探索矩形的四条对角线的大小关系时,如有困难,可引导学生测量并比较矩形两条对角线的长度,然后加以证实,得出性质定理2。
问题3:矩形的一条对角线把矩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矩形的对角线既互相平分又相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直角三角形的什么重要性质?
说明与建议:(1)让学生先观察图4.53,并议论猜想,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一个直角三角形(如Rt△ABC),让学生自己发现斜边上的中线BO与斜线AC的大小关系,然后让学生自己给出如下证实:
证实: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C=BD(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AO=CO
∴在Rt△ABC中,BO是斜边AC上的中线,且。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例题解析
例1:(即课本例1)
说明:本题难度不大,又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性质定理的理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探索解法:
如图4.5-4,欲求对角线BD的长,由于∠BAD=90°,AB=4cm,则只要再找出Rt△ABD中一条直角边的长,或一个锐角的度数,再从已知条件∠AOD=120°出发,应用矩形的性质可知,∠ADB=30°,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AOB是什么非凡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课本用了第一种解法,并给出了解几何计算题书写格式的示范;第二种解法如下: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C=BD(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又。
∴OA=BO,△AOB是等腰三角形,
∵∠AOD=120°,∴∠AOB=180°120°=60°
∴∠AOB是等边三角形。
∴BO=AB=4cm,
∴BD=2BO=24×4cm=8cm。
例2:(补充例题)
已知:如图4.5-5四边形ABCD中,∠ABC=∠ADC=90°,E是AC的中点,EF平分∠BED交BD于点F。
(l)猜想:EF与BD具有怎样的关系?
(2)试证实你的猜想。
解:(l)EF垂直平分BD。
(2)证实:∵∠ABC=90°,点E是AC的中点。
∴(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同理:。
∴BE=DE。
又∵EF平分∠BED。
∴EF⊥BD,BF=DF。
说明:本例是一道不给出“结论”,需要学生自己观察猜想讨论的几何命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推理(包括合情推理和逻辑推理)能力。假如学生不适应,或有困难,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引导,这种练习,重要的不是猜对了没有?证实了没有?而是让学生经历这样一种自己研究图形性质的过程,顺便指出:求解本题的重要基础是识图技能能从复杂图形中分解出如图4.56所示的三个基本图形。
课堂练习
1.课本例1后练习题第2题。
2.课本例1后练习题第4题。
小结
1.矩形的定义:
2.归纳总结矩形的性质:
对边平行且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
对角线平行且相等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矩形的一条对角线把矩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矩形的两条对角线把矩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因此,有关矩形的问题往往可化为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的问题来解决。
作业
l.课本习题4.3A组第2题。
2.课本复习题四A组第6、7题。

矩形、菱形、正方形


章节与课题3.5矩形、菱形、正方形(第1课时)
主备人课时1课时
使用人审核人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1.理解矩形的概念.
2.掌握矩形的性质.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
矩形的性质的综合应用.
本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
一、复习巩固
1、能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为()
A、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
B、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相等
C、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互补
D、一组对边平行,两条对角线相等
2、ABCD中,已知∠A=80°,则∠C=°,
∠B=°,∠D=°.
3、在ABCD中,已知AB=6,周长等于22,则BC=__
CD=____,DA=_____.
二、探索新知:
1、操作题:BO是Rt△ABC的斜边AC上的中线,画出△ABC关于点O对称的图形。
结论:
(1)四边形ABCD是____图形,点____是对称中心.
2、如图,在矩形ABCD中,AE⊥BD,垂足为E,
∠DAE=2∠BAE,求∠BAE与∠DAE的度数。
3、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CE∥DB,交AB的延长线于点E.AC和CE相等吗?为什么?
(2)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是矩形吗?

2、矩形的概念:
有__个角是直角的__________形叫做矩形
3、矩形的性质:
(1)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具有
的性质
(2)由于矩形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个特殊条件:,因此,矩形应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它具有哪些特殊性质?

三、知识运用
1、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O,AB=4,∠AOB=600.求对角线AC的长。
当堂检测:
1、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_____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___
2、矩形两对角线把矩形分成___个等腰三角形
3、矩形的面积为48,一条边长为6,则矩形的另一边长为,对角线为
4、下面性质中,矩形不一定具有的是().
(A)对角线相等;(B)四个角都相等;
(C)是轴对称图形;(D)对角线垂直
5、矩形的一条对角线长为10,则另一条对角线长为,如果一边长为8,则矩形的面积为
6、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在AD上,EC平分∠BED。
(1)△BEC是否为等腰三角形?为什么?
(2)若AB=1,∠ABE=45°,求BC的长

课后反思:

章节与课题3.5矩形、菱形、正方形(2)
主备人课时1课时
使用人审核人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1.理解掌握矩形的判定条件.
2.提高矩形的判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
矩形的判定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矩形的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本课时教学资源的使用
四、复习巩固
如图,请写出矩形ABCD的所有性质。

1、对称性
是对称,对称是
是对称,对称是
2、边
==
∥∥
3、角
====90°
4、对角线
===
五、探索新知
1、判断题
有1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六、知识运用
1、在△ABC中,点D在AB上,且AD=CD=BD,DE、DF分别是∠BDC、∠ADC的平分线。四边形FDEC是矩形吗?为什么?

2、已知: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四个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E、F、G、H,求证:四边形EFGH为矩形.
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B)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对角线相等有2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有3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有4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矩形的判定定理1

3、如图,ABCD的对角线AC与BD相等,ABCD是矩形吗?为什么?
4、矩形的判定定理2

(C)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D)有两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下列四边形中不是矩形的是()
A、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B、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
C、一组对边平行且对角相等的四边形
D、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的四边形
3、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o,△AOB是等边三角形,求∠BAD的度数。
解:∵△AOB是等边三角形
∴OA=_____=_____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C=2OA,BD=2BO
∴AC=_____
∴平行四边形ABCD是矩形
∴∠BAD=90°
4、已知:如图,ABCD中,M为BC中点,∠MAD=∠MDA
求证:四边形是ABCD是矩形。

课后反思:

矩形的性质


矩形的性质(二)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定义;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1、2及推论;3、会用这些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总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定理1、2及推论。
教学难点:定理的证明方法及运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启发法、发现法、自学法、练习法、类比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投影仪、圆规、三角板、矩形木架一个。
一、复习创情导入
1、复习:
(1)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矩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
?矩形的对角线有什么特点呢?
二、授新
1、提出问题
(1)矩形的定义?
(2)矩形的性质定理1的内容是什么?写出已知、求证,怎样证明
(3)矩形的性质定理2的内容是什么?写出已知、求证,怎样证明
(4)矩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的内容是什么?写出已知、求证,怎样证明?
(5)例1的解答过程中,运用哪些性质?
2、自学质疑:自学课本P83-85页,完成预习题,并提出疑难问题。
3、分组讨论:讨论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及学生提出问题。
4、反馈归纳:
(1)矩形的定义:它具备两个性质()
(2)矩形的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已知:在矩形ABCD中,∠A=900,
求证:∠B=∠C=∠D=900。(邻角互补)
(3)矩形的性质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已知:矩形ABCD,对角线AC、BD,
求证AC=BD。(证明三角形全等)
(4)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B=900,OA=OC,求证:OB=AC。
5、尝试练习:
(1)跟踪练习1----4。
(2)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例1:已知:如图,矩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AOD=1200,AB=4cm,求矩形对角线的长。
解:四边形ABCD是矩形,
所以AC=BD(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又因为OA=OC=1/2BD,
所以OA=OD。
所以∠AOD=1200,
所以∠ODA=∠OAD=1/2(1800-1200)=300。
又因为∠DAB=900(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所以BD=2AB=2×4cm=8cm.
(3)跟踪练习5。
(4)达标练习1-----4。
6、深化创新:
通过今天的学习:
(1)矩形的判定有什么依据?
(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两个条件)
(2)矩形有哪些性质?(矩形是平行四边形(定义))
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7、推荐作业:
(1)矩形性质定理1的逆命题是否是真命题?根据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
(2)如何证明?
(3)矩形性质定理1的逆命题是否是真命题?根据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
(4)如何证明?
(5)例2的解答中,运用了哪些性质及判定?
预习思考题:
(1)矩形的定义?(2)矩形的性质定理1的内容是什么?写出已知、求证,怎样证明?(3)矩形的性质定理2的内容是什么?写出已知、求证,怎样证明?(4)矩形的性质定理的推论的内容是什么?写出已知、求证,怎样证明?(5)例1的解答过程中,运用哪些性质或判定?
跟踪练习题:
(1)矩形的定义中有两个条件:一是,二是。
(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3)矩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矩形的对角线。
(5)矩形的一边长为15cm,对角线长17cm,则另一边长为,该矩形的面积为。
创新练习题:
(1)矩形的对角线把矩形分成()对全等的三角形。
(A)2(B)4(C)6(D)8
达标练习题:
(1)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长为8cm,两条对角线的一个交角为600,则矩形的边长分别为、、、。
(2)已知矩形的一条对角线与一边的夹角为300,则矩形两条对角线相交所得的四个角的度数分别为、、、。
(3)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为600,对角线长为15cm,较短边的长为()
(A)12cm(B)10cm(C)7.5cm(D)5cm
(4)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0,AB=2AC,求∠A、∠B的度数。
综合应用练习:
(1)已知:矩形ABCD中,BC=2AB,E是BC的中点,求证:EA⊥ED。
(2)如图,矩形ABCD中,AB=2BC,且AB=AE,求证:∠CBE的度数。
推荐作业:
1、熟记定义、性质;
2、完成《练习卷》;
3、预习:
(1)矩形性质定理1的逆命题是否是真命题?根据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如何证明?(2)矩形性质定理1的逆命题是否是真命题?根据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如何证明?(3)例2的解答中,运用了哪些性质及判定?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441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