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登高》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登高》教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杜甫《登高》是一首达到了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高度统一的一首七言律诗。他把自己的感情集中在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中,诗歌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身世的辛酸。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人身世遭际和写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语言,感知意象,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饱含深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创作背景。(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3)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师: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有趣的梦:我被周公送到江边,正在慨叹长江水质污染严重时,却看到一位老人朝我所在的山上走来。他年过半百,衣衫褴褛,形容枯槁,老眼浑浊,蓬头垢面,两鬓染霜。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我想上前去搀扶他,但却无法走到他跟前。老人径直朝一块大石头走去,然后坐了下来,望着滔滔江水,似有无限感慨。我很好奇地跟着老人,总觉得他很面熟,但又想不起来是谁?这时一阵疾风,吹落无边枯叶,老人不禁打了一个寒噤,浑浊的老眼却被一只在江面低旋的飞鸟吸引。忽然老人吟起了令人耳熟能详的一千多年前的古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教师深情地朗诵《登高》我终于想起来了,这位老人是——杜甫(学生齐声回答)。他在哪里?这是历史上的哪一天?(生答:夔州,长江边的一座山上。是公元767年的秋天,重阳节前后。)
(教师努力创设使学生有美感享受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有意识注意,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融入到学习氛围中。)
二、整体感知,了解背景1、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师朗读,生跟读,齐读。
2、提问:被后人称为“诗圣”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怎会落到如此地步呢?他为什么在这一天来到长江边?你对他又了解多少?请简要地说一说。
(1)学生回答。
(2)教师补充: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后人又称其为杜工部。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同学们都知道,开始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诗人杜甫也深受其害,被迫流落他乡,过着有家难回的痛苦生活。所以,他的许多作品,不仅寄寓了深沉的个人情感,而且也饱含着深刻的社会内容。《登高》就是这些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安史之乱”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已经在外飘荡了八个年头,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江边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沉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提问:既然老人的身体状况如此之差,为什么要在这个萧瑟的季节独自
一人蹒跚着来江边登高呢?
(登高是重阳节的一个传统节目,讲究的是全家人在本地一起登高,如大家熟悉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反映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内容。重阳节除登高外,还有赏菊,喝菊花酒这些习俗。杜甫登高,也希望如此,可事实却是另一番样子,且又面对如此之景。他只好寄托于诗,在诗中我们将看到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品赏诗意,体会表现手法1、品赏前四句
(1)朗读前四句。
(2)提问:(1)这四个诗句,描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他们?
生:描写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景物
生:这八种事物的特点分别是:急、高、啸哀、清、白、飞回、萧萧下、滚滚来
(3)二十八字写了八种事物及其特征,这体现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点?
生:凝炼。
师:对。特别是杜甫,他的诗有一个特点,就是下字力求准确,使每一个字都含有很重的分量和很深的含义。
(4)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所学过的常用的8种鉴赏方式:诠释、评点、旁涉、比照、联想、想象、妙悟、辨析等对这四句写景诗句选一个点或一个角度进行一番赏析。
师生一起简单回忆一下8种常用鉴赏方式。
学生独自思考,写下鉴赏要点。
四人一组交流鉴赏内容,教师巡回答疑。
课堂交流:投影部分有代表性的鉴赏内容,师生共同品评。
参考:
风急——首先,秋天本来是个容易刮风的季节,而江边的风要比其他地方的风要大得多,江边高处的风就更大,再加上诗人年老多病,当然会感到秋风特别猛烈,所以,用了一个“急”字,很传神地写出了当时季节的特点。其次,这个“急”字,还寄寓了诗人当时的深切感受。秋风本来就是凉的,而江边的秋风要比其他地方更凉,江边高处的秋风就会特别凉,所以年老多病的诗人站在江边高岸上当然会感到凉彻透骨。这种寒凉,不仅是诗人皮肤的感觉,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
天高——秋日的天空是高远的,明澈的。对于心情好的人来说,秋日的天空是令人神清气爽的感觉;对于像杜甫这样一位被国愁家难所困扰,同时又疾病缠身的老人来说,秋日的天空却显得那么高不可及。所以一个“高”字就写出了诗人孤苦无助的凄凉心境。
猿啸哀——猿鸣凄切,有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个“哀”字,不仅写出了猿鸣的特点,而且也传达出了诗人心中的浓浓哀愁。
渚清——“渚”是江中的小洲,站在高处朝下看,水中的沙洲显得既小又空,在萧瑟的秋风中,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
沙白——“白”是冷色调,与前面的“清”字一起构成一幅苍凉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内心那种凄凉的情感。
鸟飞回——“回”字写出了鸟在风中吃力地盘旋,让诗人不由得想到自己,想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鸟卷可以归林,而战乱年代,诗人却有家难归,这怎不能让人感慨万端。
无边落木萧萧下——此句写山景,“无边”写落叶之多,“萧萧”写落叶之声。纷纷飘落的黄叶,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人生的短暂,也不能不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自己和这黄叶一样,快要结束的短暂的一生是多么的悲凉啊。
不尽长江滚滚来——此句写江景,“不尽”写出了江水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了江水的滔滔气势。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时间的永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两相比较,更让人感慨万端。
教师归纳小结:前两句诗人以传神之笔渲染出一种寒凉凄苦的氛围。后两句在前两句所描绘的凄清氛围的基础上变得悲壮、苍茫、壮阔起来,显出诗人的大手笔来。若用电影镜头来比方,前两句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后两句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全景。
(5)全四句无一字抒情,却处处皆情,这些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当成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无边萧萧落木、滚滚东逝的江水,再次朗读这四句诗。
2、品赏后四句诗。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诗中含有八层意思。如第一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万里”,这两个字写出自己距离故乡之远,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下面请同学们仿照我刚才的解说来讲讲其他七层的意思。要求:先独立思考,再组织语言,把你所知道的其他层次的意思说给同桌听,每人不能少于四种。
同桌交流看法
课堂交流
参考:
悲秋——这两个字写出了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秋天,是衰草凄迷,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柳永由词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曹雪芹也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等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在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和四处漂泊的经历,就更能够体会出这个“悲”字的分量。
作客——此处指寄居他乡,而寄居他乡的人,难免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在秋天会更加浓烈。
常——“常”说明在诗人的一生中,经常要到处漂泊,四处流浪。如果说“作客”他乡,已经让人心怀愁绪的话,那么“常作客”就更令人倍感凄凉。
百年——当时作者已经五十五岁了,这么大年纪还在外漂泊,这就不能不让人非常感伤。
多病——一个身体多病的人,往往多愁善感,更何况是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呢。
登台——诗人登上高台所见到的是凄苦悲凉的景象,让诗人心中产生了无限感慨,再联想到时局的动荡不安,联想到自己一身的遭遇,心情会更加沉重。
独——“独”使登台更加悲凉。在传统的重阳节到来之际,诗人既不能会亲访友,又不是举家齐登,那种孤苦无助之感,可谓表达得淋漓尽致。
投影罗大经的评析:“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炯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请再按照此段的顺序,同桌之间把这八层意思完整地互相解说一遍。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提问:是什么造成杜甫登高时的处境?诗中哪一个词可以看出,请作进一步解释。
(艰难,国家艰难,连连战乱,社会动荡;个人艰难,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在老人写这首诗的时候,他已经在外漂泊八个年头了。此时的杜甫是既忧国,又忧身,还忧民。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事准则,而杜甫却是有名的忧国忧民的诗人,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心中始终装着百姓。)
提问:“苦恨”什么意思?——极度痛恨。“极度痛恨”什么?
(极度痛恨自己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在这战争年代,不能为国效力了,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杜甫这个人爱喝酒,乐也喝酒,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忧也喝酒,如“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不仅杜甫,很多古代文人都好喝酒。你能举例吗?
(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此时的杜甫正是需要“一醉解千愁”的时候,却为什么“新停浊酒杯”呢?
(可能是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因病戒酒。也可能是因为贫穷,买不起酒。)
(诗歌鉴赏是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很重要的一环,因此,在教给学生鉴赏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不断的训练中提高鉴赏水平。)
3、体会诗的表现手法。
(1)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就这一特点作具体分析,并说说其作用。(作用: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对称美。)
(2)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结合三四两句作具体分析,并说说其作用。(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节奏美。)
(3)文中内容相互照应,试举两例加以说明。(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全诗内容上紧密联系,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4、教师归纳小结:《登高》内容丰富博大,艺术成就极高,只有诗圣,才能写出如此精品。用广告中的一句话就是:“高,实在是高”,所以也就不奇怪它有“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美誉了。
5、集体有感情地背诵《登高》。
四、迁移延伸,提高能力。1、《蜀相》是杜甫另一首有着很高成就的七律诗。请你依照此文的赏析方法,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挖掘诗中深沉的意蕴和内涵,进一步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沉郁顿挫的风格和臻于完美的形式。写一段不少于300的赏析文字。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下面都是描写秋景的诗句,请将它们与课文中的秋景作比较分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生机蓬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评析]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特色:
1、把握文体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每一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依据文体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绝句是一种文质兼美、短小精悍的常见古典诗歌形式,以意境取胜,以情感动人。因此,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本教学设计中,为了帮助学生领悟意境,体验情感,主要采用了诵读的方法,有教师朗读、学生跟读、齐读、自由读、反复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通诗句,读悟句意,读入意境,读出情感,真正做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为学生今后自学律诗、绝句指点了方法。
2、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思维空间。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迁移延伸,提高能力”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和已有知识积累,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下册《登高》复习学案苏教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二语文下册《登高》复习学案苏教版
【原文欣赏】《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简介: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字词: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练习题:
1.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他亦被称为“”作品集有
2.对《登高》一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3.下面对《登高》一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急/天高/猿/啸哀B.无边/落木/萧萧/下
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1课登高锦瑟教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11课登高锦瑟
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年间,南下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安史之乱起,他颠沛流离,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滞留夔州两年。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死于赴郴州途中。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主要作品著有《杜少陵集》。代表作:《月夜》《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
评价其作品展现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
生平经历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过着禄微位卑的潦倒生活,四十多岁时抑郁而死。
主要作品《富平少侯》《北齐二首》《锦瑟》《贾生》《碧城三首》《重过圣女祠》《安定城楼》《夜雨寄北》《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等。
评价晚唐诗人。晚唐诗坛上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李”。
(一)背景链接
1.《登高》写于大历二年(767)秋,是杜甫在四川夔州时所写。其时,安史之乱刚刚结束,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此时“漂泊西南天地间”,家道艰辛,个人多病,尤其是壮志未酬。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又相继去世。适逢秋日登高,夔州水急、风大、猿啸的萧瑟秋江景象,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使他发出如此之人生慨叹,于是就有了这首旷世之作。
2.李商隐因婚娶一事,无意中被卷入党争的旋涡,郁郁不得志,再未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于是一切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都寄托于幽微隐晦的诗篇里。《锦瑟》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一般认为这首诗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于郑州所作。诗人闲居无事,回忆往事,浮想联翩,百感交集;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于怀,叹华年如水东逝,迷惘伤怀,遂作此诗。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
Ⅱ.文化常识
登高习俗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登高避灾,其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三是登高“辞青”。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一)字音识记
1.渚清(zhǔ)2.猿啸(xiào)3.霜鬓(bìn)
4.潦倒(liáo)5.锦瑟(sè)6.惘然(wǎng)
(二)词语解释
1.风急天高猿啸哀 哀:指声音凄凉
2.渚清沙白鸟飞回回:指鸟盘旋飞翔的样子
3.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古今异义,古义,年暮垂老;
今义,指很多年,终身
4.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非常
繁: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多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下:名词作动词,落下
6.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不知原因
7.望帝春心托杜鹃春心:古今异义,古义,指对青
春、爱情或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今义,指思慕异性的心情
8.此情可待成追忆可待:岂待,表示反问
9.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古今异义,古义,迷惘,茫
然;今义,失意的样子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学习目标]
1.掌握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和典故。
2.了解杜甫、李商隐的作品风格。
3.理解两首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登高》
(一)赏形象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明确:首联用高度凝练的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风急天高,猿啼悲哀,渚清沙白,飞鸟回翔。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长江秋景图,意境雄浑高远。一个“哀”字具有千斤之力,让秋景有了浓重的感伤色彩。
(二)赏语言
2.说说颔联中“无边”“不尽”的表达效果。
答:
明确:颔联描绘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更能让人在景色的情状中品味出韶光易逝、英雄迟暮的感伤。
3.本诗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
明确:本诗的诗眼是“悲”字。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看到一幅悲凉的秋景而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前两联描绘了萧瑟肃杀的秋景,后两联写了诗人层层的悲愁,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这“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
(三)赏技巧
4.本诗是如何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联系在一起的?
答:
明确: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暗合了首联的“哀”,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诗人目睹阔大苍凉的秋景、“萧萧”的落叶和“不尽”的逝水,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后沦落他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悲愁之绪顿时涌上心头。
5.《登高》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说说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答:
明确:前两联写景,是登高时的所见所闻;后两联抒情,是登高时所感。后两联将前面的秋景烘托出来,又以无限感慨作结,寓景于情,情中有景,前后照应,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赏情感
6.诗人忧国忧民、伤时感怀的感情集中在哪一句上?试简要分析。
答:
明确: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集中在“艰难苦恨繁霜鬓”上。“艰难”指时局的艰难,也包括诗人身世的艰难。苦恨,犹言深恨、恨极。因为时局、身世都很艰难,所以深恨。由于深恨,致使诗人加速衰老,头发全部变白了。
《锦瑟》
(一)赏语言
7.首联中的“无端”用得巧妙,请简析其妙处。
答:
明确:“无端”是“没有来由”之意。写此诗时,诗人行将五十。“无端”埋怨锦瑟,何尝不是指自己虚度五十春秋给人凄凉悲怨之感。
(二)赏技巧
8.颔联化用了哪些典故?如何理解?
答:
明确:①“庄生晓梦迷蝴蝶”化用了“庄生梦蝶”的寓言故事。诗人因聆听锦瑟的曲调而思绪翩翩,不知身在何处,美梦醒来,梦境不再,终致心绪烦乱,怅然若失。包含了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它是一种情境,也可以说是一个梦。②“望帝春心托杜鹃”化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杜宇之悲托于杜鹃,犹如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与怨愤托之于锦瑟之声。
(三)赏形象
9.“沧海月明珠有泪”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
明确: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融起来的意象,幻化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又带有哀婉的妙境。
(四)赏情感
10.尾联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
明确:尾联大意是说,如此哀怨怅恨的情怀哪里是现在回忆才感到的啊,在当时就已经令人惘然无措了。既然此等情怀在当时就如此,那么,今朝追忆此情又会惹起怎样的怅恨、怎样的哀怨、怎样的苦痛呢?诗人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怅惘、苦痛。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悲悯
1.从教材中积累
杜甫是一个悲苦的诗人,他一生经历坎坷,生活困顿。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重,有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担当精神和人生理想。博大的悲悯情怀和牺牲精神,使他面对自己为秋风所破的茅屋,竟然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即便在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也念念不忘国家命运。品读他的诗歌,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他那敢于担当的肩膀,感受到一颗伟大的心灵和仁爱博大的圣人胸襟。
2.从现实中积累
德兰修女,生前,做的都是小事情——抚慰临终者,抱起弃婴,为病人清洗伤口,替老弱铺上床单……但是她的去世却是全球的一件大事,无数的人为她送行,不分种族,也不分宗教。那个夜晚,人们哭泣叹息——这个星球少了一点儿光亮,少了一点儿仁爱,少了一点儿同情。她说:“我们的工作不单只是帮助贫困的人或没有被关心的人,我们也要把‘光’和喜悦传送给那些正在受苦难的人。我们要同贫困的人共同生活,要成为传送喜乐的人,让喜乐就像阳光一样到处闪耀。请你做一个传送喜悦和爱心的人吧!只有爱心才能消除世界的上贫困和病痛。”
3.从名言中积累
(1)悲悯情怀是一种普遍关注人性、人类生存状况的人道主义情怀。——朱光潜
(2)同情,是一切道德的基准!——尼采
(3)同情是你能给别人的最佳礼物。——马尔登
(4)通过理解并且经受别人的痛苦,自己的内心也会丰富。——茨威格
(5)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颗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巴金
4.从佳作中积累
(1)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她平和慈悲,宽广包容,并非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而是与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她超越了贫与富、国家与民族的界限,她关注那些苦难中的同类,关怀与同情弱者,使人们在爱里忘记仇恨,忘记自己的伤痛,是人类的疗伤良药。
(2)人应该常怀悲悯之心,一个不具有悲悯之心的人,是断不会懂得珍爱自己,更谈不上去关爱和扶助别人的。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旦丢掉它的悲悯之心,那她终将会丢掉社会良知和道德文化的灵魂。我们不能对人类的不幸和苦难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而应该常怀悲悯之心,用悲天悯人的情怀相互扶持、彼此慰藉。悲悯是善的本质,是善的源头,是善的表现。做人要常怀悲悯之心,常拥有温情。
(二)这样运用素材
[精彩片段]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并非取决于其容貌、衣着、金钱、地位等外在的东西,而取决于他的头脑、观念、精神、品格、爱心、气度等综合素质和内在修养,取决于他的躯壳里到底装了一副怎样的灵魂,取决于他是否坚守住了心中的悲悯情怀!
德兰修女用自己的一生,将爱心撒向世界,用善良普度众生,用微笑去抚平人们心中的伤痛。她的善行,她的义举,使她被誉为穷人的圣母、善良的天使,并成为世界人民心中的女神、天主的化身。这都是因为她始终坚守着自己心中的道德律——悲悯情怀!
[领悟] 文段以“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取决于他是否坚守住了心中的悲悯情怀”为中心,接着用德兰修女播撒爱心的故事加以证明,很有说服力。
[精彩范文]
①一代诗圣杜甫,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位垂暮的老人,愁眉苦脸,面色凝重,满目怜悯。其实,杜甫也曾是一个活泼健壮的少年,也曾是一个裘马轻狂的青年。只是从35岁开始,他的人生才一直与沉重、失意、寓乱相伴。
②他先是困居长安10年,接着长安陷落,逃至凤翔为官4年。48岁那年,身心疲惫的杜甫,拖着一家老小,经秦州,历同谷,来到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的生活。
③在漂泊西南的日子里,杜甫说自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如果说他是一只沙鸥,那么,这只沙鸥却不是一只普通的沙鸥。
④他是一只安宁的沙鸥。在《客至》中,“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虽然只有群鸥相伴,但毕竟是山清水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虽然粗茶淡饭,但毕竟友情深重;“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虽然漂泊异乡,但也有邻翁对饮。可见在浣花溪畔的草堂里,他度过了自己晚年也是一生中最安定的一段生活。
⑤他是一只孤独的沙鸥。安宁的生活是短暂的。蜀军作乱,好友严武去世,使他又开始漂泊的生活。“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老年多病的杜甫还能承受多少命运的折腾?水天辽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他的孤独里还有政治上的失落:“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他还在为自己志不得展、报国无门而无奈地叹息。他的孤独还缘于亲人的杳无音信:“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当他拖着病体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处时,九九重阳,一派萧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多病、孤独无助,怎么不让他倍感凄凉呢?他把这种孤独说与暗夜的孤舟,他把这种孤独付与滚滚的长江,他把这种孤独留在了夔门的漫天风雪里,他把这种孤独写上了高高的岳阳楼。然而这种孤独并不是只属于他个人的。
⑥他是一只执着、博爱的沙鸥。诗人的一生就像沙鸥四处游荡,有家难回,骨肉分离,仕途坎坷,屡被贬黜。他没有李白那样洒脱,他只能沉郁,只能压抑,只能在儒家忠君思想的禁锢下一面同情百姓的疾苦,一面又常为帝王辩护。他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痛苦中磨砺着。
⑦诗人的一生属于他的人民,即使再无助,他也从没忘记过自己的使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一生的理想。忧国忧民的大事本应由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去管,他不过是一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也许,他现在最需要做的是去教人作诗,养家糊口。可他却执着一念,始终关注天下苍生。他的爱不仅仅属于自己、属于自己的亲人,更属于天下。
⑧他是一只永远的沙鸥。憔悴的先生走下岳阳楼,他无处驻足,继续东行,出洞庭,入湘江。770年的秋天,这位羸弱的老人在连续断炊5天之后,倒在萧瑟的秋风里,诗人去了。沙鸥已逝,然而诗魂永存。
⑨这只漂泊西南的沙鸥,最终也没能找到自己的归宿,也没有回到自己的故土。但他何须再找归宿,神州处处是他的归宿。他岂止是西南天地间的一只沙鸥,我们分明看到他飞越千山万水,穿越历史,是一只永远飞翔在我们心中的沙鸥!?佳作赏析
文章先从杜甫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写起,接着以深情的笔触,重点叙写了一代诗圣杜甫漂泊西南的悲苦而多难的后半生。他向往安宁,但战乱却把他抛向孤独。他虽然穷困孤独,却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始终关注天下苍生。杜甫,这只老迈的沙鸥,虽然逝去千年,但却永远飞翔在我们心中。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代诗圣的敬仰赞美之情。
?写作借鉴
1.学拟题
文章以“杜甫,一只永远的沙鸥”为题,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杜甫的地位和影响,表达了对杜甫的赞美之情。
2.学结构
文章的中间几个段落,分别以“他是一只安宁的沙鸥”“他是一只孤独的沙鸥”“他是一只执着、博爱的沙鸥”领起,叙写了杜甫人生的不同层面,让我们全面认识了杜甫,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学引用
文章的第⑤段大量引用了杜甫的诗句,以对诗句的阐发描述来写杜甫的漂泊经历,既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真实地透视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4.学排比
第⑤段画线部分用排比的句式,写出杜甫生活的轨迹,在漂泊的日子,他与孤独为伴,与孤独形影不离,突出了他生命的凄凉和悲苦,为写下文他的博爱做了铺垫。
5.学结尾
文章以“他是一只永远飞翔在我们心中的沙鸥”结尾,既照应了题目,又突出了杜甫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
[翻译] 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平淡、纯净而能长久;小人之间的交情看上去甘如甜酒,却容易出现裂痕。
[明理知义] 庄子不重伦理,人们不妨脱离道德说教,从另外的角度来理解这两句话。人不可能只要高风亮节无视衣食住行,或者说只要情感不要利益,只要智慧不要健康,只要开心不要安全,只要忠诚不要原则,只要名利不要尊严,只要逻辑不要道德。因为要想得到就得付出,要想得到不同就得付出不同,这里的两句话讲的正是这个道理:精神上的朋友要付出精神上的努力,感情上的朋友要付出感情上的努力,物质利益上的朋友要付出物质上的努力……切不可张冠李戴、不分青红皂白、盲目投入。
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①。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②,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选自《吕氏春秋》③第一卷)
[注] ①有间:一段时间。②尉:管理军事的官。③《吕氏春秋》: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
参考答案: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被怀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可以任用的人,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晋平公称赞说:“好的!”就任用了解狐。老百姓都称赞这件事。过了一些时候,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答道:“祁午适合。”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可以任用的人,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晋平公又称赞说:“好的!”就又任用了祁午。老百姓又都称赞这件事。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真好啊,祁黄羊的话。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被怀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王新生,山东济宁嘉祥人,自小身患“婴儿瘫”双腿萎缩不能直立,小学五年级时退学,帮家里放过羊,后觉得要找个能养活自己的手艺,于是到了城里,跟一个修鞋老师傅学会了修鞋,现在嘉祥县卧龙山镇街头摆摊修鞋为生。
一把破旧的遮阳伞、一部修鞋机、一个装满各种配件和工具的铁盒,一辆装着音响的三轮车,这些就是王新生每天出摊的必需“装备”。这部电动三轮车上不仅承载着王新生赖以谋生的修鞋工具,也承托着他内心的音乐梦想。在镇里,他是会唱情歌的修鞋匠,而在网上,他却是坐拥80万“粉丝”的“情歌王子”。风雨11年,一路坎坷,他饱含着对生活的热情,唱响了无悔的青春,走上了央视舞台。
[人生教益] 身体可以残疾,但追求不能停止,梦想要依然飞翔。
一、文言基础专练
1.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飞回:鸟儿飞回巢
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百年多病独登台年:年暮垂老
解析:选A 鸟飞回:鸟盘旋飞舞。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B.艰难苦恨繁霜鬓
C.此情可待成追忆D.无边落木萧萧下
解析:选A 百年:古义,年暮垂老;今义,指很多年,终身。
3.与“万里悲秋常作客”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多病独登台B.无边落木萧萧下
C.锦瑟无端五十弦D.一弦一柱思华年
解析:选A 与例句都是省略句,省略主语“吾”。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 。 ,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万里悲秋常作客, 。 ,潦倒新停浊酒杯。
(3)庄生晓梦迷蝴蝶, 。 ,蓝田日暖玉生烟。
答案:(1)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2)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3)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二、阅读理解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5.“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包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声名岂能只靠诗文获得,应该建立功业来扬名,而诗人偏偏因诗文而出名;做官应做到老病退休,但因时局动荡,自己的官职很早就被弃置不用。诗中包含着生不逢时、时运不济的愤慨。
6.简析尾联“沙鸥”这一意象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诗人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漂泊之意。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7.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
参考答案:“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8.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答:
参考答案:(示例一)同意第一种看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之志。
(示例二)同意第二种看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三、语言表达专练
9.面对大自然的景物时,诗人往往有感而发,而写下的诗句,或寄寓着诗人真挚的情怀,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仿照例句,仿写两个含有诗句的句子。
面对泰山,杜甫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答:
参考答案:漫步西湖,白居易喜吟“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达了对西湖美景的留恋之情。搏击长江,毛泽东书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搏击风浪的伟大气魄和襟怀。
10.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流露出惋惜伤感的情绪。请你针对“夕阳”写一段感悟性的话,表达积极或达观的情怀。
答:
参考答案:面对夕阳,我们大可不必一味地去感伤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其实,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只要是充分燃烧而有益于世的生命便都能获得永生。朱自清就曾说过:“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2241.html
更多